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卷六 福虚篇

世论行善者福至,为恶者祸来。

世人议论做好事的福至,干坏事的祸来。

福祸之应,皆天也,人为之,天应之。

福与祸的报应,都由天定。人做出来,由天报应。

阳恩,人君赏其行;阴惠,天地报其德。

公开做了好事,君主会奖励他的操行;暗中做了好事,天地会报应他的德行。

无贵贱贤愚,莫谓不然。

不论贵、贱、贤、愚的人,没有认为不是这样的。

徒见行事有其文传,又见善人时遇福,故遂信之,谓之实然。

由于他们不仅看见过去的事例有文字记载,又看见做好事的人时常得福,所以就相信了,认为确实是这样。

斯言或时贤圣欲劝人为善,著必然之语,以明德报;或福时适遇者以为然。

这话或许是圣贤想规劝人们做好事,用一定会行善得福,为恶遭祸的说法,来表明有德必得好报;或许是做好事的人当时碰巧得福,遇见这种情况的人就认为行善得天好报这种情况是确实的。

如实论之,安得福佑乎?

如果按照实际情况来判断,怎么会有上天赐福保佑的事呢?

禁惠王食寒菹而得蛭,因遂吞之,腹有疾而不能食。

楚惠王吃凉酸菜发现有蚂蟥,于是就吞食了,之后腹部得病不能吃东西。

令尹问: 王安得此疾也?

令尹问安道: 君王怎么得这病的?

王曰: 我食寒菹而得蛭,念谴之而不行其罪乎?

惠王回答说: 我吃凉酸菜发现有蚂蟥,想如果责备厨师而不治他们的罪呢?

是废法而威不立也,非所以使国人闻之也;谴而行诛乎?

这是破坏法令而使自己威严建立不起来的做法,我没有这样做的原因是怕百姓知道。

则庖厨监食者法皆当死,心又不忍也。

要责备并给予他们惩罚呢?那厨师和管膳食的人按法律都该处死,心又不忍。

吾恐左右见之也,因遂吞之。

我害怕左右的人看见,于是就吞食了。

令尹避席再拜而贺曰: 臣闻天道无亲,唯德是辅。

令尹离开自己的座位再次叩拜并恭贺说: 我听说天道是没有亲疏的,只帮助有德行的人。

王有仁德,天之所奉也,病不为伤。

君王具有仁德,靠天的帮助,病不会造成伤害。

是夕也,惠王之後而蛭出,及久患心腹之积皆愈。

这天晚上,惠王去后宫厕所排出了蚂蟥,同时病了很久的心腹积块也全都痊愈了。

故天之亲德也,可谓不察乎!

所以上天是爱护有德行的人的,这还能说不清楚吗!

曰:此虚言也。

我说,这是句假话。

案惠王之吞蛭,不肖之主也。

考察惠王吞吃蚂蟥,可以看出他是不贤明的君主。

有不肖之行,天不佑也。

有不贤明的德行,上天不会保佑。

何则?

为什么呢?

惠王不忍谴蛭,恐庖厨监食法皆诛也。

惠王不忍心责备冷酸菜中有蚂蟥的事,恐怕厨师和管膳食的人按照法律都被杀掉。

一国之君,专擅赏罚;而赦,人君所为也。

一国的君主,独断全国的奖励与惩罚;而赦免罪人的权力,也是君主所掌握。

惠王通谴菹中何故有蛭,庖厨监食皆当伏法。然能终不以饮食行诛於人,赦而不罪,惠莫大焉。

惠王用通常责备酸菜中为什么会有蚂蟥的作法,厨师和管膳食的人都该被依法处死,然而最终能不因饮食问题把人处死,并赦免,不判罪,其恩惠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庖厨罪觉而不诛,自新而改後。

厨师的罪过被发觉而没有杀他,自然会自新,改过以后不再犯。

惠王赦细而活微,身安不病。

惠王宽恕小罪,使地位低微的人保全了性命,自身也会平安而不生病。

今则不然,强食害己之物,使监食之臣不闻其过,失御下之威,无御非之心,不肖一也。

现在则不是这样,惠王硬吃下有害自己的东西,让管理膳食的臣子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失去了统治臣民的威严,可见没有制止错误的意思,这是不贤明之一。

使庖厨监食失甘苦之和,若尘土落於菹中,大如虮虱,非意所能览,非目所能见,原心定罪,不明其过,可谓惠矣。

即使厨师和管膳食的人调味不当,或把尘土落在酸菜中,大小如虱子的卵,不是一般注意力所能察觉,不是眼睛所能看见,在推究动机定罪时,没有揭发他的过错,就可以说是极大的恩惠了。

今蛭广有分数,长有寸度,在寒菹中,眇目之人犹将见之,臣不畏敬,择濯不谨,罪过至重。

现今蚂蟥体宽可以用分来计算,身长可以用寸来衡量,掉在凉酸菜中,就是瞎了一只眼也还能看见,臣子对君王没有怕惧,又不恭敬,挑选洗涤不小心,罪过极大。

惠王不谴,不肖二也。

而惠王却不责备,这是不贤明之二。

菹中不当有蛭,不食投地;如恐左右之见,怀屏隐匿之处,足以使蛭不见,何必食之?

酸菜中不该有蚂蟥,不能吃就应扔在地上;如果怕左右侍臣看见,可以把它揣在怀里,然后丢在隐蔽的地方,完全可以使蚂蟥不被人看见,又何必吃下去呢?

如不可食之物,误在菹中,可复隐匿而强食之,不肖三也。

如果不能吃的东西误落在酸菜中,难道能再悄悄地硬吃下去吗?

有不肖之行,而天佑之,是天报佑不肖人也。

这是不贤明之三。有不贤明的德行,而上天保祐他,这是上天善报保佑不贤明的人。

不忍谴蛭,世谓之贤。

不忍心责备厨师和管膳食的人就吞食蚂蟥,世人于是认为贤明。

贤者操行,多若吞蛭之类。吞蛭天除其病,是则贤者常无病也。

贤者的操行,大多像吞食蚂蟥之类,吞下蚂蟥天就解除他的病,这样贤者永远不会生病。

贤者德薄,未足以言。

像这样的贤者品德太差,不足以称道。

圣人纯道,操行少非,为推不忍之行,以容人之过。

圣人的道德纯厚,操行很少有不对的地方,做出怜悯人的德行,以宽容人过失的事,一定很多。

必众多矣。然而武王不豫,孔子疾病,天之佑人,何不实也?

然而周武王有病,孔子生病,天保祐人,为什么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呢!

或时惠王吞蛭,蛭偶自出。

或许是惠王吞下蚂蟥,蚂蟥正好自然被排出。

食生物者无有不死,腹中热也。

人吃了活的东西在肚子里没有不死的,因为腹中是热的。

初吞时蛭未死,而腹中热,蛭动作,故腹中痛。

刚吞下的时候,蚂蟥没有死,由于腹中热,蚂蟥翻动起来,所以腹中感觉疼痛。

须臾,蛭死腹中,痛亦止。

一会儿蚂蟥死了,腹痛也就停止。

蛭之性食血,惠王心腹之积,殆积血也。

蚂蟥的本性吸血,惠王心腹的积块,大概是瘀血。

故食血之虫死,而积血之病愈。

所以吸血的虫死了,瘀血的病也就痊愈了。

犹狸之性食鼠,人有鼠病,吞狸自愈。

就像野猫本性吃老鼠,人得了鼠病,吞吃野猫就会自动痊愈一样。

物类相胜,方药相使也。

物类相互克制,开方配药正是利用它们相克的特点。

食蛭虫而病愈,安得怪乎?

吃下蚂蟥病痊愈了,这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食生物无不死,死无不出,之後蛭出,安得佑乎?

人吃了活的东西在肚子里没有不死的,死后没有不被排出的。死后蚂蟥被排出,怎么能是天保祐呢!

令尹见惠王有不忍之德,知蛭入腹中必当死出,因再拜,病贺不为伤。著已知来之德,以喜惠王之心,是与子韦之言星徙、太卜之言地动无以异也。

令尹看见惠王有怜悯人的品德,知道蚂蟥进入人腹中肯定要死,然后被排出体外,于是又叩拜又恭贺惠王的病不会造成伤害,是要显示自己知道未来的客观规律,以讨惠王的心欢喜,这跟子韦说宋景公说了三句怜惜人的话火星就会移动离开心宿,太卜在齐景公面前吹嘘自己能使地震动,没有两样。

宋人有好善行者,三世不改,家无故黑牛生白犊。

宋国有个人喜欢做好事,祖孙三代都不懈怠。家中不知道什么缘故黑牛生了白犊,便去问孔子。

以问孔子,孔子曰: 此吉祥也,以享鬼神。

孔子说: 这是吉祥的征兆,用它去祭鬼神。

即以犊祭。

于是立刻用白犊去祭祀。

一年,其父无故而盲。

过了一年,他父亲的眼睛无缘无故地瞎了。

牛又生白犊。

之后,黑牛又生了一头白犊,他父亲又让他儿子去问孔子。

其父又使其子问孔子,孔子曰: 吉祥也,以享鬼神。 复以犊祭。

孔子仍然说: 是吉祥的征兆,用它去祭鬼神。 又立即用白犊去祭祀。

一年,其子无故而盲。

过了一年,他儿子的眼睛又无缘无故地瞎了。

其後楚攻宋,围其城。

那之后楚国攻打宋国,包围了宋城。

当此之时,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在这时候,彼此交换孩子来吃,劈开人骨来烧。

此独以父子俱盲之故,得毋乘城。

就唯独因为他父子双眼都瞎了的缘故,可以不登城守卫。

军罢围解,父子俱视。

等楚军退去,城的包围解除了,他父子的眼睛一齐恢复了视力。

此修善积行神报之效也。

这就是修善积德天神报应的证明。

曰:此虚言也。

我认为,这是假话。

夫宋人父子修善如此,神报之,何必使之先盲後视哉?

宋人父子修善像这样,天神报答他们,为什么一定要让他们先瞎然后再恢复视力呢?

不盲常视,不能护乎?

眼睛不瞎经常看得见,就不能保护他们吗?

此神不能护不盲之人,则亦不能以盲护人矣。

这样天神不能保护眼睛不瞎的人,那么也就不能用使人失明的办法来保护人了。

使宋、楚之君合战顿兵,流血僵尸,战夫禽获,死亡不还。以盲之故,得脱不行,可谓神报之矣。

假使宋国与楚国的君主使两军交锋兵器都用钝了,战士流血死掉,被俘虏,死去回不了家,他们却因眼瞎的缘故,能脱身不去打仗,可以说是天神报答他们了。

今宋、楚相攻,两军未合,华元、子反结言而退,二军之众,并全而归,兵矢之刃无顿用者。

如今宋军与楚军相互围攻,两军并没有交锋,宋国大臣华之与楚军大将子反口头达成协议各自退兵,双方军队都完整地撤回,武器的锋刃没有用坏的。

虽有乘城之役,无死亡之患。

即使有登城的战斗,也没有死亡的威胁。

为善人报者,为乘城之间乎?

说善人得报应指的是登城守卫这段时间吗?

使时不盲,亦犹不死。

如果当时他们不瞎,也还是不会死。

盲与不盲,俱得脱免,神使之盲,何益於善!

眼睛瞎不瞎,一样能摆脱而免死。天神让他们瞎了眼,对行善的人有什么好处呢!

当宋国乏粮之时也,盲人之家,岂独富哉?

在宋国缺乏粮食的时侯,瞎了眼睛的人家,难道能独家富裕吗?

俱与乘城之家易子骸,反以穷厄独盲无见,则神报佑人,失善恶之实也。

一起参与登城守卫的人家都交换孩子来吃,劈人骨来烧的时候,反而因贫困偏偏瞎了眼看不见东西的,却成了天神报应保祐的人,真是违背了善恶的实际情况。

宋人父子前偶自以风寒发盲,围解之後,盲偶自愈。

或许是宋人父子以前正好自己因为风寒发病瞎了眼,楚军围城解除之后,失明碰巧自己好了。

世见父子修善,又用二白犊祭,宋、楚相攻独不乘城,围解之後父子皆视,则谓修善之报、获鬼神之佑矣。

世人看见他们父子做好事,又用二头白犊祭祀,宋军与楚军相互攻打,唯独他们没有登城守卫,包围解除以后,他们父子的眼睛又都恢复了视力,就说这是修善的报应,得到了鬼神的保祐。

楚相孙叔敖为兒之时,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对其母泣。

楚国令尹孙叔敖是孩子的时候,看见了两个头的蛇,于是把它杀死并埋掉。回家对着他母亲哭泣。

母问其故,对曰: 我闻见两头蛇死。

母亲问他原因,回答说: 我听说遇见两个头的蛇的人会死。

向者,出见两头蛇,恐去母死,是以泣也。

刚才出去,碰见了两个头的蛇,恐怕就要撇下母亲死去,因此哭泣。

其母日: 今蛇何在?

他母亲说: 现在蛇在什么地方?

对日: 我恐後人见之,即杀而埋之。

回答说: 我恐怕后来的人看见,就杀掉埋了。

其母日: 吾闻有阴德者,天必报之。

他母亲说: 我听说暗中有德行的人,天会以福佑报答他。

汝必不死,天必报汝。

你一定不会死,天肯定要报答你的。

叔敖竟不死,遂为楚相。

孙叔敖终于没有死,并做了楚国的令尹。

埋一蛇,获二佑,天报善明矣。

埋掉一条两头蛇,得到二次保祐,天报应做好事的人,这是明明白白的。

曰:此虚言矣。夫见两头蛇辄死者,俗言也;有阴德天报之福者,俗议也。

我认为,这是假话,因为看见两个头的蛇就会死,这是老百姓说的;暗中有德行的人,天会报答他福禄,这是老百姓的议论。

叔敖信俗言而埋蛇,其母信俗议而必报,是谓死生无命,在一蛇之死。

孙叔敖相信老百姓的话埋掉两头蛇,他母亲相信老百姓的议论,认为一定会有好报,这就是说人的生死不决定于命,而决定于一条两头蛇的死活。

齐孟尝君田文以五月五日生,其父田婴让其母曰: 何故举之?

齐国孟尝君田文因为五月五日出生,他父亲田婴责怪他母亲说: 为什么要养活他呢?

曰: 君所以不举五月子,何也?

孟尝君长大后问他父亲: 你不愿抚养五月出生的孩子,为什么呢?

婴曰: 五月子长与户同,杀其父母。

田婴说: 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到跟门一样高,就会克死他的父母。

曰: 人命在天乎?

孟尝君反问道: 人命由天决定呢?

在户乎?

还是由门决定呢?

如在天,君何忧也;如在户,则宜高其户耳,谁而及之者!

如果由天决定,你担忧什么!如果由门决定,那就应该把门增高,谁还能长到跟门一样高!

後文长与一户同,而婴不死。

后来田文长得跟门一样高,而田婴并没有死。

是则五月举子之忌,无效验也。

所以五月养孩子的忌讳,没有被验证。

夫恶见两头蛇,犹五月举子也。

讨厌看见两个头的蛇,就像讨厌五月养孩子一样。

五月举子,其父不死,则知见两头蛇者,无殃祸也。

五月养孩子,他的父亲没有死,就知道看见两头蛇的人,没有祸害。

由此言之,见两头蛇自不死,非埋之故也。

由此说来,看见两头蛇本来不会死,并不是他埋掉两头蛇的缘故。

埋一蛇,获二福,如埋十蛇,得几佑乎?

埋掉一条两头蛇,能得到二次保佑,如果埋掉十条两头蛇,要得到几次保祐呢?

埋蛇恶人复见,叔敖贤也。

埋掉蛇是怕别人再看见,这是孙叔敖的贤行。

贤者之行,岂徒埋蛇一事哉?

贤人的贤行,难道只有埋蛇一桩事情吗?

前埋蛇之时,多所行矣。

在埋蛇以前的时间里,应该已做了很多的好事。

禀天善性,动有贤行。

从天那里禀承了善性,一举一动都会是贤行。

贤行之人,宜见吉物,无为乃见杀人之蛇。

有贤行的人,应该见到吉祥的东西,不应该只看见会克死人的两头蛇。

岂叔敖未见蛇之时有恶,天欲杀之,见其埋蛇,除其过,天活之哉?

难道是孙叔敖还没有见到蛇的时候就有罪恶,天想杀他,见他埋掉两头蛇,解除了他的罪过,是天使他活下来的吗?

石生而坚,兰生而香。如谓叔敖之贤在埋蛇之时,非生而禀之也。

石头本性坚硬,兰草生来幽香,如果说孙叔敖的贤行只在埋蛇的时候,那就不是生来就从天那儿禀承了善性。

儒家之徒董无心,墨家之役缠子,相见讲道。

儒家的门徒董无心,墨家的弟子缠子,相互见面交流学术思想。

缠子称墨家佑鬼神,是引秦穆公有明德,上帝赐之十九年,缠子难以尧、舜不赐年,桀、纣不夭死。

缠子称颂墨家尊重鬼,因此招致秦穆公有贤明的德行,上天赏他多活十九年。董子以尧、舜没有受到上天赏给的年寿,桀、纣也没有夭折来进行反驳。

尧、舜、桀、纣犹为尚远,且近难以秦穆公、晋文公。

尧、舜、桀、纣的时代就算久远,姑且用秦穆公、晋文公来辩驳。

夫谥者,行之迹也,迹生时行,以为死谥。穆者误乱之名,文者德惠之表。

谥号是人生前行为的写照,朝廷考察生前的行为,作为死后的谥号。 穆 是行为错乱的称号, 文 是有道德、贤惠的标志。

有误乱之行,天赐之年;有德惠之操,天夺其命乎?

为什么有错乱的行为,上天赏给他年寿;而有道德、贤惠操行的,上天却要缩短他的寿命呢?

案穆公之霸,不过晋文;晋文之谥,美於穆公。

考察一下秦穆公的霸业超不过晋文公,晋文公的谥号比秦穆公美。

天不加晋文以命,独赐穆公以年,是天报误乱,与 穆公 同也。

天不给晋文公增加寿命,而偏偏赏给秦穆公的年寿,这说明天对人报应的错乱,跟秦穆公的行为一样。

天下善人寡,恶人众。

天下的好人少,坏人多。

善人顺道,恶人违天。

好人遵循道义,坏人违反天意。

然夫恶人之命不短,善人之年不长。天不命善人常享一百载之寿,恶人为殇子恶死,何哉?

然而坏人的命长,好人的命短。天不要好人常享有一百年的寿命,坏人早死短命,这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