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 口问
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
黄帝在闲暇独处的时候,屏退左右之后问岐伯说:我已经学到了九针针术方面的知识,也能判断阴阳顺逆的问题了,对六经也很熟悉,我还想学到一些你从别人的口述中了解的知识。
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问也!
岐伯听罢,忙离开座位,对黄帝跪拜行礼说:这个问题提得好!
此先师之所口传也。
这些知识都是先师口授传给我的。
黄帝曰:愿闻口传。
黄帝说:我很想听一听。
岐伯答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
岐伯回答说:各种疾病的发生,大多是风雨寒暑侵袭的变化,房事不节,喜怒过度,饮食失调,起居无常,以及突受惊吓等原因所引起。
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
这些原因造成体内血气分离而逆乱,阴阳失去平衡,经络之气逆乱而闭塞,脉道壅塞不通,阴阳之气逆乱不顺,卫气滞留于内不能向外散布,使得经脉虚空,气血循行紊乱,体内的一切生命活动失去平衡最终便导致了疾病的发生。
论不在经者,请道其方。
这些论述在医经上没有记载,请让我说明其中的道理。
黄帝曰:人之欠者,何气使然?
黄帝说:人打哈欠,是什么气造成的呢?
岐伯答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
岐伯回答说:卫气白天行于人身的阳分,夜间行于人身的阴分。
阴者主夜,夜者卧。
阴气主于夜间,夜间人的主要生命活动是睡眠。
阳者主上,阴者主下。
阳气主生发而向上,阴气主沉降而向下。
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
因此人在夜间入睡之前,阴气沉积于下,阳气开始入于阴分,但还没有全部进入的时候,阳气引阴气向上,阴气引阳气向下,阴阳相引,于是不停的哈欠。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入夜之后,阳气已全部进入于阴分,所以能够安静的睡眠;到黎明时阴气将尽,而阳气渐盛,就会清醒了。
泻足少阴,补足太阳。
治疗打哈欠,应该泻足少阴肾经以抑其阴气,补足太阳膀胱经以助其阳气。
黄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
黄帝说:人患呃逆,是什么气造成的呢?
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
岐伯说:食物水谷入于胃,经过了胃的腐熟、消化,在脾气的推动之下将精微物质上注于肺。
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如果胃中素有寒气,饮食水谷进入胃中之后,新生的水谷精微之气与素有的寒气相搏,正邪相攻,二气混杂而上逆,再从胃中逆行而出,而成为呃逆之症。
补手太阴,泻足少阴。
治疗呃逆,可补手太阴肺经,泻足少阴肾经。
黄帝曰:人之唏者,何气使然?
黄帝说:人发生唏嘘抽咽的,是什么气造成的呢?
岐伯曰:此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而阳气绝,故为唏。
岐伯回答说:这是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运行快速而阳气受阻、运行缓慢,甚至阴气亢盛而阳气衰微而造成的。
补足太阳,泻足少阴。
治疗时应该补足太阳膀胱经,泻足少阴肾经。
黄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
黄帝说:人有时发冷打寒颤,是什么气造成的呢?
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补诸阳。
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阴寒之气留滞于皮肤,阴气盛而阳气虚,因此而产生振寒、颤栗的表现。
黄帝曰:人之噫者,何气使然?
治疗应采用温补各阳经的方法。黄帝说:人出现嗳气,是什么气造成的呢?
岐伯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
岐伯回答说:寒气侵入胃中,扰乱了胃气,胃气不能和降而发生上逆,就成为嗳气。
补足太阴、阳明,一曰补眉本也。
治疗应补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另外一说是补足太阳经的荥穴通谷穴。
黄帝曰:人之嚏者,何气使然?
黄帝说:人打喷嚏,是什么气造成的呢?
岐伯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
岐伯回答说:阳气和利,满布于心中,并上出于鼻,成为喷嚏。
补足太阳荣眉本,一曰眉上也。
治疗应该补足太阳膀胱经的荥穴通谷穴,另外一说是针刺眉根的攒竹穴。
黄帝曰:人之亸者,何气使然?
黄帝说:人出现了全身无力、疲困解惰的亸症,是什么气造成的呢?
岐伯曰: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亸。
岐伯回答说:胃气虚,人体经脉气血不足,筋骨肌肉失于荣养也就解惰无力,这种情况之下,再强行入房,元气大损,气不能马上恢复,就出现了亸症。
因其所在,补分肉间。黄帝曰: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气使然?
因其病变主要发生在肌肉之间,治疗时就应该根据病症发生的具体部位,在分肉之间用补法进行针刺治疗。黄帝说:人在哀伤的时候鼻涕和眼泪都会流出,是什么气造成的呢?
岐伯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
岐伯回答说: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
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
目是诸多经脉汇聚的地方,五脏六腑的经气上注于目,也是经气由上而外泻的通道。口鼻为气之门户。
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
所以悲伤、哀怨、愁苦、忧伤的情绪会牵动心神,心神不安就会使五脏六腑皆受影响,继而波及各经脉,经脉的波动使得各条排泄液体的通道尽皆开放,液道开放,所以鼻涕和眼泪会同时涌出。
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
人体中的液体,有灌输精微物质以濡养各个孔窍的作用。
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
因此,眼泪的通道敞开就会涕泣不止,涕泣不止就会导致津液枯竭,津液枯竭会使精气无所灌注,精气无所灌注就会使眼睛看不见东西,所以称为 夺精 。
补天柱经侠颈。黄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
治疗此症可补天柱穴,穴位在足太阳膀胱经脖子两边的发际处。黄帝说:人有时常叹息,是什么气造成的呢?
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也。
岐伯回答说:过于忧思会造成心系拘急,心系拘急就会使气道受到约束,受到约束就会使气行不畅,因此深长地呼吸才能使得气机得以舒缓。治疗应补手少阴经、手厥阴经、足少阳经,并采用留针法。
黄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气使然?
黄帝说:人流口水,是什么气造成的呢?
岐伯曰: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
岐伯回答说:饮食水谷进入胃中,胃中有热,胃中的寄生虫因受热而蠕动,就会使胃气迟缓,胃通于口,胃气迟缓使得舌下的廉泉穴开张,而使口水流出。
补足少阴。黄帝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
由于足少阴肾经上连于廉泉穴,故治疗针刺足少阴肾经以补肾水。黄帝说:人发生耳鸣,是什么气造成的呢?
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岐伯回答说:耳是人身宗脉聚集的地方,若胃中空虚,水谷精微供给不足,则宗脉无以为养,脉中亦空虚,宗脉虚则阳气不升,精微不得上达,入耳的经脉气血不得充养而耗伤,而致耳中鸣响。
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也。
治疗时应在足少阳胆经的客主人穴及位于手大指爪甲角的手太阴肺经的少商穴,以补法针刺。
黄帝曰:人之自啮舌者,何气使然?
黄帝说:人有时自咬其舌,是什么气造成的呢?
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脉气辈至也。
岐伯回答说:这是厥逆之气上行于头,随各脉各行其位导致的。
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则啮唇矣。
少阴逆气上达就会咬舌,少阳逆气上达就会咬脸颊内部,阳明逆气上达就会咬嘴唇。
视主病者,则补之。
治疗应根据主病在何经,采用补的针刺手法。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
以上提到的十二种病邪,都是邪气侵入孔窍所致的病症。
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
而邪气能侵入这些部位,都是由正气不足引起的。
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
凡是,上焦气不足的病症,就会使得脑髓不充,有空虚之感,耳鸣,头部支撑无力而低垂,双目晕眩;中焦气不足,二便不调,肠中鸣响;下焦气不足,两足微弱无力而厥冷,心中窒闷。
补足外踝下留之。黄帝曰:治之奈何?
治疗以上各症,应该用补法针刺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足外踝后部的昆仑穴,要留针。黄帝说:上述的各病如何治疗呢?
岐伯曰:肾主为欠,取足少阴。
岐伯回答说:肾气不足引起的打呵欠,应该补足少阴肾经的穴位。
肺主为哕,取手太阴、足少阴。
肺气不足引起的呃逆,应补手太阴肺经和足少阴肾经的穴位。
唏者,阴与阳绝,故补足太阳,泻足少阴。
哽咽,原因是阴盛阳衰,所以治疗应补太阳膀胱经,泻足少阴肾经。
振寒者,补诸阳。
发冷打寒颤,治疗应补各阳经。
噫者,补足太阴、阳明。
嗳气,治疗应补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
嚏者,补足太阳、眉本。
打喷嚏,治疗应补足太阳膀胱经。
亸,因其所在,补分肉间。
肢体懈怠无力,根据其发病部位,补分肉间。
泣出,补天柱经侠颈,侠颈者,头中分也。
流涕泪,治疗可补足太阳膀胱经挟项的天柱穴,挟项,指后颈正中两旁的发际处。
太息,补手少阴、心主、足少阳,留之。
叹气,治疗可补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少阳胆经,要留针。
涎下,补足少阴。
流口水,治疗可补足少阴肾经。
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
耳鸣,治疗可补足少阳胆经的客主人穴、手大指指甲上与肉相交处的手太阴肺经的少商穴。
自啮舌,视主病者,则补之。
自己咬舌头,观察主病所在之经,用补的方法。
目眩头倾,补足外踝下留之。
目眩,头不能上抬的,治疗可补足外踝下的足太阳膀胱经的昆仑穴,要留针。
痿厥心悗,刺足大趾间上二寸留之,一曰足外踝下留之。
痿厥,心闷,治疗可刺足大趾间上二寸处,要留针,另一种说法是可刺足外踝下的昆仑穴,要留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