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
颍水出颍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秦始皇十七年,灭韩,以其地为颍川郡,盖因水以著称者也。
颖水发源于颖川郡阳城县西北方的少室山,秦始皇十七年灭了韩国,在那里设置颖川郡,是以水来命名的。
汉高帝二年,以为韩国。王莽之左队也。
汉高帝二年前,立为韩国,王莽时改名为左队。
《山海经》曰:颍水出少室山。
《山海经》说:颖水发源于少室山。
《地理志》曰:出阳城县阳乾山,今颍水有三源奇发,右水出阳乾山之颍谷。
《地理志》说:发源于阳城县阳乾山。颖水有三个源头,右边的一条发源于阳乾山的颖谷。
《春秋》颍考叔为其封人。
《春秋》记载,颖考叔任颖谷封人之职。
其水东北流。
水往东北流。
中水导源少室通阜,东南流,径负黍亭东。
中间一条发源于少室山的通阜,往东南流经负黍亭东边。
《春秋》定公六年,郑伐冯、滑、负黍者也。
《春秋》:定公六年前,郑国攻打冯、滑、负黍等地。
冯敬通《显志赋》曰:求善卷之所在,遇许由于负黍。
冯敬通《显志赋》说:寻求高士善卷所在的地方,在负黍遇到许由。
京相璠曰:负黍在颍川阳城县西南二十七里。世谓之黄城也。
京相潘说:负黍在颖川郡阳城县西南二十七里,人们称为黄城。
亦或谓是水为本,东与右水合。
也有人称这条水为滁水,东流与右边那条水汇合。
左水出少室南溪,东合颍水,故作者互举二山,言水所发也。
左边的一条发源于少室山的南溪,东流与颖水汇合。因此,各家作者在提到颖水的发源地时,都互举上述这两座山。
《吕氏春秋》曰:卞随耻受汤让,自投此水而死。
《吕氏春秋》说:卞随以接受汤的让位为耻,自投颖水而死。
张显《逸民传》、嵇叔夜《高士传》并言投泂水而死,未知其孰是也。
张显《逸民传》、稽叔夜《高士传》都说卞随投洞水而死,不知道哪种说法正确。
东南过其县南,颍水又东,五渡水注之。
往东南流过县南,颖水又往东流,五渡水注入。
其水导源崈高县东北太室东溪。
五渡水发源于岔高县东北的太室山东溪。
县,汉武帝置,以奉太室山,俗谓之崧阳城。
金高县是汉武帝时为奉祀太室山而设置,俗称裕阳城。
及春夏雨泛,水自山顶而迭相灌澍,崿流相承,为二十八浦也。
每逢春夏多雨时,一条又一条的山泉从山顶流泻而下,崖水和溪流相接,形成二十八浦。
旸旱辍津,而石潭不耗,道路游憩者,惟得餐饮而已,无敢澡盥其中,苟不如法,必数日不豫,是以行者惮之。
干旱季节山涧溪流断水,但石潭仍不干涸,过路行人游客在此歇息,只能舀点水喝罢了,没有人敢在潭水洗澡或洗手,如果有人不遵守这个规矩,一定有好几天不得安宁,因此行人都有点畏惧。
山下大潭周数里,而清深肃洁。水中有立石,高十余丈,广二十许步,上甚平整。
山下有个大潭,周围数里,潭水清深洁净,水中有一块屹立的巨石,高十余丈,顶端非常平整,宽广二十来步。
缁素之士,多泛舟升陟,取畅幽情。
僧俗人士常划船到那里,爬到顶岩上,情怀为之一畅。
其水东南径阳城西,石溜萦委,溯者五涉,故亦谓之五渡水。
五渡水往东南流经阳城西边,石涧萦回曲折,过往行人要反复涉水,因此也叫五渡水。
东南流入颍水。
水往东南流,注入颖水。
颀水径其县故城南。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亦周公以上圭测日景处。
颖水流经岔高县旧城南边,从前舜让位给禹,禹避让商均,伯益又避让启,都是在这里;这里也是周公用土圭测日影的地方。
汉成帝永始元年,封赵临为侯国也。
汉成帝永始元年前,把这地方封给赵临,立为侯国。
县南对箕山,山上有许由冢,尧所封也。
县城南对箕山,山上有许由墓,是尧时筑的。
故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有许由墓焉。
因此太史公说:我登箕山,山上有许由墓。
山下有牵牛墟。
山下有牵牛墟。
侧颍水有犊泉,是巢父还牛处也。石上犊迹存焉。
在颖水旁有一条犊泉,是巢父还牛的地方,岩石上牛的足迹还在。
又有许由庙,碑阙尚存,是汉颍川大守朱宠所立。
还有许由庙,石碑墓网都还在,是汉朝颖川太守朱宠建立的。
颍水径其北,东与龙渊水合,其水导源龙渊,东南流,径阳城北,又东南入于颍。
颖水流经庙北,东流与龙渊水汇合。龙渊水发源于龙渊,往东南流经阳城北边,又往东南注入颖水。
颍水又东,平洛溪水注之。
颖水又东流,平洛溪水注入。
水发玉女台下平洛涧,世谓之平洛水。
溪水发源于玉女台下的平洛涧,世人称为平洛水。
吕忧所谓勺水出阳城山,盖斯水也。
吕忱所说的勺水发源于阳城山,就是这条水。
又东甫流,注于颍。
又往东南流,注入颖水。
颍水又东出阳关,历康城南。魏明帝封尚书右仆射卫臻为康乡侯。此即臻封邑也。
颖水又往东流出阳关,流经康城南边,魏明帝封尚书右仆射卫臻为康乡侯,这里就是他的封邑。
径繁昌故县北,曲蠡之繁阳亭也。
又往东南流过阳翟县北边。颖水往东南流经阳关聚,阳关聚夹水相对,俗称东土城和西土城。
《魏书。国志》曰:文帝以汉献帝延康元年,行至曲蠡,登坛受禅于是地,改元黄初,其年以颍阴之繁阳亭为繁昌县。
颖水又流经上棘城西边,又拐弯流经城南。《春秋左传》:襄公十八年巡行到曲鑫,在此地登坛接受了帝位,改元黄初。同年,把颖阴的繁阳亭改为繁昌县。
城内有三台,时人谓之繁昌台。
城内有三座台,当时人称为繁昌台。
坛前有二碑。
坛前有两块石碑。
昔魏文帝受禅于此,自坛而降。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当年魏文帝在此受禅,从坛上走下来说:舜、禹的事情我知道了。
故其石铭曰遂于繁昌筑灵坛也。
所以石碑上的铭文说:于是就在繁昌修筑了灵坛。
于后其碑六字生金;论者以为司马金行,故曹氏六世,迁魏而事晋也。
后来石碑上的六个字长了金,评论者认为司马氏五行属金,所以曹氏六世而魏亡晋立。
颍水又东南流,径青陵亭城北。
颖水又往东南流经青陵亭城北边,此城北对青陵破,破塘南北宽二十里,题水流绎破北,支流注入成为破塘。
北对青陵陂,陂纵广二十里,颍水径其北,枝入为陂,陂西则漷水注之,水出囊城县之邑城下,东流注于陂,陂水又东人临颍县之狼陂。
破西有都水注入。榔水发源于襄城县的邑城下,东流注入破中。破水又往东流,注入临颖县的狼阪。
颍水又东南流,而历临颍县也。
颖水又往东南流经临颖县。
又东南过临颍县南,又东南过汝甫强县北,洧水从河南密县东流注之。
又往东南流过临颖县南边,又往东南流过汝南郡滩强县北边,淆水从河南郡密县东流注人。
临颍,旧县也。
临颖是个旧县。
颍水自县西注,小水出焉。
颖水从县西流过,小滁水在这里流出。
《尔雅》曰:颍别为沙。
《尔雅》说:颖水分支为沙水。
郭景纯曰:皆大水溢出,别为小水之名也。
郭景纯说:都是大河溢出,分为小支流的名称。
亦犹江别为沱也。
也正如江水分支成为沱水一样。
颍水又东南,径皋城北。郎古皋城亭矣。
颖水又往东南流经泽城北边,就是古时的皋城亭。
《春秋经》书,公及诸侯盟于皋鼬者也。
《春秋经》记载:定公和诸侯会盟于皋融。
皋、泽字相似,名与字乖耳。
皋、泽字形相似,因而造成了名与字不相一致。
颖水又东径阳城南。《竹书纪年》曰:孙何取阳。
颖水又往东流经滁阳城南边,《竹书纪年》说:孙何攻取滁阳。
强城在东北,颍水不得径其北也。
滁癫在东北,颖水是不可能流经此城以北的。
颍水又东南,水入焉,非洧水也。
颖水又往东南流,误水注入,并非清水。
又东过西华县北,王莽更名之曰华望也,有东故言西矣。
又往东流过西华县北边,西华县,王莽改名为华望。因为有东华,所以此城称西华。
世祖光武皇帝建武中,封邓晨为侯国。
世祖光武帝建武年间,把这地方封给邓晨,立为侯国。
汉济北戴封,字平仲,为西华令,遇天旱,慨治功无感,乃积柴坐其上以自焚,火起而大雨暴至,远近叹服。
汉朝济北戴封,字平仲,当西华县县令,有一年天大早,他慨叹自己政绩平庸,没有感动上天,就堆起柴垛,坐在上面自焚,火点燃后暴雨骤降,远近都赞叹佩服他。
永元十二年,征太常焉。
永元十三年,他被朝廷征召担任太常之职。
县北有习阳城,颍水径其南,《经》所谓洧水流注之也。
县北有习阳城,颖水流经城南,这就是《水经》中所说的消水流注于颖水的地方。
又南过女阳县北。
又往南流过女阳县北边。
县故城南有汝水枝流,故县得厥称矣。
女阳县旧城南边有汝水支流,因此该县得到女阳的县名。
阚駰曰:本汝水别流,其后枯竭,号曰死汝水,故其字无水。
阐胭说:这条水原是汝水支流,后来枯竭了,称为死汝水,因而女阳的女字偏旁无水。
余按汝、女乃方俗之音,故字随读改,未必一如阚氏之说,以穷通损字也。
按:汝、女方言读音相近,所以字也随着读音而改了,未必就像阐氏所说的那样,因水枯不通而削去原字偏旁的。
颍水又东,大水注之。又东南径博阳县故城东。城在南顿县北四十里,汉宣帝封邴吉为侯国,王莽更名乐嘉。
颖水又东流,大滁水注入;又往东南流过博阳县旧城东边,此城在南顿县以北四十里,汉宣帝把它封给郁吉,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乐嘉。
又东南过南顿县北,水从西来流注之。
又往东南流过南顿县北边,滁水丛西方流来注入。
水于乐嘉县入颍,不至于顿。
滁水在乐嘉县注入颖水,并没有流到南顿县。
顿,故顿子国也,周之同姓。
顿,从前是顿子国,与周同姓。
《春秋》僖公二十五年,楚伐陈,纳顿子于顿是也。
《春秋》:傅公二十五年前,楚国讨伐陈国,把顿子送回到顿去。
俗谓之颍阴城,非也。
俗称顿为颖阴城,其实不对。
颍水又东南径陈县南,又东南左会交口者也。
颖水又往东南流经陈县南边,又往东南流,向左边在交口汇合一条水。
又东南至新阳县北,范渠水从西北来注之。
又往东南流到新阳县北边,菠蕊渠水从西北流来注人。
《经》云蒗渠者,百尺沟之名别也。
《水经》说:菠蔼渠是百尺沟的别名。
颍水南合交口,新沟自是东出。
颖水往南流,汇合交口,新沟从这里向东分支流出。
颍上有堰,谓之新阳堰,俗谓之山阳堨,非也。
颖水上有堰,称为新阳堰,俗称山阳竭,是错误的。
新沟自颍北东出,县在水北,故应劭曰:县在新水之阳。
新沟从颖永北岸向东流出。新阳县在新沟水以北,所以应韵说:新阳县在新水之阳。
今县故城在东,明颍水不出其北,盖:《经》误耳。
今天旧县城在东边,显然颖水不可能流经该县北边,《水经》是搞错了。
颍水自堰东南派,径项县故城北。
颖水从新阳堰往东南流经项县旧城北边。
《春秋》僖公十七年,鲁灭项是矣。
《春秋》:僖公十七年前,鲁国灭了项国。
颍水又东,右合谷水,水上承平乡诸陂,东北径南顿县故城南,侧城东注。
颖水又东流,右边与谷水汇合,谷水上源承接平乡诸破,往东北流经南顿县旧城南边,从城旁向东流去。
《春秋左传》所谓顿迫于陈而奔楚,自顿徒南,故曰南顿也。
《春秋左传》说,顿受到陈的胁迫而投奔楚国,从顿南迁,所以称南顿。
今其城在顿南三十余里。
现在此城在顿南三十余里。
又东径项城中,楚襄王所郭,以为别都。都内西南小城,项县故城也。旧颍州治。
水又往东流经项城中,楚襄王修筑外城,把项城作为别都,都内西南的小城就是项县的旧城,从前是颖州的治所。
谷水径小城北,又东径魏豫州刺史贾逵祠北。
谷水流经小城北边,又往东流经魏豫州刺史贾建祠北。
王隐言祠在城北,非也,庙在小城东。
王隐说:祠在城北。
昔王凌为宣王司马懿所执,届庙而叹曰:贾梁道王凌,魏之忠臣,惟汝有灵知之。
说得不对。庙在小城东面。从前王凌被宣王司马兹抓住,到了此庙叹息道:贾梁道啊,王凌是魏的忠臣,只有你有灵才知道我啊!
遂仰鸩而死。
于是就饮毒酒而死。
庙前有碑,碑石金生。
庙前有一块石碑,碑石上生出黄金。
干宝曰:黄金可采,为晋中兴之瑞。
干宝说:黄金能采下来,这是晋朝中兴的吉祥征兆。
谷水又东流,出城东注颍。
谷水又东流出城,往东注入颖水。
颍水又东,侧颍有公路城。袁术所筑也,故世因以术字名城矣。
颖水又东流,岸边有公路城,是袁术所筑,所以世人用袁术的字。公路来命名。
颍水又东,径临颍城北。城临水,阙南面。
颖水又往东流经临颖城北边,此城濒水,南面没有城墙。
又东径云阳二城间,南北翼水,并非所具。
又往东流经云阳二城之间,二城位于颖水南北两岸,城墙都不完全。
又东径丘头。丘头南枕水,《魏书。
颖水继续往东流经丘头,丘头南面濒水。
郡国志》曰:宣王军次丘头,王凌面缚水次,故号武丘矣。
《魏书•郡国志》说:宣王军队驻扎丘头,王凌在颖水旁自缚投降,所以又称武丘。
颍水又东南流,于故城北,细水注之。
颖水又往东南流,在旧城北边,细水注入。
水上承阳都陂,陂水枝分,东南出为细水,东径新阳县故城北,又东南径宋县故城北。
细水上流承接阳都阪。破水分支流出,往东南流的就是细水,往东流经新阳县旧城北边,又往东南流经宋县旧城北边。
县即所谓郪丘者也,秦伐魏娶郪丘,谓是邑矣。
宋县就是所谓郭丘,秦国进攻魏国,夺取了都丘,说的就是这座城。
汉成帝绥和元年,诏封殷后于沛,以存三统。
汉成帝绥和元年前,下诏将沛封给殷的后代,以便保存三统。
平帝元始四年,改曰来公。
平帝元始四年,改称宋公。
章帝建初四年。徙邑于此,故号新郪,为宋公国也,王莽之新延矣。
章帝建初四年,把封邑迁到这里,因此称新郭,是宋公国,就是王莽时的新延。
细水又甫径细阳县,新沟水注之。
细水又往南流经细阳县,新沟水在此注入。
沟首受交口,东北径新阳县故城南。
新沟水上口承接交口,往东北流经新阳县旧城南边。
汉高帝六年,封吕青为侯国、王莽更名曰新明也,故应劭曰:县在新水之阳。今无水,故渠旧道而已。
汉高帝六年前,把这地方封给吕青,立为侯国,王莽时改名为新明。所以应劫说:新阳县在新水之阳,现在已经无水,只不过还留有旧渠道而已。
东入泽渚,而散流入细。
新沟水往东注入沼泽,然后散流汇入细水。
细水又东南径细阳县放城南。王莽更之曰乐庆也。
细水又往东南流经细阳县旧城南边,王莽改名为乐庆。
世祖建武中,封岑彭子遵为侯国。
世祖建武年间一,把这地方封给岑彭的儿子岑遵,立为侯国。
细水又东南,积而为陂。谓之次塘,公私引裂,以供田溉。
细水又往东南流,积水成为破塘,称为次塘,公田和私田都开渠引水灌溉。
又东南流,屈而西南人颖。
又往东南流,拐弯转向西南注入颖水。
《地理志》曰:细水出细阳县东南入颍。
《地理志》说:细水发源于细阳县,往东南注入颖水。
颍水又东南流,径胡城东,故胡子国也。
颖水又往东南流经胡城东边,这里从前是胡子国。
《春秋》定公十五年,楚灭胡,以胡子豹归是也。
《春秋》:定公十五年前,楚国灭了胡子国,俘获胡子豹回来。
杜预《释地》曰:汝阴县西北有胡城也。
杜预《释地》说:汝阴县西北有胡城。
颍水又东南,汝水枝津注之。水上承汝水别渎于奇洛,城东三十里,世谓之大水也。
颖水又往东南流,汝水支流注入,这条支流上流承接奇洛城东三十里的汝水分支,世人称为大滁水。
东南径召陵县故城南。《春秋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师于召陵,责楚贡不入,即此处也。
此水往东南流经召陵县旧城南边,《春秋左传》:僖公四年前,齐桓公率军到了召陵,责问楚国不纳贡赋,就在这里。
城内有大井,径数丈,水至清深。
城内有一口大井,直径数丈,水极清幽。
阚駰曰:召者,高也。
阐胭说:召,是高的意思。
其地丘墟,井深数丈,故以名焉。
这一带空寂荒凉,有数丈深的大井,所以名为召陵。
又东南径征羌县,故召陵县之安陵乡,安陵亭也。
此水又往东南流经征羌县,这是从前召陵县的安陵乡,就是安陵亭。
世祖建武十一年,以封中郎将来歙。歙以征定西羌功,故更名征羌也。
世祖建武十一年,把这里封给中郎将来敦,来款因出征定西羌有功,所以改地名为征羌。
阙駰引《战国策》,以为秦昭王欲易地,谓此非也。
阐驹引《战国策》认为:秦昭王想调换土地而改名,其实不是如此。
汝水别渎又东径公路台北,台临水方百步,袁术所筑也。
汝水支流又往东流经公路台北边,此台临水,方圆百步,是袁术所筑。
汝水别沟又东径西门城,即南利也。
汝水支流又往东流经西门城,就是南利。
汉宣帝封广陵厉王子刘昌为侯国。
汉宣帝将这地方封给广陵厉王的儿子刘昌,立为侯国。
县北三十里有孰城,号曰北利。
县北三十里有孰城,又称北利。
故渎出于二利之间,间关女阳之县,世名之死女。
旧河道穿过南利和北利之间,辗转流经女阳县,世人称为死汝。
县取水名,故曰女阳也,又东径南顿县故城北,又东南径鲖阳城北,又东径邪乡城北,又东径固始县故城北。
该县是因水取名的,所以叫女阳。又往东流经南顿县旧城北边,又往东南流经绸阳城北边,又往东流经邸乡城北边,又往东流经固始县旧城北边。
《地理志》:县,故寝也。
《地理志》说:固始县是从前的寝。
寝丘在南,故藉丘名县矣。
因为寝丘在县南,所以按丘名来取县名。
王莽更名之曰闰治。
王莽时改名为闰治。
孙叔敖以土浸薄,取而为封,故能绵嗣。
孙叔敖因为这里土地潮湿贫痔,领了它作为封地,所以能使后代绵延不绝。
城北犹有《叔敖碑》。
城北还有叔敖碑。
建武二年,司空李通,又慕叔敖受邑,故光武以嘉之,更名固始。
建武二年,司空李通也敬慕孙叔敖,领受这地方为封邑,所以光武帝嘉奖他,并改地名为固始。
别汝又东径蔡冈北。冈上有平阳侯相蔡昭冢。
汝水支流又往东流经蔡冈北边,冈上有平阳侯宰相蔡昭的坟墓。
昭字叔明,周后稷之胄。
蔡昭字叔明,是周朝先祖后樱的后代。
冢有石阙,阙前有二碑,碑字论碎,不可复识。羊虎倾低,殆存而已。
坟墓有石网,石网前有两块石碑,碑上文字已剥蚀破碎,不能辨认了,墓前的石羊石虎也已倾倒,只不过还留着罢了。
枝汝又东北流径胡城南 而东历女阴县故城西北。东人颍水。
汝水支流又往东北流经胡城南边,又往东流经女阴县旧城西北,往东注入颖水。
颍水又东径女阴县故城北。《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曰:高祖六年,封夏侯婴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汝坟也。
颖水又往东流经女阴县旧城北边,《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说:高祖六年前,把这地方封给夏侯婴,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汝溃。
县在汝水之阴,故以汝水纳称。
该县在汝水南面,是因汝水而得名的。
城西有一城,故陶丘乡也,汝阴郡治。
城西有一座城,是从前的陶丘乡,也是汝阴郡的治所。
城外东北隅,有旧台,翼城若丘,俗谓之女郎台,虽经颓毁,犹自广崇,上有一井。
城外东北角有座旧台,靠着城边,像小丘一样,俗称女郎台,虽然已经颓毁,但旧基还很高大,上面还有一口井。
疑故陶丘乡,所未详。
推想起来可能这就是以前的陶丘乡,但不很清楚。
又东南至慎县,东南入于淮。
又往东南流,到了慎县东面,往南注人淮水。
颍水东南流,左合上吴、百尺二水,俱承次塘细陂,南流注于颖。
颖水往东南流,左边汇合了上吴、百尺两条水,这两条水都承接次塘细破,往南流注入颖水。
颖水又东南,江肢水注之。
颖水又往东南流,江破水注入。
水受大漴陂,陂水南流,积为江陂,南径慎城西,侧城南流入于颍。
江破水接纳了大不涤破,阪水往南流,积聚成江破,往南流经慎城西边,沿着城旁南流注入颖水。
颍水又径慎县故城南,县故楚邑,白公所居以拒吴。
颖水又流经慎县旧城南边,慎县是从前的楚邑,白公据守在这里,抗拒吴国。
《春秋左传》哀公十六年,吴人伐慎,白公败之。
《春秋左传》:哀公十六年前,吴人攻慎,白公打败了他们。
王莽之慎治也。
王莽时叫慎治。
世祖建武中,封刘赐为侯国。
世祖建武年间,把这地方封给刘赐,立为侯国。
颍水又东南径蜩郭东,俗谓之郑城矣。又东南入于淮。
颖水又往东南流经绸燎郭东边,民间称为郑城;又往东南流,注入淮水。
《春秋》昭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盖颍水之会淮也。
《春秋》:昭公十二年前,楚子在州来狩猎,在颖尾住宿,这是颖水和淮水的汇流处。
洧水出河南密县西南马领山,水出山下。亦言出颍川阳城山,山在阳城县之东北,盖马领之统目焉。
洧水发源于河南郡密县西南的马领山,洧水发源于马领山下,也有说发源于颖川阳城山,阳城山在阳城县东北,是包括马领山在内的总山名。
洧水东南流,径一故台南,俗谓之阳子台。又东径马岭坞北,坞在山上,坞下泉流北注,亦谓洧别源也,而入于洧水。
洧水往东南流经一座旧台南边,俗称阳子台;又往东流经马领坞北边,这个坞在山上,坞下的山泉往北流,有人说这是洧水的另一个源头,注入洧水。
东南流,径汉宏农太守张伯雅墓。
洧水东流,绥水汇入。绥水发源于方山绥溪,就是《山海经》所说的浮戏之山。
茔域四周,垒石为垣,隅阿相降,列于绥水之阴庚门,表二石阙,夹对石兽于阙下,累前有石庙,列植三碑。
水往东南流经汉时弘农太守张伯雅墓,墓地四周用石块砌成围墙,沿山坡巡通而下,坐落在绥水的南岸。西门有两座石阀,石网两边有两只石兽,墓前有石庙,排着三块石碑。
碑云;德字伯雅,河南密人也。
碑文上说:张德字伯雅,河南密县人。
碑侧树两石人,有数石柱及诸石兽矣。
碑旁立着两座石人,还有几根石柱和一些石兽。
旧引绥水南人茔域。而为池沼。沼在丑地,皆蟾蠩吐水,石隍承溜。
从前引了绥水往南流入墓园,蓄水造成池沼,池在墓园中央,池上有石雕蛤蟆吐水,泻入石池中。
池之南,又建石楼。
池沼南面又建了石楼。
石庙前,又翼列诸兽。但物谢时沦,调毁殆尽。
石庙前面两旁排列着各种石兽,但因年代久远,物换星移,差不多都已风化剥蚀了。
夫富而非义,比之浮云,况复此乎?
不义而来的富贵,正如烟云过眼,好景不常,更何况这些东西呢?
王孙、士安斯为达矣。
杨王孙裸葬,皇甫士安以竹席裹尸,可说旷达了。
绥水又东南流,径上郭亭南,东南注洧。
绥水又往东南流经上郭亭南,往东南注入消水。
洧水又东,囊荷水注之。
洧水又东流,襄荷水注入。
水出北山子节溪,亦谓之子节水,东南流注于洧。
襄荷水发源于北山子节溪,也称子节水,往东南流,注入洧水。
洧水又东会沥滴泉,水出深溪之侧,泉流丈余,悬水散注。故世士以沥滴称,南流入洧水也。
洧水又往东流,汇合了沥滴泉水。此水从深溪旁流出,从一丈多高的岩头散流而下,所以文人把它称为沥滴泉,南流注入洧水。
东南过其县南。
往东南流过县南。
流水又东南流,与承云二水合,俱出承云山,二源双导,东南流注于洧。世谓之东、西承云水。
洧水又往东南流,与从承云山流出的两条山泉汇合,这两条山泉都往东南流,注入洧水,世人称为东承云水与西承云水。
情水又东,微水注之。
洧水又往东流,微水注入。
水出微山,东北流入于洧。
微水发源于微山,往东北流,注入洧水。
洧水又东径密县故城南。
洧水又往东流经密县老城南边。
《春秋》谓之新城。
密县,《春秋》称为新城。
《左传》僖公六年,会诸侯伐郑,围新密,郑所以不时城也。
《左传》:僖六年前,与诸侯会师讨伐郑国,围困了新密,因郑兴工筑城不得其时,所以兴师讨伐。
今县城东门南侧,有汉密令卓茂祠。
现在县城东门南侧,有汉时密县县令卓茂祠。
茂字子康,南阳宛人。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为人温雅宽厚,待人谦恭有礼。
温仁宽雅,恭而有札,人有认其马者,茂与之,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
一次,有个人误认他的马是自己的,卓茂就把马给他,说:这马如果不是您的,请您送到皿相府还我。
遂挽车而去。
说罢拉着车就走了。
后马主得马,谢而还之。
后来那个人找回了自己的马,就把马送还了卓茂,并向他道歉。
任汉黄门郎,迁密令,举善而教,口无恶言,教化大行,道不拾遗,蝗不入境,百姓为之立祠,享祀不辍矣。
卓茂曾任汉朝黄门郎,调任密县县令,他以美德来教育人,口里不出恶言,于是社会风气大为改良,道不拾遗,连蝗虫也不侵入境内。百姓为他立祠,享受祭祀从没有停止过。
洧水又左会璅泉水,水出玉亭西,北流注于洧水。
洧水又在左边与瑛泉汇合。瑛泉水发源于玉亭西边,北流注入洧水。
洧水又东南与马关水合,水出玉亭下,东北流历马关,谓之马关水。又东北注于洧。
洧水又往东南流,与马关水汇合。马关水发源于玉亭下,往东北流经马关,称为马关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洧水。
洧水又东合武定水,水北出武定冈,西南流,又屈而东南流,径零鸟坞西,侧坞东南流。
洧水又东流,与武定水汇合。武定水发源于北方的武定冈,往西南流,又拐弯转向东南,流经零鸟坞西边,沿着坞边往东南流。
坞侧有水,悬流赴壑,一匹有余,直注涧下,沦积成渊。
坞旁有一挂瀑布,凌空飞泻而下,高达四丈余,直注山涧下,积成一个大深潭。
嬉游者瞩望,奇为佳观。俗人睹此水挂于坞侧,遂目之为零鸟水。东南流入于洧。
游人眺望,无不称为奇观;当地百姓见此水挂在坞侧,就把它称为零鸟水,水往东南流,注入洧水。
洧水又东与虎牍山水合,水发南山虎牍溪,东北流入洧。
洧水又东流,与虎犊山水汇合。此水发源于南山的虎犊溪,往东北流注入洧水。
洧水又东南,赤涧水注之。水出武定冈,东南流径皇台冈下。又历冈东,东南流注于洧。
洧水又往东南流,赤涧水注入,此水发源于武定冈,往东南流经皇台冈下,又流经冈东,往东南流注入洧水。
南水又东南流,潧水注之。
洧水又往东南流,僧水注入。
洧水又东南径郐城南。《世本》曰: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聩,是生六子,孕三年,启其左胁,三人出焉。破其右胁,三人出焉。
洧水又往东南流经部城南边,《世本》说:陆终娶了鬼方氏的妹妹女馈为妻,女馈怀孕三年生了六个儿子:打开她的左腋生出三个婴孩,打开右腋又生出三个婴孩。
其四曰莱言,是为郐人,郐人者,郑是也。
第四个儿子名莱,就是部人的祖先,邻人的居地就是郑。
郑桓公问于史伯曰:王室多难,予安逃死乎?
郑桓公问史伯:王室多患难,我能到那里去逃命呢?
史伯曰:虢、郐,公之民,迁之可也。
史伯说:藐、邻两地都是您的百姓,您可以迁到那边去。
郑氏东迁,虢、郐献十邑焉。
于是郑氏东迁,貌、会体献出了十座城。
刘桢云:郐在豫州外方之北,北邻于虢,都荣之南,左济右洛,居两水之间,食溱、洧焉。
刘祯说:邹在豫州外方以北,北面与貌相邻,都城在荣泽南面,左边有济水,右边是洛水,居于两水之间,以漆、清为封地。
徐广曰:郐在密县,妘姓矣,不得在外方之北也。
徐广说:部在密县,会巧人姓坛,不可能在外方以北。
洧水又东径阴权北,水有梁焉,俗谓是济为参辰口。
洧水又往东流经阴坂北边,水上有桥,民间称这渡口为参辰口。
《左传》襄公九年,晋代郑,济于阴坂,次于阴口而还是也。
《左传》:襄公九年前,晋攻郑,在阴坂渡水,在阴口驻扎了几天退回。
杜预曰:阴坂,洧津也。
杜预说:阴坂是洧水上的渡口。
服虔曰:水南曰阴。口者,水口也。参、阴声相近,盖传呼之谬耳。
服虔说:水的南面称阴,口是指水口,参、阴音相近,是由于口头相传的错误。
又晋居参之分,实沈之土。
此外,晋国地处商宿和参宿的分野,属于实沈之星的地域;郑国地处大辰星的分野,是阔伯的土地。
郑处大辰之野,阙伯之地,军师所次,故济得其名也。又东过郑县南,潧水从西北来注之。洧水又东径新郑县故城中。
晋军在这里驻扎过,渡口因此得名。又往东流过郑县南边,曾水从西北流来注人。洧水又往东流经新郑县旧城中。
《左传》襄公元年,晋韩厥、荀偃帅诸侯伐郑,入其郛,败其徒兵于洧上是也。
《左传》:襄公元年前,晋国的韩厥、荀堰率领诸侯军攻打郑国,攻入城中,在洧水上打败了郑国的步兵。
《竹书纪年》:晋文侯二年,周惠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曰桓公。
《竹书纪年》:晋文侯二年前,周惠王的儿子多父伐邻,攻克后就住在郑父之丘,取名为郑,这就是郑桓公。
皇甫士安《帝王世纪》云: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
皇甫士安《帝王世纪》说:有人说该县的有熊氏之墟,是黄帝的都城,郑氏移居到那里,所以称新郑。
城内有遗祠,名曰章乘是也,洧水又东,为洧渊水。《春秋传》曰: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即此潭也。
城内还留有一座祠庙,名叫章乘。洧水又东流,称为洧渊水,《春秋传》说:龙在时门外的洧渊相斗,就是这个水潭。
今洧水自郑城西北入,而东南流,径郑城南。城之南门内,旧外蛇与内蛇斗,内蛇死。
今天浦水从郑城西北流入,往东南流经郑城南边,城的南门内,从前外蛇与内蛇曾在这里相斗,内蛇斗死。
六年,大夫傅瑕杀郑子纳厉公,是其征也。
六年,大夫傅瑕杀了郑子,接纳了厉公,蛇斗就是这件事的征兆。
水南有郑庄公望母台。
水南有郑庄公的望母台。
庄姜恶公寤生,与段京居。
庄姜十分讨厌庄公,因为庄姜生庄公时难产。
段不弟,姜氏无训。
她与段一起居住在京城里。
庄公居夫人于城颍。
段对待长兄庄公不好,姜氏又不管教,于是庄公把姜氏迁往城颖去居住,发誓说:不到黄泉,决不与她相见。
誓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故成台以望母,用伸在心之思,感考叔之言,忻大隧之赋:泄泄之慈有嘉,融融之孝得常矣。洧水又东与黄水合,《经》所谓潧水,非也。
后来庄公悔悟,所以筑台望母,表示自己内心的思念。他听了颖考叔一席话,于是在隧道中与母亲相见。母子作赋,表达了融融泄泄的慈母之情和孝子之心,母子关系得以恢复,值得称颂。洧水又东流,与黄水汇合,《水经》说是僧水,其实不对。
黄水出太山南黄泉,东南流径华城西。
黄水发源于太山南麓的黄泉,往东南流经华城西边。
史伯谓郑桓公曰:华,君之土也。
史伯对郑桓公说:华城原是您的土地。
韦昭曰:华,国名矣。
韦昭说:华是国名。
《史记》秦昭王三十三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斩首十五万。
《史记》:秦昭王三十三年前,白起进攻魏国,攻克华阳,直趋芒卯,杀了十五万人。
可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
司马彪说:华阳是亭名,在密县。
嵇叔夜常采药于山泽。学琴于古人,即此亭也。
稽叔夜常在山间和泽地采药,曾在这个亭里向古人的神灵学琴。
黄水东南流,又与一水合。
黄水往东南流,又与一水汇合。
水出华城南冈,一源两分,泉流派别,东为七虎涧水,西流即是水也。
这水发源于华城南冈,一条源流分为两条,东边一条叫七虎涧水,西边的就是这条水。
其水西南流,注于黄水,黄即《春秋》之所谓黄崖也。
水往西南流,注入黄水。黄,就是《春秋》所说的黄崖。
故杜预云:苑陵县西有黄水者也。
所以杜预说:苑陵县西有一条黄水。
又东南流,水侧有二台,谓之积粟台,台东即二水之会也。
黄水又往东南流,水旁有两座台,称为积粟台,台东就是这两条水的汇流处。
捕獐山水注之,水东出捕獐山,西流注于黄水。
接着,捕璋山水又注入,这水发源于东方的捕璋山,西流注入黄水。
黄水又南至郑城北,东转于城之东北,与黄沟合。
黄水又往南流到郑城北边,向东转,在郑城东北与黄沟汇合。
水出捕獐山,东南流至郑城东,北入黄水。
黄沟发源于捕璋山,往东南流到郑城东边,往北注入黄水。
黄水又东南,径龙渊东南,七里沟水注之,水出隙候亭东南平地,东注,又屈而南流,径升城东,又南历烛城西,即郑大夫烛之武邑也。
黄水又往东南流经龙渊东南,七里沟水注入。这条水发源于隙候亭东南的平地,往东流,又转弯向南流经升城东边,又往南流经烛城西边,就是郑国大夫烛之武的封邑。
又南流注于洧水也。
又往南流注入洧水。
又东南过长社县北,洧水东南流,南濮、北濮二水人焉,濮音仆。
又往东南流过长社县北边,洧水往东南流,南淮、北淮两水注入。淮音仆。
洧水又东南与龙渊水合,水出长社县西北,有故沟,上承洧水,水盛则通注龙渊,水减则律渠辍流。
洧水又往东南流,与龙渊水汇合。龙渊水发源于长社县西北,有一条旧沟,上口承接洧水,水大时就与龙渊相通,水浅时沟渠就断流。
其渎中泉,南注东转为渊,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所谓渊无潜鳞也,又东径长社县故城北,郑之长葛邑也。
这条旧沟中间有一条谐泉,南流东转,形成一片深潭,绿水平波,澄洁深沉,俯视游鱼,有如在空中游动,所谓深潭里没有深藏不露的鱼,就指这情况。龙渊水又往东流经长社县旧城北边,这里原是郑国的长葛邑。
《春秋》隐公五年,宋人伐郑,围长葛是也。
《春秋》:隐公五年前,宋人攻打郑国,围困长葛,就指这里。
后社树暴长,故曰长社,魏颖川郡治也。
后来社庙前有一株树突然长高了,所以称为长社。魏时,这里是颖川郡的治所。
余以景明中出宰兹郡,于南城西侧,修立客馆。版筑既兴,于土下得一树根,甚壮大,疑是故社怪长暴茂者也。
我于景明年间,出任该郡太守,在南城西侧修建客馆,正当兴工挖土筑墙时,从地下挖出一条树根,十分粗大,想来可能就是过去社庙前那棵暴长的怪树的根。
稽之故说,县无龙渊水名,盖出近世矣。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长社北界有禀水。但是水导于隍堑之中,非北界之所谓。
查考旧时的有关记载,该县没有龙渊的水名,那是近代才出现的,京相潘《春秋土地名》说:长社北界有察水,但这条水流过深沟之中,并不是说在北界。
又按京、社地名,并云:长社县北有长葛乡。斯乃县徙于南矣。
又按京、杜《地名》都说,长社县北面有长葛乡,这表明县是向南迁移了。
然则是水即禀水也。
这样看来,这条水就是察水了。
其水又东南径棘城北。《左传》所谓楚子伐郑,救齐,次于棘泽者也。
水又往东南流经棘城北边,《左传》说:楚子伐郑救齐,驻兵于棘泽,指的就是这里。
禀水又东,左注洧水。
察水又往东流,从左边注入洧水。
洧水又东南,分为二水,其枝水东北流庄沙,一水东径许昌县。
洧水又往东南流,分为两条水:支流往东北流,注入沙水;另一条往东流经许昌县。
故许男国也,姜姓。四岳之后矣。
许昌从前是男爵的封国,姓姜,是四岳的后代。
《穆天子传》所谓天子见许男于洧上者也。汉章帝建初四年,封马光为侯国。
《穆天子传》说:天子在消上会见许男。汉章帝建初四年,把这里封给马光,立为侯国。
《春秋佐助期》曰:汉以许失天下。及魏承汉历,遂改名许昌也。
《春秋佐助期》说:汉因为许失了天下,到魏继汉而立,就改名为许昌。
城内有景福殿基,魏朗帝太和中造,准价八百余万。
城内有景福殿旧基,景福殿建于魏明帝太和年间一,造价达八百多万。
洧水又东,人汶仓城内,俗以是水为汶水,故有汶仓之名,非也,盖洧水之邸阁耳。
洧水又往东流入坟仓城内,民间把这条水叫汶水,所以有坟仓的名称,其实不对。那是清水的仓储城。
洧水又东径鄢陵县故城南。
清水又往东南流经鄙陵县旧城南边。
李奇曰:六国为安陵也。昔秦求易地,唐且受使于此。
李奇说:六国时称安陵,昔日秦国要求调换土地,唐且接受使命曾到过这里。
汉高帝十二年,封都尉朱濞为侯国。王莽更名左亭。
汉高帝十二年前,将这里封给都尉朱滇,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左亭。
洧水又东,鄢陵陂水注之,水出鄢陵南陂东,西南流,注于洧水也。
洧水又东流,都陵破水注入。此水出自都陵南破东边,往西南流,注入洧水。
又东南过新汲县东北,洧水自鄢陵东径桐丘南,俗谓之天井陵,又曰冈,非也。
又往东南流经新汲县东北,洧水从都陵往东流经桐丘南,俗称天井陵,又称天井冈,都不对。
洧水又屈而南流,水上有梁,谓之桐门桥,藉桐丘以取称,亦言取桐门亭而著目焉。然不知亭之所在,未之详也。
洧水又转弯向南流,水上有桥,称为桐门桥,是按桐丘取名;也有人说是因桐门亭得名,但不知这亭在什么地方,这些也弄不清楚。
洧水又东南,径桐丘城。
清水又往东南流经桐丘城。
《春秋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代郑。郑人将奔桐丘,即此城也。
《春秋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前,楚国攻打郑国,郑人逃奔到桐丘,就是此城。
杜预《春秋释地》曰:颖川,许昌城东北,京相璠曰:郑地也。
杜预《春秋释地》说:桐丘城在颖川许昌城东北。京相潘说:桐丘是郑的地方。
今图无,而城见存,西南去许昌故城可三十五里。
今天地图上没有城,实际上却还在,西南距许昌旧城约三十五里,民间叫堤。
俗名之曰堤,其城南即长堤,固洧水之北防也。西面桐丘,其城邪长而不方,盖凭丘之称,即城之名矣。洧水又东径新汲县故城北。
城南就是长堤,是原来清水北岸的堤防。西边面对桐丘,城就是按此丘而取名的,城形呈斜长状,而不方正。洧水又往东流经新汲县旧城北边。
汉宣帝神雀二年。置于许之汲乡曲洧城,以河内有汲县,故加新也。
汉宣帝神雀二年前,在许的汲乡曲淆城设县,因为河内已有汲县,所以称新汲。
城在洧水南堤上。
城座落在消水的南堤上。
又东,洧水右迤为濩陂。
洧水又东流,向右分支流出,形成镬破。
洧水又径匡城南,扶沟之匡亭也。
洧水又流经匡城南边,就是扶沟的匡亭。
又东,洧水左迤为鸭子陂,谓之大穴口也。
又往东流,洧水向左分支流出,形成鸭子破,出水口称为大穴口。
又东南过茅城邑之东北。洧水自大穴口,东南径洧阳城,西南径茅城东北又南,左合甲庚沟。
又往东南流过茅城邑东北,洧水从大穴口往东南流经清阳城西边,往南流经茅城东北;又南流,在左边与甲庚沟汇合。
沟水上承洧水于大穴口,东北枝分,东径洧阳故城南,俗谓之复阳城,非也。盖洧、复字类音读变。
沟水上流在大穴口承接洧水,往东北分出支流,往东流经淆阳旧城南边。洧阳城民间叫复阳城,其实不是,因为洧、复两字形近而误,读音也就随着字而改变了。
汉建安中,封司空祭酒郭奉孝为侯国,其水又东南,为鸭子陂。陂广十五里,余波南入甲庚沟,西注洧,东北泻沙。
汉朝建安年间,把这里封给司空祭酒郭奉孝,立为侯国。沟水又往东南流,形成了鸭子破,破宽广十五里,肢水向南注入甲庚沟;甲庚沟从东北导入沙水,往西注入淆水。
洧水又南径一故城西,世谓之思乡城,西去洧水十五里,洧水又右合濩陂水,水上承洧水于新汲县,南径新汲县故城东,又南积而为陂。陂之西北,即长社城。
消水又往南流经一座旧城西边,世人称为思乡城,西距洧水十五里。洧水又在右边与菠破水汇合。此水上口在新汲县承接清水,往南流经新汲县旧城东边,又往南流,积水成为破塘,破塘西北就是长社城。
陂水东翼洧堤。
破水的东边有清水堤防翼护,西边面对茅邑。
西面茅邑,自城北门列筑堤道,迄于此冈,世尚谓之茅冈。
从城北门开始修筑堤道,直到山冈边,人们还称为茅冈。
即《经》所谓茅城邑也。
茅邑就是《水经》里所说的茅城邑。
陂水北出,东入洧津,西北纳异流。又东过习阳城西,折入于颍。
破水从北面流出,东流注入洧水。又往东流过习阳城西边,转弯注人颖水。
洧水又东南径辰亭东,俗谓之田城,非也。
洧水又往东南流经辰亭东边,俗称田城,说得不对。
盖田、辰声相近,城亭音韵联故也。
大概是田、辰音近,城、亭韵同而音讹的缘故。
《经》书:鲁宣公十一年,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也。
《春秋经》载,鲁宣公十一年前,楚子、陈侯、郑伯在辰陵会盟。
京相璠曰:颍川长平有故辰亭。
京相潘说:颖川长平有旧辰亭。
杜预曰:长平县东南有辰亭。
杜预说:长平县东南有辰亭。
今此城在长平城西北,长平城在东南,或杜氏之谬,《传》书之误耳。
今天此城在长平城西北,长平城在东南,也许杜氏的差错是因《传》里记载失误引起的吧。
长平东南涝陂北畔,有一阜,东西减里,南北五十许步,俗谓之新亭台。又疑是杜氏所谓辰亭,而未之详也。
长平东南淋破北岸有一座土丘;东西长近一里,南北宽五十来步,俗称新亭台,也许就是杜氏所说的辰亭了,但不大清楚。
洧水又南径长平县故城西,王莽之长正也。
洧水又往南流经长平县旧城西边,王莽时称为长正。
洧水又南,分为二水,枝分东出,谓之五梁沟,径习阳城北,又东径赭丘南,丘上有故城。
洧水又南流分为两条,向东分流的称为五梁沟,流经习阳城北边,又往东流经赫丘南边,丘上有旧城。
《郡国志》曰:长平故属汝南县,有赭丘城,即此城也。
《郡国志》说:长平从前属汝南郡,县里有储丘城,就指此城。
又东径长平城南,东注涝陂。
淆水又往东流经长平城南边,往东注入涝破。
洧水南出,谓之鸡笼水,故水会有笼口之名矣。
洧水向南流出,称为鸡笼水,所以汇流处有笼口的地名。
洧水又东径习阳城西,西南折入颍,《地理志》曰:洧水东南至长平县入颍者也。
洧水又往东流经习阳城西边,转向西南注入颖水。《地理志》说:洧水往东南流到长平县注入颖水。
潩水出河南密县大騩山,大騩即具茨山也。
潩水发源于河南郡密县的大騩山,大騩山就是具茨山。
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子,即是山也。
黄帝登上具茨山,爬到洪堤上,从华盖童子手里接受了《神芝图》,就是在这座山上。
潩水出其阿流而为陂,俗谓之玉女池。
潩水发源于山弯里,流出后积聚成破,俗称玉女池。
东径怪山北,《史记》魏襄王六年,败楚于陉山者也。
池水往东流经隆山以北,《史记》载,魏襄王六年前,在隆山打败了楚军。
山上有郑祭仲家。冢西有子产墓,累石为方坟,坟东有庙,并东北向郑城。
山上有郑祭仲墓,墓西有子产墓,用石块垒砌成方坟,坟东有一座庙,都面向东北,朝着郑城。
杜元凯言不忘本。
杜元凯说这是不忘本。
际庙旧有一枯柏树,其尘根故株之上,多生稚柏成林,列秀青青,望之,奇可嘉矣。
庙旁原来有一株枯柏树,在它的旧根残株上,长出许多小柏树,郁然成丛,满眼青翠欲滴,可称是一种奇妙的美景。
潩水又东南径长社城西北,甫濮、北濮二水出焉。
潩水又往东南流经长社城西北,南淮、北淮两条水都从这里流出。
刘澄之著《永初记》云:《水经》,濮水源出大騩山,东北流注泗,卫灵闻音于水上。
刘澄之著的《永初记》说:《水经》记载的濮水,发源于大騩山,往东北流,注入泗水。卫灵公曾在水上听到音乐。
殊为乖矣。
这是完全搞错了。
余按《水经》为潩水,不为濮也。
我按《水经》,发源于大魄山的是潩水而不是淮水。
是水首受潩水,川渠双引,俱东注洧。
南、北淮水的上口都承接潩水,二渠并流,往东都注入洧水。
洧与之过沙,枝流派乱,互得通称。
洧水与淮水合流,又注入沙水,支流交错凌乱,所以可互相通称。
是以《春秋》昭公九年,迁城父人于陈,以夷濮西田益之。
《春秋》昭公九年前,把城父人迁到陈,划了一些夷淮以西的田亩添补给他们。
京相璠曰:以夷之濮西田益也。
京相潘说:以夷的淮西田亩添补给他们。
杜预亦言,以夷田在濮水西者与城父人。
杜预也说:把夷在淮水西的田地划给城父人。
服虔曰。
服虔说:淮是水名。
濮,水名也。且字类音同,津澜邈别,不得为北濮上源。
师氏作靡靡之音的淮水与这条淮水,虽然字合音同,但此淮与彼淮互不相涉,它不是北淮的上源。
师氏传音于其上矣。潩水又南径钟亭西,又东南径皇台西,又东南径关亭西,又东南径宛亭西,郑大夫宛射犬之故邑也。
潩水又往南流经钟亭西边,又往东南流经皇台西边,又往东南流经关亭西边,又往东南流经苑亭西边,这是郑国大夫宛射犬的旧邑。
潩水又南,分为二水,一水南出径胡城东,故颍阴县之狐人亭也。
潩水又南流分为两条。一条向南流出,经过胡城东边,就是旧颖阻县的狐人亭。
其水南结为陂,谓之胡城陂。
水,往南流,积聚成为破塘,称为胡城破。
潩水自枝渠东径曲强城东,皇陂水注之。
漯水从支渠往东流经曲强城东边,皇破水注入。
水出西北皇台七女冈北,皇陂即古长社县之浊泽也。
皇破水发源于西北的皇台七女冈北麓,皇破就是古时长社县的浊泽。
《史记》魏惠王元年,韩懿侯与赵成侯合军伐魏,战于浊泽是也。
《史记》载,魏惠王元年前,韩彭侯和赵成侯合兵进攻魏国,在浊泽开战。
其肢北对鸡鸣城,即长社县之浊城也。
此破北面直对鸡鸣城,就是长社县的浊城。
陂水东南流、径胡泉城北,故颍阴县之狐宗乡也。
破水往东南流经胡泉城北边,这里是旧颖阴县的狐宗乡。
又东合胡城陂水,水上承皇陂,而东南流注于黄水,谓之合作口。
又往东流,与胡城破水汇合。破水上口承接皇阪,往东南流,注入黄水,汇流处称合作口。
而东径曲强城北,东流入潩水。
汇合后往东流经曲强城北边,往东流注入潩水。
时人谓之敕水,非也。
当时人称为救水,这是不对的。
敕、潩音相类,故字从声变耳。
救、澳二字音近,因此字就随音而变了。
潩水又径东西武亭间,两城相对,疑是古之岸门,史迁所谓走犀首于岸门者也。
洪水又流经东武亭和西武亭之间,两城相对,这里可能就是古时的岸门,即史迁所说的,犀首在岸门败走的地方。
徐广曰颍阴有岸亭,未知是否。
徐广说:颖阴有岸亭,不知是否就是此处。
潩水又南径射大城东,即郑公孙射犬城也,盖俗谬耳。
潩水又往南流经犬城东边,就是郑公孙的射犬城,称犬城是民间的误传。
潩水又南,径颍阴县故城西。魏明帝封司空陈群为侯国。
潩水又往南流经颖阴县旧城西边,魏明帝把这里封给司空陈群,立为侯国。
其水又东南径许昌城南,又东南,与宣梁陂水合,陂上承狼陂。于颍阴城西南,陂南北二十里,东西十里。
潩水又往东南流经许昌城南;又往东南流与宣梁阪水汇合。破水上口在颖阴城西南承接狼破,狼破南北二十里,东西十里。
《春秋左传》曰楚子伐郑,师于狼渊是也。其水东南入许昌县,径巨陵城北,郑地也。
《春秋左传》说:楚子在狼渊攻打郑军。狼渊水往东南流入许昌县,流经巨陵城北边,这是郑的地域。
《春秋左氏传》庄公十四年,郑厉公获傅瑕于大陵。
《春秋左氏传》:庄公十四年前,郑厉公在大陵俘获傅瑕。
京相璠曰:颍川临颖县东北二十五里,有故巨陵亭,古大陵也。
京相潘说:颖以临颖县东北二十五里有旧巨陵亭,就是古时的大陵。
其水又东积而为陂,谓之宣梁陂也。
狼酸水又东流,积水成破,称为宣梁破。
陂水又东南人潩水。
破水又往东南注入潩水。
潩水又西南流径陶城西,又东南径陶陂东。
潩水又往西南流经陶城西边,又往东南流经陶破东边。
东南入于颍。
往东南注人颖水。
潧水出郑县西北平地,潧水出郐城西北鸡络坞下,东南流,径贾复城西。
潧水发源于郑县西北的平地上,僧水发源于邻城西北鸡络坞下,往东南流经贾复城西边,往东南流,在左边与谐水汇合。
东南流,左合水,水出贾复城东,南流注于潧。
偕水发源于贾复城东边,往南流,注入僧水。
潧水又南,左会承云山水,水出西北承云山,东南历浑子冈东注,世谓冈峡为五鸣口,东南流,注于潧。
僧水又往南流,左边与承云山水汇合。承云山水发源于西北方的承云山,往东南流过浑子冈,往东流去 人们把冈峡叫做五鸣口,往东南流,注入僧水。
潧水又东南流,历下田川,径郐城西,渭之为柳泉水也。
僧水又往东南流经下田川,流过部城西边,称为柳泉水。
故史伯答桓公曰:君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若克虢、郐,君之土也。
史伯回答桓公道:您就凭着成周的兵力,伸张正义,讨伐有罪,如果攻克貌、邻,那地方就是您的土地了。
如前华后河,右洛左济,主芣騩而食潧洧,修典刑以守之,可以少固,即谓此矣。
到那时前有华山,后有河水,左据济水,右拥洛水,以茉骤山为家,靠僧、消二水养活;制订典章刑律来治理,国家就巩固了。说的就是这里。
潧水又南,悬流奔壑,崩注丈余,其下积水成潭,广口十许步,渊深难测,又南注于洧,《诗》所谓溱与洧者也,世亦谓之为郐水也。
僧水又南流,从悬崖上奔泻入岩壑,崖高丈余,水声轰鸣,下面积水成潭,宽约四十步,水深莫测。此水又南流注入淆水。这就是《诗经》所说的漆水与消水。世人也称为部水。
东过其县北,又东南过其县东,又南入于洧水。
往东流过县北,又往东南流过县东,又往南注人消水。
自郐、潧东南,更无别渎,不得径新郑而会洧也。
邻水、僧水的东南方,再也没有别的河流了,僧水不可能流经新郑再与消水汇合的。
郑城东人洧者,黄崖水也。
在郑城往东注入谊水的是黄崖水,《水经》的记载是错误的。
盖《经》误证耳。渠出荥阳北河,东南过中牟县之北。
渠水出自荣阳北河,往东流过中牟县北边。《风俗通》说:渠就是水所存积的地方。
《风俗通》曰:渠者,水所居也,渠水自河与济乱流,东径荥泽北,东南分济,历中牟县之圃田泽北,与阳武分水。
渠水从河水分出与济水乱流,往东流经荣泽北边,往东南从济水分支而出,流经中牟县圃田泽,北边与阳武县以水为分界。
泽多麻黄草,故《述征记》曰:践县境便睹斯卉,穷则知逾界。
泽中多麻黄草,所以《述征记》说:一踏进县境,到处都可以看见这种草,待到草完了时事就知道过了县界了。
今虽不能,然谅亦非谬。
今天虽然不能分得这样清楚,但想来这话也不是乱说的。
《诗》所谓东有圃草也。
《诗经》里说的东有圃草,就指这种麻黄草。
皇武子曰: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圃。
皇武子说:郑国有原圃,就像秦国有具囿一样。
泽在中牟县西,西限长城,东极官渡,北佩渠水,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十许里。
圃田泽在中牟县西边,西界长城,东到官渡,北连渠水,东西约四十里,南北约二十里。
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以逼垒,公亦起高台以捍之,即中牟台也。今台北土山犹在,山之东悉绍旧营,遗基并存。渠水又东径田丰祠北,袁本初惭不纳其言,害之。时人嘉其诚谋,无辜见戮,故立祠于是,用表袁氏覆灭之宜矣。
泽中有沙冈,上下有二十四浦,河渠相通,深潭相接,各浦都有名称:有大渐、小渐、大灰、刁二灰、义鲁、练秋、大白杨、小白杨、散吓、禺中、羊圈、大鸽、小鹊、龙泽、蜜罗、大哀、小哀、大长、小长、大缩、小缩、伯丘、大盖、牛眼等等。水涨时就向北流注,渠水满溢就向南宣泄,所以《竹书纪年》载,梁惠成王十年不听田丰意见,以致战败,羞愤交加,竟把田丰杀了。当时人们赞赏田丰真心为袁绍谋划,却无辜被杀,特在此为他立祠,用以表示袁氏的覆灭是咎由自取。
又东,役水注之。
渠水又往东流,役水注入。
水出苑陵县西,隙候亭东。世谓此亭为郤城,非也,盖隙、隙声相近耳。
役水发源于苑陵县以西、隙候亭以东,世人称此亭为却城,是不对的,那是由于隙、却两字读音相近而致误。
中平陂,世名之埿泉也,即古役水矣。
中平破,世人称为坚泉,就是古时的役水。
《山海经》曰:役山,役水所出,北流注于河。
《山海经》说:役山是役水的发源地,北流注入河水。
疑是水也。
指的可能就是这条水。
东北流径苑陵县故城北、东北流径焦城东,阳丘亭西,世谓之焦沟水。
役水往东北流经苑陵县旧城北边,往东北流经焦城东边、阳丘亭西边,世人称为焦沟水。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率师伐郑。围焦城,不克,即此城也。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前,秦国公孙壮率军攻郑,包围了焦城,却没有攻下。
俗谓之驿城,非也。
指的就是此城。民间称为骚城,是不对的。
役水自阳丘亭东流,径山民城北,为高榆渊。
役水从阳丘亭往东流经山民城北边,就到高榆渊。
役水又东北,埿沟水出焉。
《竹书纪年》载,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率军修筑了上积、安陵、山民等城。
又东北为八丈沟,又东,清水枝律注之,水自沈城东派,注于役水。
役水又往东北流是醉沟。又往东北流,鲁沟水分支流出;又往东北流,分出坚沟水;又往东北流是八丈沟;又往东流,清水支流注入。这条支流从沈城分出,往东注入役水。
役水又东径曹公垒南,东与沫水合。
役水又往东流经曹公垒南边,东流与沫水汇合。
《山海经》云:沫山,沫水所出,北流注于役。
《山海经》说:沫山是沫水的发源地,北流注入役水。
今是水出中牟城西南,疑即沫水也。
今天这条水发源于中牟城西南,可能就是沫水。
东北流,径中牟县故城西。昔赵献侯自耿都此。
役水往东北流经中牟县旧城西边,从前赵献侯从耿迁都到这里。
班固云:赵自邯郸徙焉。
班固说:赵从邯郸迁到这里。
赵襄子时,佛胖以中牟叛,置鼎于庭,不与己者烹之,田英将寨裳赴鼎处也。
赵襄子的时候,佛肝在中牟反叛,把大锅放在庭院中,不跟他走的就投入大锅里煮,这里就是田英提起衣襟走向大锅的地方。
薛瓒注《汉书》云:中牟在春秋之时,为郑之堰也。及三卿分晋,则在魏之邦土,赵自漳北,不及此也。
薛攒注《汉书》说:中牟在春秋时是郑国的疆域,到三卿分晋时,则在魏的国境内;赵在潭水以北,国界不到这里。
《春秋传》曰:卫侯如晋,过中牟,非卫适晋之次也。
《春秋传》说:卫侯去晋,经过中牟,但不是说在从卫去晋的路上。
《汲郡古文》曰:齐师伐赵东鄙,围中牟。
《汲郡古文》说:齐国军队攻打赵国东部边境,围困中牟。
此中牟不在赵之东也。
这里的中牟不在赵国东边。
按中牟当在漯水之上矣。
按中牟应在漂水上。
按《春秋》齐伐晋夷仪,晋车千乘在中牟,卫侯过中牟,中牟人欲伐之。
按《春秋》,齐国攻打晋国夷仪,晋军千余辆兵车聚集在中牟;卫侯经过中牟的时候,中牟人想攻击他。
卫褚师圃亡在中牟,曰:卫虽小,其君在,未可胜也。
卫国有个褚师固早先逃亡到中牟,他对中牟人说:卫国虽然是小国,但君主在,是不能取胜的。
齐师克城而骄,遇之必败,乃败齐师。
齐军攻克城邑,已经骄傲起来了,一交战就要打败仗。后来果然打败齐军。
服虔不列中牟所在。
服虔没有指出中牟在什么地方。
杜预曰今荥阳有中牟,回远,疑为非也。
杜预说:今天荣阳有个中牟,路途迁回遥远,想来不是那个中牟。
然地理参差,土无常域,随其强弱,自相吞并,疆里流移,宁可一也?
但地理状况很不一致,地域的范围又变化无常,随着各国力量的强弱消长,自相吞并,疆界也变动不定,怎么可以看作一成不变呢?
兵车所指,径纡难知。
当年兵车开往何处,故意迂回曲折地绕道走,也很难说。
自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故赵之南界,极于浮水,匪直专漳也。
自从魏迁移到大梁后,赵用中牟与魏交换土地,所以赵的南疆直到浮水为止,而不止到漳水。
赵自西取后止中牟。
赵国自从向西扩张后,到中牟为止,齐军侵犯它的东部边境,该是无可怀疑的。
齐师伐其东鄙,于宜无嫌,而瓒径指漯水,空言中牟所在,非论证也。
而薛攒却直捷地推定是在漂水,凭空断言中牟所在之处,这不是论证的方法。
汉高帝十一年,封单父圣为侯国。
汉高帝十一年前,把这里封给单父圣,立为侯国。
沫水又东北,注于役水。
沫水又往东北流,注入役水。
昔魏太祖之背董卓也,间行出中牟,为亭长所录。
从前魏太祖离开董卓,抄小路逃出中牟,被亭长捉住。
郭长公《世语》云:为县所拘,功曹请释焉。
郭长公《世语》说;被县官拘捕,功曹请求释放他。
役水又东北径中牟泽,即郑太叔攻萑蒲之盗于是泽也。
役水又往东流经中牟泽,郑太叔就在这片泽地中进攻蓬蒲的盗贼。
其水东流,北屈注渠。
水往东流,折向北方,注入渠水。
《续述征记》所谓自酱魁城到酢沟十里者也,渠水又东流而左会渊水,其水上承圣女陂,陂周二百余步,水无耗竭,湛然清满,而南流注于渠。
《续述征记》说从酱魁城到醉沟路程十里,这里的醉沟就指渠水。渠水又东流,在左面与渊水汇合。渊水上口承接圣女破,此破周围二百多步,破水从不干涸,常是清泉满池。池水南流注入渠水。
民疲而溃,秦遂取焉。
渠水又往东南向着大梁流去。
后魏惠王自安邑徙都之,故曰梁耳。
又往东流到浚仪县,渠水往东南流经赤城北边,戴延之以为西北的大梁亭就是赤城,这是搞错了。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是也。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八年四月甲寅日,迁都到大梁。
秦灭魏以为县。
秦灭魏后立为县。
汉文帝封孝王于梁,孝王以土地下湿,东都睢阳,又改曰梁。
汉文帝把梁封给孝王,孝王因为这里地势低洼潮湿,把都城移到东面的唯阳,又改称梁。
自是置县,似大梁城广,居其东城夷门之东。
自此以后,就在这里立县。因为大梁城范围很大,就把县治设在东城夷门的东边。
梁王增筑以为吹台,城隍夷灭,略存故迹。今层台孤立于牧泽之右矣,其台方百许步,即阮嗣宗《咏怀诗》所谓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萧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晋世丧乱,乞活凭居,削堕,故基,遂成二层。上基犹方四五十步,高一丈余,世谓之乞活台,又谓之繁台城。
夷门就是当年侯赢守关的地方。《续述征记》以为此城就是师旷城,说郭缘生曾经游历过此城,到过夷门,登上吹台,这些从遥远的古代留下的遗迹,今天都还在。我以为这是梁氏的台门,魏惠王居住的地方,并不是吹台,郭氏是弄错了。《西征记》提到仪城封人,以为仪城就是此县,也不对。《竹书纪年》载,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聚居在这里,台基被挖掘破坏,于是就成为两层,上层还有四五十步见方,高一丈多,民间称为乞活台,又叫繁台城。
渠水于此,有阴沟、鸿沟之称焉。
渠水到这里,有阴沟、鸿沟之称。
项羽与汉高分王,指是水以为东西之别。
项羽与汉高祖分地称王,就以这条水作为东西两边的分界。
苏秦说魏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是也。
苏秦游说魏襄王说:大王的土地南面有鸿沟。
故尉氏县有波乡波亭,鸿沟乡鸿沟亭,皆藉水以立称也。
指的就是这里。旧尉氏县有波乡、波亭、鸿沟乡、鸿沟亭,都是以水命名的。
今萧县西亦有鸿沟亭,梁国难阳县东,有鸿口亭,先后谈者,亦指此以为楚,汉之分王,非也。
今天萧县西也有鸿沟亭,梁国唯阳县东有鸿口亭,古今许多谈及鸿沟的人,也有认为此水是楚汉的分界,这是搞错了的。
盖《春秋》之所谓红泽者矣。
实际上这是《春秋》所说的红泽。
渠水右与氾水合,水上承役水于苑陵县。
渠水在西与泥水汇合,穿巳水上流在苑陵县承接役水。
县。故郑都也。王莽之左亭县也。
苑陵县是以前郑国的都城,就是王莽时的左亭县。
役水枝津,东派为埿水者也,而世俗谓之氾沟水也。
役水支流向东分出称为犯水,民间则称为堡沟水。
《春秋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所谓东氾者也。
《春秋左传》:僖公三十年前,晋侯、秦伯包围了郑,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沱南―犯南就是所谓东犯。
其水又东北径中牟县南,又东北径中牟泽,与渊水合,水出中牟县故城北,城有层台。按郭长公《世语》及干宝《晋纪》,并言:中牟县故魏任城玉台下池中,有汉时铁锥,长六尺,入地三尺,头西南指不可动,正月朔自正,以为晋氏中兴之瑞,而今不知所在。
水又往东北流经中牟县南边,又往东北流经中牟泽与渊水汇合。渊水发源于中牟县旧城北边,城里有层台,按郭长公《世语》和干宝《晋纪》,都说中牟县从前魏时任城玉台下的池中,有一把汉时的铁锥,长六尺,陷入地下三尺,锥头指向西南,扳也扳不动,但到正月初一,锥头却自动指正了方向。
或言在中阳城池台,未知焉是。
人们认为这是晋朝中兴的吉兆。但今天不知道这铁锥在什么地方了。有人说在中阳城池台,不知真否。
渊水自池西出,屈径其城西,而东南流注于汜。
渊水从池西流出,拐弯流经城西,往东南流,注入沮水。
氾水又东径大梁亭南,又东径梁台南,东注渠。
拿已水又往东流经大梁亭南边,又往东流经梁台南边,往东注入渠水。
渠水又东南流,径开封、县,睢、涣二水出焉。
渠水又往东南流经开封县,维水和涣水在这里分出。
右则新沟注之。
右边有新沟水注入。
其水出逢池,池上承役水于苑陵县,别为鲁沟水,东南流,径开封县故城北。
新沟水从逢池流出,池水上源在苑陵县承接役水,分支流出,叫鲁沟水,往东南流经开封县旧城北边。
汉高帝十一年,封陶舍为侯国也。
汉高帝十一年前,把这里封给陶舍,立为侯国。
《陈留志》称:阮简,字茂宏,为开封令。
《陈留志》说:阮简,字茂弘,当开封县令。
县侧有劫贼,外白甚急数,简方围棋长啸。
县旁有强盗抢劫,外面多次报告十分紧急,阮简正在下围棋,还长声吟啸。
吏云:劫急。
县吏说:抢劫情况紧急啊!
简曰:局上有劫亦甚急。
阮简回答说:棋局上有劫,也很紧急啊!
其耽乐如是。
这位县令沉溺于娱乐竟到了这样的地步!
故《语林》曰:王中郎以围棋为坐隐,或亦谓之为手谈,又谓之为棋圣。
所以《语林》说:王中郎把下围棋称为 坐隐 。也有人把它叫做手谈,又称善奕者为棋圣。
鲁沟南际富城,东南入百尺陂,即古之逢泽也。
鲁沟南面紧靠富城,往东南流,注入百尺破,就是古时的逢泽。
徐广《史记音义》曰:秦使公于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汲郡墓《竹书纪年》作秦孝公会诸侯于逢泽,斯其处也。
徐广《史记音义》说:秦国派遣公子少官率领军队在逢泽与诸侯相会。汲郡坟墓里发掘出来的《竹书纪年》则载:秦孝公在逢泽与诸侯相会。
故应德琏《西征赋》曰:驾衡东指,弭节逢泽。
所说的就是这地方。所以应德琏的《西征赋》说:皇上车驾东行,停车逗留于逢泽。
其水东北流为新沟。新沟又东北流,径牛首乡北,谓之牛建城。又东北注渠,即沙水也。
这条水往东北流称为新沟,新沟又往东北流经牛首乡北边,有城叫牛建城;又往东北注入渠水,也就是沙水。
音蔡,许慎正作沙音,言水散石也。从水少,水少沙见矣。
沙,音蔡,许慎正音读作沙,意思是说中流冲散石子,偏旁从水,从少,水少沙也露出来了。
楚东有沙水,谓此水也。
楚国东部有沙水,就指这条水。
又屈南至扶沟县北,沙水又东南,径牛首乡东南,鲁沟水出焉,亦谓之宋沟也。
又转弯南流到扶沟县北边,沙水又往东南流经牛首山东南,鲁沟水从这里分出。
又径陈留县故城南。
鲁沟也称宋沟,又流经陈留县旧城南边。
孟康曰:留,郑邑也。后为陈所并,故曰陈留矣。
孟康说:留是郑国城邑,后来被陈国兼并,所以叫陈留。
鲁沟水又东南,径圉县故城北。
鲁沟水又往东南流经圃县旧城北边。
县苦楚难,修其干戈,以圉其患,故曰圉也。
圃县人民深受楚国侵扰之苦,打造兵器以防御入侵,因此取名为围。
或曰边陲之号矣。
也有人说圃就是边睡的意思。
历万人散。
鲁沟水又流经万人散。
沟渎自是三分,北分为康沟,东径平陆县故城北。
王莽篡位时,东郡太守翟义兴兵讨伐王莽,王莽派遣奋威将军孙建在围县北拦击翟义。
高后元年,封楚元王子礼为侯国。
翟义的军队大败,被杀了万余人,道路上血流成河,因而把那地方叫万人散,百姓哀悼死难者,就为他们立祠。
建武元年,以户不满三千,罢为尉氏县之陵树乡。又有陵树亭,汉建安中,封尚书苟攸为陵树乡侯。
鲁沟水又流经鲁沟亭,又往东南流,到阳夏县旧城西边。汉高祖六年,封尚书荀枚为陵树乡侯。
故《陈留风格传》曰:陵树乡,故平陆县也。
因此《陈留风俗传》说:陵树乡是过去的平陆县。
北有大泽,名曰长乐厩。
北边有大泽,名为长乐厩。
康沟又东径扶沟县之白亭北。
康沟水又往东流经扶沟县的白亭北边。
《陈留风俗传》曰:扶沟县有帛乡帛亭,名在七乡十二亭中。
《陈留风俗传》说:扶沟县有帛乡、帛亭。地名在七乡十二亭之列。
康沟又东径少曲亭。
康沟水又往东流经少曲亭。
《陈留风俗传》曰:尉氏县有少曲亭,俗谓之小城也。
《陈留风俗传》说:尉氏县有少曲亭,民间称为小城。
又东南径扶沟县故城东。而东南注沙水。
又往东南流经扶沟县旧 城东边,往东南注入沙水。
沙水又南会南水。
沙水又往南流,与南水汇合。
其水南流,又分为二永。
此水南流又分为两条。
一水南径关亭东,又东南流,与左水合。
一条往南流经关亭东边,又往东南流,与左水汇合。
其水自枝渎南径召陵亭西,疑即扶沟之亭也。
这条水从支渠往南流经召陵亭西一一召陵亭可能就是扶沟亭,往东南流,与右水汇合。
陂东西五里,南北十里。
世人因此水与郡陵破水并流,所以也称双沟。此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沙水。
陂水东径匡城北,城在新汲县之东北,即扶沟之匡亭也,亭在匡城乡。《春秋》文公元年,诸侯朝晋,卫成公不朝,使孔达侵郑,伐绵訾及匡,即此邑也。
沙水南流与蔡泽破水汇合。破水出自郡陵城西北。《春秋》:成公十六年文公元年前,诸侯到晋国朝见,卫成公却不去朝见,还派遣孔达入侵郑国,攻打绵警和匡―匡,就是匡城。
今陈留、长垣县南有匡城,即平丘之匡亭也。
现在陈留郡长垣县南有匡城,就是平丘的匡亭。
襄邑又有承匡城,然匡居陈、卫之间,亦往往有异邑矣。
襄邑又有承匡城。然而匡在陈、卫之间,又往往有好几个不同的城。
陂水又东南至扶沟城北,又东南入沙水。
破水又往东南流到扶沟城北,又往东南注入沙水。
沙水又南,径小扶城西,而东南流也。
沙水又往南流经小扶城西边,然后转向东南流。
城即扶沟县之平周亭,东汉和帝永元中,封陈敬王子参为侯国。
小扶城就是扶沟县的平周亭,东汉和帝永元年间一,把这里封给陈敬王的儿子参,立为侯国。
沙水又东南径大扶城西,城即扶乐故城也。
沙水又往东南流经大扶城西边,这座城就是扶乐旧城。
城北二里有《袁良碑》,云:良,陈国扶乐人。
城北二里有袁良碑,碑上刻着:袁良,陈国扶乐人。
后汉世祖建武十六年,更封刘隆为扶乐侯,即此城也。
后汉世祖建武十七年,改封刘隆为扶乐侯,就是这座城。
涡水于是分焉,不得在扶沟北,便分为二水也。
涡水在这里分出,不是在扶沟以北就分为两条支流的。
其一者,东南过陈县北。
其中一条往东南流过陈县北边。
沙水又东南径东华城西,又东南,沙水枝渎,西南达洧,谓之甲庚沟,今无水。
沙水又往东南流经东华城西边;又往东南流,沙水的一条支流往西南流到消水,称为甲庚沟,现在已经无水了。
沙水又南与广漕渠合,上承庞官陂,云邓艾所开也。
沙水又南流,与广潜渠汇合。广潜渠上源承接庞官破,据说是邓艾开凿的。
虽水流废兴,沟渎尚伙。
虽然水流时断时通,沟渠还是很多的。
昔贾逵为魏豫州刺史,通运渠二百里余,亦所谓贾侯渠也。
从前贾逢当魏豫州刺史,疏、通了这条渠道二百余里,于是也叫贾侯渠。
而川渠径复,交锗畛陌,无以辨之。
然而河流渠道像田间叶陌似的纵横交错,很难辨别哪些是他疏浚过的。
沙水又东径长平县故城北,又东南径陈城北,故陈国也,伏羲、神农并都之。
沙水又往东流经长平县旧城北边,又往东南流经陈城北边,这里就是从前的陈国。伏羲、神农都在这里建都过。
城东北三十许里,犹有羲城实中,舜后妫满,为周陶正。
城东北三十来里,还有一座羲城,十分坚固。
武王赖其器用,妻以元女大姬,而封诸陈,以备三格。太姬好祭祀,故《诗》所谓坎其击鼓,宛丘之下。
舜的后代妨满,当周朝的陶正,武王使用他所做的陶器,因而把自己的长女太姬嫁给他为妻,并把陈封给他为食邑,这样,武王分封前三朝帝王后裔这件事―即所谓三格―就都办妥了。太姬喜欢祭祀,所以《诗经》里写道:苑丘之下,鼓声咚咚。
宛丘在陈城南道东。
苑丘在陈城南边的路东。
王隐云:渐欲平,今不知所在矣。
王隐说:苑丘逐渐被削平了,今天已不知它在什么地方了。
楚讨陈,杀夏征舒于栗门,以为夏州后。
楚国攻陈,在栗门杀了夏征舒,在陈设置夏州。
城之东门内有池,池水东西七十步,南北八十许步,水至清洁而不耗竭,不生鱼草。水中有故台处,《诗》所谓东门之池也。
城的东门内有个水池,池水东西七十步,南北约八十步,池水十分清净,从不干涸,而且也不生鱼虾水草,池心留有旧时亭台的遗址―这就是《诗经》里所说的东门之池。
城内有《汉相王君造四县邸碑》,文字剥缺,不可悉识。
城内有汉相王君造四县邸碑,碑上文字已剥落残缺,有些已看不清楚,大致意思是:现在的陈国,过去叫淮阳郡。
其略曰:惟兹陈国,故曰淮阳郡云云,清惠著闻,为百姓畏爱,求贤养士,千有余人,赐与田宅。
又说:王君以清廉仁爱著称,受到百姓的敬畏爱戴。他求贤养士千余人,赐给他们田地住宅。
吏舍,自损俸钱,助之成邸。
他自己削减薪傣,帮助吏属修建房舍。
五官掾西华陈骐等二百五人,以延熹二年云云,故其颂曰:修德立功,四县回附。
五官椽西华、陈骥等二百零五人于延熹二年,等等。所以对他的颂词说:他修仁德,立功勋,四方各县百姓都来归附。
今碑之左右,遗塘尚存,基础犹在。
今天碑的左右还遗留着断垣残壁,基础还在。
时人不复寻其碑证,云孔子庙学,非也。
当今人们不去寻遗碑为证,却说这是孔子庙学校,这是弄错了。
后楚襄王为秦所灭,徙都于此。
后来楚襄王被秦国灭掉,迁都到这里来。
丈颖曰西楚矣,三楚斯其一焉。
文颖说:这就是西楚。所谓三楚,这就是其中之一。
城南郭里,又有一城,名曰淮阳城,子产所置也。
城南城郭里面,又有一座城,名叫淮阳城,是子产修筑的。
汉高祖十一年,以为淮阳国。王莽更名郡为新平,县曰陈陵,故豫州治。
汉高祖十一年前,立为淮阳国,王莽时改名,郡称新平,县叫陈陵,是先前豫州的治所。
王隐《晋书地道记》云,城北有故沙,名之为死沙。而今水流津通,漕运所由矣。
王隐《晋书•地道记》说:城北有从前的沙水旧道,名叫死沙,但今天水流畅通,是嘈运经过的地方。
沙水又东而南屈,径陈城东,谓之百尺沟。又南分为二水,新沟水出焉。
沙水又东流,转而向南,流经陈城东,称为百尺沟,又南流分为两条水,新沟水就在这里流出。
沟水东南流,书水注之,水源上承涝陂。陂在陈城西北,南暨荦城,皆为陂矣。
沟水往东南流,谷水注入。谷水上流承接涝破,破在陈城西北,南达苹城,这一片都是湖泽。
陂水东流,谓之谷水,东径涝城北,王隐曰荦北有谷水是也。
破水东流称为谷水,往东流经涝城北边。王隐说:牵城北有谷水。苹就是怪。
牵即怪矣。
《春秋经》载,僖公在怪与齐宋会盟。
《经》书公会齐、宋于桂者也。
杜预说:怪就是苹,说在是陈县西北,却弄错了。
社预曰:柽即牵也,在陈县西北,为非。柽,小城也,在陈郡西南。
怪是小城,在陈郡西南。
谷水又东径陈城南,又东流入于新沟水,又东南注于颍,谓之交口,水次有大堰,即古百尺堰也。
谷水又往东流经陈城南边,又往东流注入新沟水,又往东南注入颖水,汇流处称为交口。水旁有一条大堤堰,就是古时的百尺堰。
《魏书》:《国志》曰,司马宣王讨太尉王凌,大军掩至百尺堨,即此堨也。
《魏书•国志》说:司马宣王讨伐太尉王凌,大军出其不意来到百尺竭,指的就是这条堤堰。
盖新水首受颖于百尺沟,故堰兼有新阳之名也,以是推之,悟故俗谓之非矣。
今天俗称山阳堰,其实不是,因新水上口在百尺沟接纳了颖水,所以这条堰又兼有新阳堰的名称。根据这一点推断,可以明白民间的称呼是错误的。
又东南至汝南新阳县北,沙水自百尺沟,东径宁平县之故城南。
又往东南流,到了汝南郡新阳县北边,沙水从百尺沟往东流经宁平县旧城南边。
《晋阳秋》称:晋太傅东海王越之东奔也,石勒追之,焚尸于此。
《晋阳秋》说:晋朝太傅东海王越向东逃奔,石勒在后追击,在这里焚烧了他的尸体,部下数十万人都被围困在此,束手受戮。
数十万众,敛手受害,勒纵骑围射,尸积如山。王夷甫死焉。
石勒纵马围射,尸积如山,王夷甫也死在这里。
余谓俊者所以智胜群情,辨者所以丈身袪惑,夷甫虽体荷俊令,口擅雌黄,污辱君亲,获罪羯勒,史官方之华、王,谅为褒矣。
我想,才智出众的人是凭着机智胜过普通人,能言善辩的人长于文饰自己,祛除迷惑。王夷甫虽然身负英才俊士的美名,但嘴巴长于颠倒黑白,污辱君王,得罪了石勒,史官把他与华欲、王朗相比,实在还是抬高了他。
沙水又东,积而为陂,谓之阳都陂。
沙水又东流,积水成破,称为阳都破,明水注入。
明水注之,水上承沙水枝津,东出径汝南郡之宜禄县故城北,王莽之赏都亭也。
明水上口承接沙水支流,往东流经汝南郡宜禄县旧城北边。宜禄县就是王莽时的赏都亭。
明水又东北流注于陂,陂水东南流,谓之细水。
明水又往东北流,注入阪中。破水往东南流,称为细水。
又东径新阳县北,又东,高陂水东出焉。
又往东流经新阳县北边,又往东流,高破水从东流出。
沙水又东,分为二水,即《春秋》所谓夷濮之水也。
沙水又往东流,分为两条,就是《春秋》所说的夷淮水。
枝津北径谯县故城西,侧城人涡。
支流往北流经谁县旧城西边,在城旁流过,注入涡水。
沙水东南径城父县西南,枝津出焉,俗谓之章水。
沙水往东南流经城父县西南,又有一条支流在此分出,俗称章水。
一水东注,即濮水也。
另一条水往东流,就是淮水,俗称艾水。
俗谓之艾水,东径城父县之故城南,东流注也。又东南过山桑县北,山桑故城在涡水北,沙水不得径其北明矣,《经》言过北,误也。
往东流经城父县旧城南边,往东流去。又往东南流过山桑县北边,山桑县旧城在涡水以北,沙水不可能流经城北,这是明明白白的。《水经》却说流过县北,是搞错了。
又东南过龙亢县南,沙水径故城北,又东南径白鹿城北,而东注也。
又往东南流过龙亢县南边,沙水流经旧城北边,又往东南流经白鹿城北边,然后往东流去。
又东南过义成县西,南纻入于淮。
又往东南流过义城县西边,往南注人淮水。
义成县故属沛,后隶九江。
义成县从前属于沛郡,后来属于九江郡。
沙水东流,注于淮,谓之沙汭。
沙水往东流,注入淮水,称为沙呐。
京相璠曰:楚东地也。
京相蟠说:这里是楚国东部地域。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楚令尹子常以舟师及沙汭而还。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前,楚国令尹子常把水军开到沙呐后又退了回去。
社预曰:沙,水名也。
杜预说:沙,是水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