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记
子言之: 归乎!
孔子说: 回去吧!
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
德行高尚的人即使隐居山野,他的名声也会远扬;不必故作矜持而自然端庄,不必故作严厉而威仪自然使人敬畏,不必多讲话却自然会得到别人的信任。
子曰: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
孔子说: 德行高尚的君子,对人的一举一动没有不得体的地方;对人的一颦一笑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对人的一言一语没有失礼的地方。所以君子的容貌足以使人敬畏,君子的脸色足以令人畏惧,君子的讲话足以令人信服。
《甫刑》曰: 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 子曰: 裼袭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渎也。 子曰: 祭极敬,不继之以乐;朝极辨,不继之以倦。
《甫刑》上说: 外表恭敬,内心戒慎,要使别人在自己身上找不到一点可以挑剔的话。 ,孔子说: 在行礼过程中,有时以露出锡衣为敬,有时以掩好上服不露出惕衣为敬,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民众不要襄读了礼。
子曰: 君子慎以辟祸,笃以不掩,恭以远耻。
孔子说: 祭祀要尽量表达敬意,虽有饮酒之事,但也不能以欢乐告终;朝廷上的事情一定要尽力处理好,不可因为劳神而最后草草了事。
子曰: 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孔子说: 德行高尚的人,用谨慎行事来避免灾祸,用修养笃厚来避免受窘,用恭以待人来避免耻辱。
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
孔子说: 君子总是庄重恭敬,所以意志一天比一天强;如小人总是安乐淫逸,所以才一天比一天苟且萎靡。
子曰: 齐戒以事鬼神,择日月以见君,恐民之不敬也。
君子一天也不让自己的所作所为被人瞧不起,如同小人的无礼而惶惶不可终曰。 孔子说: 斋戒以后才敬事鬼神,挑选日子去朝见君主,这样做,是因为担心人民失去恭敬之心。
子曰: 狎侮,死焉而不畏也。
孔子说: 在上位的人如果轻狎侮慢而失去庄重恭敬之心,那么即使用 死 来威胁下民,下民也不会因此而畏惧的。
子曰: 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
孔子说: 朝聘聚会的时候,如果没有用言辞来互通情意,就不能互相交接;如果没有用见面礼来表达自己的真诚感情,就不能相见。
《易》曰: 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之所以这样做,是要百姓不要忽视礼数而对对方失敬。《易经》上说: 第一次占笠,神告诉你是吉是凶;如果不信,又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占签聋那就是对神的衰读。
子言之: 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
襄读了神,神就不再告诉吉凶了。 孔子说: 仁是天下的仪表,义是评定天下事物的准则;礼尚往来是天下的大利。
子曰: 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诗》曰: 无言不雠,无德不报。
孔子说: 用恩惠来报答别人给自己的恩惠,这样百姓就会有所劝勉而友好相处。以怨恨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这样百姓就会两败俱伤。《诗经》上说: 出言未有不答,施德未有不报。
《太甲》曰: 民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民无以辟四方。
《尚书 太甲》篇说: 百姓没有国君,就不能得到安宁;国君没有百姓,也无法君临四方。
子曰: 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
孔子说: 用恩惠来报答别人对自己的怨恨,这是委曲求全的人;用怨恨来报答别人给自己的恩惠,这是应该绳之以法的人。
子曰: 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孔子说: 不是为了满足私欲而喜好仁的人,也不是因为畏惧才厌恶不仁的人,这样的人在普天之下很少很少。
是故君子议道自己,而置法以民。
所以君子在议论原则时是以自己为准,在制定法律时是以百姓能做到的为准。
子曰: 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
孔子说: 仁的实行有三种情况:一是安于行仁,二是为了利益而行仁,三是勉勉强强而行仁。
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
在行仁时遇到了挫折,这时候就可以看出它是属于哪种仁了。真正的仁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安于行仁;自以为是的人,看到有利可图才去行仁;害怕犯罪受罚的人,是迫不得已而勉强行仁。
仁者右也,道者左也。
仁好比是右手,道好比是左手。
仁者人也,道者义也。
仁,体现在爱人上;道,体现在义理上。
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
在仁的方面做的多,在义的方面做的少,其结果是赢得了亲近而没有赢得尊敬;在义的方面做的多,在仁的方面做的少,其结果是赢得了尊敬而没有赢得亲近。
道有至、有义、有考。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
道有兼行仁义的至道,有只行义而不行仁的义道,有采取仁义的一部分而行之的考道。行至道可以称王,行义道可以称霸,行考道可以避免过失。
子言之: 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
孔子说: 仁有多少、长短、大小之分,义也有多少、长短、大小之别。
中心憯怛,爱人之仁也;率法而强之,资仁者也。
对别人的不幸有恻隐之心,这是天性同情他人的仁。遵循法律而勉强行仁,这是以行仁为手段而企图达到个人目的。
《诗》云: 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
《诗经》上说: 正如丰水之有芭,武王岂不考虑天下长治久安之计。
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
留下了安邦治国的好谋略,庇护他的子孙享国久长。武王真伟大啊!
数世之仁也。
这是惠及后世几代的仁。
国风曰: 我今不阅,皇恤我后。 终身之仁也。
《国风》上说: 我现在自身还难保,哪里有功夫为后代着想呢尸这是终竟自己一生的仁。
子曰: 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数多者仁也;夫勉于仁者不亦难乎?
孔子说: 仁,作为器物,非常非常之重;作为道路,非常非常之远。作为器物,没有人能够把它举得起来;作为道路,没有人能够走得完。
是故君子以义度人,则难为人;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已矣。
我们只能看谁举得较重,走得较远,以数量多的,算作仁了。
子曰: 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大雅曰: 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惟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像这样地勉力于仁,难度够大的了!所以君子如果用先王的标准来衡量人,那么做人就很难达到标准;如果用今天一般人的标准去要求别人,那么就可以知道谁是贤人了。 孔子说: 天性乐于行仁的人,天下非常的少。《大雅》上说: 虽然道德轻如鸿毛,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把它举得起来。我揣度,只有仲山甫能够举得起来,可惜时人没有能够帮助他的。
小雅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小雅》上说: 高山则可仰慕,大道则可行走。 ,孔子说: 《诗》是如此地爱好仁。
子曰: 《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俛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向着仁的大道前进,走到半路,实在没有力气了,才不得已停顿下来,忘掉了身体已经衰老,也忘掉了徐曰不多;仍然孜孜不懈,奋力向前,死而后已。
子曰: 仁之难成久矣!
孔子说: 仁的难以成功,由来已久了!
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过易辞也。
因为人的能力有限,很难全部做到,所以仁者所犯的过失是容易得到解释的。
子曰: 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敬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矣。
孔子说: 恭敬接近于礼,谦逊接近于仁,诚信接近于人情;如果能以恭敬谦让的态度做人行事,即便有什么过失,也不会是什么大的过失。
夫恭寡过,情可信,俭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鲜乎?
做到恭敬就会少犯过失,近乎人情就会让人信赖,为人谦逊就容易被人接受。这样做人而犯错误,不是少有的事吗!
《诗》曰: 温温恭人,惟德之基。 子曰: 仁之难成久矣,惟君子能之。
《诗经》上说: 温和恭敬的人,是道德的基石。 ,孔子说: 仁的难以成功由来已久,只有君子能够成功。
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
所以君子不以自己所能做到的事去责备别人,也不以别人做不到的事便让人家感到惭愧。
是故圣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以行其言。
所以圣人在制定行为标准时,不是以自己为标准,而是以中等水平的人为标准,使知道努力的人有所劝勉,不知道努力的人有所愧耻,以便共同实行圣人的教诲。
礼以节之,信以结之,容貌以文之,衣服以移之,朋友以极之,欲民之有壹也。小雅曰: 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用礼来约束他们,用诚信来团结他们,用冶当的仪容来文饰他们,用合乎身份的衣服来影响他们,用朋友之间的劝勉来鼓励他们,这都是为了使他们专一于为善。《小雅》上说: 难道人前不惭愧?难道不怕天报应?
是故君子服其服,则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则文以君子之辞;遂其辞,则实以君子之德。
所以君子穿上了君子的服装,还要用君子的仪容来加以文饰;有了君子的仪容,还要用君子的谈吐来加以文饰;谈吐高雅了,还要用君子的道德来加以充实。
是故君子耻服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
所以君子对于穿上君子服装而无君子仪容感到羞耻,对于只有君子仪容而无君子谈吐感到羞耻,对于只有君子谈吐而无君子道德感到羞耻,对于只有君子道德而无君子行为感到羞耻。
是故君子衰绖则有哀色;端冕则有敬色;甲胄则有不可辱之色。
所以君子穿上了丧服就会有悲哀的神色,穿上了朝服就会有恭敬的神色,穿上了军服就会有不可侵犯的神色。
《诗》云: 惟鹈在梁,不濡其翼;彼记之子,不称其服。
《诗经》上说: 弟乌鹏鸟儿立河梁, 居然未曾湿翅膀。那些没有德行的官员们,真不配他们穿的那身衣裳。
子言之: 君子之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天子亲耕,粢盛秬鬯以事上帝,故诸侯勤以辅事于天子。
孔子说: 君子的所谓 义 是说一个人无论身份贵贱,都要为天下做出应有的贡献。譬如天子,虽然至尊至贵,也要亲耕藉田,生产出集盛,制造出柜色,以祭祀上天;所以诸侯也要勤勉地辅佐天子。
子曰: 下之事上也,虽有庇民之大德,不敢有君民之心,仁之厚也。
孔子说: 在下位的事奉在上位的,虽然有了庇护民众的大德,也不敢有统治民众的念头,这是仁厚的表现。
是故君子恭俭以求役仁,信让以求役礼,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俭于位而寡于欲,让于贤,卑己尊而人,小心而畏义,求以事君,得之自是,不得自是,以听天命。
所以君子恭敬谦逊以求做到仁,诚信谦让以求做到礼;不自己夸耀自己做过的事,不自己抬高自己的身价;在地位面前表现出谦逊,在名利面前表现出淡泊,让于贤人;贬低自己而推崇别人,小心谨慎而唯恐不得其当,要求自己用这样的态度事奉国君;得意时自行此道,不得意时也自行此道,一切听天由命,绝不改变信仰以邀取利禄。
《诗》云: 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凯弟君子,求福不回。 其舜、禹、文王、周公之谓与!
《诗经》上说: 茂茂密密的葛藤,缠绕着树干和树枝。平易近人的君子,不走邪道把福求,大概说的就是舜、禹、文王、周公吧!
有君民之大德,有事君之小心。
他们都有治理民众的大德,又有事奉君主的小心。
《诗》云: 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诗经》上说: 周文王小心翼翼,明白怎样敬奉上天,得到了许多福佑。他的德行叫人挑不出毛病,最终得到了天下诸侯的拥戴。
子曰: 先王谥以尊名,节以壹惠,耻名之浮于行也。
孔子说: 大臣死了,先王给他加上一个谥号,以表彰他的一生。
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过行弗率,以求处厚;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
死者在一生中尽管做了许多好事,但在定谥号时,只节取死者一生中最突出的一点作为依据,其余的都略而不提,这是因为耻于使名声超过实际做过的事。所以君子不夸大自己做过的事,不吹嘘自己的功劳,以求合乎实际;有了过失,不再重犯,以求待人宽厚;表彰别人的优点,赞美别人的功劳,以求贤者能够居于上位。
是故君子虽自卑,而民敬尊之。
这样一来,君子尽管自己贬低自己,而民众对他却十分尊敬。
子曰: 后稷,天下之为烈也,岂一手一足哉!
孔子说: 后租这个人,建立的是盖世无双的功业,得到他的好处的岂止是一两个人?
唯欲行之浮于名也,故自谓便人。 子言之: 君子之所谓仁者其难乎!
只是由于他想使实际做过的事超过名声,所以自称是一个懂得种庄稼的人。 孔子说: 君子的所谓 仁 做起来是相当难的呀!
《诗》云: 凯弟君子,民之父母。
《诗经》上说: 快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
凯以强教之;弟以说安之。
君子以快乐教人,使人自强不息;以平易安民,使人感到喜悦。
乐而毋荒,有礼而亲,威庄而安,孝慈而敬。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如此而后可以为民父母矣,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
使人民快乐而不荒废事业,彬彬有礼而相亲相爱,威严庄重而安宁,孝顺慈爱而恭敬,使人民像尊敬父亲一样尊敬自己,像亲近母亲一样亲近自己,这样做了以后才可以成为民众的父母,如果不具备至高的德行,谁能做到这一点呢?
今父之亲子也,亲贤而下无能;母之亲子也,贤则亲之,无能则怜之。
现在父亲的亲爱儿子,儿子贤能他就亲,儿子无能他就看不起:母亲的亲爱儿子,儿子贤能她就亲,儿子无能她就怜惜。
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
所以母亲可亲而不可尊,父亲可尊而不可亲。
水之于民也,亲而不尊;火,尊而不亲。
对于人们来说,水是可亲而不可尊,火是可尊而不可亲。
土之于民也,亲而不尊;天,尊而不亲。
对于人们来说,土地是可亲而不可尊,天是可尊而不可亲。
命之于民也,亲而不尊;鬼,尊而不亲。
对于人们来说,国君的教令可亲而不可尊,鬼神可尊而不可亲。
子曰: 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
孔子说: 夏人的治国之道是尊重君上的政教,虽然敬奉鬼神但却不把它当作政教的内容,接近人情而忠诚,把俸禄放在第一位而把威严放在第二位,把赏赐放在第一位而把刑罚放在第二位,所以他们的政教可亲而不可尊;到了政教衰败的时候,它的百姓就变得愚蠢而无知,骄横而粗野,朴陋而缺乏修养。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
殷人尊崇鬼神,君上率领百姓敬事鬼神,把鬼神放在第一位而把礼仪放在第二位,把刑罚放在第一位而把赏赐放在第二位,所以他们的政教可尊而不可亲;到了政教衰败的时候,它的百姓就变得心意放荡而不安静,争强好胜而不知羞耻。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周人尊崇礼法,贵尚施惠,虽然敬奉鬼神但却不把它当作政教的内容,接近人情而忠诚,它的赏罚办法既不同于夏,又不同于殷,唯以爵位的高低作为轻重的标准,所以他们的政教可亲而不可尊;到了政教衰败的时候,它的百姓就变得贪利而取巧,花言巧语而大言不惭,互相残害,互相欺骗。
子曰: 夏道未渎辞,不求备,不大望于民,民未厌其亲;殷人未渎礼,而求备于民;周人强民,未渎神,而赏爵刑罚穷矣。
孔子说: 夏代的政令清简,对人民不苛求责备,赋税较轻,人民尚怀有亲上之心。殷人的礼法还算简约,但对人民苛求责备,赋税较重。周人设教,强迫人民遵循礼仪,虽尚未袭读鬼神,而赏赐、进爵、施刑之类的规定就已经穷极繁多了。
子曰: 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
孔子说: 虞夏的政令清简,老百姓很少怨恨的。殷周的政令繁杂,老百姓受不了它的繁琐。
子曰: 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孔子说: 虞夏的质朴,殷周的文饰,都达到了极点。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
虞夏虽然也有文饰,但没有它的质朴多;殷周虽然也有质朴,但没有它的文饰多。
子言之曰: 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
孔子说: 后世虽有明王复起,也赶不上虞舜那么好了。
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亲而尊,安而敬,威而爱,富而有礼,惠而能散;其君子尊仁畏义,耻费轻实,忠而不犯,义而顺,文而静,宽而有辨。
他君临天下,活着时没有半点私心,死了也不把帝位传给儿子;爱护百姓就像父母爱护子女,既有哀其不幸的慈爱,也有为其带来实惠的教育;既有母亲之亲,又有父亲之尊,安详而受到尊敬,严厉而受到亲爱,富有四海而彬彬有礼,施惠于民而无所偏向。他手下的大臣也都尊敬仁义,以光说不做为可耻,重人而轻财,尽心于君而不犯上,尽君臣之义而又顺从,文雅而又稳重,宽容而有分寸。
《甫刑》曰: 德威惟威,德明惟明。 非虞帝其孰能如此乎?
《甫刑》上说: 道德的威严使人敬畏,道德的光明使人尊敬,除了虞舜还有哪一个能做到这种地步?
子言之: 事君先资其言,拜自献其身,以成其信。是故君有责于其臣,臣有死于其言。
孔子说: 臣下事奉君主,要先考虑好自己的建议,然后拜见君主,亲自向君主进言;君主采纳以后,臣下就要全力以赴地促其实现,兑现自己的诺言。
故其受禄不诬,其受罪益寡。 子曰: 事君大言入则望大利,小言入则望小利;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易》曰: 不家食,吉。
所以君主可以责成臣下,而臣下应当为实现自己的诺言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臣下的受禄不是无功受禄,言行相符,受到惩罚的可能性也就很小。 孔子说: 事奉君主,大的建议被采纳,就可以指望得到重赏;小的建议被采纳,就只能指望得到轻赏。所以君子不因小建议被采纳而接受重赏,也不因大建议被采纳而接受轻赏。《易经》上说: 国君有大蓄积,不仅与家人分享,而且与贤人分享,吉利。
子曰: 事君不下达,不尚辞,非其人弗自。
孔子说: 事奉君主,不应该以私人的事情去麻烦国君,不说华而不实的话,不是正派人的引见就不谋求进身。
小雅曰: 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谷以女。
《小雅》上说: 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只和正派的人亲近。
子曰: 事君远而谏,则谄也;近而不谏,则尸利也。
神明听到这些,就会赐给你福禄。 ,孔子说: 事奉国君,如果是疏远小臣而越级进谏、那就有馅媚之嫌;如果是国君身边的大臣而不进谏,那就是尸位素餐。
子曰: 迩臣守和,宰正百官,大臣虑四方。
孔子说: 近臣要辅佐国君,不使道德有亏;家宰负责整伤百官,各部大臣负责考虑四方的事。
子曰: 事君欲谏不欲陈。
孔子说: 事奉国君,对国君的过失可以进谏,但不可以到外边宣扬。
《诗》云: 心乎爱矣,瑕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诗经》上说: 心里爱着君子,为什么不讲出来?
子曰: 事君难进而易退,则位有序;易进而难退则乱也。
内心深处总是希望他好,何尝有一天忘掉? ,孔子说: 事奉国君,如果是提拔困难而降级容易,那么臣下的贤与不肖就区分清楚了乡如果是提拔容易而降级困难,那么臣下的贤与不肖就混淆无别了。
故君子三揖而进,一辞而退,以远乱也。
所以君子作客,一定要三次揖让之后才随着主人进门,而告辞一次就可离去,这就是为了避免出现混乱。
子曰: 事君三违而不出竟,则利禄也;人虽曰不要,吾弗信也。
孔子说: 事奉君主,如果多次与君主意见不合,还不肯辞职出国,那肯定是贪图俸禄。即令有人说他没有这个念头,我也不信。
子曰: 事君慎始而敬终。
孔子说: 事奉君主,要以谨慎开始,以恭敬告终。
子曰: 事君可贵可贱,可富可贫,可生可杀,而不可使为乱。
孔子说: 事奉君主,君主可以使臣下升官,可以使臣下降级,可以使臣下富有,可以使臣下贫穷,可以使臣下活着,可以使臣下死去,但就是不可以使臣下做出非礼之事。
子曰: 事君,军旅不辟难,朝廷不辞贱;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
孔子说: 事奉君主,接受任务时,如果是在军旅之中,就应不避艰险;女口果是在朝廷之上,就应不辞微贱。处于某种职位而不履行相应的职责,那就乱了套了。
故君使其臣得志,则慎虑而从之;否,则孰虑而从之。
所以国君派给臣下差使,臣下认为是力所能及的就应加以慎重考虑而从命;臣下认为不是力所能及的就应加以深思熟虑而从命。
终事而退,臣之厚也。
完成了差使以后就辞职退位,这表现了臣下的忠厚之处。
《易》曰: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子曰: 唯天子受命于天,士受命于君。
《易经》上说: 不再事奉王侯,王侯还称赞臣下所作之事。 ,孔子说: 天子受命于天,臣下受命于天子。
故君命顺则臣有顺命;君命逆则臣有逆命。
如果天子顺应夫命,那么臣下也就跟着顺应天命;如果天子违背天命,那么臣下也就跟着违背天命。
《诗》曰: 鹊之姜姜,鹑之贲贲;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诗经》上说: 大鸟争斗于上、小鸟也跟着争斗于下。做人而无好品行,还要把他当国君。
子曰: 君子不以辞尽人。
孔子说: 君子评价一个人,不是仅仅根据他的言辞。
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
所以在天下有道的太平盛世,天下无道的衰乱之世,人们注重实际行动的多,说漂亮话的少;在人们注重说漂亮话的多,付诸实际行动的少。
是故君子于有丧者之侧,不能赙焉,则不问其所费;于有病者之侧,不能馈焉,则不问其所欲;有客,不能馆,则不问其所舍。
所以君子和有丧事的人在一起,如果无力资助他办丧事,就不要问他办理丧事所需的费用;和有病的人在一起,如果无力馈赠他,就不要问他需要些什么;有客远道来访,如果自家不能留宿,就不要问他在什么地方落脚。
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
所以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小人之交,其浓如醛。君子之交虽然其淡如水,但能相辅相成;小人之交虽然其甜如醛,但曰久必然败坏。
小雅曰: 盗言孔甘,乱是用餤。
《小雅》上说: 坏人说话非常甜,所以乱子更增添。
子曰: 君子不以口誉人,则民作忠。
孔子说: 君子不以华而不实的话恭维人,这样就会在百姓中间形成忠实的风气。
故君子问人之寒,则衣之;问人之饥,则食之;称人之美,则爵之。
所以,君子询间人家是否寒冷,就要送衣服给人家穿;询问人家是否饥饿,就要送食物给人家吃;称赞人家的优点,就要给人家加官进爵。
国风曰: 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子曰: 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其身。
《国风》上说: 心忧他人无所倚,同我一道回家去休息。 ,孔子说: 嘴上已经许给人家的好处,就是不兑现,这样就会给自己带来怨恨或灾祸。
是故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已怨。
所以,君子与其对人负有承诺的责任,还不如承受拒绝承诺的埋怨。
国风曰: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国风》上说: 从前你言笑多温柔,既是发誓又赌咒。现在你又变了心,海誓山盟全忘完,从此一刀就两断! ,孔子说: 君子不用虚假的表情去讨好别人。
子曰: 君子不以色亲人;情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与?
如果感情疏远而外表上看起来非常亲密,拿小人来作比方,不就是钻墙洞的小偷吗!
子曰: 情欲信,辞欲巧。
孔子说: 内心的情要追求真实,嘴上的话要讲究技巧。
子言之: 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不敢以其私,亵事上帝。
孔子说: 以前夏、殷、周三代的圣明天子都奉事天地神明,一切事情都由卜筮决定,不敢以私意亵渎上帝。
是故不犯日月,不违卜筮。
所以不冲犯不吉利的日子,不违背卜筮的旨意。
卜筮不相袭也。
用卜就不再用筮,二者不相重复。
大事有时日;小事无时日,有筮。
大的祭祀要在规定的日子和时刻;小的祭祀就没有规定的时间了,只用筮。
外事用刚日,内事用柔日。
外事要用刚日,内事要用柔日。
不违龟筮。
这些都不能违背龟筮的指示。
子曰: 牲牷礼乐齐盛,是以无害乎鬼神,无怨乎百姓。
孔子说: 祭牲、各种礼仪、乐舞以及黍稷等祭品,这些都适合于鬼神,鬼神降福,所以百姓也无怨。
子曰: 后稷之祀易富也;其辞恭,其欲俭,其禄及子孙。
孔子说: 祭祀后稷是很容易置办完备的。因为他言辞恭敬,欲望简单,而且他的福禄都施及子孙了。
《诗》曰: 后稷兆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诗》说: 自从后稷开始祭祀,幸蒙神灵保佑,没有什么灾祸和缺憾,直到现在还是这样。
子曰: 大人之器威敬。
孔子说: 居高位的人用龟筮都是很恭敬的。
天子无筮;诸侯有守筮。
天子用卜不用筮,诸侯在国居守,有事才用筮。
天子道以筮;诸侯非其国不以筮。
天子出行,在路上用筮,而诸侯不在自己的封国内不用筮。
卜宅寝室。
改换居室寝宫要用卜。
天子不卜处大庙。
天子出巡,住在诸侯的太庙里就不必再用卜了。
子曰: 君子敬则用祭器。
孔子说: 君子为了表示恭敬,在朝聘及款待宾客时就用祭祀的器皿。
是以不废日月,不违龟筮,以敬事其君长,是以上不渎于民,下不亵于上。
所以臣下都按着规定来卜筮谒见君长的日子,绝对不违背龟筮的指示,恭敬地事奉他们的君长。所以在上位的人对人民有尊严,在下位的人也不敢对上有所怠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