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 卷三十七
寇俊字祖俊,上谷昌平人也。
寇俊字祖俊,是上谷昌平人。
祖赞,魏南雍州刺史。
祖父寇赞,魏南雍州刺史。
父臻,安远将军、郢州刺史。
父亲寇臻,安远将军、郢州刺史。
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
寇俊性情宽厚文雅,从小懂事有气量,喜欢学习记忆力好。
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
兄长寇祖训、寇祖礼和寇俊,都有志行。
闺门雍睦,白首同居。
整个家庭都友好和睦,祖孙同居。
父亡虽久,而犹于平生所处堂宇,备设帷帐几杖,以时节列拜,垂涕陈荐,若宗庙焉。
其父去世虽然时间很久,但是还是在他平生所居住的房屋内,设置布帷帐帘几杖等物,按时节依次祭拜,流着泪陈献牺牲,如同祭祀宗庙。
吉凶之事,必先启告,远行往返,亦如之。
好事坏事,肯定要先加以禀报,离家远行往返,也都要禀报。
性又廉恕,不以财利为心。
性情又廉洁宽厚,不谋求财利。
家人曾卖物与人,而剩得绢五匹。
家人曾经责物给他人,获利五匹绢。
隽于后知之,乃曰: 恶木之阴,不可暂息;盗泉之水,无容误饮。
寇俊后来知道了,说道: 不好的树木下的阴凉,暂时休息也不行;盗泉的水,不能随便喝。
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遂访主还之。
获得钱财却丧失德行,我是不愿意这样做的。 于是寻找到买主归还给他。
其雅志如此。
寇俊平时的意愿就是如此。
以选为魏孝文帝挽郎,除奉朝请。
以选为魏孝文帝挽郎,任命为奉朝请。
大乘贼起,燕齐扰乱,隽参护军事东讨,以功授员外散骑侍郎,迁尚书左民郎中。
大乘贼反叛,燕赵动乱不安,寇俊参与监督军事束讨,以功而授予员外散骑侍郎,升迁尚书左民郎中。
以母忧不拜。
因为居母丧而没有赴任。
正光三年,拜轻将军,迁扬烈将军、司空府功曹参军,转主簿。
正光三年,授予轻车将军,调任扬烈将军、司空府功曹参军,转任主簿。
时灵太后临朝,减食禄官十分之一,造永宁佛寺,令隽典之。
当时灵太后摄政,减去十分之一享受俸禄的官吏,建造永宁佛寺,令寇俊掌管此事。
资费巨万,主吏不能欺隐。
建造费用极多,掌管的官吏却不能欺瞒。
寺成,又极壮丽。
寺庙建成后,十分壮丽。
灵太后嘉之,除左军将军。
灵太后给予嘉奖,授予左军将军。
孝昌中,朝议以国用不足,乃置盐池都将,秩比上郡。
孝昌年问,朝廷商议认为国用不足,于是设置盐池都将,官位与上郡相等。
前后居职者,多有侵隐。
先后任此职务者,多有侵占隐没。
乃以隽为之。
于是任命寇俊任此职。
加龙骧将军,仍主簿。
加龙骧将军,依然任主簿。
永安初,华州民史底与司徒杨椿讼田。
永安初年,华州百姓史底与司徒杨椿争田产而打官司。
长史以下,以椿势贵,皆言椿直,欲以田给椿。
长史官员以下,以杨椿为权贵,因此都说杨椿有理,要将田地给杨椿。
隽曰: 史底穷民,杨公横夺其地。
寇俊说: 史底是穷困百姓,杨公强行夺其土地。
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 遂以地还史底。
如果要损不足而给有余,大家都如此认为,我不敢听命。 于足将地还给史底。
孝庄帝后知之,嘉隽守正不挠,即拜司马,赐帛百匹。
孝庄帝后来知道丁这件事,嘉奖寇俊守正不挠,马上委任为司马,赐给一百匹帛。
其附椿者,咸谴责焉。
那些替杨椿说话的,都受到了谴责。
二年,出为左将军、州刺史。
二年,出京城任左将军、梁州刺史。
民俗荒犷,多为盗贼。
当地风俗野蛮,很多人成为盗贼。
隽乃令郡县立庠序,劝其耕桑,敦以礼让,数年之中,风俗顿革。
寇俊下令郡县建立学校,劝导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勉励礼让,数年之中,民情风俗得以全面改革。
梁遣其将曹琰之镇魏兴,继日版筑。
梁朝派遣将领曹琰之镇守魏兴,天天构筑工事。
琰之屡扰疆埸,边人患之。
曹琰之经常派遣军队侵扰边境,边境之人都很担心。
隽遣长史杜休道率兵攻克其城,并擒琰之。
寇俊派遣长史杜休道率兵攻克魏兴城,活捉曹琰之。
琰之即梁大将军景宗之季弟也。
曹琰之是梁朝大将曹景宗最小的弟弟。
于是梁人惮焉。
从此梁朝人都害怕了。
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
适逢魏朝发生了很多事件,梁州又处在僻远之处,梁朝知道梁州没有外援,于是派遣大军驻扎在魏兴,目的是攻取梁州。
隽抚励将士,人思效命。
寇俊安抚激励将士,大家都愿舍命报效。
梁人知其得众心也,弗之敢逼。
梁人得知其受到众人忠心拥戴,不敢来攻。
隽在州清苦,不治产业。
寇俊任州刺史俭朴清苦,不置办产业。
秩满,其子等并徒步而还。
任职期满离任时,其儿子等人都是步行回去。
吏人送隽,留连于道,久之乃得出界。
州吏和百姓送行,一路上留恋不舍,经历多时才出了州境。
大统二年,东魏授隽洛州刺史,隽因此乃谋归阙。
大统二年,柬魏委任寇俊为洛州刺史,寇俊因此密谋来归。
五年,将家及亲属四百余口入关,拜秘书监。
五年,率领全家和亲属共四百余人入关,授任秘书监。
时军国草创,坟典散逸,隽始选置令史,抄集经籍,四部群书,稍得周备。
当时统军治国各种事务都开始兴办,经史典籍散逸,寇俊选置令史,抄写收集经典书籍,四部群书逐渐得以完备。
加镇东将军,封西安县男,邑二百户。
加镇东将军,封西安县男,食邑二百户。
十七年,除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
十七年,任命为靼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
隽以年老乞骸骨,太祖弗许。
寇俊因为年老请求辞职,太祖没有同意。
遂称疾笃,不复朝觐。
于是自称疾病严重,不再入朝。
魏恭帝三年,赐姓若口引氏。
魏恭帝三年,赐姓若口引氏。
孝闵帝践阼,进爵为子,增邑五百户。
孝置查登基,进爵位为子爵,食邑增加五百户。
武成元年,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增邑并前二千户。
亘递元年,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增封食邑合前所封共二千户。
隽年齿虽迈,而志识未衰,教授子孙,必先礼典。
寇俊虽然年迈,但是志向和见识未衰减,教授子孙,必先教礼法。
世宗尚儒重道,特钦赏之,数加恩锡,思与相见。
世宗尊儒重道,特别钦赏寇俊,多次加以嘉奖恩赏,想与其相见。
隽不得已,乃入朝。
寇俊无从推却,只好入朝晋见。
世宗与同席而坐,因顾访洛阳故事。
世宗与他同席而坐,乘便请教洛阳旧事。
隽身长八尺,须鬓皓然,容止端详,音韵清朗。
寇俊身高八尺,胡须鬓角雪白,容貌举止端庄安详,说话声音洪亮。
帝与之谈论,不觉屡为前膝。
帝与他交谈,不自觉地多次往前移动。
及隽辞还,帝亲执其手曰: 公年德俱尊,朕所钦尚,乞言之事,所望于公。宜数相见,以慰虚想。 以御舆令于帝前乘出。
当寇俊告辞时,帝亲自握住他的手说: 公年龄和德望都很高,朕为之钦尚,所谈之事,寄希望于公最好能够多见面,以慰抚我悬念之心。 安排皇帝的坐驾令在帝面前乘坐驰出。
顾谓左右曰: 如此之事,唯积善者可以致之。
帝望着左右的人说: 这样的事,衹有积善的人可以得到。
何止见重于今,亦将传之万古。 时人咸以为荣。
不仅仅是见重当世,而且也会传之万古。 当时人都认为是一大荣耀。
保定三年卒,时年八十。
保定三年去世,终年八十岁。
高祖叹惜之,赠本官,加冀定瀛三州诸军事、冀州刺史,谥曰元。
高祖叹惜他的去世,获赠本官,加冀定瀛三州诸军事、冀州刺史,谧号称为五。
隽笃于仁义,期功之有孤者,衣食丰约,俱与之同。
寇俊笃守仁义,五服之内宗亲中的孤儿,衣食好坏,与之相共。
少为司徒崔光所知,光命其子励与隽结友。
年少时为司徒崔光赏识,崔光令儿子崔励与寇俊结为朋友。
隽每造光,常清言移日。
寇俊每次拜访崔光,经常都是交谈整天。
小宗伯卢辩以隽业行俱崇,待以师友之礼。
小宗伯卢辩以寇俊功业和操行都很好,待以老师和友人的礼仪。
每有闲暇,辄诣隽燕语弥日。
每当有了空闲的时候,就拜访寇俊亲切交谈整天。
恒谓人曰: 不见西安君,烦忧不遣。 其为通人所敬重如此。
经常对人说: 见不到西安君,心中的烦恼无法驱除。 寇俊得到学识渊博通达人士的敬重都如此例。
子奉,位至仪同三司、大将军、顺阳郡守、洵州刺史、昌国县公。
寇俊子寇奉,官爵至仪同三司、大将军、顺阳郡守、洵州刺史、昌国县公。
奉弟颙,少好学,最知名。
寇奉弟弟寇颐,从小喜好学习,最有名气。
居丧哀毁。
居丧过分哀伤以致身体受损伤。
历官仪同大将军,掌朝、布宪、典祀下大夫,小纳言,濩泽郡公。
官职历任仪同大将军,掌朝、布宪、典祀下大夫,小纳言,爵位濩泽郡公。
韩褒字弘业,其先颍川颍阳人也。
韩褒字弘业,原籍是颖川颖阳人。
徙居昌黎。
徙居昌黎。
祖瑰,魏镇西将军、平凉郡守,安定郡公。
他祖父韩瓖,任魏镇西将军、平凉郡守,爵位安定郡公。
父演,征虏将军、中散大夫、恒州刺史。
他父亲韩演,任征虏将军、中散大夫、恒州刺史。
褒少有志尚,好学而不守章句。
韩褒从小便有志向,喜欢学习却不拘泥于章句。
其师怪而问之。
他的老师觉得奇怪而问他。
对曰: 文字之间,常奉训诱。
回答说: 文字之间,常常受到教诲诱导。
至于商较异同,请从所好。 师因此大奇之。及长,涉猎经史,深沉有远略。
但是争论比较异同,请老师任凭我自己的喜好。 老师因此非常看重他成人后,学习经史典籍,深沉有远略。
魏建明中,起家奉朝请。
魏建明年间,开始担任的官职为奉朝请。
加强弩将军,迁太中大夫。
加封强弩将军,调任太中大夫。
属魏室丧乱,褒避地于夏州。
适逢魏室丧乱,韩褒至夏州避难。
时太祖为刺史,素闻其名,待以客礼。
这时太祖任当地刺史,向来听闻其名,待之以客礼。
及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诸将遣使迎太祖。
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害,各将领派使者迎接太祖。
太祖问以去留之计。
太祖向他询问如何确定去留。
褒曰: 方今王室凌迟,海内鼎沸。
韩褒说: 现在王室衰落,天下混乱。
使君天资英武,恩结士心。
使君你天资英武,用恩惠团结了将士人心。
贺拔公奄及于难,物情危骇。
贺拔公突然遇难,人心惶恐惊骇。
寇洛自知庸懦,委身而托使君。
寇洛自知庸下懦弱,委身而寄托于使君。
若总兵权,据有关中之地,此天授也,何疑乎!
如果控制兵权,占据关中之地,这是上天所授,还疑虑什么!
且侯莫陈悦乱常速祸,乃不乘胜进取平凉,反自遁逃,屯营洛水。
而且侯莫陈悦作乱而迅速自取其祸,他不是乘胜进取平凉,反而自行逃跑,将军队带至洛水扎营。
斯乃井中蛙耳,使君往必擒之。
眼光见识如同井底之蛙,使君前往必定可以擒获。
不世之勋,在斯一举。
非凡的功勋,就在此一举。
时者,难得而易失,诚愿使君图之。 太祖纳焉。
时机难以得到却容易失去,诚心希望使君认真考虑。 太祖接受了此建议。
太祖为丞相,引褒为录事参军,赐姓侯吕陵氏。
太祖任丞相,荐举韩褒为录事参军,赐姓侯吕陵氏。
大统初,迁行台左丞,赐爵三水县伯。
大统初年,升迁行台左丞,赐予三水县伯。
寻转丞相府属,加中军将军、银青光禄大夫。二年,梁人北寇商洛,东魏复侵樊邓,于是以褒为镇南将军、丞相府从事中郎,出镇淅郦。
不久转任丞相府属,加中军将军、银青光禄大夫二年,梁朝军队往北侵犯商洛地区,东魏又攻打樊邓,于是任命韩褒为镇南将军、丞相府从事中郎,出镇淅郦。
居二年,征拜丞相府司马,进爵为侯。
过了二年,征回朝廷任为丞相府司马,进爵为侯。
出为北雍州刺史,加卫大将军。
出京为北雍州刺史,加卫大将军。
州带北山,多有盗贼。
该州北面为山区,有不少盗贼。
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厚加礼遇。
韩褒秘密侦访,都是豪族所为,于是假装不知道,对他们十分客气礼貌。
谓之曰: 刺史起自书生,安知督盗,所赖卿等共分其忧耳。 乃悉诏桀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署为主帅,分其地界。
对他们说: 我这位刺史是一介书生,怎么会知道如何剿除盗贼,只好依赖你们大家共同与我分忧。 于是将所有为患于乡里的凶狠狡黠的年轻人召集起来,任为主帅,分管各地界。
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论。
假如发生盗贼之事而没有擒获,当事人便处以故意放纵之罪。
于是诸被署者,莫不惶惧。
于是被署为主帅的各人,没有谁不惶恐害怕。
皆首伏曰: 前盗发者,并某等为之。 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
这些人叩头承认: 以前那些盗贼之事,都是我们做的。 所有同伙,都列出姓名。
或亡命隐匿者,亦悉言其所在。
有些逃亡隐匿的,也全告知其所在之处。
褒乃取盗名簿藏之。
韩褒将盗贼名单收藏好。
因大牓州门曰: 自知行盗者,可急来首,即除其罪。
随后在州门上张贴巨大榜文: 认识到自己所犯盗贼之事的,迅速前来自首,可以免罪。
尽今月不首者,显戮其身,籍没妻子,以赏前首者。 旬日之间,诸盗咸悉首尽。
在本月之内不自首的,公开行刑,陈尸于众,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用以奖赏先自首的人。 旬日之间,全部盗贼都自首完毕。
褒取名簿勘之,一无差异。
韩褒对照名单,没有一点差异。
并原其罪,许以自新。
全部都免去其罪,让其自新。
由是群盗屏息。
从此盗贼绝迹。
入为给事黄门侍郎。
调入朝廷为给事黄门侍郎。
九年,迁侍中。
九年,调任侍中。
十二年,除都督、西凉州刺史。
十二年,授予都督、西凉州刺史。
羌胡之俗,轻贫弱,尚豪富。
羌胡民族风俗,轻视贫困弱小者,推崇豪富之家。
豪富之家,侵渔小民,同于仆隶。
豪富之家,欺凌剥夺小民,将之视为奴仆。
故贫者日削,豪者益富。
所以贫困者越来越穷,富豪者越来越富。
褒乃悉募贫人,以充兵士,优复其家,蠲免徭赋。
韩褒于是招募穷人,充任战士,优待其家庭,免除徭役赋税。
又调富人财物以振给之。
又调富人财物救济贫困者。
每西域商货至,又先尽贫者市之。
每当西域的货物和商人来到,先让贫困者进行交易。
于是贫富渐均,户口殷实。
于是贫富逐渐均衡,户口增加很多。
十六年,加大都督、凉州诸军事。
十六年,加大都督、凉州诸军事。
魏废帝元年,转会州刺史。
魏废帝元年,转任会州刺史。
二年,进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二年,晋升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寻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为公。
不久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为公。
武成三年,征拜御伯中大夫。
武成三年,征入朝廷为御伯中大夫。
保定二年,转司会。
惺宣二年,转任司会。
三年,出为汾州刺史。
三年,出京城为汾州刺史。
州界北接太原,当千里径。
该 面与太原相连接,正对千里径。
先是齐寇数入,民废耕桑,前后刺史,莫能防扞。
以前查寇经常入侵,造成百姓农业荒废,前后刺史,都无法防御。
褒至,适会寇来,褒乃不下属县。
韩褒来到后,正遇寇至,韩褒于是不下所属各县。
人既不及设备,以故多被抄掠。
各地人由于没有来得及防备,所以很多人遭到抢掠。
齐人喜相谓曰: 汾州不觉吾至,先未集兵。
齐人高兴而相互说: 汾州不知道我们前来,事先没有调集军队。
今者之还,必莫能追蹑我矣。 由是益懈,不为营垒。
现在我们回去,肯定是无法追击我们。 因此放松警惕,不设立营垒。
褒已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邀其归路。
韩褒预先准备好精锐将士,埋伏在北山中,分兵占据险要,邀截其回归之路。
乘其众怠,纵伏击之,尽获其众。
乘其松懈,伏兵进攻,全部加以擒获。
故事,获生口者,并囚送京师。
以前的惯例,擒获的俘虏,都囚送京城。
褒因是奏曰: 所获贼众,不足为多。
韩褒为此而上奏说: 擒获的贼众数量不多。
请一切放还,以德报怨。
俘获后再加以侮辱,衹会增加他们的忿恨。
有诏许焉。
请求全都放回。以德报怨。 诏书同意。
自此抄兵颇息。
从此以后来犯的军队越来越少。
四年,迁河洮封三州诸军事、河州总管。
四年,升迁迥逃封三州诸军事、河州总管。
天和三年,转凤州刺史。
玉和三年,调任凰塑刺史。
寻以年老请致仕,诏许之。
不久因为年老而申请离职,诏书同意。
五年,拜少保。
五年,委任为少保。
褒历事三帝,以忠厚见知。
整壶先后在三位皇帝手下任职,以忠厚而被赏识。
高祖深相敬重,常以师道处之。
直担对他很尊敬和器重,常常以老师之礼相待。
每入朝见,必有诏令坐,然后始与论政事。
每当朝见,都诏令赐给座位,然后开始讨论政事。
七年,卒。
七年,去世。
赠泾岐燕三州刺史。
获赠泾岐燕三州刺史。
谥曰贞。
谧号称为贞。
子继伯嗣。
其子韩继伯继嗣。
赵肃字庆雍,河南洛阳人也。
赵肃字庆雍,是河南洛阳人。
世居河西。
世代在河西居住。
及沮渠氏灭,曾祖武始归于魏,赐爵金城侯。
当沮渠氏被减时,他曾祖父赵武才归附于魏,被赐予金城侯爵位。
祖兴,中书博士。
他祖父趟兴,为中书博士。
父申侯,举秀才,后军府主簿。
他父亲赵申侯,举秀才,任后军府主簿。
肃早有操行,知名于时。
赵肃的操守品行早就很突出,在当时很有名气。
魏正光五年,郦元为河南尹,辟肃为主簿。
魏正光五年,郦元为河南尹,荐举他为主簿。
孝昌中,起家殿中侍御史,加威烈将军、奉朝请、员外散骑侍郎。
孝昌年间,开始担任的官职为殿中侍御史,加威烈将军、奉朝请、员外散骑侍郎。
寻除直后,转直寝。
不久委任为直后,调任直寝。
永安初,授廷尉平,二年,转监。
永安初年,授任廷尉平,二年,转任廷尉监。
后以母忧去职,起为廷尉正。
其后因居母丧去职,起任为廷尉正。
以疾免。
由于生病免职。
久之,授征虏将军、中散大夫,迁左将军、太中大夫。
遇了一段时间,授予征虏将军、中散大夫,调任左将军、太中大夫。
东魏天平初,除新安郡守。
束魏天平初年,委任为新安郡守。
秩满,还洛。
任期满后,回到洛肠。
大统三年,独孤信东讨,肃率宗人为乡导。
大统三年,独孤信率军柬讨,趟肃率领宗族做其向导。
授司州治中,转别驾。
授予司州治中,转任别驾。
监督粮储,军用不匮。
监督粮食储备,保证了军队供应。
太祖闻之,谓人曰: 赵肃可谓洛阳主人也。
太祖听说后,对人说: 赵肃可以称作洛阳主人。
七年,加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都督,仍别驾。
七年,加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都督,依然为别驾。
领所部义徒,据守大坞。
率领所部义徒,据守大坞。
又兼行台左丞,东道慰劳。
又授予兼行台左丞,东道慰劳。
九年,行华山郡事。
九年,兼摄华山郡守职务。
十三年,除廷尉少卿。
十三年,委任为廷尉少卿。
明年元日,当行朝礼,非有封爵者,不得预焉。
第二年元日,将举行朝礼,没有封爵者,不能参加。
肃时未有茅土。
赵肃当时未封爵位。
左仆射长孙俭白太祖请之。
左仆射长孙俭禀报太祖为之请求。
太祖乃召肃谓曰: 岁初行礼,岂得使卿不预,然何为不早言也? 于是令肃自选封名。
太祖于是召见赵肃说: 年初行礼,卿怎么能不参预呢,但为什么不早说呢? 于是令赵肃自己选封号。
肃曰: 河清乃太平之应,窃所愿也。 于是封清河县子,邑三百户。
趟肃说: 河清是天下太平的兆应,愿以此为名号。 于是封为清河县子,食邑三百户。
十六年,除廷尉卿,加征东将军。
十六年,授予廷尉卿,加征束将军。
肃久在理官,执心平允。
赵肃长期担任司法官,执法公正。
凡所处断,咸得其情。
凡是判决处理之事,都合情合理。
廉慎自居,不营产业。
奉行廉洁谨慎,不经营产业。
时人以此称之。
当时人因此而称赞他。
十七年,进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赐姓乙弗氏。
十七年,晋升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赐姓乙弗氏。
先是,太祖命肃撰定法律。
先前,左担令趟盛修定法律。
肃积思累年,遂感心疾。去职,卒于家。
趟蛊花费多年时间认真钻研,因此患上重病。去职,在家去世。
子正礼,齐王宪府属、大都督、新安郡守。
其子趟正礼,任查王宇文宪府属、大都督、新安郡守。
时有高平徐招少好法律。
当时有位高平人徐招从小喜好法律。
发言措笔,常欲辨析秋毫。历职内外,有当官之誉。
说话写文章,经常要非常细微地加以辨析。担任过内外各种宫职,都获得称职声誉。
从魏孝武入关,为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右丞。
随从魏孝武帝入关,任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右丞。
时朝廷播迁,典章有阙,至于台阁轨仪,多招所参定。
当时朝廷有难迁徙,典章制度不完善,以及台阁各朝廷机构的必要制度规定,很多是徐招参酌商定的。
论者称之。
谈论者均加以称赞。
寻迁侍中、度支尚书。
不久升迁侍中、度支尚书。
大统初,卒。
大统初年,去世。
张轨字符轨,济北临邑人也。
张轨字元轨,是济北临邑人。
父崇,高平令。
他父亲张崇,任高平县令。
轨少好学,志识开朗。
张轨年轻时喜好学习,志向见识开阔明晰。
初在洛阳,家贫,与乐安孙树仁为莫逆之友,每易衣而出。
最初在洛阳,家境贫困,与乐安孙树仁为特别要好的朋友,经常换衣服而出。
以此见称。
这事为人称赞。
永安中,随尔朱荣击元颢,除讨寇将军、奉朝请。
永安年间,随从尔朱荣攻打元颢,授予讨寇将军、奉朝请。
轨常谓所亲曰: 秦雍之间,必有王者。 尔朱氏败后,遂杖策入关。
张轨常对亲近的人说: 在秦雍地区,肯定会出王者。 尔朱氏失败后,于是策马入关。
贺拔岳以轨为记室参军,典机务。
贺拔岳任命张轨为记室参军,掌管机要事务。
寻转仓曹,加镇远将军。
不久转任仓曹,加镇远将军。
时谷籴涌贵,或有请贷官仓者。
当时粮价昂贵,有人想从官府粮仓贷粮。
轨曰: 以私害公,非吾宿志。
张轨说: 因私利而损公益,我从来没有如此念头。
济人之难,讵得相违。 乃卖所服衣物,籴粟以赈其乏。
救济有难者,怎么可以不管。 于是卖掉自己的衣服物品,买粮食而救其难。
及岳被害,太祖以轨为都督,从征侯莫陈悦。
贺拔岳被害之后,太祖任用张轨为都督,从征侯莫陈悦。
悦平,使于洛阳。
讨平侯莫陈悦,出使洛阳。
见领军斛斯椿,椿曰: 高欢逆谋,已传行路。
见领军斛斯椿,斛斯椿说: 高欢叛逆密谋,路人皆知。
人情西望,以日为年。
大家都西望关中,度日如年。
未知宇文何如贺拔也? 轨曰: 宇文公文足经国,武可定乱。
不知道宇文泰与贺拔岳相比较如何呢? 张轨说: 宇文公文可以治理国家,武可以平定祸乱。
至于高识远度,非愚管所测。 椿曰: 诚如卿言,真可恃也。 太祖为行台,授轨郎中。魏孝武西迁,除中书舍人,封寿张县子,邑三百户,加左将军、济州大中正,兼著作佐郎,修起居注。
至于高识远度,就不是我所能够测定的了。 斛斯椿说: 真如您所说的,那就可仰仗他了。 太祖担任行台,任命张轨为郎中魏孝武帝西迁,授予张轨中书舍人,封寿张县子,食邑三百户,加左将军、济州大中正,兼著作佐郎,修起居注。
迁给事黄门侍郎,兼吏部郎中。
调任给事黄门侍郎,兼任吏部郎中。
六年,出为河北郡守。
六年,出京城担任河北郡守。
在郡三年,声绩甚着。
在郡守职务上三年,名声政绩很出色。
临人治术,有循吏之美。
管理民众治理政务,有奉法循理的官吏的美称。
大统间,宰人者多推尚之。
大统年间,各地长官对他都加以推崇。
入为丞相府从事中郎,行武功郡事。
调入朝廷担任丞相府从事中郎,兼摄武功郡守职务。
章武公导出镇州,以轨为长史。
章武公宇文导出京镇守秦州,委任张轨为长史。
加抚军将军、大都督、通直散骑常侍。
加抚军将军、大都督、通直散骑常侍。
魏废帝元年,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
魏废帝元年,晋升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
二年,赐姓宇文氏,行南秦州事。
二年,赐姓宇文氏,兼摄南秦州政务。
魏恭帝二年,征拜度支尚书,复除陇右府长史。
魏恭帝二年,征拜度支尚书,又授予陇右府长史。
卒于位,时年五十五。
在其职位上去世,终年五十五岁。
谥曰质。
谧号称为质。
轨性清素,临终之日,家无余财,唯有素书数百卷。
张轨性情清雅朴素,临终时,家中没有其他财产,仅有数百卷书籍。
子肃,世宗初,为宣纳上士,转中外府记室参军、中山公训侍读。
张轨子张肃,世宗初年,任宣纳上士,转任中外府记室参军、中山公宇文训侍读。
早有才名,性颇轻猾,时人比之魏讽。
很早便有才气名声,性情很轻浮狡猾,当时人认为与魏讽相类似。
卒以罪考竟终。
最终因犯罪拷问而死。
李彦字彦士,梁郡下邑人也。
李彦字彦士,是梁郡下邑人。
祖先之,魏淮南郡守。
他祖父李先之,任魏淮南郡守。
父静,南青州刺史。
他父亲李静,为南青州刺史。
彦少有节操,好学慕古,为乡闾之所敬惮。
李彦青少年时便有志节操守,喜欢学习钦慕古人,为家乡人敬重和折服。
孝昌中,解褐奉朝请,加轻车将军。
孝昌年间,开始担任的官职为奉朝请,加轻车将军。
从魏孝武入关,兼著作佐郎,修起居注。加宁朔将军,进号冠军将军、中散大夫,迁平东将军、太中大夫。
随从魏孝武帝入关,兼著作佐郎,撰修起居注加宁朔将军,进号冠军将军、中散大夫,迁为平东将军、太中大夫。
大统初,除通直散骑侍郎。
大统初年,任为通直散骑侍郎。
三年,拜安东将军、银青光禄大夫、太保转太傅长史、仪曹郎中、左民郎中。
三年,任为安束将军、银青光禄大夫、太保转太傅长史、仪曹郎中、左民郎中。
十二年,省三十六曹为十二部,改授民部郎中,封平阳县子,邑三百户。
十二年,裁减三十六曹改为十二部,改授民部郎中,封平阳县子,食邑三百产。
十五年,进号中军将军,兼尚书左丞,领选部。
十五年,进号中车将军,兼任尚书左丞,领选部。
大军东讨,加持节、大都督、通直散骑常侍,掌留台事。
大军束讨,加持节、大都督、通直散骑常侍,掌管留台事务。
魏废帝初,拜尚书右丞,转左丞。
魏废帝初年,任为尚书右丞,转任为左丞。
彦在尚书十有五载,属军国草创,庶务殷繁,留心省阅,未尝懈怠。
争产在尚书任职十五年,当时政权初创,各种事务相当繁杂,他认真审视,未曾懈怠。
断决如流,略无疑滞。
处理事务果断快速,没有什么犹豫拖拉。
台阁莫不叹其公勤,服其明察。
台阁机构官员都对其公正勤恳赞叹,钦佩他能洞察政事。
迁给事黄门侍郎,仍左丞。
迁任给事黄门侍郎,依然任尚书左丞。
寻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赐姓宇文氏。
不久晋升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赐姓字文氏。
出为鄜州刺史。
出京城担任鄘州刺史。
彦以东夏未平,固辞州任,诏许之。
李彦以束部没有平复,决心推辞州刺史职任,诏令同意。
拜兵部尚书,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仍兼著作。
授予兵部尚书,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依然兼任著作郎。
六官建,改授军司马,进爵为伯。
建立六官时,改授军司马,进爵为伯爵。
彦性谦恭,有礼节。
李彦性情谦逊恭敬,注重礼节。
虽居显要,于亲党之间,恂恂如也。
虽然宫位显要,但是在亲族家人之中,态度恭恭敬敬。
轻财重义,好施爱士。
轻财重义,救济他人招引人才。
时论以此称之。然素多疾而勤于莅职,虽沉顿枕席,犹理务不辍,遂至于卒。时年四十六。
当时人为此而加以称赞但是他一直多病而又任职勤奋,就是躺在床上,还是不停地处理政务,因此而去世。终年四十六岁。
谥曰敬。
谧号称为敬。
彦临终遗诫其子等曰: 昔人以窾木为椟,葛虆为缄,下不乱泉,上不泄臭。此实吾平生之志也。
李彦临终遗言告诫儿子们: 以前的人用窍木做匣子,用葛蘗封好,对下不会影响泉水,对卜不会泄出臭气这实在是我一生的意愿。
朝廷嘉焉,不夺其志。
李彦儿子李升明嗣位。
子升明嗣。少历显职。
李升明年轻时便历任显要官职。
大象末,太府中大夫、仪同大将军。郭彦,太原阳曲人也。
大象末年,为太府中大夫、仪同大将军郭彦,是太原阳曲人。
其先从宦关右,遂居冯翊。
其先人在关右做官,便在冯翊定居。
父胤,郡功曹、灵武令。
他父亲郭胤,任郡功曹、灵武令。
彦少知名,太祖临雍州,辟为西曹书佐。
郭彦年轻时已知名,太祖到雍州,征召他为西曹书佐。
寻除开府仪同主簿,转司空记室、太尉府属,迁虞部郎中。
不久授予开府仪同主簿,转任司空记室、太尉府属,调任虞部郎中。
大统十二年,初选当州首望,统领乡兵,除帅都督、持节、平东将军。
大统十二年,选为本州的首望,统领乡兵,授予帅都督、持节、平柬将军。
以居郎官著称,封龙门县子,邑三百户,进大都督,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司农卿。
因为任郎官著称,封龙门县子,食邑三百户,升大都督,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司农卿。
是时,岷州羌酋傍乞铁匆与郑五丑等寇扰西服。
当时,岷州羌族首领傍乞铁忽与郑五丑等侵扰西部地区。
彦从大将军宇文贵讨平之。
郭彦随从大将军宇文贵征讨平定。
魏恭帝元年,除兵部尚书。
魏恭帝元年,授任兵部尚书。
仍以本兵从柱国于谨南伐江陵。
于是以所部军队随从柱国于谨南伐江陵。
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增邑五百户,进爵为伯。
晋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食邑增加五百户,进爵为伯。
六官建,拜民部中大夫。
建立六官时,委任为民部中大夫。
孝闵帝践祚,出为澧州刺史。
孝闵帝登基,出京城担任澧州刺史。
蛮左生梗,未遵朝宪。
蛮人闹事,不遵守朝廷法令。
至于赋税,违命者多。
至于赋税,很多都抗缴。
聚散无恒,不营农业。
聚散没有规律,不进行农业生产。
彦劝以耕稼,禁共游猎,民皆务本,家有余粮。
郭彦劝导他们从事农业,禁止结伙游猎,百姓都参加农业生产,家中有余粮。
亡命之徒,咸从赋役。
亡命之徒,也都交赋税服劳役。
先是以澧州粮储乏少,每令荆州递送。
原来因为澧州储备粮食过少,经常令荆州运送。
自彦莅职,仓庾充实,无复转输之劳。
自从郭彦担任该职,仓库充实,不必再转运粮食。
齐南安城主冯显密遣使归降,其众未之知也。
齐南安城主冯显秘密遣使者来归降,但部众不知道。
柱国宇文贵令彦率兵应接。
柱国宇文贵令郭彦率军去接应。
齐人先令显率所部送粮南下,彦惧其众不从命,乃于路邀之。
齐人先令冯显率领所部军队运粮南下,郭彦担心冯显部下不听从号令,便在中途拦截。
显因得自拔。
冯显因此而得救。
其众果拒战,彦纵兵奋击,并虏获之。
其部下果然拒战,郭彦指挥军队攻击,全都将之擒获。
以南安无备,即引军掩袭。
考虑到南安没有防备,因而率部突袭。
显外兵参军邹绍既为彦所获,因请为乡导。
冯显外兵参军邹绍已为郭彦所俘获,申请做向导。
彦遂夜至城下,令绍诈称显归。
郭彦军队晚上到了城下,令邹绍假装说冯显回来。
门者开门待之,彦引兵而入,遂有其城。
守门者打开门,郭彦率军而入,因而占有该城。
俘获三千余人。
俘虏三千多人。
晋公护嘉之,进爵怀德县公,邑一千户。
晋公字文护给予嘉奖,进爵为怀德县公,食邑千户。
以南安悬远,寻令班师。
因为南安太远,不久令其班师。
及秩满还朝,民吏号泣送彦二百余里。
当任满回朝时,百姓僚吏哭哭啼啼送郭彦走了二百多里。
寻为东道大使,观省风俗。
不久为束道大使,视察民情风俗。
除蒲州总管府长史,入为工部中大夫。
委任为蒲州总管府长史,调入朝廷为工部中大夫。
保定四年,护东讨。
保定四年,宇文护东讨。
彦从尉迟迥攻洛阳。
郭彦随从尉迟迥攻打洛阳。
迥复令彦与权景宣南出汝颍。
尉迟迥又令郭彦与权景宣南出汝颖。
及军次豫州,彦请攻之。
军队行至豫州,郭彦建议攻城。
景宣以城守既严,卒难攻取,将欲南辕,更图经略。
权景宣认为城守已很严密,终难攻取,想要往南进军,以求发展。
彦以奉命出师,须与大军相接。
郭彦认为奉命出师,必须与大军相接应。
若向江畔立功,更非朝廷本意。
如果南下江畔求取战功,不是朝廷的本意。
固执不从,兼画攻取之计。
郭彦坚决不同意,另外计划攻取谋略。
会其刺史王士良妻弟董远秀密遣送款,景宣乃从。
正好豫州刺史王士良妻弟董远秀秘密遣使投诚,权景宣也就同意了。
于是引军围之,士良遂出降。
于是指挥军队包围州城,王士良因而出城投降。
仍以彦镇豫州,增邑六百户。
便以郭彦镇守豫州,食邑增加六百户。
寻以洛阳班师,亦弃而不守。
不久由于洛阳的军队班师回朝,所以放弃了豫州。
属纯州刺史樊舍卒,其地既东接陈境,俗兼蛮左,初丧州将,境内骚然。
适逢纯州刺史樊舍去世,而纯州束面与陈朝相接,州内有不少蛮族,刺史去世,州中不太安定。
朝议以彦威信着于东南,便令镇抚。
朝廷认为郭彦在东南地区有威信,所以令其前往镇抚。
彦至,吏人畏而爱之。
郭彦到后,僚吏百姓对他既敬畏而又爱戴。
天和元年,除益州总管府长史,转陇右总管府长史。
天和元年,委任益州总管府长史,转任陇右总管府长史。
四年,卒于位。
四年,在此职位上去世。
赠小司空、宜鄜丹三州刺史。
获赠小司空、宜鄘丹三州刺史。
裴文举字道裕,河东闻喜人也。
裴文举字道裕,是河东闻喜人。
祖秀业,魏中散大夫、天水郡守,赠平州刺史。
他祖父裴秀业,任魏中散大夫、天水郡守,获赠平州刺史。
父邃,性方严,为州里所推挹。
他父亲裴邃,性情方正严肃,家乡人都很敬重他。
解褐散骑常侍、奉车都尉,累迁谏议大夫、司空从事中郎。
裴邃开始担任官职为散骑常侍、奉车都尉,不断升迁而任谏议大夫、司空从事中郎。
大统三年,东魏来寇,邃乃纠合乡人,分据险要以自固。
大统三年,东魏入侵,裴邃集合乡亲,在各处险要地方防守自固。
时东魏以正平为东雍州,遣其将司马恭镇之。
当时束魏以正平设为束雍州,派遣将领司马恭镇守。
每遣间人,扇动百姓。
司马恭经常派遣间谍,煽动百姓。
邃密遣都督韩僧明入城,喻其将士,即有五百余人,许为内应。
裴邃秘密派遣都督韩僧明进入城内,晓谕司马恭部下将士,便有五百多人答应做内应。
期日未至,恭知之,乃弃城夜走。
约定时间未到,司马恭知道此事,于是弃城连夜逃走。
因是东雍遂内属。
柬雍州得以归属朝廷。
及李弼略地东境,邃为之乡导,多所降下。
李弼要侵占东部土地,裴邃为他做向导,不少地方归降。
太祖嘉之,特赏衣物,封澄城县子,邑三百户,进安东将军、银青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太尉府司马,除正平郡守。
太祖嘉奖,特意赏赐衣物,封澄城县子,食邑三百户,进安束将军、银青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太尉府司马,委任为正平郡守。
寻卒官。
不久在职位上去世。
赠仪同三司、定州刺史。
获赠仪同三司、定州刺史。
文举少忠谨,涉猎经史。
裴文举从小忠实谨慎,学习经史典籍。
大统十年,起家奉朝请,迁丞相府墨曹参军。
大统十年,开始担任官职为奉朝请,迁任丞相府墨曹参军。
时太祖诸子年幼,盛简宾友。
当时太祖各位儿子年幼,广泛挑选宾友。
文举以选与诸公子游,雅相钦敬,未尝戏狎。
裴文举被选中而与诸公子相处,对之钦佩敬重,未曾嬉戏。
迁威烈将军、著作郎、中外府参军事。
迁任威烈将军、著作郎、中外府参军事。
魏恭帝二年,赐姓贺兰氏。
魏恭帝二年,赐姓贺兰氏。
孝闵帝践阼,袭爵澄城县子。
孝闵帝登基。承嗣澄城县子爵位。
齐公宪初开幕府,以文举为司录。
齐公宇文宪刚建立幕府时,委任裴文举为司录。
世宗初,累迁帅都督、宁远将军、大都督。
世宗初年,多次升迁为帅都督、宁远将军、大都督。
及宪出镇剑南,复以文举为益州总管府中郎。
宇文宪镇守剑南,又委任裴文举为益州总管府中郎。
武成二年,就加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武成二年,以此加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蜀土沃饶,商贩百倍。
蜀地富饶,经商贩卖利润百倍。
或有劝文举以利者,文举答之曰: 利之为贵,莫若安身。
有人劝裴文举以此获利,裴文举回答说: 财利虽然珍贵,但是不如洁身自好。
身安则道隆,非货之谓。
身安则道隆,不能以货相比。
是以不为,非恶财也。 宪矜其贫窭,每欲资给之。
不想为求利去做,并不是讨厌钱财。 宇文宪怜悯他贫困,多次给予资助。
文举恒自谦逊,辞多受少。
苤塞垩常常谦逊,大多推辞衹接受少量资助。
保定三年,迁绛州刺史。
保定三年,调任绛州刺史。
邃之往正平也,以廉约自守,每行春省俗,单车而已。
裴邃前往正平上任,坚持奉守廉洁节约,每当春出巡考察民俗,也就是一辆车而已。
及文举临州,一遵其法。
到裴文举至州任职,还是遵循其法。
百姓美而化之。
百姓称赞而得到教化。
总管韦孝宽特相钦重,每与谈论,不觉膝前于席。
总管韦孝宽对他特别敬重,每当与他一起交谈,往往不自觉地向前移动。
天和初,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天和初年,晋升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寻为孝宽柱国府司马。
不久任韦孝宽柱国府司马。
六年,入为司宪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通前一千户。
六年,调入朝廷为司宪中大夫,进爵为公,增加食邑合前所封总计一千户。
俄转军司马。
一很快转任军司马。
建德二年,又增邑七百户。
建德二年,又增加食邑七百户。
文举少丧父,其兄又在山东,唯与弟玑幼相训养,友爱甚笃。
裴文举少年丧父,兄长又在山东,惟有与弟弟裴玑幼年共同生活学习,感情很深。
玑又早亡,文举抚视遗孤,逾于己子。
裴玑很早去世,裴文举抚养他的子女,比自己的子女还要好。
时人以此称之。
当时人因此加以称赞。
初,文举叔父季和为曲沃令,卒于闻喜川,而叔母韦氏卒于正平县。
当初,文举叔父裴季和担任曲沃县令,在闻喜川去世,而叔母韦氏在正平县去世。
属东西分隔,韦氏坟垄在齐境。
当时东西分隔,韦氏的坟墓在齐境内。
及文举在本州,每加赏募。
裴文举任职本州,多次悬赏募求。
齐人感其孝义,潜相要结,以韦氏柩西归,竟得合葬。
齐人受其孝义的感动,秘密合伙,将韦氏灵柩送归,终得以与叔父合葬。
六年,除南青州刺史。
六年,委任为南青州刺史。
宣政元年,卒于位。
宣政元年,在其职位上去世。
子冑嗣。
其子裴胄嗣位。
官至大都督,早卒。
官至大都督,早逝。
时有高宾者,历官内外,亦以干用见称。
当时有一位名为高宾的,担任内外各种官职,也是以才干能力见称。
宾,渤海修人也。
高宾,是渤海修人。
其先因官北边,遂没于辽左。
其祖上因为在北边任职,所以留居辽左。
祖暠,以魏太和初,自辽东归魏。
他祖父高嵩,在魏太和初年,自辽东归附魏朝。
官至安定郡守、卫尉卿。
官至安定郡守、卫尉卿。
父季安,抚军将军、兖州刺史。
他父亲高季安,任抚军将军、兖州刺史。
宾少聪颖,有文武干用。
高宾年轻时便聪明机敏,具备文武才能。
仕东魏,历官至龙骧将军、谏议大夫、立义都督。
在东魏任职,一直做到龙骧将军、谏议大夫、立义都督。
同列有忌其能者,谮之于齐神武。
同事中有人妒忌他的才能,向齐神武说他的坏话。
宾惧及于难,大统六年,乃弃家属,间行归阙。
高宾担心会有灾难,大统六年,不带家属,潜行归附朝廷。
太祖嘉之,授安东将军、银青光禄大夫。
太祖嘉奖他,授予安东将军、银青光禄大夫。
稍迁通直散骑常侍、抚军将军、大都督。
后来迁任通直散骑常侍、抚军将军、大都督。
世宗初,除咸阳郡守。
世宗初年,任命为咸阳郡守。
政存简惠,甚得民和。
处理政务简要而施予恩惠,很得民心。
世宗闻其能,赐田园于郡境。
世宗得知他的政绩,赐给他郡内田园。
宾既羁旅归国,亲属在齐,常虑见疑,无以取信。
高宾寄居异乡归附朝廷后,亲属仍在齐国,经常担忧受怀疑,无从取得信任。
乃于所赐田内,多莳竹木,盛构堂宇,并凿池沼以环之,有终焉之志。
于是在所赐给的田内,多种竹木,建造许多房屋,周围建以池沼,有心在此终老。
朝廷以此知无贰焉。
朝廷因此知道他没有反叛之意。
加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赐姓独孤氏。武成元年,除御正下大夫,兼小载师,出为益州总管府长史。
加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赐姓独孤氏武成元年,任职御正下大夫,兼任小载师,出京城担任益州总管府长史。
保定初,征拜计部中大夫,治中外府从事中郎,赐爵武阳县伯。
保定初年,征召为计部中大夫,治中外府从事中郎,赐封武阳县伯。
宾敏于从政,果敢决断,案牍虽繁,绰有余裕。
高宾善于处理政务,果敢决断,文案虽然繁多,却从容处理绰有余暇。
转太府中大夫、齐公宪府长史。
转任太府中大夫、齐公宇文宪府长史。
天和二年,除鄀州诸军事、鄀州刺史,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治襄州总管府司录。
天和二年,担任都州诸军事、都州刺史,晋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治襄州总管府司录。
六年,卒于州。
六年,在州职位上去世。
时年六十八。
终年六十八岁。
子颎,为隋文帝佐命。
其子高颓,是辅佐隋文帝创业的功臣。
开皇中,赠宾礼部尚书、武阳公。
开皇年间,追赠高宾礼部尚书、武阳公。
谥曰简。
谧号称为简。
又有安定燎允,本姓牛氏,亦有器干,知名于时。
又有一位安定人家允,本姓牛,也有才干,知名于时。
历官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工部尚书、临泾县公,赐姓宇文氏。
历任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工部尚书、临泾县公,赐姓宇文氏。
失其事,故不为传。
因为他的事已失传,所以不立传。
允子弘,博学洽闻。
亲允儿子奈弘,博学多闻。
宣政中,内史下大夫、仪同大将军。
宣政年间,任内史下大夫、仪同大将军。
大象末,复姓牛氏。
大象末年,恢复姓牛。
史臣曰:寇隽委质两朝,以儒素见重。
史臣曰:寇俊任职于两朝,以儒素而见重。
韩褒奉事三帝,以忠厚知名。
韩裹任职于三位皇帝朝中,以忠厚而知名。
赵肃平允当官。
赵肃做官公正称职。
张轨循良播美。
张轨奉公守法而被传颂美名。
李彦誉流省合。
李彦在朝廷机构名声很好。
郭彦信着蛮陬。
郭彦在蛮族人中获得信誉。
历官外内,并当时之选也。
都在朝廷内外任职,都是当时选出的人才。
文举之在绛州,世载清德。
裴文举在绛州任职,当世称赞高洁美德。
辞多受少,有廉让之风焉。
辞多受少,具有清廉谦让之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