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通变

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

作品的体裁是有一定的,但写作时的变化确实没有固定标准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

如诗歌、辞赋,书札、奏记等等,名称和写作的道理都有所继承,说明体裁诗一定的;至于文辞的气势和感染力,惟有推陈出新才能永久流传,这说明变化是无限的。

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

名称和写作道理有定,所以体裁方面必须借鉴过去的著作;推陈出新就无限量,所以在方法上应该研究新兴的作品。这样,就能在无穷尽的创作路上驰骋自如,汲取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

然绠短者衔渴,足疲者辍途,非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术疏耳。

不过,汲水的绳子太短的人,就会因打不到水而口渴;脚力软弱的人,也会半途而废。

故论文之方,譬诸草木,根干丽土而同性,臭味晞阳而异品矣。

其实这并不是写作方法本身有所欠缺,只是不善于推陈出新罢了。所以讲到创作,就好像草木似的:根和干附着于土地,这是植物的共性;但由于枝叶所受阳光的变化,同样的草木就会有不同的品种了。

是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

因此九个朝代的诗歌,在情志的表达上都合乎创作发展的原则。

黄歌 断竹 ,质之至也;唐歌在昔,则广于黄世;虞歌《卿云》,则文于唐时;夏歌 雕墙 ,缛于虞代;商周篇什,丽于夏年。

黄帝时的《弹歌》,极为质朴。唐尧时的《在昔》歌,比黄帝时代的丰富。

至于序志述时,其揆一也。

虞舜时的《卿云》歌,比唐尧时代的富有文采。

暨楚之骚文,矩式周人;汉之赋颂,影写楚世;魏之篇制,顾慕汉风;晋之辞章,瞻望魏采。

夏代的《五子之歌》,比虞舜时文采更丰富。

搉而论之,则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

商周时代的诗歌,又比夏代华丽得多。这些作品在表达感情、叙述时事方面,其原则是一致的。

从质及讹,弥近弥澹,何则?竞今疏古,风昧气衰也。

因为作家们都争着模仿近代作品,而忽视向古人学习,所以文坛上的风气就日益衰落了。

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宋集,虽古今备阅,然近附而远疏矣。

现今有才的人,都用心学习写作,可大多人忽略汉代作品,却模仿刘宋时代文章,虽然古代今代的作品都看,却模仿近代肤浅诡诞的作品而疏远古代华美典雅的作品。

夫青生于蓝,绛生于蒨,虽逾本色,不能复化。

其实青色用蓝草提取,赤色用茜草提取,这两种颜色虽都超过本来两种草的颜色,但不能再有变化。

桓君山云∶ 予见新进丽文,美而无采;及见刘扬言辞,常辄有得。

桓谭说: 我看到新近作家华丽的作品,文辞虽漂亮,却无可取之处;待看了刘向和扬雄的文辞,往往有所收获。

此其验也。

这是上述论点的证明。

故练青濯绛,必归蓝蒨;矫讹翻浅,还宗经诰。

所以提取青赤颜色,定要用蓝靛和茜草,要矫正伪体变革讹滥浮浅的文风,还要尊崇经书。

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

在质朴与文采之间斟酌取舍,在典雅与通俗之间安排妥帖,就说会继承革新了。

夫夸张声貌,则汉初已极,自兹厥后,循环相因,虽轩翥出辙,而终入笼内。

对声音形貌进行夸张的描写,汉代初辞赋已到极点。从此以后,互相因袭,循环不已;虽然有人想跳出当时的轨道,但最终都落回其中。

枚乘《七发》云∶ 通望兮东海,虹洞兮苍天。

如枚乘《七发》说: 遥远地望到东海,和蔚蓝的天空相连。

相如《上林》云∶ 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日出东沼,入乎西陂。

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说: 看不到头,望不见边;太阳从东边的水中出来,月亮从西边的山上升起。

马融《广成》云∶ 天地虹洞,固无端涯,大明出东,入乎西陂 。

马融的《广成颂》说: 天地相连,无边无际;太阳从东面出来,月亮从西面上升。

扬雄《校猎》云∶ 出入日月,天与地沓 。

扬雄的《羽猎赋》说: 太阳和月亮,出来又下去,天和地合在一起。

张衡《西京》云∶ 日月于是乎出入,象扶桑于濛汜。

张衡的《西京赋》说: 太阳和月亮在这里出入,好像在扶桑和濛汜一样。

此并广寓极状,而五家如一。

这些夸大的形容,五家都差不多。

诸如此类,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

这类手法,无不是互相沿袭的。因此规划文章纲要,应该着重大的方面。

是以规略文统,宜宏大体。先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然后拓衢路,置关键,长辔远驭,从容按节,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采如宛虹之奋鬐,光若长离之振翼,乃颖脱之文矣。

首先广泛地例览和精细地阅读历代佳作,抓住其中的要领;然后开拓自己写作的道路,注意作品的关键,放长缰绳,驾马远行,安闲而有节奏。应该凭借自己的情感来继承前人,依据自己的气质来适应革新;文采像虹霓的拱背,光芒像凤凰的飞腾,那才算出类拔萃的文章。

若乃龌龊于偏解,矜激乎一致,此庭间之回骤,岂万里之逸步哉!

假如局限于偏激的看法,夸耀自己的一得之见;这只是在庭院内来回兜圈子,哪能算日行万里的良马呢?总结:

赞曰∶文律运周,日新其业。

写作的法则是运转不停的,每天都有新的成就。

变则可久,通则不乏。

必须善于革新才能持久,必须善于继承才不贫乏。

趋时必果,乘机无怯。

适应时代要求应该决断,抓住机会不要怯懦。

望今制奇,参古定法。

看准文坛上今后的趋势,来创造动人的作品;同时也参考古代的杰作,来确定写作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