1x
1

说符

子列子学于壶丘子林。

列子向壶丘子林学道。

壶丘子林曰: 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

壶丘子林说: 你如果懂得怎样保持落后,就可以和你谈怎样保住自身了。

列子曰: 愿闻持后。

列子说: 希望能听你说说怎样保持落后。

曰: 顾若影,则知之。

壶丘子林说: 回头看看你的影子,就知道了。

列子顾而观影: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

列子回头看他的影子:身体弯曲,影子便弯曲;身体正直,影子便正直。

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谓持后而处先。

那么,影子的弯曲与正直是随身体而变化的,根源不在影子自身;自己的屈曲与伸直是随外物而变化的,根源不在我自己。这就叫保持落后却处于前列。

关尹谓子列子曰: 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

关尹对列子说: 言辞美妙,回音就动人,言辞粗鄙,回音就难听;身体修长,影子就修长,身体短小,影子就短小。

名也者,响也;身也者,影也。

名声好比是回音;举止相当于身影。

故曰:慎尔言,将有和之;慎尔行,将有随之,是故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所以说:小心你的言论,将会有人应和;谨慎你的举止,将会有人跟从。因此圣人听见言论便能知道回响,观察历史便能预知未来,这就是圣人先知先觉的道理。

度在身,稽在人。

掌握法度在于自身,验证的效果则在于他人。

人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

别人喜爱我,我必定也喜爱他;别人厌恶我,我必定也厌恶他。

汤武爱天下,故王;桀纣恶天下,故亡,此所稽也。

成汤、周武热爱天下,所以成王;夏桀、商纣嫌恶天下,所以亡国,这就是历史的验证。

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出不由门,行不从径也。

外在的验证与自身的法度都已明确,行事却不去遵循,就好比外出不经过大门,走路不沿着道路一样。

以是求利,不亦难乎?

这样去追求利益,不是很困难么?

尝观之《神农有炎》之德,稽之虞、夏、商、周之书,度诸法士贤人之言,所以存亡废兴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

我曾经考察神农氏与炎帝的德行,验证虞、夏、商、周的典籍,思量崇法之士贤明之人的言论,发现不遵循这条规律的生存、灭亡、废弃、兴盛,从来也没有过。 严恢说: 学道是为了富有。

严恢曰: 所为问道者为富,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 子列子曰: 桀纣唯重利而轻道,是以亡。

现在获得珠宝也能够富有,何必再用道? 列子说: 夏桀、商纣只看重利益而轻视道,所以身死而国亡。

幸哉余未汝语也!

幸好我还没对你说什么呢。

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

生而为人却无情无义,只知道填饱肚子,简直就是鸡狗。

强食靡角,胜者为制,是禽兽也。

为了争食而互相角斗,胜利的一方控制一切,也不过是禽兽罢了。

为鸡狗禽兽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

干的是鸡狗禽兽的勾当,却要别人来尊重自己,根本不可能。

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

人们都不尊重自己,那么危难和耻辱就要到来了。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列子学习射箭能射中目标了,便向关尹子请教。

尹子曰: 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对曰: 弗知也。

关尹子问: 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吗? 列子回答说: 不知道。

关尹子曰: 未可。

关尹子说: 那你射箭的技术还不行。

退而习之。

列子回去继续练习。

三年,又以报关尹子。

三年以后,又把练习情况报告了关尹子。

尹子曰: 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关尹子问: 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射中吗?

列子曰: 知之矣。

列子说: 知道了。

关尹子曰: 可矣;守而勿失也。

关尹子说: 可以了,保持这种技巧,不要忘掉它。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不仅射箭如此,治理国家与修养身心也都是这样。

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所以圣人不考察存亡现象而考察为什么存亡的原因。

列子曰: 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

列子说: 血气方刚的人容易骄傲,体力充沛的人容易逞强,没法和他们谈论大道。

故不班白语道失,而况行之乎?

所以头发没有花白就谈论道,必定有所违失,更何况去实行道呢?

故自奋则人莫之告。

所以自己逞强,便没有人再劝告他。

人莫之告,则孤而无辅矣。

没有人劝告他,就会孤立无援。

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

贤明的人任用别人,即便上了年纪治理事物的能力也不会衰弱,智力用尽,思想也不会昏乱。

故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所以治理国家的困难在于认识贤人而不在于自己贤能。

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者,三年而成。

宋国有个人给他的国君用玉做成楮树叶子,做了三年才完成。

锋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中而不可别也。

叶子的肥瘦、叶茎和树枝、毫毛与小刺、颜色与光泽,乱放在真的楮树叶子中便分辨不出来。

此人遂以巧食宋国。

于是这个人凭借着雕刻技术在宋国得到了俸禄。

子列子闻之,曰: 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叶者寡矣。

列子听说了这件事情,说: 假如天地间生长的万物,三年才长成一片叶子,那万物中有树叶的就很少了。

故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所以圣人依靠自然的生化而不依靠个人的智慧技巧。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列子穷困,面带饥色。

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 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

有门客对郑国国相子阳说: 列御寇是有道德的人才,在您的国家中却受穷挨饿,您难不成不爱惜人才吗?

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

子阳听了,当即派遣官员去给列子送粮食。

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

列子出门会见了使者,拜了又拜,谢绝了赠予的粮食。

使者去。

使者便走了。

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 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

列子进屋,他的妻子怨恨地望着他,捶着胸口说: 我听说做有道之士的妻子儿女,都能过上安逸快乐的日子,现在穷得面黄肌瘦,国相派人探望,还送给先生粮食。

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

先生不接受,难不成是命里注定要挨饿吗?

子列子笑谓之曰: 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

列子笑着对她说: 国相并非自己了解我,而是听信了别人的话来赠送粮食给我,等到他要加罪于我,又会凭着别人的话语,这就是我不接受粮食的缘由啊。

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后来,郑国民众果然发动叛乱杀死了子阳。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

鲁国的施氏有两个儿子,一个爱好儒学,一个爱好兵法。

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以为诸公子之傅。

爱好儒学的用仁义学术去劝齐侯,齐侯接纳了他,用他做各位公子的老师。

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正。

爱好兵法的到了楚国,用作战方法去劝楚王,楚王很高兴,用他做军正的官。

禄富其家,爵荣其亲。

俸禄使全家富裕起来,爵位使亲人荣耀起来。

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

施氏的邻居孟氏同样有两个儿子,所学的东西也相同,却被贫困所窘迫。

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

他们羡慕施家的富有,便去施家请教谋求功名利禄的方法。

二子以实告孟氏。

施家的两个儿子把实际情况告诉了孟家父子。

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

于是孟氏的一个儿子到了秦国,用仁义学说劝秦王。

秦王曰: 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

秦王说: 如今各国诸侯用武力竞争,当务之急是预备兵马粮草。

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

如果用仁义来治理我的国家,一定会是一条自取灭亡的道路。

遂宫而放之。

于是施以宫刑并驱逐了他。

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

另一个儿子到了卫国,用作战方法去劝卫侯。

卫侯曰: 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

卫侯说: 我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中间生存。

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

对大国要顺服,对小国要安抚,这才是谋求安定的方法。

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

如果依靠兵权,灭亡也就很快了。

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

如果让你保全身体回去,到了别的国家,那么我国的祸患就不轻了。

遂刖之,而还诸鲁。

于是砍断他的脚,送回到了鲁国。

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

回家以后,孟氏的父子捶胸顿足责骂施氏。

施氏曰: 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施氏说: 凡是适合时宜的人便昌盛,违背时宜的人便灭亡。

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

你们的道理与我们相同,而结果却与我们不同,是违背时宜的缘故,不是行为的错误。

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而且天下的道理没有长久是对的,事情没有长久是错的。

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

以前所用的方法,今天有可能抛弃;今天所抛弃的方法,以后有可能使用。

此用与不用,无定是非也。

这种用与不用,没有一定的是非。

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

抓住机会,适应时宜,处理事情不用固定的方法,这要依靠智慧。

智苟不足,使若博如孔丘,术如吕尚,焉往而不穷哉?

如果智慧不够,即使博学像孔丘,计谋如吕尚,到什么地方而不穷困呢?

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 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孟氏父子一下子明白了,不再怨恨,说: 我明白了,你不要再说了。

晋文公出会,欲伐卫,公子锄仰天而笑。

晋文公出去参加盟会,要讨代卫国。公子锄抬头大笑。

公问何笑。

文公问他笑什么。

曰: 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者,道见桑妇,悦而与言。

他说: 我笑我的邻居有个人送他的妻子到别人家,路上见到一个采摘桑叶的妇女,高兴地和她攀谈起来。

然顾视其妻,亦有招之者矣。

但回头看看他的妻子,也有人在和她打招呼。我偷笑的就是这件事。

臣窃笑此也。 公寤其言,乃止。

文公明白了他的话,于是停止了行动。

引师而还,未至,而有伐其北鄙者矣。

率领军队回国,还没到国都,已经有人在攻伐晋国北部边境地区了。

晋国苦盗,有郄雍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

晋国苦于盗贼为患。有个叫郄雍的人,能够审视盗贼的相貌,只要观察他们的眉目神情,就能判别实情。

晋侯使视盗,千百无遗一焉。

晋侯派他去识别盗贼,千百个当中没一个遗漏的。

晋侯大喜,告赵文子曰: 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奚用多为?

晋侯大为高兴,告诉赵国的文子说: 我得到一个人,全国的盗贼就被捉光了,还要那么多捕盗的人干什么呢?

文子曰: 吾君恃伺察而得盗,盗不尽矣,且郄雍必不得其死焉。

文子说: 您依靠窥伺观察来捉拿盗贼,看来盗贼是捉不完了,而且郄雍一定不得好死。

俄而群盗谋曰: 吾所穷者郄雍也。 遂共盗而残之。

过了不久,盗贼们聚在一起,商量着说: 我们之所以走投无路,都是因为郄雍啊。 于是盗贼们合伙杀死了郄雍。

晋侯闻而大骇,立召文子而告之曰: 果如子言,郄雍死矣!

晋侯听说以后大为惊骇,立刻召见文子,并对他说: 果真像你说的那样,郄雍死了!

然取盗何方?

然而往后还怎么捉拿盗贼呢?

文子曰: 周谚有言: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

文子说: 周代谚语说道:眼力能察见深渊里游鱼的人不吉祥,智慧能预料藏匿之事的人有灾殃。

且君欲无盗,莫若举贤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下,民有耻心,则何盗之为?

国君您想要消灭盗贼,不如任用举荐的贤才;在上,政教昌明;在下,教化风行,民众有了羞耻之心,还会做什么盗贼吗?

于是用随会知政,而群盗奔秦焉。

于是晋侯任用随会来主持政务,盗贼们便纷纷逃到秦国去了。

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乎河梁而观焉。

孔子从卫国到鲁国去,在河堤上停住马车观览。

有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有一丈夫方将厉之。

那里有瀑布高二三十丈,旋涡达九十里远,鱼鳖不能游动,鼋鼍不能居住,却有一个男人正准备渡过去。

孔子使人并涯止之,曰: 此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也。

孔子派人沿着水边过去制止他,说: 这里的瀑布高二三十丈,旋涡达九十里远,鱼鳖不能游动,鼋鼍不能居住。

意者难可以济乎?

想来很难渡过去吧?

丈夫不以错意,遂度而出。

那男人毫不在乎,于是渡过河去,从水中钻了出来。

孔子问之曰: 巧乎?

孔子问他说: 真巧妙啊!

有道术乎?

有道术吗?

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

所以能钻入水中又能钻出来,凭的是什么呢?

丈夫对曰: 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

那男人回答说: 我开始进入水中时,事先具有忠信之心;到我钻出水面的时候,又跟着使用忠信之心。

忠信错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者,以此也。

忠信把我的身躯安放在波涛中,我不敢有一点私心,我所以能钻进去又钻出来的原因,就是这个。

孔子谓弟子曰: 二三子识之!水且犹可以忠信诚身亲之,而况人乎?

孔子对弟子们说: 你们记住:水都可以以忠信诚心而用身体去亲近它,又何况人呢!

白公问孔子曰: 人可与微言乎?

白公问孔子说: 可以与别人密谋吗?

孔子不应。

孔子不回答。

白公问曰: 若以石投水,何如?

白公又问道: 如果把石头投入水中,怎么样?

孔子曰: 吴之善没者能取之。

孔子说: 吴国善于潜水的人能够把它捞上来。

曰: 若以水投水何如?

白公又问: 如果把水投入水中,又会怎么样?

孔子曰: 淄、渑之合,易牙尝而知之。

孔子说: 淄水与渑水合在一起,易牙尝一尝就能辨出来。

白公曰: 人故不可与微言乎?

白公说: 人本来就不可以和别人密谋吗?

孔子曰: 何为不可?

孔子说: 为什么不可以?

唯知言之谓者乎!

但只有懂得语言的人才能这样说吧!

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

所谓懂得语言的人,是指不用语言来表达意思的人。

争鱼者濡,逐兽者趋,非乐之也。

争抢鱼虾的沾湿一身,追逐野兽的跑痛双腿,并不是乐意这样干的。

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

所以最高的语言是不用语言,最高的作为是没有作为。

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

那些知识浅薄的人所争论的都是些枝微未节。

白公不得已,遂死于浴室。

白公不能阻止自己叛乱的念头。终于死在浴室中。

赵襄子使新稚穆子攻翟,胜之,取左人中人;使遽人来谒之。

赵襄子派新稚穆子攻打翟人,打败了他们,夺取了左人、中人两个城邑,派信使回来报捷。

襄子方食而有忧色。

襄子正在用餐,听了捷报,流露出忧虑的神色。

左右曰: 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

旁边的人问: 一天就攻下两座城池,这是让人高兴的事情,现在您却愁容满面,这是为什么呢?

襄子曰: 夫江河之大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不终朝,日中不须臾。

襄子说: 江河的潮水再大也不过三天便退,暴风骤雨不到一个早晨便会停歇,太阳正中不一会儿便斜。

今赵氏之德行,无所施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哉!

现在赵家的德行没有积累什么恩泽,却在一天之中攻下两个城池,国家危亡的命运恐怕要降临到我的头上了吧!

孔子闻之曰: 赵氏其昌乎!

孔子听到后说: 赵氏大概要昌盛了吧!

夫忧者所以为昌也,喜者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

忧愁所以能昌盛,高兴所以会败亡。胜利并不是艰难的事情,保持胜利才是艰难的事情。

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

贤明的君主以忧愁来保持胜利,因而他的幸福传到了后代。

齐、楚、吴、越皆尝胜矣,然卒取亡焉,不达乎持胜也。

齐、楚、吴、越都曾取得过胜利,但最终却灭亡了,就是因为不懂得保持胜利的缘故。

唯有道之主为能持胜。

只有有道德的君主才能保持胜利。

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

孔子的力气能够举起国都城门的门闩,却不愿意以力气去出名。

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知。

墨子进行防守与进攻,连公输班都佩服,却不愿意以用兵去出名。

故善持胜者以强为弱。

所以善于保持胜利的人,总是以强大表现为弱小。

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

宋国有个喜好施行仁义的人,三代相传毫无懈怠。

家无故黑牛生白犊,以问孔子。

一天他家黑牛无缘无故生出一头白色的小牛犊,便拿这事去问孔子。

孔子曰: 此吉祥也,以荐上帝。

孔子说: 这是吉祥的好事,可以把它进献给天帝。

居一年,其父无故而盲,其牛又复生白犊。其父又复令其子问孔子。

过了一年,这家的父亲无缘无故眼睛就瞎了。后来那头牛又生了一头白色小牛犊,父亲又叫他儿子去问问孔子。

其子曰: 前问之而失明,又何问乎?

儿子说: 上回问了他,您眼睛就瞎了,再去问他干嘛?

父曰: 圣人之言先迕后合。

父亲说: 圣人的话语往往先与现实悖逆,后来才会应验。

其事未究,姑复问之。

这事还没个究竟,姑且再去问问。

其子又复问孔子。

儿子便又去问了孔子。

孔子曰: 吉祥也。

孔子说: 这是吉祥的好事。

复教以祭。

并且再教他把小白牛进献给天帝。

其子归致命。

儿子回家转达了孔子的话。

其父曰: 行孔子之言也。

父亲说: 就按孔子的话去做吧。

居一年,其子无故而盲。

过了一年,儿子的眼睛又无缘无故瞎了。

其后楚攻宋,围其城;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丁壮者皆乘城而战,死者大半。

后来,楚庄王攻打宋国,包围了宋国的国都;人们只得互相交换孩子来充饥,劈开尸骨当柴烧;成年男子都登上城墙守御作战,死者超过一大半。

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

这户人家因为父亲儿子都是瞎子而幸免于难。

及围解而疾俱复。

等到包围解除,他们的眼睛就都痊愈复明了。

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

宋国有个会杂耍技艺的人,用杂技求见宋元君。

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

宋元君召见了他。

元君大惊,立赐金帛。

他的技艺是用两根有身长两倍的木杖捆绑在小腿上。

又有兰子又能燕戏者,闻之,复以干元君。

时而快走,时而奔跑,又用七把剑迭相抛出,有五把剑常在空中。元君大为惊喜,立即赏赐给他金银布帛。

元君大怒曰: 昔有异技干寡人者,技无庸,适值寡人有欢心,故赐金帛。

又有一个会杂耍技艺的人,能够像燕子一样轻捷如飞,听说了这件事后,又用他的枝艺来求见元君。元君大怒说: 前不久有个用奇异的技艺来求见我的人,那技艺毫无实用价值,恰好碰上我高兴,所以赏赐了金银布帛。

彼必闻此而进,复望吾赏。

他一定是听说了这件事以后来的,也希望得到我的赏赐。

拘而拟戳之,经月乃放。

于是把那个人抓了起来准备杀掉,过了几个月才释放。

秦穆公谓伯乐曰: 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

秦穆公对伯乐说: 您的年纪大了,子孙中可有没有能派去访求良马的人呢?

伯乐对曰: 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伯乐答道: 良马可以通过它的形体、外貌、筋节、骨骼来判断识别。

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

至于天下无双的宝马则不然,它的神气迷离恍惚,似有似无,这样的马一旦飞快奔驰,四蹄似乎离开地面不沾尘土,车马过处也不留痕迹。我的子孙都是下等人才,只能教他们识别良马,没法教他们如何识别天下之马。

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我有一位一同挑担劈柴的朋友,名叫九方皋,他相马的本领不在我之下。

请见之。

请让我为您引见他。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秦穆公召见了九方皋,让他去寻求天下之马。

三月而反,报曰: 已得之矣,在沙丘。

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报告: 已经找到了,就在沙丘。

穆公曰: 何马也?

秦穆公问: 什么样的马呢?

对曰: 牝而黄。

九方皋答道: 是一匹黄色的母马。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

秦穆公派人去取马,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

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 败矣,子所使求马者!

穆公很不高兴,召见伯乐并对他说: 真糟糕啊,你所推荐的那个相马人。

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连马的毛色、公母尚且分辨不清,又怎么能鉴别马的优劣呢?

伯乐喟然太息曰: 一至于此乎!

伯乐长叹一声道: 竟然达到这种境界了!

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这正是他比我高明何止千万倍的地方啊。

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像九方皋所观察的,是马的天机禀赋,他观察到马的精髓,也就忘记了表象;注重的是马的内在品性,也就忽略了外在皮毛;看到应当看的,不看不必看的;观察应当观察的,忽略不应当观察的。

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像九方皋这样的相马,还有着比宝马更可贵的地方。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马送来了,果然是一匹天下无双的宝马。

楚庄王问詹何曰: 治国奈何?

楚庄王问詹何: 怎样治理国家?

詹何对曰: 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

詹何答道: 我懂得修养自身,却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

楚庄王曰: 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

楚庄王说: 我得以供奉宗庙、掌管王权,希望能学到如何保持它的办法。

詹何对曰: 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

詹何答道: 我不曾听说有人自身修养完善而国家混乱不堪的,也不曾听说过自身修养不好而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的。

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 楚王曰: 善。

所以治国的根本在于自身,其他细枝末节我就不敢对您说什么了。 楚庄王说: 好啊。

狐丘丈人谓孙叔敖曰: 人有三怨,子知之乎?

狐丘丈人对孙叔敖说: 一个人有三种被人怨恨的事,你知道吗?

孙叔敖曰: 何谓也?

孙叔敖问: 说的是什么呢?

对曰: 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逮之。

狐丘丈人回答说: 爵位高的,别人妒嫉他;官职大的,君主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包围着他。

孙叔敖曰: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孙叔敖说: 我的爵位越高,我的志向越低;我的官职越大,我的雄心越小;我的俸禄越厚,我施舍得越广。

以是免于三怨,可乎?

用这种方法来避免三种怨恨,可以吗?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 王亟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

孙叔敖病重,即将去世,告诫他的儿子说: 楚王屡次要封给我土地,我推辞不受。假如我死了,楚王就会封给你。

汝必无受利地!

你一定不要接受丰沃肥美的土地!

楚越之间有寝丘者,此地不利而名甚恶。

在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个寝丘,这片土地无利可图而且名声也不好。

楚人鬼而越人禨,可长有者唯此也。

楚国人相信鬼神不会要它,越国人祈福祷祥也不会要它,可以长久拥有的唯有这片土地了。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地良田封给他的儿子。

子辞而不受,请寝丘。与之,至今不失。

他的儿子坚决推辞,不肯接受;请求改封寝丘,楚王便赐给了他,直到现在也没有丧失。

牛缺者,上地之大儒也,下之邯郸,遇盗于耦沙之中,尽取其衣装车,牛步而去。视之欢然无忧厷之色。

牛缺是秦国上地的大儒。有回去赵国的首都邯郸,途中在耦沙一带遇上强盗,行囊财物连同车马被一洗而空,他就空手走了,看起来毫无忧虑一点事都没有。

盗追而问其故。

强盗觉得奇怪,就追上去问为什么。

曰: 君子不以所养害其所养。 盗曰: 嘻!

牛缺说: 君子不因为身外之物而损害自己的身心道德。 强盗说: 嘿嘿!

贤矣夫!

厉害,真是牛人!

既而相谓曰: 以彼之贤,往见赵君。使以我为,必困我。不如杀之。

过后强盗们又讨论说: 这人这么贤明有学问,如果去见赵国国君一定会被重用,再说到这事,国君就会派兵剿杀我们。不如把他杀了,以绝后患。

乃相与追而杀之。

于是就追上去把他杀了。

燕人闻之,聚族相戒,曰: 遇盗,莫如上地之牛缺也!

燕国有个老师听说这事后,就召集门徒家人告诫说: 假如遇到强盗千万别象上地的牛缺一样!

皆受教。

大家都领会了他的教诲。

俄而其弟适秦,至关下,果遇盗;忆其兄之戒,因与盗力争;既而不如,又追而以卑辞请物。

不久他的弟弟去秦国,到了关下时,真的遇到了强盗,想起了哥哥的教诲,就和强盗力争,争夺不过,强盗劫走财物后,他又追上去低声下气地求他们归还。

盗怒曰: 吾活汝弘矣,而追吾不已,迹将著焉。既为盗矣,仁将焉在?

强盗怒气冲冲,说: 我饶你性命,已经够宽宏大量了,你还没完没了地追我,行迹都要暴露了,我既然做了强盗,还有什么仁慈好讲。

遂杀之,又傍害其党四五人焉。

就把他杀了,还连累了同行的四五个人。

虞氏者,梁之富人也,家充殷盛,钱帛无量,财货无訾。

有个姓虞的是梁国的富人,家业殷实兴盛,金钱、丝帛难以计数,财宝、货物无法估量。

登高楼,临大路,设乐陈酒,击博楼上,侠客相随而行,楼上博者射,明琼张中,反两翕鱼而笑。

一天,虞家的人登上高楼,面临大街,设置乐队,摆开酒席,在楼上下棋赌博。有一群侠客正相伴着经过楼下。楼上的赌客掷骰子中彩,因为连胜两着而放声大笑。

飞鸢适坠其腐鼠而中之。

这时空中飞过的老鹰爪下掉落了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巧砸中楼下路过的一位侠客。

侠客相与言曰: 虞氏富氏之日久矣,而常有轻易人之志。

侠客们互相议论着说: 姓虞的富足安乐的日子过得太久,所以常常有轻视别人的念头。

吾不侵犯之,而乃辱我以腐鼠。

我们不去侵犯他,他却拿腐烂的死老鼠来侮辱我们。

此而不报,无以立慬于天下。

此仇不抱,就没法子在天下树立我们的勇武之名。

请与若等戮力一志,率徒属,必灭其家为等伦。

希望和大家齐心协力,率领各自部下,一定要灭绝他一家才算报仇雪恨。

皆许诺。

众侠客都同意了。

至期日之夜,聚众积兵,以攻虞氏,大灭其家。

到了约定的那天晚上,侠客们召集同伙,纷纷拿着兵器攻打虞家,彻底毁灭了虞氏全家。

东方有人焉,曰爰旌目,将有适也,而饿于道。

东方有个人叫爰旌目,将要到别的地方去,饿倒在道路上。

狐父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餐以餔之。

狐父城的强盗名字叫丘,看见后便把自己壶里装的饭倒出来喂他。

爰旌目三餔而后能视,曰: 子何为者也?

爰旌目吃了三口以后便睁开了眼睛,问: 你是干什么的?

曰: 我狐父之人丘也。

强盗说: 我是狐父城的人丘。

爰旌目曰: 譆!

爰旌目说: 呀!

汝非盗耶?

你不是那强盗吗?

胡为而食我?

为什么要喂我饭呢?

吾义不食子之食也。

我宁死也不吃你的饭。

两手据地而欧之,不出,喀喀然遂伏而死。

于是两只手爬在地上呕吐,吐不出来,喀喀地咳了两声,便趴在地上死了。

狐父之人则盗矣,而食非盗也。

狐父城的那个人虽然是个强盗,但饭却不是强盗。

以人之盗,因谓食为盗而不敢食,是失名实者也。

因为人是强盗就说他的饭也是强盗而不敢吃,是没有搞清楚名与实的区别啊。

柱厉叔事莒敖公,自为不知己,去居海上。

柱厉叔事奉莒敖公,自认为不被理解,便离开到海边居住。

夏日则食菱芰,冬日则食橡栗。

夏天就吃吃菱角,冬天则嚼嚼橡栗。

莒敖公有难,柱厉叔辞其友而往死之。

莒敖公遭遇危难,柱厉叔就向朋友辞行打算拼死为莒敖公效力。

其友曰: 子自以为不知己,故去。

他的朋友说: 你自认为不被理解,所以才离开莒敖公。

今往死之,是知与不知无辨也。

现在却去为他献身,这样理解和不理解的区别就没法分辨了。 柱厉叔说: 不是的。

柱厉叔曰: 不然;自以为不知,故去。

我自认为不被理解,所以离开莒敖公。现在为他献身,可见他果真不理解我。

今死,是果不知我也。

我将为他而死,以此来羞辱后世那些不能理解自己臣子的国君。

吾将死之,以丑后世之人主不知其臣者也。

凡是理解自己的人就为他而死,不理解自己的人就不为他付出,这是遵循正道的人们的做法。

凡知则死之,不知则弗死,此直道而行者也。

柱厉叔可谓是一个为了怨恨而不顾惜自己生命的人。杨朱说: 把利益给出去,实惠自然会到来;把怨恨发泄给别人,祸害就会降临。

柱厉叔可谓怼以忘其身者也。

从自身散发出去,在外面能得到响应的,只有内心的情感,所以贤明的人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十分小心谨慎。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 嘻!

杨朱的邻居走失一只羊,邻居既率领他一家人去追,又请杨朱的仆人去追。杨子说: 唉!

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邻人曰: 多歧路。

走失一只羊,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去追呢? 邻居说: 岔路太多。

既反,问: 获羊乎?

追羊的人回来以后,杨朱问: 找到羊了吗? 回答说: 跑掉了。

曰: 亡之矣。

杨朱问: 为什么跑掉了?

曰: 奚亡之? 曰: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回答说: 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哪里去追,所以回来了。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杨子忧愁地变了脸色,好久不说话,整天也不笑。

门人怪之,请曰: 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

门人觉得奇怪,请问说: 羊是不值钱的牲畜,又不是先生所有,您却不言不笑,为什么呢?

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杨子不回答,门人没有得到老师的答复。

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

弟子孟孙阳出来告诉了心都子。

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 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

心都子于几天后与孟孙阳一道进去,问道: 从前有兄弟三人,在齐国与鲁国之间游历,同向一位老师求学,把仁义之道全部学到了才回去。

其父曰: 仁义之道若何?

他们的父亲问: 仁义之道怎么样?

伯曰: 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

老大说: 仁义使我爱惜身体而把名誉放在后面。

仲曰: 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

老二说: 仁义使我不惜牺牲性命去获取名誉。

叔曰: 仁义使我身名并全。

老三说: 仁义使我的身体与名誉两全其美。

彼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

他们三个人所说的仁义之道恰恰相反,但都是从儒学中来的,哪一个对,哪一个不对呢?

孰是孰非邪? 杨子曰: 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

杨子说: 有个住在河边的人,熟习水性,泅水勇敢,划船摆渡,获利可以供养百人。

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

背着粮食前来学习的人一批又一批,而被水淹死的人几乎达到了一半。

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

本来是学习泅水而不是学习淹死的,但利与害却成了这个样子。

若以为孰是孰非?

你认为哪一种对,哪一种不对呢?

心都子嘿然而出。

心都子不声不响地走了出来。

孟孙阳让之曰: 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

孟孙阳责备他说: 为什么您间得那么迂腐,先生回答得那么隐僻?

吾惑愈甚。

我迷惑得更厉害了。

心都子曰: 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心都子说: 大路因为岔道多而走失了羊,学习的人因为方法多而丧失了性命。

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

学习并不是根源不同,不是根源不一样,而结果的差异却像这样大。

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

只有回归到相同,返回到一致,才没有得与失。

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

你在先生的弟子中是位长者,学习先生的学说,却不懂得先生的譬喻,可悲啊!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一天他穿着白布衣服外出,天下雨了,就脱下了白布衣服,换上了黑布衣服回家。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他的狗不知道,迎上去汪汪叫。

杨而怒,将扑之。

杨布很恼火,准备打它。

杨朱曰: 子无扑矣!

杨朱说: 你不要打了。

子亦犹是也。

你也是一样。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如果让你的狗白颜色出去,黑颜色回来,难道你不觉得奇怪吗?

杨朱曰: 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利不与争期,而争及之:故君子必慎为善。

杨朱说: 做好事不是为了名声,而名声却随之而来;有名声不是希望获得利益,而利益也跟着来了;有利益并不希望同别人争夺,而争夺也跟着来了。所以君子做好事必须小心谨慎。

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燕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

从前有个人说自己知道长生不死方法的人,燕国国君派人去迎接他,没有接到,而那个人说自己知道长生不死方法的人却死了。

燕君甚怒其使者,将加诛焉。

燕国国君很恼火,要把那个去迎接的人杀掉。

幸臣谏曰: 人所忧者莫急乎死,己所重者莫过乎生。

一个被燕君宠幸的人劝道: 人们所忧虑的没有比死亡更着急的了,自己所重视的没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了。

彼自丧其生,安能令君不死也?

他自己都丧失了生命,怎么能叫您长生不死呢?

乃不诛。

于是不再杀那使者。

有齐子亦欲学其道,闻言者之死,乃抚膺而恨。

有一个叫齐子的人也想学那人的长生不死方法,听说那个说自己知道长生不死方法的人死了,于是捶着胸脯悔恨不已。

富子闻而笑之曰: 夫所欲学不死,其人已死而犹恨之,是不知所以为学。

一个叫富子的人听说后,笑话他说: 想要学的是长生不死的方法,可是那人已经死了,还要悔恨不已,真是不明白为什么要学。

胡子曰: 富子之言非也。

一个叫胡子的人说: 富子的话不对。

凡人有术不能行者有矣,能行而无其术者亦有矣。

一般说来,懂得道术而自己不能实行的人是有的,能够去实行而不知道那些道术的人也是有的。

卫人有善数者,临死,以诀喻其子。

卫国有个懂得术数的人,临死的时候;把口诀告诉了他儿子。

其子志其言而不能行也。他人问之,以其父所言告之。

他儿子记录下他的话,却不能实行,别人问他,他便把他父亲所说的话告诉了他。

问者用其言而行其术,与其父无差焉。

问话的人用他的话照着去做,和他父亲简直没有差别。

若然,死者奚为不能言生术哉?

如果是这样的话,自己会死亡的人为什么不能讲长生的方法呢?

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

邯郸的百姓在正月初一日向赵简子敬献斑鸠,简子十分高兴,重重地赏赐了他们。

客问其故。简子曰: 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有门客问他缘故,简子说: 大年初一放生,表示对生命有恩德。

客曰: 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

门客说: 老百姓知道您要释放它,因而互相争着捕捉它,被杀死的斑鸠就更多了。

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

您如果想要它们生存,不如禁止老百姓去捕捉。

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 简子曰: 然。

捉了又放回去,恩惠和过错并不能互相弥补。 简子说: 说的是。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齐国的田氏在厅堂上设宴祭祖,赴宴宾客多达千人。

中坐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曰: 天之于民厚矣!

坐席中有人进献鱼和鹅,田氏看了,就感叹说: 上天对待下民真是优厚!

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它繁殖五谷,生养鱼鸟,以供人们享用。

众客和之如响。

众位宾客像回声一般纷纷应和他。

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进曰: 不如君言。

鲍家的孩子年仅十二,也来参加宴会,他进言道: 不像您说的。

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天地万物与我们共同生存,各成其类。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

类与类之间并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仅仅是凭着个头大小、智慧以及体力的不同而相互制约,更迭相食;并没有谁为谁存在的道理。

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

人不过是拿了可以吃的东西来吃,怎么会是上天为了人类而特意生养这些生命呢?

且蚊蚋噆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况且蚊虫叮咬人的皮肤,虎狼吞噬人的骨肉,莫非上天本是为了蚊虫而生出人来、为了虎狼提供人肉的吗?

齐有贫者,常乞于城市。

齐国有个穷人,经常在城中市集上乞讨。

城市患其亟也,众莫之与。

城中的人讨厌他经常来讨,就没有人再施舍给他。

遂适田氏之厩,从马医作役,而假食。

于是他到了田氏的马厩,跟着马医干活而得到一些食物。

郭中人戏之曰: 从马医而食,不以辱乎?

城外的人戏弄他说: 跟着马医吃饭,不觉得耻辱吗?

乞儿曰: 天下之辱莫过于乞。

要饭的人说: 天下的耻辱没有比讨饭更大的了。

乞犹不辱,岂辱马医哉?

我讨饭还不觉得耻辱,难道跟着马医吃饭会觉得耻辱吗?

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

宋国有个人在路上行走时捡到了一个别人遗失的契据,拿回家收藏了起来,秘密地数了数那契据上的齿。

告邻人曰: 吾富可待矣。

告诉邻居说: 我发财的日子就要来到了。

人有枯梧树者,其邻父言枯梧之树不祥。其邻人遽而伐之。

有个人的梧桐树枯萎了,他邻居家的老人说枯死了的梧桐树是不祥之物,那个人惶恐地把梧桐树砍倒了。

邻人父因请以为薪。

邻居家的老人于是请求要这棵树当柴烧。

其人乃不悦,曰: 邻人之父徒欲为薪,而教吾伐之也。

那个人很不高兴,说: 邻居家的老人原来仅仅是想要我这棵树当柴烧才教我砍倒树的。

与我邻若此,其险岂可哉?

他和我是邻居,却这样阴险,做人难道可以这样吗?

人有亡鈇者,意者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作动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怀疑是他邻居家的孩子偷了,看那个孩子的走路,像偷斧子的;神色,像偷斧子的;说话,像偷斧子的;动作态度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头的人。

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不久他在山谷里掘地,找到了那把斧子。过了几天又见到他邻居家的孩子,动作态度便没有一点像偷斧子的人了。

白公胜虑乱,罢朝而立,倒仗策,錣上贯颐,血流至地而弗知也。

白公胜满心谋划叛乱的事情,散朝回家后站在那里,倒拄着马棰,棰针向上穿透了下巴,血流到地上也毫无知觉。

郑人闻之曰: 颐之忘,将何不忘哉?

郑国人听到这事后说: 自己的脸面都忘了,还会有什么不忘掉呢?

意之所属著,其行足踬株埳,头抵植木,而不自知也。

意念明显地倾注于某一点时,即便碰到了树桩或地坑,脑袋撞到了树干,自己也觉察不到。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请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

从前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上衣服戴好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了卖金子的地方,趁机拿了金子就跑了。

吏捕得之,问曰: 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官吏抓到了他,问道: 人都在那儿,你为什么要拿别人的金子呢?

对曰: 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回答说: 我拿金子的时候,没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