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卷二十六

沭水出琅邪东莞县西北山,大弁山与小泰山连麓而异名也。引控众流,积以成川。

沐水发源于琅邪郡东莞县西北的山中,大弃山与小泰山山麓相连而山名不同,山间许多小涧汇集起来,成为一条川流,往东南流经邢乡南面。

东南流,径邳乡南,南去县八十许里。

环乡南距县城约八十来里。

城有三面而不周于南,故俗谓之半城。

县城三面筑了城墙,但南面没有围进来,所以俗称半城。

沭水又东南流:左合岘水。

沐水又往东南流,在左边与晚水汇合。

水北出大岘山,东南流,径邳乡东,东南流注于沭水也。

崛水发源于北方的大晚山,往东南流经那乡东面,往东南注入沐水。

东南过其县东,沭水左与箕山之水合。

往东南流过县东,沐水在左边与箕山之水汇合。

水东出诸县西箕山,刘澄之以为许由之所隐也,更为巨谬矣。

此水发源于东方诸县以西的箕山。刘澄之认为许由曾隐居在这里,这更是大错特错了。

其水西南流,注于沭水也。

水往西南流,注入沐水。

又东南过莒县东,《地理志》曰:莒子之国,盈姓也,少昊后。

又往东南流过宫县东边,《地理志》说:营县从前是营子之国,姓盈,是少昊的后代。

《列女传》曰:齐人杞梁殖袭莒,战死,二其妻将赴之,道逢齐庄公,公将吊之。

《列女传》说:齐国人祀梁殖在袭击营城时战死,他的妻子前去迎丧,路上碰到齐庄公,庄公正要去为祀梁殖吊丧。

杞梁妻曰:如殖死有罪,君何辱命焉?

祀梁妻说:如果殖死得有罪,怎敢劳驾您来吊唁呢?

如殖无罪,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敢与郊吊。

如果他死得无罪,他还有祖先留给他的旧宅在,我不敢在郊外为他吊丧。

公旋车吊诸室,妻乃哭于城下,七日而城崩。

齐庄公立即回车,在他家里举行了丧礼。祀梁妻在苔城下哀哭,哭了七日,把城都哭崩了。

故《琴操》云:殖死,妻援琴作歌曰: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

所以《琴操》说:祀梁殖死后,他的妻子持琴歌唱道:人间的欢乐呀,哪有胜过相逢新知己;人间的悲痛呀,哪有甚于死别生离!

哀感皇天,城为之堕。

她深沉的悲哀感动了上天,城也因此而崩塌了。

即是城也。

说的就是此城。

其城三重,并悉祟峻,惟南开一门。内城方十二里,郭周四十许里。

城有三重,城墙都很高峻,只有南面开了一道城门,内城方圆十二里,外城周围四十里。

《尸子》曰:莒君好鬼巫而国亡。

《尸子》说:苔君喜欢神鬼巫术之事因而亡国。

无知之难,小白奔焉。

无知作乱,小白投奔营城。

乐毅攻齐,守险全国。

乐毅进攻齐国时,齐军据险守住营城而保住了国家。

秦始皇县之。汉兴,以为城阳国,封朱虚侯章治莒。

秦始皇时把营设立为县,汉朝兴起后,把这里立为城阳国,封给朱虚侯章,治所设在营城。

王莽之莒陵也。

王莽时叫苔陵。

光武合城阳因为琅邪国,以封皇子京,雅好宫室,穷极伎巧,壁带饰以金银。

光武帝把城阳国合并为琅邪国,封给皇子刘京,刘京很喜欢修建宫室,把百工的技艺和巧思发挥到极致,连墙壁的横木上都装饰着金银。

明帝时,京不安莒,移治开阳矣。

明帝时,刘京在苔城感到不能安心,就迁到开阳。

沭水又南,袁公水东出清山,遵坤维而注沭。

沐水又往南流,有袁公水发源于东方的清山,往西南流,注入沐水。

沭水又南,浔水注之。

沐水又往南流,得水注入。

水出于巨公之山,西南流,旧堨以溉田,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

得水发源于巨公之山,往西南流。过去在水上筑堰,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内的田地,都由此堰灌溉。

浔水又西南流入沭,沭水又南与葛陂水会。水发三柱山,西南流,径辟土城南,世谓之辟阳城。

得水又往西南流,注入沐水。沐水又往南流,与葛破水汇合,葛破水发源于三柱山,往西南流经辟土城南面,世人称为辟阳城。

《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汉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阳共王子节侯刘壮为侯国也。

《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说:汉武帝元朔二年前,把这里封给城阳共王的儿子节侯刘壮,立为侯国。

其水于邑,积以为陂,谓之辟阳湖。西南流,注于沭水也。

此水在城旁积聚成破湖,称为辟阳湖,水向西南流,注入沐水。

又南过阳都县东,入于沂。

又往南流过阳都县东,注人沂水。

柤水出于楚之祖地。

沐水从阳都县又往南流,与武阳沟水汇合。

《春秋》襄公十年,《经》书公与晋及诸侯会吴于柤。

武阳沟水发源于东方的仓山,山上有一座旧城,世人称为监官城,其实不是,那是从前的有利城。汉武帝元朔四年份经》载,襄公和晋及诸侯在祖与吴会晤。

京相璠曰:宋地。

京相播说:祖是宋地。

今彭城逼阳县西北有租水沟,去逼阳八十里。东南流,径傅阳县故城东北。

现在彭城福阳县西北有一条祖水沟,离福阳八十里,往东南流经福阳县旧城东北。

《地理志》曰:故逼阳国也。

《地理志》说:这里过去是福阳国。

《春秋左传》襄公十年夏,四月戊午,会于柤。

《春秋左传》:襄公十年夏,四月戊午日,诸侯在祖会合。

晋荀偃、士匄请伐逼阳而封宋向戌焉。

晋国的荀堰、士句要求攻打福阳,把这座城封给宋国的向戍。

荀营曰: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

荀窑说:这座城虽小但很坚固,打胜了不足以显示威武,打败了被人耻笑。

固请,丙寅,围之,弗克。

荀堰、士旬一再请求攻城,于是就在丙寅日包围了福阳,但却打不进去。

孟氏之臣秦堇父,辇重如役。

孟氏的家臣秦荃父拉着猫重车随从作战。

逼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

福阳人打开城门,诸侯的兵士就乘机攻门。

县门发,鄹人纥抉之以出门者。

城上骤然放下悬门,郭人绝使劲托起悬门,把被闸在里面的人放出来。

狄虒弥建大车之轮,而蒙之以甲,以为橹,左执之,右拔戟,以成一队。

狄旎弥造大车的轮盘,蒙上铁甲,当作大盾牌,左手执盾,右手持戟,组成一队。

盂献子曰:《诗》所谓有力如虎者也。

孟献子说:他们就像《诗经》里所谓有力如虎的人。

主人县布,堇父登之,及堞而绝之,坠,则又县之。

守城的主将从城上把布放下,荃父拉着布登城,快攀到城头的矮墙时,守将割断了布,荃父掉了下去。

苏而复上者三。

上面又放下布,荃父苏醒过来,重又攀登,这样连登了三次。

主人辞焉,乃退,带其断以徇于军三日。

守将向荃父道歉,他才回去,带着断布在军中夸耀,接连三日。

诸侯之师久于逼阳,请归。智伯怒曰:七日不克,尔乎取之,以谢罪也。

诸侯的军队围困福阳时间已久,都要求回去,智伯发怒道:七天攻不下福阳,就要你们的脑袋!

荀偃、士匄攻之,亲受矢石,遂灭之,以逼阳子归,献于武官,谓之夷俘。

荀堰、士句又发起进攻,亲自冒着箭雨擂石指挥攻城,终于灭了福阳国。他们俘虏了幅阳子带回,把他献到武宫,称为夷俘。

逼阳,妘姓也。

不爵阳人都是姓坛的。

汉以为县,汉武帝元朔三年,封齐孝王子刘就为侯国,王莽更之曰辅阳也。

汉朝时立为县,汉武帝元朔三年前,把这里封给齐孝王的儿子刘就,立为侯国,王莽时改名为辅阳。

《郡国志》曰:逼阳有柤水。

《郡国志》说:福阳有柤水。

柤水又东南,乱于沂而注于沭,谓之柤口,城得其名矣。

柤水又往东南流,与沂水混流后又注入沐水,汇流处称为柤口。城也因而得名。

东南至朐县,入游注海也。

沐水往东南流,到朐县汇合游水,注入大海。

巨洋水出朱虚县泰山北,过其县西,泰山,即东小泰山也。

巨洋水发源于朱虚县泰山,往北流过县西,泰山就是东小泰山。

巨洋水,即《国语》所谓具水矣。

巨洋水就是《国语》所说的具水。

袁宏谓之巨昧,王韶之以为巨蔑,亦或曰朐瀰,皆一水也,而广其目焉。

袁宏把它称为巨昧,王韶之把它叫做巨蔑,也有人叫朐瀰,说的都是同一条水,只不过名称不一罢了。

其水北流,径朱虚县故城西。

水往北流经朱虚县旧城西面。

汉惠帝二年,封齐悼惠王子刘章为侯国。

汉惠帝二年前,把这里封给齐悼惠王儿子刘章,立为侯国。

《地理风俗记》曰:丹山在西南,丹水所出,东入海。

《地理风俗记》说:丹山在西南面,丹水发源在那里,东流入海。

丹水由朱虚丘阜矣,故言朱虚。城西有长坂远峻,名为破车。

丹水流经朱虚县丘陵地带。所以有人说到朱虚城西有一条漫长高峻的山坡,名叫破车观。

岘城东北二十里有丹山,世谓之凡山,县在西南,非山也。

城东北二十里有丹山,世人称为凡山,县城在丹山西南,而不是山在城的西南。

丹、凡字相类,音从字变也。

丹、凡字形相近,于是读音也随字而变了。

丹水有二源,各导一山,世谓之东丹、西丹水也。

丹水有两个源头,各发源于一山,世人称为东丹水和西丹水。

西丹水自凡山北流,径剧县故城东,东丹水注之。

西丹水从凡山北流,经过剧县旧城东面,东丹水注入。

水出方山,山有二水,一水即东丹水也。

东丹水发源于方山,山上有两条水,东丹水就是其中的一条。

北径县,合西丹水而乱流,又东北出径渏薄涧北。

东丹水往北流,经剧县与西丹水汇合,成为乱流,又往东北流去,经过倚薄涧北面。

渏水亦出方山,流入平寿县,积而为清,水盛则北注,东南流,屈而东北流,径平寿县故城西,而北入丹水,谓之鱼合口。

清水也发源于方山,流入平寿县,积聚成水湾。水大时就北注,转向东南流,又折向东北,流经平寿县旧城西面,然后北流注入丹水,汇流处称为鱼合口。

丹水又东北径望海台东,东北注海,盖亦县所氏者也。

丹水又往东北流经望海台东面,往东北注入大海,县就是依照台命名的。

又北过临胸县东,巨洋水自朱虚北入临朐县,熏冶泉水注之,水出西溪,飞泉侧濑,于穷坎之下,泉溪之上。源麓之侧,有一祠,目之为冶泉祠。

又往北流过临朐县东面,巨洋水从朱虚向北流入临朐县,熏冶泉水在此注入。此水源出西溪,飞奔的泉永在深坑下面流泻,在溪岸上,源头的山麓近旁,有一座祠庙,名为冶泉祠。

按《广雅》,金神谓之清明,斯地盖古冶官所在,故水取称焉。

据《广雅》,金属之神叫做清明,此处是古时冶官的驻地,水就因此取名。

水色澄明,而清泠特异,渊无潜石,浅镂沙文,中有古坛,参差相对,后人微加功饰,以为嬉游之处。

熏冶泉水色澄清透明,而且特别清凉,深渊底下岩石历历可数,浅处的沙上水流荡出的波痕就像雕成一样。中间有古坛,与祠参差相对,后人稍加修饰,把它作为嬉游的处所。

南北邃岸凌空,疏木交合。

南北两侧高岸凌空而起,古树枝柯交错。

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余总角之年,侍节东州。

太和年间先父镇守海岱,当时我还年幼,跟着父亲到东方来。

至若炎夏火流,闲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桂笋寻波,轻林委浪,琴歌既洽,欢情亦畅,是焉栖寄,实可凭衿。

每当骄阳如火的炎夏,困倦无聊时,就携了琴儿,邀了好友,整天地尽情嬉游。我们荡着一叶扁舟,逐浪飘流,在岸边林木的轻荫底下,穿过低垂拂水的柔枝,我们弹琴唱歌,互相应和,彼此都十分愉快。寄身在这清幽可爱的林泉间,我们真是乐而忘返了。

小东有一湖,佳饶鲜笋,匪直芳齐芍药,实亦洁并飞鳞。

稍东有一口湖,湖边出产鲜美的竹笋,不但气味芳香可与芍药相比,而且也像鱼儿一般洁白清净。

其水东北流入巨洋,谓之熏冶泉。

溪水往东北流入巨洋,称为熏冶泉。

又径临朐县故城东。城,古伯氏骈邑也。汉武帝元朔元年,封菑川懿王子刘奴为侯国。

巨洋水又流经临朐县旧城东面,此城是古时伯氏的骈邑,汉武帝元朔元年前,把这里封给苗川兹王的儿子刘奴,立为侯国。

应劭曰:临朐,山名也。

应劭说:临朐原是山名,县也以山命名。

故县氏之。

胸,又是水名。

朐亦水名,其城侧临朐川,是以王莽用表厥称焉。城上下沿水,悉是刘武皇北伐广固,营垒所在矣。

此城侧面紧临朐川,所以王莽就用作为县名。城外沿江上下,都是刘武皇北伐广固时营垒所在的地方。

巨洋又东北径委粟山东,孤阜秀立,形若委粟。

巨洋水又往东北流经委粟山东边,这是一座秀美的山丘,孤零零地耸立着,形状像一堆倒在地上的积粟。

又东北,洋水注之。

巨洋水又往东北流,洋水注入。

水西出石膏山西北石涧口,东南径逢山祠西。

洋水发源于西方石膏山西北的石涧口,往东南流经逢山祠西面。

洋水又东南,历逢山下,即石膏山也。

洋水又往东南流经逢山下,逢山就是石膏山。

山麓三成,壁立直上,山上有石鼓,鸣则年凶。

山麓有三重,峭壁陡峻直上,山上有石鼓,鼓响就预兆着那年有灾祸。

郭缘生《续述征记》曰:逢山在广固南三十里,有祠并石鼓,齐地将乱,石人辄打石鼓,声闻数十里。

郭缘生《续述征记》说:逢山座落在广固南三十里。山上有祠庙和石鼓,齐地将乱时,石人就敲起石鼓,数十里内都能听到。

洋水历其阴而东北流,世谓之石沟水。东北流,出于委粟山北,而东注于巨洋,谓之石沟口。

洋水流经山北,转向东北流,世人称为石沟水,往东北流出委粟山北面,然后东流注入巨洋水,汇流处称为石沟口。

然是水下流,亦有时通塞,及其春夏水泛,川澜无辍,亦或谓之为龙泉水。

然而这条水下流,有时畅通有时阻塞。到了每年春夏水涨时,浪涛滚滚奔流不息,也有人称为龙泉水。

《地理志》:石膏山,洋水所出是也。

《地理志》说:石膏山是洋水的发源地。

今于此县,惟是渎当之,似符群证矣。

今天在临朐县只有这条水可以对得上,似乎与各书的记载相符。

巨洋水又东北,得邳泉口,泉源西出平地,东流注于巨洋水。

巨洋水又往东北流到郑泉口。那泉的源头出自西方的平地,东流注入巨洋水。

巨洋水又北会建德水,水西发逢山阜,而东流入巨洋水也。

巨洋水又北流,与建德水汇合。建德水发源于西方逢山的丘冈下,东流注入巨洋水。

又北过剧县西,巨洋水又东北合康浪水,水发县西南山,无事树木,而圆峭孤峙,巑岏分立。

又往北流过剧县西面,巨洋水又往东北流,与康浪水汇合。康浪水发源于剧县西南面的蟆山,山上不长树木,浑圆而峻峭的山峰互相分开,相对屹立着。

左思《齐都赋》曰岭镇其左是也。

左思《齐都赋》说:蟆岭雄踞于齐都左边。

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错为侯国,王莽更之曰俞县也。

康浪水往北流,注入巨洋水。巨洋水又往东北流经剧县旧城西面,这里是古时的纪国。《春秋》:庄公四年把这里封给蓄川彭王的儿子刘错,立为侯国,王莽则改名为俞县。

城之北侧有故台,台西有方池。

城的北边有旧台,台的西面有方池。

晏谟曰:西去齐城九十七里,耿弇破张步于临淄,追至巨洋水上,僵尸相属。即是水也。

晏漠说:这里离齐城九十七里。耿弃在临淄打败了张步,一直追击到巨洋,水上的浮尸连成一片,说的这是这条水。

巨洋又东北径晋龙骧将军、幽州刺史辟闾浑墓东,而东北流。

巨洋水又往东北流,经过晋龙骤将军、幽州刺史辟间浑墓东,然后又往东北流。

墓侧有一坟,甚高大,时人咸谓之为马陵,而不知谁之丘垄也。

墓旁又有一座坟,非常高大,当时人们都称为马陵,但不知道是谁的坟墓。

巨洋水又东北径益县故城东,王莽更之曰涤荡也。

巨洋水又往东北流经益县旧城东面,王莽改名为涤荡。

晏谟曰:南去齐城五十里,司马宣王代公孙渊,北徙丰人住于此城,遂改名为南丰城也。

晏漠说:这里南面离齐城五十里。司马宣王攻打公孙渊,从北面迁来丰人居住在这座城中,于是就改名为南丰城。

又东北积而为潭,枝津出焉、谓之百尺沟,西北流,径北益都城。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胡为侯国。

巨洋水又往东北流,积水成潭,支流从这里分出,称为百尺沟,往西北流经北益都城,汉武帝元朔二年前,把这里封给蓄川兹王的儿子刘胡,立为侯国。

又西北流而注于巨淀矣。

又往西北流,注入巨淀。

又东北过寿光县西,巨洋水自巨淀湖东北流,径县故城西,王莽之翼平亭也。

又住东北流过寿光县西面,巨洋水从巨淀湖往东北流经寿光县旧城西面,王莽时称翼平亭。

汉光武建武二年,封更始子鲤为侯国。

汉光武帝建武几年,把这里封给更始帝的儿子刘鲤,立为侯国。

城之西南,水东有孔子石室,故庙堂也。

县城西南面、巨洋水东面,有孔子石室,是旧时的庙堂。

中有孔子像,弟子问经,既无碑志,未详所立。

庙中有孔子像,还有弟子间经的画像,但找不到碑文,不知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巨洋又东北流,尧水注之。

巨洋水又往东北流,尧水注入。

水出剧县南角崩山,即故义山也,俗人以其山角若崩,因名为角扇山,亦名为角林山,皆世俗音讹也。

尧水发源于剧县南面的角崩山,就是过去的义山,因为山角看去像崩塌了似的,因此当地乡人称为角崩山,也称角林山,这都是民间音讹的缘故。

水,即蕤水矣。

尧水就是夔水。

《地理志》曰:剧县有义山,蕤水所出也。

《地理志》说:剧县有义山,羹水就发源在那里。

北径山东,俗亦名之为青山矣。

水往北流经蟆山东,民间又称哄山为青山。

尧水又东北径东西寿光二城间。

尧水又往东北流经东寿光城和西寿光城之间。

应劭曰:寿光县有灌亭。

应劭说:寿光县有灌亭。

杜预曰:在县东南,斟灌国也。

杜预说:灌亭在寿光县东南,是从前的斟灌国。

又言斟亭在平寿县东南,平寿故城在白狼水西,今北海郡治。

又说:斟亭在平寿县东南。平寿旧城在白狼水西,今天是北海郡的治所。

水上承营陵县之下流,东北径城东,西入别画湖,亦曰朕怀湖。湖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东北入海。

白狼水上源在营陵县,往东北流经平寿城东边,西流注入别画湖,也称联怀湖,湖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水往东北流入大海。

斟亭在溉水东,水出桑犊亭东覆甑山。亭,故高密郡治,世谓之故郡城。山谓之塔山,水曰鹿孟水,亦曰戾孟水,皆非也。

斟亭在溉水东,溉水发源于桑犊亭东面的覆氯山,斟亭是过去高密郡的治所,人们称为故郡城,把覆靓山称为塔山,把水称为鹿孟水,也称决孟水,这都不对。

《地理志》:桑犊,北海之属县矣。有覆甑山,溉水所出,北径斟亭西北,合白狼水。

《地理志》载,桑犊是北海郡的属县,有覆颤山,溉水发源于此,往北流经斟亭西北与白狼水汇合。

按《地理志》:北海有斟县。

据《地理志》,北海有斟县。

京相璠曰:故斟寻国,禹后。西北去灌亭九十里。

京相播说:斟县是从前的斟寻国,大禹的后代居住在这里,西北距灌亭九十里。

溉水又北径寒亭西,而入别画湖。

溉水又往北流经寒亭西边,而后注入别画湖。

《郡国志》曰:平寿有斟城,有寒亭。

《郡国志》说:平寿共有斟城和寒亭。

薛瓒《汉书集注》云:按《汲郡古文》,相居斟灌,东郡灌是也。

薛攒《汉书集注》说:据《汲郡古文》,相居住在斟灌,就是东郡的灌。

明帝以封周后,改曰卫。

明帝把这里封给周的后裔,改称为卫。

斟寻在河南,非平寿也。

斟浮在河南,不在平寿。

又云: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又说:太康居住在斟寻,要也住在这里,后来柴又住在这里。

《尚书序》曰:太康失国,兄弟五人,徯于河汭,此即太康之居,为近洛也。

《尚书•序》说:太康失位,兄弟五人在河纳等待着。这里就是太康居住的地方,与洛水相距不远。

余考瓒所据,今河南有寻地,卫国有观土,《国语》曰:启有五观,谓之奸子。五观,盖其名也,所处之邑,其名曰观。

我考证过薛攒所依据的典籍,现在河南还有叫寻的的地方,卫国还有观的旧地。《国语》说:启有个儿子叫五观,被称为逆子,五观是他的名字,他所居的城邑你观。

皇甫谧曰:卫地。

皇甫谧说:观是卫国地方。

又云:夏相徒帝丘,依同姓之诸侯于斟寻氏。

又说:夏相迁到帝丘,依附同姓诸侯斟寻氏。

即《汲冢书》云相居斟灌也。

就是《汲家书》所说的:相居住在斟灌。

既依斟寻,明斟寻非一居矣。

相既然依附斟寻,那么斟灌、斟寻显然不是同一地方了。

穷后既仗善射篡相,寒促亦因逢蒙弑羿,即其居以生浇,因其室而有豷。

有穷氏依仗善射的本领篡夺相的帝位,寒捉也利用逢蒙杀了奔。寒捉就占了界的住所和妻妾而生了浇和嵋。

故《春秋》襄公四年,魏绛曰: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豷干戈。

代春秋》:襄公四年前,魏绛说:寒泥令浇率军灭了斟灌和斟寻氏,把浇封于过,把摧封于戈。

是以伍员言于吴子曰:过浇杀斟灌以伐斟寻是也。

所以伍员对吴子说:过浇杀斟灌又攻斟寻。

有夏之遗臣曰靡,事羿,羿之死也,逃于鬲氏。今鬲县也。

夏朝有一位旧臣叫靡,在界手下做事,界死后投奔•两氏,就是今天的庵县。

收斟灌、斟寻二国之余烬,杀寒浞而立少康,灭之,有穷遂亡也。

他召集了斟灌、斟寻两国的残余力量,杀了寒淀,拥立少康,灭了浇和碳的封国,有穷就此灭亡了。

是盖寓其居而生其称,宅其业而表其邑,纵遗文沿褫,亭郭有传,未可以彼有灌目,谓专此为非,舍此寻名,而专彼为是。

寒捉寓居于有穷氏的住宅,也就承袭了有穷的称号;占有他的产业,就以他的城邑为名,纵使留下来的文字记录,长期以来逐渐散佚,但亭和城郭还有留传至今的;不可因为那地方带有灌的地名,就以为这地方不是;撇开这地方去寻查地名,就以为只有那地方才是。

以土推传,应氏之据亦可按矣。

按实地来推断文字记载,应韵的说法也就可以验证了。

尧水又东北注巨洋。

尧水又向东北注入巨洋。

伏琛、晏谟并言,尧尝顿驾于此,放受名焉,非也。

伏深、晏漠都说尧钟经在此处逗留过,水就因此得名,其实不是这样的。

《地理志》曰:蕤水自剧东北,至寿光入海。

《地理志》说:籍水从剧往东北流到寿光注入大海。

沿其径趣,即是水也。

按葵水的流程和流向斤,就是尧水了。

又东北入于海。

又往东北注人大海。

巨洋水东北径望海台西,东北流。

巨洋水往东北流经望海台西,往东化流。

伏琛、晏谟并以为平望亭在平寿县故城西北八十里,古县;又或言秦始皇升以望海,因曰望海台,未详也。

伏深、晏漠都认为平望亭在平寿县旧城西北八十里,是个古县城。又有人说秦始皇登台望海,因此称为望海台,事实如何不大清楚。

按《史记》,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赏为侯国。

据《史记》载:汉武帝元朔二年前,把这里封给苗川露王的儿子刘赏,立为侯国。

又东北注于海也。

巨洋水又往东北流,注入大海。

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淄水出县西南山下,世谓之原泉。

淄水发源于泰山郡莱芜县的原山,淄水发源于莱芜县西南山下,人们称为原泉。

《地理志》曰:原山,淄水所出。

《地理志》说:原山是淄水的发源地。

故《经》有原山之论矣。

因此《水经》有水出原山的说法。

《淮南子》曰:永出自饴山,盖山别名也。

《淮南子》说:淄水发源于怡山,那是原山的别名。

东北流,径莱芜谷,屈而西北流,径其县故城南。

淄水往东北流经莱芜谷,拐弯转向西北,流经莱芜县旧城南。

《从征记》曰:城在莱芜谷,当路阻绝,两山间道,由南北门。

《从征记》说:县城座落在莱芜谷,挡住过往大道,两山之间的小路,经由南北门出入。

汉末,有范史云为莱羌令,言莱芜在齐,非鲁所得。

汉朝末年范史云任莱芜县令,说莱芜属齐国,鲁国是不能引为己有的。

引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

从前有个说法:齐灵公灭掉了莱,莱的百姓流散到这个山谷,城镇村落都荒芜了,所以称为莱芜。

《禹贡》所谓莱夷也。

《禹贡》所说的莱夷就指这里。

夹谷之会,齐侯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宣尼称夷不乱华是也。

齐、鲁在夹谷相会,齐侯叫莱人以兵力来威逼鲁侯。孔子说:夷人是不到华夏中原来作乱的。

余按泰无、莱柞,并山名也,郡县取目焉。汉高祖置。

我查考过,泰、无、莱、柞,都是山名,郡县都按这些山来取名,是汉高祖时所置。

《左传》曰:与之无山及莱柞是也。

《左传》说:把无山及莱、柞给他,就是指这些山。

应劭《十三州记》曰:太山莱芜县,鲁之莱柞邑。

应劭《十三州志》说:太山莱芜县就是鲁国的莱柞邑。

淄水又西北,转径城西,又东北流,与一水合。水出县东南,俗谓之家桑谷水。

淄水又往西北流,转弯流经城西,又往东北流,与一条水汇合,这条水发源于莱芜县东南面,俗称家桑谷水。

《从征记》名曰圣水。

《从征记》称为圣水。

《列仙传》曰:鹿皮公者,淄川人也,少为府小史,才巧,举手成器。

《列仙记》说:鹿皮公是淄川人,年轻时在府里当小史,他才能出众,技艺高超,一动手就能制成用具。

山岑上有神泉,人不能到,小史白府君,请木工斤斧三十人,作转轮,造县阁,意思横生,数十日,梯道成,上其巅,作祠屋留止其旁。其二问以自固,食芝草,饮神泉,七十余年。

附近山崖上有神泉,人们都爬不上去。小史去报告府君,要求派给他三十个木工。他们制作了转车、悬阁,别出心裁,几十天后做好了梯道。他们登上崖顶建造祠屋,小史就在祠旁住下,自己安居在里面,每天吃山上的灵芝草,喝崖边的神泉水,住了七十多年。

淄水来山下,呼宗族得六十余人,命上山半,水出尽漂一郡,没者万计。

淄水流到山下,小史召集宗族六十多人,叫他们上山,到了半山,水忽然急涌而出,淹没了全郡,被溺死的人数以万计。

小史辞迫家室,令下山著鹿皮衣,升阁而去。

小史遣散家室。叫他们下山,自己穿上鹿皮衣,登上悬阁而去。

后百余年下,卖药齐市也。

百余年后,他下山在齐市卖药。

其水西北流,注淄水,淄水又北出山,谓之莱芜口,东北流者也。

家桑谷水往西北流,注入淄水。淄水又北流出山,山口称为莱芜口,出山后水向东北流去。

东北过临淄县东,淄水自山东北流,径牛山西,又东径临淄县故城南,东得天齐水口,水出南郊山下,谓之天齐渊。

往东北流过临淄县东面,淄水从山里往东北流经牛山西面,又往东流经临淄县旧城南面,往东流到夭齐水口。此口的水发源于南郊山下,称为天齐渊。

五泉并出,南北三百步,广十步。

这里有五条源泉一起涌出,南北三百步,宽十步。

山即牛山也。

这山就是牛山。

左思《齐都赋》曰:牛岭镇其南者也。

左思《齐都赋》说:牛岭雄踞于南边。

水在齐八祠中,齐之为名起于此矣。

水流经齐地八处神祠之间,齐这个国名,就起源于此。

《地理风俗记》曰:齐所以为齐者,即天齐渊名也。

《地理风俗记》说:齐国之所以名齐,就是取名于天齐渊。

其水北流,注于淄水,淄水又东径四豪冢北。

水往北流注入淄水。淄水又往东流经四豪墓北。

水南山下,有四冢,方基圆坟,咸高七尺,东西直列。是田氏四王冢也。

水南山下有四座坟墓,墓基方形,坟垄却呈圆形,都有七尺来高,四座墓东西方向一字排列,这是田氏四王的坟墓。

淄水又东北径荡阴里西。水东有冢,一基三坟,东西八十步,是列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之坟也。

淄水又往东北流经荡阴里西,东岸有墓,一片墓基上筑了三座坟,东西约八十步,这就是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位壮士的坟墓。

晏子恶其勇而无礼,投桃以毙之。死,葬阳里,即此也。

晏矛讨厌他们蛮勇而无礼,送给他们两个桃子,让他们自相残杀,三人死后葬在阳里,就是这个地方。

淄水又北径其城东。城临淄水,故曰临淄,王莽之齐陵县也。

淄水又往北流经临淄县城东,城因面临淄水,所以名叫临淄,王莽时改名为齐陵县。

《尔雅》曰:水出其前,左为营丘,武王以其地封大公望,赐之以四履,都营丘为齐。或以为都营陵。

《尔雅》说:水从县城左前方流出,就是营丘,武王把这地方封给太公望,赐予四至疆界,建都营丘,称为齐,有的说建都营陵。

《史记》周成王封师尚父于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莱侯与之争营丘。

《史记》载,周成王把营丘封给师尚父,师尚父东行前往自己的封国,因路上歇宿,所以到达迟了,莱侯就和他争营丘。

逆旅之人曰:吾同时难得而易失,客寝安,殆非就封者也。

客店里的人说:我听说机会难得却容易失掉,这位客人睡得很安宁,大概不是去接受封地的吧。

太公闻之,夜衣而行至营丘。

太公听到了,就连夜起来赶路,到了营丘。

陵亦丘也。

陵也就是丘。

献公自营丘徙临淄。

献公从营丘迁移到临淄。

余按营陵城南无水,惟城北有一水,世谓之白狼水,西出丹山,俗谓凡山也,东北流,由《尔雅》出前左之文,不得以为营丘矣。

按营陵城南没有河流,只在城北有一条水,世人称为白狼水,发源于西边的丹山,俗称凡山,往东北流。从《尔雅》中水从县城左前方流出那句话看,就不能认为这就是营丘了。

营丘者,山名也。

营丘,其实是山名。

《诗》所谓子之营兮,遭我乎峱之间兮。

《诗经》所说的:你到营丘来,和我在播山之间相遇。

作者多以丘陵号同,缘陵又去莱差近,咸言太公所封。

作者大多以为丘、陵同名,缘陵又与莱相距较近。这些地方据说都是太公的封地。

考之《春秋经》书,诸侯城缘陵。

根据《春秋经》记载,诸侯修筑缘陵城。

《左传》曰迁杞也。

《左传》说:后来迁到了祀。

《毛诗》郑注,并无营字,瓒以为非近之。

《毛诗》郑玄注也都没有营字,薛攒认为不是,这说法较为正确。

今临淄城中有丘,在小城内,周回三百步,高九丈,北降丈五,淄水出其前,故有营丘之名,与《尔雅》相符。

今天临淄城中有一座小丘,坐落在小城内,周围三百步,高九丈,北边降低一丈万尺,淄水在丘前流出,因此有营丘这名称,与《尔雅》所记相符。

城对天齐渊,故城有齐城之称。是以晏子言始爽鸠氏居之,逢伯陵居之,太公居之。

此城面对天齐渊,所以有齐城之称,因此晏子说,最初爽鸡氏住在这里,逢伯陵,太公也住在这里。

又曰:先君太公筑营之丘,季札观风,闻齐音曰:泱泱乎,大风也哉!

又说:先君太公,修筑了营丘。季札来齐观察民情风俗,听到齐国的音乐,不禁赞美道:多么沉雄壮美啊,真像是一阵大风!

表东海者,其太公乎?

能作为东海诸国的表率的,大概就是太公了吧!

田巴入齐,过淄自镜。

田巴到了齐国,经过淄水时,从水中照见自己的面影。

郭景纯言齐之营丘,淄水径其南及东也,非营陵明矣。

郭景纯说:齐国的营丘,淄水流经它的南面和东面。由此可见营丘分明不是营陵了。

献公之徙,其犹晋氏深翼名绛,非谓自营陵而之也。其外郭,即献公所徙临淄城也,世谓之虏城。言齐湣王伐燕,燕王哙死,虏其民实诸郭,因以名之。

献公的迁都,也正如晋迁到翼后又改名绛一样,并不是说从营陵迁到这里来,现在的临淄外城,就是献公当年所迁的临淄城,世人称为虏城,据说齐滑王攻燕,燕王啥死,滑王俘掳了燕的百姓,让他们居住在外城,因此名为虏城。

秦始皇三十四年,灭齐为郡,治临淄。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灭了齐国,设立为郡,郡治在临淄。

汉高帝六年,封子肥于齐为王国,王莽更名济南也,《战国策》曰:田单为齐相,过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出,不能行,坐沙中,单乃解裘于斯水之上也。

汉高帝六年前,把齐封给王子肥,立为王国。王莽改名为济南。《战国策》说:田单当齐国宰相,经过淄水时,有个老人淌过淄水,出水后冻得不能行走了,坐在沙中,田单就在水边脱下自己的皮衣给他穿。

女水导川东北流,甚有神焉、化隆则水生,政薄则津竭。

又往东流过利县东边,淄水从利县往东北流经东安平城北边,又往东流经巨淀县旧城南边。

燕建平六年,水忽暴竭,玄明恶之,寝病而亡。燕太上四年,女水又竭,慕容超恶之,燕祚遂沦。

征和四年很厌恶这不吉之兆,卧病而死,南燕太上四年,女水又枯竭了,慕容超也很感厌恶,燕于是亡国。

女水东北流,径东安平县故城南。

女水往东北流经东安平县旧城南面。

时水又东北流,渑水庄之。

《续述征记》说:女水流到安平城南,潜入地下流了十五里,然后又流出,向北注入阳水。

水出营城东,世谓之汉溱水也。

安平城是从前的都亭。《春秋》,鲁庄公三年所立,碑上题着梧台里三字。

西北流,径营城北。

系水又往西流经葵丘北面。

汉景帝四年,封齐悼惠王子刘信都为侯国。

《春秋》:庄公八年把这里封给齐悼惠王的儿子刘信都,立为侯国。

渑水又西径乐安博昌县故城南。

绳水又往西流,经过乐安博昌县旧城南边。

应劭曰:昌水出东莱昌阳县,道远不至,取其嘉名。

应肋说:昌水发源于东莱昌阳县,因昌阳县路远不易到达,取了这个美名。

阚駰曰:县处势平,故曰博昌。

阐胭说:博昌县地势平旷,所以称博昌。

渑水西历贝丘。

绳水往西流经贝丘。

京相璠曰:博昌县南近渑水,有地名贝丘,在齐城西北四十里。

京相潘说:博昌县南面临近绳水,有个地方叫贝丘,在齐城西北四十里。

《春秋》庄公八年,齐侯田于贝丘,见公子彭生,豕立而位。齐侯坠车伤足于是处也。

《春秋》:庄公八年前,齐侯在贝丘打猎,看见公子彭生像猪一样直立起来啼哭,齐侯吓得从车上掉下来,跌伤了脚,就在这地方。

渑水又西北人时水。

绳水又往西北流,注入时水。

《从征记》又曰:水出临淄县北,径乐安博昌南界,西入时水者也,自下通谓之为渑也。

《从征记》又说:绳水发源于临淄县,往北流经乐安、博昌南面边界,往西注入时水从这里至下游也通称为混水。

昔晋侯与齐侯宴,齐侯曰有酒如渑,指喻此水也。

从前晋侯和齐侯会宴,齐侯说:有酒如混水。比喻中指的就是这条水。

时水又屈而东北,径博昌城北。时水又东北,径齐利县故城北,又东北径巨淀县故城北,又东北径广饶县故城北,东北入淄水。

时水又折向东北,流经博昌城北面;又往东北流经齐利县旧城北面,又往东北流经巨淀县旧城北面,又往东北流经广饶县旧城北面,往东北注入淄水。

《地理风俗记》曰:淄入濡。

《地理风俗记》说:淄水注入濡水。

《淮南子》曰:白公问微言曰:若以水投水,如何?

《淮南子》说:白公问孔子对含义至深的隐微之言的看法,说:如果把水倒入水中,又会怎么样份。

孔子曰:淄、渑之水合,易牙尝而知之。

孔子说:淄水、混水混合,易牙只要尝一尝就会知道。

谓斯水矣。又东北入于海。

说的就是这条水。又往东北流,注入大海。

淄水入马车渎,乱流东北,径琅槐故城南,又东北径马井城北,与时渑之水,互受通称,故邑流其号。

淄水注入马车读,往东北乱流,经琅槐旧城南面,又往东北流经马井城北,与时水、泥水互相通称,所以城以水为名传下来了。

又东北至皮丘坑入于海,故晏谟、伏琛并言淄渑之水,合于皮丘坑西。

淄水又往东北流,到皮丘坑注入大海。因此晏漠、伏深都说:淄水、绳水在皮丘坑西面汇合。

《地理志》曰:马车渎至琅槐入于海。盖举县言也。

《地理志》说:马车读流到琅槐注入大海,这是指县而言。

汶水出朱虚县泰山,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邪巨海,千有余里,盖田氏之所造也。

汶水发源于朱虚县的泰山,泰山上有长城,西面连接岱山,东面延伸到琅邪大海,全长千余里,是田氏所筑。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年,齐筑防以为长城。

《竹书纪年》载,梁惠成王二十年前,齐国修筑防御工事,造了长城。

《竹书》又云:晋烈公十二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翟员伐齐,入长城。

《竹书》又说:晋烈公十二年前,派韩景子,赵烈子、翟员讨伐齐国,侵入长城。

《史记》所谓齐威王越赵侵我伐长城者也。

《史记》所谓齐威王经过赵国侵犯我国,攻打长城,就指此事。

伏琛、晏谟并言水出县东南峿山,山在小泰山东者也。

伏深、晏漠都说:汶水发源于朱虚县东南面的晤山,峪山在小泰山的东边。

北过其县东,汶水自县东北,径郚城北。

往北流过县东,汶水从朱虚县东北流经部城北面。

《地理风俗记》曰:朱虚县东四十里,有郚城亭,故县也。

《地理风俗记》说:朱虚县东面四十里有个邵城亭,是旧县城。

又东北径管宁冢东。

又往东北流经管宁墓东面,所以晏漠说,柴阜西南有魏管宁墓。

故晏谟言:柴阜西南,有魏独行君子管宁墓,墓前有碑。

管宁是一位品德高尚不随俗浮沉的人。他的墓前有一座石碑。

又东北径柴阜山北。山之东有征士邴原冢,碑志存焉。

汶水又往东北流经柴阜山北面,山的东面有邮原墓,丙卜原是个有才德而不受征聘的人,他墓前的碑记还在。

汶水又东北,径汉青州刺史孙嵩墓西,有碑碣。

汶水又往东北流经汉朝青州刺史孙篙墓西边,有墓碑。

汶水又东径安丘县故城北。汉高帝八年,封将军张说为侯国。《地理志》曰:王莽之诛郅也。

汶水又往东流经安丘县旧城北面,汉高帝八年前,把这里封给将军张说,立为侯国石《地理志》说:这就是王莽时的诛邪。

孟康曰:今渠丘亭是也。

孟康说:就是今天的渠丘亭。

伏琛、晏谟《齐记》并言莒渠丘亭在安丘城东北十里,非矣。

伏深、晏漠的《齐记》都说,营县的渠丘亭在安丘城东北十里。

城对牟山,山之西南有孙宾硕兄弟墓,碑志并在也。

都弄错了。城面对牟山,山的西南面有孙宾硕兄弟墓。碑文都还在。

又北过淳于县西,又东北入于潍。

又往北流过淳于县西面,又往东北注人潍水。

故夏后氏之斟灌国也。

淳于县是从前夏后氏的斟灌国。

周武王以封淳于公,号曰淳于国。

周武王把它封给淳于公,称为淳于国。

《春秋》桓公六年:冬,州公如曹。

《春秋》,桓公六年冬天,州公到曹。

《传》曰:淳于公如曹,度其国危,遂不复也。

《左传》说:淳于公到了曹,估计国内形势危险,就没有回去。

其城东北,则两川交会也。

城的东北面,是汉水与潍水的汇流处。

潍水出琅邪箕县潍山,琅邪,山名也,越王句践之故国也。

潍水发源于琅邪郡箕县的潍山,琅邪是山名,原属越王句践的国土。

句践并吴,欲霸中国,徙都琅邪。

句践吞并吴国后,想称霸中国,就迁都到琅邪。

秦始皇二十六年,灭齐,以为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灭了齐国,就把琅邪设立为郡。

城即秦皇之所筑也。

城是秦始皇所筑。

遂登琅邪大乐之山,作层台于其上,谓之琅邪台。

秦始皇登上琅邪的大乐之山,在上修筑了层台,称为琅邪台。

台在城东南十里,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里余,傍滨巨海。

台在城东南十里,孤零零地耸立着,在众山之中显得格外突出。山周围二十里有余,靠近海滨。

秦王乐之,因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于琅邪山下,复十二年。

秦始一王很高兴,因此在这里逗留了三个月,他把三万户平民迁移到琅邪山下,豁免赋税十二年。

所作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广五里,刊石立碑,纪秦功德。

他修筑的高台,台基有三层,每层高一丈,七层平坦宽敞,二百余步见方,宽广五里。又刻石立碑,溉载秦始皇的功德。

台上有神渊,渊至灵焉。人污之则竭,斋洁则通。

台上有个神渊,非常灵验,如有人将水弄脏之后就会枯竭;如诚心诚意,保持洁净,水就畅通。

神庙在齐八祠中。汉武帝亦尝登之。

这里的神庙是齐地八祠之一,汉武帝也曾登临此台。

汉高帝吕后七年,以为王国。文帝三年,更名为郡,王莽改曰填夷矣。

汉高帝吕后七年前,把这里立为王闲,文帝三年前,改名为郡,王莽时又改称填夷。

潍水导源潍山。

潍水发源于潍山。

许慎、吕忱云:潍水出箕屋山。

许慎、吕忱都说:潍水发源于;箕屋山。

《淮南子》曰:潍水出覆舟山。

《淮南子》说:潍水发源于覆舟山。

盖广异名也。

这些都是此山的异名。

东北径箕县故城西,又西,析泉水注之。

潍水往东北流经箕县旧城西,又往西流,析泉水注入。

水出析泉县北松山东,南流径析泉县东,又东南径仲固山东,北流入于潍。

析泉水发源于析泉县北面的松山,往东南流经析泉县东,又往东南流经仲固山,往东北注入潍水。

《地理志》曰:至箕县北入潍者也。

《地理志》说:析泉水流到箕县往北注入潍水。

潍水又东北径诸县故城西。

潍水又往东北流经诸县旧城西。

《春秋》文公十二年,季孙行父城诸及郓。

《春秋》文公于二年前,季孙行父修筑了诸城和郭城。

《传》曰:城其下邑也。

《左传》说:修筑了卜邑城。

王莽更名诸并矣。

王莽改名为诸城。

潍水又东北,涓水注之。

滩水又往东北流,涓水注入。

水出马耳山,山高百丈,上有二石并举,望齐马耳,故世取名焉。

涓水发源于马耳山,山高百丈,山顶有两块岩石相对并峙,望去像马耳一样,因此世人取名为马耳山。

东去常山三十里,涓水发于其阴,北径娄乡城东。

此山东距常山三十里,涓水发源于山的北面,往北流经娄乡城东面。

《春秋》昭公五年,《经》书夏莒牟夷,以牟娄防兹来奔者也。

《春秋》:昭公五年前,《经》载,夏天,营牟夷带了牟、娄、防、兹前来投奔。

又分诸县之东,为海曲县,故俗人谓此城为东诸城。涓水又北注于潍水。

又把诸县的东部划分出来立为海曲县,所以民间称此城为东诸城,涓水又往北注入潍水。

东北过东武县西,县因冈为城,城周三十里。

往东北流过东武县西边。东武县利用山冈地势筑城,周围三十里。

汉高帝六年,封郭蒙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祥善矣。

汉高帝六年前,把这里封给郭蒙,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祥善。

又北,左合扶淇之水,水出西南常山,东北流注潍。

潍水又北流,左面与扶淇水汇合,扶淇水发源于西南面的常山,往东北流,注入潍水。

晏、伏并以潍水为扶淇之水,以扶淇之水为潍水,非也。

晏漠、伏深都以为潍水就是扶淇水,把扶淇水当作潍水,都弄错了。

按经脉志,潍自箕县北,径东武县西,北流合扶淇之水。

根据,《水经》的水脉记载,潍水从箕县往北流经东武县,往西北流,与扶淇水汇合。

晏谟、伏琛云:东武城西北二里潍水者,即扶淇之水也。

晏说、伏深说:东武城西北二里的潍水,就是扶淇水。

潍水又北,右合卢水,即久台水也。

潍水又往北流,在右边与卢水汇合,卢水就久台水。

《地理志》曰:水出琅邪横县故山,王莽之令丘也。

《地理志》说:卢水发源于琅邪横县故山,横县就是王莽时的令丘。

山在东武县故城东南,世谓之卢山也。

山在东武县旧城东南,世人称为卢山。

西北流,径昌县故城西,东北流。

卢水往西北流经昌县泊城西面,转而往东北流。

《齐地记》曰:东武城东南有卢水,水侧有胜火木,方俗音曰柽子,其木经野火烧死,炭不灭。故东方朔云:不灰之木者也。

《齐地记》说:东武城东南有卢水,水旁有胜火木,当地方言称怪广、这些树木经野火烧死,变成了炭都不消灭,因此东方朔称为不介成灰的树木。

其水又东北流,径东武县故城东,而西北入潍。

卢水又往东北流经东武县旧城东面,往西北流,注入潍水。

《地理志》曰:久台水东南至东武入潍者也。

《地理志》说:久台水往东南流,到东武注入潍水。

《尚书》所谓潍、淄其道矣。

这就是《尚书》所说的潍水、淄水都已疏通

又北过平昌县东,潍水又北径石泉县故城西,王莽之养信也。

又往北流过平昌县东边,潍水又往北流经石泉县旧城西边,就是王莽时的养信。

《地理风俗记》曰:平昌县东南四十里,有石泉亭,故县也。

《地理风俗说》说:平昌县东南四十里有石泉亭,是旧县。

潍水又北径平昌县故城东,荆水注之。

潍水又往北流经平昌县旧城东边,荆水注入。

水出县南荆山阜,东北流径平昌县故城东。汉文帝封齐悼惠王肥子印为侯国。

荆水发源于县南的荆山阜,往东北流经平昌县旧城东边 汉文帝把这里封给齐悼惠王肥的儿子印,立为侯国。

城之东南角有台,台下有井,与荆水通。

城的东南角有一座台,台下有井,与荆水相通,有什么掉到井里,可在荆水取回。

物坠于井,则取之荆水,昔常有龙出入于其中,故世亦谓之龙台城也。荆水又东北流,注于潍。

过夫常有龙出入其中,所以民间又称为龙台城。荆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潍水。潍水文往北流,语水注入。

潍水又北,浯水注之,水出浯山,世谓之巨平山也。《地理志》曰:灵门县有高山、壶山,浯水所出,东北入潍,今是山西接浯山。

语水发源于语山,世人称为巨平山。《地理志》说:灵门县有高深山、壶山,悟水发源于此,亨靛东北流,注入潍水。今天此山西面和语山连接。

许慎《说文》言水出灵门山,世谓之浯汶矣。

许慎《说文》说:语水发源于灵门山,世人称为语汶水。

其水东北径姑幕县故城东。县有五色土,王者封建诸侯,随方受之。

语水往东北流经姑幕县时城东边,该县有五色土,帝王分封诸侯时,包起不同颜色的泥卜,按方位授给诸侯。

故薄姑氏之国也。

这里是从前薄姑氏之国。

阚駰曰:周成王时,薄姑与四国作乱,周公灭之,以封太公。

阐胭说:周成王时,薄姑和四国叛乱,周公灭了它,封给太公。

是以《地理志》曰:或言薄姑也。王莽曰季睦矣。

因此《地理志》说:姑幕县也称薄姑,王莽时称季睦。

应劭曰:《左传》曰薄姑氏国,太公封焉。

应勘说:《左传》记载,薄姑氏国琏太公的封地。

薛瓒《汉书注》云:博昌有薄姑城。

薛攒《汉书注》说:博昌有薄姑城。

未知孰是。

不知谁的说法正确。

浯水又东北径平昌县故城北,古堨此水,以溢溉田,南注荆水。

涪水又往东北流经平昌县旧城北面,古时在此筑堰截流,用来灌溉农田,南流注入荆水。

浯水又东北流,而注于潍水也。

语水又往东北流,注入潍水。

又北过高密县西,应劭曰:县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也。

又往北流过高密县西边,应劫说:县里有密水,因此有高密之名。

然今世所谓百尺水者,盖密水也。

现在所说的百尺水就是密水。密水有两个源头。

水有二源,西源出奕山,亦曰鄣日山。山势高峻,隔绝阳曦。晏谟曰:山状鄣日,是有此名。

西源出自奕山,也称郭日山,山势高峻,挡住了阳光。晏模说:山形蔽障了日光,因有此名。

伏琛曰:山上鄣日,故名鄣日山也。

伏深说:山峰蔽障了太阳,所以称郭日山。

其水东北流,东源出五弩山,西北流,同泻一壑,俗谓之百尺水,古人堨以溉田数十顷。

此水往东北流。东源水出自五弩山,往西北流,与源水一同流泻入一条山谷,俗称百尺水,古人在此拦河筑堰,灌溉田地数十顷。

又北径昌妥县故城东。

百尺水往北流经高密县西,注入潍水,自此以下,两条水互兼通称。

汉明帝永平中,封邓袭为侯国也。

潍水乱流往县西碑产山西,又往东北流,水上有旧堰,从前凿石竖柱阻断潍水,堰宽六十多步,掘开东岸,引水通长渠。

《郡国志》曰:双安帝延光元年复也。

潍水又往东北流经高密县旧城南。明帝永平年间恢复为县。

又北过淳于县东,潍水又北,左会汶水,北径平城亭西,又东北径密乡亭西。

又往北流过淳于县东面,潍水又往北流,左边与泣水汇合,往北流经平城亭西面,又转向东北流经密乡亭西面。

《郡国志》曰:淳于县有密乡。

东郡国志》说:淳于县有密乡。

《地理志》,皆北海之属县也。

《地理志》说,都是北海的属县。

应劭曰:淳于县东北六十里,有平城亭,又四十里,有密乡亭,故县也。

应肋说:淳于县东北六十里有平城亭,又四十里有密乡亭,从前是县。

潍水又东北径下密县故城西。城东有密阜。

潍水又往东北流经下密县旧城西,城东有密阜。

《地理志》曰:有三户山祠。

《地理志》说:有三户山祠。

余按应劭曰:密者水名,是有下密之称。俗以之名阜,非也。

按应肋说:密是水名,确有下密之称,但民间用这名字来称呼小山岗,这就不对了。

又东北过都昌县东,潍水东北径逢萌墓。

又往东北流过都昌县东面,潍水往东北流经逢萌墓。

萌,县人也,少有大节,耻给事县亭,遂浮海至辽东,复还,在不其山隐学。

逢萌,都昌县人,少年时就很有骨气,以在县亭供职为耻,就渡海到辽东,回来后在不其山隐居读书。

明帝安车征萌,以佯狂免。

明帝备车征聘,逢萌假装癫狂,没有应聘。

又北径都昌县故城东。汉高帝六年,封朱轸为侯国。

潍水又往北流经都昌县旧城东面,汉高帝六年前,把这里封给朱较,立为侯国。

北海相孔融,为黄巾贼管亥所围于都昌也,太史慈为融求救,刘备持的突围其处也。

北海宰相孔融曾被黄巾贼管亥围困在都昌。太史慈替孔融去向刘备求救,手持挡箭牌突围,就是这地方。

又东北入于海。

又往东北流注人大海。

胶水出黔陬县胶山北,过其县西,《齐记》曰:胶水出五弩山,盖胶山之殊名也。

胶水发源于黔阪县胶山北面,流过县西,《齐记》说:胶水发源于五弩山,就是胶山的别名。

北径祝兹县故城东。汉武帝元鼎中,封胶东康王子延为侯国。

胶水往北流经祝兹县旧城东面,汉武帝元鼎年间前~前,把这里封给胶东康王的儿子延,立为侯国。

又径扶县故城西,《地理志》,琅邪之属县也。

又流经征扶县旧城西面。据《地理志》,这是琅邪的属县。

汉文帝元年,封吕平为侯国。

汉文帝元年前,把这地方封给吕平,立为侯国。

胶水又北径黔陬故城西。袁山松《郡国志》曰:县有介亭。

胶水又往北流经黔随县旧城西南,袁山松《郡国志》说:黔厥县有介亭。

《地理志》曰:故介国也。

《地理志》说:这里是从前的介国。

《春秋》僖公九年,介葛卢来朝,闻牛鸣曰:是生三牺,皆用之。问之,果然。

《春秋》:僖公九年前,介国葛卢来朝见,听到牛鸣声,说:这头牛生了三头纯色的牛犊,都已用来祭祀了,经查问果然如此。

晏谟、伏琛并云县有东西二城,相去四十里有胶水,非也。

晏漠、伏深都说:黔随县有东西两座城,相距四十里,有胶水。

斯乃拒艾水也。

这话不对,那是拒艾水。

水出县西南拒艾山,即《齐记》所谓黔艾山也。

拒艾水发源于黔随县西南面的拒艾山,就是《齐记》所说的黔艾山。

东北流,径柜县故城西,王莽之祓同也,世谓之王城。又谓是水为洋水矣。

往东北流经柜县旧城西面,这就是王莽时的拔同,人们称为王城,又称这条水为洋水。

又东北流,晏,伏所谓黔陬城西四十里有胶水者也。

拒艾水又往东流,晏漠、伏深说黔随城西四十里有胶水,就指此水。

又东入海。

拒艾水又余流入海。

《地理志》:琅邪有柜县,根艾水出焉。

《地理志》:琅邪郡有柜县,根艾水发源于此,东流入海。

东入海,即斯水也。

指的就是此水。

今胶水北流径西黔陬城东,晏、伏所谓高密郡侧有黔陬县。

现在胶水向北流经西黔随城东面,晏漠、伏深说搞密郡城旁有黔贩县城,就指此城。

《地理志》曰:胶水出邞县,王莽更之纯德矣,疑即是县,所未详也。

《地理志》说:胶水发源川下县,王莽改名为纯德,可能就是黔随县,但不清楚。

潭周四十里,亦潍水枝津之所注也。胶水又东北,径下密县故城东,又东北,径胶东县故城西。汉高帝九年,别为国。景帝封子寄为王国,王莽更之郁袟也,今长广郡治。

又往北流过夷安县东面,夷安县就是过去王莽改名为原亭的地方。应肋说:夷安县是从前莱国的夷维邑。太史公说:晏平仲是莱国夷维人。汉明帝永平年间,把它另立为国,景帝把它封给儿子刘寄,立为王国;王莽改名为郁铁;今天是长广郡的治所。

伏琛、晏谟言胶水东北回,达于胶东城北百里,流注于海。

伏深、晏漠说,胶水向东北迂回流到胶东城北面一百里,注入大海。

又北过当利县西北,入于海。

又往北流过当利县西北,注人大海。

县,故王莽更名之为东莱亭也。

当利县是从前王莽改名为东莱亭的旧地。

又北径平度县。

胶水又往北流经平度县。

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菑川懿王子刘衍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利卢也。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把这里封给苗川鼓王的儿子刘衍,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利卢。

县有土山,胶水北历土山,注于海。

县里有土山,胶水往北流经土山,注入大海。

海南,土山以北,悉盐坑相承,修煮不辍,北眺巨海,杏冥无极,天际两分,白黑方别,所谓溟海者也。

大海以南、土山以北,都是盐场,盐民们在此世世代代煮盆,从未中断。在这里向北眺望,大海渺远苍茫,杳无边际,水天相接,界线分明,这就是所谓溟海。

故《地理志》曰:胶水北至平度入海也。

因此《地理志》说:胶水北流到平度注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