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训 先贤务农
《孟子》: 后稷教民农作、种植五谷;五谷丰收,人民得到养育。
《汜胜之书》: 商汤的时候,发生过旱灾,伊尹创造区田种植法,教导百姓用粪水给区田施肥,背着水浇灌庄稼。
氾,扶岩反,水名。 氾 字作为姓氏,起源于敦煌、济北地方的两个名门望族,他们本来姓 凡 ,因为避秦乱,逃到氾水,便改姓 氾 。
《史记》: 管仲在齐国做宰相时,他的喜好和憎恶与世俗百姓相同。
他曾说: 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猗顿是鲁国的穷困的读书人,听说陶朱公非常富有,便前去请教致富的方法,陶朱公告诉他说: 要想很快致富,就养五畜中雌性的牲畜。
他就开始畜养牛羊,繁殖的幼畜要以万来计量,他的资产能与王公比拟。
《庄子》: 长梧封人说: 往年我种庄稼,随随便便地将种子种下,庄稼也随便地回报我;锄草时马虎了事,庄稼也马虎了事地回报我。
第二年,我深耕田地,并且勤加耘锄,庄稼生长得繁茂旺盛,我全年饱食不受饥饿。
《汉书·食货志》: 魏文侯时,李悝倡行充分利用地力的教化。
师古说: 李悝是魏文侯的臣;悝,音 恢 。
他说:方圆百里的土地,提封九万顷,除山陵、沼泽、城市、村居,占地三分之一,剩余的耕地还有六百万亩。
种田勤勉,每亩可增收三升;服虔说: 是给农民三升。
臣瓒说: 三升应作三斗,是说农事勤勉的时候,每亩可增产三斗。
师古说: 根据实地计算,三升应作三斗。
臣瓒的说法是对的。
种田不勤勉时,每亩减收的数量也是三升。
所以说方百里的土地,增收和减收的数字,都会达到一百八十万石。
又说: 粮食的价钱太高就会损害百姓的利益,韦昭说: 这里说的百姓,是指士、工、商。
粮价过低会伤害农民的利益。
士工商受到伤害,便会离开这里去往其他的地方;农民受到伤害,国家就会贫穷;所以粮价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危害。
汉文帝时,贾谊劝说皇上说: 管子说: 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
百姓的粮食不充足,而能将国家治理好的例子,从古到今还未曾听说过。
汉朝建国至今,历时已近四十年,国家和百姓的储粮,仍使人感到非常痛心。
人世间有丰穰和饥馑,是天时运行的常事,虽禹、汤在位,仍不免有天灾。
假如不幸发生宽广二三千里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救济百姓?
再如边境突然遭受敌人入侵,常须调动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军队,国家用什么去供给军粮?
贮积一事,实为关系天下安危的大事。
只要国家粮多和财力充足,还有什么办不成功的事情?
用以攻城必取,用以守土必固,用以兴兵作战必胜。
怀柔敌人,哪怕是遥远的番邦也一定会归顺朝廷;那时还会有什么人,不听从朝廷命令!
现在应当驱使众人回到农业中去,让天下的人都能自己生产自己吃;让从事末技游食的人,都能从事农业生产,必会使蓄积充足,人民安居乐业。
西汉时,宣曲任氏,善储粟谷。
当时楚汉两军正在荥阳交战,米价上涨到每石一万钱。
大户人家不得不用金玉交换粮食,金玉全都进入于任氏手中,任氏由此大富。
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努力从事种田和畜牧。
别人买东西,都抢着要便宜的,唯独任氏乐意出高价买好的。
他家的富足,保持了好几代人。
任公所立的 家约 规定: 非自家田地出产,非自养畜禽所生,一概不准穿不准吃。
国家的钱粮没有缴纳完毕,就不准饮酒吃肉。
并能身体力行成为乡里众人的表率。为此,他既极为富有,又受到人主的敬重。
赵过,任搜粟都尉,创行代田法,田地大多得到开垦。代田法花费的劳力少,但得到的谷物更多。
黄霸,任颍川郡太守,让邮亭、乡官都饲养鸡猪,用来赡养鳏、寡和贫穷的人。
又让耕种,事蚕桑,节省用度,增值资财,种植树木和蓄养牲畜,去除百姓的铺张浪费,他的政绩为天下第一。
龚遂,任渤海郡太守,劝导百姓勤务农耕,从事蚕桑;要求每人栽种榆树一株、睻一百本、葱五十本、韭菜一畦,每家养母猪两头、鸡五只。
百姓有佩带刀剑的,便让他卖掉剑买牛,卖掉刀买牛犊,说: 为什么把牛和犊佩带在身上?
春天和夏天,农人必须到田间劳动;秋天和冬天,督促百姓收刈入仓,增储果实、菱芡。
全境吏民都过上富足殷实的生活。
何武任刺吏,巡行所属部域一定要询问州郡垦田若干顷亩,五谷生长好坏。
召信臣任南阳郡,重视为人民兴办有利的事业,一心一意地要让百姓快些富裕。
他深入农村,出没在路边田畔,亲自劝说农民重视农耕。他住宿过的地方,遍及全郡各地的乡亭,极少有休息的时间。
他视察郡中的水源,挖通沟渠,修建水门提阏共数十处,用来扩大灌溉面积。灌田数年年增加,多达三万顷。
人民蒙受到灌溉的利益,家有储积。
他为百姓制定《均平用水公约》,刻于碑石,立在田首地畔,以防发生争水的纠纷。
嫁娶、丧葬务求节约,禁止奢侈浪费。郡中百姓无不努力务农,勤勉耕耘。
全郡官民无不对信臣怀有敬爱的感情,尊称他为 召父 。
后汉王丹,家中资产累积了千金,为人好施舍,常常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每到年终收获大忙过后,察访劳动好、收谷多的农人,便携带着酒肉,一一前去犒劳。常在田头树下,席地饮食,劝勉慰问他人。临走时把剩余的酒菜留下,随即辞去。
那些懒惰的人,得不到王丹的犒劳,他们都以王丹不来慰劳自己为耻,此后没有不努力种田的。
由此全村百姓,无不富裕。
杜诗任南阳太守,省简劳役,爱护百姓,垦田数量大大增加,全郡百姓家家殷实富足。
人民歌颂他说: 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任延官为九真太守。
九真地方的百姓,向来以射猎鸟兽为生,尚不知晓牛耕的方法,故时常陷于贫困。
任延便叫百姓铸造各种农具,教给他们使用的方法,开垦土地。从此新开辟的耕地年年增加,百姓生活充足。
茨充任桂阳县令,当地百姓不知种桑,人民享受不到养蚕和纺织丝麻的利益,多用麻枲头填充冬衣。
百姓习于懒惰,生活简陋,连脚上穿的粗履都极少见到;许多人的脚冻裂开口出血,严冬时都点火烘烤。
茨充让百姓多栽桑树和柘树,养蚕缫丝织履;并让多种苎麻。
经过数年的时间,便享受到丝麻的利益,穿上了温暖的衣服和鞋子。
今日江南知道种桑、养蚕、织作丝履,都是茨充的教导。
张堪官拜渔阳太守,开辟稻田八千多顷,劝百姓种稻,使人民过上富裕生活。
百姓歌颂他说: 桑树无附枝,麦穗分两歧;张君施仁政,其乐不可支。
樊重,字君云,追封寿张敬侯,世世代代擅长农事种植和喜好经营商业。
樊重为人性情温和敦厚,治家有法度。
三世同堂共居,子孙早晚向他请安问候,俨如身在公家。
他经管家产,向来没有被抛弃掉的东西;督促使用童仆,都很得当。
所以能上下齐心协力,家庭收入年年成倍增加,开垦的田地多至三百多顷。
他建造的房舍,都有好几进厅堂和高阁,引陂渠水灌注庭院间。
他家又养鱼、饲牲畜,家中所有需用之物都能自给。
他曾为了想做家具,先着手栽种梓、漆,受到别人的讥笑;但若干年后,梓、漆皆得到应用,过去讥笑他的人也前来向他请求借用。
他的财产多达好多万,便用来周济抚恤本宗族的人,本乡本土的人也得到他的惠赐。
有外孙何姓,兄弟之间为争家产闹纠纷,樊重认为这事很不光彩,便用他自己的田地二百亩,平息了他们的争讼,受到县人的称赞和好评。
他平时借贷出去的钱款,累计不下数百万,临终留下遗言,把文契全部焚削掉。
借债的人听说以后,皆感到非常惭愧,争先恐后地前来还债。
樊重时常告诫儿子们说: 大富大贵的人家,没有能保持始终不败的。
我并非不喜欢荣华富贵,怎奈天道厌恶骄满,喜好谦恭,前朝权贵外戚的结局,都可作为明戒。
但求保全父母,保全自己,岂不是很快乐吗!
王景为庐江郡太守,百姓不知晓使用牛耕,故土地虽然有潜力,但粮食却常不够吃。
王景就教百姓用牛和犁耕田,所开垦的土地,成倍增加,使本郡百姓丰衣足食。
他又教百姓养蚕和纺织,并编写出蚕织方法规程,张贴在各地乡亭。
王符说: 一个农夫不耕田,天下便会受到饥饿;一个妇女不织布,天下便会受到冻寒。
如今世俗都舍弃农耕本业,转而趋向商贾,这无疑是:一个人种田,供一百人吃食;一个妇女种桑养蚕,供一百人穿衣。
用一个人的力量,供养一百人,怎么能供应够呢!
崔寔任五原郡太守,那里的土地本来适合种麻,但当地百姓却不知晓纺绩织布。
百姓冬天没有衣穿,便将细草堆积起来,人卧在草堆里避寒。
会见官吏,便身披细草当衣。
崔寔为他们制作纺绩织布的工具,教给纺织的方法,使他们免受冻寒的痛苦。
刘陶说: 百姓可以百年无器用,不可以一天没饭吃,可见粮食是不可缺少的急需物资。
仇览任蒲亭长,劝令百姓搞好生活和生产,并制定出明文条令,详细规定种植蔬菜和果树的数量,喂养鸡只和生猪的数目。
农事完毕,便让子弟聚集起来学习。
百姓中如有剽轻不轨或游手好闲、恣意妄为的人,便责令他们从事种田和蚕桑劳动,并规定有严格的监督惩治条例。
他本人能亲自帮助百姓料理丧葬,赈济贫穷,抚恤孤寡。
一年过后,民风大变。
杜畿任河东郡太守,劝令百姓耕农、务蚕桑,督促他们畜养牸牛、草马,甚至养鸡豚多少,皆有规定,家家衣食丰足。
接下来便是着手兴办学校,选举孝悌。
河东郡遂趋向安定。
童恢除任不其县令,凡本县官吏,只要能胜任本职工作,本人能行善事,皆赐予酒肉,以资奖励。
对农耕、纺织、播种、收获,各种农活,皆规定有具体要求。
全县境内,安宁无事。
《齐民要术》载:皇甫隆任敦煌郡刺史,百姓不知晓制作耧犁,播种时既费人工和牛力,而且谷子的产量也很低。
皇甫隆便教给百姓制造耧犁,节省的劳力超过一半,收获的谷子增加五成。
又敦煌的风俗,妇女穿的裙子,习惯做成折绉孪缩如同羊肠一般的百褶裙,一条裙子要费掉一匹布。
皇甫隆加以禁止,并改用新裙式,所节省的费用也不可胜计。
僮种任不其县令,规定每人养一头猪、四只母鸡,以供祭祀或死后卖掉用来买棺材。
颜裴任京兆尹,于是让百姓整修田间道路,种植桑树和果树。
又规定在农闲月份,伐取木材,使民转相传授造车技术。
又规定凡是没有牛的人家,必须养猪,趁猪价贵时卖出,用卖猪的钱买牛。
初开始时,百姓感到政令过于烦琐,但一二年过去,每家都有丁车、大牛,事事整顿,丰衣足食。
谯子说: 早晨同时出发,到天晚投宿,便会有不同;勤快的人可采满筐。
即使有了羽毛,不织成布,仍然没有衣服穿;人不能依靠吃青草喝凉水生活,不从事农耕,便没有饭吃。
难道一个人可以不自己努力吗?
李衡在武陵郡龙阳洲上,修建住宅,种植了一千株柑橘,告诫儿子说: 我州里有一千头木奴,不要你供给它们吃穿,每头每年向你献上一匹绢,也可以足够用了。
橘树长成后,果然一年可得到好几千匹绢。
仲长子说: 上天替人作成四时,我若不务农,也不可能得到粮食。
春天已到,时雨已经降下,从整地播种开始,到粮食收获入簠簋结束,懒惰的人亩收一釜,勤勉的人亩收一钟。
农时已到,而不及时播种的人,尚可得到吃食吗?
北魏辛纂,官拜河内郡刺史,督促劝导百姓从事农业和蚕桑生产,常亲自下乡检查视察。对勤勉的人,奖给财物、布帛;对懒惰的人,则进行惩罚。
曹魏陈思王说: 身受冻寒的人,并不贪求尺玉,而是渴望得到一件短褐;饥饿的人,并不愿得到千两黄金,而是以能得到一顿饱餐为美事。
晋桓宣镇守襄阳,督促奖励农耕蚕桑,有时将锄头、耒耜置放在轺轩上,有时亲赴田间参加锄地和收刈劳动。
唐张全义任河南尹,当时经过黄巢作乱,接着又遭秦宗权、孙儒的大烧杀,居民不到一百户,城四郊看不到有耕田的人。
全义招流民安置,劝他们从事农耕;几年以后,都城中大街小巷,逐渐恢复旧日的规模;各县的户口,亦多恢复。遍地是生长茂盛的桑麻,田野中看不到有不耕的荒地。
全义为人明察事理,别人不能欺瞒,但他的治理方法,却宽缓和平,政令简约。
全义每外出,看到有的田地庄稼生长好,便下马和随从人等共同观看,召见田主用酒饭进行慰劳。
谁家的蚕茧、麦子收成好,有时便亲自到他家,叫出全家老幼,赐给茶彩衣物。
民间传说: 张公不喜爱歌舞女伎,有时观看,亦不曾见他有笑容;只有看到好麦、好蚕茧,才会喜笑颜开!
有的人家,田地荒芜草多,全义便将此家人召集到一起,用杖责打。
假如被打人申诉说, 田荒,是因缺乏人力牛力 ,便召集他的邻人加以责问说: 如他确是缺乏人力牛力,你们为何不帮助他?
直到众人都承认错误,才放他们离开。
从此邻里之间有无相通,彼此互相帮助,所以家家有存粮,即便遇到灾荒的凶年,也不会挨饿。从此变成富足的地方。
李袭誉曾经告诉子孙说: 我家在京城附近有田地十顷,能耕种的好,可足够吃的;河内有千株桑树,从事蚕绩,便可供穿衣;只要能勤于这些,便不需要他人的资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