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游白岳山日记

丙辰岁,余同浔阳叔翁,于正月二十六日,至微之休宁。

丙辰年,我同得阳的叔翁,于正月二十六日,一起到徽州府休宁县。

出西门。

走出县城西门。

其溪自祁门县来,经白岳,循县而南,至梅口,会郡溪入浙。

那条溪水从祁门县流来,经过白岳山,顺着县城向南流,到梅口后汇合郡溪水流入浙溪水。

循溪而上,二十里,至南渡。

沿着溪流而上行,走二十里路,到达南渡。

过桥,依山麓十里,至岩下已暮。

经过一座桥,依顺山麓走十里路,到达岩下睁已是傍晚。

登山五里,借庙中灯,冒雪蹑冰,二里,过天门,里许,入榔梅庵。

登山走五里路,借用庙里的灯笼,冒着漫天雪花,踩着一路冰棱,走二里路,经过天门,再走一里左右,就进入榔梅庵中。

路经天门、珠帘之胜,俱不暇辨,但闻树间冰响铮铮。

路途中经过天门、珠帘两地胜景,都没有闲暇去辨另俪赏,仅止听到树林中冰棱坠落时铮铮的响声。

入庵后,大霰作,浔阳与奴子俱后。

走过榔梅庵后,一场大冰雹从天而降,而得阳叔翁与奴仆憧子都还在后面。

余独卧山房,夜听水声屋溜,竟不能寐。

我一个人独自躺在山房中的床上,一整夜都听到屋檐的滴水声,竟然不能入睡。

二十七日起视满山冰花玉树,迷漫一色。

二十七日早晨起床后,但见满山都是冰花玉树,天地迷漫着一色的银白。

坐楼中,适浔阳并奴至,乃登太素宫。

坐在楼中,恰好涛阳叔翁并奴仆都到了,于是一同登上太素宫。

宫北向,玄帝像乃百鸟衔泥所成,色黧黑。

太素宫北向,传说玄帝的塑像乃是百鸟衔来泥土所塑成,脸色黛黑。

像成于宋,殿新于嘉靖三十七年,庭中碑文,世庙御制也。

塑像完成于宋代,大殿于嘉靖三十七年新建而成,庭院中的碑文,是明世宗皇帝亲自下令制作的。

左右为王灵官、赵元帅殿,俱雄丽。

左右两边是祀祭王灵官、赵公元帅的殿堂,都很雄伟壮丽。

背倚玉屏即齐云岩,前临香炉峰。

太素宫背倚玉屏似的齐云岩,前临香炉峰。

峰突起数十丈,如覆钟,未游台、宕者或奇之。

香炉峰耸起有数十丈高,像只倒覆的钟,没有游览过天台山、雁宕山的人有的对它感到很神奇。

出庙左,至舍身崖,转而上为紫玉屏,再西为紫霄崖,俱危耸杰起。

从庙的左面出来,到了舍身崖,楚转而上,就是紫玉屏,再西边是紫霄崖,都高耸而特别突起。

再西为三姑峰、五老峰,文昌阁据其前。

再往西是三姑峰、五老峰,文昌阁则据立其前。

五老比肩,不甚峭削,颇似笔架。

五老峰像五位老人并肩而立,不怎么陡峭,倒很像一个笔架。

返榔梅,循夜来路,下天梯。

返回榔梅庵,顺着夜里走的来路,走下天梯。

则石崖三面为围,上覆下嵌,绝似行廊。

但见三面被石崖所包围,上有石崖覆盖,下面则镶嵌于石崖中间,非常像走廊。

循崖而行,泉飞落其外,为珠帘水。

沿着石崖前行,泉水飞落于石崖外面,就是珠帘水胜景。

嵌之深处,为罗汉洞,外开内伏,深且十五里,东南通南渡。

嵌在石崖深处的,是罗汉洞,洞外开阔而洞内低矮,纵深却有十五里,东南方向可通南渡。

崖尽处为天门。

石崖穷尽处就是天门。

崖石中空,人出入其间,高爽飞突,正如阊阖。

崖石中间是空洞,人在洞中出入,感到高阔气爽而飞檐突兀,正像传说中的天门。

门外乔楠中峙,蟠青丛翠。

天门外,高大的楠树当中峙立,青松蟠曲,绿树丛丛。

门内石崖一带,珠帘飞洒,奇为第一。

天门内的石崖一带,珠帘水飞洒而下,为第一奇景。

返宿庵中,访五井、桥崖之胜,羽士即道士汪伯化,约明晨同行。

返回榔梅庵歇宿,寻问五井、桥崖的胜景情况,道士汪伯化邀约我明天早晨与他同行。

二十八日梦中闻人言大雪,促奴起视,弥山漫谷矣。

二十八日睡梦中听见有人说下大雪,催促奴仆起床查看,白雪已满山遍谷了。

余强卧。

我勉强卧床。

已刻,同伯化蹑屐ì木头鞋二里,复抵文昌阁。

上午巳刻时分,同汪伯化穿好鞋上路,走二里路,又抵达文昌阁。

览地天一色,虽阻游五井,更益奇观。

看天地间茫茫一片白色,虽然五井胜景的游览被阻,但这更加增添了奇景之观。

二十九日奴子报: 云开,日色浮林端矣。

二十九日奴仆报告说: 云已散开,太阳光已浮现在树林梢端了。

急披衣起,青天一色,半月来所未睹,然寒威殊甚。

我急忙披好衣服起床,只见蓝天一色,是半个月以来所没有见到过的好天气,然而寒威还非常的厉害。

方促伯化共饭。

于是催促汪伯化一同用饭。

饭已,大雪复至,飞积盈尺。

吃完饭,大雪又重新下起来,飞雪积起来超过一尺厚。

偶步楼前,则香炉峰正峙其前。

偶尔走到楼前,只见香炉峰正正的峙立于前方。

楼后出一羽士曰程振华者,为余谈九井、桥岩、傅岩诸胜。

楼后走出一位叫程振华的道士,为我讲述九井、桥岩、傅岩各处胜景的情况。

三十日雪甚,兼雾浓,咫尺不辨。

三十日雪下得更犬,兼有浓雾弥漫,使人咫尺之间不能辨别方向。

伯化携酒至舍身崖,饮睇边饮边看元阁。

汪伯化带着酒至舍身崖,在娣元阁里共饮赏雪。

阁在崖侧,冰柱垂垂,大者竟丈。

娣元阁在山崖侧面,冰柱一根根从崖上下垂,长的竟然有一丈。

峰峦灭影,近若香炉峰,亦不能见。

峰峦的影像都已消失于雪雾之中,像香炉峰矫距离很近的,人也不能看见它的影像。

二月初一日东方一缕云开,已而大朗。

二月初一日东方一缕云彩散开,接着天空大大晴朗起来。

浔阳以足裂留庵中。

得阳叔翁因为脚被冻裂,无法行走而留歇于榔梅庵中。

余急同伯化蹑西天门而下。

我急着同汪伯化顺着西天门而下行。

十里,过双溪街,山势已开。

走了十里路,经过双溪街,山势已显得开阔。

五里,山复渐合,溪环石映,倍有佳趣。

又走五里路,山势重又渐渐的合拢,溪水环绕,山石倒映溪水中,使愉快的游兴倍增。

三里,由溪口循小路入,越一山。二里,至石桥岩。

走完三里路,由山溪口顺着小路进去,翻越过一座山,经过二里路,到达石桥岩。

桥侧外岩,高亘如白岳之紫霄。

石桥岩侧面的外岩,高峻绵延有如白岳山的紫霄岩。

岩下俱因岩为殿。

外岩下,都是利用岩石作为殿堂。

山石皆紫,独有一青石龙蜿蜒于内,头垂空尺余,水下滴,曰龙涎泉,颇如雁宕龙鼻水。

山岩的颜色都是紫的,唯独只有一条蜿蜒的青色石龙在里面,龙头垂突有一尺多高,水从龙口往下滴淌,叫作龙涎泉,很像雁宕山的龙鼻水。

岩之右,一山横跨而中空,即石桥也。

外岩的右面,一座山横跨而过,山的中间是空的,这就是石桥了。

飞虹垂蝀为虹,下空恰如半月。

石桥似彩虹飞架,下面空的地方恰好像半月。

坐其下,隔山一岫特起,拱对其上,众峰环侍,较胜齐云天门。

坐在石桥下面,隔山还有一山突耸起来,拱对石桥之上,四周有很多山峰环围,景致比齐云山天门更美。

即天台石梁,止一石架两山间;此以一山高架,而中空其半,更灵幻矣!

就是天台山的石梁,也只是一巨石架在两山之间;而这里以一座山高架两边,中间一半是空的,更是灵巧奇幻了!

穿桥而入,里许,为内岩。

穿过石桥,走了一里多路,就是内岩。

上有飞泉飘洒,中有僧斋,颇胜。

内岩上有飞泉飘洒,中间还有僧人供给斋饭,真是在佳境之中。

还饭于外岩。

返回外岩吃饭。

觅导循崖左下。

寻觅到一位向导,得以顺着山崖的左边下山。

灌莽中两山夹涧,路棘雪迷,行甚艰。

灌木草莽中的两座山之间夹有一条溪涧,道路难走,加上漫天大雪迷漫,行走非常艰难。

导者劝余趋傅岩,不必向观音岩。

向导劝我去傅岩,不必去观音岩。

余恐不能兼棋盘、龙井之胜,不许。

我担心不能兼顾游览棋盘、龙井的胜景,没有应允。

行二里,得涧一泓,深碧无底,亦 龙井 也。

走了二里路,看到溪涧中有一潭深水,碧绿得像是深而无底,也像是 龙井 了。

又三里,崖绝涧穷,悬瀑忽自山坳挂下数丈,亦此中奇境。

又走三里路,山崖和山涧都已穷尽了,高悬的瀑布忽然从山坳间飞挂下来数丈,也是此中奇异的胜境。

转而上跻ì登,行山脊二里,则棋盘石高峙山巅,形如擎菌,大且数围。

差转而往上攀登,在山脊口行走二里路,就见棋盘石高高的峙立于山顶,形状像往上托起的一朵菌,大有好几围。

登之,积雪如玉。

登上棋盘石,上面覆盖的积雪就像洁白的玉。

回望傅岩,屼嵲云际。

回头看傅岩,高耸于云际。

由彼抵棋盘亦近,悔不从导者。

由傅岩到棋盘石距离也很近,后悔没有听从向导的话。

石旁有文珠庵,竹石清映。

棋盘石旁有座文殊庵,庵中的翠竹碧绿、山石清秀,相互辉映。

转东而南,二里,越岭二重,山半得观音岩。

转向东再朝南走二里路,翻越两座山岭,在山腰处见到观音岩。

禅院清整,然无奇景,尤悔觌面失傅岩也。

观音岩禅院清净整洁,然而并没有什么奇异的景观。

仍越岭东下深坑,石涧四合,时有深潭,大为渊,小如臼,皆云 龙井 ,不能别其孰为 五 ,孰为 九 。

特别后悔的是已看到傅岩却失去了游览傅岩的良机。仍旧翻越山岭朝东方走下深坑,石涧四周有山崖围合,不时有深水潭,大的是渊,小的有如柞臼,都说是 龙井 ,不能分别出哪处是 五龙井 ,哪一处是 九龙井 。

凡三里,石岩中石脉隐隐,导者指其一为青龙,一为白龙,余笑颔之。

往前总共又走了三里路,石岩中石脉隐隐约约,向导指其中之一处说是 青龙 ,指另一处说是 白龙 ,我微笑着点头。

又乱崖间望见一石嵌空,有水下注,外有横石跨之,颇似天台石梁。

又在乱崖中间看见一块石头嵌在崖壁,悬垂空中,有水往下流注,外面有横石跨越,很像天台山的石梁。

伯化以天且晚,请速循涧觅大龙井。

道士汪伯化因为天色近晚,请求我迅速顺着山涧寻觅大龙井。

忽遇僧自黄山来,云: 出此即大溪,行将何观?

忽然遇到从黄山归来的一位和尚,说: 走出这里就是大溪,还要去观赏什么景致?

遂返。

于是返回。

里余,从别径向漆树园。

走过一里多路,从其他小路向漆树园前进。

行巉石乱流间,返照映深木,一往幽丽。

在嘎石乱流间奔走,夕阳反照着深邃的树林,非常幽静而瑰丽。

三里,跻其巅,余以为高埒齐云,及望之,则文昌阁犹巍然也。

走完三里路,攀登上漆树园的山顶,我原以为其山高峻可与齐云山相等,等到仔细一看,则文昌阁还算是很巍峨的。

五老峰正对阁而起,五老之东为独耸寨,循其坳而出,曰西天门,五老之西为展旗峰,由其下而渡,曰芙蓉桥。

五老峰正对着文昌阁耸起,它的东面是独耸寨,顺着独耸寨的山坳出来,称为西天门;五老峰的西面是展旗峰,由展旗峰下渡过溪水,叫芙蓉桥。

余向出西天门,今自芙蓉桥入也。

我过去从西天门出来,现在从芙蓉桥进入。

余望三姑之旁,犹殢ì滞留日色,遂先登,则落照正在五老间。

我看见三姑岩的旁边,还滞留着夕阳的光辉,于是先登而上,见那西下的夕阳正在五老峰之间冉冉下坠。

归庵,已晚餐矣。

回归榔梅庵时,已经是吃晚餐的时候了。

相与追述所历,始知大龙井正在大溪口,足趾已及,而为僧所阻,亦数也!

相互追述这一天的经历,才知道大龙井正在大溪口,足趾都已经触及到了,却为和尚所阻止而不能游览,这也是天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