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害战
凡与敌各守疆界,若敌人寇抄我境,以扰边民,可于要害处设伏兵,或筑障塞以邀之,敌必不敢轻犯。
大凡在敌我双方各守自己疆界的情况下,如果敌人进犯我边界,袭扰我边民时,可在边界要害之处埋设伏兵,或者构筑障碍要塞用以拦截敌人。这样,敌人一定不敢轻率来犯。
法曰: 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诚如兵法所说: 能使敌人无法达到其预定目标的,是我设置重重障碍妨害它的缘故。
唐时,朔方军总管沙矺忠义为突厥所败,诏张仁愿摄御史大夫代之。
唐朝中宗神龙三年,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被突厥军打败,朝廷下诏派张仁愿任御史大夫去接替他打突厥军。
既至,贼已出,率兵蹑击,夜掩其营,破之。
张仁愿抵达任所时,突厥兵已经退走,于是他便率军跟踪追击,乘夜偷袭,击败了突厥军。
始,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界,北崖有拂云祠,突厥每犯边,必先谒祠祷祀,然后引兵渡而南。
在此之前,唐朝朔方军与突厥是以黄河为分界的。黄河北岸有个拂云祠,突厥首领每次率兵南下侵犯边界,必定先到该祠祷告以求神灵保佑,然后再引兵渡过黄河南下。
时默啜悉兵西击突骑施,张仁愿请乘虚取漠南,于河北筑三受降城,绝虏南寇路。
张仁愿刚来这里时,恰值突厥可汗默啜率领全军西向进攻突骑施,仁愿奏请中宗批准其率兵乘突厥内部空虚之隙而攻取了漠南地区,并于黄河以北修筑东、中、西三座受降城,以此切断敌人南犯的进军道路。
唐休璟以为: 西汉以来,皆南守河,今筑城虏腹中,终为所有。
但此请求却遭到了尚书右仆射唐休璟的反对,他认为: 自两汉以来,国家在这个地区都是以北守黄河为限,如今却要筑城于敌人腹地之中,最终结果还是为敌人所占有。
仁愿固请,中宗许之。
为此,张仁愿一再上表申述自己的请求,唐中宗最后终于批准了他筑城的请求。
表留岁满镇兵以助其功,时咸阳兵二百人逃归,仁愿擒之,尽斩城下,军中股栗,役者尽力,六旬而三城就。
仁愿还上表请求准许其把服役期满即将返乡的士兵留下帮助筑城。当时有咸阳籍镇兵二百人怠工逃跑,仁愿派人抓回后全部杀死在城下,全军上下都为之所震慑。
以拂云为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灵武,东城南直榆林。
自此以后,参加筑城的人都很卖力,仅用六十天就将三座城垒修好了:以拂云祠处的筑城为中受降城,向南直通朔方镇;西受降城向南直通灵武镇;东受降城向南直通榆林镇。
三垒相距各四百余里,其北皆大碛也,斥地三百里远。
三座城间各相距四百余里,其北面是大沙漠,这样为国家拓宽疆土三百里远。
又于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
同时,又在牛头朝那山北设置烽火瞭望台一千八百个。
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马,朔方复无寇。
从此,突厥人不敢越山牧马,朔方也看不到敌兵的踪迹。
岁省费亿计,减镇兵数万。
每年能节银以亿计算,缩减镇兵几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