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世家 三王世家
大司马臣去病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陛下过听,使臣去病待罪行间。
大司马臣霍去病昌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承蒙陛下错爱,让臣霍去病能在军中供职。
宜专边塞之思虑,暴骸中野无以报,乃敢惟他议以干用事者,诚见陛下忧劳天下,哀怜百姓以自忘,亏膳贬乐,损郎员。
本应专心思考边防事务,即使战死荒野也无法报答陛下,现在我竟然胆敢讨论其他事来打扰陛下。我这样做,实在是因为看到陛下为天下事忧劳,因哀怜百姓忘了自己,减少了食膳音乐,裁减了郎员。
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至今无号位师傅官。陛下恭让不恤,群臣私望,不敢越职而言。
皇子们赖天保佑,长大成人,已能行趋拜之礼,但至今未封号位设师傅官,陛下谦恭礼让,却不怜悯骨肉之情,群臣私下都希望早日予以封号,但不敢越职进奏。
臣窃不胜犬马心,昧死原陛下诏有司,因盛夏吉时定皇子位。
我不胜犬马之心,冒死上疏进言,希望陛下命有司,趁盛夏吉日早定皇子之位。
唯陛下幸察。
希望陛下鉴察。
臣去病昧死再拜以闻皇帝陛下。
霍去病昌死再拜进奏皇帝陛下。
三月乙亥,御史臣光守尚书令奏未央宫。
三月乙亥日,御史臣霍光兼尚书令上奏未央宫。
制曰: 下御史。
皇帝下诏道: 下交御史办理。
六年三月戊申朔,乙亥,御史臣光守尚书令、丞非,下御史书到,言: 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汤、太常臣充、大行令臣息、太子少傅臣安行宗正事昧死上言:大司马去病上疏曰: 陛下过听,使臣去病待罪行间。
元狩六年三月戊申朔日,乙亥,御史霍光兼尚书令、左右丞非,下批给御史的文书到达,说: 丞相臣庄青翟、御史大夫臣张汤、太常臣赵充、太行令臣李息、太子少傅并兼宗正职务臣任安昌死上奏:大司马霍去病上疏说: 承蒙陛下错爱,让臣霍去病能在军中供职。
宜专边塞之思虑,暴骸中野无以报,乃敢惟他议以干用事者,诚见陛下忧劳天下,哀怜百姓以自忘,亏膳贬乐,损郎员。
本应专心思考边防事务,即使战死荒野也无法报答陛下,现在我竟然胆敢讨论其他事来打扰陛下。我这样做,实在是因为看到陛下为天下事忧劳,因哀怜百姓忘了自己,减少了食膳音乐,裁减了郎员。
皇子赖天,能胜衣趋拜,至今无号位师傅官。陛下恭让不恤,群臣私望,不敢越职而言。
皇子们赖天保佑,长大成人,已能行趋拜之礼,但至今未封号位设师傅官,陛下谦恭礼让,却不怜悯骨肉之情,群臣私下都希望早日予以封号,但不敢越职进奏。
臣窃不胜犬马心,昧死原陛下诏有司,因盛夏吉时定皇子位。
我不胜犬马之心,冒死上疏进言,希望陛下命有司,趁盛夏吉日早定皇子之位。
唯原陛下幸察。
希望陛下鉴察。
制曰 下御史 。
霍去病昌死再拜进奏皇帝陛下。 皇帝下诏道: 交下御史办理。
臣谨与中二千石、二千石臣贺等议:古者裂地立国,并建诸侯以承天于,所以尊宗庙重社稷也。
臣谨与中二千石、二千石臣公孙贺等商议:古来分地立国,同时建立诸侯国以尊奉天子,这是尊崇宗庙,重视社稷的原因。
今臣去病上疏,不忘其职,因以宣恩,乃道天子卑让自贬以劳天下,虑皇子未有号位。
现在臣霍去病上疏,不忘其职责,用以宣扬皇恩,称道天子谦让自贬,为天下事烦劳,思虑皇子未封号位。
臣青翟、臣汤等宜奉义遵职,愚憧而不逮事。
臣庄青翟、臣张汤等应奉义遵职,却愚昧没有想到此事。
方今盛夏吉时,臣青翟、臣汤等昧死请立皇子臣闳、臣旦、臣胥为诸侯王。
如今正是盛夏吉时,臣庄青翟、臣张汤等冒死请立皇子臣刘闳、臣刘旦、臣刘胥为诸侯王。
昧死请所立国名。
冒死请求确定所封给他们的国名。
制曰: 盖闻周封八百,姬姓并列,或子、男、附庸。
皇帝下诏示道: 听说周朝分封八百诸侯,所有姬姓并列,有子爵、男爵、附庸。
礼 支子不祭 。
《礼记》说: 支子不得奉祭宗庙。
云并建诸侯所以重社稷,朕无闻焉。
你们说并建诸侯国用来重社稷,我没听说过。
且天非为君生民也。
再说上天并不是为君王而降生百姓。
朕之不德,海内未洽,乃以未教成者彊君连城,即股肱何劝?
我德行浅薄,海内上下未能协和,却勉强使未习教义的皇子做诸侯王,那么大臣对他能起什么劝勉作用?
其更议以列侯家之。
应重新讨论,以列侯封赐他们。
三月丙子,奏未央宫。 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汤昧死言:臣谨与列侯臣婴齐、中二千石二千石臣贺、谏大夫博士臣安等议曰:伏闻周封八百,姬姓并列,奉承天子。
三月丙子日又奏未央宫: 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张汤冒死进谏:臣谨与列侯臣婴齐、中二千石二千石臣公孙贺、谏议大夫博士臣安等商议说:我们听说周朝分封八百诸侯,姬姓并列,来奉侍天子。
康叔以祖考显,而伯禽以周公立,咸为建国诸侯,以相傅为辅。
康叔凭借其祖父和父亲而显贵。伯禽凭借周公受封,他们都是建国的诸侯,以傅相为辅佐。
百官奉宪,各遵其职,而国统备矣。
百官遵奉法令,各守其职。国家的统系便完备无缺了。
窃以为并建诸侯所以重社稷者,四海诸侯各以其职奉贡祭。
我们私下认为并建诸侯之国之所以能重社稷的原因,是因为天下诸侯各按它的职责向天子朝贡奉祭。
支子不得奉祭宗祖,礼也。
支子不得奉祭宗祖,这是礼制所规定的。
封建使守籓国,帝王所以扶德施化。
封建诸侯,使他们守住藩国,帝王就能借此扶德施化。
陛下奉承天统,明开圣绪,尊贤显功,兴灭继绝。
陛下奉承天意统辖天下,光大先圣的遗业,尊贤礼士,圣功显赫,扶持兴起即将灭绝之国。
续萧文终之後于酂,襃厉群臣平津侯等。
使萧何的后代继续受封在酂邑,褒扬公孙弘等群臣。
昭六亲之序,明天施之属,使诸侯王封君得推私恩分子弟户邑,锡号尊建百有馀国。
昭示六亲的尊卑之序,表明上天施予之属,使诸侯王封君能够推私恩分给子弟户邑,赐号尊建一百多个诸侯王。
而家皇子为列侯,则尊卑相逾,列位失序,不可以垂统於万世。
然而却以皇子为列侯,这就尊卑相逾越,列位失序,不能将基业传给子孙万代。
臣请立臣闳、臣旦、臣胥为诸侯王。
臣等请求立臣刘闳、臣刘旦、臣刘胥为诸侯王。
三月丙子,奏未央宫。
三月丙子日,进奏未央宫。
制曰: 康叔亲属有十而独尊者,襃有德也。
皇帝下诏批示道: 康叔有十个兄弟而独被尊贵的原因,是褒扬有德之人。
周公祭天命郊,故鲁有白牡、骍刚之牲。
周公被特许在郊外祭祀天神,所以鲁国有白色公畜、赤色牛的祭牲。
群公不毛,贤不肖差也。 高山仰之,景行乡之 ,朕甚慕焉。
其他公侯用毛色不纯的祭牲,这是贤者和不肖者的差别。 崇高的道德令人仰慕,正大光明的行为令人向往 ,我对他们很敬仰。
所以抑未成,家以列侯可。
以此来压抑未成德的皇子,封他们为列侯就可以了。
四月戊寅,奏未央宫。 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汤昧死言:臣青翟等与列侯、吏二千石、谏大夫、博士臣庆等议:昧死奏请立皇子为诸侯王。
四月戊寅日,进奏未央宫: 丞相臣青翟、御史大夫臣张汤冒死谏言:臣青翟等与诸位列侯、二千石级官吏、谏大夫、博士臣庆等商议:冒死奏请立皇子为诸侯王。
制曰: 康叔亲属有十而独尊者,襃有德也。
皇帝命道: 康叔有十个兄弟而独被尊贵的原因,是褒扬有德之人。
周公祭天命郊,故鲁有白牡、骍刚之牲。
周公被特许在郊外祭祀天神,所以鲁国有白色公畜、赤色牛的祭牲。
群公不毛,贤不肖差也。 高山仰之,景行乡之 ,朕甚慕焉。
其他公侯用毛色不纯的祭牲,这是贤者和不肖者的差别。崇高的道德令人仰慕,正大光明的行为令人向往,我对他们很敬仰。
所以抑未成,家以列侯可。
以此来压抑未成德的皇子,封他们为列侯就可以了。
臣青翟、臣汤、博士臣将行等伏闻康叔亲属有十,武王继体,周公辅成王,其八人皆以祖考之尊建为大国。
臣青翟、臣张汤、博士臣将行等听说康叔兄弟有十人,武王继位,周公辅佐成王,其他八人都因为祖父和父亲的尊贵建为大国。
康叔之年幼,周公在三公之位,而伯禽据国於鲁,盖爵命之时,未至成人。
康叔年幼,周公在三公之位,而伯禽在鲁封国,那是因为封爵位时,还没成年。
康叔後扞禄父之难,伯禽殄淮夷之乱。
后来康叔扞止禄父之难。伯禽消灭淮夷之乱。
昔五帝异制,周爵五等,春秋三等,皆因时而序尊卑。
从前五帝各有不同的体制,周朝有五等爵位,春秋只有三等爵位,都是根据时代不同而安排尊卑之序。
高皇帝拨乱世反诸正,昭至德,定海内,封建诸侯,爵位二等。
高皇帝拨乱反正,昭示至德,安定海内,分封诸侯,爵位分为二等。
皇子或在襁褓而立为诸侯王,奉承天子,为万世法则,不可易。
皇子有的尚在繦緥之中也立为诸侯王,以承继天子,作为万世的法则,不可改变。
陛下躬亲仁义,体行圣德,表里文武。
皇帝躬行仁义,亲播圣德,文治武功互相配合。
显慈孝之行,广贤能之路。
彰扬慈爱孝亲的德行,广拓进贤唯能的道路。
内襃有德,外讨彊暴。
对内褒扬有德行之人,对外讨伐强暴之贼。
极临北海,西月氏,匈奴、西域,举国奉师。
北临翰海,西至月氏,匈奴、西域,举国贡奉效法。
舆械之费,不赋於民。
车舆兵械的费用,不向百姓赋。
虚御府之藏以赏元戎,开禁仓以振贫穷,减戍卒之半。
尽朝中府库所藏奖赏将士,开启宫禁的仓库赈济贫民,戍卒减少一半。
百蛮之君,靡不乡风,承流称意。
百蛮夷狄的君长,无不闻风向慕,承受汉朝的教化屈首称赞。
远方殊俗,重译而朝,泽及方外。
远方异域,不辞辗转翻译前来朝拜,圣上恩泽遍及边远地方。
故珍兽至,嘉穀兴,天应甚彰。
所以四方珍禽异兽不断送来,嘉禾米谷丰收,天道感应甚为彰著。
今诸侯支子封至诸侯王,而家皇子为列侯,臣青翟、臣汤等窃伏孰计之,皆以为尊卑失序,使天下失望,不可。
如今诸侯支子都封为诸侯王,而皇子却赐封列侯,臣青翟、臣张汤等私下反复商议,都认为尊卑失序,使天下百姓失望,这是不可以的。
臣请立臣闳、臣旦、臣胥为诸侯王。 四月癸未,奏未央宫,留中不下。
臣请求立臣刘闳、臣刘旦、臣刘胥为诸侯王。 四月癸未日,进奏未央宫,奏章留在宫中没有批示下达。
丞相臣青翟、太仆臣贺、行御史大夫事太常臣充、太子少傅臣安行宗正事昧死言:臣青翟等前奏大司马臣去病上疏言,皇子未有号位,臣谨与御史大夫臣汤、中二千石、二千石、谏大夫、博士臣庆等昧死请立皇子臣闳等为诸侯王。
丞相臣青翟、太仆臣公孙贺、行御史大夫事太常臣赵充、太子少傅臣任安行宗正事昌死进言:臣青翟等以前进奏大司马臣霍去病上疏说,皇子未有封号王位,臣谨与御史大夫臣张汤、中二千石、二千石、谏议大夫、博士臣庆等昌死请立皇子臣刘闳为诸侯王。
陛下让文武,躬自切,及皇子未教。
陛下谦让自己的文治武功、责己甚恳切,谈到皇子未习教义。
群臣之议,儒者称其术,或誖其心。
群臣的建议,儒者都称扬其说,有时却拂逆其心。
陛下固辞弗许,家皇子为列侯。
陛下坚决推辞,不予同意,只许封皇子为列侯。
臣青翟等窃与列侯臣寿成等二十七人议,皆曰以为尊卑失序。
臣青翟等私下与列侯臣萧寿成等二十七人商议,都认为尊卑失序。
高皇帝建天下,为汉太祖,王子孙,广支辅。
高皇帝创建天下,为汉太祖,封子孙为王,扩大支辅势力。
先帝法则弗改,所以宣至尊也。
不改先帝的法则,用以显彰先帝至尊。
臣请令史官择吉日,具礼仪上,御史奏舆地图,他皆如前故事。
臣请求陛下令史官选择吉日,开列礼仪奉上,令御史呈上地图,其他都照以前旧例。
制曰: 可。
皇上下诏批示道: 可以。
四月丙申,奏未央宫。 太仆臣贺行御史大夫事昧死言:太常臣充言卜入四月二十八日乙巳,可立诸侯王。
四月丙申日,进奏未央宫: 太仆臣公孙贺代理御史大夫官职昌死进言:太常臣赵充说通过占卜得知四月二十八日乙时,可以立诸侯王。
臣昧死奏舆地图,请所立国名。
臣昌死进呈地图,请给所立封国命名。
礼仪别奏。
关于仪式另行上奏。
臣昧死请。
臣昌死请求。
制曰: 立皇子闳为齐王,旦为燕王,胥为广陵王。
皇上下诏批示道: 立皇子刘闳为齐王,刘旦为燕王,刘胥为广陵王。
四月丁酉,奏未央宫。
四月丁酉日,进奏未央宫。
六年四月戊寅朔,癸卯,御史大夫汤下丞相,丞相下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郡太守、诸侯相,丞书从事下当用者。
元狩六年四月初一,到癸卯日,御史大夫张汤下达丞相,丞相下达中二千石级官员,二千石级官员下达郡太守、诸侯相,丞书从事下达有关办事人员。
如律令。
按照命令行事。
维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汤庙立子闳为齐王。
元狩六年四月乙巳日,皇帝使御史大夫张汤告庙立皇子刘闳为齐王。
曰:於戏,小子闳,受兹青社!
圣旨道:呜呼,儿子刘闳,接受这包青色社土!
朕承祖考,维稽古建尔国家,封于东土,世为汉籓辅。
我继承祖先之帝业,根据先王之制,封你国家,封在东方,世代为汉藩篱辅臣。
於戏念哉!
呜呼,你要念此勿忘!
恭朕之诏,惟命不于常。
要敬受我的诏令,要想到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
人之好德,克明显光。
人能爱好善德,才能昭显光明。
义之不图,俾君子怠。
若不图德义,就会使辅臣懈怠。
悉尔心,允执其中,天禄永终。
竭尽你的心力,真心实意地执持中正之道,就能永保天禄。
厥有炋臧,乃凶于而国,害于尔躬。
如有邪曲不善,就会伤害你的国家,伤害你自身。
於戏,保国艾民,可不敬与!
呜呼,保护国家,养护人民,能不敬慎吗!
王其戒之。
齐王你一定要戒慎。
右齐王策。
以上是齐王的策文。
维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汤庙立子旦为燕王。
元狩六年四月乙巳日,皇帝使御大夫张汤告庙立皇子刘旦为燕王。
曰:於戏,小子旦,受兹玄社!
圣旨道:呜呼,儿子刘旦,接受这包黑色社土!
朕承祖考,维稽古,建尔国家,封于北土,世为汉籓辅。
我继承祖先之帝业,根据先王之制,封你国家,封在北方,世代为藩篱辅臣。
於戏!
呜呼!
荤粥氏虐老兽心,侵犯寇盗,加以奸巧边萌。
荤粥氏有虐待老人的禽兽之心,到处侵略掠夺,加以奸杀边民。
於戏!
呜呼!
朕命将率徂征厥罪,万夫长,千夫长,三十有二君皆来,降期奔师。
我命大将率军往征其罪,他们的万夫头领,千夫头领,共有三十二帅都来归降,偃旗息鼓而逃。
荤粥徙域,北州以绥。
荤粥迁于漠北,北方因此安定。
悉尔心,毋作怨,毋俷德,毋乃废备。
竭尽你的心力,不要与人结怨,不要做败德之事,不要废弃武备。
非教士不得从徵。
士民未经教习,不得从军出征。
於戏,保国艾民,可不敬与!
呜呼!保护国家,养护人民,能不敬慎吗!
王其戒之。
燕王你一定要戒慎。
右燕王策。
以上是燕王的策文。
维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汤庙立子胥为广陵王。
元狩六年四月乙巳日,皇帝使御史大夫张汤告庙立皇子刘胥为广陵王。
曰:於戏,小子胥,受兹赤社!
圣旨道:呜呼,儿子刘胥,接受这包红色社土!
朕承祖考,维稽古建尔国家,封于南土,世为汉籓辅。
我继承祖先之帝业,根据先王之制,封你国家,封在南方,世代为汉藩篱辅臣。
古人有言曰: 大江之南,五湖之间,其人轻心。
古人有言: 大江以南,五湖之间,这一带的人轻浮。
杨州保疆,三代要服,不及以政。
杨州是保卫中原的边疆,三代时为王畿外围之地,但政教不能到达。
於戏!
呜呼!
悉尔心,战战兢兢,乃惠乃顺,毋侗好轶,毋迩宵人,维法维则。
竭尽你的心力,要小心戒慎,百姓才会柔顺。不要童蒙无知,不要好轶乐弛骋游猎,不要接近小人,一切要按法则行事。
书云: 臣不作威,不作福,靡有後羞。
《尚书》上说: 臣子不对百姓作威作福,就不会有后辱。
於戏,保国艾民,可不敬与!
呜呼,保护国家,养护人民,能不敬慎吗!
王其戒之。
广陵王你一定要戒慎。
右广陵王策。
以上是广陵王的策文。
太史公曰:古人有言曰 爱之欲其富,亲之欲其贵 。
太史公说:古人有句话说: 爱他就希望他富有,亲他就希望他尊贵。
故王者壃土建国,封立子弟,所以襃亲亲,序骨肉,尊先祖,贵支体,广同姓於天下也。
所以君王裂土建国,分封子弟,用来褒扬亲属,分序骨肉,尊崇祖先,显贵同族,使同姓之人散布于天下。
是以形势彊而王室安。
因此国势必然强大,王室必然安定。
自古至今,所由来久矣。
从古到今,由来已久了。
非有异也,故弗论箸也。
历代没有什么不同,所以不必论述。
燕齐之事,无足采者。
燕王齐王受封之事,不值得采写。
然封立三王,天子恭让,群臣守义,文辞烂然,甚可观也,是以附之世家。
然而封立三王,天子谦恭礼让,群臣坚守道义,文辞灿然照人,很值得观赏,因此将此附在世家里。
褚先生曰:臣幸得以文学为侍郎,好览观太史公之列传。
褚少孙先生说:我很幸运能凭借文学成为侍郎,喜欢阅览太史公的列传。
传中称三王世家文辞可观,求其世家终不能得。
传中称道《三王世家》文辞可观,但寻找三王世家始终没有得到。
窃从长老好故事者取其封策书,编列其事而传之,令後世得观贤主之指意。
私下在喜欢旧事的长者那里取得他们所保存的封策书,把其中的有关事迹编写出来以便传下去,使后世之人能知道贤主的旨意。
盖闻孝武帝之时,同日而俱拜三子为王:封一子於齐,一子於广陵,一子於燕。
听说孝武帝的时候,同一天拜封三子为王:封一个皇子在齐,一个皇子在广陵,一个皇子在燕。
各因子才力智能,及土地之刚柔,人民之轻重,为作策以申戒之。谓王: 世为汉籓辅,保国治民,可不敬与!
各自按皇子才力智能,及土地的贫瘠和肥沃,人民的轻浮和庄重,为之作策文来告诫他们: 世代为汉的藩属辅臣,保护国家,养护人民,能不敬慎吗!
王其戒之。
诸王一定要戒慎。
夫贤主所作,固非浅闻者所能知,非博闻彊记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
一个贤明的国君的所做所为,本来就不是孤陋寡闻之人所能理解的,如果不是博闻强记,君子是不能透彻理解他的深意的。
至其次序分绝,文字之上下,简之参差长短,皆有意,人莫之能知。
至于诏书的次序分段,语言的上下行文,策文的参差长短,都有深意,别人是不能理解的。
谨论次其真草诏书,编于左方。令览者自通其意而解说之。
谨论定编次这些本稿诏书,编列于下,使读者能自己通解它的宗旨。
王夫人者,赵人也,与卫夫人并幸武帝,而生子闳。
王夫人是赵国人,与卫夫人同受武帝的宠幸,并且生了刘闳。
闳且立为王时,其母病,武帝自临问之。
刘闳将立为王时,他的母亲生病,武帝亲自前去探问。
曰: 子当为王,欲安所置之?
问道: 儿子应当封王,你希望把他封在什么地方?
王夫人曰: 陛下在,妾又何等可言者。
王夫人说: 有陛下在,我又有什么可说的呢。
帝曰: 虽然,意所欲,欲於何所王之? 王夫人曰: 原置之雒阳。
武帝说: 虽然如此,就你的愿望来说,想封他到什么地方为王? 王夫人说: 希望封在雒阳。
武帝曰: 雒阳有武库敖仓,天下旻戹,汉国之大都也。
武帝说: 雒阳有武库粮仓,是天下要冲之地,是汉朝的大都城。
先帝以来,无子王於雒阳者。
从先帝以来,没有一个皇子封在雒阳为王的。
去雒阳,馀尽可。
除了雒阳,其他地方都可以。
王夫人不应。
王夫人没有作声。
武帝曰: 关东之国无大於齐者。
武帝说: 关东的国家,没有比齐国更大的。
齐东负海而城郭大,古时独临菑中十万户,天下膏腴地莫盛於齐者矣。
齐国东边靠海,而且城郭大,古时只临菑城就有十万户,天下肥沃的土地没有比齐国更多的了。
王夫人以手击头,谢曰: 幸甚。
王夫人以手击头,感谢道: 太好了。
王夫人死而帝痛之,使使者拜之曰: 皇帝谨使使太中大夫明奉璧一,赐夫人为齐王太后。
后来王夫人病故,武帝很哀痛,派使者去祭拜道: 皇帝谨派使者太中大夫明捧着璧玉一块,赐封夫人为齐王太后。
子闳王齐,年少,无有子,立,不幸早死,国绝,为郡。
皇子刘闳为齐王,年纪小,没有儿子,立王以后,不幸早死,封国废绝,变为郡。
天下称齐不宜王云。
世人说齐地不宜封王。
所谓 受此土 者,诸侯王始封者必受土於天子之社,归立之以为国社,以岁时祠之。
所谓 受此土 的意思,即诸侯王开始受封时,一定受土于天子祭祀土神的地方,回到封国再建立自己的国社,每年祭祀它。
春秋大传曰: 天子之国有泰社。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方黄。
《春秋大传》记载: 天子之国有泰社,东方为青色,南方为赤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
故将封於东方者取青土,封於南方者取赤土,封於西方者取白土,封於北方者取黑土,封於上方者取黄土。
所以将分封于东方的取青土,分封于南方的的取赤土,分封于西方的取白土。分封于北方的取黑土,分封于中央京畿的取黄土。
各取其色物,裹以白茅,封以为社。
各取自己的色土,用白茅草包裹起来,封好以后以之为社。
此始受封於天子者也。
这就是最初受封于天子的情形。
此之为主土。
这叫做主土。
主土者,立社而奉之也。 朕承祖考 ,祖者先也,考者父也。 维稽古 ,维者度也,念也,稽者当也,当顺古之道也。
对于主土,要建立社坛祭祀它。 朕承祖考 的意思, 祖 是祖先, 考 是先父。 维稽古 的意思, 维 是忖度,是考虑, 稽 是应当,即应当顺从古人之道的意思。
齐地多变诈,不习於礼义,故戒之曰 恭朕之诏,唯命不可为常。
齐地的人多变奸诈,不通礼义,所以天子告诫齐王说: 敬受朕的诏令,要想到天命是固定不变的。
人之好德,能明显光。
人能爱好善德,才能昭显光明。
不图於义,使君子怠慢。
若不图道义,则使辅臣懈怠。
悉若心,信执其中,天禄长终。有过不善,乃凶于而国,而害于若身 。
竭尽你的心力,真心实意地执持中正之道,就能永保天禄。如有邪曲不善,就会伤害你的国家,伤害你自身。
齐王之国,左右维持以礼义,不幸中年早夭。
齐王到了封国,左右大臣能以礼义维系护持,不幸齐王中年夭折。
然全身无过,如其策意。
然而他一生无过失,遵照了给他的策文之意。
传曰 青采出於蓝,而质青於蓝 者,教使然也。
古书上说 靛青从蓝草中提取,而颜色比蓝草更青 ,指的是教化使之如此。
远哉贤主,昭然独见:诫齐王以慎内;诫燕王以无作怨,无俷德;诫广陵王以慎外,无作威与福。
富有远见的贤主,有独到的真知灼见:警诫齐王对内要谨慎;警诫燕王不要与人结怨,不要做败德之事;警诫广陵王对外要谨慎,不要作威作福。
夫广陵在吴越之地,其民精而轻,故诫之曰 江湖之间,其人轻心。
广陵在吴越之地,这个地方的人精明而轻浮,所以天子告诫广陵王说: 江湖之间,这一带的人轻浮。
杨州葆疆,三代之时,迫要使从中国俗服,不大及以政教,以意御之而已。
杨州是保卫中原的边疆,三代之时迫使他们随从中原风俗服饰,但政教不大达到,只能用心意来驾御罢了。
无侗好佚,无迩宵人,维法是则。
不要童蒙无知,不要贪图安逸,不要接近小人,一切要按照法则行事。
无长好佚乐驰骋弋猎淫康,而近小人。
不要好逸乐驰骋游猎过度安乐,而接近小人。
常念法度,则无羞辱矣 。
经常想到法度,就不会有羞辱之事了。
三江、五湖有鱼盐之利,铜山之富,天下所仰。
三江、五湖一带有鱼盐的收益,铜山的财富,是天下人所羡慕的。
故诫之曰 臣不作福 者,勿使行财币,厚赏赐,以立声誉,为四方所归也。
所以天子告诫说 臣不作福 ,其用意是说不要滥用财货钱币,赏赐过分,以此来树立声誊,使四方之人前来归附。
又曰 臣不作威 者,勿使因轻以倍义也。
又说 臣不作威 的用意,是不让他利用当地人的轻浮而背弃礼义。
会孝武帝崩,孝昭帝初立,先朝广陵王胥,厚赏赐金钱财币,直三千馀万,益地百里,邑万户。
适逢孝武帝去世,孝昭帝继位,对前朝广陵王刘胥,多多赐赏金钱财物,价值三千多万,增加封地百里,食邑万户。
会昭帝崩,宣帝初立,缘恩行义,以本始元年中,裂汉地,尽以封广陵王胥四子:一子为朝阳侯;一子为平曲侯;一子为南利侯;最爱少子弘,立以为高密王。
又适逢昭帝去世,宣帝初即位,因骨肉恩情,施行道义,在本始元年中,割裂汉地,全用来分封广陵王刘胥的四个儿子:一个封为朝阳侯;一个封为平曲侯;一个封为南利侯;最受宠爱的小儿子刘弘,立为高密王。
其後胥果作威福,通楚王使者。
后来刘胥果然作威作福,派使者勾结楚王。
楚王宣言曰: 我先元王,高帝少弟也,封三十二城。
楚王扬言说: 我的祖先元王,是高祖的小弟弟,封有三十二城。
今地邑益少,我欲与广陵王共发兵云。
现在封地城邑越来越少,我要与广陵王共同起兵。
广陵王为上,我复王楚三十二城,如元王时。
拥立广陵王为皇上,恢复当年元王封给我楚王的三十二城,像元王时一样。
事发觉,公卿有司请行罚诛。
这件事被发觉,公卿官史请求执行诛罚。
天子以骨肉之故,不忍致法於胥,下诏书无治广陵王,独诛首恶楚王。
天子因骨肉之情,不忍心对刘胥执法,下诏书不处治广陵王,只诛杀了恶首楚王。
传曰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中,与之皆黑 者,土地教化使之然也。
古书上说: 蓬草生长在麻中,不必扶持自然挺直;白沙处在污泥中,与污泥同黑 ,就是说环境影响使他们变成这样。
其後胥复祝诅谋反,自杀,国除。
此后刘胥又祈神降殃祸谋划反叛,结果事发自杀,封国被废除。
燕土墝埆,北迫匈奴,其人民勇而少虑,故诫之曰 荤粥氏无有孝行而禽兽心,以窃盗侵犯边民。
燕国的土地贫瘠,北近匈奴,这一带的人勇敢但缺少谋略,所以天子告诫燕王说 荤粥氏没有孝行而有禽兽之心,以盗窃侵犯边民为事。
朕诏将军往征其罪,万夫长,千夫长,三十有二君皆来,降旗奔师。
朕命将军往征其罪,统帅万人的将官,统帅千人的将官,三十二个君长都来归降,偃旗息鼓而逃。
荤粥徙域远处,北州以安矣 。 悉若心,无作怨 者,勿使从俗以怨望也。 无俷德 者,勿使背德也。 无废备 者,无乏武备,常备匈奴也。 非教士不得从徵 者,言非习礼义不得在於侧也。
荤粥氏远涉他处,北方因此安定。 悉若心,无作怨 的用意,是不让他随从当地习俗而产生怨恨。 无俷德 的用意,是不让燕王背弃恩德。 无废备 的用意,是不要削减军备,而要经常防备匈奴。 非教士不得从征 的用意,是说凡不习礼义之士,不得召之身边使用。
会武帝年老长,而太子不幸薨,未有所立,而旦使来上书,请身入宿卫於长安。
正逢武帝年老,而太子不幸早亡,还没有再立太子,刘旦派使者前来上书,请求到长安来担任皇上的宿卫。
孝武见其书,击地,怒曰: 生子当置之齐鲁礼义之乡,乃置之燕赵,果有争心,不让之端见矣。
武帝看到他的信,扔到地上,发怒说: 生子应当把他放到齐鲁礼义之地,竟将他放在燕赵之地,他,果然有争夺之心,不谦让的端倪表现出来了。
於是使使即斩其使者於阙下。
于是,孝武帝派人在宫阙之下斩杀了刘旦的使者。
会武帝崩,昭帝初立,旦果作怨而望大臣。
适逢武帝驾崩,昭帝新登位,刘旦果然生怨而责恨议事大臣。
自以长子当立,与齐王子刘泽等谋为叛逆,出言曰: 我安得弟在者!
刘旦自以为年长应该立为皇帝,与齐王之子刘泽等人图谋叛乱,扬言说: 我哪里能让弟弟在!
今立者乃大将军子也。
如今登位的是大将军的儿子。
欲发兵。
想要发兵。
事发觉,当诛。
事情被发觉,依法应该处死。
昭帝缘恩宽忍,抑案不扬。
昭帝本于骨肉恩情予以宽容,就把这件案子压下来不让张扬。
公卿使大臣请,遣宗正与太中大夫公户满意、御史二人,偕往使燕,风喻之。
公卿派大臣请求皇帝处理,朝廷派遣宗正与太中大夫公户满意、两个御史,一齐到燕国去,规劝燕王。
到燕,各异日,更见责王。
到了燕国,各在不同的时间,轮流去会见并责问燕王。
宗正者,主宗室诸刘属籍,先见王,为列陈道昭帝实武帝子状。
宗正是执掌刘氏皇族户籍的,首先会见燕王,给他列举昭帝确实是武帝儿子的事实。
侍御史乃复见王,责之以正法,问: 王欲发兵罪名明白,当坐之。
之后,侍御史再去见燕王,用国法责备他,问道: 燕王你欲要起兵造反,罪状甚明,应当办罪。
汉家有正法,王犯纤介小罪过,即行法直断耳,安能宽王。
汉朝有大法,诸王只要犯下一点儿小罪过,就得依法判处,怎能宽恕大王你。
惊动以文法。
用法律条文使他恐惧震动。
王意益下,心恐。
燕王情绪逐渐低落,心里恐惧。
公户满意习於经术,最後见王,称引古今通义,国家大礼,文章尔雅。
公户满意熟悉儒经义理,最后会见燕王,引述古今道义,国家大礼,言辞华美,喻理庄正。
谓王曰: 古者天子必内有异姓大夫,所以正骨肉也;外有同姓大夫,所以正异族也。
对燕王说: 古来天子,在朝内必有异姓大夫,这是用来匡正王族子弟的;在朝外有同姓大夫,用来匡正姓诸侯。
周公辅成王,诛其两弟,故治。
周公辅佐成王,诛杀了他两个弟弟,所以天下太平。
武帝在时,尚能宽王。
武帝在时,还能宽容大王。
今昭帝始立,年幼,富於春秋,未临政,委任大臣。
现今昭帝刚继位,年幼,春秋正富,尚未亲自执政,一切大权委任大臣。
古者诛罚不阿亲戚,故天下治。
古来诛杀惩罚不褊袒内亲外戚,所以天下太平。
方今大臣辅政,奉法直行,无敢所阿,恐不能宽王。
现在大臣辅佐政事,奉行法律率直办事,不敢有所褊袒,恐怕不能宽恕你燕王。
王可自谨,无自令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大王可要自己谨慎,不要使自己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
於是燕王旦乃恐惧服罪,叩头谢过。
这时燕王刘旦才恐惧认罪,叩头认错。
大臣欲和合骨肉,难伤之以法。
大臣们想使他们骨肉和好,不忍用法律制裁他。
其後旦复与左将军上官桀等谋反,宣言曰 我次太子,太子不在,我当立,大臣共抑我 云云。
后来刘旦又与左将军上官桀等谋反,扬言说 我的年龄次于太子,太子不在了,我应当继位,可是大臣们共同压制我 等等。
大将军光辅政,与公卿大臣议曰: 燕王旦不改过悔正,行恶不变。
大将军霍光辅政,与公卿大臣们商议道: 燕王刘旦不改过归正,仍旧像以前一样作恶多端。
於是脩法直断,行罚诛。
于是他按法直接处理此事,将行诛杀惩罚。
旦自杀,国除,如其策指。
刘旦自杀,封国被废,正如给他的策文所指出的。
有司请诛旦妻子。
有关官员请求处死刘旦的妻子和儿女。
孝昭以骨肉之亲,不忍致法,宽赦旦妻子,免为庶人。
昭帝因为他们是骨肉之亲,不忍执法,宽赦了刘旦的妻子儿女,削为平民。
传曰 兰根与白芷,渐之滫中,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者,所以渐然也。
古籍说 兰根和白芷,把它浸泡在臭水里,君子就不会再接近他们,平民也不再佩带它 ,这是环境使它们如此的。
宣帝初立,推恩宣德,以本始元年中尽复封燕王旦两子:一子为安定侯;立燕故太子建为广阳王,以奉燕王祭祀。
宣帝新登位,广推恩泽,弘扬德化,在本始元年中又都赐封燕王刘旦的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封为安定侯;把燕王原来的太子刘建封为广阳王,让他承奉燕王的祭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