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闲居
孔子闲居,子夏侍。
孔子在家休息,子夏在一旁陪侍。
子夏曰: 敢问《诗》云: 凯弟君子,民之父母 ,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
子夏说: 请问先生《诗》上所说的 凯弟君子,民之父母 ,怎样才可以称为民之父母呢?
孔子曰: 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
孔子回答说: 民之父母吗?他必须通晓礼乐的本源,达到 五至 ,做到 三无 ,并用来普及子天下;不管任何地方出现了灾祸,他一定能够最早知道。
此之谓民之父母矣。
做到了这些,才算是百姓的父母啊!
子夏曰: 民之父母,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 五至 ?
子夏说: 关于 民之父母 ,学生已经领教了。但您说的 五至 又是什么呢?
孔子曰: 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哀乐相生。
孔子回答说: 既有爱民之心至于百姓,就会有爱民的诗歌至于百姓;既有爱民的诗歌至于百姓奋就会有爱民的礼至于百姓;既有爱民的礼至于百姓,就会有爱民的乐至于百姓;既有爱民的乐至于百姓,就会有哀民不幸之心至于百姓。哀与乐是相生相成。
是故,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志气塞乎天地,此之谓五至。
这种道理,即使擦亮眼睛,也不可能看到;竖起耳朵,也不可能听到;但君王的这种思想却充塞于天地之间。这就叫做 五至 。
子夏曰: 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
子夏说: 什么是 五至 ,学生已经明白了。再请问什么叫做 三无 ?
孔子曰: 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
孔子回答说: 无声的音乐,无形的礼仪,以及不穿丧服的丧事。这就叫做 三无 。
子夏曰: 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
子夏说: 三无的大概意思我已经明白了,但请问什么诗句跟这三无的意思比较近似呢?
孔子曰: 夙夜其命宥密 ,无声之乐也。 威仪逮逮,不可选也 ,无体之礼也。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无服之丧也。
孔子说: 日夜秉承天命,宽和而又宁静。 这就近似于无声的乐。 仪表威严宽和,没有挑剔之处。 这就近似于无形的礼。 看见人家有灾难,千方百计去救援。 这就近似于不穿丧服的服丧。
子夏曰: 言则大矣!美矣!
子夏说: 您这番话太伟大了,太美妙了,太有哲理了!
盛矣!
要说的道理都在这里了吗?
言尽于此而已乎?
孔子说: 怎么会呢?
孔子曰: 何为其然也!君子之服之也,犹有五起焉。
君子在实行 三无 的时候,还有 五起 呢。 子夏说: 五起 怎么讲?
子夏曰: 何如? 子曰: 无声之乐,气志不违;无体之礼,威仪迟迟;无服之丧,内恕孔悲。
孔子说: 第一,无声的音乐,不违背心志;无形的仪式,国君的态度从容不迫;没有丧服的丧事,设身处地地同样非常悲伤。
无声之乐,气志既得;无体之礼,威仪翼翼;无服之丧,施及四国。
第二,无声的音乐,心愿已经满足;没有形式的礼仪, 态度恭恭敬敬;没有丧服的服丧,爱心延及四方各国。
无声之乐,气志既从;无体之礼,上下和同;无服之丧,以畜万邦。
第三,没有声音的音乐,上下心愿交融;没有形式的礼仪,上下和睦齐同;没有丧服的服丧,使万国之民竞相孝养。
无声之乐,日闻四方;无体之礼,日就月将;无服之丧,纯德孔明。
第四,没有声音的音乐,四方闻者曰益增多;没有形式的礼仪, 天胜似一天,一月强过一月;没有丧服的服丧,使纯粹的道德曰益光明。
无声之乐,气志既起;无体之礼,施及四海;无服之丧,施于孙子。
第五,没有声音的音乐,使响应之心纷纷而起;没有形式的礼仪,普及四海;没有丧服的服丧,传及后世子孙。
子夏曰: 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
子夏问道: 夏禹、商汤、文王的德行,与天地并列。请问怎样才能与天地并列呢?
孔子曰: 奉三无私以劳天下。
孔子答道: 要遵奉 三无私 的精神,以恩德招揽天下百姓。
子夏曰: 敢问何谓三无私?
子夏接着问道: 什么叫做 三无私 呢?
孔子曰: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孔子答道: 就是像天那样无私地覆盖万物,像地那样无私地承载万物,像曰月那样无私地照耀万物。
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
按照这三条来招揽天下百姓,就叫做 三无私 。
其在《诗》曰: 帝命不违,至于汤齐。
这个意思在《诗经》里也有所反映: 奉行天命不敢违,至于成汤登君位。
汤降不迟,圣敬日齐。
降下政教不迟缓,聪明谨慎曰向上。
昭假迟迟,上帝是祗。
明德长久照下民,恭恭敬敬事上帝,帝命九州效法汤。
帝命式于九围。
这就是商汤的德行。
是汤之德也。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
天有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既有刮风下雨,也有下露降霜。
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
这些都是天所显示的教化,人君应当奉行以为政教。大地承载着神妙之气,风雷鼓荡,万物萌芽生长。这些都是地所显示的教化,人君应当奉行以为政教。
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
圣人自身的德行极其清明,他的气志微妙如神。在他行将称王天下的时候,神灵有所预知,一定要为他生下贤能的辅佐之臣。
天降时雨,山川出云。
就好像天降及时之雨,又好像山川飘出祥云。
其在《诗》曰: 嵩高惟岳,峻极于天。
有《诗》为证: 五岳居中是篙山,巍巍高耸入云天。
惟岳降神,生甫及申。
中岳高山降神灵,生下甫侯和申伯。
惟申及甫,惟周之翰。
只有甫侯和申伯,才是周朝栋染臣。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诸侯靠他作屏障,宣扬盛德遍四方。
此文武之德也。
这就是文王、武王的德行。
三代之王也,必先令闻,《诗》云: 明明天子,令闻不已。
夏、商、周三代称王,在其称王之前就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诗》上说: 勤勉不倦的天子,美好名声千古传。
三代之德也。 弛其文德,协此四国。
这就是三代圣王的德行。《诗》上又说: 太王施其文德,团结四方各国。
大王之德也。
这就是太王的德行。
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 弟子敢不承乎!
子夏听到这里,一跃而起,倚墙而立,说: 弟子敢不接受老师的这番教诲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