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恕
孔子曰: 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
孔子说: 君子有三恕:有国君而不能侍奉,有臣子却要役使,这不是恕;有父母却不孝敬,有孩子却要求他回报,这也不是恕;有哥哥却不尊敬,有弟弟却要求他顺从,这也不是恕。
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
读书人能明了这三恕的根本意义,那他便可以使自身的行为端正。
孔子曰: 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
孔子说: 君子有三种思虑,不可以不明察。
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穷莫之救也。
年少时不爱学习,长大后就没有才能;年老不教导子孙,死后就没人怀念;富有时不愿施舍,穷困时就没有人救助。
故君子少思其长则务学,老思其死则务教,有思其穷则务施。
所以君子年少时想到长大以后的事就要努力学习,年老了就要思虑去世之后的事,就会担起教化的责任;富有时想到穷困就要致力于施舍。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
孔子到鲁桓公祭祀的庙里去参观,在那里看到一件容易倾倒的器物。
夫子问于守庙者,曰: 此谓何器?
于是他问守庙的人: 这是什么器物啊?
对曰: 此盖为宥坐之器。
守庙人回答说: 这是国君放在座位右边以示警戒的欹器。
孔子曰: 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孔子说: 我听说国君放在座位右边的欹器,空虚时就倾倒,里面的水不多不少时就端正,水满时就倒下。
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于坐侧。
贤明的国君把它作为最高警戒,所以常常把它放在座位边。
顾谓弟子曰: 试注水焉!
说完回头对弟子说: 灌进水试试。
乃注之。水中则正,满则覆。
弟子把水灌进欹器,水不多不少时欹器就端正,水满时就倒下。
夫子喟然叹曰: 呜呼!夫物恶有满而不覆哉?
孔子感叹道: 唉,哪有东西盈满了不倒的呢!
子路进曰: 敢问持满有道乎?
子路走上前去问道: 先生,请问有保持盈满,但不倾覆的方法吗?
子曰: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孔子说: 聪明睿智的人,用愚笨的方法来持守;功绩遍及天下的人,用谦让的方法来持守;勇力闻达于世,用怯懦的方法来持守;财富遍及四海,就用谦和的方法来持守。
此所谓损之又损之之道也。
这便是尽力贬损自己来保持盈满的方法。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孔子观看东流的河水。
子贡问曰: 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
子贡问孔子说: 君子每次见到大水,都要观赏,这是为什么呢?
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
流出后又有水流入,万物变得干净新鲜,这种品性就像是教化一样。水具有这么多的美德,所以君子见到大水后要观赏。
子路见于孔子。
子路拜见孔子。
孔子曰: 智者若何?
孔子说道: 智者是怎样的?
仁者若何?
仁者又是怎样的?
子路对曰: 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
子路回答说: 智者能让别人了解自己,仁者能让别人喜爱自己。
子曰: 可谓士矣。
孔子说: 你可以算得上士人。
子路出,子贡入,问亦如之。
子路出去以后,子贡走进来,孔子问了他同样的问题。
子贡对曰: 智者知人,仁者爱人。
子贡回答说: 智者能了解别人,仁者能喜爱别人。
子曰: 可谓士矣。
孔子说: 你可以算得上士人。
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
子贡出去以后,颜回走进来,孔子仍旧问他这个问题。
对曰: 智者自知,仁者自爱。
颜回回答说: 智者具有自知之明,仁者懂得爱惜自己。
子曰: 可谓士君子矣。
孔子说: 你可以算得上君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