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颜渊篇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 约束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曰: 请问其目?

颜渊说: 请问实行仁的途径是什么。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说: 违反礼的事不看,违反礼的事不听,违反礼的事不说,违反礼的事不做。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说: 我虽然愚笨,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仲弓问仁,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说: 出门与同仁行礼如见贵客一般,对百姓如大祭一样凝重,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如此在朝上就不会招致怨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不会招致怨恨。

仲弓曰: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说: 我虽然不聪敏,但肯定会照着老师的话去做。

司马牛问仁,子曰: 仁者,其言也讱。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 仁人,他的言语显得谨慎。

曰: 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

司马牛说: 言语谨慎,这就可以称作仁了吗?

子曰: 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孔子说: 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 君子不忧不惧。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 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曰: 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

司马牛说: 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

子曰: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孔子说: 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司马牛忧曰: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司马牛忧愁地说: 人人都有兄弟,只有我没有。

子夏曰: 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兄弟们死的死,逃的逃,全都失散了。 子夏说: 我听说过: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不是人能强求的,应该接受上天安排。君子做事肃敬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合乎礼仪,那四海之内,都是兄弟了。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君子为什么担心没有兄弟呢?

子张问明,子曰: 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 暗中传播的谗言,切身感受的诽谤,在你这儿都行不通,就可以称得上明智了。暗中传播的谗言,切身感受的诽谤,在你这里都行不通,就可以说是有远见了。

子贡问政,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道: 粮食储备充足,军备充足及人民的信服 子贡又问道: 如果不得已要去掉其中的一项,应该去掉哪一项呢?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孔子说: 去掉军备充足这一项。 子贡接着又问: 如果不得已还要取舍,剩下的两项中应该先舍掉哪一个呢?

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回答: 舍掉粮食储备充足这一项,人生自古谁无死,君主失去了民众的信任也就失去了立国之本。

棘子成曰: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棘子成说: 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为什么要有文采呢?

子贡曰: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

子贡说: 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

驷不及舌。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哀公问于有若曰: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鲁哀公问有若说: 遇上闹饥荒的时候,国家的备用不足,怎么办?

有若对曰: 盍彻乎?

有若回答说: 何不实行彻法,只抽取十分之一的税呢?

曰: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哀公说: 现在抽十分之二都不够用,怎么能实行彻法呢?

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有若说: 如果百姓的用度足够,您怎么会不够呢?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 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子张问如何崇德和辨惑。孔子说: 以忠信为主,能闻义即迁而从之,这就可以算崇德了。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喜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想要他活,又想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经》上所说的: 不是她家比我富,是你变心的缘故。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 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公曰: 善哉!

齐景公说: 好哇!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够吃得着吗?

子曰: 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孔子说: 根据单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诉讼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子路无宿诺。

子路没有说话不算话的时候。

子曰: 听讼,吾犹人也。

孔子说: 审理诉讼案件,我也和别人一样。

必也使无讼乎。

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

子张问政,子曰: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 身居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时忠实不欺瞒。

子曰: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 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典籍,再用礼来加以约束,这样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子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 政 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先做到端正,谁还敢不端正?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季康子担忧盗窃,来向孔子请教。

孔子对曰: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孔子回答说: 如果您不贪求太多的财物,即使奖励他们去偷,他们也不会干。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季康子向孔子问政事,说: 假如杀掉坏人,以此来亲近好人,怎么样?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孔子说: 您治理国家,怎么想到用杀戮的方法呢?

子欲善而民善矣。

您要是好好治国,百姓也就会好起来。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君子的品如风,小人的品如草。草上刮起风,草一定会倒。

子张问: 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子张问: 士要怎么样才可说是通达了?

子曰: 何哉尔所谓达者?

孔子说: 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呢?

子张对曰: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张回答说: 在诸侯的国家一定有名声,在大夫的封地一定有名声。

子曰: 是闻也,非达也。

孔子说: 这是有名声,不是通达。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通达的人,本质正直而喜爱道义,体会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时常想到对别人谦让。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这样的人在诸侯的国家一定通达,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通达。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有名声的人,表面上要实行仁德而行动上却相反,以仁人自居而毫不迟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他们在诸侯的国家一定虚有其名,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虚有其名。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 敢问崇德、修慝、辨惑。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游览,说: 请问如何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改正过失,辨别是非?

子曰: 善哉问!

孔子说: 问得好啊!

先事后得,非崇德与?

辛劳在先,享乐在后,这不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吗?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

检查自己的错误,不去指责别人的缺点,这不就消除潜在的怨恨了吗?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因为一时气愤,而不顾自身和自己的双亲,这不就是迷惑吗?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 爱人。

问知,子曰: 知人。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 了解人。

樊迟未达,子曰: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还是不明白。孔子说: 选拔正直的人,罢黜各种奸邪之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樊迟退,见子夏,曰: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 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 智 ,老师说: 选拔正直的人,罢黜各种奸邪之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曰: 富哉言乎!

子夏说: 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

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舜管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汤管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子贡问友,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贡问应该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 忠言相告,好话对导,他不听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

曾子曰: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说: 高尚的人凭借文才聚会朋友,凭借朋友辅助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