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
济水发源于河东郡垣县以东的王屋山,称为沇水。
《山海经》曰:王屋之山联水出焉,西北流,注于秦泽。
《山海经》说:王屋之山,联水发源在那里,往西北流,注入泰泽。
郭景纯云:联、沇声相近,即沇水也。
郭景纯说:联、沇两字读音相近,联水就是沇水。
潜行地下,至共山南,复出于东丘。
水从地下潜流,到了共山以南,又在东丘冒出地面。
今原城东北有东丘城。
今天原城东北有东丘城。
孔安国曰:泉源为沇,流去为济。
孔安国说:泉水的源头是沈水,流出后则成济水。
《春秋说题辞》曰:济,齐也;齐,度也,贞也。
《春秋说题词》说:济,就是齐;齐就是渡,就是贞。
《风俗通》曰:济出常山房子县赞皇山,庙在东郡临邑县。
《风俗通》说:济水发源于常山 房子县赞皇山,济水庙在东郡临邑县。
济者,齐也,齐其度量也。
济,就是齐,使度量划一的意思。
余按二济同名,所出不同,乡原亦别,斯乃应氏之非矣。
我按两条济水同名而发源不同,流向也异,这是应氏的错误。
今济水重源出轵县西北平地。
现在济水重发的源头出自积县西北的平地上,水有两个源头。
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昔晋文公伐原以信,而原降,即此城也。
东边的源头出自原城东北。从前晋文公攻原,能够重信,因而原就投降了,指的就是此城。
俗以济水重源所发,因复谓之济原城。
民间因为原城是济水重源所发的地方,因而又把它叫做济源城。
其水南径其城东故县之原乡。
东源水往南流经城东旧县城的原乡。
杜预曰:沁水县西北有原城者是也。
杜预说:沁水县西北有原城,即是此城。
南流与西源合,西源出原城西,东流水注之。
水往南流与西源汇合。西源出自原城西面,有东流水注入。
水出西南,东北流注于济。
东流水发源于西南,往东北流注入济水。
济水又东径原城南,东合北水,乱流东南注,分为二水,一水东南流,俗谓之为衍水,即沇水也。
济水又往东流经原城南面,东流与北水汇合,乱流往东南奔泻,分为两条。一条往东南流,俗称衍水,就是沈水。
衍、沇声相近,转呼失实也。
衍、沈二字音近,因而造成音转失实。
济水又东南,径絺城北而出于温矣。
济水又往东南流经缔城北面,然后由温县流出。
其一水枝津南流,注于湨。
另一条分支南流,注入溪水。
湨水出原城西北原山勋掌谷,俗谓之为白涧水,南径原城西。
溪水发源于原城西北原山的勋掌谷,俗称白涧水,往南流经原城西面。
《春秋》,会于湨梁,谓是水之坟梁也。
《春秋》中说的会于误梁,就是指此水的堤梁。
《尔雅》曰:梁莫大于湨梁。
《尔雅》说:堤梁中,没有比漠梁更大的了。
梁,水堤也。
梁就是水堤。
湨水又东南径阳城东,与南源合,水出阳城南溪。阳亦樊也。一曰阳樊。
溪水又往东南流经阳城东,与南源汇合。南源水出自阳城南溪,阳就是樊,又称阳樊。
《国语》曰:王以阳樊赐晋,阳人不服,文公围之。
《国语》说:周王把阳樊赐给晋,阳人不服,晋文公就把阳城包围起来。
仓葛曰:阳有夏、商之嗣典,樊仲之官守焉。君而残之,无乃不可乎?
仓葛说:阳城有夏、商的后裔及其典章制度,由樊仲的官守护着,您把它毁坏了,恐怕不好吧?
公乃出阳人。
文公于是放了阳人。
《春秋》,樊氏叛,惠王使虢公伐樊,执仲皮归于京师。即此城也。
《春秋》:樊氏反叛,周惠王派貌公去讨伐樊氏,逮捕了樊仲皮,带回京都,说的就是此城。
其水东北流,与漫流水合,水出织关南,东北流,又北注于湨,谓之漫流口。
溪水往东北流,与漫流水汇合。漫流水发源于积关南边,往东北流,又往北注入溪水,汇流处称为漫流口。
湨水又东合北水,乱流东南,左会济水枝渠。
溪水又往东流,汇合了北水,乱流奔向东南,在左边汇合济水支渠。
湨水又东径钟繇坞北,世谓之钟公垒。
误水又往东流经钟蒜坞北面,世人称为钟公垒。
又东南,涂沟水注之。
又往东南流,涂沟水注入。
水出轵县西南山下,北流东转,入轵县故城中,又屈而北流出轵郭。
涂沟水发源于软县西南的山下,往北流,然后折向东边,流入积县老城中,又转弯往北流出积城。
汉文帝元年,封薄昭为侯国也。
汉文帝元年前,把积封给薄昭,立为侯国。
又东北流注于湨。
又往东北流,注入溟水。
湨水又东北径波县故城北。
溪水又往东北流经波县老城北面。
汉高帝封公上不害为侯国。
汉高帝把这里封给公上不害,立为侯国。
湨水又东南流,天浆涧水注之。
溪水又往东南流,天浆涧水注入。
水出轵南皋向城北,城在皋上。俗谓之韩王城,非也。
涧水发源于积县南边的高地,在向城北面。城在高地上,俗称韩王城,这是不对的。
京相璠曰:或云今河内织西有城,名向,今无。
京相潘说:有人说今天河内积县西边有个地方,名叫向,但现在已没有城了。
杜元凯《春秋释地》亦言是矣。
杜元凯《春秋释地》也是这么说。
盖相袭之向,故不得以地名而无城也。
这里所说的向都是沿袭的说法,不能单提地名而不说到城。
阚駰《十三州志》曰:轵县南山西曲有故向城,即周向国也。
阐驯《十三州志》说:积县南山西边的山弯里有老向城,就是周时的向国。
《传》曰,向姜不安于莒而归者矣。
《左传》说:向姜在营很不安心,就回去了。
汲郡《竹书纪年》曰:郑侯使韩辰归晋阳及向。
汲郡《竹书纪年》说:郑侯派韩辰把阳及向归还给晋。
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河雍,向为高平。
二月,在阳、向两地筑城,把阳改名为河雍,把向改名为高平。
即是城也。
这里说到的向就是向城。
其水有二源俱导,各出一溪,东北流,合为一川,名曰天浆溪。
涧水有两个源头,各从一条溪流出,往东北流,合并成一条,叫天浆溪。
又东北径一故城,俗谓之冶城,水亦曰冶水。
又往东北流过一座老城,俗称冶城,水也叫冶水。
又东流注于湨。
又东流注入溪水。
湨水又东南流,右会同水,水出南原下,东北流径白骑坞南。坞在原上,为二溪之会,北带深隍,三面阻险,惟西版筑而已。
溪水又往东南流,在右边汇合了同水。同水发源于南原下,往东北流经白骑坞南边,坞在高地上,位于二溪的汇流处,北边靠近深壑,三面都极险峻,只有西边筑了城墙。
东北流径安国城西,又东北注湨水。
同水往东北流过安国城西边,又往东北注入溪水。
湨水东南径安国城东,又南径毋辟邑西,世谓之无比城,亦曰马髀城,皆非也。
漠水往东南流经安国城东边,又往南流经毋辟邑西边,世人称为无比城,也叫马稗城,都不对。
朝廷以居废太子,谓之河阳庶人。
朝廷把废黝的太子滴居到这里来,称他为河阳庶人。
湨水又南注于河。
溟水又南流,注入河水。
又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
又往东流到温县西北,称为济水。
又东过其县北,济水于温城西北与故渎分,南径温县故城西。
又往东流过县北,济水在温城西北与旧水道分流,往南流经温县老城西边。
周畿内国,司寇苏忿生之邑也。
这是周朝京瓷以内的封国,是司寇苏忿生的食邑。
《春秋》僖公十年,狄灭温,温子奔卫,周襄王以赐晋文公。
《春秋》:嘻公十年前,狄灭了温,温子逃到卫国,周襄王把这地方赐给晋文公。
济水南历貌公台西。
济水往南流经貌公台西边。
《皇览》曰:温城南有虢公台,基趾尚存。
《皇览》说:温城以南有藐公台,遗址至今仍在。
济水南流注于河。
济水南流注入河水。
郭缘生《述征记》曰:济水河内温县注于河,盖沿历之实证,非为谬说也。
郭缘生《述征记》说:济水流经河内郡温县注入河水。这是根据水道沿途所经的实况说的,并非信自雌黄。
济水故渎于温城西北东南出,径温城北,又东径虢公冢北。
济水旧河道在温城西北往东南流经温城北面,又往东流经彼公墓北面。
《皇览》曰:虢公冢在温县郭东,济水南大冢是也。
《皇览》说:藐公墓在温县城东,就是济水南岸的大坟。
济水当王莽之世,川渎枯竭,其后水流径通,津渠势改,寻梁脉水,不与昔同。
王莽时济水枯竭,以后水虽又流通了,但水道却已改变,考察今天的水道,与过去己不相同了。
屈从县东南流,过隤城西,又南当巩县北,南入于河。
从县城折向东南,流经陵城西边,又往南流,在巩甚北边南流注人河水。
济水故渎东南合奉沟水,水上承朱沟于野王城西,东南径阳乡城北,又东南径李城西。
济水旧水道往东南与奉沟水汇合。奉沟水上流在野王城西面承接朱沟,往东南流经阳乡城北边,又往东南流经李城西边。
秦攻赵,邯郸且降,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胜,分家财飨士,得敢死者三千人,李同与赴秦军,秦军退。
秦兵进攻赵国,邯郸眼看就要投降了,骤站客舍小吏的儿子李同向平原君赵胜建议,叫他分出自己的家产,搞赏士兵,于是征募到敢死队三千人。李同和他们一起冲向秦军,把秦军打退了。
同死,封其父为李侯。
李同战死,封他的父亲为李侯。
故徐广曰:河内平旱县有李城。即此城也。
所以徐广说:河内郡平皋县有李城,就是此城。
于城西南为陂水,淹地百许顷,兼葭萑苇生焉,号曰李陂。
沟水流到城西南积成破水,破塘占地一百来顷,长满了芦苇,称为李破。
又径隤城西,屈而东北流,径其城北,又东径平皋城南。应劭曰:邢侯自襄国徙此。
又流经险城西面,折向东北,流经城北,又往东流经平皋城南,应肋说:邢侯从襄国迁移到这里。
当齐桓公时,卫人伐邢,邢迁于夷仪,其地属晋,号曰邢丘。
齐桓公时,卫人攻邢,邢人迁到夷仪,就叫刑丘。那地方属于晋国。
《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三年,郑城邢丘。司马彪《后汉郡国志》云:县有邢丘,故邢国,周公子所封矣。
因为它在河边高岸上,地势平坦,所以叫平皋。薛攒注《汉书》说:《春秋》中记载狄人攻邢,邢人迁到夷仪,没有到这里。
汉高帝六年,封砀郡长项佗为侯国,赐姓刘氏,武帝以为县。
现在襄国以西有夷仪城,离襄国百余里;平皋是邢丘,并不是封国。我按《春秋》:宣公六年,把这地方封给杨郡长项佗,立为侯国,赐姓刘氏。武帝时废国设县。
其水又南注于河也。
水又往南注入大河。
与河合流,又东过成皋县北,又东过荥阳县北,又东至砾溪南,东出过荥泽北。
与河水合流。又往东流过成皋县北边,又往东流过荣阳县北边,又往东流到砾溪南边,往东流过荣泽北边。
《释名》曰:济,济也,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晋地道志》曰:济自大伾入河,与河水斗,南泆为荥泽。
《释名》说:济就是渡的意思。水源出自大河以北,渡过大河往南流。《晋地道志》说:济水从大坯入河,与河水相冲激,往南溢出,成为荣泽。
《尚书》曰:荥波既潴。
《尚书》说:荣波泽可以蓄水了。
孔安国曰,荥泽波水已成遏潴。
孔安国说:荣泽波水已经堵塞而积储起来。
阚駰曰:荣播,泽名也。
阐驯说:荣播是泽名。
故吕忱云:播水在荥阳。谓是水也。
所以吕忱说:播水在荣阳,说的就是这条水。
昔大禹塞其淫水而于荥阳下引河,东南以通淮、泗,济水分河东南流。
从前大禹堵塞住漫流的水,而荣阳下引河水往东南与淮水、泅水相通,把济水从河水分出去,流向东南。
汉明帝之世,司空伏恭荐乐浪人王景,字仲通,好学多艺,善能洽水。
汉明帝时,司空伏恭推荐乐浪人王景,王景字仲通,好学而多才多艺,长于治水。
显宗诏与谒者王吴始作浚仪渠,吴用景法,水乃不害,此即景、吴所修故渎也。
显宗下诏要他和渴者王吴去开浚仪渠。王吴用王景的办法才杜绝了水灾,这就是王景王吴两人所开的旧渠。
渠流东注,浚仪故复,谓之浚仪渠。
渠水往东流向浚仪,所以称浚仪渠。
明帝永平十五年,东巡至无盐,帝嘉景功,拜河堤谒者。
明帝于永平十五年,在敖城西北用石块砌筑了一道水门,用以拦截渠口,称为石门,所以人们也把此渠称为石门水。
灵帝建宁四年,于敖城西北垒石为门,以遏渠口,谓之石门,故世亦谓之石门水。门广十余丈,西去河三里,石铭云:建宁四年十一月,黄场石也,而主吏姓名,磨灭不可复识。
石门宽十余丈,西距大河三里。石上刻着:建宁四年十一月以黄场之石修建。
魏太和中,又更修之,撤故增新,石字沦落,无复在者。
但主持其事的官吏姓名却已模糊得看不出来了。魏太和年间二月丁丑日,派河堤渴者王诲去疏浚河道,通过荒芜的土地。
水北有石门亭,戴延之所云新筑城,城周三百步,荥阳太守所镇者也。
说是由于大河冲积淤塞,因而侵蚀了堤防,过去总是用竹笼装石头,填上泥土来筑堤,但用这种办法筑的堤时常毁坏,引起溃决,枉费了亿万人工。
水南带三皇山,即皇室山,亦谓之为三室山也。
因此请求临河各郡派出民佚,开山采石来砌筑堤岸,工程完成以后,摇役也可停息了。
济渎又东径大梁城之赤亭北而东注。
济读又往东流经大梁城的赤亭北面,往东流去。
又东过平丘县南,北济也。
又往东流过平丘县南边,这是北济水。
县,故卫地也。
平丘县从前是卫国地方。
《春秋》鲁昭公十三年,诸侯盟于平丘是也。
《春秋》:鲁昭公十三年前,诸侯在平丘会盟。
县有临济亭,田儋死处也。又有曲济亭,皆临侧济水者。
县里有临济亭,田檐就死在这里,又有曲济亭,都在济水旁边。
又东过济阳县北,北济也,自武父城北。
又往东流过济阳县北边,这是北济水,从武父城北面流过。
阚駰曰:在县西北,郑邑也。
阐胭说:武父城在济阳县西北,是郑国的城。
东径济阳县故城北。
水往东流,从济阳县老城北面流过。
圈称《陈留风俗传》曰:县,故宋地也。
圈称《陈留风俗传》说:济阳县,从前是宋国的地方。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城济阳。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修筑济阳城。
汉景帝中六年,封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
汉景帝中元六年前,封梁孝王的儿子明为济川王。
应劭曰:济川,今陈留济阳县是也。
应肋说:济川就是今天陈留郡的济阳县。
又东过冤朐县南,又东过定陶县南,南济也。
又往东流过冤胸县南边,又往东流过定陶县南边,这是南济水。
济渎自济阳县故城南,东径戎城北。
济读从济阳县旧城南往东流经戎城北边。
《春秋》隐公二年,公会戎于潜。
《春秋》:隐公二年死了。
杜预曰:陈留济阳县东南有戎城是也。
哀帝说:最好是在恭王的陵园内建陵。
济水又东北,菏水东出焉。
于是就送葬到定陶贵震山以东。
济水又东北径冤朐县故城南。吕后元年,封楚元王子刘执为侯国,王莽之济平亭也。济水又东径秦相魏冉家南。
王莽执政以后,把太后贬称丁姬,打开放置她的棺榔的墓门,这时里面忽然冒出四五丈的火焰,士兵用水把火浇熄,人才能进去。
时有群燕数千,衔土投于丁姬竁中,今其坟冢,巍然尚秀,隅阿相承,列郭数周,面开重门,南门内夹道有崩碑二所,世尚谓之丁昭仪墓,又谓之长隧陵。
但棺中放的器物都烧坏了。公卿派遣子弟及诸生四夷共十余万人,手持工具,帮助将作匠人掘平共王母亲傅太后及丁姬这两座坟墓,掘了二十天都掘平了。王莽又在四周种上荆棘,作为后世人的鉴戒。这时有燕群数千,衔泥投于丁姬的墓穴中。现在她的坟还高大壮丽,四角相连接,围墙好几重:正面开着几道大门,南门内道路两边有两块残碑,人们还称为丁昭仪墓,又叫长隧陵。
盖所毁者,傅太后陵耳。丁姬坟墓,事与书违,不甚过毁,未必一如史说也。
原来破坏的是傅太后的陵墓,丁姬的墓事实上并未遭到太大的破坏,未必都像史籍上所载一样。
坟南,魏郡治也。
坟的南面,就是魏郡治。
世渭之左城,亦名之曰葬城,盖恭王之陵寝也。
世人称为左城,又名葬城,就是因为有恭王陵的缘故。
济水又东北径定陶县故城南,侧城东注。
济水又往东北流经定陶县老城南,沿着城边往东流去。
县,故三鬷国也,汤追桀,伐三鬷,即此。
定陶县就是旧时的三融国,汤追莱,攻打三融,就是这地方。
周武王封弟叔振铎之邑,故曹国也。
周武王把弟弟叔振铎封于此邑,也就是旧时的曹国。
汉宣帝甘露二年,更济阴为定陶国,王莽之济平也。
汉宣帝甘露二年前,把济阴改为定陶国,王莽时称为济平。
战国之世,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变姓名寓于陶,为朱公。
战国时期,范蠢雪了会稽之耻,就改姓更名,在陶定居,称为朱公。
以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之所交易也。
因为陶的位置在天下的中央,与各方的诸侯四通八达,是货物交易的集散地。
治产致千金,富好行德,子孙修业,遂致巨万。
他经商赚了很多的钱,很富有,却喜欢做好事。子孙成了百万富翁。
故言富者,皆曰陶朱公也。
所以人们谈富,都要说到陶朱公。
又屈从县东北流。
又转弯从县城东北流。
南济也。
这是南济水。
又东北右合菏水,水上承济水于济阳县东,世谓之五丈沟。又东径陶丘北。
又往东北流,在右边汇合了菏水。菏水上流在济阳县东边承接济水,人们叫它五丈沟,又往东流经陶丘北面。
《地理志》曰:《禹贡》,陶丘在定陶西南。
《地理志》说:按《禹贡》陶丘在定陶西南。
陶丘亭在南,墨子以为釜丘也。
陶丘亭在南边,墨子以为就是釜丘。
《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会王于釜丘者也。
《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九年前,薛侯来到釜丘与王会面。
《尚书》所谓菏水自陶丘北,谓此也。
《尚书》所谓从陶丘北面疏导菏水,就是指这地方。
菏水东北出于定陶县北,屈左合菏水,菏水西分济渎,东北径济阴郡南。
菏水在东北方发源于定陶县,折向北面,在左边与把水汇合,把水从济读往西分出,往东北流经济阴郡南面。
《尔雅》曰,济别为濋。
《尔雅》说:济水分支为浇水。
吕忱曰:水决复入为氾,广异名也。
吕忱说:水从河道溢出,重又汇入叫把,异名很多。
氾水又东合于菏渎。
祀水又东流,与菏读汇合。
昔汉租既定天下,即帝位于定陶汇水之阳。
从前汉高祖平定了天下,在定陶把水北岸即帝位。
张晏曰:氾水在济阴界,取其氾爱弘大而润下也,沮水之名,于是乎在矣。
张晏说:把水在济阴边界上,取它的祀爱博大,能滋润地下的意思。于是就有了把水之名了。
菏水又东北,径定陶县南,又东北,右合黄水枝渠,渠上承黄沟,东北合菏而北注济渎也。
菏水又往东北流经定陶县南边,又往东北流,在右边与黄水支渠汇合。支渠上流承接黄沟,往东北流与菏水汇合,然后往北注入济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