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南鸟鼠山,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
渭水发源于陇西郡首阳县渭谷亭南边的鸟鼠山,渭水发源于首阳县首阳山的渭首亭南谷,首阳山在鸟鼠山西北。
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
首阳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叫渭源城,渭水就发源在这里。
三源合注,东北流径首阳县西,与别源合,水南出鸟鼠山渭水谷,《尚书。禹贡》所谓渭出鸟鼠者也。
渭水由三个源头合流而成,往东北流经首阳县西,又与另匕个源头汇合。这个源头出自南边的鸟鼠山渭水谷,就是《尚书•禹声》所说的渭水发源于鸟鼠山。
《地说》曰:鸟鼠山,同穴之枝干也。
《地说》说:鸟鼠山是同穴山的主脉。
渭水出其中,东北过同穴枝间,既言其过,明非一山也。
渭水发源于其间,往东北流过同穴山支脉之间。既然说流过,显然就不是一座山了。
又东北流而会于殊源也。
又往东北流,与另一个源头汇合。
渭水东南流径首阳县南,右得封溪水,次南得广相溪水,次东得共谷水,左则天马溪水,次南则伯阳谷水,并参差翼注,乱流东南出矣。
渭水往东南流过首阳县南,在右边汇合了封溪水,稍南,汇合了广相溪水;稍东,汇合了共谷水;左边又有了天马水;稍南,有伯阳谷水。诸水参差地从两旁注入,乱流奔向东南。
东北过襄武县北,广阳水出西山,二源合注,共成一川,东北流注于渭。
往东北流过襄武县北边,广阳水发源于西山,由两个源头合流成为一水,往东北流,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南径襄武县东北,荆头川水入焉,水出襄武西南鸟鼠山荆谷,东北径襄武县故城北。
渭水又往东南流经襄武县东北,有荆头川水注入,荆头川水发源于襄武西南的鸟鼠山荆谷,往东北流经襄武县老城北边,王莽改名为相桓。
王莽更名相桓,汉护羌校尉温序行部,为隗嚣部将苟宇所拘,衔须自刎处也。
汉护羌校尉温序视察下属,被魄嚣部将苟宇所扣留,就在此处衔须自则。此水往东北流,注入渭水。
其水东北流注于渭,渭水常若东南,不东北也。
渭水总是往东南流,而不是流向东北的。又往东流,有某水注入。
又东,枲水注之,水出西南雀富谷,东北径襄武县南,东北流入于渭。
棠水发源于西南的雀富谷,往东北流经襄武县南,往东北注入渭水。
《魏志》称:咸熙二年,襄武上言,大人见,身长三丈余,迹长三尺二寸,白发,著黄单衣巾,拄杖,呼民王始语云,今当太平。十二月,天禄永终,历数在晋。
《魏志》说,咸熙二年襄武县上书说,有巨人出现,身长三丈余,足迹长三尺二寸,满头白发,身穿黄色单衣,戴着黄头巾,拄杖呼叫了几声民王,方才说道:如今天下会太平了,到十二月,天位就此永远终结,要由晋朝来继承了。
遂迁魏而事晋。
于是就废魏而奉晋。
又东过镡道县南,右则岑溪水,次则同水,俱左注之。
又往东流过源道县南边,渭水右边有岑溪水,接着是同水,都从左边注入;接着有过水,从右边注入。
次则过水右注之,渭水又东南,径源道县故城西。
渭水又往东南流经源道县老城西。
昔秦孝公西斩戎之源王。
从前秦孝公西征,杀了戎族的源王。
应劭曰:源,戎邑也。
应劭说:源是戎族的都邑。
汉灵帝中平五年,别为南安郡。
汉灵帝中平五年,分地设立南安郡。
赤亭水出郡之东山赤谷,西流径城北,南入渭水。
赤亭水发源于该郡东山的赤谷,往西流过城北,往南注入渭水。
渭水又径城南,得粟水,水出西南安都谷,东北流注于渭。
渭水又流经城南,接纳了粟水。粟水发源于西南的安都谷,往东北流,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新兴川水出西南乌鼠山,二源合舍、东北流与彰川合。
渭水又东流,新兴川水发源于西南的鸟鼠山,两条水源汇合后,流经东北与彰川汇合。
水出西南溪下,东北至彰县南。
彰川发源于西南方的溪下,往东北流到彰县南边。
本属故道候尉治,后汉县之,永元元年,和帝封耿秉为侯国也。
彰县原属故道候尉治所,后汉时立为县。永元元年,和帝将彰县封给耿秉,立为侯国。
万年川水出南山,东北流注之。又东北注新兴川。
万年川水发源于南山,往东北流,注入彰川;又往东北流,注入新兴川。
又东北径新兴县北,《晋书地道记》,南安之属县也。
又往东北流经新兴县北。按《晋书•地道记》,新兴县是南安郡的属县,水又往东北流,与南川水汇合。
其水又东北,与南川水合,水出西南山下,东北台北水,又东北注于渭水。渭水又东径武城县西,武城川水入焉。
南川水发源于西南山下,往东北流与北水汇合;又往东北注入渭水。渭水又往东流经武城县西,有武城川水注入。
津源所导,出鹿部西山,两源合注,东北流径鹿部南,亦谓之鹿部水。
武城川水源出鹿部的西山,两条水源汇合后,往东北流经鹿部南,也叫鹿部水。
又东北,昌丘水出西南丘下,东北注武城水,乱流东北注渭水。
又往东北流,昌丘水发源于西南的丘岗下,往东北注入武城水,然后往东北乱流,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入武阳川。又有关城川水出南,安城谷水出北,两川参差注渭水。
渭水又往东流,进入武阳川,又有关城川水自南而来,安城谷水自北而来,错落地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有落门西山东流,三谷水注之,三川统一,东北流,注于渭水。
渭水又往东流,三府谷水注入,三府谷水源出落门西山,往东流,三水合为一流后,往东北注入渭水。
有落门聚,昔冯异攻落门,未拔而薨。
水边有个落门聚。从前冯异攻打落门,没有攻下就死了。
建武十年,来歙又攻之,擒魄嚣子纯,陇右平。
建武十年,来款又去攻打,俘获魄嚣的儿子魄纯,平定了陇右。
渭水自落门东至黑水峡,左右六水夹往。左则武阳溪水,次东得土门谷水,俱出北山,南流入渭。右则温谷水,次东有故城溪水,次东有间里溪水,亦名习溪水,次东有黑水,井出南山。
渭水从落门往东流到黑水峡,左右两边有六条水注入:左边有武阳溪水,稍东又接纳了土门谷水,两条水都发源于北山,南流注入渭水;右边则有温谷水,稍东有故城溪水,稍东有间里溪水―又名习溪,稍东有黑水,都发源于南山,北流注入渭水。
北流入渭,渭水又东出黑水峡,历冀川。
渭水又往东流,经黑水峡而出,流过冀川。
又东过冀县北,渭水自黑水峡至岑峡,南北十一水注之。
又往东流过冀县北边,渭水从黑水峡到岑峡之间,南北两边共有十一条水注入。
北则温谷水,导平襄县南山温溪,东北流,径平襄县故城南,故襄戎邑也。
北面有温谷水,导源于平襄县南山的温溪,往东北流经平襄县老城南边。
王莽之所谓平相矣。
平襄就是旧时的襄戎邑,王莽称为平相。
其水东南流,历三堆南,又东流南屈,历黄槐川,梗津渠,冬则辍流,春夏水盛则通川注渭。
此水往南流过三堆南;又东流南转,流入黄槐川。水道梗塞不畅,冬季断流,春夏水大时才能畅通,注入渭水。
次则牛谷水,南入渭水。
接着是牛谷水,南流注入渭水。
黑水西南出悬镜峡,又西南入瓦亭水,又有水自西来会,世谓之鹿角口。
南面有长堑谷水,稍东有安蒲溪水,稍东有衣谷水,都发源于南方的朱围山。山在梧中聚,有石鼓,不敲自会发响,鼓响就有战事。
又南径阿阳县故城东。中平元年,北地羌胡与边章侵陇右,汉阳长史盖勋屯阿阳以拒贼,即此城也。其水又南与燕无水合,水源延发东山,西注瓦亭水。
汉成帝鸿嘉三年北地羌胡与边章侵犯陇右,汉阳长史盖勋驻兵于阿阳,抵抗敌兵,就是此城。瓦亭水又往南流,与燕无水汇合,燕无水源头远出于东山,往西流注入瓦亭水。
瓦亭水又南,左会方城川,西注瓦亭水。
瓦亭水又往南流,左边与方城川汇合,往西流注入瓦亭水。
瓦亭水又南,径成纪县东,历长离川,谓之长离水。
瓦亭水又往南流,经过成纪县东边,流过长离川,称为长离水,右边与成纪水汇合。
右与成纪水合,水导源西北当亭川,东流出破石峡,津流遂断。
成纪水发源于西北的当亭川,东经破石峡流出,水流就断了。
故渎东径成纪县。
旧水道东经成纪县,汉时立为天水郡。
故帝大皞庖牺所生之处也。
古代帝王太峰、厄牺就降生在这里。
汉以为夭水郡县,王莽之阿阳郡治也。
成纪县是王莽阿阳郡的治所。
又东,潜源隐发,通入成纪水,东南入瓦亭水。
又往东,地下的伏流又冒出来了,通入成纪水,往东南注入瓦亭水。
瓦亭水又东南,与受渠水相会,水东出大陇山,西径受渠亭北,又西南入瓦亭水。
瓦亭水又往东南流,与受渠水汇合。受渠水发源于东方的大陇山,往西流经受渠亭北边,又往西南注入瓦亭水。
瓦亭水又西南流,历僵人峡。
瓦亭水又往西南流,穿过僵人峡。
路侧岩上有死人僵尸峦穴,故岫壑取名焉。
路旁岩上一个山洞里有人死后成为僵尸,所以峡谷以僵人为名。
释鞍就穴直上,可百余仞,石路逶迤,劣通单步,僵尸倚窟,枯骨尚全,唯无肤发而已。
下马一直朝山洞攀登约百余初,石径弯弯曲曲,勉强可容一人通行。僵尸倚着洞壁,尸骸还完好,只是没有皮肤头发而已。
访其川居之士,云其乡中父老作童儿时,已闻其长旧传此,当是数百年骸矣。
访间在水边居住的人,说是乡中老人小时就早已听到长辈说起了。那么僵尸应当是数百年前的骸骨了。
其水又西南与略阳川水合,水出陇山香谷西,西流,右则单溪西注,左则阁川水入焉。
瓦亭水又往西南流,与略阳川水汇合。略阳川水发源于陇山香谷西,往西流,右边有单溪往西注入,左边有阁川水流进来。
其水又西历蒲池郊,石鲁水出东南石鲁溪,西北注之。
水又往西流,经蒲池郊,发源于东南方石鲁溪的石鲁水,往西北注入。
其水又西历略阳川,西得破社谷水,次西得平相谷水,又西得金里谷水,又西得南室水,又西得蹄谷水,并出南山,北流于略阳城东,扬波北注。
水又往西流经略阳川,往西流接纳了破社谷水,稍西又接纳了平相谷水,又西接纳了金里谷水,又西接纳了南室水,又西接纳了蹄谷水―诸水都发源于南山,北流到略阳城东,扬着轻波往北注入川水。
川水又西径略阳道故城北,埿渠水出南山,北径埿峡北,入城。
川水又往西流,经过略阳道老城北面,坚渠水发源于南山,往北流经坚峡北面,流入城中。
建武八年,中郎将来歙,与祭遵所部护军王忠、右辅将军朱宠将二千人,皆持卤刀斧。自安民县之杨城。
建武八年,中郎将来款与祭遵部下护军王忠、右辅将军朱宠,率领二千人,都持着刀斧,从安民县去到杨城。
元始二年,成帝罢安定滹沱苑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
安民县是元始二年,平帝撤废安定淖沱苑后所立,当时修建官署和街市里巷。
从番须回中,伐树木,开山道,至略阳,夜袭击嚣,拒守将金梁等,皆杀之,因保其城,隗嚣闻略阳陷,悉众以攻歙,激水灌城。
他们从番须、回中砍掉树木,开辟了一条到略阳的山路,对魄嚣的守将金梁等发起夜袭,把他们都杀了。占领了此城。魄嚣听说略阳失陷就调动了所有的军队去进攻来款,并决水灌城。
光武亲将救之,嚣走西城,世祖与来歙会于此。
光武帝亲自领兵去援救,魄嚣逃往西城,世祖与来款在此会师。
其水自城北注川,一水二川,盖嚣所堨以灌略阳也。
堡渠水从城北注入川中,一水分成两条,大概就是魄嚣拦河引水淹略阳城时形成的。
川水西得白杨泉,又西得蒲谷水,又西得蒲谷西川,又西得龙尾溪水,与蒲谷水合,俱出南山飞清,北入川水。
川水往西流,接纳了白杨泉;又往西流,接纳了蒲谷水;又往西流,接纳了蒲谷西川;又往西流,接纳了龙尾溪水,与蒲谷水汇合。诸水都发源于南山,清流飞溅,往北注入川水。
川水又西南得水洛口,水源东导陇山,西径水洛亭,西南流,又得犊奴水口,水出陇山,西径犊奴川,又西径水洛亭南,西北注之,乱流西南,径石门峡,谓之石门水,西南注略阳川。
川水又往西南流,就到水洛口。此口的水源出东方的陇山,西经水洛亭,往西南流,又到犊奴水口。此口的水发源于陇山,往西流过犊奴川,又往西流经水洛亭南,往西北注入川水,乱流往西南穿过石门峡,称为石门水,往西南注入略阳川。
略阳川水又西北流入瓦亭水。
略阳川水又往西北流,注入瓦亭水。
瓦亭水又西南出显亲峡,石宕水注之。
瓦亭水又往西南流出显亲峡,有石宕水注入。
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
石宕水发源于北山,山上有女蜗祠。
庖羲之后,有帝女娲焉,与神农为三皇矣。
厄羲以后有女蜗,与神农合称三皇。水往南流,注入瓦亭水。
其水南流,注瓦亭水,瓦亭水又西南径显亲县故城东南,汉封大鸿胪窦固为侯国。
瓦亭水又往西南流,经过显亲县老城东南,汉时将该县封给大鸿肿窦固,立为侯国。
自石宕次得虾蟆溪水,次得金黑水,又得宜都溪水,咸出左右,参差相入。
从石宕以下,接着有虾蟆溪水,接着有金黑水,接着又有宜都溪水,都是从左右两边流来,参差地注入瓦亭水。
瓦亭水又东南合安夷川口,水源东出胡谷,西北流历夷水川,与东阳川水会,谓之取阳交。
瓦亭水又往东南流,汇合于安夷溪川口,安夷溪水源出东边的胡谷,往西北流经夷水川,与东阳川水汇合,汇流处叫取阳交。
又西得何宕川水,又西得罗汉水,并自东北西南注夷水。
又往西流,汇合了何宕川水;又往西流,汇合了罗汉水―二水都从东北流来,往西南注入夷水。
夷水又西径显亲县南,西注瓦亭水。
夷水又往西流过显亲县南,往西注入瓦亭水。
瓦亭水又东南,得大华谷水,又东南,得折里溪水,又东,得六谷水,皆出近溪湍峡,注瓦亭水。
瓦亭水又往东南流,接纳了大华谷水;又往东南流,接纳了折里溪水;又往东流,接纳了六谷水―诸水都发源于附近峡谷的急流,注入瓦亭水。
又东南出新阳峡,崖岫壁立,水出其间,谓之新阳崖水,又东南注于渭也。
瓦亭水又往东南流出新阳峡,两边崖岸陡峭如壁,水流经过其间,称为新阳崖水;又往东南注入渭水。
又东过上邦县,渭水东历县北邽山之阴,流径固岭东北,东南流,兰渠川水出自北山,带佩众溪,南流注于渭。
又往东流过上邦县,渭水往东流,经过上卦县北面的卦山北麓,流经固岭东北,往东南流,有发源于北山的兰渠川水,带同诸溪南流注入渭水。
渭水东南与神涧水合。《开山图》所谓灵泉池也,俗名之为万石湾。渊深不测,实为灵异,先后漫游者,多罹其毙。
渭水往东南流,与神涧水汇合,就是《开山图》所谓的灵泉池,俗名万石湾,深不可测,非常灵异,先后有不少游人在这里淹死。
渭水又东南,得历泉水,水北出历泉溪,东南流注于渭。
渭水又往东南流,接纳了历泉水,历泉水发源于北边的历泉溪,往东南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南,出桥亭西,又南得藉水口,水出西山,百涧声流,总成一川,东历当亭川,即当亭县洽也。
渭水又往东莆流,从桥亭西边流出;又往南流,就到藉水口。此口的水发源于西山,成百条山涧水涂涂流泻,汇集成一条山溪,往东流经当亭川,当亭县的治所就在这里。
左则当亭水,右则曾席水注之。
左边有当亭水,右边有曾席水注入。
又东与大弁川水合,水出西山,二源合注,东历大弁川,东南流注于藉水。
又往东流,与大弃川水汇合,川水发源于西山,二源汇合后,东经大弃川,往东南流注入藉水。
藉水又东南流,与竹岭水合,水出南山竹岭,二源同泻,东北入籍水。
藉水又往东南流,与竹岭水汇合。竹岭水发源于南山竹岭,二源同流,往东北注入藉水。
藉水又东北径上邦县,左佩四水:东会占溪水,次东有大鲁谷水,次东得小鲁谷水,次东有杨反谷水,咸自北山流注藉水。
藉水又往东北流经上卦县,左边流来四条水:往东先汇合了占溪水,稍东有大鲁谷水,稍东是小鲁谷水,稍东有杨反谷水―诸水都从北山流来,注入藉水。
藉水右带四水,竹岭东得乱石溪水,次东得木门谷水,次东得罗城溪水,次东得山谷水,皆导源南山,北流入籍水。
藉水右边也流来四条水:在竹岭东,汇合了乱石溪水,稍东有木门谷水,稍东有罗城溪水,稍东有山谷水,都发源于南山,北流注入藉水。
藉水又东,黄瓜水注之,其水发源黄爪西谷,东流径黄爪县北,又东,清溪白水左右夹注。
藉水又往东流,有黄瓜水注入。黄瓜水发源于黄瓜西谷,往东流经黄瓜县北;又往东流,清溪和白水从左右两边注入。
又东北,大旱谷水南出旱溪,历涧北流,泉溪委漾,同注黄瓜水。
又往东北流,大旱谷水发源于南边的旱溪,经山涧北流,溪流透逸长流,一同注入黄瓜水。
黄爪水又东北历赤谷,咸归于藉。
黄瓜水又往东北流,穿过赤谷,都汇集于藉水。
藉水又东,得毛泉谷水,又东径上邦城南,得核泉水,并出南山,北流注于藉。
藉水又往东流,接纳了毛泉谷水;又往东流经上卦城南,接纳了窍泉水―二水都发源于南山,北流注入藉水。
藉水,即洋水也。
藉水就是洋水。北有檬水注入。
北有濛水注焉,水出县西北邽山,翼带众流,积以成溪,东流南屈,径上邦县故城西,侧城南出。
檬水发源于上卦县西北的卦山,两边汇合了许多涧水,汇集成为溪流,东流南转,流经上卦县老城西,傍着城边往南流出上卦县境。
上邦,故邦戎国也。
七卦就是古时的圭队是个戎族小国。
秦武公十年,伐邽县之,旧天水郡治。
秦武公十年伐卦,设置为县,是旧天水郡的治所。
五城相接,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武帝元鼎三年,改为天水郡。
这里有五城相连接,北城中有湖水,湖中曾出现过白龙,随着就是一阵风雨,所以汉武帝元鼎三年,把它改名为天水郡。
其乡居悉以板盖屋,《诗》所谓西戎板屋也,濛水又南注藉水。
郡中乡间的民房都用木板盖成,就是《诗经》里的所谓西戎板屋。檬水又南流注入藉水。
《山海经》曰:邽山,邽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洋,谓是水也。
《山海经》说:圭卜山,壕水就发源在这里,南流注入洋水,指的就是此水。
藉水又东得阳谷水,又得宕谷水,并自南山北入于藉。
藉水又往东流,接纳了阳谷水,又接纳了宕谷水,都从南山北流,注入藉水。
藉水又东合段溪水,水出西南马门溪,东北流合藉水。
藉水又往东流,汇合了段溪水。段溪水发源于西南方的马门溪,往东北流,汇合于藉水。
藉水又东入于渭。
藉水又往东流,注入渭水。
渭水又历桥亭南,而径绵诸县东,与东亭水合,亦谓之为桥水也,清水又或为通称矣。
渭水又经过桥亭南,流经绵诸县东边,与东亭水汇合,又称桥水,清水或者也是通称。
水源东发小陇山,众川泻注,统成一水,西入东亭川为东亭水,与小祗、大祗二水合。
水源出自东方的小陇山,诸涧流泻,合成一水,往西流入东亭川,就是东亭水,与小抵、大抵二水汇合。
又西北得南神谷水,三川并出,东南差池泻注。
又往西北流,接纳了南神谷水。这三条水都发源于东南方,参差错落地流泻着。
又有埋蒲水,翼带二川,与延水并西南注东亭水。
又有埋蒲水,带着侧翼的两条川流,与延水一同往西南注入东亭水。
东亭水又西,右则叹沟水,次西得宕谷水,水出东南,二溪西北流,注东亭川。
东亭水又往西流,右边有叹沟水,稍西又有鞠谷水,发源于东南方,二溪都往西北流,注入东亭川。
东亭川水,右则温谷水,出小陇山,又西,莎谷水出南山莎溪,西南注东亭川水。
东亭川水的右边,有温谷水发源于小陇山;又西,有莎谷水发源于南山莎溪,往西南注入东亭川水。
东亭川水又西得清水口,水导源东北陇山,二源俱发,西南出陇口,合成一水,西南流,历细野峡,径清池谷,又径清水县故城东。王莽之识睦县矣。
东亭川水又往西流,到了清水口。清水发源于东北方的陇山,两个源头齐发,往西南流出陇口,汇合成为一条水,往西南流经细野峡,流过清池谷,又流过清水县老城东,这就是王莽的识睦县。
其水西南合东亭川,自下亦通谓之清水矣。
水往西南流,与东亭川汇合,自此以下也通称为清水了。
又径清水城南,又西与秦水合,水出东北大陇山秦谷,二源双导,历三泉合成一水,而历秦川。
又流经清水城南边,又往西流与秦水汇合。秦水发源于东北大陇山的秦谷,两个源头齐发,经过三泉汇合成一条,流过秦川。
川有故秦亭,秦仲所封也。秦之为号,始自是矣。
秦川旧时有秦亭,是秦仲所封的地方,秦的国号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秦水西径降陇县故城南,又西南,自亥、松多二水出陇山,合而西南流,径降陇城北,又西南注秦水。
秦水往西流过降陇县老城南边,又往西南流,与发源于陇山的自亥水和松多水汇合,往西南流过降陇城北面,又往西南注入秦水。
秦水又西南,历陇川,径六盘口,过清水城西,南注清水。
秦水又往西南流,穿过陇川,流经六架口,流过清水城,往西南注入清水。
清水上下,咸谓之秦川。
清水上下游一带都叫秦川。
又西,羌水注焉。
又往西流,有羌水注入。
水北出羌谷,引纳众流,合以成溪。
羌水就发源于羌谷,接纳了众多的涧水,汇合成一条溪流,又有偕水注入。
水星会,谓之小羌水。
汾水称为小羌水。
西南流,左则长谷水西南注之,右则东部水东南入焉。
羌水往西南流,左有长谷水往西南注入,右有东部水往东南注入。
羌水又南入清水。
羌水又往南流注入清水。
清水又西南得绵诸水口,其水导源西北绵诸溪,东南有长思水,北出长思溪,南入绵诸水。
清水又往西南流,就到绵诸水口。绵诸水发源于西北的绵诸溪,往东南流,与长思水汇合。长思水发源于北方的长思溪,南流注入绵诸水。
又东南,历绵诸道故城北,东南入清水。
又往东南流经绵诸道老城北边,往东南注入清水。
清水东南注渭。
清水往东南,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南合泾谷水,水出西南径谷之山,东北流,与横水合,水出东南横谷。
渭水又往东南流,汇合了径谷水。径谷水发源于西南方的径谷之山,往东北流,与横水汇合。
西北径横水圹,又西北入泾谷水。
横水发源于东南方的横谷,往西北流经横水扩,又往西北流,注入径谷水,然后往西北乱流,穿过径谷峡流出。
乱流西北,出泾谷峡,又西北,轩辕谷水注之,水出南山轩辕溪。
又往西北流,有轩辕谷水注入。轩辕谷水发源于南山的轩辕溪。
南安姚瞻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邦城东七十里轩辕谷。
南安姚瞻认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卦城东七十里的轩辕谷。
皇甫谧云生寿丘,丘在鲁东门北,未知孰是也。
皇甫谧说:黄帝生于寿丘,丘在鲁东门北面。不知哪个说法正确。
其水北流注泾谷水。
轩辕谷水北流注入径谷水。
泾谷水又西北,白城溪东北流,白娥泉水出其西,东注白城水。启城水又东北入泾谷水。
径谷水又往西北流,有白城溪往东北流,白娥泉西来,东注白城水,白城水又往东北流注入径谷水。
泾谷水又东北,历董亭下。
径谷水又往东北流过董亭下。
杨难当使兄子保宗镇董亭,即是亭也。
杨难当派他哥哥的儿子保宗镇守董亭,就是此亭。
其水东北流注于渭。
水往东北流,注入渭水。
《山海经》曰泾谷之山,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是也。
《山海经》说:径谷之山是径水的发源地,往东南流,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伯阳谷水入焉。
渭水又往东流,有伯阳谷水注入。
水出刑马之山伯阳谷。北流,白水出东南白水溪,西北注伯阳水。
伯阳谷水发源于刑马之山的伯阳谷,往北流,有白水发源于东南的白水溪,往西北注入伯阳水。
伯阳水又西北历谷,引控群流,北注渭水。
伯阳水又往西北穿过山谷,汇集诸涧水流,往北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历大利,又东南流,苗谷水注之。
渭水又东经大利,又往东南流,有苗谷水注入。
水南出刑马山,北历平作,西北径苗谷,屈而东径伯阳城南,谓之伯阳川。
苗谷水南发源于刑马山,往北流经平作西北,穿过苗谷,折向东边流经伯阳城南,称为伯阳川。
盖李耳西入,往径所由,故山原畎谷,往往播其名焉。
李耳西行,沿途所经的山峰、原野、山谷,往往都留有他的名字。
渭水东南流,众川泻浪,雁次鸣注,左则伯阳东溪水注之,次东得望松水,次东得毛六溪水,次东得皮周谷水,次东得黄杜东溪水,出北山,南入渭水。其右则明谷水,次东得丘谷水,次东得丘谷东溪水,次东有钳岩谷水,并出南山,东北注渭。
渭水往东南流,许多河流带着滚滚的波浪奔泻,依次潺潺注入:左边先有伯阳东溪水注入,稍东有望松水,稍东有毛六溪水,稍东有皮周谷水,稍东有黄杜东溪水―诸水都发源于北山,南流注入渭水;右边有明谷水,稍东有丘谷水,稍东有丘谷东溪水,稍东有钳岩谷水―诸水都发源于南山,往东北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南,出石门,度小陇山,径南由县南,东与楚水合,世所谓长蛇水。
渭水又往东南从石门流出,流过小陇山,流经南由县南边,往东与楚水汇合。
水出汧县之数历山也。南流,径长蛇戍东。
楚水,世人称为长蛇水,发源于济县数历山,往南流过长蛇戍东。
魏和平三年筑,徙诸流民以遏陇寇。
这个这防城堡是魏和平三年所筑,把流民迁到这里,以阻挡陇寇的进犯。
楚水又南流,注于渭。
楚水又往南流,注入渭水。
阚駰以是水为汧水焉。
阐驯以为这条水就是济水。
渭水又东,汧汗二水入焉。
渭水又往东流,有沂水和汗水注入。
余按诸地志,汧水出济县西北,阚駰《十三州志》与此同,复以汧水为龙鱼水,盖以其津流径通,而更摄其通称矣。
我按各种地理书籍,济水发源于沂县西北。阐驰《十三州志》也持同样的说法,又以为济水就是龙鱼水,都是因诸水干流、支流相通,于是就兼有通称了。
渭水东入散关。
渭水往东流,进入散关。
《抱朴子。神仙传》曰:老子西出关,关令尹喜候气,知真人将有西游者,遇老子,强令之著书,耳不得已,为著《道》、《德》二经,谓之《老子》书也。
《抱扑子•神仙传》说:老子西行出关,关令尹喜望气,知道将有真人西游,碰到老子,就留住他非要他著书。李耳不得已,为他著了《道德二经》,称为《老子书》。
有老子庙。
那里还有老子庙。
干宝《搜神记》云:老子将西入关,关令尹喜好道之士,睹真人当西,乃要之途也。
干宝《搜神记》说:老子将西行入关,关令尹喜是个好道的人,看到真人要来西方了,于是就在路上强留住他。
皇甫士安《高士传》云:老子为周柱下史,及周衰,乃以官隐,为周守藏室史,积八十余年,好无名接,而世莫知其真人也。
皇甫士安《高士传》说:老子在周朝做柱下史的官,到周衰微以后,就借做官而隐居。他在周做藏室史一连八十余年,追求无名,重修炼接纳,世人都不知道他是真人。
至周景王十年,孔子年十七,遂适周见老聃。
到周景王十年砍过这棵大树,但树上伤口随砍随合。
昔秦文公二十七年代之,树疮随合,秦文公乃遣四十人持斧斫之,犹不断,疲士一人,伤足不能去,卧树下,闻鬼相与言曰:劳攻战乎?
于是秦文公派了四十人持斧去砍,还是砍不断。有个人砍得精疲力尽,脚受了伤,走不动了,就躺在树下,听到鬼和树神在谈话。
其一曰足为劳矣。
一个间道:这一仗打得够累了吧?
又曰:秦公必持不休。
树神于是沉默无言了。
答曰:其如我何?又曰:赤灰跋于子何如?乃默无言,卧者以告。令士皆赤衣,随所所以灰跋,树断,化为牛入水,故秦为立祠。
躺在树下的人把听到的话报告文公,文公就叫伐木人都穿上红衣,一边砍,一边拿灰围上,树就被砍断了,变成一条牛跳到水里去,所以秦给树神立祠。
其水又东北历大散关而入渭水也。
扦水又往东北流过大散关,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南,右合南山五溪水,夹涧流注之。
渭水又往东南流,在右边汇合了南山五溪水。溪水在山涧两边奔流,注入渭水。
又东过陈仓县西。
又往东流过陈仓县西。
县有陈仓山,山上有陈宝鸡鸣祠。
陈仓县有陈仓山,山上有陈宝鸡鸣祠。
昔秦文公感伯阳之言,游猎于陈仓,遇之于此坂,得若石焉,其色如肝,归而宝祠之,故曰陈宝。
从前秦文公因听了伯阳的话而心动,到陈仓去打猎,就在山坡上得到一块宝石,颜色就像肝一样。他回来后把它当作宝物供奉起来,所以叫陈宝。
其来也自东南,晖晖声若雷,野鸡皆鸣,故曰鸡鸣神也。
石头是从东南方来的,光辉熠熠,声如雷鸣,野鸡也都叫起来,所以叫鸡鸣神。
《地理志》曰:有上公、明星、黄帝孙、舜妻盲冢祠。有羽阳宫,秦武王起。
《地理志》说:有上公、明星、黄帝孙及舜妻盲的坟墓和祠堂;还有羽阳宫,是秦武王所建。
应劭曰:县氏陈山。
应劭说:陈仓县因陈山而得名。
姚睦曰:黄帝都陈言在此。
姚睦说:黄帝建都于陈,说是就在这地方。
荣氏《开山图注》曰:伏牺生成纪,徙治陈仓,非陈国所建也。
荣氏《开山图注》说:伏牺生成纪,把治所迁到陈仓,陈仓并非陈国所建。
魏明帝遣将军太原郝昭筑陈仓城成,诸葛亮围之。
魏明帝派遣将军太原郝昭筑陈仓城,建成后,诸葛亮包围了此城。
亮使昭乡人靳祥说之,不下。亮以数万攻昭千余人,以云梯、冲车、地道逼射昭,昭以火射连石拒之。
诸葛亮叫郝昭的老乡靳祥去游说他,但没有成功,于是就以数万的兵力去进攻郝昭的千余人,用云梯、冲车、地道攻城,向城上放箭;郝昭则用火射连石来抵抗。
亮不利而还。
诸葛亮失利,就退兵而回。
今研水对亮城,是与昭相御处也。
现在沂水上的对亮城,就是诸葛亮与郝昭对抗的地方。
陈仓水出于陈仓山下,东南流注于渭水。
陈仓水发源于陈仓山下,往东南流,注入渭水。
渭水又东与绥阳溪水合,其水上承斜水,水自斜谷分注绥阳溪,北届陈仓,入渭。
渭水又往东流,与绥阳溪水汇合。溪水上流承接斜水,斜水从斜谷分流,注入绥阳溪,北流到陈仓,注入渭水。
故诸葛亮《与兄瑾书》曰: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险,溪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入。
所以诸葛亮《与兄瑾书》中说:有绥阳小谷,虽然山崖极其险峻,溪水纵横交错,行军有很大困难,但从前巡逻守望,来来往往,有要道通向谷内。
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
现在派先头部队去修筑这条道路,逼向陈仓,就足以牵制敌人的兵势,使他们不能分兵东进了。
渭水又东径郁夷县故城南。
渭水又往东流,经过郁夷县老城南面。
《地理志》曰,有汧水祠。
《地理志》说:郁夷县有沂水祠。
王莽更之曰郁平也。
王莽改名为郁平。
《东观汉记》曰:隗嚣围来歙于略阳。世祖诏曰:桃花水出,船槃皆至郁夷,陈仓分部而进者也。
《东观汉记》说:魄嚣把来款包围于略阳,世祖下诏说:桃花水涨,船架都可通向郁夷、陈仓。可分兵前进。
汧水入焉。
沂水在这里注入渭水。
水出汧县之蒲谷乡弦中谷,决为弦蒲薮。
沂水发源于沂县的蒲谷乡弦中谷,积成弦蒲蔽。
《尔雅》曰:水决之泽为汧。汧之为名,实兼斯举。
《尔雅》说水流积成沼泽叫沂,沂水一名,实际上就兼有这一意义。
水有二源,一水出县西山,世谓之小陇山。岩嶂高险,不通轨辙。故张衡《四愁诗》曰:我所恩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
沂水有两个源头,一个出自县西山,人们称为小陇山,山高峰险,车马不通,所以张衡《四愁诗》说:我所想念的人在汉阳,想去依从他,怎奈陇坂太长。
其水东北流,历涧,注以成渊,潭涨不测。出五色鱼,俗以为灵,而莫敢采捕。因谓是水为龙鱼水,自下亦通谓之龙鱼川。
水往东北流,穿过山涧,积成深渊,潭水升涨,深不可测,水中有五色鱼,民间以为神灵,不敢去捕捉,因而把这条溪流称为龙鱼水;自此以下,也通称龙鱼川。
川水东径汧县故城北。
川水往东流经济县老城北面。
《史记》,秦文公东猎汧田,因遂都其地,是也。
《史记》载,秦文公往东边的沂田去打猎,于是就在那里建都。
又东历泽,乱流为一。
又往东流过沼泽,乱流合并成一条溪流,右边接纳了白龙泉。
右得白龙泉,泉径五尺,源穴奋通。沦漪四泄,东北流,注于汧。
泉源口径五尺,泉水从洞穴中涌出,水波荡漾四散,往东北流注于济水。
汧水又东,会一水,水发南山西侧。
济水又往东流,汇合了一条溪水,溪水发源于南山西侧,俗称此山为吴山。
俗以此山为吴山,三峰霞举,叠秀云天,崩峦倾返,山顶相捍,望之恒有落势。《地理志》曰:吴山在县西,古文以为汧山也。《国语》所谓西虞矣。
三座峰峦层迭高起,秀色上与云霞相接;危崖斜歌着,山顶仿佛靠在一起,望去像要塌下来似的。《地理志》说:吴山在县西,《古文》以为这就是沂山,《国语》却叫虞山。
山下石穴,广四尺,高七尺,水溢石空,悬波侧注,漰渀震荡,发源成川,北流注于汧。
山下石洞宽四尺,高七尺;水从石洞涌出,从悬崖上直泻而下,轰隆之声震动山谷。水从源头下来,成为一条溪流,往北流注入沂水。
自水会上下,咸谓之为龙鱼川。
从两水汇合处起,上下流都可叫龙鱼川。
城北有《汉邠州刺史赵融碑》,灵帝建安元年立。
沂水又往东南流,经过瑜糜县老城南。喻糜就是王莽的扶亭,从前郭象以王莽的征召为耻,避世隐居在这里。建武四年所立。
汧水又东流,注于渭。
济水又往东流,注入渭水。
渭水之右,磻溪水注之。
渭水右岸,有播溪水注入。
水出南山兹谷,乘高激流,注于溪中。
播溪水发源于南山兹谷,水从高处流泻而下,注入溪中。
溪中有泉,谓之兹泉,泉水潭积,自成渊渚,即《吕氏春秋》所谓太公钓兹泉也。
溪中有泉,称为兹泉。泉水积成深潭,就是《吕氏春秋》中所说的太公垂钓处的兹泉。
今人谓之丸谷,石壁深高,幽隍邃密,林障秀阻,人迹罕交。
现在人们叫那里的山谷为丸谷,谷中石壁又高又险,幽静的竹林又深又密,有深林和高山阻隔,人迹很少到这样的地方。
东南隅有一石室,盖太公所居也。
东南角有个石洞,传说是太公住过的地方。
水次平石钓处,即太公垂钓之所也。
水边有一块平坦的岩石,就是太公垂钓处。
其投竿跽饵,两膝遗迹犹存,是有磻溪之称也。
他放钓竿,跪着装鱼饵,两膝的印痕还在,所以有播溪之称。
其水清泠神异,北流十二里,注于渭,北去维堆城七十里。
溪水清凉异常,北流十二里注入渭水,这里北距维堆城七十里。
渭水又东径积石原,即北原也。
渭水又往东流,经过积石原,就是北原。
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司马懿屯渭南。
青龙二年,诸葛亮取道斜谷进兵,此时司马爵屯兵于渭南。
雍州刺史郭淮策亮必争北原而屯,遂先据之。
雍州刺史郭淮料定诸葛亮必定会夺取北原屯兵,于是先去占领。
亮至,果不得上。
诸葛亮到时,果然就上不去了。
渭水又东径五丈原北。
渭水又往东流,经过五丈原北面。
《魏氏春秋》曰:诸葛亮据渭水南原,司马懿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东转者,是其勇也。若西上五丈原,诸君无事矣。
《魏氏春秋》说:诸葛亮占据了渭水的南原。司马鼓对诸将说:诸葛亮若从武功出兵,依山势转向东边,那就是他的胆略了;如果他西上五丈原,诸位就都平安无事了。
亮果屯此原,与懿相御。
诸葛亮果然屯兵于五丈原,与司马鳃相对抗。
渭水又东径郿县故城南。
渭水又往东流,经过郡县老城南边。
《地理志》曰:右辅都尉治。
《地理志》说:这是右辅都尉的治所。
《魏氏春秋》,诸葛亮寇郿,司马懿据郿拒亮,即此县也。
《魏氏春秋》载,诸葛亮侵犯郡,司马彭据守于郡,抗截诸葛亮,说的就是此县。
渭水又东径郿坞南。
渭水又往东流经郡坞以南。
《汉献帝传》曰:董卓发卒筑郿坞,高与长安城等,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其愚如此。
筑得和长安城一样高,城内贮粮可供三十年食用。他自己这样说:事情如果成功,就可以称雄于天下;不成功,守住这里也足以安度晚年了。真是愚蠢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