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列传 第二章

后妃下元敬虞皇后豫章君明穆庾皇后成恭杜皇后

后妃下元敬虞皇后豫章君明穆庾皇后成恭杜皇后

章太妃康献褚皇后穆章何皇后哀靖王皇后

章太妃康献褚皇后穆章何皇后哀靖王皇后

废帝孝庾皇后简文宣郑太后简文顺王皇

废帝孝庾皇后简文宣郑太后简文顺王皇

后孝武文李太后孝武定王皇后安德陈太后安僖王皇后恭思褚皇后

后孝武文李太后孝武定王皇后安德陈太后安僖王皇后恭思褚皇后

元敬虞皇后,讳孟母,济阳外黄人也。

元敬虞皇后名孟母,济阳外黄人。

父豫,见《外戚传》。

父亲叫虞豫,事迹见《外戚传》。

帝为琅邪王,纳后为妃,无子。

元帝为琅邪王时,娶皇后为妃,没有儿子。

永嘉六年薨,时年三十五。

永嘉六年去世,时年三十五岁。

帝为晋王,追尊为王后。

元帝为晋王时,给她追加尊号为王后。

有司奏王后应别立庙。

官吏奏报王后应另外建庙。

令曰: 今宗庙未成,不宜更兴作,便修饰陵上屋以为庙。

元帝下令说: 如今宗庙还未建成,不便另建,可修饰陵上的屋为庙。

太兴三年,册曰: 皇帝咨前琅邪王妃虞氏:朕祗顺昊天成命,用陟帝位,悼妃夙徂,徽音潜翳,御于家邦,靡所仪刑,阴教有亏,用伤于怀。

太兴三年,下册书说: 皇帝哀叹前琅邪王妃虞氏:我恭敬地顺从上天的命令,因此登上帝位。悼念妃的往昔,美名没有得到宣扬,治理国家,没有礼仪法规,后宫教化不够,因此心中伤感。

追号制谥,先王之典。

赠封号定谧号,是先王旧典。

今遣使持节兼太尉万胜奉册赠皇后玺绶,祀以太牢。

今天派遣使持节兼太尉万胜奉册书追赠皇后玉玺,用太牢祭祀。

魂而有灵,嘉兹宠荣。

皇后魂若有灵,当为之荣耀。

乃祔于太庙,葬建平陵。

于是拊祭于太庙,葬在建平陵。

太宁初,明帝追怀母养之恩,赠豫妻王氏为云阝阳县君,从母散骑常侍新野王罕妻为平阳乡君。

太宁年间,明帝追念母亲养育之恩,赠豫章妻王氏为邱阳县君,姨母散骑常侍新野王司马罕之妻为平阳乡君。

豫章君荀氏,元帝宫人也。

豫章君荀氏,是元帝的宫人。

初有宠,生明帝及琅邪王裒,由是为虞后所忌。

最初受到宠幸,便生下明帝及琅邪王司马裒,因此被虞后忌恨。

自以位卑,每怀怨望,为帝所谴,渐见疏薄。

自己因为地位低下,常怀怨恨,受到元帝谴责,逐渐被疏远冷落。

及明帝即位,封建安君,别立第宅。

等到明帝即位,被封为建玄昼,另建住宅。

太宁元年,帝迎还台内,供奉隆厚。

左窒元年,旦瞪迎她回宫内,供给隆重丰厚。

及成帝立,尊重同于太后。

等到成帝即位,对她的尊重与太后相同。

咸康元年薨。

咸康元年去世。

诏曰: 朕少遭悯凶,慈训无禀,抚育之勤,建安君之仁也。

韶书说: 我年少时即遭不幸,慈爱地教育我,辛勤地抚育我,靠的是建塞昼的仁慈。

一旦薨殂,实思报复,永惟平昔,感痛哀摧。

一朝去世,我实在想报答,永远怀念过去,感伤悲哀。

其赠豫章郡君,别立庙于京都。

赠豫章郡君的封号,在京都另建庙。

明穆庾皇后,讳文君,颍川鄢陵人也。父琛,见《外戚传》。

明穆庾皇后名文君,颖川鄢陵人。父亲庾壁,事迹见《外戚传》。

后性仁慈,美姿仪。

皇后性情仁慈,姿态仪容很美。

元帝闻之,聘为太子妃,以德行见重。

元帝听说后,聘她为太子妃,因德行好被尊重。

明帝即位,立为皇后。

明帝即位,立为皇后。

册曰: 妃庾氏昔承明命,作嫔东宫,虔恭中馈,思媚轨则。

册书说: 妃庾氏先前奉承圣命,在东宫作嫔妃,恭行妇道,恩爱有礼。

履信思顺,以成肃雍之道;正位闺房,以著协德之美。

行事忠信心思顺从,以此成就和谐之道;协助端正后宫秩序,因此有和协道德的美名。

朕夙罹不造,茕茕在疚。

我过去经历了不幸,孤单得像是在害病。

群公卿士,稽之往代,佥以崇嫡明统,载在典谟,宜建长秋,以奉宗庙。

众公卿考查了以往朝代,都以推崇嫡亲辨明正统为重,记载在典籍中,应该建皇后宫,以此来供奉宗庙。

是以追述先志,不替旧命,使使持节兼太尉授皇后玺绶。

追述先帝的愿望,不废弃旧有的命令,派使持节兼太尉赠皇后玺绶。

夫坤德尚柔,妇道承姑,崇粢盛之礼,敦螽斯之义,是以利在永贞,克隆堂基,母仪天下,潜暢阴教。

女性的德崇尚阴柔,妇道要奉承婆母,崇敬祭祀的礼节,看重多子多孙的道义。因此永远贞节,就能光大皇家基业,做天下母亲的典范,推行后宫教化。

鉴于六列,考之篇籍,祸福无门,盛衰由人,虽休勿休。

借鉴六传,稽考典籍,祸福不定,盛衰在人,虽被赞美而不自恃。

其敬之哉,可不慎欤!

要恭敬啊,怎么能不慎重!

及成帝即位,尊后曰皇太后。

到了成帝即位,把皇后尊为皇太后。

群臣奏:天子幼冲,宜依汉和熹皇后故事。

群臣奏请说:天子幼小,应该依照汉代和熹皇后的旧例。

辞让数四,不得已而临朝摄万机。

皇后辞让多次,不得已而临朝摄政。

后兄中书令亮管诏命,公卿奏事称皇太后陛下。

皇后之兄中书令厘奎管理诏书命令,公卿奏报事情时称皇太后陛下。

咸和元年,有司奏请追赠后父及夫人毌丘氏,后陈让不许,三请不从。

咸和元年,有关官员奏请追赠皇后父亲及夫人丹丘氏,皇后陈辞推让不答应,三次奏请都不依从。

及苏峻作逆,京都倾覆,后见逼辱,遂以忧崩,时年三十二。

苏峻反叛时,京都被颠覆,皇后被逼迫受辱,忧伤而死,时年三十二岁。

后即位凡六年。

皇后在位共六年。

其后帝孝思罔极,赠琛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毌丘氏安陵县君。从母荀氏永宁县君,何氏建安县君。

皇帝思念恩德无穷,追赠皇后父亲庾琛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赠母丘氏安陵县君,姨母苞压永宁县君,坦旦建安县君。

亮表陈先志,让而不受。

厘亳上表陈述皇后生前的意志,辞让不接受。

成恭杜皇后,讳陵阳,京兆人,镇南将军预之曾孙也。

成恭杜皇后名陵阳,京兆人,镇南将军预之的曾孙女。

父乂,见《外戚传》。

父亲成乂,事迹见《外戚传》。

成帝以后奕世名德,咸康二年备礼拜为皇后,即日入宫。

成帝因为皇后家世代以德闻名,咸康二年准备了礼物聘她为皇后,当天入宫。

帝御太极前殿,群臣毕贺,昼漏尽,悬籥,百官乃罢,后少有姿色,然长犹无齿,有来求婚者辄中止。

成帝登上太极前殿,群臣都来祝贺,白天过去,该锁宫门了,百官才走。皇后年少时姿容美,然而长大后还是没有牙齿,有来求婚的人就中途放弃。

及帝纳采之日,一夜齿尽生。

成帝备礼娶她那天,皇后的牙一夜之间长好。

改宣城陵阳县为广阳县。

改宣城陵阳县为广阳县。

七年三月,后崩,年二十一。

七年三月,皇后去世,时年二十一岁。

外官五日一临,内官旦一入,葬讫止。

宫外百官每五天进一次灵堂,宫内官员一天一进,一直到安葬完毕才终止。

后在位六年,无子。

皇后在位六年,没有子女。

先是,三吴女子相与簪白花,望之如素柰,传言天公织女死,为之著服,至是而后崩。

在此之前,三吴地方的女子在一起时头插白花,看上去如同白色沙果花,流传天上织女死了,为她穿丧服,到这时皇后逝世。

帝下诏曰: 吉凶典仪,诚宜备设。然丰约之度,亦当随时,况重壤之下,而崇饰无用邪!

成帝下诏书说: 吉凶之事的典礼仪式,确实应该实施;然而丰盛或简约的尺度,也应当顺应时势,况且在深深的地底下,大举修建却没有用啊!

今山陵之事,一从节俭,陵中唯洁扫而已,不得施涂车刍灵。

如今陵墓的事情,一切从简,陵墓中清洁就行,不准用涂车和草扎的人马殉葬。

有司奏造凶门柏历及调挽郎,皆不许,又禁远近遣使,明年元会,有司奏废乐。

有关官吏奏请建造凶门柏历并调挽郎,都不批准。又禁止远近地方派遣使节。第二年元旦朝会,有关官吏奏请废除音乐。

诏废管弦,奏金石如故。

成帝下诏废止管弦乐,金石乐照旧演奏。

孝武帝立,宁康二年,以后母裴氏为广德县君。

孝武帝即位,宁康二年,封皇后母亲裴氏为广德县君。

裴氏名穆,长水校尉绰孙,太傅主簿遐女,太尉王夷甫外孙。

裴氏名穆,是长水校尉裴绰的孙女,太傅主簿裴遐的女儿,太尉王夷甫的外孙女。

中表之美,高于当世。

表亲关系的显赫,在当时出名。

遐随东海王越遇害,无子,唯穆渡江,遂享荣庆,立第南掖门外,世所谓杜姥宅云。

裴遐跟随东海王司马越遇害,没有儿子。惟有裴穆渡江,于是享受荣耀,在南掖门外建宅第,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杜姥宅。

章太妃周氏以选入成帝宫,有宠,生哀帝及海西公。

章太妃周氏被选入成帝宫,受到宠幸,生下哀帝及海西公。

始拜为贵人。

开始时为贵人。

哀帝即位,诏有司议贵人位号,太尉桓温议宜称夫人,尚书仆射江虨议应曰太夫人,诏崇为皇太妃,仪服与太后同。

哀帝即位,下韶让有关官吏议论贵人名位号,太尉桓温认为应该称夫人,尚书仆射江膨认为应当叫太夫人。哀帝下韶尊她为皇太妃,仪仗服饰与太后相同。

又诏 朝臣不为太妃敬,合礼典不。

又下韶书说: 朝廷大臣对太妃不恭敬,是否不符合典章礼仪。

太常江逌议 位号不极,不应尽敬 。

太常江迪议论说: 名位不是最高,因而不应恭敬至极。

兴宁元年薨。

兴宁元年太妃去世。

帝欲服重,江虨启应缌麻三月。

哀帝打算服重丧,江雕奏应服鳃麻三个月。

诏欲降为期年,虨又启 厌屈私情,所以上严祖考 ,帝从之。

哀帝下韶打算改为一年,江膨又奏请说 委屈自己的感情,正是对上恭敬自己的祖先 ,哀帝依从了他。

康献褚皇后,讳蒜子,河南阳翟人也。

康献褚皇后名蒜子,河南阳翟人。

父裒,见《外戚传》。

父亲康裒,事迹见《外戚传》。

后聪明有器识,少以名家入为琅邪王妃。

皇后聪明有器量见识,年少时以名门闺秀入选为琅邪王妃。

及康帝即位,立为皇后,封母谢氏为寻阳乡君。

康帝即位,立她为皇后,封她母亲谢压为寻阳乡君。

及穆帝即位,尊后曰皇太后。

穆帝即位,尊皇后为皇太后。

时帝幼冲,未亲国政。

当时皇帝年幼,尚未亲政。

领司徒蔡谟等上奏曰: 嗣皇诞哲岐嶷,继承天统,率土宅心,兆庶蒙赖。

领司徒蔡谟等上奏说: 即位的皇帝一生下来就聪慧,继承帝王世系,海内归心,百姓仰仗。

陛下体兹坤道,训隆文母。

陛下体察妇道,教诲胜过文德之母。

昔涂山光夏,简狄熙殷,实由宣哲,以隆休祚。

过去涂山氏使夏朝生辉,简狄使殷商盛明,实在是由于她们显示了圣哲,使国运昌盛。

伏惟陛下德侔二妫,淑美《关雎》,临朝摄政,以宁天下。

我们认为陛下的德行可与二嫣匹敌,美善胜过《关雎》中的后妃,当临朝摄政,以安宁天下。

今社稷危急,兆庶悬命,臣等章惶,一日万机,事运之期,天禄所钟,非复冲虚高让之日。

如今国家危急,百姓命运未卜,我们惶惶不安,一天之内国家大事极多,事情时机的期限,是上天赐福时所看重的,现在不再是清高谦让的日子。

汉和熹、顺烈,并亦临朝,近明穆故事,以为先制。

汉的和熹、顺烈,都临朝听政,近代明穆皇后听政,就是先代制度。

臣等不胜悲怖,谨伏地上请。

我们十分伤心惶恐,恭敬地下跪请求。

乞陛下上顺祖宗,下念臣吏,推公弘道,以协天人,则万邦承庆,群黎更生。

乞求陛下对上顺祖宗心意,对下顾念大臣官吏,出以公心弘扬道义,以符合天意人愿,这样则天下庆贺,百姓再生。

太后诏曰: 帝幼冲,当赖群公卿土将顺匡救,以酬先帝礼贤之意,且是旧德世济之美,则莫重之命不坠,祖宗之基有奉,是其所以欲正位于内而已。

太后下诏说: 皇帝年幼,当依赖公卿大臣帮助促成他的美德匡正他的过失,以此来酬谢先帝以礼待人的美意,况且旧有德行和当世救助的好处,没有比能使天命不中落,使祖宗的基业有人奉承更重大的,所以要在宫内确定皇位。

所奏恳到,形于翰墨,执省未究,以悲以惧。

所上的奏章恳切周到,流露于笔墨间,拿着还没看完,就又悲又惧。

先后允恭谦抑,思顺坤道,所以不距群情,固为国计。

先朝皇后诚信恭敬谦让,顺从妇道,她之所以不拒绝群臣的陈请,是为国家考虑。

岂敢执守冲暗,以违先旨。

我怎敢固守着年幼的皇帝,而违背先帝的意旨。

辄敬从所奏。

就恭敬地听从所奏。

于是临朝称制。

于是临朝听政。

有司奏,谢夫人既封,荀、卞二夫人亦应追赠,皆后之前母也。

有关官吏奏报说,谢夫人已经封了,荀、卞两位夫人也应追赠封号,都是皇后父亲的前妻。

太后不许。

太后不准许。

太常殷融议依郑玄义,卫将军裒在宫庭则尽臣敬,太后归宁之日自如家人之礼。

太常殷融奏议依据郑玄的礼仪,卫将军褚裒在宫庭完全按臣礼恭敬太后,太后回家省亲时按家中的礼仪。

太后诏曰: 典礼诚所未详,如所奏,是情所不能安也,更详之。

太后下诏书说: 典礼我实在不清楚,真如所奏,那就会因亲情而不能安心,应再商定。

征西将军翼、南中郎尚议谓 父尊尽于一家,君敬重于天下,郑玄义合情礼之中 。

征西将军司马翼、南中郎司马尚奏议说 尊重父亲限于一家,恭敬国君重于天下,郑玄的礼仪在情理之中 。

太后从之。

太后听从了。

自后朝臣皆敬裒焉。

这以后朝中大臣都尊敬褚哀。

帝既冠,太后诏曰: 昔遭不造,帝在幼冲,皇绪之微,眇若赘旒。

帝既冠,太后下诏书说: 过去遇上不幸,皇帝年幼,皇家事业不振,就像冠冕上悬垂的玉珠。

百辟卿士率遵前朝,劝喻摄政。

诸侯卿士都遵循前朝,劝说我摄政。

以社稷之重,先代成义,僶俛敬从,弗遑固守。

因国家重要,先代有范例,我努力顺从,无暇固守妇道。

仰凭七庙之灵,俯仗群后之力,帝加元服,礼成德备,当阳亲览,临御万国。

仰仗七庙的神灵,凭藉诸侯的力量,皇帝行了冠礼,礼节完成,德行具备,应当面向南亲理政务,临朝统治万国。

今归事反政,一依旧典。

现在我归还政事权力,全依旧有典章。

于是居崇德宫,手诏群公曰: 昔以皇帝幼冲,从群后之议,既以暗弱,又频丁极艰,衔恤历祀,沈忧在疚。

于是居住崇德宫,手诏群臣说: 过去因为皇帝幼小,顺从了诸侯们的奏议,既因我能力不足,又频频遇上艰难,祭祀亡父,深忧居丧。

司徒亲尊德重,训救其弊,王室之不坏,实公是恁。

司徒德高望重,指出改正国家的弊端,王室没有衰败,实在是靠司徒。

帝既备兹冠礼,而四海未一,五胡叛逆,豺狼当路,费役日兴,百姓困苦。

皇帝既已完成了冠礼,而四海还未统一,五胡叛逆,豺狼当道,财用劳役一天天增多,百姓困苦。

愿诸君子思量远算,戮力一心,辅翼幼主,匡救不逮。

希望诸君子从长远考虑,同心协力,辅佐保护年幼的皇帝,匡正不周到的地方。

未亡人永归别宫,以终余齿。

我永远地回到另外的宫室,度过余生。

仰惟家国,故以一言托怀。

全是为了国家,以此言寄托我的心意。

及哀帝、海西公之世,太后复临朝称制。

哀帝、海西公当政之时,太后又临朝摄政。

桓温之废海西公也,太后方在佛屋烧香,内侍启云: 外有急奏 ,太后乃出。

担坦废迤酉公时,太后正在佛堂烧香,内侍奏报说 外面有紧急奏章 ,太后才出来。

尚倚户前视奏数行,乃曰 我本自疑此 ,至半便止,索笔答奏云: 未亡人罹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

靠着门看了几行奏章,就说 我本来就有这种疑虑 。看了一半就不看了,要来笔答覆奏章说: 我经历了各种忧患,想到生者与死者,心如刀割。

温始呈诏草,虑太后意异,悚动流汗,见于颜色。

桓温呈送诏书草稿之初,疑虑太后有异议,害怕得出汗,惊恐表现在脸上。

及诏出,温大喜。

等到诏书出来,桓温大喜。

简文帝即位,尊后为崇德太后。

简文帝即位,尊称太后为崇德太后。

及帝崩,孝武帝幼冲,桓温又薨。

皇帝死时,孝武帝年幼,桓温又死了。

群臣启曰: 王室多故,祸艰仍臻,国忧始周,复丧元辅,天下惘然,若无攸济。

群臣启奏说: 王室多事,灾祸丧事频频,国丧刚完,又死了丞相,天下人失意,好像没有了寄托。

主上虽圣资奇茂,固天诞纵。

皇帝虽然十分圣明,这本是天意让他如此。

而春秋尚富,如在谅闇,蒸蒸之思,未遑庶事。

然而年纪尚小,又在服丧,思念之情,顾不上国事。

伏惟陛下德应坤厚,宣慈圣善,遭家多艰,临朝亲览。

陛下的德行顺应妇道,仁慈圣明善良,遇上国家多难,临朝亲理政务。

光大之美,化洽在昔,讴歌流咏,播溢无外。

光大国运的美名,在过去深入人心,人们诬歌传咏,播散到四面八方。

虽有莘熙殷,妊姒隆周,未足以喻,是以五谋克从,人鬼同心,仰望来苏,悬心日月。

就是有莘振兴殷商,妊姒振兴周朝,也不足以比喻。因此而能统一,人鬼一心,仰望着国运的复苏,挂念着皇帝皇后。

夫随时之义,《周易》所尚,宁固社稷,大人之任。

顺应天人的道理,是《周易》所崇尚的,安宁稳固国家,是大人的重任。

伏愿陛下抚综万机,厘和政道,以慰祖宗,以安兆庶。

愿陛下料理国事,调整政道,从而告慰祖宗,安抚百姓。

不胜忧国喁喁至诚。

无法表达我们忧国至诚之心。

太后诏曰: 王室不幸,仍有艰屯。

太后下诏说: 王室不幸,艰难不断。

览省启事,感增悲叹。

看了奏章,更增悲叹。

内外诸君并以主上春秋冲富,加蒸蒸之慕,未能亲览,号令宜有所由。

内外大臣,都认为皇上年幼,再加上哀思之情,不能亲理政务,号令应该有出处。

苟可安社稷,利天下,亦岂有所执,辄敬从所启。

如果能安定国家,有利天下,还有什么可坚持的呢,就恭敬地依从大臣的奏章。

但暗昧之阙,望尽弼谐之道。

但是如有昏昧缺漏,望大臣们尽力辅助指出。

于是太后复临朝。

于是太后再次临朝亲政。

帝既冠,乃诏曰: 皇帝婚冠礼备,遐迩宅心,宜当阳亲览,缉熙惟始。

皇帝行冠礼以后,太后下韶书说: 皇帝婚冠礼完备,远近安居乐业,应该面向南亲理政务,光明从遣裹开始。

今归政事,率由旧典。

现在我归还政事,一切按照旧有的典章。

于是复称崇德太后。

于是又称崇德太后。

太元九年,崩于显阳殿,年六十一,在位凡四十年。

太元九年,太后逝世于显阳殿,时年六十一岁,在位共四十年。

太后于帝为从嫂,朝议疑其服。

太后是皇帝的堂嫂,朝廷议论丧制时有疑惑。

太学博士徐藻议曰: 资父事君而敬同。

太学博士徐藻说: 事奉父亲与国君的恭敬程度是相同的。

又《礼》云 其夫属父道者,妻皆母道也 ,则夫属君道,妻亦后道矣。

而且《仪礼》上说 丧礼中丈夫排列在父辈时,妻子都按母辈对待 ,那么丈夫按国君对待,妻子也应按皇后对待。

服后以齐,母之义也。

为太后服齐衰,是按母亲对待。

鲁讥逆祀,以明尊卑。

鲁国君子讥讽颠倒次序的祭祀,是要明确尊卑。

今上躬奉康、穆、哀皇及靖后之祀,致敬同于所天,岂可敬之以君道,而服废于本亲。

如今皇上供奉康帝、穆帝、哀帝及靖后的祭祀,致敬像君臣关系一样,怎么能像对国君一样恭敬,而因为亲属关系就废止了丧服的制度呢。

谓应齐衰期。

我认为应服齐衰一年。

从之。

听从了他的意见。

穆章何皇后,讳法倪,庐江灊人也。父准,见《外戚传》。

穆章何皇后名法倪,庐江潜入。父亲何准,事迹见《外戚传》。

以名家膺选。

以出身名门应选入宫。

升平元年八月,下玺书曰: 皇帝咨前太尉参军何琦:混元资始,肇经人伦,爰及夫妇,以奉天地宗庙社稷。

升平元年八月,皇帝下玺书说: 皇帝向前太尉参军何琦咨询:天地形成之初,就开始制定人与人的关系,于是有了夫妇,以此来供奉天地宗庙。

谋于公卿,咸以宜率由旧典。

与公卿商议,都认为应该遵循旧有典章。

今使使持节太常彪之、宗正综,以礼纳采。

现在派使持节太常彪之、宗正司马综,用礼物纳采。

琦答曰: 前太尉参军、都乡侯粪土臣何琦稽首顿首再拜。

何琦回答说: 前太尉参军、都乡侯小臣何琦行稽首礼叩首再拜。

皇帝嘉命,访婚陋族,备数采择。

皇帝下达美好的命令,在我家族中寻访婚姻,准备了数人供选择。

臣从祖弟故散骑侍郎准之遗女,未闲教训,衣履若如人。

我的堂祖父的弟弟,已故散骑侍郎何准的遣女,没间断过训导,衣着如常人。

钦承旧章,肃奉典制。

恭敬严肃地奉承旧有的典章制度。

又使兼太保、武陵王晞,兼太尉、中领军洽,持节奉册立为皇后。

又派兼太保、武陵王司马晞,兼太尉、中领军司马洽带上册书,立法倪为皇后。

后无子。

皇后没有儿子。

哀帝即位,称穆皇后,居永安宫。

哀帝即位,被称为穆皇后,居住在永安宫。

桓玄篡位,移后入司徒府。

桓玄篡位,把皇后移到司徒府。

路经太庙,后停舆恸哭,哀感路人。

路过太庙,皇后停车大哭,哀伤感动路人。

玄闻而怒曰: 天下禅代常理,何预何氏女子事耶!

桓玄听说后发怒说: 天下挥让替代是平常的事,舆姓包的女子有什么关系!

乃降后为零陵县君,与安帝俱西,至巴陵。

于是把皇后降为零陵题昼。舆宝童一同西行,到了旦医。

及刘裕建义,殷仲文奉后还京都,下令曰: 戎车屡警,黎元阻饥。

塑瞪树立义旗,殷仲文侍奉皇后回到京都,皇后下令说: 战事频繁,百姓艰难饥饿。

而饍御丰靡,岂与百姓同其俭约。

而我们膳食车服丰盛浪费,怎么能舆百姓一同俭朴节约呢。

减损供给,勿令游过。

减少供给,不要游乐遇度。

后时以远还,欲奉拜陵庙。

皇后当时因为从远地回京,打算参拜陵庙。

有司以寇难未平,奏停。

有关官吏因敌寇还没平息,奏请取消。

元兴三年崩,年六十六,在位凡四十八年。

元兴三年去世,时年六十六岁,在位共四十八年。

哀靖王皇后,讳穆之,太原晋阳人也。司徒左长史濛之女也。

哀靖王皇后名夔之,左愿置屋人。司徒左长史王遂的女儿。

后初为琅邪王妃。

皇后起初是堕墨王的妃子。

哀帝即位,立为皇后,追赠母爰氏为安国乡君。

塞童即位,立她为皇后,追赠她母亲爱旦为塞垦翅星。

后在位三年,无子。

皇后在位三年,没有儿子。

兴宁二年崩。

星空二年去世。

废帝孝庾皇后,讳道怜,颍川焉陵人也。父冰,自有传。

废帝孝庾皇后名道搓,题丛匮堕入。父亲尘速,本书有传。

初为东海王妃。

起初是塞海王的妃子。

及帝即位,立为皇后。

废帝即位,立她为皇后。

太和六年崩,葬于敬平陵。

太和六年去世,葬在敬平陵。

帝废为海西公,追贬后曰海西公夫人。

皇帝被废为海西公后,追贬她为海西公夫人。

太元十一年,海西公薨于吴,又以后合葬于吴陵。

太五十一年,荡酉公死在呈,又把皇后与蛊酉公合葬在吴陵。

简文宣郑太后,讳阿春,河南荥阳人也。世为冠族。

简文宣郑太后名阿春,河南荥阳人。历代为豪门世族。

祖合,临济令。

祖父鄞合,是临济令。

父恺,字祖元,安丰太守。

父亲郑恺,字祖元,是安丰太守。

后少孤,无兄弟,唯姊妹四人,后最长。

皇后年少时即成了孤儿,没有兄弟,仅姐妹四人,皇后最大。

先适渤海田氏,生一男而寡,依于舅濮阳吴氏。

先嫁给渤海田氏,生下一个男孩就守了寡,投奔舅舅濮阳吴氏家。

元帝为丞相,敬后先崩,将纳吴氏女为夫人。

元帝为丞相时,邀后先去世,将娶吴氏女儿作夫人。

后及吴氏女并游后园,或见之,言于帝曰: 郑氏女虽嫠,贤于吴氏远矣。

皇后与吴氏的女儿一起游后园,有人看见了,对皇帝说: 墓返女虽是寡妇,但比呈旦的女儿贤惠多了。

建武元年,纳为琅邪王夫人。甚有宠。

建武元年,娶为琅邪王夫人,很受宠爱。

后虽贵幸,而恆有忧色。

皇后虽然显贵受宠,然而常有忧虑之色。

帝问其故,对曰: 妾有妹,中者已适长沙王褒,余二妹未有所适,恐姊为人妾,无复求者。

皇帝问她缘故,回答说: 我有妹妹,中间那个已嫁给长沙王褒,还剩两个妹妹没出嫁,怕姐姐成了妾,再没有求婚的人了。

帝因从容谓刘隗曰: 郑氏二妹,卿可为求佳对,使不失旧。

皇帝于是从容地对刘隗说: 郑氏两个妹妹,你可以为她们寻求好配偶,使她们不失去旧日的显赫。

隗举其从子佣娶第三者,以小者适汉中李氏,皆得旧门。

刘隗推举他的侄子刘佣娶了二妹,把最小的嫁给汉中李氏,都到了世族之家。

帝召王褒为尚书郎,以悦后意。

皇帝召王褒为尚书郎,以此取悦皇后的心意。

后生琅邪悼王、简文帝、寻阳公主。

皇后生下琅邪悼王、简文帝、寻阳公主。

帝称尊号,后虽为夫人,诏太子及东海、武陵王皆母事之。

琅邪王称帝,皇后虽然是夫人,皇帝令太子及束海王、武陵王都按母亲之礼事奉她。

帝崩,后称建平国夫人。

皇帝去世,皇后被称为建平国夫人。

咸和元年薨,简文帝时为琅邪王,制服重。

咸和元年皇后去世,简文帝当时是琅邪王,服大丧。

有司以王出继,宜降所生,国臣不能匡正,奏免国相诸葛颐。

有关官吏认为琅邪王已经过继,对生母的丧礼应降格,国中大臣不能匡正,奏请罢免国相诸葛颐。

王上疏曰: 亡母生临臣国,没留国第,臣虽出后,亦无所厌,则私情得叙。

琅邪王上疏说: 亡母在世时在我的国家,去世时留国家的宅第,我虽出继,也没有丧服降等的道理,这样母子之情能表达。

昔敬后崩,孝王已出继,亦还服重。

过去敬后去世,孝王已经过继,也还是服大丧。

此则明比,臣所宪章也。

这是清楚的先例,我应效法。

明穆皇后不夺其志,乃徙琅邪王为会稽王,追号后曰会稽太妃。

明穆皇后不强迫他改变主意,于是调琅邪王为会稽王,追封皇后为会稽太妃。

及简文帝即位,未及追尊。

简文帝即位,未来得及追加尊号。

临崩,封皇子道子为琅邪王,领会稽国,奉太妃祀。

临死,封皇子道子为琅邪王,领会稽国,祭祀太妃。

太元十九年,孝武帝下诏曰: 会稽太妃文母之德,徽音有融,诞载圣明,光延于晋。

太元十九年,孝武帝下诏书说: 会稽太妃是文德之母,德音融融,满载圣明,光照大晋。

先帝追尊圣善,朝议不一,道以疑屈。

先帝给圣明善良的会稽太妃追加尊号,朝廷的议论不一致,道被怀疑歪曲。

朕述遵先志,常惕于心。

我陈述遵循先帝的志向,常常在心中告诫。

今仰奉遗旨,依《阳秋》二汉孝怀皇帝故事,上太妃尊号曰简文太后。

今天恭奉遣旨,依照《春秋》、两汉及孝怀皇帝过去的做法,加太妃尊号为简文宣太后。

于是立庙于太庙路西,陵曰嘉平。

于是在太庙路西立庙,陵墓称嘉平。

时群臣希旨,多谓郑太后应配食于元帝者。

当时群臣为了迎合皇上旨意,多认为郑太后应配祭于元帝。

帝以问太子前率徐邈,邈曰: 臣案《阳秋》之义,母以子贵。

皇帝以此询问太子前率徐邈,徐邈说: 我认为《春秋》的义理,是母亲因为儿子而显贵。

鲁隐尊桓母,别考仲子之宫而不配食于惠庙。

鲁隐公尊重桓公的母亲,另建仲子之宫而不在惠庙配享。

又平素之时,不伉俪于先帝,至于子孙,岂可为祖考立配?

而且在以往,郑太后不是先帝的夫人,到了子孙怎么能为祖辈立元配呢?

其崇尊尽礼,由于臣子,故得称太后,陵庙备典。

尊崇已经至极,由于臣子,才得以称太后,陵庙礼典完备。

若乃祔葬配食,则义所不可。

假如合葬拊祭,那是义礼所不允许的。

从之。

依从了他。

简文顺王皇后,讳简姬,太原晋阳人也。父遐,见《外戚传》。

简文顺王皇后名简姬,太原晋阳人。父亲王遐,事迹见《外戚传》。

后以冠族,初为会稽王妃,生子道生,为世子。

皇后因为出身显贵世族,最初是会稽王妃,生儿子道生,立为太子。

永和四年,母子并失帝意,俱被幽废,后遂以忧薨。

永和四年,母子俩都失去皇帝的宠爱,都被幽禁废黜,皇后由此忧郁而死。

咸安二年,孝武帝即位,追尊曰顺皇后,合葬高平陵,追赠后父遐特进、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

咸安二年,孝武帝即位,追加尊号为顺皇后,合葬在高平陵,追赠皇后的父亲王遐特进、光禄大夫,加封散骑常侍。

孝武文李太后,讳陵容,本出微贱。

孝武文李太后名陵容,出身低贱。

始简文帝为会稽王,有三子,俱夭。

起初简文帝是会稽王,有三个儿子,都夭折了。

自道生废黜,献王早世,其后诸姬绝孕将十年。

自从道生被废黜,献王过早去世,这以后众姬妾将近十年没有身孕。

帝令卜者扈谦筮之,曰: 后房中有一女,当育二贵男,其一终盛晋室。

皇帝命令占卜者扈谦为此卜筮,扈谦说: 后房中有一女子,当能生育两个富贵男孩,其中一个最终能兴盛晋室。

时徐贵人生新安公主,以德美见宠。

当时徐贵人生下新安公主,因德行美好被宠。

帝常冀之有娠,而弥年无子,会有道士许迈者,朝臣时望多称其得道。

皇帝常希望她怀孕,然而终年无子。适逢有个叫许迈的道士,朝廷大臣及当时名人都说他得道。

帝从容问焉,答曰: 迈是好山水人,本无道术,斯事岂所能判!

皇帝从容地问他,回答说: 我是喜好山水之人,本来没有道术,这种事怎能判断!

但殿下德厚庆深,宜隆奕世之绪,当从扈谦之言,以存广接之道。

不过殿下德行厚福运深,应该是子息兴旺,该听从扈谦的话,来拓宽传宗接代的路子。

帝然之,更加采纳。

皇帝认为他说得对,更加采妃纳妾。

又数年无子,乃令善相者召诸爱妾而示之,皆云非其人,又悉以诸婢媵示焉。

又过了几年没有儿子,于是命令善于相面的人召集众爱妾来给他看,没有一个被相中的,又召来全部婢媵给他看。

时后为宫人,在织坊中,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昆仑。

当时皇后是宫人,在纺织作坊中,身材高脸色黑,宫女都叫她 昆仑 。

既至,相者惊云: 此其人也。

被召来后,相面人吃惊地说: 就是这个人。

帝以大计,召之侍寝。

皇帝为了子息大计,召她侍奉睡觉。

后数梦两龙枕膝,日月入怀,意以为吉祥,向侪类说之,帝闻而异焉,遂生孝武帝及会稽文孝王、鄱阳长公主。

皇后几次梦见两条龙枕在膝上,日月落入怀中,心中认为是吉祥,向同类人述说,皇帝听说后感到惊异,此后生下了孝武帝及会稽文孝王、鄱阳长公主。

及孝武帝初即位,尊为淑妃。

孝武帝刚即位,尊她为淑妃。

太元三年,进为贵人,九年,又进为夫人。

太元三年,进升为贵人。九年,又进升为夫人。

十二年,加为皇太妃,仪服一同太后。

十二年,为皇太妃,仪礼服用完全和太后相同。

十九年,会稽王道子启: 母以子贵,庆厚礼崇。

十九年,会稽王道子启奏: 母以子贵,福厚礼盛。

伏惟皇太妃纯德光大,休祐攸钟,启嘉祚于圣明,嗣徽音于上列。

我认为皇太妃美德光照四方,她美德的保佑长久聚集,在圣明中开始了福运,从祖先处继承了德音。

虽幽显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

虽然隐微或显赫出于同样的考虑,但称谓没有尊敬到顶点,无法表达对圣心的恭敬。无法应答天人。

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

应该端正名号,详情依照旧有的典章。

八月辛巳,帝临轩,遣兼太保刘耽尊为皇太后,称崇训宫。

八月辛巳,皇帝到殿,派兼太保刘耽尊皇太妃为皇太后,称崇训宫。

安帝即位,尊为太皇太后。

安帝即位,尊她为太皇太后。

隆安四年,崩于含章殿。

隆安四年,在含章殿去世。

朝议疑其服制,左仆射何澄、右仆射王雅、尚书车胤、孔安国、祠部郎徐广等议曰: 太皇太后名位允正,体同皇极,理制备尽,情礼兼申。

朝廷的议论对丧服的体制有疑虑,左仆射何澄、右仆射王雅、尚书车胤、孔安国、祠部郎徐广等议论说: 太皇太后名位允当,体制如同在帝王之位,礼制完备,情理伸张。

《阳秋》之义,母以子贵,既称夫人,礼服从正。

《春秋》的义理是母以子贵,既然称作夫人,丧服应正统。

故成风显夫人之号,文公服三年之丧。

成风因夫人的名号显赫,文公为她服丧三年。

子于父母之所生,体尊义重。

子女对于父母的生养,身体尊贵情义深重。

且礼祖不厌孙,固宜追服无屈,而缘情立制。

况且以礼恭敬祖先并不贬损孙辈,当然应该追加丧服等级不使受屈,根据人情设立制度。

若嫌明文不存,则疑斯从重,谓应同于为祖母后齐衰三年。

如果嫌没有明文规定,就有疑问之处从重服丧,我们认为应该与为祖母服丧相同,服齐衰三年。

从之。

依从了他们。

皇后及百官皆服齐衰期,永安皇后一举哀。

皇后及百官都服齐衰一年,永安皇后一同哀悼。

于是设庐于西堂,凶仪施于神兽门,葬修平陵,神主祔于宣太后庙。

于是在酉堂设立庐屋,在控凿盟办丧礼,葬在修垩座,神主拊祭于宣太后庙。

孝武定王皇后,讳法慧,哀靖皇后之侄也。父蕴,见《外戚传》。

孝武定王皇后名法慧,哀靖皇后的侄女。父亲王蕴,事迹见《外戚传》。

初,帝将纳后,访于公卿。

当初,皇帝将娶亲,向公卿询问。

于时蕴子恭以弱冠见仆射谢安,安深敬重之。

那时王蕴的儿子王苤二十岁,见了仆射谢窒,谢宣深深敬重他。

既而谓人曰: 昔毛嘉耻于魏朝,杨骏几倾晋室。

后来谢安对人说: 过去毛嘉在魏朝遭人耻笑,杨骏几乎颠覆晋室。

若帝纳后,有父者,唯廕望如王蕴乃可。

假如皇帝要娶妻,那皇后如果有父亲在,惟有名望像王蕴那样的才行。

既而访蕴女,容德淑令,乃举以应选。

以后走访王蕴的女儿,容貌品德美好,于是推举她应选。

宁康三年,中军将军桓冲等奏曰: 臣闻天地之道,盖相须而化成;帝后之德,必相协而政隆。

宁康三年,中军将军桓冲等奏报说: 臣听说天地之道,是相配而成;皇帝舆皇后之德,一定要协调而兴隆。

然后品物流形,彝伦攸叙,灵根长固,本枝百世。

然后能造化万物,天地人伦次第分明,灵根长久牢固,枝干百世繁衍。

天人同致,莫不由此。

天人相同,都是如此。

是以涂山作俪,而夏族以熙;妊姒配周,而姬祚以昌。

因此禹在涂山娶妻,夏曲从而光明;牲蛆嫁给旦室,坦姓从而福运昌盛。

今长秋将建,宜时简择。

如今将立皇后,应适时选择。

伏闻试守晋陵太守王蕴女,天性柔顺,四业允备。

我们听说试守晋陵太守王蕴的女儿,天性温柔顺从,《诗》、《书》、《礼》、《乐》四业具备。

且盛德之胄,美善先积。

况且是盛德之家的后代,美德善行积累得早。

臣等参议,可以配德乾元,恭承宗庙,徽音六宫,母仪天下。

我们这些人参谋商议,可以与皇帝相配,恭敬地奉承宗庙,在六宫播散德音,做天下母亲的典范。

于是帝始纳焉。

于是皇帝娶了她。

封蕴妻刘氏为乐平乡君。

封王蕴妻刘氏为乐平乡君。

后性嗜酒骄妒,帝深患之。

皇后生性喜好饮酒而骄傲忌妒,皇帝深感忧虑。

乃召蕴于东堂,具说后过状,令加训诫。

于是在东堂召见王蕴,一一述说皇后的过失,让他加以训诫。

蕴免冠谢焉。

王蕴脱帽谢罪。

后于是少自改饰。

皇后于是稍加改正。

太元五年崩,年二十一,葬隆平陵。

左五五年去世,时年二十一岁,葬在隆平陵。

安德陈太后,讳归女,松滋浔阳人也。

安德陈太后名归女,松滋浔阳入。

父广,以倡进,仕至平昌太守。

父亲陈广,以伎艺得官,官至平昌太守。

后以美色能歌弹,入宫为淑媛,生安、恭二帝。

皇后靠貌美善唱歌弹琴,入宫做了淑媛,生下安、恭两皇帝。

太元十五年薨,赠夫人。

主五十五年去世,赠夫人名号。

追崇曰皇太后,神主祔于宣太后庙,陵曰熙平。

追加为皇太后,神主拊祭在宣叁后庙,陵墓叫熙平。

安僖王皇后,讳神爱,琅邪临沂人也。

安僖王皇后名神爱,琅邪临沂人。

父献之,见别传。母新安愍公主。

父亲献主,事迹另有传;母亲是新安愍公主。

后以太元二十一年纳为太子妃。

皇后在主五二十一年被娶为太子妃。

及安帝即位,立为皇后。无子。

塞童即位,立为皇后。没有儿子。

义熙八年崩于徽音殿,时年二十九,葬休平陵。

盏盐八年在遨宣殿去世,时年二十九岁,葬在体里陆。

恭思褚皇后,讳灵媛,河南阳翟人,义兴太守爽之女也。

恭思褚皇后名灵媛,河南阳翟人,义兴太守褚爽的女儿。

后初为琅邪王妃。

皇后起初是琅邪王妃。

元熙元年,立为皇后,生海盐、富阳公主。

元熙元年,被立为皇后,生下海盐、富阳公主。

及帝禅位于宋,降为零陵王妃。

等到皇帝把皇位禅让给塞,降为零陵王妃。

宋元嘉十三年崩,时年五十三,祔葬冲平陵。

宋元嘉十三年去世,时年五十三岁。拊葬在冲平陵。

史臣曰:方祇体安,俪乾仪而合德;圆舒循晷,配羲曜以齐明。

史臣曰:皇后体安,匹配帝王而合德;月亮遵循日影,匹配太阳而齐放光明。

故知阳烁阴凝,万物假其陶铸;火炎水润,六气由其调理。

因而可知阳炽热阴凝寒,万物依赖阴阳造就;火炎热水湿润,六气靠水火调理。

取譬贤淑,作伉文思,灵根式固,实资于此。

用来比喻贤妻淑女,匹配帝王的德行,这对皇室根基坚固,实在是有帮助的。

宣穆阅礼,偶德潜鳞,翊天造之艰虞,嗣涂山之逸响,宝运归其后胤,盖有母仪之助焉。

宣穆皇后知礼,德配直趄,协助帝王艰难创业,继承了涂山流传下来的德音,把好运留给了后代,这都是靠有母亲风范的人相助啊。

武元杨氏预闻朝政,明不逮远,爱弱私情,深杜卫瓘之言,不晓张泓之诈,运其阴沴,韬映乾明,晋道中微,基于是矣。

武元杨氏干预朝政,目光短浅,爱溺长子以徇私情,完全杜绝卫璀的言论,不知张泓的奸诈,不祥的阴气,遮掩了皇上的圣明,晋国势中道衰微,就是从此开始的。

惠皇禀质,天纵其嚚,识暗鸣蛙,智昏文蛤。

惠皇帝禀性老实愚钝,昏庸到问蛙鸣是为官还是为私的地步。

南风肆狡,扇祸稽天。

南风放肆狡诈,煽起了漫天的祸水。

初践椒宫,逞枭心于长乐;方观梓树,颁鸩羽于离明。褒后灭周,方之盖小;妹妃倾夏,曾何足喻。

刚踏入后妃的宫室,就开始施展做太后的雄心;才看到得势,就被赐毒药自杀。褒后毁灭周朝,用来比方恐怕还嫌不够;妹妃倾覆夏朝,也不足用来比喻。

中原陷于鸣镝,其兆彰于此焉。

中原陷于战乱,征兆就是从此明显的。

昔者高宗谅闇,总百官于元老;成王冲眇,托万机于上公。

过去高宗居丧,把朝政交给元老;成王年幼无知,把国事托付给上公。

太后御宸,谅知非古。

太后临朝听政,确实不是古代的制度。

而明穆、康献,仍世临朝,时属委裘,躬行负扆。

而明穆、康献皇后累代临朝,当时属于皇帝幼小,于是亲自摄政。

各免华阳之衅,竟蹑和熹之踪,保陵迟以克终,所幸实为多矣。

各自兔掉了华阳的血祭,竞相追随和熹的足迹,保持衰微的国运不在自己手中断送,可庆幸的实在不少。

赞曰:二妃光舜,三母翼周。

赞曰:两个妃子光大了舜业,三位母亲辅翼了周朝。

末升夷癸,褒进亡幽。

末喜受宠使夏桀覆灭,褒姒得意毁灭了西周。

家邦兴灭,职此之由。

国家的兴亡主要是因为这个啊。

穆后沈断,忘情执爨。

穆后沉毅果断,杀人灭口后能不露声色地执炊做饭。

故剑辞恩,池蒲起叹。

旧妻失宠,池塘蒲柳为她感叹。

崇化繁祉,肇基商乱。

崇化宫皇太后多福,是后世祸乱的起点。

二杨继宠,福极灾生。

两位杨皇后先后受宠,福极而祸生。

南风炽虐,国丧身倾。

南风皇后残酷暴虐,国破身亡。

献容幸乱,居辱疑荣。

献容皇后被乱臣宠幸,身受屈辱反而认为是荣耀。

援笔废主,持尺威帝。

提起笔就废置君主,拿着韶书欺凌皇帝。

契阔终罹,殷忧以毙。

离散终遭不幸,深忧以致毙命。

芬实窈窕,芳菲婉嫕。

芬身材窈窕,芳温柔顺从。

吕妾变嬴,黄姬化羋。

吕氏之妾生子,造就了秦始皇蠃氏,黄帝之姬生子,正是楚国的祖先芈氏。

石文远著,金行潜徙。

记载留传久远,晋五行属金,金德悄然离去。

妇德倾城,迷硃夺紫。

妇人的德行让人倾倒,影响超出公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