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列传 卷十三

文闵明武宣诸子文帝十三子。姚夫人生世宗,后宫生宋献公震,文元皇后生孝闵皇帝,文宣皇后叱奴氏生高祖、卫剌王直,达步干妃生齐王宪,王姬生赵僭王招,后宫生谯孝王俭、陈惑王纯、越野王盛、代奰王达、冀康公通、滕闻王逌。

文帝有十三个儿子:姚夫人生的世宗,嫔妃生的宋献公宇文震,文元皇后生的孝闵皇帝,文宣皇后叱奴氏生的高祖、卫剌王宇文直,达步干妃生的齐王字文宪,王姬生的趟僭王宇文招,嫔妃生的谯孝王宇文俭、陈惑王宇文纯、越野王字文盛、代樊王宇文达、冀康公宇文通、滕闻王宇文迪。

齐炀王别有传。

齐炀王另外有传。

宋献公震,字弥俄突。

宋献公宇文震,字弥俄突。

幼而敏达,年十岁,诵孝经、论语、毛诗。

年幼时聪敏通达,十岁时,诵读《孝经》、《论语》、《毛诗》。

后与世宗俱受礼记、尚书于卢诞。

后来和世宗一起随从卢诞学习《礼记》、《尚书》。

大统十六年,封武邑公,二千户。

大统十六年,被封为武邑公,食邑二千户。

尚魏文帝女,其年薨。

娶魏文帝的女儿为妻,当年去世。

保定元年,追赠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少师、大司马、大都督、青徐等十州诸军事、青州刺史;进封宋国公,增邑并前一万户。

保定元年,被追赠为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少师、大司马、大都督、青徐等十州诸军事、青州刺史;进封为宋国公,增加食邑连同以前的共一万户。

无子,以世宗第三子寔为嗣。

他没有儿子,以世宗的第三个儿子宇文塞作为他的继嗣。

寔字干辩,建德三年,进爵为王。

宇文定字干辩,建德三年,进封为王爵。

大象中,为大前疑。

大象年间,任大前疑。

寻为隋文帝所害,国除。卫剌王直,字豆罗突。

不久被隋文帝杀害,封国被撤销卫剌王字文直,字豆罗突。

魏恭帝三年,封秦郡公,邑一千户。

魏恭帝三年,被封为秦郡公,食邑一千户。

武成初,出镇蒲州,拜大将军,进卫国公,邑万户。

武成初年,外出镇守蒲州,拜任大将军,升为卫国公,食邑一万户。

保定初,为雍州牧,寻进位柱国,转大司空,出为州总管。

保定初年,任雍州州牧,不久升任柱国,又改任大司空,外任襄州总管。

天和中,陈湘州刺史华皎举州来附,诏直督绥德公陆通、大将军田弘、权景宣、元定等兵赴援,与陈将淳于量、吴明彻等战于沌口。

天和年间,陈湘州刺史茎皎率全州前来归附,高祖命宇文直督领绥德公陆通、大将军田弘、权景宣、元定等人率兵前去支援,与陈国将领淳于量、吴明彻等人在沌口交战。

直军不利,元定遂投江南。

宇文直的军队失利,元定于是在江南被捕。

直坐免官。

字文直获罪免除了官职。

直高祖母弟,性浮诡,贪狠无赖。

宇文直是高祖的同母弟弟,性情虚浮狡诈,贪狠刁蛮。

以晋公护执政,遂贰于帝而昵护。

因为晋公宇文护执掌朝政,就对高祖怀有二心而亲近宇文护。

及沌口还,愠于免黜,又请帝除之,冀得其位。

到他从沌口回来后,对他被免除官职感到恼怒,又请求高祖除掉宇文护,希望得到宇文护的职位。

帝夙有诛护之意,遂与直谋之。

高祖早就有诛杀宇文护的心意,于是和宇文直谋划此事。

及护诛,帝乃以齐王宪为大冢宰。

到宇文护被诛杀后,高祖就任命齐王宇文宪为大冢宰。

直既乖本望,又请为大司马,意欲总知戎马,得擅威权。

宇文直既已违背了自己本来的愿望,又请求担任大司马,想总领军事,得以独揽大权。

帝揣知其意,谓之曰: 汝兄弟长幼有序,宁可反居下列也? 乃以直为大司徒。

高祖揣测到了他的心意,对他说: 你们兄弟长幼有一定的顺序,你怎么可以反过来排在后面呢? 就任命宇文直为大司徒。

建德三年,进爵为王。

建德三年,升爵位为王爵。

初,高祖以直第为东宫,更使直自择所居。

当初,高祖将宇文直的府第作为东宫,重新让他自行选择住所。

直历观府署,无称意者,至废陟屺佛寺,欲居之。

宇文直观看了所有的公府官署,没有一个满意的,他到废弃了的陟屺佛寺,想住在那裹。

齐王宪谓直曰: 弟儿女成长,理须宽博,此寺褊小,讵是所宜。 直曰: 一身尚不自容,何论儿女! 宪怪而疑之。

齐王字文宪对宇文直说: 你的儿女已经长大了,按理住宅必须宽敞些,这个寺院狭小,这怎么能够适用。 宇文直说: 一个人都容不下,还谈什么儿女! 宇文宪感到既奇怪又疑惑。

直尝从帝校猎而乱行,帝怒,对众挞之。

宇文直曾经跟随高祖围猎却走乱行列,高祖大怒,当着众人的面鞭打他。

自是愤怨滋甚。

从此后他更加愤恨不平。

及帝幸云阳宫,直在京师,举兵反,攻肃章门。

到高祖前去云阳宫时,宇文直留在京师,起兵反叛,攻打肃章门。

司武尉迟运闭门拒守,直不得入。

司武慰鲢关闭城门拒守,室塞直无法进去。

语在运传。

这件事记载在《尉迟运传》中。

直遂遁走,追至荆州,获之,免为庶人,囚于别宫。

宇文直于是逃走,朝廷军队追到荆州,将他捕获,贬为平民,囚禁在别处宫殿。

寻而更有异志,遂诛之,及其子贺、贡、塞、响、贾、秘、津、干理、干璪、干悰等十人,国除。赵僭王招,字豆卢突。

不久宇文直又有异心。于是诛杀了他,以及他的儿子宇文贺、宇文宾、宇塞塞、宇文响、圭塞量、室壬丛、圭壬聋、圭立整理、宇文干躁、宇文干惊等十人,封国被撤销赵僵王室玄超,字亘卢空。

幼聪颖,博涉群书,好属文。

他年幼时聪慧机灵,博览群书,喜欢作文章。

学庾信体,词多轻艳。

学习庾信的风格,词句大多轻放艳丽。

魏恭帝三年,封正平郡公,邑一千户。

魏茎童三年,被封为巫垩郡公,食邑一千户。

武成初,进封赵国公,邑万户。

武成初年,进封为赵国公,食邑一万户。

保定中,拜为柱国,出为益州总管。

保定年间,被拜任为柱国,出任益州总管。

建德元年,授大司空,转大司马。

建德元年,任大司空。又改任大司马。

三年,进爵为王,除雍州牧。

建德三年,升爵位为王爵,建德四年,任雍州州牧。

四年,大军东讨,招为后三军总管。

北周大军向东讨伐北齐,宇文招任后三军总管。

五年,又从高祖东伐,率步骑一万出华谷,攻齐汾州。

建德五年,丈跟随高祖束征,率领一万步兵骑兵出兵华谷,进攻齐国的汾州。

及并州平,进位上柱国。

到并州平定后,升任为上柱国。

东夏底定,又为行军总管,与齐王讨稽胡。

束部平定后,又任行军总管,和齐王一起讨伐稽胡。

招擒贼帅刘没铎,斩之,胡寇平。

宇文招擒获贼兵主帅刘没铎,斩杀了他,胡寇平定。

宣政中,拜太师。

宣政年间,拜任太师。

大象元年五月,诏以洺州襄国郡邑万户为赵。

大象元年五月,朝廷下诏指定将沼州襄国郡一万人家作为赵国采邑。

招出就国。

宇文招离京前往封国。

二年,宣帝不豫,征招及陈、越、代、滕五王赴阙。

大象二年,宣帝生病,征召宇文招和陈王、越王、代王、滕王等五位亲王入宫。

比招等至而帝已崩。隋文帝辅政,加招等殊礼,入朝不趋,剑履上殿。隋文帝将迁周鼎,招密欲图之,以匡社稷。

等宇文招等到达时宣帝已经去世、隋文帝辅佐朝政时,对宇文招等人特别礼遇,上朝时不用小步疾走,可以穿履佩剑上殿隋文帝将要篡夺周政权时,宇文招在暗地裹策划杀掉他,以匡扶社稷。

乃邀隋文帝至第,饮于寝室。

就邀请隋文帝到自己家中,在寝室饮宴。

招子员、贯及妃弟鲁封、所亲人史冑,皆先在左右,佩刀而立。

宇文招的儿子宇文员、宇文贯及王妃的弟弟鲁封、亲信史胄,都事先在身边,佩刀站在左右。

又藏兵刃于帷席之间,后院亦伏壮士。

又在帷帐坐席中暗藏兵器,在后院也埋伏了勇士。

隋文帝从者多在合外,唯杨弘、元冑、冑弟威及陶彻坐于户侧。

隋文帝的随从都在室外,衹有杨弘、元胄、元胄的弟弟元威和陶彻坐在门边。

招屡以佩刀割瓜啖隋文帝,隋文帝未之疑也。

字文招多次用佩刀切瓜送给隋文帝吃。隋文帝并没有怀疑。

元冑觉变,扣刀而入。

元胄发现情况有变,用手握住刀把进来。

招乃以大觞亲饮冑酒,又命冑向厨中取浆。

宇文招就用大酒杯亲自给元胄劝酒,又命元胄到厨房去取饮料。

冑不为之动。

元胄不理。

滕王逌后至,隋文帝降阶迎之,元冑因得耳语曰: 形势大异,公宜速出。

滕王宇文迪稍后来到,隋文帝走下台阶迎接他,元胄才得以趁机附耳密语说: 情势不对,您应当赶快离开。

隋文帝共逌等就坐,须臾辞出。

隋文帝和宇文迪等人一起入座,不一会儿就告辞走了。

后事觉,陷以谋反。

后来事情被发觉,隋文帝诬陷宇文招谋反。

其年秋,诛招及其子德广公员、永康公贯、越携公干铣、弟干铃、干铿等,国除。

当年秋天,隋文帝诛杀了宇文招和他的儿子德广公宇文员、永康公宇文贯、越搞公字文干铣、宇文干铣的弟弟宇文干铃、宇文干铿等人,封国被撤销。

招所着文集十卷,行于世。

宇文招所著的文集十卷,流传在世上。

谯孝王俭,字侯幼突。

谌画王室塞俭,字侯幼突。

武成初,封谯国公,邑万户。

达盛初年,被封为韪厘公,食邑一万户。

天和中,拜大将军,寻迁柱国,出为益州总管。

丢勉年间,任大将军,不久升任柱国,出任益州总管。

建德三年,进爵为王。

建德三年,升爵位为王爵。

五年,东伐,以本官为左一军总管,攻永固城,拔之。

建德五年,向东讨伐齐国,他以原职的身份担任左一军总管,进攻永固城,攻下了该城。

进平并、邺,拜大冢宰。

进兵平定并州、邺城,拜任大冢宰。

是岁,稽胡反,诏俭为行军总管,与齐王宪讨之。

这一年,稽胡反叛,高祖下诏命宇文俭任行军总管,和齐王宇文宪一起征讨。

有胡帅自号天柱者,据守河东,俭攻破之,斩首三千级。

有位自称天柱的胡帅,据守河东,宇文俭击败了他,斩杀了三千人。

宣政元年二月,薨。

宣政元年二月,去世。

子干恽嗣。

他的儿子宇文干惮继承了他的爵位。

大定中,为隋文帝所害,国除。

大定年间,宇文干惮被隋文帝杀害,封国被撤销。

陈惑王纯,字堙智突。

陈惑王宇文纯,字堙智突。

武成初,封陈国公,邑万户。

武成初年,被封为陈国公,食邑一万户。

保定中,除岐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

保定年间,任岐州刺史,加授开府仪同三司。

使于突厥迎皇后,拜大将军。

出使到突厥迎接皇后,拜任大将军。

寻进位柱国,出为秦州总管,转陕州总管,督鴈门公田弘拔齐宜阳等九城。

不久升任柱国,出任秦州总管,又改任陕州总管,督率雁门公田弘攻下齐国的宜阳等九座城池。

建德三年,进爵为王。

建德三年,升爵位为王爵。

四年,大军东伐,纯为前一军总管。

建德四年,北周大军向东讨伐北齐,宇文纯任前一军总管。

以帝寝疾,班师。

因为高祖病倒,班师。

五年,大军复东讨,诏纯为前一军,率步军二万守千里径。

建德五年,大军再次向东讨伐北齐,高祖下诏命宇文纯为前一军,率步兵二万人据守千里径。

并州平,进位上柱国,即拜并州总管。

并州平定后,升任上柱国,就任并州总管。

宣政中,除雍州牧,迁太傅。

宣政年间,任雍州州牧,升为太傅。

大象元年五月,以济南郡邑万户为陈。

大象元年五月,指定济南郡一万户人家作为陈国采邑。

纯出就国。

宇文纯离京前往封国。

二年,朝京师。

大象二年,到京师朝拜。

时隋文帝专政,翦落宗枝,遂害纯,并世子谦及弟扈公让、让弟议等,国除。

当时隋文帝独揽朝政,剪除皇室子弟,于是杀害了宇文纯,和他的世子字文谦及宇文谦的弟弟扈公宇文让、宇文让的弟弟宇文议等,封国被撤销。

越野王盛,字立久突。

越野王宇文盛,字立久突。

武成初,封越国公,邑万户。

武成初年,被封为越国公,食邑一万户。

天和中,进爵为王。

天和年间,升爵位为王爵。

四年,大军伐齐,盛为后一军总管。

建德四年,北周大军讨伐齐国,宇文盛任后一军总管。

五年,大军又东讨,盛率所领,拔齐高显等数城。

建德五年,大军又向东讨伐齐国,宇文盛率领他的部众,攻下了齐国的高显等几座城池。

并州平,进位上柱国。

并州平定后,升任上柱国。

从平邺,拜相州总管。

他跟随高祖平定邺城,任相州总管。

宣政元年,入为大冢宰。

宣政元年,召入任大冢宰。

汾州稽胡帅刘逻干反,诏盛率诸军讨平之。

汾州稽胡首领刘受逻干反叛,朝廷下诏命宇文盛率领各军讨伐平定了他。

大象元年,迁大前疑,转太保。

大象元年,升任大前疑,又改任太保。

其年,诏以丰州武当、安富二郡邑万户为越。

当年,朝廷下韶指定丰州武当、董宫二郡一万户人家作为越迩采邑。

盛出就国。

室塞盛离京前往封国。

二年,朝京师。

去叁二年,到京师朝拜。

其秋,为隋文帝所害,并其子忱、悰、恢、懫、忻等五人,国除。

当年秋天,被堕塞童杀害,他的儿子宇文忱、圭这毖、字文恢、宇文惯、空塞近等五人和他同时被害,封国被撤销。

代奰王达,字度斤突。

代樊王宇文达,字度斤突。

性果决,善骑射。

他性情果断,善于骑马射箭。

武成初,封代国公,邑万户。

武成初年,被封为代国公,食邑一万户。

天和元年,拜大将军、右宫伯,拜左宗卫。

天和元年,任大将军、右宫伯,又任左宗卫。

建德初,进位柱国,出为荆淮等十四州十防诸军事、荆州刺史。

建德初年,升任柱国,出任荆、淮等十四州十防诸军事、荆州刺史。

在州有政绩,高祖手敕褒美之。

在州中有政绩,高祖亲书敕令褒扬他。

所管沣州刺史蔡泽黩货被讼,赃状分明。

他所管辖的澧州刺史蔡泽因贪污受贿而被起诉,受贿的罪状很清楚。

以其世着勋庸,不可加戮;若曲法贷之,又非奉上之体。

因为他的先人建立有功勋,不能施加刑戮;如果不能执法而宽免他,又不是奉侍君上的体统。

乃令所司,精加按劾,密表奏之。

于是他命令有关官员,详细地加以审查询讯,用密表上奏此事。

事竟得释,终亦不言。

这件事最后得以宽释,最终也没有提及。

其处事周慎如此。

他处理事情就是像这样周密谨慎。

达雅好节俭,食无兼膳,侍姬不过数人,皆衣绨衣。

宇文达一向崇尚节俭,吃饭时没有两种以上的饭菜,侍姬不超过几人,都穿着粗厚的衣服。

又不营资产,国无储积。

又不经营财物产业,封国裹也没有储积的财物。

左右尝以为言,达从容应之曰: 君子忧道不忧贫,何烦于此。 三年,进爵为王。

身边的人曾因此事请问他,宇文达从容地回答他们说: 君子忧虑道义而不忧虑贫困,何必为此操心。 建德三年,升爵位为王爵。

出为益州总管。

出任益州总管。

高祖东伐,以为右一军总管。

壶祖向东面讨伐齐国,任命他为右一军总管。

齐淑妃冯氏,尤为齐后主所幸,齐平见获,帝以达不迩声色,特以冯氏赐之。

蛮埋淑妃;延,特别受到查筐王的宠爱,查厘平定后被擒获,直担因为主塞达不亲近声色,特地将冯氏赏赐给他。

宣帝即位,进位上柱国。

宣帝即位,他升任为上柱国。

大象元年,拜大右弼。

大象元年,任大右弼。

其年,诏以潞州上党郡邑万户为代。

当年,朝廷下韶指定避业上党郡一万户人家作为:回的采邑。

达出就国。

圭塞达离京前往封国。

二年,朝京。

大象二年,到京师朝拜。

其年冬,为隋文帝所害,及其世子执、弟蕃国公转等,国除。

当年冬天,被隋文帝杀害,他的世子宇文执、宇文执的弟弟董厨公室塞转等人一同被害,封国被撤销。

冀康公通,字屈率突。

冀尘公圭塞通,字屈麸。

武成初,封冀国公,邑万户。

亘噬初年,被封为冀国公,食邑一万户。

天和六年十月,薨。

瑟坚六年十月,去世。

子绚嗣。

他的儿子主塞锢继承他的爵位。

建德三年,进爵为王。

逊三年,王塞面升爵位为王爵。

大象中,为隋文帝所害,国除。

左塞年间,圭塞面被鹰塞查杀害,封国被撤销。

滕闻王逌,字尔固突。

滕闻王宇文迪,字尔固突。

少好经史,解属文。

年少时喜爱经史书籍,通晓作文章。

武成初,封滕国公,邑万户。

武成初年,被封为滕国公,食邑一万户。

天和末,拜大将军。

天和末年,任大将军。

建德初,进位柱国。

建德初年,升任柱国。

三年,进爵为王。

建德三年,升爵位为王爵。

六年,为行军总管,与齐王宪征稽胡。

建德六年,任行军总管,和齐王宇文宪一起征讨稽胡。

逌破其渠帅穆友等,斩首八千级。

宇文迪击败稽胡渠帅穆友等人,斩杀八千人。

还,除河阳总管。

回来后,任河阳总管。

宣政元年,进位上柱国。

宣政元年,升任上柱国。

其年,伐陈,诏逌为元帅,节度诸军事。

当年,北周讨伐陈国,朝廷下诏命宇文迪任元帅,节度诸军事。

大象元年五月,诏以荆州新野郡邑万户为滕。

大象元年五月,朝廷下诏指定荆州新野郡一万户人家作为滕国采邑。

逌出就国。

宇文迪离京前往封国。

二年,朝京。

大象二年,到京师朝拜。

其年冬,为隋文帝所害,并子怀德公佑、佑弟箕国公裕、弟礼禧等,国除。

当年冬天,被隋文帝杀害,他的儿子怀德公宇文佑、宇文佑的弟弟箕国公宇文裕、宇文裕的弟弟宇文礼、宇文禧等人一同被害,封国被撤销。

逌所着文章,颇行于世。

宇文迪所写的文章,在世上流传很广。

孝闵帝一男。

孝闵帝有一个儿子。

陆夫人生纪厉王康。

就是坠去人生的组区王宇文康。

纪厉王康,字干定。

纪厉王宇文康,字干定。

保定初,封纪国公,邑万户。

保定初年,被封为纪国公,食邑一万户。

建德三年,进爵为王。

建德三年,升爵位为王爵。

仍出为总管利始等五州、大小剑二防诸军事、利州刺史。

接着出任总管利始等五州、大小韧二防诸军事、墨必刺史。

康骄矜无轨度,信任僚佐卢奕等,遂缮修戎器,阴有异谋。

圭玄尘傲慢自负不遵循法度,亲信任用属僚卢奕等人,于是修缮武器,在暗中策谋反叛。

司录裴融谏止之,康不听,乃杀融。

司录裴融劝谏制止他,宇文康不采纳,就杀了裴融。

五年,诏赐康死。

惺室五年,直担下令将主塞尘赐死。

子湜嗣。

他的儿子宇文浬继承他的爵位。

大定中,为隋文帝所害,国除。

大定年间,宇文浞被隋文帝杀害,封国被撤销。

明帝三男。

旦嬷有三个儿子。

徐妃生毕剌王贤,后宫生酆王贞、宋王寔。

他们是徐妃生的毕剌王宇文贤,嫔妃生的丰廷室这毖、塞王室这基。

毕剌王贤,字干阳。

毕剌王宇文贤,字整屋。

保定四年,封毕国公。

幢四年,被封为毕国公。

建德三年,进爵为王。

亘逊三年,升爵位为王爵。

出为华州刺史,迁荆州总管,进位柱国。

出任华州刺史,又升任型业总管,升任柱国。

宣政中,入为大司空。

宣巫年间,入任大司空。

大象初,进位上柱国、雍州牧、太师。

大象初年,升任上柱国、雍州州牧、太师。

明年,宣帝崩。

第二年,宣帝去世。

荆王元,字干仪。

宇文贤性情精强干练,有庄重的举止和谋略。

宣政元年,封王。元及兑、充、允等并为隋文帝所害,国除。宣帝三子。

他担心隋文帝会颠覆宗庙社稷,言辞多有泄露,不久被杀害,和他一起被害的有他的儿子宇文弘义、宇文恭道、宇文树娘等人,封国被撤销。皇区圭王堕,字皇递。开始被封为酆国公。宣帝有三个儿子。

朱皇后生静皇帝,王姬生邺王,皇甫姬生郢王术。

他们是朱皇后生的静皇帝,王姬生的邺王宇文衍,皇甫姬生的郢王宇文街。

邺王,大象二年,封王。

邺王宇文衍,大象二年,被封为王。

郢王术,大象二年,封王。

郢王宇文术,大象二年,被封为王。

与并为隋文帝所害,国除。

和宇文衍一起都被隋文帝杀害,封国被撤销。

史臣曰:昔贤之议者,咸云以周建五等,历载八百;秦立郡县,二世而亡。

史臣曰:从前贤能的人议论,都说因为姬周建立五个等级的爵位,历经了八百年;秦朝设立郡县,仅传了二世就灭亡了。

虽得失之迹可寻,是非之理互起,而因循莫变,复古未闻。

虽然得失成败的事迹可以探寻,是非对错的道理相互启发,但是因循旧制不加改变,却从古以来都没有听说过。

良由着论者溺于贵达,司契者难于易业,详求适变之道,未穷于至当也。

实在是因为著书立说的人陷于尊贵显达,主管写作的人难以改变事业,虽详细地寻求适宜的变通方法,却没有能够探究到最恰当的办法。

尝试论之:夫皇王迭兴,为国之道匪一;贤圣间出,立德之指殊涂。

我尝试着评论此事:帝王更迭兴起,治理国家的方法不一样;圣贤交替出现,树立圣德旨向的道路不同。

斯岂故为相反哉,亦云治而已矣。

遣难道是故意要相互违背吗,他们也是为了要治理好天下而已呀。

何则?

为什么这样说呢?

五等之制,行于商周之前;郡县之设,始于秦汉之后。

五等爵位的制度,在商、周之前就实行了;郡县的设立,开始于秦、汉之后。

论时则浇淳理隔,易地则用舍或殊。

议论的时候则认为二者的厚薄相差很远,不同的地方贝在使用或舍弃方面有些不同。

譬犹干戈日用,难以成垓下之业;稷嗣所述,不可施成周之朝。

譬如兵器经常使用,难以成就像汉高祖在垓下击败楚建立汉那样的大业;稷嗣君叔孙通所讲的礼法,不可以在成周这一朝施行。

是知因时制宜者,为政之上务也;观民立教者,经国之长策也。

由此可知根据不同的时候制定适宜的政策,是处理政务的最大事务;观察民风教化百姓,是治理国家的长远策略。

且夫列封疆,建侯伯,择贤能,置牧守,循名虽曰异轨,责实抑亦同归。

而且分封疆上,建立诸侯,选择贤能,设置地方长官,就其名称虽然说是不同的建制,考察实际情况也许达到了相同的目的。

盛则与之共安,衰则与之共患。

兴盛的时候则和施行的政策共同安定,衰落的时候则与当时的政策共患难。

共安系乎善恶,非礼义无以敦风;共患寄以存亡,非甲兵不能靖乱。

共平安维系于善恶,不遵循礼义就无法敦厚世风;共患难寄托于存亡,不使用甲兵就不能平定祸乱。

是以齐、晋帅礼,鼎业倾而复振;温、陶释位,王纲弛而更张。

所以齐国、晋国遵循礼义,他们的政权倾覆后又重新振兴;温崤、陶侃推让职位,王法松弛后又重新伸张。

然则周之列国,非一姓也,晋之群臣,非一族也,岂齐、晋强于列国,温、陶贤于群臣者哉,盖势重者易以立功,权轻者难以尽节故也。

然而周朝的各个诸侯国,并不是一姓,晋朝的各位大臣,也不是一族,难道是齐国、晋国比其他诸侯国强大。温崤、陶侃比其他大臣们贤能吗?大概是权势重的人容易建立功勋,权势轻的人难以竭尽操节的缘故。

由此言之,建侯置守,乃古今之异术;兵权势位,盖安危之所阶乎。

由此看来,建立诸侯设置牧守,是古今的不同策略;军队权力势力官位,大概是平安或危难的缘由呀。

太祖之定关右,日不暇给,既以人臣礼终,未遑藩屏之事。

太祖在平定关右的时候,每天事务繁多时间不足,既然以人臣的礼节直到最后,就来不及建立作为王室屏障的藩国。

晋荡辅政,爰树其党,宗室长幼,并据势位,握兵权,虽海内谢隆平之风,而国家有盘石之固矣。

晋荡公宇文护辅佐朝政时,树立自己的党羽,宗室的人,都占据了高官厚位,把握兵权,虽然天下有拒绝粉饰太平的风气,而国家却像磐石那样的坚固。

高祖克翦芒刺,思弘政术,惩专朝之为患,忘维城之远图,外崇宠位,内结猜阻。

高祖剪除身边的威胁,想弘扬为政的方法,惩治专断朝政的祸患,忘记了连城卫国的长远策略,对外人尊崇宠位,对宗室因猜忌而产生隔阂。

自是配天之基,潜有朽壤之墟矣。

从这时开始以德配于天的基业,就埋藏下了腐烂的十壤。

宣皇嗣位,凶暴是闻,芟刈先其本枝,削黜遍于公族。

宣帝继位后,凶恶残暴,最先剪除的是自己的同宗枝叶,被削减废黜的人遍及贵族。

虽复地惟叔父,亲则同生,文能附众,武能威敌,莫不谢卿士于当年,从侯服于下国。

即使是自己的叔父,同胞的兄弟,衹要文能招附众人之心,武能威慑敌人,没有不是在当时被辞去执政的官位,按照小国封侯的。

号为千乘,势侔匹夫。

虽然号称千乘之国,但势力却与平民相等同。

是以权臣乘其机,谋士因其隙,迁龟鼎速于俯拾,歼王侯烈于燎原。

所以掌权专横的大臣趁此机会,谋士藉此空隙,政权的改变就像弯腰拾东西一样快,诛灭王侯就像烈火燎原一样猛烈。

悠悠邃古,未闻斯酷。

悠悠远古,也没有听说过有这样的残酷。

岂非摧枯振朽,易为力乎。

这难道不是像摧枯拉朽那样,非常容易做到的吗。

向使宣皇采姬、刘之制,览圣哲之术,分命贤戚,布于内外,料其轻重,间以亲疏,首尾相持,远近为用。

假如宣帝采用姬周、刘汉的制度,实行圣明帝王的统治策略,分别任命贤能的皇戚,将他们分布在朝廷内外,估料他们的轻重,权衡他们的亲疏,使他们首尾扶持,远近都为自己使用。

使其势位也足以扶危,其权力也不能为乱。

使他们的势力地位足以扶持危亡的局面,使他们的权势力量也无法制造祸乱。

事业既定,侥幸自息。

事业既然已经安定下来了,侥幸之心就会自然平息。

虽使卧赤子,朝委裘,社稷固以久安,亿兆可以无患矣。

这样,即使是像婴儿那样安睡着,每天垂衣而治,社稷也本来会长久地安定,亿万百姓也可以没有祸患了。

何后族之地,而势能窥其神器哉。

那些皇后家族的人,又怎么能够窥视国家政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