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游日记十五
二十五日平明起饭,陆氏子仍为肩囊送行。
二十五日天大亮起床吃饭,陆家的儿子依然为我肩扛行李送行。
先隔晚,望其北山,有岩洞剨然上下层叠。
先前,隔着夜色望这里的北山,见有岩洞豁然分为上下两层叠在一起。
余晚浴后欲独往一探,而稻畦水溢,不便于行,及是导者欲取径道行,路出于其下,余乃从田间水道越畦而登之。
我晚上洗澡后想独自前去探察一下,可稻田中的水满溢出来,不便走路;到此时向导想选直路走,路经过它下方,我便从田间浸在水中的小道穿越稻田登上岩洞。
岩有二门,俱南向。东西并列,相去数丈,土人名为读学岩。
岩洞有两个洞口,都朝南,东西并列,相距数丈,当地人起名叫读学岩。
外幛骈崖,中通横穴,轩爽玲珑,可庐可憩,不以隘迫为病也。其西又有小石峰特起田间。
洞外有并立的山崖作为屏障,洞中通着横向的洞穴,好似众层通道行走在高空,如海市屋楼,里面明朗,悬垂的莲花倒立的石柱似钩子状连接着,四旁掩映,高大明亮,玲珑精巧,可以居住可以歇息,不因为狭窄而成为它的缺点。
旁无延附,亦有门东向,遂并越水畦入之。
它西面又有小石峰独耸在田间,四旁无延伸的山,也有个洞口向东,便一并穿过水田进入洞中。
初入觉峡逼无奇,穿门西进,罅迸 十 字,西既透明,南北俱裂窍,土人架木窍间,若欲为悬阁以居者,但宛转轩迥,不若前岩之远可舒眺而近可退藏也。
起初进去觉得狭窄没有奇特之处,穿过洞口向西进去,石缝迸裂成 十 字形,西面既透入亮光,南北又都裂成石窍,当地人在石窍中架了木头,好像打算建成悬空的楼阁以便居住的样子,只是弯弯转转又高又深,不如前边那个岩洞那样,远处可以纵目眺望而近处能够退隐藏身。
甫出洞,导者言: 西去一二里,有赤龙岩奇甚,胜当与老君洞等,惜无知者,君好奇,何不迓道观之!
刚走出洞,向导说: 往西去一二里路,有个赤龙岩非常奇特,优美之处应当与老君洞相等,可惜没有人知道,先生好奇,为何不绕道去观览它!
余昨从和睦墟即屡问融中奇胜,自老君洞外更有何景,导者与诸土人俱云无有,盖彼皆以庵栖为胜,而不复知有山石之异也。
我昨天从和睦墟起就屡次打听融县境内的奇异胜景,除老君洞外还有什么胜景,向导和许多当地人都说没有,大概是他们都把寺庵所在之处作为胜景,却不再知道有山石的奇妙了。
至是,其人见余所好在此,始以其说进。
到了这里,那人见我喜爱山水,这才把他的建议献出来。
余奖劳之,令即趋赤龙。
我奖励慰劳了他,命令立即赶去赤龙岩。
于是不北向山坳,而西循溪塍,里余遂抵岩下。
于是不向北边山坳走,而往西沿着小溪的土埂走,一里多就到了岩洞下。
其岩北向,高穹山半,所倚之山,即陆氏所居之后岭,自西横列至此,而东下陆村者也。
这个岩洞向北,高高隆起在半山腰,背靠的山,就是陆家居住之处后面的山岭,是从西面横列到此,而后向东下延到陆村的山。
洞前北突两峰,若龙虎然,而洞当其中,高旷宏远,底平而上穹,门之中有石台两重界其间,洞后列柱分楞,别成圭门璇室。
洞前北边突起两座山峰,好似龙虎一样,而洞正当两峰之中,高大空旷宏伟深远,底部平坦而上面弯隆,洞口的中央有两层石台隔在当中,洞后面分别排列碧吃柱和石楼条,另外形成下丰样的门洞和美玉装饰的石室。
洞中直入数丈,脊稍隆起,遂成仙田每每,中贮水焉。
洞甲一直进去数丈,石脊稍稍隆起,便成了肥美的仙田,田中贮着水。
更入则渐洼渐黑,导者云: 其内门束如窦,只平身入,既入乃复廓然透别窍焉。
再深入进去就逐渐下洼渐渐黑下来,向导说: 那里边的洞口束拢来如像一个孔洞,只能躺平身子进去,进去后便又空阔起来通到别的洞穴中去了。
恨不从家携炬,得一穷其奥也。
悔恨没从家中带来火把,得以一气穷究它的幽深之处了。
山前有溪自西来,分两派,而东萦陆氏之居,又东抵东梁,而北汇安灵潭,为灵寿溪之上流云。
山前有溪水自西流来,分为两条支流,而后往东萦绕陆家的居住地,又向东流抵东梁,而后向北汇入安灵潭,是灵寿溪的上游。
下山,越溪而北向,望北山有洞剨然骈列。
下山,越过溪流向北走,望见北山有洞豁然并列。
涉水蛙而攀其上,其洞门南向,虽高穹侧裂,而中乃下旋如坠螺。
涉过水田攀上岩洞,这个洞口向南,虽然高大弯隆斜着裂开,可洞口却向下旋绕如同下坠的螺蜘。
由门外右跻,复飞嵌悬崖,凭踞则有余,深栖则不足,乃下。
由洞口外向右上登,又有飞嵌的悬崖,靠着观赏还可以,长久停留在此就没有必要,于是下来。
盖此山正与赤龙岩南北相向,其与读学岩则东西肩列者也。
大体上此山正与赤龙岩南北相对,它与读学岩却是东西并肩排列的。
此山之东隅,复开两岩,其门皆东向,名钟洞岩:在北者,其岩不深峻,若竖钟而剖其半,中列神像;在南者,峡门甚高,层窦叠见,而内入不深,上透无级。
向北抄近路,正经由这座山和读学岩两峰之中。此山的东隅,又张开两个岩洞,洞口都向东,名叫钟洞岩:在北面的,那岩洞不深峻,如竖立的铜钟却剖掉了一半,里边排列着神像;在南边的,峡谷样的洞口十分高,现出层层叠叠的石窦,可进入洞内不深,上方穿通着没有台阶。
所入下层之洞,当门即巨柱中悬,环转而出,无余地矣。
我进入的下层之洞,正对洞口就有巨大的石柱悬在中央,环绕着转出来,没有空余的地方了。
乃下,直北趋,共二里,越一脊。
于是下山,一直向北赶,共走二里,翻越一条山脊。
脊之北为百步塘,四面尖峰环列,中开平壑一围,广漠低洼,下有溺水。
山脊的北面是百步塘,四面尖峰环列,中间环绕成一个开阔平坦的壑谷,广漠低洼,下边淹着水。
塘之西北为古鼎,东北为羊膈山,东南为东梁,西南为此脊。
水塘的西北是古鼎,东北是羊隔山,东南是东梁,西南是这条山脊。
越脊,循岩转又一里,其山分突三峰,北向百步而列。
越过山脊,沿着高峻的山崖又转了一里,此山分别突起三座山峰,向着北面的百步塘排列。
西一峰,山半洞门西向,有牧者憩歌于中,余不及登;中与东二峰前抱中环,有陆氏冢焉,北向古鼎以为案者也。
西边的一座山峰,半山腰有洞口向西,有牧人在洞中歇息唱歌,我来不及登;中间与东边的两座山峰向前环抱中间呈环形,有陆家的坟地在那里,是北边向着古鼎把它作为案山的地方。
中峰有洞东向,洞门层倚若重楼;东峰有洞西向,岩石下插如象鼻。
中峰有洞向东,洞口层层相依好似重叠的高楼;东峰有洞向西,岩石下插如象鼻。
余先登东峰西向之洞。
我先登上东峰向西的洞。
其洞北迸横峡,南骞斜窦,而有石上自山巅,下嵌峡底,四面可绕而出,所云象鼻者也。
此洞北面迸裂成横向的峡谷,南面高挂着斜斜的洞穴,并有岩石上边起自山顶,往下嵌入峡底,四面可以绕着出去,就是所说的如象鼻的地方了。
但其内浅而不深,不堪为栖托之所。
但它里边浅而不深,不能作为居住寄身的场所。
次登中峰东向之洞。
接着上登中峰向东的洞。
其洞北窍下裂,南牖上悬,有石飞架其间,外若垂楞,中可透扃,上牖有石台前突,憩卧甚适,唯峻不如象鼻,而夹曲过之,所恨者亦不深广耳。
此洞北面有石窍下裂,南边有石窗上悬,有岩石飞架其间,外看好似下垂的窗权,中间可像门扇一样穿过,上面的石窗处有石台向前突出去,躺下休息十分舒服,唯有陡峻不如象鼻,可狭窄曲折却超过它,所遗憾的也是不深广罢了。
既下,乃直北径百步塘。
下山后,就一直往北边的小路经过百步塘。
二里越塘之北,先有一小溪自西而北,横涉而过;又有一大溪自南而北,二水合而北行,有石梁横渡,于是东西俱骈峰成峡,溪流其中,是为灵寿溪。
二里,穿越到水塘的北边,先有一条小溪自西往北流,从古鼎流来,横向涉水过去;又有一条大溪自南流向北,就是赤龙岩山前的溪水,向东流过东梁来到此地。两条溪水合流后往北流去,有座石桥横渡过去,到这里东西都是并列的山峰夹成峡谷,溪水流经峡中,这是灵寿溪。
又北一里,溪汇为潭,是为安灵潭,神龙之所窟也。
又向北一里,溪水汇成水潭,这查安灵潭,是神龙的窟穴。
又北一里,当面有山横列,峰半剨然开张洞门,余以为真仙岩矣。
又向北一里,迎面有山横列,山峰半腰豁然张开洞口,我以为是真仙岩了。
至则路转西麓,遂东行环绕其北,则此山之后复有洞焉,不知与南向开张者中通否也?
走到后路却转向西麓,就向东走环绕到山北,就见此山的后面又有个洞,不知与向南张开的洞中间是否相通呢?
时望真仙岩之山尚在其北,遂竭蹶东循其麓,姑留此洞以俟后探焉。
此时远望真仙岩所在的山还在它的北面,北面就是安灵溪水流入真仙岩后洞的地方。
东出山,又北转一里,则与东梁之大道会。
于是尽力跌跌绊绊向东沿着山麓走,姑且留下此洞等以后来探察了。向东走出山,又往北转一里,就与东梁来的大道会合。
峰转溪回,始见真仙洞门,穹然东北高悬,溪流从中北出,前有大石梁二道骈圈溪上。
峰转溪回,这才见到真仙岩的洞口,在东北方弯然高悬,溪流从洞中向北流出,洞前有两座大石桥双双围在溪上。
越梁而西,乃南向入洞焉。
越过桥往西走,就向南进了洞。
洞门圆迥,如半月高穹,中剜一山之半。
洞口浑圆,如半个月亮高高隆起,在当中刻去整座山的一半。
其内水陆平分,北半高崖平敞,南半回流中贯。
洞内水陆平均分为两半,北半边是高出水面的石崖平坦宽敞,南半边是回旋的流水流贯洞中。
由北畔陆崖入数丈,崖叠而起,中壁横拓,复分二道。
经由北岸陆路石崖走进去几丈,石崖叠垒而起,中央的石壁横向拓展开来,又分为两条路。
壁之西有窍南入,而僧栖倚之;壁之东南,溯溪岸入其奥扃,则巨柱中悬,上缀珠旒宝络,下环白象、青牛,稍后则老君危然,须眉皓洁,晏坐而对之,皆玉乳之所融结,而洞之所以得名也。
石壁的西侧有洞穴向南深入,而僧房在这里;石壁的东南侧,溯溪岸进入洞中幽深锁闭之处,就见巨大的石柱悬在当中,上边的如连缀着玉珠串和宝石缨络,下边的如环列着白象、青牛,稍后些的如老君端坐着,胡须眉毛皎洁,安然坐着面对石柱,都是白玉样的钟乳石溶解凝结成的,而且是岩洞之所以得名的原因了。
其后则堂皇忽嫱,曲户旋分,千门万牖,乳态愈极缤纷,以无炬未及入。
它的下边溪水汇成深渊,向前奔流到峡壁,冲激着岩石发出轰雷般的响声。
其下则溪汇为渊,前趋峡壁,激石轰雷。后覆重崖,穿云逗日,疑其内别有天地。
那隔着溪流东面的石崖上,南面与老君相对之处,溪上平平地耸成平台,后边紧靠危壁,是下层;北面与僧房相对的地方,层层楼阁高悬,外边透进淡淡的亮光,是上层,但没有鹊桥是不能过去的。后面下覆着重重石崖,穿破云天逗弄红日,怀疑那里面别有天地。
方徘徊延伫,而僧栖中有二客见余独入而久不出,同僧参慧入而问焉。
正在徘徊翘首伫立之时,而僧房中有二位客人见我独自一人入洞却长久不见出去,同僧人参慧一起进来探问。
遂出憩其栖,将已过午,参慧以饭饷余及陆。
于是出来在僧房中歇息,将已过中午,参慧拿饭来给我和姓陆的吃了。
既而二客与陆俱别去,参慧亦欲入市,余乃随之。
不久二位客人与姓陆的都辞别离开了,参慧也打算去市中,我就随他一起去。
北一里,过下廓,少憩广化寺。
向北走一里,路过下廓,在广化寺稍作休息。
寺古而半圮。
寺院古旧有一半倒塌了。
又北,则大江在东,自北而南,小江在西,自西而东,二水交流下廓两旁,道当其中。
又往北行,就见大江在东方,自北流向南,就是潭江,是从北方自怀远、大融往南流来的;一条小江在西面,自西流向东,就是菜琶江,从西方自丹江桥绕过老人岩,至此向东流入潭江,两条江水交叉在下廓两旁流过,道路正当两江之中。
又一里,渡菜邕桥,又北半里,入融之南关焉。
又一里,过了菜琶桥,又向北半里,进入融县的南关。
南关之外,与下廓犹居市相望,而城以内则寥落转甚。
南关之外,与下廓仍居室街市相望,可城墙以内却转而十分冷落。
大江北来,绕城东而南,至下廓遂东南去。
大江自北而来,绕过城东往南去,流至下廓便向东南流去。
其水不回拱,所以萧条日甚邯?
莫非是江水没有环绕,所以此城就萧条日甚一日吗?
既问老人岩道,复从下廓之北,循小江西南行。
打听了去老人岩的路后,再从下廓的北边,顺着小江往西南行。
既西抵一峰,见其石势叠耸,遂披棘登之。
向西抵达一座山峰后,见此峰石势层叠高耸,便分开荆棘登上去。
至石崖下,乃回削千仞,无池旁窦,乃下。
来到石崖下,就见曲折陡削有千初之高,无其他旁洞,只好下来。
路当北溯溪岸,余误而南入山峡,其峡乃老人岩之南枝,又与南山夹而成者。
路应当向北溯溪岸走,我误往南走入山峡,此峡是老人岩南面的支脉,又与南山相夹而成的。
南山北麓,有石磴盘山而上。
南山的北麓,有石瞪绕着山往上去。
其下有石窦一圆,潴水泓然,有僧方汲。
山下有一个圆形石穴,积了水又深又广,有和尚正在汲水。
急趋而问之,始知其上为独胜岩,而非老人岩也,去下廓西南一里矣。
急忙赶过去问他,这才知道山上是独胜岩,而不是老人岩,距下廓西南方有一里了。
余始上探独胜。
我这才上山去探独胜岩。
其岩北向,高缀峰头,僧庐塞其门,入其下,不知为岩也。
这个岩洞向北,高高缀在峰头,僧房堵塞了洞口,走入洞下,不知是岩洞了。
时暑气如灼,有三士人避暑其间,留余少憩。
此时暑气如火灼,有三个读书人在洞中避暑,挽留我稍微休息一下。
觇其庐后有小穴焉,因穿穴入。
偷偷观察到僧房后有个小洞穴,于是穿过洞穴进去。
其内复开窍一龛,稍洼而下,外列垂幛,亦有裂隙成楞者,但为僧庐掩映,不得明光耳。
那里边又裂成一个石完样的石窍,略微洼下去,外边排列着下垂的筛慢,也有裂缝裂成窗户样的地方,只是被僧房挡住了光照,得不到明亮的光线而已。
下山,日色犹未薄崦嵫,乃复东北一里,出下廓,又西北溯小溪一里,抵老人岩山下。
下了山,太阳还没有逼近西山,便再往东北行一里,来到下廓,又向西北溯小溪行一里,抵达老人岩山下。
其下有洞东向,余急于上跻,姑置之。
山下有个洞向东,我急于上登,暂且放过它。
遂西向拾级上,两崖对束,磴悬其间,取道甚胜。
于是向西沿石级上走,两侧的山崖相对束拢来,石瞪悬在两面山崖之间,道路经过这样的地方十分优美。
已透入一隘门,上镌 寿星岩 三字,甚古。
不久钻入一个隘口,上面刻着 寿星岩 三个字,十分古奥。
门之上,转而北上,则岩之前门也,盖其岩一洞两门,前门东南向,下瞰下廓,后门东北向,下瞰融城,乃石崖高跨而东突,洞透其下,前后相去不遥,亦穿岩之类,而前后俱置佛龛障之,遂令空明顿失。
隘口之上,转向北上去,就是岩洞的前洞口了。原来这个岩洞一个洞有两个洞口,前洞口朝向东南,下瞰下廓,后洞口朝向东北,下瞰融县县城,而石崖高跨向东突出去,洞穿透石崖之下,前后相距不远,也是穿岩之类,可前后都设置了佛完遮住了洞口,竟使通明透亮的景致顿时丧失了。
时前发僧方剖瓜,遂以相饷。
此时前洞的僧人正在剖西瓜,便拿来送给我吃。
急从庐侧转入后岩,始仰见盘空之顶,而后岩僧方樵而未返,门闭无由入。
急忙从僧房侧边转入后洞,这才抬头见到盘结在空中的山顶,但后洞的僧人正去打柴还未返回,门关着无从进去。
时日暮雷殷,姑与前岩僧期为后游,遂下山;则后岩僧亦归,余不能复上矣。
此时天色已晚雷声隆隆,姑且与前洞的僧人约定日后来游览,便下了山;就见后洞的僧人也归来了,我不能再上去了。
指小径,仍从独胜东峰披蔓草行,二里乃幕,抵真仙。
朝着小径,仍从独胜岩的东峰拨开蔓生的草丛走,二里路天就黑下来,到达真仙岩。
夜雨适来,参慧为炊粥以供。
夜雨恰好来临,参慧为我煮了粥来吃。
宿岩中,蚊聚如雷,与溪声同彻夜焉。
住宿在岩洞中,蚊子群聚声音如雷,与溪水声一同响了个通宵。
二十六日憩息真汕洞中者竟日。
二十六日整天在真仙洞中休息。
参慧出市中。
参慧出洞去市中。
余拂岩中题识读之,为录其一二可备考者。
我拂拭洞中的题辞阅读,因而抄录了其中的一二段可备参考的。
《真仙岩记游》嘉熙戊戌正月二十有三日,零陵唐容约延平黄宜卿、建安田传震等数人,早自平寨门出行。
《真仙岩记游》嘉熙戊戌年正月二十三日,零陵唐容邀约延平人黄宜卿、建安人田传震等几人,清早自平寨门出游。
群山杳蔼间,夹道梅花盛开,清香袭人。
在群山杳渺烟霭之间,夹道梅花盛开,清香袭人。
二里许,至玉华岩。
约二里路,来到玉华岩。
岩纵可十丈,横半之,无他奇瑰,而明洁可爱。
岩洞纵深约有十丈,横处有一半,没有别的奇异瑰丽之处,但明洁可爱。
东南诸峰当其前,间见层出,不移席而可以远眺望。
东南方诸峰正当洞前,断断续续层层叠叠地展现出来,不必移动座位就可以向远处眺望。
乃具饭。
于是准备了饭食。
饭已,循旧径过香山,历老人岩下。
吃完饭,顺着原路经过香山,历经老人岩下。
稍折而西,渡舟江桥,顷之至弹子岩。
略折向西,越过舟江桥,顷刻来到弹子岩。
洞口平夷,坐百客不啻。
洞口平坦,不止可坐成百的游客。
少憩,酒三行,始秉炬以进,过若堂殿者三四。
稍作歇息,轮流斟了三遍酒,这才举着火把进去,走过好像殿堂的地方有三四处。
火所照耀,上下四方,皆滴乳流注,千奇万怪,恫心骇目,不可正视。
火光照耀之处,上下四方,都是下滴的石乳四处流淌,千奇百怪,惊心骇目,不可正视。
有如人立,如兽蹲,如蛟蛇结蟠,如波涛汹涌,又有如仙佛之端严,鬼神之狞恶,如柱,如剑,如棋局,如钟鼓铃铎,考击之有声。
有的如人站立,如野兽蹲踞,如蛟龙蟒蛇扭结成盘,如波涛汹涌,又有的如仙佛一样端庄威严,似鬼神样狰狞凶恶,如柱子,如长剑,如棋盘,如钟鼓铃铎,敲击它们铿锵有声。
布地皆小石,正圆如弹丸,此岩之所以得名也。
遍地都是小石子,正圆如同弹丸,这就是岩洞之所以得名的原因了。
其间玲珑穿穴,大率全山皆空,不可穷极,相与惊叹,得未曾有。
其间玲珑剔透四处有洞穴,大略整座山都是空的,不可穷尽,我们相互惊叹这些未曾见过的景象。
遂出至西峰岩,所见比弹子同,尤加奇而岩稍窄。
于是出洞来到西峰岩,见到的东西与弹子岩相同,更加奇异而岩洞稍窄些。
盘薄久之,乃转而东南,驰至真仙岩而体焉。
盘桓了很久,这才转向东南,疾行到真仙岩去休息。
仰瞻苍崖,上与云气接,划热天开,高朗轩豁,溪流贯其间,潺潺有声,东西石壁峭拔,广袤数十亩,弹子、西峰所见,往往皆具。
仰望苍翠的山崖,上面与云气相接,天空划然分开,高大明朗,轩敞开阔,溪水流贯洞中,潺潺有声,东西石壁陡峭挺拔,长宽有数十亩,在弹子岩、西峰岩所见的景致,这里种种都具备。
老君晏坐其奥,须眉皓洁,如塑如画,迨造物者之所设施,岂偶然也耶!
老君安然坐在洞中深处,胡须眉毛皎洁,如雕塑似画像,大概是造物主的创造物,难道是偶然的吗!
回视先所夸诩说大话者,恍然自失矣。
回头看先前所夸耀的话,恍然大悟是自己失言了。
正如初入富商巨贾之家,珠玑宝贝,充栋盈室,把玩恋嫪,殆不能去。
正如最初进入富商巨贾的家里,珠巩宝贝,充斥屋宇堆满家室,握住玩赏留恋不舍,几乎不能离去。
而忽登王公大人之居,宫室广大,位置森然,而珍台异馆,洞房曲户,百好备足,而富商巨贾之所有。固亦在其间也。
可忽然登上王公大人的居室,宫室广大,地位森严显赫,而且珍奇的楼台奇异的馆阁,幽室深户,千百种美好之处都齐备充足,而富商巨贾所拥有的东西,固然也就在其中了。
人之言曰: 观于海者难为水。
人们有句话说: 观于海者难为水。
予亦曰: 游于真仙者难为岩。
我也说: 游于真仙岩者难为岩。
于是书于岩口,以识兹游之盛。
于是写在岩洞口,用来记载这次出游的盛况。
洞间勒记甚多,而此文纪诸胜为详,录之。
洞中雕刻的碑记非常多,但这篇文章记载各处胜境较为详细,抄录了它。
宋绍兴丁巳年融守胡邦用《真仙岩诗叙》
宋绍兴丁巳年融州知州胡邦用《真仙岩诗叙》
融州真仙岩,耆旧相传,老君南游至融岭,语人曰: 此洞天之绝胜也。
融州真仙岩,年高德重的人相传。老君南游到融岭,对人说: 这是洞天之中绝顶优美之处。
山石藿珮,溪流清邃,不复西度流沙,我当隐焉。
山石巍峨,溪流清幽,不再往西涉过沙漠,我将隐居在这里。
匪垩匪艧不刷泥土,不施彩饰,太素形成天然素质著焉。
一天夜里身体变成石头,不用雕不用凿,构成万物的本体完备了。不必粉饰不必彩绘,形成天地的素质显露了。
丹灶履迹,炳然十分显著在焉。
炼丹灶鞋子印,十分显著地留在那里。
霓旌云幢,交相映焉。
彩虹般的族旗云彩状的旗帜,在这里交相辉映。
有泉湍激,空山尝以金丹投于其中,使饮之者咸得延寿,故号寿溪。
有湍急的泉水,穿空山腹曾经把金丹投入溪中,使饮水的人都得以延寿,所以称作寿溪。
东流十余里,入一村曰灵寿,其民皆享高年,间有三见甲子活岁者。
往东流去十多里,流入一个村庄叫灵寿村,村民都高寿,间或有见到三轮甲子的人。
余被命出守,穷文考古,询访土俗,遂得仙迹之详,皆非图经所载,故作诗以纪之,书其始末,勒石以示来者。
我肩负使命出京镇守,探究文物考察古迹,询间查访当地风俗,终于得到了神仙遗迹的详情,都不是图书经典上记载的内容,故而作诗来纪念它,写了它的始末,刻在石碑上以便给后人观看。
诗曰:岭南地势富山川,不似应改 谁似 。
诗云:岭南的地势富山川,不似真仙岩胜景全;璞石浑然而成世外像,寿溪径直贯通洞中天。
仙岩胜概全,石璞浑成尘外像,寿溪直彻洞中天,醮坛僧道为祛除灾祸而设的道场风细迎秋月,丹灶云轻压瘴烟;散步使人名利泯,欲求微妙养三田丹田。
祭坛风细迎秋月,丹灶云轻压瘴烟;闭步使人名利灭,想求微妙养三田。
荆南龚大器《春题真仙洞八景》
荆南龚大器《春题真仙洞八景》
天柱石星嵯峨盘地轴,错落布琼玖;风吹紫霞散,荧荧灿星斗。
天柱石星巍峨盘绕着地轴,错落散布着美玉;风吹紫色云霞散,荧荧闪光星斗灿。
龙泉珠月冰轮碾碧天,流光下丹井;惊起骊龙眼,腾骧弄塞影。
龙泉珠月冰轮碾过碧蓝天,流光下坠炼丹井;惊起黑龙千年眠,骏马奔腾戏月影。
塞影。鹤岩旭日仙人跨白鹤,飘飖下九垓;矫羽扶桑上,万里日边来。
鹤岩旭日仙人胯下乘白鹤,飘飘摇摇下九州;举翅飞上扶桑树,万里之外日边来。
牛渚暝烟朝发函关道,暮入湘水边;一声铁笛起,吹落万峰烟。
牛诸嗅烟清晨出了函关道,日暮已到湘江边;一声铁笛鸣响起,吹落万峰云和烟。
寒淙飞玉悬崖三千尺,寒泉漱玉飞;奔流下沧海,群山断翠微。
寒涂飞玉悬崖高挂三千尺,寒泉飞漱溅白玉;奔流直下入沧海,群山斩断隔葱翠。
碧洞流虹丹洞连海门,流水数千里;石梁卧波心,隐隐螮蝀ìō虹起。
碧洞流虹丹洞潜通连海口,流水奔泻数千里;石桥横跨卧波心,隐隐看似彩虹起。
群峰来秀青山望不极,白云渺何处;郁郁秀色来,遥看峰头树。
群峰来秀远望青山不到头,悠悠白云飘何处;郁郁秀色奔眼底,遥看青青峰头树。
万象朝真真象两无言,物情如影响;回看大始前,无真亦无象。
万象朝真真象两者皆无言,万物人情如影响;回头去看大始前,既无真来也无象。
二十七日憩息真仙洞中。
二十七日歇息在真仙洞中。
有拓碑者,以司道命来拓《党籍碑》。
有来拓碑的人,是奉司道的命令来拓《党籍碑》。
午有邑佐同其乡人来宴。
中午有县里的属吏同他的同乡前来宴饮。
余摩拭诸碑不辄,得韩忠献王所书《画鹘行》,并黄山谷书二方,皆其后人室此而勒之者。
我谨慎小心地擦拭各处的碑文,找到韩忠献王所写的《画鹊行》,以及黄山谷写的两块碑,都是他们的子孙在此地当官而把它们刻在这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