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游日记三十三
戊寅正月初一日阴雨复绵连,至初六稍止。
戊寅年正月初一日又是阴雨连绵,到初六才稍稍止住。
陆君往宾州,十一日归。
陆君前去宾州,十一日归来。
十三日游独山岩,又小独山。
十三日游览独山岩,又游了小独山。
十五日雨中往游周泊隘。
十五日雨中去游览周泊隘。
隘在三里东二十五里。
周泊隘在三里城东二十五里处。
晚酌南楼,观龙灯甚盛。
晚上在南楼饮酒,观赏龙灯,非常热闹。
二十七日同陆伯恒游白崖堡岩洞。
二十七日同陆伯恒游览白崖堡的岩洞。
洞在杨渡西,北向高洞三层,又东南向深洞,内分二支。
岩洞在杨渡西面,朝向北方,有三层高洞,又有朝向东南的深洞,洞内分为两个支洞。
入宿白崖哨官秦余家。
到白崖堡哨官秦徐家住宿。
二十八日陆公昆仲至,同游青狮岩。
二十八日陆公兄弟到来,一同游览青狮岩。
岩在杨渡东南,过渡四里乃至。
岩洞在杨渡东南,过了渡口四里才到。
其岩东西直透,东门平,西门高,洞内下甚宽平,上两层中空透顶。
这个岩洞东西两头一直穿通,东洞口平,西洞口高,洞内下边非常宽敞平整,上两层中间空阔通到山顶。
西门内可望而高不可上,须由山北小窦攀崖而入,下临西门之顶。
西洞口内可以望得见但高得不能上去,必须由山北的小洞攀着山崖进去,下临西洞口的顶上。
又东入深奥,又北透重门,俱在绝壁之上。
又向东进入深处,又向北钻出两层洞口,都是在绝壁之上。
是日酌于洞中,有孙、张、王三指挥使同饮。
这一天在洞中饮酒,有姓孙、姓张、姓王的三个指挥使同饮。
既乃观打鱼于江畔,抵暮归,乃病。
随后在江畔观看打鱼,到天黑归来,便病了。
二十九、三十两日余卧疴kē病东阁。
二十九日、三十日两天我卧病在东阁。
天雨复不止。
天又不停地下雨。
二月初一日稍霁。
二月初一日稍稍晴开。
初二日复雨。
初二日又下雨。
是日余病少愈,乃起。
这天我的病情稍微好转些,于是起床来。
初三日雨中复往青狮潭观打鱼。
初三日在雨中又去青狮潭观看打鱼。
先是张挥使即指挥使简称言,青狮岩之南有鸡笼山,亦有大岩,故陆公以骑送余至此,命张往同游。
这之前张指挥使说起,青狮岩的南面有座鸡笼山,也有个大岩洞,所以陆公派马送我到此地,命令张指挥使一同去游洞。
张言雨中不可入,且久无游者,固阻余,仍冒雨归。
姓张的说雨中不能进洞,而且很长时间没有人去游了,坚决阻止我去,仍冒雨归来。
自后余欲辞陆公行,陆公择十三日为期。
自那以后我打算告辞陆公上路,陆公择定十三日作为动身的日期。
连日多雨,至初九稍霁。
连日来多雨,到初九日稍微晴开。
陆公命内侄刘玉池、嘉生昆仲并玄芝、伯恒各分日为宴饯余。
陆公命令内侄刘玉池、刘嘉生兄弟及陆玄芝、陆伯恒各人分别每天为我设宴饯行。
因出演武场,伯恒、二刘为走马命射。
于是到演武场,陆伯恒、两个姓刘的为我跑马射箭。
演武场周围有土城,即凤化县址也,在城东。
演武场周围有土城墙,就是凤化县的旧址,在城东。
十一日早闻雨声,余甚恐为行路之阻。
十一日早晨听见雨声,我十分担心成为我上路的障碍。
及起,则霁色渐开。
到起床时,却见天色渐渐晴开。
至晚,饯余于署后山亭。
到晚上,东道主在衙门后山的亭子中为我饯行。
月色皎然,松影零乱,如濯冰壶,为之醉饮。
月光皎洁,松影零乱,如沐浴在盛冰的玉壶中,因此饮醉了。
十二日日色甚丽。
十二日阳光十分艳丽。
自至三里,始见此竟日之晴朗。
自从来到三里城,这才见到整天晴朗的天气。
是日陆公自饯余,且以厚赆jìn钱财或礼物为馈,并马牌、荐书相畀,极缱绻,且订久要焉。
这一天陆公亲自为我饯行,并且拿出厚重的礼物作为馈赠,连同马牌、推荐信相送,极尽难分难舍的情意,而且讲定日后长期相会。
何意天末得此知己,岂非虞仲翔即虞翻,三国时吴国经学家,孔融曾看过他的《易》学著作,认为以他为知己而一生无憾,后以其名代称知己之所为开颐者乎?十三日五鼓,雨声复作。既起,雨止,雷声殷殷。
何曾想到天涯末路会得到这样的知己,莫非是虞仲翔那样使孔融为之开颜而笑的人吗?十三日五更时,又响起雨声。
陆公亲为治装毕,既饭,送至辕门,命数骑送余。
起床后,雨停了,雷声隆隆。陆公亲自为我整理行装,饭后,送到辕门,命令数名骑兵送我。
遂东出东门,过演武场,抵琴水桥,伯恒与苏友陈仲容别去。
于是向东走出东门,经演武场,抵达琴水桥,陆伯恒与苏州友人陈仲容告别去了。
又一哨官王姓者以骑来,与刘玉池同送渡琴水桥。
又有一个姓王的哨官率领骑兵来到,与刘玉池一同送过琴水桥。
其石山东即罗洪洞贼。营北一里有墟场,趁墟者多贼人。
又向东一里,向北进山,升登在山坡土陇之间,向东北走十四里,抵达最高的一座石峰的山麓,有座土阜在西面连缀在石峰之下,这里是左营。左营北边一里有处集市,赶集的人大多是贼人。
然墟无他物,肉米而已。
不过集市上没有其他东西,只有米肉而已。
又北行,皆东石西土。
又往北行,东面都是石山西边是土山。
共七里,有石崖夹道,竖峰当门,乃金鸡山也。
共走七里,有石崖夹在道旁,山峰迎面竖立,是金鸡山。
透山腋二里,北复开间峡北去。
穿越山侧二里,北面又分开一线峡谷向北而去。
又十里,为后营。
又走十里,是后营。
哨官杨迎款甚勤。杨号耀先,闽漳州人。
营房在西面土山之上,东面一支山脉是参差的石峰,西面一支却是盘绕交错的土山。营房在山头,土山的形状如像船舶。杨哨官迎接款待十分殷勤。
欲往游东岩,以雨色复来,恐暮,乃止。
想去游览东岩,因为雨色又来,担心天晚,便住下了。
自旧年十二月廿三日入三里,至今二月十三日由三里起程,共五十日。
自从去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进人三里城,到今天二月十三日由三里城起程,共五十天。
三里砖城,周回大三里。
三里城是砖城,周围大三里。
东西皆石山排列,自后营分枝南下,中有土山一支,至此而尽,又起一圆泡,以城环之。
东西两面都排列着石山,从后营分出支脉南下,中间有一支土山,到此地便完了,又突起一座圆泡形的山,筑以城墙环绕着它。
西抵苏坑,五十五里。纵横皆七十里。
参将府就背靠圆泡建起衙门。城墙坍塌了很久,并且没有望楼,陆公特意增修整治了女墙,在三道城门上创建了城楼。
名 三里 者,以昔为贼踞,王文成即王守仁也平八寨,始清出之,编户三里:一曰上无虞,二曰下无虞,三曰顺业里。
南门之外,又建成南楼,以增强这一方的地理形势。又往前去,是东西两条溪水在汇水桥汇流,而独山岩又矗立在中央成为下游的门户,前方又有独山村所在的山成为第二层门户。三里的地界,南面越过杨渡抵达鸡笼山,北面越过后营到达山脊分支的山岭,东面抵达周泊隘,西面到达苏坑,纵横都是七十里。
今顺业北境与八寨接壤者十余里,那历、玄岸并蓝漳皆贼踞为巢。
起名叫 三里 的原因,因为从前被盗贼盘踞,王文成平定八寨,这才把他们清理出来,按户口编为三个里:一里叫上无虞,二里叫下无虞,三里叫顺业里。
曾置凤化县,即今演武场周围土城,遗址尚存。
曾经设置过凤化县,随后废除,后来把南丹卫迁到此地,而且设了参将府镇守这里。
随废,后以南丹卫迁此,而设参府镇之。田粮初输卫收,后归上林县,而民以不便,复纷纷议归卫矣。
最初按田地征收的税粮由卫里收缴,后来拨归上林县,可百姓认为不方便,又在纷纷商议归还卫里了。
三里以洋渡为前门,有江西自上林县大明山发源,东流至此,横为杨渡。
三里城以洋渡作为前门,有李依江从西面上林县的大明山发源,向东流到此地,横流为杨渡。
渡之南则石峰离立,若建标列戟;渡之北则石峰回合,中开一峡,外凑如门,有小江自北而南,注于洋渡下流,溯小江西岸入峡,宛转俱从两界石山中,北行数里,两界山渐开渐拓,中环平畴,有独山村界其中,为外案,又有独山岩为内案。
渡口的南面就是石峰成排并立,如标杆竖起似剑戟排列;渡口的北面是回绕合拢的石峰,中间裂开一条峡谷,外边凑拢如像一道门,有条小江自北往南流,注入洋渡的下游,就是汇水桥下合流的水流了。溯小江西岸进入峡中,弯弯转转都是在两列石山中,往北行数里,两列山渐渐开阔起来,中间环绕成平坦的田野,有独山村隔在其中,一座石山当中立在溪流西面是外层的案山,又有独山岩作为内层的案山。
于是东西两溪之水前合而南去,北面石山愈开,土山自北而来,结为城治焉。
在这里东西两条溪水在前方会合后往南流去,北面的石山愈加开阔,土山从北面延伸而来,盘结为三里城的治所。
城北土山中悬,直自后营西北夭矫而下,至此而尽。
城北的土山悬在中央,一直从后营西北方屈曲曲折往下而来,到这里便到了头。
其东西两界石山回合如抱,愈远愈密,若天成石郭,另辟一函盖于中者,盖西来之脊高峙为大明山,分支东走,环绕于苏坑南北者,遂为西界之障;又北转而东抵后营之后,乃中分土山一支,直南四十里而结三里,若萼中之房;其分支东度者,又南转环绕为东界之障。
那东西两列石山回绕拢来如像围抱一样,越远处越密集,好似天然形成的石头城墙,另外辟有一个盒盖在中央的样子。大体上,西面来的山脊高高耸起成为大明山,分出支脉向东延伸,环绕在苏坑南北两面的,便成西面的屏障;又从北面转向东抵达后营的后面,于是从中间分出一支土山,一直往南四十里便盘结为三里城,好像花警中的花房;那分支向东延伸的,又向南转环绕成东面的屏障。
故周泊今作刁泊、苏坑两处,为三里东西之腋,正中与城治相对。
所以周泊隘、苏坑两处,是三里城东西两面的肘腋,与正中的三里城治所相对。
其处最拓,若萼之中折处焉。
此处东西最为开阔,好似花尊中间裂开之处。
由周泊而南,渐转渐合,至洋渡而西向临溪,则青狮庙之后崖也。
由周泊隘往南延,渐渐转过来渐渐合拢,到洋渡便向西面临溪流,就是青狮庙后面的山崖。
由苏坑而南,渐转渐合,至洋渡而东向临溪,则白崖堡之东崖也。
由苏坑往南延,渐渐转过来渐渐合拢,到洋渡便向东面临溪流,就是白崖堡东面的山崖。
二崖凑合于洋渡,即所入之前门,若萼之合尖处焉。
两座山崖在洋渡会合,就是进城的前门,好像花粤合拢的尖角处一样。
东西两溪,俱在两界石山之内,土山北自后营盘伏而来,两源遂夹而与俱。
东西两条溪流,都在两列石山之内,土山从北面的后营盘旋起伏而来,两条水流便夹在两旁与它一同流来。
西界者,南至罗墟今作罗圩北,又合一绕城西,又西抵石村,合汛塘之水,乃东南出汇水桥下,合东溪。
在西面的,南面流到罗墟北边,又会合一条西来的水流,曲折绕到城西,又往西流抵石村,会合汛塘的水,于是向东南流到汇水桥下,会合东边的溪流。
东界者,南至琴水岩东,又南出琴水桥,又合一东来之水,曲折抵东南石峰下,又穿流山峡中,乃西出而合西溪。
东面的,往南流到琴水岩东边,又向南流出琴水桥,又会合一条东来的水流,曲折流抵东南的石峰下,又穿流在山峡中,于是向西出峡后会合西边的溪流。
二水合而南,经两独山,潆之,又注于洋渡之东。
两条溪水合流后往南,流经两座独山,潇绕过独山,又向南流注到洋渡的东面。
大江西下,此水北下,合并东去。
大江从西面下来,这条水流从北面下来,合并后往东流去。
其西北之夹,即洋渡;东北之夹,为青狮庙后崖。
它们在西北的夹角地带,就是洋渡;东北的夹角,是青狮庙后的山崖。
韦龟洞,在城西十里韦龟村今作韦归。
韦龟洞,在城西十里的韦龟村。
西由汛塘今作信桃逾佛子岭而北,其路近:北由罗墟转石山嘴而南,其路远。
西面由汛塘越过佛子岭往北走,这条路近;北面由罗墟转过石山嘴往南走,这条路远。
其中群峰环绕,内拓平畴,有小水自北而南,分流石穴而去。
其中群峰环绕,里面拓展为平坦的田野,有小河自北流向南,分别流进石洞中去。
惟北面石山少开,亦有独峰中峙若标。
唯有北面的石山稍微缺开,也有独立的山峰耸峙在中央好像标杆。
韦龟之山自东南中悬,北向而对之,函盖独成,山水皆逆,真世外丹丘也。
韦龟洞所在的山在东南悬在中央,向着北方与它相对,独成一个盒盖,山水都是逆向的,真是神仙居住的世外丹丘。
数十家倚山北麓,以造纸为业,栖舍累累,或高或下,层嵌石隙,望之已飘然欲仙。
数十家人背靠山的北麓,以造纸为业,房屋重重叠叠,有的高有的低,层层镶嵌在石缝间,望见它已经飘飘然想要成仙。
其西即洞门,门亦北向。
村西就是洞口,洞口也是向北。
初入甚隘而黑,西南下数步,透出石隙,忽穹然高盘,划然内朗。
起初进去十分狭窄十分黑暗,向西南下走几步,钻出石缝,洞忽然高高隆起,里面豁然明朗。
其四际甚拓,而顶有悬空之穴,天光倒映,正坠其中。
洞内四边非常宽广,而洞顶有悬空的洞穴,天光下射,正射入洞中。
北向跻石而上,乳柱前排,内环平台,可布几席;南向拾级而下,碧黛中汇,源泉不竭,村人之取汲者,咸取给焉。
向北踏着岩石上登,钟乳石柱排在前边,里面环绕成平台,可摆上几桌酒席;向南沿石阶下走,洞中积着墨绿色的水,源泉不会枯竭,村里人都到这里取水。
平台之前,右多森列之柱,幢盖骈错,纹理明莹;左多层叠之块,狮象交踞,形影磊落。
平台的前方,右边有很多森然罗列的石柱,石幢伞盖并列错杂,纹理明丽晶莹;左边有许多层层叠叠的石块,狮象交错盘踞,狮形象影杂乱众多。
其内左右又可深入焉。
它里面左右两侧又可以深入进去。
秉炬由右西向入,渐下渐岐,而南可半里,又开一壑而出。
举着火把由右边向西进去,渐渐下走渐渐分出岔洞,可往南约走半里,又裂开一个豁口出去。
秉炬由左东向入,渐跻渐逾而北,可半里,又转一窦而还。
举着火把由左边向东进去,渐渐上爬渐渐穿越到北面,约半里,又转过一个洞穴便返回来。
闻由右壑梯险而上,其入甚深;然觅导不得,惟能言之,不能前也。
听说由右边的豁口踏着险途上登,那里进去非常深;然而找不到向导,仅是能说说,不能前进了。
是岩外密中宽,上有通天之影可以内照,下有逢源之窍不待外求,一丸塞口,千古长春。
这个岩洞外面隐蔽洞中宽敞,上面有通到天上的光影可以照到洞内,下边有遇到水源的洞穴不需要到外面找水。如一颗丹丸塞在口中,可以千古长寿一样。
况其外村居,又擅桃源、谷口之胜乎?
三里城虽然岩洞山谷极多,但应该以这个岩洞为第一。何况洞外的村舍,又独揽了桃源、谷口的优美之处呢?
琴水岩,在城东六里琴水桥之北,中支土山东南尽处也。
琴水岩,在城东六里琴水桥的北面,中间一座土山在东南的尽头处。
东溪自北环山之东。
东边的溪流从北面环绕到山的东边。
土山既尽,独露石山一拳,其石参差层沓。
土山完后,唯独露出一座拳头样的石山,山石参差层叠杂沓。
山南亦有数家之村。
山南也有个几家人的村子。
洞在村西山半,其门南向。
洞在村西的山腰上,洞口向南。
初入洼而下,甚欹侧;北进数丈,秉炬逾一隘,转而西,始穹然中高,西透明穴,北有暗窍;当明处有平石阔三丈,卧洞底如坠,可攀而憩焉。
开始进去洼下去,十分倾斜;向北前进数丈,举着火把穿过一处隘口,转向西,洞中这才向高处弯然隆起,西边通着明亮的洞穴,北面有暗洞;在明亮之处有块平台宽三丈,躺在洞底如像坠落下去的一样,可以登上去休息。
秉炬穷暗窍,数丈而隘,跻其上,亦不能深入。
握着火把穷究暗洞,数丈后窄起来,登上去,也不能深入。
乃仍出至平石,跻西穴而出,则山之西面也。
于是仍出来到平台,从西面的洞穴爬出来,是山的西面。
下山,仍转山前,骑而周周游玩之。
下山,仍转到山前,骑马周游观赏山景。
洞前稍下,其东亦开一岩,门亦南向,外高而中浅,村人积薪于中焉。
洞前稍低处,它东边也开有一个洞,洞口也是向南,外边高中间浅,村里人在洞中堆积了薪柴。
其北又开两岩,一上一下:上者在重崖,无路;下者多潴水,然亦不能与前通也。
它北边又开有两个岩洞,一上一下:下面的在重重山崖之上,无路;下面的积了很多水,不过也不能与前边相通。
佛子岭北岩,在城西七里汛塘村之西。
佛子岭北岩,在城西七里汛塘村的西面。
佛子岭者,石山自西分支而东,东为汛塘、仙庙诸峰,而岭界其间,石骨嶙嶙。
佛子岭,石山从西面分支往东延,在东面成为汛塘、仙庙诸峰,而佛子岭列在其间,石骨嶙峋。
逾岭而北下,则韦龟村西坞之水,南流而抵其麓,倾入洞焉。
越过岭往北下走,就见韦龟村西面山坞的水流,向南流抵它的山麓,倾泻进洞中。
洞门北向甚豁,中回环成潭,潭中潴水渊澄,深不可测,潭四周皆石壁无隙。
洞口向北非常开阔,洞中回绕成水潭,潭中的积水渊深澄碧,深不可测,水潭四周都是石壁毫无缝隙。
闻其南有隙在水下,大潦从北捣下,洞满不能容,则跃而出于山南之崖。
听说它南面在水下有缝隙,大水从北面冲捣下来,洞装满不能容纳,就跃出山南的石崖。
盖南崖较高,水涸则潴于北而不泄,中满则内激而反射于外,其交关之隙,则中伏云。
原来南面的石崖较高,水干涸时就积在北面而不外泄,洞中水满时就在洞内激荡,然后反冲到外面,两面连结的缝隙,就隐伏在中间。
门右穿旁窦,南抵潭东涯上。
在洞口右侧穿过旁洞,往南走到水潭东面的水边上。
其上有石高蛩潭旁,上与洞顶不即不离,各悬尺许,如鹊桥然。
那上面有块岩石高高拱起在水潭旁,上边与洞顶不即不离,各自悬空一尺左右,如鹊桥的样子。
坐桥下而瞰深潭,更悠然也。
坐在桥下俯瞰深潭,更加悠然自得。
佛子岭南岩,在佛子岭之南。
佛子岭南岩,在佛子岭的南面。
其门南向,前有石涧天成若槽,有桥横其上。
洞口向南,洞前有天然形成的石涧若像水槽,有桥横架在涧上。
时涧中无水,即由涧入洞。
此时涧中无水,就由涧中进洞。
洞外高岩层穹侧裂,不能宏拓。
洞外高大的岩洞层层隆起侧向裂开,不能往大处拓展。
北入洞,止容一人,渐入渐黑,而光滑如琢磨者;其入颇深,即北洞泄水之道也。
向北入洞,只容得下一个人,渐渐深入渐渐黑下来,但洞壁光滑得如同琢磨出来的一样;洞内进去很深,就是北洞泄水的通道了。
盖水大时北洞中满,水从下反溢而出此,激涌势壮,故洞与涧皆若磨砺以成云。
大概是水大时北洞洞中装满,水从下面反向溢出到此处,激流的水势汹涌强劲,所以山洞与石涧都好像是打磨而成的一样。
佛子岭西北岩,在佛子岭西北一里,其门东向。
佛子岭西北岩,在佛子岭西北一里处,洞口向东。
韦村西坞之水自北来,又分流一涧,西抵此洞前,忽穴地下坠。
韦龟村西面山坞的水从北面流来,又分流一条山涧,向西流抵此洞前,忽然坠入地下的洞穴中。
洞临其上,外门高朗,西入三、四丈即止。
洞在山的上方,外面的洞口高大明亮,往西进去三四丈就到了头。
洞南有一隙,亦倾侧而下,渐下渐黑,转向西南,无炬而出。
洞南侧有一条缝隙,也是倾斜而下,渐渐下去渐渐黑下来,转向西南,因没有火把便出来了。
闻下与水遇,循水西南行,即透出后山。
听说下边与水相遇,沿水流往西南行,就能钻出后山。
乃知此村水坠穴,山透腹,亦与向武一辙也。
这才知道此村水坠入洞穴后,穿透山腹,也与向武州百感岩如出一辙。
独山岩,今名砥柱岩,在城南四里。
独山岩,今天名叫砒柱岩,在城南四里处。
此地有三独山,皆以旁无附丽得名:一在溪东岸,与东界石山近,其山小而更峭;一在此山南五里,障溪而东环之,其山突而无奇;独此山既高而正当其中,与向武之琅山岩相似,省中之独秀无此峭拔,亦无此透漏也。
此地有三座独山,都是由于四旁没有其他山附着而得名:一座在溪流东岸,与东面一列石山接近,此山小但陡峭;一座在此山南边五里处,挡住溪流往东环绕着它流去,此山高突但无奇特之处;唯有独山岩既高而且正当坞中,与向武州的琅山岩相似,省城中的独秀峰没有此山陡峭挺拔,也无此玲珑剔透。
其岩当山之腹,南北直透。
这个岩洞位于山腹,南北直线穿通。
南门高迸如裂阙,其前有巨石,自岩顶分跨而下,界为两门,正门在东,偏门在西南,皆有古木虬藤倒挂其上,轻风飘曳,漾翠飞香,甚异也。
南洞口高高迸裂开如像裂开的缺口,洞前有块巨石,从洞顶分跨而下,隔成两个洞口,正洞口在东边,偏洞口在西南,都有古树曲藤倒挂在洞顶上,微风飘拂,漾碧飞香,非常奇异。
岩中如合掌而起,高数丈,平通山后上有飞崖外覆,下有涌石如栏,南北遥望,众山排闼,无不罗列献于前。
洞中如合起的手掌样隆起,高数丈,宽一丈五尺,水平通向山后之处有五六丈。上有飞崖在外面下覆,下边有穿空的岩石如像栏杆,远望南北,群山排列,无不在眼前罗列献奇。
岩之中分窍西透,亦转而北,又通一门,其内架阁两重,皆上穿圆窍,人下窍行,又若透桥而出者。
岩洞的中段分出一个旁洞通向西边,也是转向北,又通有一个洞口,它里面架起两层楼阁,都是上面穿通一个圆圆的石窍,人走在下面的石窍中,又似穿过桥洞出来的样子。
此一洞四门相通,山甚小而中甚幻也。
此处一个洞四个洞口相通,山很小但洞中十分奇幻。
惟东向不通。
唯有向东的一面不通。
其崖外又有一门东向,而西入深亦数丈,是又各分门立户者。
洞外的山崖上又有一个向东的洞口,向西进去深处也有数丈,这又是各自分门立户的洞了。
小独山岩,在城东南五里,与砥柱东西相向,夹小江而立。
小独山岩,在城东南方五里,与砒柱岩东西相对,夹立在小江两边。
自砥柱东望,似此山偏与东界近;自此山西望,又似砥柱偏与西界近;自其中望之,其实两山之去东西两界各悬绝等也。
从砒柱岩往东望,似乎此山偏一些与东面一列山接近;从此山向西望去,又似乎砒柱岩偏在一方与西面一列山相近;从两山中间望它们,其实两座山距东西两列山悬隔之处各自相等。
山小于砥柱,而尖锐亦甚,极似一浮屠中立者。
山小于低柱岩,但也是非常尖锐,极似一座佛塔立在中央的样子。
下亦通一门,有石跨其外而不甚高。
山下也通着一个洞口,有岩石跨在洞外但不怎么高。
西透小隙而上,悬崖之侧,有石平峙为台。
向西钻过小缝隙上去,悬崖的侧边,有块平石耸立成为平台。
其上悬绝处,有洞南向甚深,若能梯阶而升,亦异境也。
它上方悬绝之处,有个洞向南十分深,如果能登石阶上去,也是奇异之境。
游砥柱日独随一骑导而浮江,并尽此胜。
游砒柱岩那天独自跟随着一个骑马的人导游,而后浮过江,一并穷尽了此处胜境。
白崖堡南岩,在城南十六里。
白崖堡南岩,在城南十六里。
由洋渡北岸溯江西行,转入山坞则堡在其中。
由洋渡北岸溯江往西行,转入山坞中,土堡就在坞中。
盖其山南北回合,又成一洞天矣,洞在南山之上,重门北向,高缀万仞之壁,自堡中望之,即在举首间,而无从着足。
原来这里的山南北回绕合拢来,又成为一处洞天了。洞在南山之上,两层洞口向北,高高点缀在万初高的石壁上,从堡中望它,就在举头之间,但无从落脚。
岩下石脚外插,亦开裂成纹。
岩洞下边石山脚向外插,也裂开成纹路。
初开捱数隙,如升层楼,而不知去洞犹甚远;复出重之,而后觉枪榆枋者榆树和檀木挺立,无及于垂天之翼也。
最初开始艰难地爬过几条裂隙,如上登层层高楼,却不知高洞还很远;再出来观望地形,然后才觉得在丛林间碰碰撞撞的走法,赶不上能在天空中飞翔的翅膀了。
既而土人秦余至,为秉炬前导,仍从山口出,循南山之东而转其南始拾级上,得一门东南向,是为后洞,由洞中东北上跻,乃暗而需炬,更转而北,其上甚峻,遥望天光中透矣,益攀跃以升,得一隙仅如掌,瞰其外辟巨门焉,则上洞之下层也。
不久本地人秦徐来到,为我举着火把在前领路,仍从山口出来,沿南山的东麓转到此山的南麓,开始沿石阶上登,走到一处朝向东南的洞口,这是后洞,正对着卓笔峰、青狮岩诸峰。由洞中向东北上登,就暗下来需要火把;再转向北,那上面非常陡峻,远望天光透射到洞中了。更加踊跃攀登,找到一处仅如手掌宽的缝隙,俯瞰缝隙外边,辟开一个巨大的门洞,是上洞的下层。
隙隘不容侧身向外,只可俯眺而已。
缝隙太窄不容侧身走向外面,只能俯身远眺而已。
从其内更上跻,透隘而出,则洞门岍然,北临无地,向之仰眺而莫可及者,今忽身跻其上矣。
从裂缝内再上登,穿过隘口出来,就见洞口十分深邃,面临北方不见大地,是先前抬头远眺却无法可到之处,现在忽然间已亲自登到它上面了。
此洞甚高,呼吸可通帝座,其前夹崖下陷,以木横架而补其阙,即堪憩托,然止可凭揽诸峰,非久栖地也。
此洞非常高,呼吸可以通天庭,它前方山崖相夹下陷,用木头横架补在这里的缺口上,就能安身歇息,不过只可以凭眺群峰,不是久住之地。
仍从内隘下,再窥其外第二层洞,亦以为不可到矣。
仍从洞内的隘口下走,再窥视它外边的第二层洞,也以为不能到了。
姑以杖从隙中投之,再由故道俯级直坠,抵前遥望天光处,明炬遍烛,于洞北崖下得一穴焉。
姑且把手杖从缝隙中投下去,再由原路俯身沿石阶一直下坠,抵达先前远远望见天光之处,点亮火把四处照射,在洞北边的石崖下找到一个洞穴。
其口甚隘,亟引炬蛇行而入,其中渐高而成峡,其底甚平,数丈后宛转东折,又数丈而北透,则其门北向高裂,有巨树盘根洞中,偃yn仰卧出洞外,是为第三层洞。
洞口非常狭窄,急忙把火把伸向前如蛇一样爬行进去,洞中渐渐变高成为峡谷,洞底十分平坦,数丈后弯弯曲曲向东折去,又走数丈后向北钻出来,就见这个洞凶向北高高裂开,有巨树树根盘绕在洞中,倒卧出洞外,这是第三层洞。
洞前平石如掌,上下皆危崖峭壁,轰悬无级。
洞前平滑的岩石如像手掌,上下都是危崖峭壁,崩裂高悬没有台阶。
回首上眺,则层门重叠,出数十仞之巅者,即上洞与第二层洞也。
回头向上眺望,就见洞口层层重叠,高出数十初的山顶,这是上洞与第二层洞了。
稍悬平石而东,峡壁间有藤树虬络,乃猱升猿引以登。
稍沿平滑的岩石往东走,峡壁上有藤条树枝拳曲缠绕在一起,于是像猿猴一样拉着上登。
半晌,遂历第二层外洞,前所投杖俨然在也。
半晌,终于历险到达第二层外洞,就是我先前投下手杖之处。
其洞深三丈,高五丈,嵌上下两洞之间,而独不中通,反由外跻。
此洞深三丈,高五丈,嵌在上下两个洞之间,但唯独中间不通,反而要由洞外爬进来。
因为吟句曰: 洞门千古无人到,古干虬藤独为谁?
因而为此吟诵了诗句,曰: 洞口千古无人到,古树曲藤独为谁?
投杖此中还得杖,三生长与菖坡通 猖披 ,衣带不整,引中为任意而为,随。
投杖此中还得杖,三生长与逍遥随。
乃仍挂枝下,循平石篝火穿第三层洞入,再抵前遥望天光处,则仍还后洞腹中矣。
于是仍挂着树枝下来,沿着平台点燃火把穿人第三层洞,再次到达前边远远望见天光之处,便仍旧返回到后洞的腹中了。
盖是洞如蹲虎,中空如腹,而上洞则其口也。
大体上此洞如像一只蹲踞的老虎,洞中空阔如像腹部,而上洞就是虎口了。
第二层洞在其喉管之外,向从隙外窥处则喉管也。
第二层洞在它的喉管之外,先前从缝隙向外窥视之处就是喉管了。
人从喉管上透,出其口,由喉管下坠,抵腹中。
人如从喉管往上钻,出到它的口中,由喉管中下坠,到达腹中。
第三层洞为其脐之所通,故在腹之前。
第三层洞是它肚脐眼通着的地方,所以在腹部的前方。
后洞乃其尾闾边,故在腹之下云。
后洞是它的尾部,所以在腹部的下方。
白崖堡南山下洞,在后洞之西三百步。
白崖堡南山下洞,在后洞以西三百步。
洞门亦东南向,洞外高崖层亘,洞内即横分二道,一向西南,一向东北,皆稍下从洼中入,须用炬矣。
洞口也是向东南,洞外高大的山崖层层横亘,洞内马上横分为两条通道,一条通向西南,一条通向东北,都是稍下走从洼地中进去,必须用火把。
从西南者,数丈后辄分两层,下层一穴如井。
从西南去的,数丈后就分为两层,下层的一个洞穴如井。
由井下坠,即得平峡,西行三丈,又悬峡下坠,复得平洼,其中峡窍盘错,交互层叠,乳柱花萼,倒垂团簇,不啻千万。
由井中下坠,就走到平坦的峡谷,往西行三丈,又从高高的峡谷下坠,才走到平坦的洼地,其中峡谷盘绕洞穴交错,相互层层叠垒,钟乳石柱倒垂,花尊成团成簇,何止成千上万。
随行胡生金陵人。折得石乳数十条,俱长六七寸,中空如管,外白如晶,天成白玉搔头即 簪 的俗称也。
随行姓胡的儒生折到石钟乳数十条,都是长六七寸,中间似竹管一样空着,外面洁白如水晶,是天然形成的白玉替。
又有白乳莲花一簇,径大三尺,细瓣攒合,倒垂洞底,其根平贴上石,但悬一线,而实粘连处,蒂仅如拳,铲而下之甚易。
又有一簇乳白色的莲花,直径大三尺,细细的花瓣攒合拢来,倒垂在洞底,它的根部平贴在顶上的岩石上,全都只悬挂着一线,而实际粘连处,花蒂仅如拳头大,把它铲下来十分容易。
第出窦多隘,且下无所承,恐坠下时伤损其瓣,不忍轻掷也。
但只是出去的洞穴大多很狭窄,而且下面没有东西接着,担心落下时损伤了它的花瓣,不忍心轻易抛掷了它。
盘旋久之,忽见明光一缕,透窍而出,井口亦如前,又在前井之南矣。
盘旋了很久,忽然见到一缕明亮的光辉,透过洞穴射出来,也是如前边一样的井口,又在前那个井的南边了。
又从上层西南入,其中石脊高下,屡见下陷之坑,窅黑无底,疑即前所探下层也。
又从上层向西南进去,其中石脊高高低低,屡次见到下陷的深坑,深黑无底,怀疑就是先前探过的下层了。
深入亦盘错交互,多乳柱攒丛,与下层竞远。
深入进去也是互相盘绕交错,钟乳石柱很多,攒聚成丛,细得像手掌上的骄枝,每千百枝聚成一团,与下层比高下长短。
从东北者,不五丈,有北嵌之窍两重,皆不甚深。
唯有后营的东洞,钟乳石柱又多又大,都作出蛇龙垂舞之状,并排排列都有数十丈。从东北去的,不到五丈,有两层嵌在北面的洞穴,都不怎么深。
东向攀崖而上,渐进渐曲,其盘错亦如西洞,而深奥少杀减也之。
向东攀石崖上去,慢慢进去渐渐弯弯曲曲的,其中也像西洞一样盘绕交错,但深邃之处比西洞稍差些。
青狮南洞,在城南二十里,西南与上林分界处,路由杨渡过江,东南四里乃至。
青狮南洞,在城南二十里,西南是与上林县分界的地方,去那里的路由杨渡过江,向东南走四里才到。
其山石峰卓立,洞在山之下,开东西二门。
这里的山石峰卓立,洞在山下,开有东西两个洞口。
东门坦下,门高数丈,阔亦数丈,直透山西者约三十丈,平拓修整,下壁如砥,上覆如幔,间有石柱倒垂幔下。
东洞口平坦低下,洞口高数丈,宽也有数丈,一直向西穿透山腹之处约三十丈,平展地拓开,高大整齐,下面展开如磨刀石,顶上下覆如同筛慢,间或有石柱倒垂在筛慢下。
洞之西垂,又有石柱一队,外自洞口排列,抵洞后西界,别成长榭;从榭中瞩外洞,疏楞绮牖,牵幕披云,又恍然分境也。
洞的西边,又有一队石柱,从外边的洞口排列而来,抵达洞后西面,另外形成一个长长的榭廓;从榭廓中望外面的洞,稀疏的窗棍绮丽的窗户,筛幕高挂,云层绽开,又恍然分出一境了。
西门崇峻,下有巨石盘叠为台,上忽中盘高穹。
西洞口高峻,下边有巨石回绕重叠成平台,上方忽然中间弯曲高高隆起。
从台内眺,已不见前洞之顶,只见高盘之上,四面层回叠绕,如云气融结,皆有窍穴钩连,窗楞罗列,而空悬无上处。
从台上向内眺望,已看不见前洞的洞顶,只见高高弯曲的上方,四面回绕层层叠叠,如云气融化凝结成,都有洞穴连接,窗权罗列,但悬在高空无处可上。
从台外眺,则西面三岐之峰,卓笔之岫,近当洞门中央,若设之供者。
从台上往外眺望,就见西面分出三岔的山峰,高耸笔直的山峦,近在洞口中央,就像设立的供桌一样。
由台北下,奥窟中复开平洞一围,外峙巨石为障,下透中虚,从此秉炬北入东转,其穴大而易穷;东从腋隘直入,其窍狭而甚远。
由平台向北下走,深窟中又开出一圈平坦的山洞,外边巨石矗立着成为屏障,下面穿透中间空虚,好像桥样越过高空。从这里举火把往北进去向东转,这个洞穴大而容易穷尽;往东从侧旁的隘口一直进去,这个石窍窄而十分深远。
计其止处,当已逾外洞之半。
估计它到头之处,当不下十五丈,已超过外洞的一半。
此下洞之最奥处也。
这是下洞最隐密之处。
出小穴,复酌于西门之台,仰视上层云气叠绕处,冀一登,不可得。
走出小洞,又在西洞口的平台上饮酒,仰望上层云气重叠缭绕之处,希望登上去一次,不可能。
忽见其北有光逗影,知其外通,陆公令健而捷者从山外攀崖索之。
忽然看见它北边有光影逗人,知道它通到山外,陆公命令健壮敏捷的人从山外攀山崖去寻找它。
久之,其人已穿入其上,从下眺,真若乘云朵而卷雾叶也。
很久之后,那人已穿进来在那上边,从下边眺望过去,真好像乘在云朵中卷在云雾中的树叶了。
既而其人呼曰: 速携炬至,尚可深入。
不久那人大呼道: 赶快带火把来,还可以深入。
余从之。
我听从他的话。
乃从西门下,循山麓转其北,复南向攀崖跻。
于是从西洞口下来,沿山麓转到山北,再向南攀登山崖。
山之半,有门北向。
山腰上,有个洞口向北。
穿石窦入,则其内下陷通明,俯见诸君群酌台上,又若登月窟、扪天门而俯瞩尘界矣。
穿过石洞进去,就见洞内下陷通明透亮,俯身见诸君成群在台上饮酒,又好像登上月宫、摸着天门而俯视尘世了。
其上有石砥平庋,石端悬空处,复有石柱外列,分窗界户,故自下望之,不一其窦,而内实旁通也。
那上面有岩石磨刀石一样地平架着,岩石顶端悬在空中之处,又有石柱排列在外,分隔为门窗,所以从下边望它,不止一个洞穴,可洞内实际是四通八达的。
于是秉炬东入,愈入愈深窅,然中辟亦几二十丈焉。
从这里举着火把向东进去,越进去越深,中间杳然拓开,也几乎有二十丈。
东入既穷,复转西北,得一窦。
向东走到头后,再转向西北,找到一个洞穴。
攀而北上,忽倒影遥透,有峡纵横,高深骈沓。
向北攀登而上,忽然倒影远远透入,有峡谷纵横交错,又高又深骄闻杂沓。
攀其东北,有穴高悬,内峡既峻,外壁弥更加削,只纳接受光晖,无从升降。
攀到它的东北,有洞穴高悬,里面的峡谷既已陡峻,外边的石壁更加陡削,只接纳进光辉,无法上下。
更从奥窟披其西北,穿腋上透,又得一门,平整明拓。
再从深窟中探索它的西北方,穿过侧边向上钻出去,又找到一个洞口,平滑整齐,明亮开阔。
其门北向,其处愈高,吐纳风云,驾驭日月,非复凡境。
洞口向北,此处愈加高了,呼吸风云,驾驭日月,如在仙境一般。
其北腋尚有余奥,然所入已不甚遥。
它的北侧还有别的幽深之处,但进去之处已不怎么远了。
由其门出,欲缘石觅磴而下,其下皆削立之壁,悬突之崖,无从着足。
由这个洞口出来,想沿着石崖寻找石瞪下走,那下边全是削立的石壁,悬空高突的山崖,无处落脚。
乃复从洞中故道,降出至悬台下瞰处。
只得再从洞中的原路走,往下出来到石台高悬下瞰之处。
诸君自下呼噪,人人以为仙,即余亦自以为仙也。
诸君在下边鼓噪狂呼,人人以为是神仙,即便是我也自以为是仙人了。
倏明倏暗,倏隔倏通,倏上倏下,倏凡倏仙,此洞之灵,抑人之灵也?
忽而明亮忽而黑暗,倏地隔断倏地相通,时而上时而下,一时是凡人一时又是仙人,这是洞的灵气,还是人的灵气呢?
非陆公之力,何以得此!
不是陆公的力量,如何才能到此地!
青狮北洞,在青狮潭北岸。
青狮北洞,在青狮潭北岸。
青狮潭者,即洋渡之下流也,江潭深汇,为群鱼之宫,乃参府之禁沼罟也网所不敢入者。
青狮潭这地方,就是洋渡的下游,江水汇成深潭,是各种鱼类的深宫,是参将府封禁的池沼,是鱼网不敢放进去的地方。
其北崖亦多穹门,与南洞隔江相对。
它北面的山崖上也有很多弯隆的洞口,与南洞隔江相对。
余雨中过此,不及旁搜。
我在雨中走过此地,来不及四处搜寻。
又西为青狮庙。
又见西面是青狮庙。
危峰西南来,抵水而尽。
险峰从西南而来,到水边便完了。
洋渡之水从西,三里之水从北,至此合流而东,峰截其湾,愈为屼嵲,庙倚其下,遂极幽閟焉。
洋渡的水流从西面,三里城的水流从北面,流到此处合流后往东流,山峰横截水湾,愈加显得突兀,庙紧靠山下,就极为幽静隐秘。
堡北岩,在城南十二里堡之北。
堡北岩,在城南十二里巨堡的北面。
其门东向,中深五六丈,后洼而下,不能深入。
堡南距洋渡仅三里。洞口向东,洞中深五六丈,后面洼下去,不能深入。
独山村西北水岩,在城南八里大路之西。
独山村西北水岩,在城南八里大路的西面。
洞门东向,前有石路,中跨为桥,盖水发时自洞溢出也。
洞口向东,洞前有石子路,路中跨有桥梁,大概是发大水时从洞中溢出水来。
洞倚西山下,洞口危石磊落,欹嵌而下,其中窅然深黑,不能悬入也。
洞依傍在西山下,洞口危石众多杂乱,倾斜深嵌下去,洞中杳渺深黑,不能悬空进去。
砥柱岩西峰水岩,在城南四里。
砒柱岩西峰水岩,在城南四里处。
有峰屼突于砥柱之西,高不及砥柱,而回列倍之,上冒下削,其南多空裂成门,而北麓有门北向,两崖如合掌上并。
有座山峰突兀在砒柱岩的西边,高处赶不上砒晓,可回绕排列有它的一倍,上边下覆下面陡削,它上面有雨水流淌的痕迹,俨然似黄熟香片侧着竖立。它南面有很多空裂成的洞口,而北麓有向北的洞口,两侧的山崖如合拢的手掌并排上耸。
其内深窅,有光南透,若甚崆峒,第门有潴水溢于两涯,不能入。
洞内深远,有亮光从南面透进来,好像十分空阔,只是洞口有积水溢满在两岸,不能进去。
几番欲以马渡,而水下多乱石,骑亦不前。
几次想要骑马渡水,但水下乱石很多,马也不能前进。
后营东山洞,在城北四十里,即后营东界石山之西麓也,去后营四里。
后营东山洞,在城北四十里,就在后营东面一列石山的西麓,距后营四里。
中又有小山一重为界,山坳中断处,有尖峰在前,亦曰独山,则其西护也。
中间又有一重小山作为分界,山坳中断之处,有座尖峰在前方,也叫独山,是它在西面的卫兵了。
直抵东山下,有石笋一圆云。
直达东山下,有一根圆形石笋。
备记二月十四日。仙庙山,在城西四里,西面石峰之最近城者也。
仙庙山,在城西四里,是西面石峰最靠近城的山。
石峰中悬,三面陡绝,惟从西南坳中攀崖上,则三里四境尽在目中。
石峰耸在中央,三面陡绝,唯有从西南方的山坳中攀山崖上去,三里城的四境全进入眼中。
昔有村氓登山而樵,遇仙得道,故土人祀之。
从前有个村民登山打柴,遇上仙人成仙,所以当地人祭祀他。
汛塘浮石,在城西五里汛塘中。
汛塘浮石,在城西五里汛塘中。
汛塘者,即仙庙山南之坞也,自仙庙山前西接狮子坳。
汛塘这地方,就是仙庙山南面的山坞,从仙庙山前往西连接到狮子坳。
坞中有塘长数里,水涨时洪流漫衍,巨鱼逆流而上,土人利之,故不疏为田,而障为塘。
坞中有水塘长数里,水涨时洪流漫溢,大鱼逆流而上,当地人因此获益,所以不疏挖垦为田地,却拦水筑为水塘。
有石壑一区当塘之中,上浮如败荷覆叶,支撑旁偃,中空外漏,水一潭绕之,石箕踞其上,又如数梁攒凑,去水不及三尺,而虹卧云嘘,若分若合,极氤氲蜿蜒之势。
在水塘的中央有一片石坑地,上面浮出水面如败谢的荷叶下覆,支撑着向四旁倒卧,中间空外边通,一潭水环绕着它,岩石盘踞在水上,又如数条桥梁攒聚会拢,离水不到三尺,而彩虹横卧,吞吐云雾,似分似合,极尽氰氯蜿蜒的气势。
其西北里余即汛塘村,倚北山之下。
它西北一里多就是汛塘村,紧靠在北山之下。
周泊隘,在城东二十五里,东界石山之脊也。
周泊隘,在城东二十五里处,东面一列石山的山脊上。
东南石山内,为马场洞。
隘口正当山脊中央,南北的高峻山崖高高压过来,云气出没在其中。
犹三里属。
越过隘口往东走,就是迁江县的辖境。
第地无居民,皆巨木。
它东北面的石山内,是八寨的罗洪洞。
汛塘后坞石洞,在城西七里。
东南方的石山内,是马场洞。汛塘后坞石洞,在城西七里。
西山东来,过佛子岭分为两支,一支直东为汛塘村后峰,一支北转为韦龟山。
西面的山向东而来,延过佛子岭分为两条支脉,一支一直向东成为汛塘村的后峰,一支转向北方成为韦龟山。
二山之东北又环成一坞,东以仙庙山为前障,中有支峰对。
两座山的东北又环绕成一个山坞,东边以仙庙山作为前方的屏障,中间有支峰相对。
其麓有洞,门东向,前有水隔之,内望甚深,土人云中: 可容千人。
山麓有洞,洞口向东,洞前有水隔开,望洞内非常深,当地人说: 洞中可容纳一千人。
昔其西有村,今已鞠,穷为草莽。 所向东峰之上,亦有洞,门西向,高悬欹侧,亦翳于草莽,俱未及登。
从前洞西有村子,今天已全部成为荒芜之地。 它面向的东峰之上,也有洞,洞口向西,高悬倾侧,也被草莽遮住,全来不及登。
三层阁在参府厅事东,陆公所新构也。
三层阁在参将府厅堂东面,是陆公新建的。
长松环荫,群峰四合,翛然有遗世之想。
高大的松树,树荫环绕,群峰四面合围,悠然自在有脱离尘世的遐想。
松风亭在署后土山之巅,松荫山色,遥连埤堄,月色尤佳。
松风亭在衙门后面的土山头上,松树荫璐,山色葱翠,远远城墙相连,月光下的景色尤其美。
余下榻于层阁,几至忘行。
我住宿在三层阁,几乎忘了上路远行。
剥丁,东与苏吉对。
陆公在松风亭为我饯行,沉醉在月夜中,所以始终记得。
东界者曰罗洪、西与左营对。
三里:一个叫上无虞里,一个叫下无虞里,一个叫顺业里。
那良、西与后营对。古卯、古钵、何罗。
八寨:西面的叫寨垒、都者、剥丁,东面的叫罗洪、那良、古卯、古钵、何罗。
三镇:中曰周安,北曰苏吉,西南曰古鹏。
三镇:中间的叫周安,北方的叫苏吉,西南的叫古鹏。
贯八寨之中者,南自后营,北抵周安,极于罗木渡。
纵贯八寨之中的路,南面起自后营,北边抵达周安,在罗木渡到头。
其中有那历、玄岸、蓝涧、桥蓝诸村,南北十余里。
其中有那历、玄岸、蓝涧、桥蓝诸村,南北有十多里。
昔乃顺业里及周安之属,今为八寨余党所踞。
三里周围是石峰,中间正当土山的尽头处,风光宜人气候温和,唯独此地最适宜;土地肥沃丰美,作物茁壮茂盛,不是其他地方可以赶得上的。
渠魁蓝海潮。八寨交通,而三里之后门不通矣。三里畜物无所不有。
所种水稻收获的谷粒特别大,常年种满在城郭附近,产量是其他地方的一倍,煮出的饭柔软味美,也不同于其他许多地方种植的。牲畜无所不有。
鸡豚俱食米饭,其肥异常。
鸡猪都吃米饭,肥壮异常。
鸭大者重四斤而方。
鸭子大的重四斤,体大。
此邦鲫鱼甚艰,长仅逾寸,而独有长四五寸者。
这个省吃螂鱼十分艰难,长处仅超过一寸,但唯独此地有长四五寸的。
三里出孔雀。
三里出产孔雀。
风俗:正月初五起,十五止,男妇答歌曰 打跋 ,或曰 打卜 。举国若狂,亦淫俗也。
风俗是,正月初五开始,十五停止,男子妇女对歌,叫 打跋 举国若狂,也是淫荡的习俗。
果品南种无丹荔,北种无核桃,其余皆有之。
果子的品种南方的品种没有荔枝,北方的品种没有核桃,其余的品种都有。
春初,枸杞芽大如箸云,采于树,高二三丈而不结实,瀹其芽实之入口,微似有苦而带凉,旋有异味,非吾土所能望。
初春时,拘祀芽大如筷子,从树上采来。树高二三丈却不结果实,把它的芽煮来塞入口中,似乎略有苦味而带凉味,随即有怪味,不同我们地方所生产的。
木棉树甚高而巨,粤西随处有之,而此中尤多。
木棉树非常高大,粤西到处都有,而这一带特别多。
春时花大如木笔即辛彝,而红色灿然,如云锦浮空,有白鸟成群,四面翔绕之,想食啄其丛也。
春天时花大如木兰,但红色灿烂,如彩云般的锦缎浮在空中,有成群的白鸟,绕着它四面飞翔,想啄食它的花朵。
结苞如鸭蛋,老裂而吐花,则攀枝花也,如鹅翎、羊绒,白而有光。
结出的花苞如同鸭蛋,成熟后裂开吐出花,就是攀枝花了,如像鹅毛、羊绒,白而有光。
云泗城人亦有练蒸煮使柔软洁白之为布者,细密难成,而其色微黄,想杂丝以成之也。
听说泅城州也有人把它煮后织成布的,又细又密难以织成,这种布的颜色微带黄色,料想是搀杂蚕丝织成的。
相思豆树即红豆树高三四丈,有荚如皂荚而细,每枝四五荚,如攒一处,长一寸而大仅如指。
相思豆树高三四丈,有豆荚如皂荚但细一些,每枝上有四五个豆荚,如同攒聚在一处,长一寸而大处仅如手指。
子三四粒缀英中,冬间荚老裂为两片,盘缩如花朵,子犹不落。
三四粒子实连缀在豆荚中,冬天豆荚长老时裂为两片,卷缩起来如像花朵,子实仍然不掉落。
其子如豆之细者而扁,色如点朱,珊瑚不能比其彩也。
它的子实如像细小的豆子但扁一些,颜色如一点朱砂,珊瑚不能与它的色彩相比。
余索得合许。
我要到一捧左右。
竹有中实外多巨刺者,丛生而最大;有长节枝弱不繁者,潇洒而颇细;如吾地之耸节虚中,则间有之而无巨者;又一种节细而平,仅若缀一缕而色白,可为杖,土人亦曰粽竹,出三镇之苏吉;其地亦有方竹,止在下数节而不甚端。
竹子有种中间实心外边有很多巨刺的,成丛生长而且很大;有种竹子节长枝柔不繁杂,样子潇洒而且很细;如我家乡竹节高中间空的竹子,这里却偶然有一些但没有大的;又有一种竹节又细又平,仅如连缀着一缕纹路而且颜色发白,可作手杖,当地人也叫做粽竹,出产在三镇中的苏吉;此地也有方竹,只在下边的几节是方的而且不怎么端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