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语增篇
传语曰:圣人忧世,深思事勤,愁扰精神,感动形体,故称 尧若腊,舜若腒,桀、纣之君,垂腴尺余。
世间流传的话说: 圣人忧虑世间的事,总是深入思考努力工作,劳精伤神,损害了身体,所以说尧长得像块干肉,舜长得像只干腌的鸟,而桀、纣这样的君主却腹部胖得垂下一尺多。
夫言圣人忧世念人,身体赢恶,不能身体肥泽,可也;言尧、舜若腊与腒,桀、纣垂腴尺余,增之也。
说圣人忧虑社会关心百姓,身体瘦弱不健康,身上肌肉不丰满光润,是可能的。但要说尧、舜瘦得像干肉、干鸟,而桀、纣肚皮上的肥肉却垂下一尺多,这就过份夸大了。
齐桓公云: 寡人未得仲父极难,既得仲父甚易。
齐桓公说: 我没有得到仲父辅佐以前,治理国家感到很困难,得到仲父之后,就感到很容易了。
桓公不及尧、舜,仲父不及禹、契,桓公犹易,尧、舜反难乎?
桓公赶不上尧、舜,仲父也赶不上禹、契,桓公尚且感到容易,尧、舜反而会感到困难吗?
以桓公得管仲易,知尧、舜得禹、契不难。
从桓公得到管仲感到治理国家容易,就知道尧、舜得到禹、契治理国家不困难。
夫易则少忧,少忧则不愁,不愁则身体不癯。
治理国家容易就少忧虑,少忧虑就没有忧愁,没有忧愁那么身体就不会瘦。
舜承尧太平,尧、舜袭德。功假荒服,尧尚有忧,舜安无事。
舜继承了尧的太平盛世,尧、舜承袭了圣人的美德,其功德达到了极边远的地区,尧的时候还有忧虑的事,舜的时候却安定而无事。
故《经》曰: 上帝引逸 ,谓虞舜也。
所以《尚书·多士》上说: 天帝是长久安逸的 ,指的就是舜。
舜承安继治,任贤使能,恭己无为而天下治。
舜继承了安定太平的局面,任用贤人能人,使自己尊严、庄重,不亲自管理国家具体事务却天下太平。
故孔子曰: 巍巍乎!
所以孔子说 崇高啊!
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
舜和禹统治天下而不参与国家具体事务。
夫不与尚谓之癯若腒,如德劣承衰,若孔子栖栖,周流应聘,身不得容,道不得行,可骨立附,僵仆道路乎?
舜和禹不参与国家具体事务,还说他们瘦得像只干腌的鸟,如果道德比他差的人继承了衰乱的局面,像孔子东奔西跑,周游列国,到处求官,没有容身之地,没有可走的路,能说他瘦得皮包骨头,直挺挺地倒在路上吗?
纣为长夜之饮,糟丘酒池,沉湎於酒,不舍昼夜,是必以病。
商纣是通宵达旦地饮酒,酒糟堆成山丘酒液流满池,沉醉在酒里面,昼夜不休息,这肯定要得病。
病则不甘饮食,不甘饮食,则肥腴不得至尺。
病了就会不想吃东西,不想吃东西那么腹部的肥肉就不会垂得一尺长。
《经》曰: 惟湛乐是从,时亦罔有克寿。
《尚书·无逸》上说: 只知道纵情过分享乐,从此以后就没有能长寿的君主了。
魏公子无忌为长夜之饮,困毒而死。
魏公子无忌也是通宵达旦地饮酒,结果中毒而死。
纣虽未死,宜赢癯矣。
商纣虽然没有死,应该瘦弱。
然桀、纣同行则宜同病,言其腴垂过尺余,非徒增之,又失其实矣。
这样桀、纣同样的操行,就应该得同样的病,说他们腹部的肥肉下垂超过一尺,这不仅是夸大之词,而且又失去了它的真实性。
传语又称: 纣力能索铁伸钩,抚梁易柱。
世间流传的话又说,纣王力能把铁条拧成绳,把铁钩拉直,托梁换柱,这是说他力大。
言其多力也。 蜚廉、恶来之徒,并幸受宠。言好伎力之主致伎力之士也。
蜚廉、恶来一类人,都受到宠幸,是说有好本领好力气的君主才能招来有本领有力气的人。
或言武王伐纣,兵不血刃。
有的人说周武王伐纣,兵器的锋刃上没有沾血就取得了胜利。
夫以索铁伸钩之力,辅以蜚廉、恶来之徒,与周军相当,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纣虽恶,亦不失所与同行之意。虽为武王所擒,时亦宜杀伤十百人。
以纣能把铁条拧成绳把铁钩拉直的力气,再有蜚廉、恶来之类人来辅佑,跟周军对敌,周武王道德虽受称赞,也不能征服一向受纣王厚爱的人的心,纣王即使被咒骂,也不会失去跟他操行相同的人的心,因而虽然他被周武王捉住,当时也应当杀伤几十百把个人。
今言 不血刃, 非纣多力之效,蜚廉、恶来助纣之验也。
如今说武王 兵不血刃 ,这不是纣王力大的结果,而是蜚廉、恶来帮助纣王的证明。
案武王之符瑞,不过高祖。
考察周武王吉祥的征兆超不过汉高祖。
武王有白鱼、赤乌之佑,高祖有断大蛇、老妪哭於道之瑞。
武王有白鱼、赤乌鸦的吉兆,高祖有斩断大蛇,老妇人在路上哭诉的吉兆。
武王有八百诸侯之助,高祖有天下义兵之佐。
武王有八百诸侯的帮助,高祖有天下义兵的支持。
武王之相,望羊而已;高祖之相,龙颜、隆准、项紫、美须髯,身有七十二黑子。
武王的骨相,仅仅是眼睛的位置高而已;高祖的骨相,眉骨突出,高高的鼻梁,紫色的颈子,漂亮的胡子和髯须,身上还有七十二颗黑痣。
高祖又逃吕后於泽中,吕后辄见上有云气之验,武王不闻有此。
高祖几次躲着吕后到沼泽里去,吕后总是看见天上有彩云,瑞气的出现,就没有听说武王有这样的情况。
夫相多於望羊,瑞明於鱼乌,天下义兵并来会汉,助强於诸侯。
高祖骨相比 望阳 多,吉兆比白鱼、赤乌明显,天下义兵一起来会集辅助汉军,这种辅助比八百诸侯强得多。
武王承纣,高祖袭秦,二世之恶,隆盛於纣,天下畔秦,宜多於殷。
武王惩罚商纣,高祖袭击秦朝。秦二世的罪恶,比纣王厉害,天下背叛秦的,应该比背叛殷的多。
案高祖伐秦,还破项羽,战场流血,暴尸万数,失军亡众,几死一再,然後得天下,用兵苦,诛乱剧。
考察高祖讨伐秦朝,又回头来打败项羽,战场上流满鲜血,横尸以万计,军队散失士兵伤亡惨重,自己多次几乎死掉,然后才得到天下,可见作战艰苦,讨伐叛乱激烈。
独云周兵不血刃,非其实也。
可是却偏偏要说周武王连兵器上都没有沾血就取得胜利,这不是事实。
言其易,可也;言不血刃,增之也。
说他很轻易地打败纣,是可能的;要说是 兵不血刃 ,就过份夸大了。
案周取殷之时,太公《阴谋》之书,食小兒丹,教云亡殷,兵到牧野,晨举脂烛。
考察周攻取殷的时候,姜太公《阴谋》上记载,给小孩朱砂吃,教他们去说 殷朝要灭亡了 。
察《武成》之篇,牧野之战,血流浮杵,赤志千里。
武王的军队开到牧野,天还没有亮就举着有油脂的火把开始进攻。察看《尚书·武成》,牧野之战,血流成河能把杵漂起来,染红了千里大地。
由此言之,周之取殷,与汉、秦一实也。
由此说来,周攻取殷,跟汉灭秦是同样的情况。
而云取殷易,兵不血刃,美武王之德,增益其实也。
却说周攻取殷很容易,连兵器的锋刃上都没沾血,这是在美化周武王的道德,故意过分夸大事实。
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後,效验自列。
大凡天下的事情,不能夸大与缩小,要考察它的前前后后,其真相就会自然表现出来。
自列,则是非之实有所定矣。
自然表现出来,那么是非的真实情况就能判定。
世称纣力能索铁伸钩;又称武王伐之兵不血刃。
世间称说纣的力气能绞铁条成绳把铁钩拉直,又讲武王伐纣,兵不血刃。
夫以索铁伸钩之力当人,则是孟贲、夏育之匹也;以不血刃之德取人,是则三皇、五帝之属也。
以绞铁条成绳把铁钩拉直的力量去抵挡敌人,那是孟贲、夏育同等的人;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战胜敌人,那是三皇、五帝一类的人。
以索铁之力,不宜受服;以不血刃之德,不宜顿兵。
以绞铁条成绳的力量,是不应该被制服的;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是不应该使用武力的。
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
如今称赞纣的力气大,那么武王的道德就被贬低了;称誉武王的道德,那么纣王的力气就不大。
索铁、不血刃,不得两立;殷、周之称,不得二全。
纣王力大能把铁条拧成绳与武王兵不血刃,这两种说法不能同时成立;赞美纣王力大与赞美武王德高,这两种说法不可能都对。
不得二全,则必一非。
两种说法不能都对,那么肯定有一个不对。
孔子曰: 纣之不善,不若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孔子说: 纣的坏,不像传说的那样严重,这是因为君子厌恶处干下流地位的人,天下的坏事都会归在他头上。
孟子曰: 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耳。
孟子说: 我对于《武成》,只取二、三简罢了。
以至仁伐不仁,如何其血之浮杵也?
以最仁义的武王去讨伐不仁义的纣王,怎么会血流得把杵都漂起来呢?
若孔子言,殆浮杵;若孟子之言,近不血刃。
照孔子的话,流血差不多会把杵漂起来;按孟子的话, 不血刃 就近似事实。
浮杵过其实,不血刃亦失其正。
说流血能把杵漂起来超过了事实,说 不血刃 也欠公证。
一圣一贤,共论一纣,轻重殊称,多少异实。
一个圣人一个贤人,都在共同评论同一个纣王,而对纣王罪恶的轻重有不同的说法,对被杀人数多少的情况有不同的估计。
纣之恶不若王莽。
纣王的罪恶不如王莽。
纣杀比干,莽鸩平帝;纣以嗣立,莽盗汉位。
纣王杀死比干,王莽用毒酒毒死汉平帝;纣王是继承父位,而王莽则是窃取汉朝帝位。
杀主隆於诛臣,嗣立顺於盗位,士众所畔,宜甚於纣。
杀君主比杀臣子的罪严重,继承父位比窃取帝位名正言顺,在士大夫与士兵中背叛的人,王莽的应该比纣王的更多。
汉诛王莽,兵顿昆阳,死者万数,军至渐台,血流没趾。
汉军讨代王莽,进军昆阳,死者以万数,军队到渐台,地上淌的血已经淹没了脚趾。
而独谓周取天下,兵不血刃,非其实也。
可是世间却偏偏要说周武王夺取天下,连兵器的锋刃上血都没有沾,这并不是事实。
传语曰: 文王饮酒千钟,孔子百觚。
世间流传的话说: 周文王能喝千钟酒,孔子能喝百觚酒。
欲言圣人德盛,能以德将酒也。
这是想说圣人道德崇高,能够以道德来控制酒。
如一坐千钟百觚,此酒徒,非圣人也。
如果一坐下就要喝一千钟一百觚,这是酒徒,不是圣人。
饮酒有法,胸腹小大,与人均等。饮酒用千钟,用肴宜尽百牛,百觚则宜用十羊。
喝酒有一定的规矩,圣人胸腹的大小,跟常人一样,如果喝酒要吃千钟,吃的下酒菜就应该吃完一百头牛,如果是吃一百觚酒那么就应该吃完十只羊。
夫以千钟百牛、百觚十羊言之,文王之身如防风之君,孔子之体如长狄之人,乃能堪之。
拿吃千钟酒百头牛、吃百觚酒十只羊来说,周文王的身体要像防风氏的君主,孔子的身体要像长狄人一样,才能受得住。
案文王、孔子之体,不能及防风、长狄,以短小之身,饮食众多,是缺文王之广,贬孔子之崇也。
考察周文王和孔子的身体,不可能达到防风君和长狄人那样高大。以矮小的身体,吃许许多多的东西,这就损害了周文王道德的广大,贬低了孔子道德的崇高。
案《酒诰》之篇, 朝夕曰祀兹酒 ,此言文王戒慎酒也。
考察《尚书·酒诰》上说: 早晚都说: 只有祭祀时才能用酒。 这是周文王告诫谨慎吃酒的话。
朝夕戒慎,则民化之。
早晚都告戒慎用,那么人民就会受感化。
外出戒慎之教,内饮酒尽千钟,导民率下,何以致化?
如果只是表面上发出告戒谨慎用酒的教令,实际上却喝酒尽千钟,这样来教育人民,做下属的表率,以什么来使得他们受感化呢!
承纣疾恶,何以自别?
这是承袭纣王患的恶习,拿什么来使自己跟纣王区别呢!
且千钟之效,百觚之验,何所用哉?
况且喝酒千钟的验证,喝酒百觚的证明,是根据什么得出来的呢?
使文王、孔子因祭用酒乎?则受福胙不能厌饱。因飨射之用酒乎,飨射饮酒,自有礼法。如私燕赏赐饮酒乎?则赏赐饮酒,宜与下齐。
假使周文王和孔子由于祭祀用酒,那么受用的祭祀酒肉是不能满足需要的;要是因为飨射而用酒,那么飨射喝酒是自有礼仪规矩的;如果是私人宴饮与赏赐喝酒,那么赏赐喝酒应该跟下属一样多。
赐尊者之前,三觞而退,过於三觞,醉酗生乱。
在尊者面前接受赏赐,酒过三觞就该退席,超过三觞,就要发酒疯造成祸乱。
文王、孔子,率礼之人也,赏赉左右,至於醉酗乱身:自用酒千钟百觚,大之则为桀、纣,小之则为酒徒,用何以立德成化,表名垂誉乎?
周文王和孔子是遵循礼义的人,如果赏赐周围的人,到了酒疯祸害身体的地步,自己又饮酒千钟喝酒百觚,说重些就是桀、纣,说轻些就是酒鬼,那又凭什么来树立功德,成就教化,显扬名声,得到后人的称赞呢?
世闻 德将毋醉 之言,见圣人有多德之效,则虚增文王以为千钟,空益孔子以百觚矣。
世人都听说过 用道德加以控制,不要喝醉 的话,如此才显出圣人有德高的效验,那么可见是无根据地夸大周文王喝酒千钟,凭空地夸大孔子吃酒百觚了。
传语曰: 纣沉湎於酒,以糟为丘,以酒为池,牛饮者三千人,为长夜之饮,亡其甲子。
世间流传的话说: 纣王沉湎在酒里,酒糟堆成山丘,酒液流满池子,狂饮者三千人;通宵达旦地喝,简直忘记了天日。
夫纣虽嗜酒,亦欲以为乐。
纣王虽然喜欢喝酒也想以酒作乐。
则不当言为长夜之饮。
假令酒池在庭院当中,就不该说 通宵达旦地喝酒 。
坐在深室之中,闭窗举烛,故曰长夜。
要坐在深宫中,关上门窗点上蜡烛,才能叫通宵达旦。
令坐於室乎?每当饮者,起之中庭,乃复还坐,则是烦苦相藉,不能甚乐。
假令他们是坐在宫室里,每次要喝酒的人得站起来到庭院中去,然后又得回来坐下,这样一来,既劳苦,又会互相踩着碰着,不能很快乐。
令池在深室之中,则三千人宜临池坐,前俯饮池酒,仰食肴膳,倡乐在前,乃为乐耳。
假令酒池在深宫中,那么三千人该靠池边坐着,朝前低头喝池中的酒,抬头便吃饭菜,面前有歌舞音乐,这样才有乐趣。
如审临池而坐,则前饮害於肴膳,倡乐之作不得在前。
但是如果真要靠池而坐,那么面前就会没有酒菜吃,歌舞音乐的表演也不会在面前。
夫饮食既不以礼,临池牛饮,则其啖肴不复用杯,亦宜就鱼肉而虎食。
那吃喝完全不按礼法,在池边像牛饮水似的狂饮,而吃酒菜不再用餐具,适宜围着鱼肉像老虎一样地吞食。
则知夫酒池牛饮,非其实也。
这样一来,就会明白那 酒池牛饮 的传言,并不是事实。
传又言:纣悬肉以为林,令男女倮而相逐其间,是为醉乐淫戏无节度也。
世间流传的话又说: 纣王把肉悬挂起来形成肉林,叫男女裸着身体在那里面互相追逐。 这是说他整天醉酒、享乐、淫荡、嬉戏没有节制。
夫肉当内於口,口之所食,宜洁不辱。
肉该送进口里,是口里吃的东西,应该干净不能弄脏。
今言男女倮相逐其间,何等洁者?
现在说男女裸着身体在那里边互相追逐,肉怎么会干净呢?
如以醉而不计洁辱,则当其浴於酒中,而倮相逐於肉间。何为不肯浴於酒中?
如果是由于酒醉而不计较干净与污浊,那么他们应当一起在酒中洗澡。能裸着身体在肉之间互相追逐,为什么又不肯在酒里洗浴呢?
以不言浴於酒,知不倮相逐於肉间。
由于不说在酒里洗澡,所以知道不可能裸着身体在肉之间互相追逐。
传者之说,或言: 车行洒,骑行炙,百二十日为一夜。
传话的人说,有人说: 驾着车给喝酒的人送酒,骑着马给喝酒的人送烤肉,一连狂饮一百二十天才算一夜。
夫言: 用酒为池, 则言其车行酒非也;言其 悬肉为林, 即言骑行炙非也。
要说 用酒为池 ,那么说 驾着车给他们送酒 就不对;要说 悬肉为林 ,那么说 骑着马给他们送肉 就不对。
或时纣沉湎覆酒,滂沲於地,即言以酒为池。
或者纣王酒醉打翻了酒缸,酒倾泻遍地,就说酒流成池。
酿酒糟积聚,则言糟为丘。
酒糟堆积在一起,就说酒糟堆成了山丘。
悬肉以林,则言肉为林。
悬挂的肉有点像树林,就说肉成了树林。
林中幽冥,人时走戏其中,则言倮相逐。
树林昏暗,人们有时跑到里面嬉戏,就说裸着身体互相追逐。
或时载酒用鹿车,则言车行酒、骑行炙。
或者装酒用鹿车,就说驾着车送酒、骑着马送肉。
或时十数夜,则言其百二十。
或者一连喝了十多夜,就说他一连喝了一百二十夜。
或时醉不知问日数,则言其亡甲子。
或者酒醉不晓得问时间,就说他忘记了天日。
周公封康叔,告以纣用酒期於悉极,欲以戒之也。而不言糟丘酒池,悬肉为林,长夜之饮,亡其甲子。
周公封康叔的时候,就把纣王酗酒的事告诉他,目的在于把纣王酗酒的害处全部摆出来,想以此告诫他,但是却没有说酒糟堆成山丘,酒流成池,悬挂的肉成了树林,通宵达旦地喝酒,忘记了天日的事。
圣人不言,殆非实也。
圣人不说,可见大概不是事实。
传言曰: 纣非时与三千人牛饮於酒池。
世间流传的话说: 纣王不分时间跟三千人在酒池边狂饮。
夫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
其实,夏朝官职有一百,殷朝有二百,周朝有三百。
纣之所与相乐,非民,必臣也;非小臣,必大官,其数不能满三千人。
纣王去与他们作乐的,不是老百姓,肯定是臣子;而且不是小臣,必定是大官,那么数量不可能满三千人。
传书家欲恶纣,故言三千人,增其实也。
作传书的人想把纣王说得很坏,故意说有三千人,是夸大事实。
传语曰: 周公执贽下白屋之士。
世间流传的话说: 周公拿着礼物降低身份到地位低下的人那儿去。
谓候之也。
说是去问候他们。
夫三公,鼎足之臣,王者之贞干也;白屋之士,闾巷之微贱者也。
那三公是国家的重臣,君王的骨干;而住在白屋的人,不过是民间地位低贱的人。
三公倾鼎足之尊,执贽候白屋之士,非其实也。
要说周公以三公的身分,倾身降低重臣的尊严,拿着礼物去问候地位低下的人,这不是事实。
时或待士卑恭,不骄白屋,人则言其往候白屋;或时起白屋之士,以璧迎礼之,人则言其执贽以候其家也。
或许周公待人谦卑恭敬,不以骄傲的态度对待地位低下的人,于是人们就说他去问候他们或许是周公起用了地位低下的人,又拿着玉璧作迎聘的礼物,人们就说他拿着礼物去问候那些人。
传语曰: 尧、舜之俭,茅茨不剪,采椽不斫。
世间流传的话说: 尧和舜很节俭,用茅草盖屋顶从不修剪,用栎木作椽子也不加砍削。
夫言茅茨采椽,可也;言不剪不斫,增之也。
说用茅草盖房顶,用栎木作椽子,是可以的;但要说从不修剪不砍削,是过分夸大。
《经》曰 弼成五服 。
《尚书·益稷》上说: 我重新划定了五个服役的地带。
五服,五采服也。
五服,就是有五个颜色的衣服。
服五采之服,又茅茨、采椽,何宫室衣服之不相称也?
穿上五彩的衣服,再住进修整好的茅屋,什么宫室的衣服不相称呢?
服五采,画日月星辰,茅茨、采椽,非其实也。
要是穿上五彩的衣服,衣服上又画着日月星辰,却住在没有修整的茅屋里,就不符合事实了。
传语曰: 秦始皇帝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世间流传的话说: 秦始皇帝焚烧诗书,活埋儒生。
言燔烧诗书,灭去《五经》文书也;坑杀儒士者,言其皆挟经传文书之人也。
说焚烧诗书,是要消灭掉五经等书籍。活埋儒生,是说他要杀尽收藏经传书籍的人。
烧其书,坑其人,诗书绝矣。
烧掉书,埋掉人,诗书就灭绝了。
言烧燔诗书、坑杀儒士,实也;言其欲灭诗书,故坑杀其人,非其诚,又增之也。
说焚烧诗书,活埋儒生,是事实;但要说他想灭绝诗书,就故意活埋人,不确实,又夸大了。
秦始皇帝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台,儒士七十人前为寿。
秦始皇三十四年,在咸阳宫设酒宴,博士七十人前去为秦始皇祝寿。
仆射周青臣进颂始皇之德。
仆射周青臣进表称颂秦始皇的功德。
齐淳於越进谏始皇不封子弟功臣自为辅,刺周青臣以为面谀。
可是原齐国的淳于越却进表劝说秦始皇不该不封赏子、弟、功臣而自己去挟制大臣们,并且指责周青臣认为他当面奉承秦始皇。
始皇下其议於丞相李斯。
秦始皇把他的意见交给丞相李斯。
李斯非淳于越曰: 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李斯责备淳于越说: 这些儒生不效法今人而去仿照古人,用它们来非难当今皇上,迷惑混乱老百姓。
臣请敕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诸刑书者;悉诣守尉集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以古非今者,族灭;吏见知弗举,与同罪。
我请求皇上下命令给史官,凡不是秦国史官记录的历史材料都烧掉。不是博士官职掌的书藉典册,其他天下有敢收藏《诗经》、《尚书》、诸子百家语录,旧六国刑书的,要他们全送到郡守郡尉那儿去统统烧掉。有敢两人私下说及《诗经》和《尚书》的,就拖到闹市处死示众;有用古制非难现今制度的,全族处死。官吏知情不举报的,跟他们同罪。
始皇许之。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主张。
明年,三十五年,诸生在咸阳者,多为妖言。
第二年,秦始皇三十五年,这些儒生在咸阳尽说不中听的话。
始皇使御史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者,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七人,皆坑之。
秦始皇派御史大夫追查审讯他们,这些儒生据说互相告发,于是秦始皇决定亲自处决违犯禁令的四百六十七人,把他们统统活埋。
燔诗书,起淳于越之谏;坑儒士,起自诸生为妖言,见坑者四百六十七人。
焚烧《诗经》和《尚书》等书,起源于淳于越对秦始皇的劝说;活埋儒生,起因于这些儒生说不中听的话,被活埋的有四百六十七人。
传增言坑杀儒士,欲绝诗书,又言尽坑之。
流言夸大说活埋了儒生,想灭绝《诗经》、《尚书》等书,而且还说儒生完全被活埋了。
此非其实,而又增之。
这不是事实而且又过分夸大了。
传语曰: 町町若荆轲之闾。
世间流传的话说: 荆轲住的街巷被荡平,人被杀得一干二净。
言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後诛轲九族,其後恚恨不已,复夷轲之一里,一里皆灭,故曰町町。此言增之也。
这是说荆轲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嬴政,后来秦王杀了荆轲的九族,那之后秦王还愤恨不止,又杀光了荆轲的整个乡里。整个乡里全被杀光,所以叫做空空如也。
夫秦虽无道,无为尽诛荆轲之里。
这话太夸大了。因为秦始皇虽然无道,也不会干出杀光荆轲乡里的事。
始皇幸梁山之宫,从山上望见丞相李斯车骑甚盛,恚,出言非之。其後左右以告李斯,李斯立损车骑。
始皇驾临梁山的皇宫,从山上望见丞相李斯的随从车马太多,很不高兴,随口说了指责李斯的话。
始皇知左右泄其言,莫知为谁,尽捕诸在旁者皆杀之。
过后,他的左右侍从把话告诉了李斯,李斯马上减少了随从车马。始皇知道左右侍从泄漏了他的话,又不知道是谁,于是就把那时在他身旁的人都全捉来杀了。
其後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民或刻其石曰 始皇帝死,地分 。
那之后有流星坠落在东郡,落到地上是块石头,当地百姓有人在那块陨石上刻道 始皇帝死后,天下要分裂 。
皇帝闻之,令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人诛之。
始皇听说这事,就派御史大夫追查审讯,但没有认罪的,于是就把当时在石头旁边的人全部捉来杀了。
夫诛从行於梁山宫及诛石旁人,欲得泄言、刻石者,不能审知,故尽诛之。
处死跟随到梁山皇宫的侍从和处死在陨石旁边的人,是想晓得泄漏话和在石头上刻字的人,由于不能确切知道他们,所以把他们全杀了。
荆轲之闾,何罪於秦而尽诛之?
荆轲的街坊邻里对秦始皇有什么罪要把他们全部杀光呢?
如刺秦王在闾中,不知为谁,尽诛之,可也;荆轲已死,刺者有人,一里之民,何为坐之?
如果刺杀秦王嬴政的人躲藏在街坊邻里家,又不知道他是谁,把邻里全部杀光,还说得过去。现在荆轲已经被处死,刺客找到了人,整个里的百姓,为什么要受牵连呢?
始皇二十年,燕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不言尽诛其闾。
始皇二十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秦王察觉了,就肢解荆轲来示众,并没有说全部杀掉他的街坊邻里。
彼或时诛轲九族,九族众多,同里而处,诛其九族,一里且尽,好增事者,则言町町也。
那时或许诛杀了荆柯的九族,九族人太多,都同在一个地方住,杀了他的九族,整个里的人差不多被杀光了,于是喜欢把事情夸大的人就说把整个里的人全杀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