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列传 卷二十六

耶律仁先,字糺邻,小字查剌,孟父房之后。

耶律仁先,字纠邻,乳名查剌,孟父房之后裔。

父瑰引,南府宰相,封燕王。

父耶律瑰引,为南府宰相,封燕王。

仁先魁伟爽秀,有智略。

仁先魁梧隽秀,富于智慧和谋略。

重熙三年,补护卫。

重熙三年,补为护卫。

帝与论政,才之。

兴宗皇上与他谈论政事,觉得他有才。

仁先以不世遇,言无所隐。

仁先因受一世罕有之宠遇,言事无所隐讳。

授宿直将军,累迁殿前副点检,改鹤剌唐古部节度使,俄召为北面林牙。

授为宿直将军,累迁至殿前副点检,改任鹤剌唐古部节度使,不久征召为北面林牙。

十一年,升北院枢密副使。

十一年,升任北院枢密副使。

时宋请增岁币银绢以偿十县地产,仁先与刘六符使宋,仍议书 贡 。

时逢宋朝请求增加岁币银绢以换回对十县土地的所有权,仁先与刘六符出使宋国,仍然坚持岁币文书用 贡 字。

宋难之。

宋人拒绝。

仁先曰: 曩者石晋报德本朝,割地以献,周人攘而取之,是非利害,灼然可见。

仁先说 :从前石晋王朝报本朝之恩德,割让土地进献,周人强行夺取之,谁是谁非,如何做有利,如何做有害,清清楚楚。

宋无辞以对。乃定议增银、绢十万两、匹,仍称 贡 。

于是议定增加银十万两、绢十万匹,仍旧称为 贡 。

既还,同知南京留守事。

回国之后,任同知南京留守事。

十三年,伐夏,留仁先镇边。

十三年,讨伐夏国,留仁先镇守边境。

未几,召为契丹行宫都部署,奏复王子班郎君及诸宫杂役。

不久,召任契丹行宫都部署,上奏折请求免除王子班郎君及诸宫的杂役。

十六年,迁北院大王,奏今两院户口殷庶,乞免他部助役,从之。

十六年,迁任北院大王,奏称如今两院户口众多且富足,请求免予由他部来帮助服役,诏令从其所请。

十八年,再举伐夏,仁先与皇太弟重元为前锋。

十八年,再度举兵伐夏,仁先与皇太弟重元担任前锋。

萧惠失利于河南,帝犹欲进兵,仁先力谏,乃止。

萧惠在河南失利,皇上还想进兵再战,仁先全力谏阻,皇上便停止进兵。

后知北院枢密使,迁东京留守。

后来担任了知北院枢密使,迁东京留守。

女直恃险,侵掠不止,仁先乞开山通道以控制之,边民安业。

女真恃仗地势之险要,不停地侵犯掠夺,仁先请求开挖山地沟通道路以控制之,边民得以安居乐业。

封吴王。

封为吴王。

清宁初,为南院枢密使。

清宁初,任南院枢密使。

以耶律化哥谮,出为南京兵马副元帅,守太尉,更王隋。

因耶律化哥诬陷,出贬为南京兵马副元帅,守太尉,改号隋王。

六年,复为北院大王,民欢迎数百里,如见父兄。

六年,再度担任北院大王,百姓走数百里前往欢迎,就像见到父亲和兄长一般。

时北、南院枢密官涅鲁古、萧胡睹等忌之,请以仁先为西北路招讨使。

当时南院枢密官涅鲁古、萧胡睹等人妒忌他,请道宗皇上让仁先担任西北路招讨使。

耶律乙辛奏曰: 仁先旧臣,德冠一时,不宜补外。

耶律乙辛上奏说 :仁先是旧臣,德望冠绝一时,不应外补任京外官。

复拜南院枢密使,更王许。

又拜为南院枢密使,改为许王。

九年七月,上猎太子山,耶律良奏重元谋逆,帝召仁先语之。

九年七月,皇上出猎于太子山,耶律良奏称重元谋反,皇上召来仁先与他谈论这件事。

仁先曰: 此曹凶狠,臣固疑之久矣。

仁先说 :这种人凶残狠毒,我本来就怀疑他很久了。

帝趣仁先捕之。

皇上敦促仁先搜捕之。

仁先出,且曰: 陛下宜谨为之备!

仁先出宫,又说: 陛下应当小心防范!

未及介马,重元犯帷宫。

还未来得及披挂,重元已经前来攻打行宫了。

帝欲幸北、南院,仁先曰: 陛下若舍扈从而行,贼必蹑其后;且南、北大王心未可知。

皇上想到北、南院去,仁先说: 陛下如果撇下扈从单独出去,贼人必会紧随其后,况且南、北大王之心也不可知。

仁先子挞不也曰: 圣意岂可违乎?

仁先之子挞不也说: 皇上自己的想法怎么能违逆呢?

仁先怒,击其首。

仁先发怒,打了他的脑袋。

帝悟,悉委仁先以讨贼事。

皇上明白了,便将讨伐贼人之事全权交付仁先处理。

乃环车为营,拆行马,作兵仗,率官属近侍三十余骑阵柢枑外。

于是将马车排列为营垒,拆开行马,制作兵器,仁先率领属吏近侍三十余骑结阵于行马之外。

及交战,贼众多降。

及至交战,贼众大多投降。

涅鲁古中矢堕马,擒之,重元被伤而退。

涅鲁古中流矢坠马,被活捉,重元带伤而退。

仁先以五院部萧塔剌所居最近,亟召之,分遣人集诸军。

仁先觉得五院部萧塔剌居所最近,赶紧召他来,分头派人会集诸军。

黎明,重元率奚人二千犯行宫,萧塔剌兵适至。

黎明,重元率领奚人两千人前来攻打行宫,萧塔剌的兵马正好赶到。

仁先料贼势不能久,俟其气沮攻之。

仁先料想敌人势必不能持久,等待他们气馁时再行攻击。

乃背营而阵,乘便奋击,贼众奔溃,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数骑遁去。

于是背着营垒结阵,瞅准机会奋勇出击,贼众奔逃溃散,仁先率兵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数骑人马逃跑了。

帝执仁先手曰: 平乱皆卿之功也。

皇上握着仁先的手说 :这次平乱都是你的功劳啊。

加尚父,进封宋王,为北院枢密使,亲制文以褒之,诏画《滦河战图》以旌其功。

加号尚父,进封为宋王,担任北院枢密使,并亲自为他制文以示褒奖,又诏令绘制《滦河战图》以表彰其功劳。

咸雍元年,加于越,改封辽王,与耶律乙辛共知北院枢密事。

咸雍元年,加于越,改封辽王,与耶律乙辛共同主持北院枢密事务。

乙辛恃宠不法,仁先抑之,由是见忌,出为南京留守,改王晋。

乙辛倚恃宠幸,违法行事,仁先阻止他,因此受到忌恨,出贬为南京留守,改为晋王。

恤孤惸,禁奸慝,宋闻风震服。

仁先存恤孤独,禁绝奸恶,宋人闻风震慑畏服。

议者以为自于越休哥之后,惟仁先一人而已。

论及他的人认为自于越休哥之后,可令宋人畏服的,只有仁先一人。

阻卜塔里干叛命,仁先为西北路招讨使,赐鹰纽印及剑。

阻卜塔里干背叛王命,仁先担任了西北路招讨使,赐给鹰纽印及尚方剑。

上谕曰: 卿去朝廷远,每俟奏行,恐失机会,可便宜从事。 仁先严斥候,扼敌冲,怀柔服从,庶事整饬。

皇上晓谕说: 你此去离朝廷太远,如果每次都奏明后再行事,恐怕会失去机会,你可以随机行事,先斩后奏。 仁先严密设置斥候,扼守敌人的要塞,对于顺服的部族加以笼络安抚,各种政务都整治得有条有理。

塔里干复来寇,仁先逆击,追杀八十余里。

塔里干又来侵犯,仁先迎击,追杀八十余里。

大军继至,又败之。

大军接着赶到,又击败了塔里干。

挞不也少谨愿,后为族嫠妇所惑,出其妻,终以无子。

别部把里斯、秃没等人前来援救塔里干,见他屡次挫败,不敢交战而投降了。北部边境便得以安宁。八年,仁先去世,年六十岁,遗命让家人薄葬。弟义先、信先,子挞不也。

人以此讥之。耶律良,字习撚,小字苏,著帐郎君之后。

耶律良,字习睰,乳名苏,著帐郎君之后裔。

生于乾州,读书医巫闾山。

出生于乾州,在医巫闾山读书。

学既博,将入南山肄业,友人止之曰: 尔无仆御,驱驰千里,纵闻见过人,年亦垂暮。

学问既已广博,准备进入南山修习学业,友人阻止他说 :你又没有个驾车马的仆人,就这样千里奔波,即使你将来见识过人,年纪也老了。

今若即仕,已有余地。

现在如果赶紧出来做官,还行有余力。

良曰: 穷通命也,非尔所知。

耶律良说: 困窘还是通达,都是命中注定,不是你所知道的。

不听,留数年而归。

没有听友人的话,留在南山过了几年才回。

重熙中,补寝殿小底,寻为燕赵国王近侍。

重熙年间,补为寝殿小底,不久做了燕赵国王的近侍。

以家贫,诏乘厩马。

因为家境贫穷,诏令乘坐官府厩马。

迁修起居注。

迁官修起居注。

会猎秋山,良进《秋游赋》,上嘉之。

适逢兴宗皇上出猎于秋山,耶律良进献《秋游赋》,皇上十分嘉许。

清宁中,上幸鸭子河,作《捕鱼赋》。

清宁年间,道宗临幸鸭子河,耶律良做《捕鱼赋》。

由是宠遇稍隆,迁知制诰,兼知部署司事。

从此受到恩遇渐渐隆盛,迁任知制诰,兼知部署司事。

奏请编御制诗文,目曰《清宁集》;上命良诗为《庆会集》,亲制其序。

上奏请求编纂道宗御制诗文,书名《清宁集》;皇上为耶律良诗集命名为《庆会集》,亲自为他做序。

顷之,为敦睦宫使,兼权知皇太后宫诸局事。

不久,担任敦睦宫使,兼权知皇太后宫诸局事。

良闻重元与子涅鲁古谋乱,以帝笃于亲爱,不敢遽奏,密言于皇太后。

耶律良得知重元与其子涅鲁古图谋叛乱,因为皇上更信任自己亲近喜爱之人,不敢立即上奏,暗里向皇太后说明。

太皇托疾,召帝白其事。

太后假托有病,召来皇上告知此事。

帝谓良曰: 汝欲间我骨肉耶?

皇上对耶律良说 :你想离间我们兄弟骨肉之情吗?

良奏曰: 臣若妄言,甘伏斧锧。

耶律良奏道: 我如果胡乱发言,情愿伏斧钅质就死。

陛下不早备,恐堕贼计。

陛下如果不早做准备,恐怕堕入贼人的奸谋之中。

如召涅鲁古不来,可卜其事。

如果征召涅鲁古而不来,可以推断此事。

九年,复为南府宰相。

皇上听从了他的话。使者到涅鲁古门前,涅鲁古想杀他,扣留于帐下。

重元之乱,推锋力战,斩涅鲁古首以献,论功封汉王。

使者用佩刀割破帐幕逃出,赶赴行宫将实际情形奏闻皇上。皇上这才相信。待到重元之乱平定,耶律良因功升迁汉人行宫都部署。

咸雍初,以告老归,优诏不许。

咸雍初,任同知南院枢密使事,又任惕隐,出京任知中京留守事。

久之,加尚父,致仕。卒,年七十二。萧惟信,字耶宁,楮特部人。

不久去世,皇上感叹哀伤,派遣重臣赠资助祭,并赐给葬具,追封为辽西郡王,谥曰忠成。萧惟信,字耶宁,楮特部人。

五世祖霞赖,南府宰相。

五世祖霞赖,南府宰相。

曾祖乌古,中书令。

曾祖乌古,中书令。

祖阿古只,知平州。

祖父阿古只,平州知州。

父高八,多智数,博览古今。

父高八,富于谋术,博览古今。

开泰初,为北院承旨,稍迁右夷离毕,以干敏称,拜南府宰相。

开泰初,任北院承旨,渐升为右夷离毕,以干练敏捷著称,拜为南府宰相。

累迁倒塌岭节度使,知兴中府,复为右夷离毕。

累迁倒塌岭节度使,兴中府知府,再度担任右夷离毕。

陵青诱众作乱,事觉,高八按之,止诛首恶,余并释之。

陵青引诱众人作乱,事情败露,由高八审讯,只诛杀首恶,其余一概释免之。

归奏,称旨。

回头上奏,甚合皇上心意。

惟信资沉毅,笃志于学,能辨论。

惟信天性沉着坚毅,专心于学业,擅长辨析论说。

重熙初始仕,累迁左右丞。

重熙初开始出来任官,累迁至左中丞。

十五年,徙燕赵国王傅,帝谕之曰: 燕赵左右多面谀,不闻忠言,浸以成性。

十五年,改任燕赵国王傅导,兴宗晓谕他说: 燕赵王左右大多是当面恭维的人,他听不到忠言,渐渐养成习性。

汝当以道规诲,使知君父之义。

你应当以正道对他加以规劝教导,让他知道君父之大义。

有不可处王邸者,以名闻。

如果他左右有人不适合居于王府,你写上他们的名字奏闻。

惟信辅导以礼。

惟信以礼义对燕赵国王加以辅导。

十七年,迁北院枢密副使,坐事免官。

十七年,迁任北院枢密副使,因事获罪免官。

寻复职,兼北面林牙。

不久复职,兼任北面林牙。

迁上京留守。大安中,改塌母城节度使。

清宁九年,重元作乱,干犯滦河行宫,惟信跟随耶律仁先击破之,赐为竭忠定乱功臣。历任南京留守、左右夷离毕,又重任北院枢密副使。

以疾致仕,加兼侍中,赐一品俸。

大康年间,托言年老请求辞官归田,皇上不准。

八年卒。姚景行,始名景禧。祖汉英,本周将,应历初来聘,用敌国礼,帝怒,留之,隶汉人宫分。

枢密使耶律乙辛诬陷致使太子被废,内外官员都知道太子冤枉,无人敢于论辩,惟信多次在朝廷上争辩,皇上没有答复。告老还乡,加守司徒,去世。姚景行,初名景禧。祖父汉英,本为周国将领,应历初来访我国,用敌国之礼仪,皇上发怒,扣留了他,隶属于汉人宫分。

及景行既贵,始出籍,贯兴中县。

及至景行贵显之后,才出其宫籍,定籍贯为兴中县。

景行博学。

景行博学。

重熙五年,擢进士乙科,为将作监,改燕赵国王教授。

重熙五年,提升入进士乙科,任将作监,改任燕赵国王教授。

不数年,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没几年,升为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性敦厚廉直,人望归之。

性情敦厚,清廉正直,深得人心。

道宗即位,多被顾问,为北府宰相。

道宗即位,多次接受咨询,任北府宰相。

九年秋,告归,道闻重元乱,收集行旅,得三百余骑勤王。

九年秋,辞官回乡,途中听说重元作乱,便招集行路旅客得三百骑前往勤王。

比至,贼已平。

待到赶到京城,贼乱已被平定。

帝嘉其忠,赐以逆人财产。

皇上嘉赏他忠诚,将谋反者的财产赐给他。

咸雍元年,出为武定军节度使。

咸雍元年,出京任武定军节度使。

明年,驿召拜南院枢密使。

次年,皇上以驿马征召他拜为南院枢密使。

上从容问治道,引入内殿,出御书及太子书示之,赐什器车仗。

皇上从容向他请问治国之道,领他进入内殿,取出御书及太子书法给他看,赐予器物和车马仪仗。

帝有意伐宋,召景行问曰: 宋人好生边事,如何?

皇上有心进攻宋国,召景行问道: 宋人喜欢在边境滋事,怎么办才好?

对曰: 自圣宗皇帝以威德怀远,宋修职贡,迨今几六十年。

景行回答说: 自从圣宗皇帝凭借声威与德行怀柔包容远方各国,宋朝修治职贡,迄今将近六十年了。

若以细故用兵,恐违先帝成约。

如果因为小过就对宋用兵,恐怕有违先帝与宋人所订的旧和约。

上然其言而止。

皇上觉得他的话有理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致仕,不逾月复旧职。

辞官,没过一月又官复原职。

丁家艰,起复,兼中书令。

遭逢父丧去职,皇上起复他续任,兼中书令。

上问古今儒士优劣,占对称旨,知兴中府,改朔方军节度使。

皇上向他询问古今儒士之优劣,景行作答,甚合皇上心意,任为兴中府知府,改朔方军节度使。

大康初,徙镇辽兴。

大康初,移镇辽兴军。

以上京多滞狱,命为留守,不数月,以狱空闻。

因上京积压案件甚多,皇上命他为上京留守,没几个月,以监狱变空闻名。

累乞致政,不从。

多次请求辞官,皇上没有批准。

复请,许之,加守太师。

又请辞,皇上答允了,加号守太师。

卒,遣使吊祭,追封柳城郡王,谥文宪。

去世,皇上派使者前往吊唁祭祀,追封为柳城郡王,谥文宪。

寿隆五年,诏为立祠。

寿隆五年,诏令为他建立祠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