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 卷二十八
萧兀纳,一名挞不也,字特免,六院部人。
萧兀纳,又名挞不也,字特免,六院部人。
其先尝为西南面拽剌。
其先祖曾任西南面拽剌。
兀纳魁伟简重,善骑射。
兀纳身材魁梧,庄严持重,擅长骑射。
清宁初,兄图独以事入见,帝问族人可用者,图独以兀纳对,补祗候郎君。
清宁初,其兄图独因事入京朝见,道宗问族人中谁人可以任用,图独回答说是兀纳,皇上补兀纳为祗候郎君。
迁近侍敞史,护卫太保。
迁任近侍敞史、护卫太保。
大康初,为北院宣徽使。
大康初,任北院宣徽使。
时乙辛已害太子,因言宋魏国王和鲁斡之子淳可为储嗣。群臣莫敢言,唯兀纳及夷离毕萧陶隗谏曰: 舍嫡不立,是以国与人也。
当时乙辛已经陷害了太子,于是称宋魏国王和鲁斡之子耶律淳可以立为太子,群臣无人敢言,只有兀纳及夷离毕萧陶隗劝谏说: 放弃嫡孙不立,这是把国家给予别人。
帝犹豫不决。
皇上犹豫不决。
五年,帝出猎,乙辛请留皇孙,帝欲从之。
五年,皇上出猎,乙辛请求留下皇孙,皇上想听从。
兀纳奏曰: 窃闻车驾出游,将留皇孙,苟保护非人,恐有他变。
兀纳奏道 :我私下听说皇上出游,准备留下皇孙,倘若保护者不称职,恐怕会生变故。
果留,臣请侍左右。
果真要留下,我请求侍从皇孙左右。
帝乃悟,命皇孙从行。
皇上领悟,命令皇孙从行。
由此始疑乙辛。
从此,皇上开始怀疑乙辛。
顷之,同知南院枢密使事,出乙辛、淳等。
不久,任同知南院枢密使事,出贬乙辛、耶律淳等人。
帝嘉其忠,封兰陵郡王,人谓近于古社稷臣。
皇上嘉许他的忠心,封为兰陵郡王,人们说他很像古时扶持社稷的重臣。
授殿前都点检。
授殿前都点检。
上谓王师儒、耶律固等曰: 兀纳忠纯,虽狄仁杰辅唐,屋质立穆宗,无以过也。
皇上对王师儒、耶律固等人说: 兀纳忠诚纯正,即使是狄仁杰辅佐唐室,屋质扶立穆宗,都没法超过他。
卿等宜达燕王知之。
我的看法你们要转达给燕王知道。
自是令兀纳辅导燕王,益见优宠。
从这以后,皇上令兀纳辅导燕王,更加受到优待宠信。
大安初,诏尚越国公主,兀纳固辞。
大安初,诏令让他娶越国公主,兀纳坚决推辞。
改南院枢密使,奏请掾史宜以岁月行叙,从之。
改任南院枢密使,上奏请求对于掾史应按月升迁叙用,皇上从之。
寿隆元年,拜北府宰相。
寿隆元年,拜为北府宰相。
初,天祚在潜邸,兀纳数以直言忤旨。
当初,天祚尚未即位时,兀纳多次因为直言拂逆了其心意。
及嗣位,出为辽兴军节度使,守太傅。
待到即位,出贬兀纳为辽兴军节度使,守太傅。
以佛殿小底王华诬兀纳借内府犀角,诏鞫之。
因佛殿小底王华诬陷兀纳借用内府犀角,诏令审讯他。
兀纳奏曰: 臣在先朝,诏许日取帑钱十万为私费,臣未尝妄取一钱,肯借犀角乎!
兀纳上奏说: 我在先朝时,诏令准予每天取用十万钱作为私下费用,我不曾胡乱取用一钱,难道会借用犀角吗?
天祚愈怒,夺太傅官,降宁边州刺史,寻改临海军节度使。
天祚更加恼怒,褫夺其太傅官职,降为宁边州刺史,不久,改任临海军节度使。
兀纳上书曰: 自萧海里亡入女直,彼有轻朝廷心,宜益兵以备不虞。
兀纳上书说: 自从萧海里逃到女真,女真便有轻视朝廷之心,应该增加兵力以防不测。
不报。
皇上没有作答。
天庆元年,知黄龙府事,改东北路统军使,复上书曰: 臣治与女直接境,观其所为,其志非小。
天庆元年,任黄龙府知府,改东北路统军使,又上书说: 我的治所与女真接壤,观察其行为,志向不小。
宜先其未发,举兵图之。
应当在他们发动之前,派兵攻打它。
章数上,皆不听。
奏章几度呈上,皇上不听。
及金兵来侵,战于宁江州,其孙移敌蹇死之,兀纳退走入城。
及至金兵前来进犯,交战于宁江州,兀纳的孙子移敌蹇战死,兀纳退逃入城。
留官属守御,自以三百骑渡混同江而西,城遂陷。
留下属吏防守,自己率三百骑渡混同江西行,府城便陷落了。
后与萧敌里拒金兵于长泺,以军败免官。
后来与萧敌里在长泺拒战金兵,因兵败免官。
五年,天祚亲征,兀纳殿,复败绩。
五年,天祚亲征,兀纳殿后,又失败了。
后数日乃与百官入见,授上京留守。
数日之后便与百官入宫朝见,授为上京留守。
六年,耶律章奴叛,来攻京城,兀纳发府库以赉士卒,谕以逆顺,完城池,以死拒战。
六年,耶律章奴叛乱,前来进攻京城,兀纳发放府库钱物赏赐士卒,晓谕他们以顺逆之理,修缮城池,拼死拒战。
章奴无所得而去。
章奴一无所获便离开了。
以功授副元帅,寻为契丹都宫使。
因功授副元帅,不久任契丹都宫使。
天祚以兀纳先朝重臣,有定策勋,每延问以政,兀纳对甚切。
天祚因兀纳为前朝重臣,有定策扶立之大功,每每请他来询问政事,兀纳总是恳切率直作答。
上虽优容,终不能用。
皇上尽管待他十分宽容,终究没能重用于他。
以疾卒,年七十。
因病去世,年七十岁。
耶律俨,字若思,析津人。
耶律俨,字若思,析津府人。
本姓李氏。
本姓李。
父仲禧,重熙中始仕。
父仲禧,重熙年间开始任官。
清宁初,同知南院宣徽使事。
清宁初,任同知南院宣徽使事。
四年,城鸭子、混同二水间,拜北院宣徽使。
四年,在鸭子、混同二水之间筑城,拜为北院宣徽使。
咸雍初,坐误奏事,出为榆州刺史。
咸雍初,因误奏事情获罪,出贬为榆州刺史。
俄诏复旧职,迁汉人行宫都部署。
不久诏令官复原职,迁为汉人行宫都部署。
六年,赐国姓,封韩国公,改南院枢密使。
六年,赐给国姓,封韩国公,改任南院枢密使。
时枢臣乙辛等诬陷皇太子,诏仲禧偕乙辛鞫之,蔓引无辜,未尝雪正。
当时枢密大臣耶律乙辛等人诬陷皇太子,诏令仲禧偕同乙辛审讯,牵连许多无辜之人,未能昭雪。
乙辛荐仲禧可任,拜广德军节度使,复为南院枢密使,卒,谥钦惠。
乙辛荐举仲禧可委以重任,拜为广德军节度使,再度担任南院枢密使,去世,谥曰钦惠。
俨仪观秀整,好学,有诗名,登咸雍进士第。
耶律俨仪容俊秀严整,好学,有诗名,咸雍年间中进士。
守著作佐郎,补中书省令史,以勤敏称。
任守著作郎,补为中书省令史,以勤勉机敏著称。
大康初,历都部署判官、将作少监。
大康初,历任都部署判官、将作少监。
后两府奏事,论群臣优劣,唯称俨才俊。
后来两府奏事,论列群臣之优劣,唯独称赞耶律俨才能出众。
改少府少监,知大理正,赐紫。
改任少府少监,知大理正,赐给紫色公服。
六年,迁大理少卿,奏谳详平。
六年,迁大理少卿,上报对狱案的处理意见十分公平。
明年,升大理卿。
次年,升任大理卿。
丁父忧,夺服,同签部署司事。
遭逢父丧去职服丧,道宗强夺其服,任为同签部署司事。
大安初,为景州刺史。
大安初,任景州刺史。
绳胥徒,禁豪猾,抚老恤贫,未数月,善政流播,郡人刻石颂德。
约束官府衙役,拘禁那些强横狡猾不守法之人,抚恤老人和穷人,不上数月,清明的政声已开始传播开来,郡中人为他刻石颂扬德政。
二年,改御史中丞,诏按上京滞狱,多所平反。同知宣徽院事,提点大理寺。
二年,改任御史中丞,诏令查究上京的积压案件,平反了很多冤案,任同知宣徽院事,提点大理寺。
六年冬,改山西路都转运使。
六年冬,改任山西路都转运使。
刮剔垢弊,奏定课额,益州县俸给,事皆施行。
铲除积习弊政,上奏确定课税之定额,增加州县长官的俸禄,一应事情都办理了下来。
寿隆初,授枢密直学士。
寿隆初,授任枢密直学士。
以母忧去官,寻召复旧职。
遭逢丁丧辞官,不久征召官复原职。
宋攻夏,李乾顺遣使求和解,帝命俨如宋平之,拜参知政事。
宋人攻夏,李乾顺派使者请我国从中和解,皇上命耶律俨到宋国为他们讲和,拜为参知政事。
六年,驾幸鸳鸯泺,召至内殿,访以政事。
六年,皇上临幸鸳鸯泊,征召他到内殿,询问政事。
帝晚年倦勤,用人不能自择,令各掷骰子,以采胜者官之。
皇上晚年厌倦于政事之辛劳,在用人上自己无法择定时,便下令各人分别掷骰子,对点力占优者授给官职。
俨尝得胜采,上曰: 上相之征也!
耶律俨曾经掷得胜采,皇上说: 这是首相的征兆!
迁知枢密院事,赐经邦佐运功臣,封越国公。
迁任知枢密院事,赐号经邦佐运功臣,封越国公。
修《皇朝实录》七十卷。
修纂《皇朝实录》七十卷。
帝大渐,俨与北院枢密使阿思同受顾命。
皇上病危,耶律俨与北院枢密使阿思一同接受遗诏。
乾统三年,徙封秦国。
乾统三年,徙封为秦国公。
六年,封漆水郡王。
六年,封漆水郡王。
天庆中,以疾,命乘小车入朝。
天庆年间,因为生病,天祚帝命他乘小车入宫朝见。
疾甚,遣太医视之。
病重,皇上派太医前往诊视。
薨,赠尚父,谥曰忠懿。
逝世,追赠尚父,谥曰忠懿。
俨素廉洁,一芥不取于人。
耶律俨一向廉洁,从不向人求取分毫。
经籍一览成诵。
对于经书典籍,看一遍就能记诵下来。
又善伺人主意。
又善于窥察人主之心意。
妻邢氏有美色,常出入禁中,俨教之曰: 慎勿失上意。
其妻邢氏貌美,经常出入于宫中,耶律俨叮嘱她说 :千万不可违背了皇上的心意!
由是权宠益固。
因此权位和宠幸更加稳固。
三子:处贞,太常少卿;处廉,同知中京留守事;处能,少府少监。
有三子:处贞,为太常少卿;处廉,同知中京留守事;处能,任少府少监。
刘伸,字济时,宛平人。
刘伸,字济时,宛平人。
少颖悟,长以辞翰闻。
少时聪慧过人,成年之后以文章著称。
重熙五年,登进士第,历彰武军节度使掌书记、大理正。
重熙五年,中进士,历任彰武军节度使掌书记、大理正。
因奏狱,上适与近臣语,不顾,伸进曰: 臣闻自古帝王必重民命,愿陛下省臣之奏。 上大惊异,擢枢密都承旨,权中京副留守。
因为陈奏案件,兴宗皇上正好与近臣谈话,没有理睬,刘伸进言说: 我听说自古以来帝王必定都看重百姓的生命,希望陛下省览我的奏折。 皇上惊奇无比,将他提升为枢密都承旨,权中京副留守。
诏徙富民以实春、泰二州,伸以为不可,奏罢之。
诏令迁徙富裕民户以充实春、泰二州,刘伸认为这样不好,上奏,皇上便取消了成命。
迁大理少卿,人以不冤。
迁大理少卿,人们都因此不再受冤。
升大理卿,改西京副留守。
升任大理卿,改任西京副留守。
以父忧,终制,为三司副使,加谏议大夫,提点大理寺。
因遭逢父丧,服孝满三年,任三司副使,加谏议大夫,提点大理寺。
以伸明法而恕,案冤狱全活者众,徙南京副留守。
因为刘伸通晓法令且生性仁恕,审理案件过程中让许多人都得以保全性命。迁任南京副留守。
俄改崇义军节度使,政务简静,民用不扰,致乌鹊同巢之异,优诏褒之。
不久改任崇义军节度使,为政追求简明不繁苛,百姓因此不受烦劳,以致出现了乌鸦和喜鹊同巢和平共处的异象,皇上特地下诏褒奖他。
改户部使,岁入羡余钱三十万缗,拜南院枢密副使。
改任户部使,每年以盈余赋税的名义向朝廷进献余钱三十万缗,拜为南院枢密副使。
道宗尝谓大臣曰: 今之忠直,耶律玦、刘伸而已!
道宗曾经对大臣们说 :今世忠诚正直的大臣,只有耶律、刘伸两人而已!
宰相杨绩贺其得人。拜参知政事。
宰相杨绩祝贺皇上得人,拜刘伸为参知政事。
上谕之曰: 卿勿惮宰相。
皇上晓谕他说 :你不要怕宰相!
时北院枢密使乙辛势焰方炽,伸奏曰: 臣于乙辛尚不畏,何宰相之畏!
当时北院枢密使乙辛气焰势力正盛,刘伸奏道 :我对乙辛尚且不惧,又怕什么宰相!
乙辛衔之,相与排诋,出为保静军节度使。
乙辛忌恨于他,加以排斥和诋毁,出贬刘伸为保静军节度使。
上终欲大用,加守太子太保,迁上京留守。
皇上到底还是想重用他,加为守太子太保,迁上京留守。
乙辛以事徙镇雄武,复以崇义军节度使致仕。
乙辛假托事由将他移镇雄武军。又在崇义军节度使任上辞官。
适燕、蓟民饥,伸与致政赵徽、韩造日济以糜粥,所活不胜算。
适逢燕、蓟一带百姓饥荒,刘伸与辞官归家的赵徽、韩造每天以稀粥赈济他们,因此而活下来的人不可胜计。
大安二年卒,上震悼,赙赠加等。
大安二年去世,皇上震惊哀伤,加倍地赠予助丧钱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