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术
今之常言,有 文 有 笔 ,以为无韵者 笔 也,有韵者 文 也。
如今人们常说,文章有 文 和 笔 两种;他们认为不讲究音节的是 笔 ,讲究音节的是 文 。
夫文以足言,理兼《诗》、《书》,别目两名,自近代耳。
文本来是补充和修饰语言的,按理说可以包含《诗经》、《尚书》两方面的作品;至于分成 文 笔 两种,是从晋代开始的。
颜延年以为∶ 笔之为体,言之文也;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
颜延之以为: 笔 这种体裁,是有文采的 言 ;儒家经书是 言 而不是 笔 ,而传注乃是 笔 不是 言 。
请夺彼矛,还攻其楯矣。
其实颜延年的说法有些自相矛盾,即请借用他的矛,来还攻他的盾。
何者?
为什么这样说呢?
《易》之《文言》,岂非言文?
《周易》中的《文言》,难道不是很有文采的 言 吗?
若笔为言文,不得云经典非笔矣。
假如 笔 是有文采的 言 ,那就不能说有文采的经书不是 笔 了。
将以立论,未见其论立也。
颜延年想建立新的论点,可是我看他的论点还不能建立起来。
予以为∶发口为言,属翰曰笔,常道曰经,述经曰传。
我认为:口头说的叫做 言 ,书面写的叫做 笔 ;说明永久性道理的叫做 经 ,解释经书的叫做 传 。
经传之体,出言入笔,笔为言使,可强可弱。
经书和传记的体裁,就显然不应属于 言 而应属于 笔 了;用笔写来代替口说,文采可多可少。
《六经》以典奥为不刊,非以言笔为优劣也。
儒家经典以其内容深刻而不可磨灭,并不是以颜延年所谓无文采的 言 和有文采的 笔 来定其高下的。
昔陆氏《文赋》,号为曲尽,然泛论纤悉,而实体未该。
从前陆机的《文赋》,据说谈得很详细;但是里边多讲琐碎的问题,却没有抓住要点。
故知九变之贯匪穷,知言之选难备矣。
可见事物的变化是无穷的,而真正懂得写作的人却较少。
凡精虑造文,各竞新丽,多欲练辞,莫肯研术。
凡是一切精心思虑创作文章的,都努力争取新奇华丽,更多地要求言辞简练,而不去钻研写作的方法。
落落之玉,或乱乎石;碌碌之石,时似乎玉。
譬如在成堆的玉中,不免有些和石块相类;在稀有的石头中,偶然也有像玉的。
精者要约,匮者亦鲜;博者该赡,芜者亦繁;辩者昭晰,浅者亦露;奥者复隐,诡者亦曲。
同样,讲究精练的人创作起来文章比较简洁;可是文思贫乏的人,篇幅也多短小。学识渊博的人内容写得完备详尽,常常下笔千言;但是文风杂乱的人,也写得非常冗长。善于雄辩的人写得明白清晰;不过学识浅薄的人,辞句也极显露。思想深刻的人,写出来有时难懂;可是故作怪僻的人,也能写得迂回曲折。
或义华而声悴,或理拙而文泽。
有的文章意义丰富,而声调音节显得较差;有的文章事理拙劣,而文句却很润泽。
知夫调钟未易,张琴实难。
正如音乐一样,敲钟弹琴都不容易。
伶人告和,不必尽窕瓠之中;动角挥羽,何必穷初终之韵;魏文比篇章于音乐,盖有征矣。
一个乐师要演奏得音调和谐,不必大小乐器都会掌握;要能运用乐器,发挥作用,何须兼通一切曲调?曹丕把写作比作音乐,是有根据的,因为都要求掌握法则。
夫不截盘根,无以验利器;不剖文奥,无以辨通才。
如果不能截断弯曲的树根,那就无法考验刀锯是否锋利;同样,如果不能分析深刻的写作道理,也就不能看出作者是否有妙才。
才之能通,必资晓术,自非圆鉴区域,大判条例,岂能控引情源,制胜文苑哉!
要使文才妙用无碍,就必须依靠通晓写作方法。若非全面考察各种体裁,普遍明确各种法则,怎能掌握思想情感的来龙去脉,在文坛上获得成功呢?
是以执术驭篇,似善弈之穷数;弃术任心,如博塞之邀遇。
因此通过掌握技巧来驾驭文章写作,就像善于下棋的人精通棋术;抛开技巧凭感觉下棋,就像赌博偶然碰运气。
故博塞之文,借巧傥来,虽前驱有功,而后援难继。
所以像赌博那样写作,凭借不可靠的巧合得来,虽然文章前面这样做有功效,可是后面部分却难以继续。
少既无以相接,多亦不知所删,乃多少之并惑,何妍蚩之能制乎!
内容写少了不知如何填充,写多了也不知如何删减,这样不管内容写得多还是少都会迷惑,怎么才能把握写作好坏呢?
若夫善弈之文,则术有恒数,按部整伍,以待情会,因时顺机,动不失正。
至于像善于下棋般写作,那技巧常有一定法则,按部就班等待情思被酝酿成熟,因其时宜,顺其时机,使文章写作总不会脱离正轨。
数逢其极,机入其巧,则义味腾跃而生,辞气丛杂而至。
如果技巧运用得好,时机又掌握得巧妙,那么文章义理韵味便腾跃涌现出来,文采气势便蜂拥到来。
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断章之功,于斯盛矣。
这样的文章看起来文采好像织锦彩绘,听上去节律好像合奏丝簧,品评起来味道好像甘美佳肴,佩玩起来气味好像芬芳兰桂:写作所能达到的效果,到这样算是很好了。
夫骥足虽骏,纆牵忌长,以万分一累,且废千里。
千里马虽快,但缰绳却不能太长;缰绳过长不过是万分之一的小缺点罢了,尚且也妨碍到马的千里之行。
况文体多术,共相弥纶,一物携贰,莫不解体。
更何况文章各种体裁的写作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各方面都要密切配合;如果其中一点达不到协调,整篇文章都要受影响。
所以列在一篇,备总情变,譬三十之辐,共成一毂,虽未足观,亦鄙夫之见也。
所以集中在本篇,全面考虑文学创作的种种不同情况,要像三十条车辐一样,必须配合在一个车毂里。这里谈得虽很肤浅,也算我的一得之愚吧。总结:
赞曰∶文场笔苑,有术有门。
在创作领域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务先大体,鉴必穷源。
必须首先注意总体,彻底认清基本写作原理;
乘一总万,举要治繁。
这样就能根据基本原理来掌握各种技巧,抓住要点来驾驭一切。
思无定契,理有恒存。
文思虽没有一定的规则,写作的基本原理却是有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