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列传 卷三十八

苏亮字景顺,武功人也。

苏亮字景顺,是武功人。

祖权,魏中书侍郎、玉门郡守。

祖父苏权,任魏中书侍郎、玉门郡守。

父佑,泰山郡守。

他父亲苏佑,任泰山郡守。

亮少通敏,博学,好属文,善章奏。

苏亮少年时便通达聪慧,博学,能写文章,善写章奏。

初举秀才,至洛阳,遇河内常景。

开始举为秀才,至洛阳,与河内常景相遇。

景深器之,退而谓人曰: 秦中才学可以抗山东者,将此人乎。 魏齐王萧宝夤引为参军。

常景对他十分器重,退下来对人说: 秦地之中才学可以与山东人士相抗衡的,也就是此人了。 魏齐王萧宝夤举荐他为参军。

后宝夤开府,复为其府主薄。

后来萧宝夤开府,又任之为其府主簿。

从宝夤西征,转记室参军。

随从萧宝夤西征,转任记室参军。

宝夤迁大将军,仍为之掾。

萧宝夤迁任大将军,委任其为掾。

宝夤雅知重亮,凡有文檄谋议,皆以委之。

萧宝夤很器重苏亮,文书檄文和谋议,都委任给他。

寻行武功郡事,甚着声绩。

不久兼摄武功郡政务,政绩出色。

宝夤作乱,以亮为黄门侍郎。

萧宝夤反叛,任苏亮为黄门侍郎。

亮善处人间,与物无忤。

苏亮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冒犯人。

及宝夤败,从之者遇祸,唯亮获全。

萧宝夤失败后,随从者都遇祸,惟有苏亮得以保全。

乃长孙稚、尔朱天光等西讨,并以亮为郎中,专典文翰。

到长孙稚、尔朱天光等率军西讨,都委任苏亮为郎中,专门管理文件书札。

累迁镇军将军、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岐州大中正。

多次升迁任镇军将军、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岐州大中正。

贺拔岳为关西行台,引亮为左丞,典机密。

贺拔岳为关西行台,举荐苏亮为左丞,典掌机密。

魏孝武西迁,除吏部郎中,加卫将军、右光禄大夫。

魏孝武帝西迁,任为吏部郎中,加封卫将军、右光禄大夫。

大统二年,拜给事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

大统二年,任给事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

魏文帝子宜都王式为秦州刺史,以亮为司马。

魏文帝之子宜都王元式为秦州刺史,任苏亮为司马。

帝谓亮曰: 黄门侍郎岂可为秦州司马,直以朕爱子出蕃,故以心腹相委,勿以为恨。 临辞,赐以御马。

帝对苏亮说: 黄门侍郎岂能做秦州司马,衹是朕的爱子出任藩镇,所以委任为心腹,不要因此不满。 将告别时,赐给御马。

七年,复为黄门郎,加骠骑将军。

七年,复为黄门郎,加骠骑将军。

八年,迁都官尚书、使持节、行北华州刺史,封临泾县子,邑三百户。

八年,迁任都官尚书、使持节、兼摄北华州刺史,封临泾县子,食邑三百户。

除中书监,领著作,修国史。

委任中书监,领著作,撰修国史。

亮有机辩,善谈笑。

苏亮机敏善辩,谈笑风生。

太祖甚重之。

太祖很器重他。

有所筹议,率多会旨。

筹划谋议,大多符合意旨。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荐达后进,常如弗及。

推荐后起之秀,常常如若不及。

故当世敬慕焉。

所以当时人都敬重爱慕他。

十四年,除秘书监、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寻拜大行台尚书,出为岐州刺史。

十四年,任为秘书监、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不久委任为大行台尚书,出朝任岐州刺史。

朝廷以其作牧本州,特给路车、鼓吹,先还其宅,并给骑士三千。

朝廷因为他回家乡任州牧,特意给路车、鼓吹,先还其住宅,另给三千名骑士。

列羽仪,游乡党,经过故人,欢饮旬日,然后入州。

排列仪仗队,周游家乡,途中拜访故旧,欢饮十数日,然后才入州城就职。

世以为荣。

当时人都认为十分荣光。

十七年,征拜侍中。

十七年,征召入朝任侍中。

卒于位。

在职位上去世。

赠本官。

赠给本官

亮少与从弟绰俱知名。

瑟亮少年时与堂弟苏绰都有名气。

然绰文章少不逮亮,至于经画进趣,亮又减之。

不过苏绰文章不如苏亮,但是经营筹划付诸行动,苏亮则差一些。

故世称二苏焉。

所以当时号称二苏。

亮自大统以来,无岁不转官,一年或至三迁。佥曰才至,不怪其速也。

苏亮自大统以来,每年晋升,甚至有时一年晋升三级,都认为是他的才能所致,没有人奇怪他升职速度太快。

所着文笔数十篇,颇行于世。

著作有数十篇,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子师嗣。

其子苏师继嗣。

以亮名重于时,起家为黄门侍郎。

因为苏亮名重于时,开始任职便为黄门侍郎。

亮弟湛,字景隽。

苏亮弟弟苏湛,字景俊。

少有志行,与亮俱著名西土。

自小有志行,与苏毫都在西北地区有名声。

年二十余,举秀才,除奉朝请,领侍御史,加员外散骑侍郎。

二十余岁,举秀才,任为奉朝请,领侍御史,加员外散骑侍郎。

萧宝夤西讨,以湛为行台郎中,深见委任。

萧宝夤西讨时,以苏湛任行台郎中,极其器重。

及宝夤将谋叛逆,湛时卧疾于家。

萧宝夤准备谋叛,蓝湛当时有病在家中休养。

宝夤乃令湛从母弟天水姜俭谓湛曰: 吾不能坐受死亡,今便为身计,不复作魏臣也。

萧实夤令毖湛表弟&匕差俭对他说: 我不能坐而待死,为我自己着想,不再做魏臣。

与卿死生荣辱,方当共之,故以相报。 湛闻之,举声大哭。

与卿为生死荣辱之交,正应当共同进退,所以告知于您。 苏湛听后,放声大哭。

俭遽止之曰: 何得便尔? 湛曰: 阖门百口,实时屠灭,云何不哭。

姜俭赶紧制止他说: 怎么能够如此? 麸渔说: 全家百人,马上就要被诛杀,怎么能不哭。 哭了数十声,缓缓对姜俭说:

哭数十声,徐谓俭曰: 为我白齐王,王本以穷而归人,赖朝廷假王羽翼,遂得荣宠至此。

替我对查王说,王本来走投无路而来归附,依靠朝廷授为假王作为辅佐,才有今时的荣宠。

既属国步多虞,不能竭诚报德,岂可乘人间隙,便有问鼎之心乎。

现在遭逢国家危难,不能够竭诚报德,怎么能乘人间隙,便有自立为王之心。

今魏德虽衰,天命未改。

现在魏朝虽然衰弱,天命未改。

王之恩义,未洽于民,破亡之期,必不旋踵。

王的恩义,没有给予民众,失败的日子,很快到来。

苏湛终不能以积世忠贞之基,一旦为王族灭也。 宝夤复令俭谓湛曰: 此是救命之计,不得不尔。

苏湛不会以世代忠贞所立之基,一下之间为了王而被减族。 萧宾夤又令姜俭对苏湛说: 这是救命之计,不得不这样做。

湛复曰: 凡举大事,当得天下奇士。

苏湛回答说: 凡是要举大事,要得到天下的奇士。

今但共长安博徒小儿辈为此计,岂有办哉。

现在衹与长安市井赌徒小儿一类人商议,怎么能成功。

湛不忍见荆棘生王户庭也。

苏湛不忍心见到王家破人亡。

愿赐骸骨还旧里,庶归全地下,无愧先人。 宝夤素重之,知必不为己用,遂听还武功。

我希望自请退职回到家乡,到时全身而死,也就无愧于先人。 萧宝夤一贯器重他,知道肯定不愿为己效力,于是同意他回武功。

宝夤后果败。

萧宝夤后来果然败亡。

孝庄帝即位,征拜尚书郎。

孝庄帝登基,征召委任尚书郎。

帝尝谓之曰: 闻卿答萧宝夤,甚有美辞,可为我说之也。 湛顿首谢曰: 臣自惟言辞不如伍被远矣,然始终不易,窃谓过之。

帝曾经对他说: 听说卿答萧宝夤的话,说得很好,为我说一说。 苏湛顿首谢说: 臣下自认为说话远远不如伍被,衹是始终如一,自认为超过他。

但臣与宝夤周旋契阔,言得尽心,而不能令其守节,此臣之罪也。 孝庄大悦,加授散骑侍郎。

衹是臣下与萧宝夤交往应酬之间,得以尽心而言,然而不能使他坚守节操,是臣下之罪。 孝庄帝很高兴,加授散骑侍郎。

寻迁中书侍郎。

不久迁任中书侍郎。

孝武初,以疾还乡里,终于家。

孝武帝初年,麸遒因生病回家乡,在家去世。

赠散骑常侍、镇西将军、雍州刺史。

获赠散骑常侍、镇西将军、雍州刺史。

湛弟让,字景恕。

苏湛弟弟苏让,字景恕。

幼聪敏,好学,颇有人伦鉴识。

自幼聪敏,爱好学习,颇有审察辨识人才的能力。

初为本州主薄,稍迁别驾、武都郡守、镇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最初任本州主簿,渐升任为别驾、武都郡守、镇速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及太祖为丞相,引为府属,甚见亲待。

当太祖为丞相时,任为府属,待他很是亲善。

出为卫将军、南汾州刺史。

出朝任卫将军、南汾州刺史。

治有善政。

治理政务有良好成绩。

寻卒官。

不久在职任上去世。

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泾州刺史。

获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泾州刺史。

柳虬字仲蟠,司会庆之兄也。

柳刨字仲蟠,司会柳庆的兄长。

年十三,便专精好学。

十三岁时,便专精好学。

时贵游子弟就学者,并车服华盛,唯虬不事容饰。

当时贵族子弟上学的人,都车马衣服华盛,惟有柳则不加修饰。

遍五经,略通大义,兼博涉子史,雅好属文。

学完了《五经》,能理解其大义,同时博览子史等书籍,喜欢写文章。

孝昌中,扬州刺史李宪举虬秀才,兖州刺史冯隽引虬为府主薄。

孝昌年间,扬州刺史李宪推举柳纠为秀才,兖州刺史冯俊举荐柳纠为府主簿。

既而樊子鹄为吏部尚书,其兄义为扬州。治中,加镇远将军,非其好也,遂弃官还洛阳。

不久樊子鹄为吏部尚书,其兄樊义为扬州刺史,以柳纠为扬州治中,加镇远将军,他不喜欢,于是弃官回归洛阳。

属天下丧乱,乃退耕于阳城,有终焉之志。

此时天下动乱,归耕于阳城,想终老于此。

大统三年,冯翊王元季海、领军独孤信镇洛阳。

大统三年,冯翊王元季海、领军独孤信镇守洛阳。

于时旧京荒废,人物罕极,唯有虬在阳城,裴诹在颍川。

当时洛阳荒废,没有什么人才,惟有柳则在阳城,裴詉在颖川。

信等乃俱征之,以虬为行台郎中,诹为都督府属,并掌文翰。

独孤信等将他们征召来,任柳纠为行台郎中,裴谶为都督府属,都典掌文书。

时人为之语曰: 北府裴诹,南省柳虬。

当时人说: 北府裴诹,南省柳纠。

时军旅务殷,虬励精从事,或通夜不寝。

当时军务繁多,柳纠勤勉处理,有时通宵不睡。

季海尝云: 柳郎中判事,我不复重看。

元季海曾经说: 柳郎中判定的事务,我不必再看。

四年,入朝,太祖欲官之,虬辞母老,乞侍医药。

四年,入朝,太祖将授予官职,柳纠以母亲老迈而推辞,请求回去侍候医药。

太祖许焉。

太祖批准他。

久之为独孤信开府从事中郎。

很长时间之后任为独孤信开府从事中郎。

信出镇陇右,因为秦州刺史,以虬为二府司马。

独孤信镇守陇右,任秦州刺史,因而委任柳则为二府司马。

虽处元僚,不综府事,唯在信左右谈论而已。

虽然是最高的僚吏,但不管府中之事,衹在独孤信身边参加议论而已。

因使见太祖,被留为丞相府记室。

因为出使而见到太祖,被留下任为丞相府记室。

追论归朝功,封美阳县男,邑二百户。

追论归附朝廷的功劳,封为美阳县男,食邑二百产。

虬以史官密书善恶,未足惩劝。

柳则认为史官秘密书写善恶,起不到惩劝作用。

乃上疏曰:古者人君立史官,非但记事而已,盖所以为监诫也。

于是上疏称:古时人君设立史官,不仅仅是记事而已,也是用来作为鉴戒。

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彰善瘅恶,以树风声。

行为举止由左史记录,言论由右史记录,表扬善行批评恶行,以树立风声。

故南史抗节,表崔杼之罪;董狐书法,明赵盾之愆。

所以南史抗节,书表崔杼的罪行;董狐书法,载明赵盾之愆。

是知直笔于朝,其来久矣。

由此得知直笔书史,由来已久。

而汉魏已还,密为记注,徒闻后世,无益当时,非所谓将顺其美,匡救其恶者也。

但是汉魏以来,却秘密记注,衹是后世得知,却对当世无用,不是所谓赞扬其美,匡救其恶。

且著述之人,密书其事,纵能直笔,人莫之知。

而且著述之人,秘密撰述其事,就是可以直笔,别人也不知道。

何止物生横议,亦自异端互起。

何止人们恣意议论,也自起异端。

故班固致受金之名,陈寿有求米之论。着汉魏者,非一氏;造晋史者,至数家。

因此有人说班固受金,陈寿求米。著作汉魏历史的,不是一家;著作晋代历史的,也有数家。

后代纷纭,莫知准的。

后代纷纭,没有人知道什么是正确的。

伏惟陛下则天稽古,劳心庶政。

陛下以天为法,治理天下,考察古事,勤劳政务。

开诽谤之路,纳忠谠之言。

可以广开进谏之路,接受忠直之言。

诸史官记事者,请皆当朝显言其状,然后付之史阁。

各史官记事,都是当朝明言其实情,然后交给史阁。

庶令是非明着,得失无隐。

这样才使是非一目了然,得失无隐。

使闻善者日修,有过者知惧。

使闻知善言善行者日修养,有过失者心中惧怕。

敢以愚管,轻冒上闻。

大胆以浅陋的见解,轻率地冲犯,向皇上呈报。

乞以瞽言,访之众议。

请求将此不明事理之言,咨询众议。

事遂施行。

此事便依柳纠建议施行。

十四年,除秘书丞。

十四年,委任为秘书丞。

秘书虽领著作,不参史事,自虬为丞,始令监掌焉。

秘书虽然管辖着作,但是不参与撰写史事,而从柳纠任此职,开始监掌撰写史事。

十六年,迁中书侍郎,修起居注,仍领丞事。

十六年,迁任中书侍郎,撰修起居注,依然兼管秘书丞事务。

时人论文体者,有古今之异。

当时人讨论文章体裁,有古今文体不同的意见。

虬又以为时有今古,非文有今古,乃为文质论。

柳则认为时代有古今之别,文章没有古今之分,因此着文《文质论》。

文多不载。

文章太长而不载。

魏废帝初,迁秘书监,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魏废帝初年,迁任秘书监,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虬脱略人间,不事小节,弊衣疏食,未尝改操。

柳纠为人轻慢不拘,不事小节,穿破旧的衣服,吃粗淡的茶饭,未曾改变操守。

人或讥之。

有人讥笑他。

虬曰: 衣不过适体,食不过充饥。

柳纠说: 穿衣不过是合体,吃饭不过是充饥。

孜孜营求,徒劳思虑耳。 魏恭帝元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刻意追求,徒劳费神。 魏恭帝元年冬天,去世,终年五十四岁。

赠兖州刺史。

获赠兖州刺史。

谥曰孝。

谧为孝。

有文章数十篇行于世。

有文章数十篇流传于世。

子鸿渐嗣。

其子柳鸿渐继嗣。

吕思礼,东平寿张人也。

吕思礼,是束平寿张人。

性温润,不杂交游。

性情温和,不随便结交人。

年十四,受学于徐遵明。

十四岁时,师从徐遵明学习。

长于论难。诸生为之语曰: 讲书论易,其锋难敌。 十九,举秀才,对策高第。

擅长于辩论诘难诸生评论他说: 讲《尚书》论《易经》,具锋难敞。 十九岁,举为秀才,对策得到高等名次。

除相州功曹参军。

任为相州功曹参军。

葛荣围邺,思礼有守御勋,赐爵平陆县伯,除栾城令。

葛荣围攻邺城,吕思礼立下防守功勋,赐封平陆县伯,委任为乐城令。

普泰中,仆射司马子如荐为尚书二千石郎中。

普泰年间,仆射司马子如推荐为尚书二千石郎中。

寻以地寒被出,兼国子博士。

不久因为出身微贱而被调出尚书省,兼任国子博士。

乃求为关西大。行台贺拔岳所重。

于是请求为关西大行台郎中,与姚约瑜、茹文就一同入关,为行台贺拔岳所器重。

专掌机密,甚得时誉。

专门掌管机密,为当时人称誉。

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赵贵等议遣赫连达迎太祖,思礼预其谋。

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赵贵等人商议派遣赵连达迎接左担,吕思礼参与谋略。

及太祖为关西大都督,以思礼为府长史,寻除行台右丞。

当主担为阗西大都督时,任吕思礼为府长史,不久任为行台右丞。

以迎魏孝武功,封汝阳县子,邑四百户,加冠军将军,拜黄门侍郎。

以迎接魏孝武帝的功劳,封为汝阳县子,食邑四百户,加冠军将军,任为黄门侍郎。

魏文帝即位,领著作郎,除安东将军、都官尚书,兼七兵、殿中二曹事。

魏文帝登基,领著作郎,任安束将军、都官尚书,兼任七兵、殿中二曹事。

从擒窦泰,进爵为侯,邑八百户。

随从擒获窦泰,进爵为侯,食邑八百户。

大统四年,以谤讪朝政,赐死。

大统四年,因为诽谤朝政,赐死。

思礼好学,有文才。

吕思礼好学,有文章写作才能。

虽务兼军国,而手不释卷。

虽然身兼军务政务,还是手不释卷。

昼理政事,夜则读书。令苍头执烛,烛烬夜有数升。

白天处理政务,晚上读书学习命令奴仆手执蜡烛,一夜烛烬多至数升。

沙苑之捷,命为露布,食顷便成。

沙苑战役获胜,令其书写公告,一顿饭的工夫便书写完毕。

太祖叹其工而且速。

太祖叹服他写得又快又好。

所为碑诔表颂,并传于世。

所写的碑谏表颂,都在社会上流传。

七年,追赠车骑大将军、定州刺史。

七年,追赠车骑大将军、定州刺史。

子亶嗣。

其子吕卖继嗣。

大象末,位至驾部下大夫。

大象末年,位至驾部下大夫。

时有博陵崔腾、新蔡董绍并早有名誉,历职清显。

此时有博陵崔腾、新蔡董绍都很早便有名声,历任清要显达的宫职。

腾为丞相府长史,绍为御史丞。

崔腾位至丞相府长生,董绍位至御史中丞。

俱以投书谤议,赐死。薛憕字景猷,河东汾阴人也。

都因为投书谤议,赐死薛恺字景猷,是河东汾阴人。

曾祖弘敞,值赫连之乱,率宗人避地襄阳。

他曾祖父薛弘敞,遇上赫连之乱,率领族人避难于襄阳。

憕早丧父,家贫,躬耕以养祖母,有暇则览文籍。

薛恺很早就失去父亲,家境贫困,亲自耕作以养祖母,有了空暇便读书学习。

时人未之奇也。江表取人,多以世族。

当时人不觉得他很出色江南政权选人时,多以世族入选。

憕既羇旅,不被擢用。

薛 瞪既然流亡于此,就不被擢用。

然负才使气,未尝趣世禄之门。

但他仗恃才能恣逞意气,未曾趋附世禄之门。

左中郎将京兆韦潜度谓憕曰: 君门地非下,身材不劣,何不憕裾数参吏部? 憕曰: 世冑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古人以为叹息。

左中郎将京兆韦潜度对薛 隘说: 您的门第地位并不微贱低下,身的才能又不低劣,为什么不揽衣挥拂恭恭敬敬地多去参见吏部? 薛恺回答: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古人都因此而叹息。

窃所未能也。 潜度告人曰: 此年少极慷慨,但不遭时耳。 孝昌中,杖策还洛阳。

我不会如此去做。 韦潜度对人说: 这位年轻人慷慨有志气,衹是生不逢世而已。 孝昌年间,策马回归洛阳。

先是,憕从祖真度与族祖安都拥徐、兖归魏,其子怀隽见憕,甚相亲善。

原先,薛灯的从祖父薛真度与其族祖薛安都以徐、兖之地归附于魏,其子怀垡见到垄崖,对他十分亲善。

属尔朱荣废立,遂还河东,止怀隽家。

正当尔塞茔废立皇帝,莲懂于是回到眯,在整曲家中居住。

不交人物,终日读书,手自抄略,将二百卷。

不与外人交往,终日读书,亲手抄写,将近二百卷。

唯郡守元袭,时相要屈,与之抗礼。

惟有郡守元袭,时时邀请他屈驾光临,以平等的礼节相待。

怀隽每曰: 汝还乡里,不营产业,不肯取妻,岂复欲南乎? 憕亦恬然自处,不改其旧。

薛怀俊常说: 你回到乡里,不经营产业,又不肯娶妻,莫非还要去南方? 薛 隘自行其乐,不改自己的志向。

普泰中,拜给事中,加伏波将军。

普泰年间,任为给事中,加伏波将军。

及齐神武起兵,憕乃东游陈、梁间,谓族人孝通曰: 高欢阻兵陵上,丧乱方始。

当齐神武起兵时,薛灯往东游于陈、梁之间,对族人薛孝通说: 高欢起兵犯上,丧乱才开始。

关中形胜之地,必有霸王居之。 乃与孝通俱游长安。

关中是形胜之地,肯定会出霸主。 于是与薛孝通一起到长安。

侯莫陈悦闻之,召为行台郎中,除镇远将军、步兵校尉。

侯莫陈悦听说后,征召委任为行台郎中,任镇远将军、步兵校尉。

及悦害贺拔岳,军人咸相庆慰。憕独谓所亲曰: 悦才略本寡,辄害良将,败亡之事,其则不远。

侯莫陈悦害死贺拔岳,军人都相互庆贺,衹有薛恺对亲近的人说: 侯莫陈悦本来就没有什么才略,又害死良将,失败的结果,很快就会到来。

吾属今即为人所虏,何庆慰之有乎! 闻者以憕言为然,乃有忧色。

我们将要被人所俘虏,有什么可庆贺的! 闻者都认为很对,十分担心。

寻而太祖平悦,引憕为记室参军。

不久太祖平定侯莫陈悦,举荐薛恺为记室参军。

魏孝武西迁,授征虏将军、中散大夫,封夏阳县男,邑二百户。

魏孝武帝西迁,授予薛恺征虏将军、中散大夫,封为夏阳县男,食邑二百尸。

魏文帝即位,拜中书侍郎,加安东将军,增邑百户,进爵为伯。

魏文帝登基,授予中书侍郎,加安柬将军,增加百户食邑,进爵为伯。

大统四年,宣光、清徽殿初成,憕为之颂。

大统四年,宣光、清徽殿刚建成,薛恺为之作颂。

魏文帝又造二欹器。

魏文帝又造二件欹器,一件是二仙人共持一钵,在一个盘内,钵盖有山。

一为二仙人共持一钵,同处一盘,钵盖有山,山有香气,一仙人又持金瓶以临器上,以水灌山,则出于瓶而注乎器,烟气通发山中,谓之仙人欹器。

山有香气,一仙人又持金瓶站立器上,以水灌山,水出于瓶而注入器,烟气从山中发出,称为仙人欹器。

一为二荷同处一盘,相去盈尺,中有莲下垂器上,以水注荷,则出于莲而盈乎器,为凫鴈蟾蜍以饰之,谓之水芝欹器。

另一件是二荷花在一个盘内,相隔盈尺,中间有莲下垂于器上,用水注荷,从莲而出灌于器中,装饰以凫雁蟾蜍,称为水芝欹器。

二盘各处一床,钵圆而床方,中有人,言三才之象也。

二盘各放置于一床,钵圆而床方,中间有人,称为是三才之象。

皆置清徽殿前。

都放置于清徽殿前。

器形似觥而方,满则平,溢则倾。

器形像觥但呈方形,水满则平,水溢则倾倒。

憕各为作颂。

薛恺均为之作颂。

大统初,仪制多阙。

左箍初年,礼仪制度不完备。

太祖令憕与卢辩、檀翥等参定之。

左担令堑丝与卢盛、檀塞等人参酌修定。

自以流离世故,不听音乐。

自认为身遭变乱,流离在外,所以不听音乐。

虽幽室独处,尝有戚容。

虽然独处在幽室中,也有悲戚之容。

后坐事死。

后来因事获罪而死。

子舒嗣,官至礼部下大夫、仪同大将军、聘陈使副。

其子壁厘继嗣,官至礼部下大夫、仪同大将军、聘速副使。

薛寘,河东汾阴人也。祖遵彦,魏平远将军、河东郡守、安邑侯。

萨真,是冱塞妪人。他祖父整龌,任缝平远将军、迥塞越守、安邑侯。

父乂,尚书吏部郎、清河广平二郡守。

他父亲产丛,任尚书吏部郎、遣回卢垩二郡守。

寘幼览篇籍,好属文。

堕寞自幼博览群书,喜好作文。

年未弱冠,为州主簿、郡功曹。

尚未成年,任为州主簿、郡功曹。

起家奉朝请。

从家中征召出来任奉朝请。

稍迁左将军、太中大夫。

不久迁任左将军、太中大夫。

从魏孝武西迁,封合阳县子,邑四百户,进号中军将军。

随从魏孝武帝西迁,封为郃阳县子,食邑四百户,进号中军将军。

魏废帝元年,领著作佐郎,修国史。

魏废帝元年,领著作佐郎,修国史。

寻拜中书侍郎,修起居注。

不久任中书侍郎,编修起居注。

迁中书令、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迁任中书令、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燕公于谨征江陵,以寘为司录。

燕公于谨征伐江陵,任薛贵为司录。

军中谋略,寘并参之。

军中谋略,薛真都参与商讨决策。

江陵平,进爵为伯,增邑五百户。

江陵平定,进爵为伯,增加五百产食邑。

朝廷方改物创制,欲行周礼,乃令寘与小宗伯卢辩斟酌古今,共详定之。

朝廷准备修改制度,依照《周礼》定制,令薛寞与小宗伯卢辩斟酌古今制度,考察修定。

六官建,授内史下大夫。孝闵帝践阼,进爵为侯,增邑五百户,转御正中大夫。时前中书监卢柔,学业优深,文藻华赡,而寘与之方驾,故世号曰卢、薛焉。

六官建,授予内史下大夫孝闵帝登基,进爵为侯,增加五百户食邑,转任御正中大夫当时前中书监卢柔,学术水平很高深,文辞华丽富赡,而薛真可与之并驾齐驱,所以当世称为卢、薛。

久之,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出为淅州刺史。

一段时间后,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出朝任淅州刺史。

卒于位。

在职位上去世。

吏民哀惜之。

僚吏百姓为之哀伤叹惜。

赠虞州刺史,谥曰理。

获赠虞州刺史,谧号称为理。

所着文笔二十余卷,行于世。

所著作的文章二十多卷,流行于世。

又撰西京记三卷,引据该洽,世称其博闻焉。

又撰作《西京记》三卷,引经据典广博,当世称赞其博闻多识。

寘性至孝,虽年齿已衰,职务繁广,至于温凊之礼,朝夕无违。

薛真特别孝顺,虽然已经年老,职务繁忙,但是对于尽孝冬温夏清侍奉父母之礼,早晚不会有违。

当时以此称之。

当时人以此而加以称赞。

子明嗣。

其子薛明继嗣。

大象末,仪同大将军、清水郡守。

大象末年,任仪同大将军、清水郡守。

李昶,顿丘临黄人也,小名那。

李昶,是顿丘临黄人,小名那。

祖彪,名重魏朝,为御史中尉。

他祖父李彪,名重魏朝,任御史中尉。

父游,亦有才行,为当世所称。

他父亲李游,亦有才能德行,为当世所称赞。

游兄志,为南荆州刺史,游随从至州。

李游兄李志,任南荆州刺史,李游随从他到南荆州。

属尔朱之乱,与志俱奔江左。

此时发生尔朱氏之乱,李游与李志都逃奔江束。

昶性峻急,不杂交游。

李昶性格严正急躁,不喜好交游。

幼年已解属文,有声洛下。

幼年已会写作,在洛阳有名声。

时洛阳创置明堂,昶年十数岁,为明堂赋。

当时洛阳设置明堂,李昶十几岁,作《明堂赋》。

虽优洽未足,而才制可观。

虽然不够卓异广博,但是表现出的才力和体制很值得一看。

见者咸曰 有家风矣 。

看了文章的人都说 有家风矣 。

初谒太祖,太祖深奇之,厚加资给,令入太学。

初次谒见太祖,太祖很看重他,大力资助,令其入太学学习。

太祖每见学生,必问才行于昶。

太祖每次接见学生,都要向李昶问及才智德行。

昶神情清悟,应对明辨,太祖每称叹之。

李昶神情明慧,应对明辩,太祖总是加以夸赞。

绥德公陆通盛选僚寀,请以昶为司马,太祖许之。

绥德公陆通广为招选僚吏,要求以李昶任司马,太祖同意。

昶虽年少,通特加接待,公私之事,咸取决焉。

李昶虽然年轻,陆通却特加接待,公务私事,都由他决定。

又兼二千石郎中,典仪注。

又兼二千石郎中,典掌仪注。

累迁都官郎中、相州大中正、丞相府东合祭酒、中军将军、银青光禄大夫。

数次升迁而任都官郎中、相州大中正、丞相府束合祭酒、中军将军、银青光禄大夫。

昶虽处郎官,太祖恒欲以书记委之。

李昶虽然任郎官,太祖常以书记委任。

于是以昶为丞相府记室参军、著作郎,修国史。

于是任李昶为丞相府记室参军、著作郎,撰修国史。

转大行台郎中、中书侍郎。

转任大行台郎中、中书侍郎。

顷之,转黄门侍郎,封临黄县伯,邑五百户。

不久,转任黄门侍郎,封为临黄县伯,食邑五百户。

太祖尝谓昶曰: 卿祖昔在中朝,为御史中尉。

太祖曾经对李昶说: 卿祖父当年在中朝,任御史中尉。

卿操尚贞固,理应不坠家风。

卿节操贞尚,理当不败坏家风。

但孤以中尉弹劾之官,爱憎所在,故未即授卿耳。

不过我以中尉是执法弹劾的官职,爱憎所在,所以一直没有授任予卿。

然此职久旷,无以易卿。 乃奏昶为御史中尉。

但是此职位很久无人担任,看来没有人比您更合适。 于是任李昶为御史中尉。

岁余,加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赐姓宇文氏。

一年后,加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赐姓宇文氏。

六官建,拜内史下大夫,进爵为侯,增邑五百户,迁内史中大夫。

建立六官,任为内史下大夫,进爵为侯,增加五百户食邑,迁升内史中大夫。

世宗初,行御伯中大夫。

世宗初年,兼摄御伯中大夫。

武成元年,除中外府司录。

武成元年,任中外府司录。

保定初,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保定初年,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二年,转御正中大夫。

二年,转任御正中大夫。

时以近侍清要,盛选国华,乃以昶及安昌公元则、中都公陆逞、临淄公唐瑾等并为纳言。

当时因为近侍重要而清正,盛选国家精华,于是以李昶和安昌公元则、中都公陆逞、临淄公唐瑾等都任纳言。

寻进爵为公,增邑通前一千三百户。

不久进爵为公,食邑增至一千三百户。

五年,出为昌州刺史。

五年,出朝任昌州刺史。

在州遇疾,启求入朝,诏许之。

在州任上有病,启奏请求回朝,得到批准。

还未至京,卒于路。

尚未回到京城,在路上去世。

时年五十。

终年五十岁。

赠相瀛二州刺史。

获赠相瀛二州刺史。

昶于太祖世已当枢要,兵马处分,专以委之,诏册文笔,皆昶所作也。

李昶在太祖之时已位据枢要,兵马调度,专门委任给他,诏册文笔,都是李昶所作。

及晋公护执政,委任如旧。

当晋公宇文护执政时,委任依然如故。

昶常曰: 文章之事,不足流于后世,经邦致治,庶及古人。 故所作文笔,了无藳草。

李昶常说: 文章之事,不足于流传后世,治理国家达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也许可以赶得上古人。 所以他的文章,没有留下草稿。

唯留心政事而已。

他衹留心于政务。

又以父在江南,身寓关右,自少及终,不饮酒听乐。

当时其父亲在江南,自己在关中,从年轻到去世,不饮酒听音乐。

时论以此称焉。

时人为此而称赞他。

子丹嗣。

其子李丹继嗣。

时有高平檀翥,字凤翔。

当时有产垩人擅画,字凰翅。

好读书,善属文,能鼓瑟。

好读书,善于写文章,能鼓瑟。

早为琅邪王诵所知。

早年为琅邪王诵看重。

年十九,为魏孝明帝挽郎。

十九岁时,为魏孝明帝挽郎。

其后司州牧、城阳王元徽以翥为从事,非其好也。

后来司州牧、城阳王元徽任檀翥为从事,他不乐意。

寻谢病,客游三辅。

不久称病去职,客游三辅。

时毛为行台,镇北雍州,表翥为行台郎中。

此时毛遐任行台,镇守北雍州,上表任檀翥为行台郎中。

会尔朱天光东拒齐神武,翥随赴洛。

正逢尔朱天光束拒齐神武,檀翥随从进入洛阳。

除西兖州录事参军,历司空田曹参军,加镇远将军,兼殿中侍御史。

任为西兖州录事参军,历任司空田曹参军,加镇远将军,兼任殿中侍御史。

台中表奏,皆翥为之。

台中的文书奏章,都是他所写。

寻副毛鸿宾镇潼关,加前将军、太中大夫。

不久为毛鸿宾的副手镇守潼关,加前将军、太中大夫。

魏孝武西迁,赐爵高唐县子,兼中书舍人,修国史,加镇军将军。

魏孝武帝西迁,赐封高唐县子,兼任中书舍人,撰修国史,加镇军将军。

后坐谈论轻躁,为黄门侍郎徐招所驳,死于廷尉狱。

后来因为言论轻躁,被黄门侍郎徐招驳斥,死于廷尉监狱中。

元伟字猷道,河南洛阳人也。

互伟字粒亘,是!蛐迢堕入。

魏昭成之后。

魏昭成帝的后代。

曾祖忠,尚书左仆射,城阳王。

曾祖父豆盅。任尚书左仆射。封城阳王。

祖盛,通直散骑常侍,城阳公。

祖父元盛,任通直散骑常侍,封城阳公。

父顺,以左卫将军从魏孝武西迁,拜中书监、雍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封濮阳王。

父亲元岖,以左卫将军随从逸垄垂游西迁,任为中书监、壅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封濮驻。

伟少好学,有文雅。

元伟自小喜好学习,文才很好。

弱冠,授员外散骑侍郎。

成年,授予员外散骑侍郎。

以侍从之劳,赐爵高阳县伯。

因为侍从的功劳,封为高阳县伯。

大统初,拜伏波将军、度支郎中,领太子舍人。

大统初年,任为伏波将军、度支郎中,领太子舍人。

十一年,迁太子庶子,领兵部郎中。

十一年,迁任太子庶子,领兵部郎中。

寻拜东南道行台右丞。

不久任为东南道行台右丞。

十六年,进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十六年,进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以魏氏宗室,进爵南安郡王,邑五百户。

以其为魏氏宗室,进封爵位为南安郡王,食邑五百户。

十七年,除幽州都督府长史。

十七年,任为幽州都督府长史。

及尉迟迥伐蜀,以伟为司录。

尉迟迥伐蜀,任元伟为司录。

书檄文记,皆伟之所为。

书檄文记,都是元伟撰写。

蜀平,以功增邑五百户。

平定蜀地,以功而增加五百户食邑。

六官建,拜师氏下大夫,爵随例降,改封淮南县公。

建立六官时,任为师氏下大夫,爵位随规定而降,改封为淮南县公。

孝闵帝践祚,除晋公护府司录。

孝闵帝登基,任为置公宇文护府司录。

世宗初,拜师氏中大夫。

世宗初年,任为师氏中大夫。

受诏于麟趾殿刊正经籍。

韶书令他在麟趾殿刊正经籍。

寻除陇右总管府长史,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不久委任为陇右总管府长史,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保定二年,迁成州刺史。

保定二年,迁任成州刺史。

伟政尚清静,百姓悦附,流民复业者三千余口。

元伟行政祟尚清静,百姓乐意归附,三千余流民复业。

天和元年,入为匠师中大夫,转司宗中大夫。

天和元年,入朝为匠师中大夫,转任司宗中大夫。

六年,出为随州刺史。

六年,出朝任随州刺史。

伟辞以母老,不拜。

元伟以母亲老迈推辞,不到任。

还为司宗。

改任司宗。

寻以母忧去职。

不久因为母亲丧事去职。

建德二年,复为司宗,转司会中大夫,兼民部中大夫,迁小司寇。

建德二年,又任司宗,转任司会中大夫,兼任民部中大夫,迁任小司寇。

四年,以伟为使主,报聘于齐。

四年,任元伟为主使,回访齐朝。

是秋,高祖亲戎东讨,伟遂为齐人所执。

当年秋天,高祖亲自率军柬讨。元伟被齐人扣押。

六年,齐平,伟方见释。

六年,平定齐朝,元伟才被释放。

高祖以其久被幽絷,加授上开府。大象二年,除襄州刺史,进位大将军。

高祖因为他被扣押了很长时间,加授上开府大象二年,任襄州刺史,进位大将军。

伟性温柔,好虚静。

元伟性情温柔,喜欢清静。

居家不治生业。笃学爱文,政事之暇,未尝弃书。

居家不置办产业笃志学习,爱好文史,政事之暇,未曾放弃读书。

谨慎小心,与物无忤。

为人谨慎小心,与人无争。

时人以此称之。

当时人因此而加以称赞。

初自邺还也,庾信赠其诗曰: 虢亡垂棘反,齐平宝鼎归。 其为辞人所重如此。

当初从邺而来,庾信赠诗: 虢亡垂棘反,齐平宝鼎归。 他得到文学之士的敬重就如此例。

后以疾卒。

后因病去世。

太祖天纵宽仁,性罕猜忌。

太祖天性宽容仁厚,不猜忌他人。

元氏戚属,并保全之,内外任使,布于列职。

元氏族人,都得以保全,朝廷内外所任,分布在各种职务。

孝闵践祚,无替前绪。

孝闵帝登基,没有改动。

明、武缵业,亦遵先志。

明、武继位,也遵照先人的遣志。

虽天厌魏德,鼎命已迁,枝叶荣茂,足以逾于前代矣。

虽然上天已弃魏朝,国鼎已迁改,但是枝叶荣盛繁茂,足以超过前代。

然简牍散亡,事多湮没。

不过简牍散亡,事情多半湮没。

柱国大将军、特进、尚书令、少师、义阳王元子孝。尚书仆射、冯翊王元季海。

现录其姓名和身份可知者,附在此处。柱国大将军、太傅、大司徒、广陵王元欣,柱国大将军。特进、尚书令、少师、义阳王元子孝,尚书仆射、冯翊王元季海,

七兵尚书、陈郡王元玄,

七兵尚书、陈郡王元玄,

大将军、淮安王元育,

大将军、淮安王元育,

大将军、梁王元俭。

大将军、梁王元俭,

大将军、尚书令、少保、小司徒、广平郡公元赞。

大将军、尚书令、少保、小司徒、广平郡公

大将军、纳言、小司空、荆州总管、安昌郡公元则。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少师、韩国公元罗。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鲁郡公元正。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中书监、洵州刺史、宜都郡公元颜子。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鄯州刺史、安乐县公元寿。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武卫将军、遂州刺史、房陵县公元审。

元赞,大将军、纳言、小司空、荆州总管、安昌郡公元则,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少师、韩国公元罗,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鲁郡公元正,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中书监、洵州刺史、宜都郡公元颜子,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塑业刺史、安乐县公正画,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武卫将军、遥蛆刺史、房陵县公互昼。

史臣曰:太祖除暴宁乱,创业开基,昃食求贤,共康庶政。

史臣曰:太祖除暴平乱,创立基业,勤于政事,求取贤良之才,共同治理各种政务。

既焚林而访阮,亦牓道以求孙,可谓野无遗才,朝多君子。

以焚林来访阮,以树榜在道而求孙,可以说野无遣才,朝中多是君子。

苏亮等并学称该博,文擅雕龙,或挥翰凤池,或著书麟阁,咸居禄位,各逞琳琅。

苏亮等人都学识渊博,作文擅长修饰文辞,或挥翰凤池,或著书麟阁,都居于高职,各施展其才能。

拟彼陈、徐,惭后生之可畏;论其任遇,实当时之良选也。

比拟于陈、徐,后生确实可畏;论其任遇,都是当时良选。

魏文帝有言: 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

魏文帝曾经说: 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

其吕思礼、薛憕之谓也?

说的就是吕思礼、薛灯之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