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祸虚篇
世谓受福佑者,既以为行善所致;又谓被祸害者,为恶所得。
社会上认为受上天赐福保祐,完全因为是做好事招致的;又认为遭受祸害,是作恶得来的。
以为有沉恶伏过,天地罚之,鬼神报之。
以为有掩藏罪恶隐瞒过错的,天地会惩罚他,鬼神会报应他。
天地所罚,小大犹发;鬼神所报,远近犹至。
而且凡是天地要惩罚的,不管罪恶大小还是要被发现;凡是鬼神要报应的,不管远近仍然可以达到。
传曰: 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哭。
传书上说: 子夏失掉了儿子又眼睛失明,曾子去安慰他,于是大哭起来。
予之无罪也!
子夏呼喊道: 天哪,我没有罪!
曾子怒曰: 商,汝何无罪也?
曾子生气地说: 商,你没有什么罪?
吾与汝事夫子於洙、泗之间,退而老於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汝於夫子,尔罪一也;丧尔亲,使民未有异闻,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曰,汝何无罪欤?
我与你在洙水与泗水之间侍奉孔夫子,隐退,养老在西河上,你让西河的百姓拿孔夫子来比你,这是你的罪之一。你死了双亲,没有让百姓听到你有特殊的悲哀,这是你的罪之二。你死了儿子,又哭瞎了眼睛,这是你的罪之三。你说,你怎么没有罪呢?
子夏投其杖而拜,曰: 吾过矣,吾过矣!
子夏立即去掉拐杖赶快下拜,说: 我有过错,我有过错!
吾离群而索居,亦以久矣!
我离开大家独居,已经太久了!
夫子夏丧其明,曾子责以罪,子夏投杖拜曾子之言,盖以天实罚过,故目失其明,已实有之,故拜受其过。
子夏丧失了视力,曾子以有罪责备他,子夏便丢掉拐杖下拜,恭敬地接受曾子的指责,大概以为上天确实在惩罚有过的人,所以自己眼睛失明,而且自己确实有曾子指出的那些过错,因此下拜恭敬地接受对他过错的指责。
始闻暂见,皆以为然;熟考论之,虚妄言也。
刚一听,猛一看,都以为是这样。但仔细分析评论它,是虚假的说法。
夫失明犹失听也。
丧失视力就像丧失听力一样。
失明则盲,失听则聋。
丧失视力就眼瞎,丧失听力就耳聋。
病聋不谓之有过,失明谓之有罪,惑也。
生病耳聋不能说是有过失,丧失视力却说有罪,真使人迷惑。
盖耳目之病,犹心腹之有病也。
耳朵眼睛生病,就像心腹有病一样。
耳目失明听,谓之有罪,心腹有病,可谓有过乎?
耳朵眼睛丧失视力听力,认为是有罪,那么心腹有病,不就可以认为是有过错了吗?
伯牛有疾,孔子自牖执其手,曰: 亡之,命矣夫!
伯牛有病,孔子从窗外握着他的手,说: 没命啦!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这样的人却会得这个病!
原孔子言,谓伯牛不幸,故伤之也。
推究孔子的话,是说伯牛不幸运,因而为他悲伤。
如伯牛以过致疾,天报以恶与子夏同,孔子宜陈其过,若曾子谓子夏之状。
如果伯牛因为过错而招致生病,天以疾病报应就应该跟子夏一样,孔子应该陈述他的过错,像曾子说子夏的罪状一样。
今乃言命,命非过也。
如今孔子却说是命,命并非是过错。
且天之罚人,犹人君罪下也。
天惩罚人,就像君主惩处臣下一样。
所罚服罪,人君赦之。
被惩罚的人服了罪,君主就该赦免他。
子夏服过,拜以自悔,天德至明,宜愈其盲。
子夏已经心服其过错,下拜而表示自愿悔过,天的圣德已表明,就应该使他的瞎眼痊愈。
如非天罪,子夏失明,亦换三罪。
如果不是天的惩罚,子夏眼瞎,也就不是三条罪过造成的。
且丧明之病,孰与被厉之病?
况且失明的病哪里比得上身上长癞呢?
丧明有三罪,被厉有十过乎?
失明有三条罪,那长癞不有十条过错了吗?
颜渊早夭,子路菹醢。
颜渊早死,子路被剁成肉酱。
早死、菹醢,极祸也。
早死、剁成肉酱,是天下最大灾祸。
以丧明言之,颜渊、子路有百罪也。
用子夏失明是天惩罚的说法来推论,那么颜渊、子路就有一百条罪状。
由此言之,曾子之言误矣。
由此说来,曾子的说法是错误的。
然子夏之丧明,丧其子也。子者人情所通,亲者人所力报也。
子夏失明,是由于丧子。对子女疼爱,是人共同的感情;对父母恩情,是人应竭力报答的。
丧亲民无闻,丧子失其明,此恩损於亲而爱增於子也。
死了父母,周围的群众不知道;死了儿子,却哭瞎了眼睛,这是对父母的恩情不够,而对儿子的疼爱过分。
增则哭泣无数,数哭中风,目失明矣。
过分地爱就哭泣得没完没了,久哭就会中风,于是眼睛瞎了。
曾子因俗之议,以著子夏三罪。
曾子按照百姓的议论,因此指出子夏三条罪状。
子夏亦缘俗议,因以失明,故拜受其过。
子夏也根据百姓的议论,由于眼睛已经失明,所以下拜承认自己的过错。
曾子、子夏未离於俗,故孔子门叙行,未在上第也。
曾子、子夏还没有脱离世俗,所以孔子排次序没有把他们列在上等。
秦襄王赐白起剑,白起伏剑将自刎,曰: 我有何罪於天乎?
秦昭襄王赐给白起一把剑,白起把它放在脖子上将要自杀,喊道: 我对天有什么罪?
良久,曰: 我固当死。
过了好一会儿,说: 我本来该死。
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遂自杀。
长平战役,赵国士兵投降的有好几十万人,我欺骗而且全部坑杀了他们,这足以要我死, 于是自杀了。
白起知己前罪,服更後罚也。
白起知道自己以前的罪过,因此接受了后来的惩罚。
夫白起知己所以罪,不知赵卒所以坑。
白起知道自己罪过的原因,却不知道赵国士兵被坑杀的原因。
如天审罚有过之人,赵降卒何辜於天?
如果天确实惩罚有罪过的人,那么,赵国投降的士兵对天有什么罪呢?
如用兵妄伤杀,则四十万众必有不亡,不亡之人,何故以其善行无罪而竟坑之?
如果任军队乱砍乱杀,那四十万人中一定有不该死的人,不该死的人,为什么以他们的善行无罪而竟然被坑杀了呢?
卒不得以善蒙天之佑,白起何故独以其罪伏天之诛?
投降的士兵不能以善行蒙受上天的保祐,白起为什么偏偏因为他的罪过而受到天的惩罚呢?
由此言之,白起之言过矣。
由此说来,白起的话错了。
秦二世使使者诏杀蒙恬,蒙恬喟然叹曰: 我何过於天,无罪而死!
秦二世派使者持诏令去杀蒙恬,蒙恬大声地叹息道: 我对上天犯了什么罪过,却要无罪而死呢?
良久,徐曰: 恬罪故当死矣。
过了好一会,又慢慢地说: 我的罪本来该死。
夫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径万里,此其中不能毋绝地脉。
起自临洮,直到辽东,筑长城,挖沟渠,经过一万里,这中间不可能不断绝地脉。
此乃恬之罪也。
这就是我的罪过。
即吞药自杀。
便立刻服药自杀。
太史公非之曰: 夫秦初灭诸侯,天下心未定,夷伤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救百姓之急,养老矜孤,修众庶之和,阿意兴功,此其弟诛,不亦宜乎!
太史公责怪他说: 秦国刚灭掉诸侯,天下人心还没有安定,创伤尚未治好,而蒙恬作为名将,不在这个时候极力规劝皇上,拯救百姓的急需,恤养老人,怜悯孤儿,使百姓能和平地生活,却去迎合皇上心意兴武功,筑长城,这样说来,他们兄弟遭受诛杀,不也应该吗!
何与乃罪地脉也?
为什么却要怪罪 地脉 呢?
夫蒙恬之言既非,而太史公非之亦未是。
蒙恬的话完全不对,而太史公的责怪也不正确。
何则?
为什么呢?
蒙恬绝脉,罪至当死。
蒙恬绝断地脉,罪过大到该死。
地养万物,何过於人,而蒙恬绝其脉?
可是土地滋养万物,对人有什么过错,而要绝断它的脉呢?
知己有绝地脉之罪,不知地脉所以绝之过。
蒙恬知道自己有绝断地脉的罪,却不知道绝断地脉为什么有罪。
自非如此,与不自非何以异?
像这样责备自己,跟不责备自己有什么两样?
太史公为非恬之为名将,不能以强谏,故致此祸。
太史公是责怪蒙恬作为名将,不能对皇上极力规劝,所以招致这杀身的灾祸。
夫当谏不谏,故致受死亡之戮。
真是该规劝的不规劝因此导致遭受死刑的耻辱。
身任李陵,坐下蚕室,如太史公之言,所任非其人,故残身之戮,天命而至也。
然而太史公自己由于担保李陵而被判刑关进蚕室。如果根据太史公责怪蒙恬的说法,那么他自己就担保了不该担保的人,所以遭受宫刑的耻辱,是天命落在自己头上。
非蒙恬以不强谏,故致此祸,则己下蚕室,有非者矣。
责怪蒙恬因为不极力规劝皇上,所以招致这灾祸,那么自己被关进蚕室,也有不对的地方了。
己无非,则其非蒙恬,非也。
如果认为自己没有错,那么责怪蒙恬就错了。
作伯夷之传,善恶之行云: 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好学。
太史公作《史记·伯夷列传》,排列善恶的秩序说: 七十二门徒,孔仲尼只推举颜渊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卒夭死。
然而颜渊却屡屡贫穷,连糟糠也吃不饱,终于早死。
天之报施善人如何哉!
可见,上天报应善人是什么样子!
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盗跖天天乱杀无辜的人,烤人肉吃,凶暴、任意胡为,聚集朋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然能长寿。
是独遵何哉?
这上天又遵循的是什么道德呢?
若此言之,颜回不当早夭,盗跖不当全活也。
像这样说来,颜渊不该早死,盗跖不当长寿。
不怪颜渊不当夭,而独谓蒙恬当死,过矣。
埋怨颜渊不该早死,却又偏偏认为蒙恬该死,这是错误的。
汉将李广与望气王朔燕语曰: 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常不在其中,而诸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然以胡军攻取侯者数十人。
汉将李广跟望气的术士王朔私下闲谈说: 从汉打击匈奴以来,我没有不参加的,而手下各校尉以下,才能达不到一般水平,然而因跟匈奴打仗有功得封侯的有好几十人。
而广不为後人,然终无尺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
我李广不比别人差,但是最终没有得到尺寸功劳来取得封地的原因是什么呢?
岂吾相不当侯?
难道是我的骨相不该封侯呢?
且固命也?
还是本来命中注定呢?
朔曰: 将军自念,岂常有恨者乎?
王朔问道: 将军自己想想,可曾有过悔恨的事呢?
广曰: 吾为陇西太守,羌常反,吾诱而降之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
李广说: 我做陇西太守的时候,羌人曾反抗,我引诱来投降的八百多人,都被我欺骗在同一天杀了。
至今恨之,独此矣。
这事到今天都还在悔恨,就只此一件。
朔曰: 祸莫大於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王朔说: 灾祸没有比杀害已经投降的士兵更大的,这就是将军你得不到封侯的原因了。
李广然之,闻者信之。
李广认为是这样,听的人也相信是这样。
夫不侯犹不王者也。
没有封侯,就像没有当上帝王一样。
不侯何恨,不王何负乎?
没有被封侯因为有悔恨的事,那么没有当上帝王又有什么亏心事呢?
孔子不王,论者不谓之有负;李广不侯,王朔谓之有恨。
孔子没有当帝王,评论的人并不认为他有亏心事;李广没有被封侯,王朔却认为他有悔恨的事。
然则王朔之言,失论之实矣。
这样,王朔的话,违反了论事的道理。
论者以为人之封侯,自有天命。
评论的人认为人被封侯,自然有天命。
天命之符,见於骨体。
天命的征兆在骨相上表现出来。
大将军卫青在建章宫时,钳徒相之,曰: 贵至封侯。
大将军卫青在建章宫的时候,有个脖子上带铁钳的刑徒给他相面后说: 富贵到封侯。
後竟以功封万户侯。
后来竟然因为有功被封为万户侯。
卫青未有功,而钳徒见其当封之证。
卫青还没有立功,钳徒就能看出他该封侯的征兆。
由此言之,封侯有命,非人操行所能得也。
由此说来,被封侯是有天命的,并非是人的操行好就能得到的东西。
钳徒之言实而有效,王朔之言虚而无验也。
钳徒的话果真有效验,而王朔的话则虚假没有证明。
多横恣而不罹祸,顺道而违福,王朔之说,白起自非、蒙恬自咎之类也。
更多的是任意横行的人却没有遭受灾祸,而遵循正道的人却得不到福,王朔的说法,就等于白起自己认为自己不对、蒙恬自己承认自己有罪一样。
仓卒之世,以财利相劫杀者众。
兵荒马乱的时代,为了财物利益互相抢劫残杀的人多。
同车共船,千里为商,至阔迥之地,杀其人而并取其财,尸捐不收,骨暴不葬,在水为鱼鳖之食,在土为蝼蚁之粮;惰窳之人,不力农勉商,以积谷货,遭岁饥馑,腹饿不饱,椎人若畜,割而食之,无君子小人,并为鱼肉:人所不能知,吏所不能觉。
同乘一辆车,共度一条船,去千里之外做买卖,到了空旷遥远的地方,就杀死同伴并夺取他的财物。
千人以上,万人以下,计一聚之中,生者百一,死者十九。
尸体抛弃不收殓,枯骨暴露不埋葬,丢在水里做鱼鳖的食品,抛在地上成蝼蛄、蚂蚁的粮食。
可谓无道至痛甚矣,皆得阳达富厚安乐。天不责其无仁义之心,道相并杀;非其无力作而仓卒以人为食,加以渥祸,使之夭命,章其阴罪,明示世人,使知不可为非之验,何哉?
懒惰的人,不花力气务农却全力经商以便积累谷物和钱财,遇上年景饥荒,腹中饥饿不饱,用槌子打人就像打牲畜一样,并把肉割下来吃,不分君子和小人,都被当作鱼肉,外人不可能知道,官吏也不可能发觉,一千人以上,一万人以下,计算起来在一村之中,活的人只有百分之一,死的人有十分之九,可以说没有道义,到了令人痛心的极点,日后这些人又都公开地飞黄腾达,富裕安乐。天不惩罚他们没有仁义之心,在路上抢劫残杀,不惩罚他们不努力耕作而在荒乱年头把人当作食物,不加以大祸,使他们早死,暴露他们隐蔽的罪恶,清楚地给世人看,让人知道这是不能为非作歹的证明,这是为什么呢?
王朔之言,未必审然。
可见王朔的话未必真实。
传书: 李斯妒同才,幽杀韩非於秦,後被车裂之罪,商鞅欺旧交,擒魏公子卬,後受诛死之祸。
传书上说 李斯忌妒与他才能相同的人,在秦国囚禁并逼死韩非,后来遭受被车裂的惩罚;商鞅欺骗老朋友,捉了魏公子卬,后来遭受车裂的灾祸。
彼欲言其贼贤欺交,故受患祸之报也。
作传的人想说他们陷害贤人,欺骗朋友,所以受到灾祸的报应。
夫韩非何过而为李斯所幽?
那韩非有什么过错要被李斯囚禁呢?
公子卬何罪而为商鞅所擒?
公子卬有什么罪过要被商鞅擒捉呢?
车裂诛死,贼贤欺交,幽死见擒,何以致之?
遭车裂处死,如果是由于陷害贤人欺骗朋友,那么韩非被幽杀,公子卬被擒,又是因为什么造成的呢?
如韩非、公子卬有恶,天使李斯、商鞅报之,则李斯、商鞅为天奉诛,宜蒙其赏,不当受其祸。
如果韩非、公子卬有罪,天让李斯、商鞅来报应他们,那么李斯、商鞅是奉天命惩罚他们,理应受到奖赏,不该遭到祸灾。
如韩非、公子卬无恶,非天所罚,李斯、商鞅不得幽擒。
要是韩非、公子卬没有罪,不是天要惩罚他们,李斯、商鞅就不能囚杀韩非,擒捉公子卬。
论者说曰: 韩非、公子卬有阴恶伏罪,人不闻见,天独知之,故受戮殃。
评论的人解释说: 韩非、公子卬有隐蔽的罪恶,人们听不到、看不见,只有天知道,所以他们遭到杀害的灾祸。
夫诸有罪之人,非贼贤则逆道。
凡是有罪恶的人,不陷害贤人就违背 道 。
如贼贤,则被所贼者何负?
如果是陷害贤人,那么被陷害的人又有什么亏心的地方呢?
如逆道,则被所逆之道何非?
要是违背 道 ,那么被违背的 道 又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呢?
凡人穷达祸福之至,大之则命,小之则时。
凡是人的穷困、发达、灾祸、福禄的到来,大来说就是天命,小来说就是时运。
太公穷贱,遭周文而得封。
姜太公最初贫穷低下,遇到周文王才得封侯。
甯戚隐厄,逢齐桓而见官。
宁戚先时处境穷困,遇到齐桓公才被任用当官。
非穷贱隐厄有非,而得封见官有是也。
并不是贫贱穷困的人有过错,而得到封侯做官的人就一定正确。
穷达有时,遭遇有命也。
穷困与发达由时运决定,遭灾还是被提拔重用由命决定。
太公、甯戚,贤者也,尚可谓有非。
姜太公、宁戚是贤人,还可以说有不对的地方。
圣人,纯道者也。
圣人是道德纯厚的人。
虞舜为父弟所害,几死再三;有遇唐尧,尧禅舜。立为帝。
虞舜被父亲和弟弟谋害,几乎多次死去;后来受唐尧赏识,尧让位给他,被立为帝王。
尝见害,未有非;立为帝,未有是。
曾被谋害,并没有不对的地方;被立为帝王,并不是就都正确。
前时未到,後则命时至也。
以前是天命时运没有到,后来则是天命时运都具备了。
案古人君臣困穷,後得达通,未必初有恶天祸其前,卒有善神佑其後也。
考察古代的君主大臣先前贫困,后来能发达的人,未必最初都有罪恶,天要灾害他们在前;后来有了善行,神保祐他们在后。
一身之行,一行之操,结发终死,前後无异。
同是一个人的行为,同是一种行为的操行,从小到老死,前后没有差异。
然一成一败,一进一退,一穷一通,一全一坏,遭遇适然,命时当也。
然而一个人或成功或失败,或升官或隐退,或贫困或通达,或保全或毁败,都是因为遭祸得福恰好如此,天命时运该当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