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纪 卷五
废帝高殷,字正道,文宣帝的长子,母亲是李皇后。
天保元年,立为皇太子,当时六岁。
天性聪明。
开始学反语,在 迹 字下注云自反。
当时侍奉的人不理解其中的缘故,太子说: 迹字,足字旁边一个亦字就是 迹,字,难道不是自反吗?
常常在北宫宴饮,单单令河间王不要进入。
身边的人间其中的缘故,太子说: 世宗遇到贼寇的地方,河间王又为什么应该在遣襄。
文宣帝常说太子得到汉人的禀性,不像我,打算废掉他,立太原王。
开始时下韶书令国子博士李宝鼎作他的老师,李寰鼎死后,又下诏书令国子博士邢喧为他讲学。
太子虽然年轻,但是温和宽宏爽朗乐观,有帝王的风度,贯通儒经学业,了解当时的政事,有很好的名声。
天保七年冬天,文宣帝召集朝廷大臣中有学问的人以及礼学官在宫中宴饮聚会,要他们用经书的意义相互论辩,亲自去听。
太子手笔并用提出问题,在座的人没有不感叹称赞的。
天保九年,文宣帝在晋阳,太子代管国事,召集各儒生讲授《孝经。
命令杨撞传达意旨,对国子助教许散愁说: 先生活在世上靠什么自谋生计?
回答说: 我从年轻时以来,不上姣美男童的床,不进入少女的房间,衷心信奉图书典籍,不知衰老将要到来。
平生的胸怀抱负,就像这样罢了。
太子说: 颜子缩进屋子号称贞节,柳下惠用身体相温而不乱,都不如这位老翁白了头也没娶妻啊。
于是赏赐绢帛一百匹。
后来文宣帝登上金凤台,召来太子要他亲手杀死囚犯。
太子悲伤有为难的神色,几次也砍不断囚犯的头。
文宣帝发怒,亲手用马鞭撞了太子三下,从此胆怯心跳说话口吃,精神时常昏乱不安。
天保十年十月,文宣帝驾崩。
癸卯,太子在晋阳宣德殿登上帝位,大赦,朝廷内外百官普遍加级,失去官职爵位的,让他们恢复资格品级。
庚戌,尊封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
下韶书九州的军人在七十岁以上的授给板职,武官年龄在六十岁以上以及衰老疲病不能服役的,全都放回免役。
土木修建金钢铁各种制作,一律停止。
十一月乙卯,任命右丞相、咸阳王斛律金为左丞相,任命录尚书事、常山王高演为太傅,任命司徒、长广王高湛为太尉,任命司空段韶为司徒,任命平阳王高淹为司空,高阳王高浞为尚书左仆射,河间王高孝琬为司州牧,侍中燕子献为右仆射。
戊午,分别命令使者巡视检查四方,征求执政的得失,观察民间习俗,访问人民的疾苦。
十二月戊戌,改封上党王高绍仁为渔阳王,庐昼旺高绍义为范阳王,长乐王高绍廉为胧玺王。
遣一年,是周国武成元年。
干明元年庚辰,春正月癸丑初一,改换年号。
己未,下诏书放宽徭役赋税。
癸亥,高阳王高浞薨。
这一月,皇帝从晋阳到达京城。
二月己亥,任命太傅、常山王高演为太师、录尚书事,任命太尉、长广王高湛为大司马、并省绿尚书事,任命尚书左仆射、平秦王高归彦为司空,趟郡王高数为尚书左仆射。
下韶书令各元氏良家人口发配宫中以及赐给人为奴的,一同释放免罪。
甲辰,皇帝到芳林园,亲自审查记录囚犯的罪状,死罪以下的减轻罪罚和免除罪罚各有差别。
乙巳,太师、常山王高演伪造诏书杀了尚书令杨惜、尚书右仆射燕子献、领军大将军可朱浑天和、侍中宋钦道、散骑常侍郑子默。
戊申,任命常山王高演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任命大司马、长广王高湛为太傅、京畿大都督,任命司徒段韶为大将军,任命前司空、平阳王直迤为太尉,任命司空、平秦王高归彦为司徒,堑球王直邀为尚书令。
又任命高丽王的世子产荡为使持节、领束夷校尉、辽东郡公、产卢王。
当月,王继被速垦打败芦蓝自己退到塑蛆。
三月甲寅,下诏书军队和国家的事务都要申报到晋阳,禀告大丞相常山王谋划。
壬申,封文襄帝的第二个儿子高孝珩为广宁王,第三个儿子高长恭为兰陵王。
夏四月癸亥,下诏书河南、定、冀、趟、瀛、沧、南胶、光、青九州,过去因蝗灾和水灾,庄稼损失很大,派遣使者分路安抚救济。
当月,周明帝崩。
五月壬子,任命开府仪同三司刘洪徽为尚书右仆射。
秋八月壬午,太皇太后下令废帝为济南王,让他食邑一郡,由大丞相、常山王高演继承帝位。
当天,济南王住到别的宫殿。
皇建二年九月,死在晋阳,年纪十七岁。
皇帝聪明早熟,宽容厚道仁爱机智,天保年间素有很好的名声。
等到继承帝位,杨情、燕子献、宋钦道等人共同辅佐。
常山王属地接近都城名望很高,朝廷内外都害怕并服从他,加上文宣帝刚刚去世时,太后本来就想立他为帝,所以杨情等人都怀有猜忌。
常山王忧愁,于是告诉太后杀掉他的党羽,当时平秦王高归彦也参预了谋划。
皇建二年秋天,天象预告变异,高归彦担心有后患,一再禀告孝昭,要济南王承担罪过。
于是派遣高归彦快马赶到晋阳宫杀了他。
济南王死后,孝昭患病,看见文宣显灵作怪。
孝昭十分厌恶,镇邪的办法用尽了也没有用处。
济南王死了三十天后孝昭驾崩。
大宁二年,下葬在武宁的西北,谧号称闵悼王。
当初文宣帝命令邢邵给皇帝起名字,名殷字正道,文宣帝于是责怪说: 殷家是弟弟即位, 正 字是一止,我死后儿子得不到啊。
邢邵恐惧,请求改名字。
文宣帝不答应说: 天意啊。
于是对孝昭帝说: 帝位夺祇管夺,小心不要杀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