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经 前道
圣人举事也,合于天地,顺于民,祥于鬼神,使民同利,万夫赖之,所谓义也。
那些得道的圣人在做事的时候,总是考虑如何符合天地之道、顺应民心和神祗的意愿,并且兴民同利,人们都依赖于他们,这便是所谓的道义。
身载于前,主上用之,长利国家社稷,世利万夫百姓。
他们应该得到应有的官位,君主任用了他们,对整个国家乃至全天下的人都是大有益处。
天下名轩执国士于是虚。
这样的话,天下的名士就都会来归附。
壹言而利之者,士也;壹言而利国者,国士也。
一句话就可以使君主获利的,这便称作 士 ;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获利的,这便称作 国士 。
是故君子卑身以从道,知以辩之,强以行之,责道以并世,柔身以待时。
因此说,有道的贤人都是谦卑己身以遵从天道,用他们的才智去认识道,努力用道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并且寻求道的与世相合,卑屈己身以待天时。
王公若知之,国家之幸也。
作为一国之君,如果懂得了这些圣贤们所掌握的道那便是国家的大幸了。
国大人众,强国也。
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这本该算是强国了。
若身载于后,主上不用之,则利国家社稷、万夫百姓。
但如果得道的贤人不能得到应有的官位,君主不任用他们,那么对于国家乃至全天下都是大为不利的。
王公而不知之,乃国家之不幸也。
对于统治者来说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这是国家的大不幸。
故王者不以幸治国,治国固有前道: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
君主不应该不遵天道而以侥幸治国,治理国家本来是有既定的法则的,这便是要懂得天时、地理、人事;而且,精通阴阳之道。
善阴阳囗,名正者治,名奇者乱。
正定名分使名实相符万事就由条理,否则就会纷乱无序。
正名不奇,奇名不立。
正定了名分则万事可成,不正定名分事情就不会成功。
正道不殆,可后可始。乃可小夫,乃可国家。
天地正道是永不衰败的,掌握了正道,则后动先动皆顺当自如。 道 不但可施用于个人的修身,也可施于国家的治理。
小夫得之以成,国家得之以宁。
个人得 道 则可成就其事业,国家得 道 则可以治理太平。
小国得之以守其野,大国得之以并兼天下。
小国得 道 可以常保疆土,大国得 道 则可以一统天下。
道有原而无端,用者实,弗用者空。
道 是有他的本原的但却寻不着它的边际,应用它的时候会感到它的实有,不用它的时候似乎它又是空无的。
合之而涅于美,循之而有常。
合于 道 则万事万物都会向好的方向转化,遵循 道 则一切都会有常规。
古之贤者,道是之行。
古代圣贤,办事只知遵行 道 。
知此道,地且天,鬼且人。
懂得了 道 ,则天地之道、人鬼之道皆能相宜。
以居军其军强,以居国其国昌。
用 道 来治军则军队强大,用 道 来治国则国家强盛。
古之贤者,道是之行。
古代的贤圣,只知遵行 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