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列传 卷七十六

沈麟士字云祯,吴兴武康人。

祖父沈膺期,是晋朝太中大夫。

父亲沈虔之,在宋朝时作乐安县令。

麟士从小聪俊,七岁时,听叔父沈岳谈玄理。

宾客散去以后,他能毫无遗漏地复述叔父的讲解。

沈岳抚摸着他肩膀说: 如果斯文不断绝的话,希望恐怕是在你这儿了。

长大以后,博通经史,有高尚的情怀。

父亲去世,他服丧尽了礼节。

丧服期满后,每遇父亲忌日总要流泪十来天。

生活贫困,一边织帘一边读书,乡邻们都称他为 织帘先生 。

曾经给人做竹器弄伤了手,便流着泪回去了。

和他一块儿干活的人问他: 这没什么要紧,何至于就哭起来了?

他回答说: 伤本来并不算疼,但毁伤了父母留给我的身体,心里难过才哭罢了。

曾有一次走在路上,邻居说他穿的鞋是自己的,麟士问: 是你的鞋吗?

就脱下来光着脚回家了。

邻居后来找着了自己的鞋,把他的鞋还他,他也只是说: 不是你的鞋吗?

笑一笑把鞋收下了事。

宋元嘉末年,文帝令仆射何尚之抄录编辑《五经》,探访举荐有学问的人,县里推荐麟士应选。

他不得已才到京城,尚之接待他很够礼貌。

他到了以后,尚之对儿子何偃说: 山野中必定多奇异之士,沈麟士,是黄叔度一流的人士,怎能够玉石不辨呢,你应把他作为老师。

麟士曾苦于无书读,于是到京都游历,遍观四部图书后,感叹道: 古人是什么样的人啊!

不久便称病回乡,不与人交往。

抚养哥哥留下的遗孤,仁义名扬家乡。

有人劝他去作官,他回答说: 鱼被钓起来,兽让关进笼子,天下事各有契机。

圣人悟性深刻,所以一举一动都有吉兆。

我虽然没有高尚的德行,忘世超脱,为什么不能希望逐渐使自己谦退些呢?

于是作《玄散赋》断绝与尘世的来往。

太守孔山士征召他作官他不去,同族的徐州刺史沈昙庆、侍中沈怀文、左率沈勃来看望他,麟士都不曾回拜。

他隐居在余不溪吴差山,讲经授徒,来向他求学的有百十来人,各人盖了房舍,住在他近旁,当时人编成一句顺口溜: 吴差山中有贤士,开门教授居成市。

麟士推重陆机的《连珠》多次为学生讲解。

征北将军张永作吴兴太守,请麟士到郡城中去。

麟士听说郡府后堂有好山水,是戴安世游吴兴时就着古墓修造的山池,想去看看,于是就去那儿住了几个月。

张永想请他作功曹,麟士说: 太守大人恩德及于远方寒士,关心山野之人,因此我就披衤曷扶杖,忘掉疲惫病痛而前来。

如果一定要给恶兽画上蛾眉,给粗鄙的人戴上文绣的冠冕,在下虽不才,也要学一学高风亮节之士,只有跳东海一死,也不能接受这像刑戮一样难忍的官禄。

张永就不再勉强他。

太守王奂在升明末年,中书郎沈约在永明年间都上表向朝廷荐举过他,朝廷征召他都不应。

他给沈约写信说: 名本是实的附属物,本非我所愿。

无心于此,空劳四肢。

自己背柴打水,一天的饭吃两天,到老保持操守,读书不倦。

遭火灾书被烧掉数千卷。年过八十,还耳聪目明。用旧纸的背面抄录,就着火光仔细书写,又写成二三千卷,装满了几十筐,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他静默养身才得以有这样的好身体。

作《黑蝶赋》以寄托情怀,著有《周易》两《系传》、《庄子内篇训》,注《易经》、《礼记》、《春秋》、《尚书》、《论语》、《孝经》、《丧服》、《老子要略》数十卷。

梁天监元年,与何点同时被征召,又不去赴任。

二年,死在家里,年八十五。

麟士认为杨王孙、皇甫谧能洞察生死的道理而在办丧事时矫正时弊,就自己写下遗书,上面说: 一咽气就把被子掀掉拿走,拿三幅布来盖尸首。

入殓时,把布铺在身子底下,作为入殓的服装。

从左右两边反着裹上来,不用再做盖的被子了。

不需要沐浴含珠,还用本来的褐衫,原先穿的裤子,总共只要这两件衣服,上面盖件单衣,扎头发的幅巾在下当枕头,棺材里只要这些。

像士安那样照《孝经》行事。

下葬以后不再立灵位,到四季节气及大小祥祭日,临时在地上铺张席,用清水祭奠。

别人家相沿的习惯都要漆棺,如今我不要漆。

也不需要招魂幡。

衣服一穿好就埋掉,坟墓造得要小,以后附葬的就造得更小点儿埋在一边儿,合葬不合于古制。

坟墓上边不要用土堆起来,让上面与地平。

王祥死时就是这样。

下葬时不需丧车、灵舫、鬼其头面具。

不许早晚设置食物。

祭奠的规矩,到下葬为止,只需清水一杯。

儿子沈彝遵奉遗教实行,州里乡里人们都称颂感叹不已。

阮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人。

父亲阮彦之,宋朝时作太尉从事中郎,以廉洁能干闻名。

孝绪七岁时过继给堂伯阮胤之,胤之的母亲周氏去世,留下的财产百余万本应归孝绪,但他一无所取,全都给了胤之的姐姐琅笽王晏的母亲。听说此事的人都感叹惊异。

乳母可怜他作为主持丧礼的嫡孙很辛苦,就私自偷了一些玉羊金兽等物件给他,孝绪见了很是惊怕,就告诉父亲送还给王晏母亲。

从小就非常孝顺,性格沉静,虽然也和小孩子们一块儿玩耍,却总是喜欢玩挖池堆山。十三岁时,便通晓《五经》。

十五岁时行冠礼去见父亲彦之,彦之训导他说: 冠礼是人生最重要的,是人伦之始,你应努力自勉,来保佑你自己。

他回答: 愿学赤松子云游海外,追随许由遁迹山谷,希望能保住短促的人生,不遭尘世连累。

从此就避开众人独居一室,不是早晚问候父母便足不出户,家里人也都见不到他,亲友们都称他为居士。

十六岁时,因父亲去世便不穿丝织的衣物,即使是吃到美味的蔬菜也要吐掉。

表兄王晏官高显赫,多次到他家里来,孝绪估计他将来必定要垮台,听到他仪仗的吹奏声,就钻出篱笆逃避,不和他相见。

曾有一次吃酱味道很好,问起来,别人说是从王家弄来的,便把饭吐出来把酱也倒掉。

等王晏被杀,亲戚们都为此害怕,孝绪却说: 虽是亲戚,却非同党,怎么会受他牵连呢。

居然免于遭祸。

梁武帝起兵反齐,围攻建邺时,孝绪因家贫没有柴禾做饭,婢女就偷砍邻居坟上的树木来烧火。

孝绪知道后,就不吃饭,又叫扒了房子用木料做饭。

所居书屋只有粗床一张,周围用树作围墙。

天监初年,御史中丞任日方来寻访他哥哥阮履之,想来拜访他而不敢去,望着他的住处引《诗经》而叹道: 其室虽近,其人甚远。

他就是如此受到名流的钦佩崇敬。

从此仰慕他风采声誉者,莫不怀揣名片整顿衣冠而来,但到此又不得见,只能望尘叹息。

殷芸想赠诗给他,任日方说: 志向既然不同,何必互相干扰。

殷芸才作罢。

孝绪只和比部郎裴子野交往。

子野把他推荐给尚书徐勉,说他十几岁跟随作湘州刺史的父亲,不用公家的纸写字,以保护父亲的为官清白。

说他的志向品行和管宁差不多,辞采文章好似皇甫谧。

天监十二年,武帝下诏让公卿举荐贤士,秘书监傅照上疏举荐孝绪。他和吴郡范元琰一起被征召,两人都未应征。

陈郡袁峻对他说: 从前天地昏暗,贤人隐居,如今世道清明,而你还要出世,合适吗?

孝绪回答: 以前周朝虽然有道,但伯夷、叔齐却不食周粟,躲避到山中挖野菜吃。

汉朝鼎盛时期,夏黄公、绮里季却不感觉山林里寂寞。

行仁义各有自己的方式,和世道又有什么关系!

何况我又不是先贤一类人呢。

起初,谢月出和伏日恒应召出任,天子便认为隐者都是图谋虚名,借此来求取显贵的声誉,所以就没有再理孝绪、何胤他们,二人崇尚的志向便得以成全。

后来孝绪在钟山听讲时,母亲王氏忽然得病,兄弟们要去叫他,母亲说: 孝绪淳厚性情与我暗通,一定会自己来的。

孝绪果然因为心惊返回家中,邻人不禁感叹惊异。

给母亲配药必须用生人参,以前传说钟山出产,孝绪便进山亲历艰险,但好几天也没找到。

忽然看到有只鹿在前边走,孝绪心里有感应便随后而行,走到一处鹿不见了踪影,走近一看,果然找到了这种药草。

母亲得此药吃后病马上痊愈,当时人们都说是他的孝行感动了神灵所致。

有个善于卜筮的张有道对他说: 只见你隐遁形迹而内心难以看出,如不用龟甲耆草来卜一卦,便没有什么证据。

布卦时,卜了五爻,说: 这将会是 咸 卦,依应感之法,不是嘉遁之兆。

孝绪说: 怎知下一爻不是上九?

结果下边果然成 卦 。

有道叹息说: 这就是所谓的 肥无不利 ,卦象应了你的所为,你的内心和行为是一致的。

孝绪说: 虽然卜得 卦 ,然而如果上九爻不出现的话,隐居之路,我恐怕要拜辞许由先生而走不得了。

于是著《高隐传》,上自炎皇,终于天监末年,斟酌人物,分为三等:言行超拔高逸,连姓名也没流传下来的,为上篇;一生不曾损害自己的修行,有姓名可录者,为中篇;辞官不干,一心隐居的,为下篇。

湘东王著《忠臣传》,集佛教碑文、《丹阳尹录》、《研神记》,都先征询孝绪意见而后定稿。

南平元襄王听说他的名声,写信邀请他,他不去,回信说: 不是我傲视富贵,只是生性畏惧官场,如果獐鹿可以驾车,那和良马还有什么区别呢。

当初齐建武末年,青溪宫的东门无缘无故塌了,大风刮倒了东宫门外杨树,有人拿这事问孝绪,他说: 青溪宫是皇家旧宅,齐朝在五行中属木,东方是木位。

如今东门自己塌坏,木怕是要衰亡了。

梁武帝禁止收藏谶讳之书,此类书孝绪都有,有人劝他藏起来,他回答说: 从前刘德看重淮南王刘安的《秘要》,致使有刘向之祸,杜琼所谓不如不知道,这话说得好。

有客人向他要这些书,他回答说: 自己不想要,怎能嫁祸于人。

就把那些书都烧了。

鄱阳忠烈王妃,是孝绪的姐姐。

鄱阳王曾乘车来想邀他一起去玩儿,孝绪从院墙上挖洞逃避了。始终不肯见他。

鄱阳王只得怅然叹息。

王的几个儿子重甥舅之情,逢年过节都要给他送些礼物,他什么也不要,也从来不与外甥们见面,竟然一直不认识。

有人问他为什么,孝绪说: 我本是贱民百姓,不应作王侯的亲戚,如今不期而遇,并非我的本愿。

刘高欠曾送给他米,孝绪不收,刘高欠就也把米扔掉了。

孝绪晚年素食断酒。他平时供奉的石像原先有些缺损,心想补一下,尽心敬奉,过了一夜忽然石像自己完整无缺了,众人都很惊异。

大同二年正月,孝绪自己卜卦后说: 我的寿限和刘著作同年。

等刘杳死,孝绪说: 刘侯已经死了,我也活不了几天了。

那年十月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梁简文帝当时为太子,特降恩惠,赏赠优厚,他儿子阮恕按照他的遗愿辞谢不受。

顾协认为这次对他的恩惠不同寻常,劝说他接受下来。

门徒们追论孝绪的德行,送他谥号为 文贞处士 。

他所著的《七录》、《削繁》等一百八十一卷,都在世上流行。

当初,孝绪所撰的《高隐传》中篇收录了一百三十七人,刘高欠、刘讠于看了以后说: 从前嵇康所赞颂的人物,缺了一篇自赞,如今这四十的整数,是否要我们来凑足它呢。

孝绪回答说: 这就是所谓荀君虽少,后事当交付钟君。

如若你二位一旦辞世,此书就以你二位为结尾。

后来刘高欠、刘讠于果然去世,于是孝绪就增补二传。

等孝绪去世,刘讠于的哥哥刘薭把他的一些逸事记录下来编入篇尾,以成绝笔之意。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

祖父陶隆,作王府参军。

父亲陶贞,作孝昌县令。

当初,弘景母亲郝氏梦见两个天神手拿香炉来到她的住处,过后便有了身孕。

宋孝建三年即丙申年夏至那天生下弘景。

弘景从小操行异于常人,四五岁时,就经常用荻干作笔,在灰上划着学写字。

到十岁时,得到一本葛洪的《神仙传》,昼夜研读探讨,便产生了养生出世的念头。

他对别人说: 我仰观青云,目睹太阳,不觉得相距很远。

父亲被妾害死,弘景于是终身不娶。

长大以后,身长七尺七寸,神态仪容明朗秀拔,眉目疏朗,身材颀长,广额耸耳,两个耳朵孔里各露出两寸来长的毛,右膝有几十颗黑痣成北斗七星状排列。

读书万余卷,只要有一点弄不懂,就深以为耻。

善于琴棋,工于草书。

不到二十岁时,齐高帝为相,招引他去作诸王侍读。任他为奉朝请。

他虽身在官府,却闭门不与外人交往,一心只披阅诸王文章。

朝廷礼仪以及涉及前朝的旧事,多要来听取他的意见。

家贫,求作县令未遂,齐永明十年,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上,上表辞职。

朝廷下诏批准,赐予束帛,下令让他所在处官府每月供给他五斤伏苓,二升白蜜,以供他做饼子吃。

临行时,公卿们在征虏亭为他饯行,搭设了许多帐篷,车马堵塞道路,大家都说自宋、齐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事。

于是弘景到了句容的句容山住下。

他常说: 这山下面是第八洞宫,叫作金坛华阳之天,周围有一百五十里。

以前汉朝有咸阳三茅君修炼得道后来掌管这座山,所以又称它为茅山。

于是在山中建起房舍,自己命名为华阳陶隐居,给别人写信,就以 隐居 代替自己姓名。

起初他跟随东阳孙游岳学习符图经法,遍游名山,寻找仙药。

身体轻便灵活,喜欢山水,每次经过溪涧山谷,必定在那里坐卧,吟咏停留,不愿离去。

他对弟子们说: 我看到那些朱门广厦,虽然也知道它里面的华美享乐,但没有进去的念头。

眼望着高山大泽,也知道此处难于安家,却总想到这里来。

我在永明年间求官禄,真得到便麻烦了,如不然,怎能像今天这样呢。

难道只是我有神仙之相,也是机缘造成的啊。

沈约作东阳郡守,钦佩他的志向情操,屡次写信邀请他,他都不去。

弘景为人随和通达,谦虚谨慎。进退裕如,心如明镜,什么事一看便内心了然。

言谈简明无差错,即使有错也能立时悟出。

永元初年,又建了一座三层楼,他住上层,弟子在中间,宾客在下面。

于是与外界隔绝,只有一个家僮可以到他的住处。

他本善于骑射,到晚年都不再干了,只听听吹笙而已。

尤其爱听松风,院子里都种了松树,每听到风吹松响,就感觉快乐无比。

有时候独自在泉边石畔漫步,看到他的人都以为是神仙。

生来喜欢著书,爱好奇闻异事,珍惜光阴,老而更甚。

尤其精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地方物产、医术药草。著有《帝代年历》,以推算得知原记汉代熹平三年丁丑日冬至,加时在中午,而实际上应为乙亥日冬至,加时在半夜,一共误差了三十八刻。那么汉历比实际晚了两天十二刻。

又指出以前历代都把他们的先妣母后配祭地神,认为按人神对应的情理应该如此,多少有学问的大儒,全都没看出这里的错处。

又曾造出浑天象,三尺来高,地在中央,天转而地不动,用机关转动它,便全与天象相合。

他说: 这些东西是修道必须的,不光是史官才用它。

他深慕张良的为人,说是 古贤无比 。

齐末有歌谣说 水丑木 ,应一个 梁 字。

等梁武帝兵到新林,弘景派弟子戴猛之抄近道上表以示敬意。

他听说朝内议论萧衍代齐的消息后,就引据图谶来推演,结果处处都出现 梁 字,他命弟子把此结果去进献给萧衍。

萧衍本来早就和他有交往,等即帝位后,对他更是恩遇,不断地书信问候,去探望他的达官显贵络绎不绝。

弘景得了神符秘诀,以为可以炼成神丹,却苦于没有药物。

武帝便供给他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

后来他配炼出来飞丹,色如霜雪,吃了以后身体轻捷。

等武帝吃了飞丹产生效用后,就更加敬重他。

每次收到他的信,都要焚香虔诚拜读。

武帝让他制定年历,他在己巳年的地方加了红点,那就是后来武帝去世的太清三年。

武帝亲笔下诏叫他入朝,赏赐给鹿皮头巾。

后来屡次以礼聘请,他都不肯出山,只是画了两头牛,一条牛在水草间悠然自在,一条牛带着金笼头,被一个人牵着缰绳,用棍子驱赶。

武帝见画笑道: 这个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想学在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由在的乌龟,怎么能办得到。

国家每有吉凶征伐一类大事,无不派人前去他那里咨询。

一月当中常有几次书信来往,当时的人们都称他为山中宰相。

皇帝太子以及诸王公显要不断有人去拜访他,赠送东西也从未间断。

弘景大多都不接受,即使留下他都作了功德善事。

天监四年,弘景移居到积金东涧。

他善于辟谷导引的法术,自从隐居四十来年,年过八十而看起来像壮年人。

仙书上说: 眼方的人有千年之寿。

弘景晚年一只眼有时候呈方形。

曾梦见佛授予他菩提记,封他为胜力菩萨。

于是他到贸阝县阿育王塔下发下誓言,受佛门五大戒。

后来简文帝萧纲任南徐州刺史,钦敬他的风范素养,把他召到后堂,自己布衣葛巾来见弘景,和他谈论了好几天,弘景才离去,简文帝很是敬重他。

天监年间,弘景向武帝献丹。

中大通初年,又献上两把刀,一把名 善胜 ,一把叫 威胜 ,都是宝物。

弘景还没患病,就知道自己要死了,便预先算出死期,写下《告逝诗》。

大同二年去世,终年八十一岁。

死后脸色不变,关节伸屈如常,香气数日不散,遍山弥漫。

遗嘱说: 死后不需沐浴,不需放在床上,只用两层席子铺在地上,身下铺平时穿的旧衣服,上面盖生衤戒裙到手臂,穿袜子,戴头巾,穿袈裟。

左肘悬钅录铃,右肘悬药铃,在左腋下佩符络。

绕腰穿环在前面打结,在发髻上插一张符。

用大袈裟盖着被子从头裹到脚。

随葬器具有车马模型。

和尚道士都在门内,和尚居左,道士居右。

百日之内夜里点长明灯,白天香火不断。

弟子遵照他的遗嘱执行。

皇帝下诏赠他为太中大夫,谥为 贞白先生 。

弘景善解阴阳术数,预知梁朝将亡,事先写了一首诗说: 夷甫任放诞,平叔坐论空,岂悟昭阳殿,遂作单于宫。

诗秘藏在一个箱子里,死了以后,弟子们慢慢地才找出来。

大同末年,士大夫们竞相空谈玄理,不习武事,结果侯景篡弑,果然在昭阳殿内。

当初,弘景的母亲梦见一条青龙没有尾,独自升上天空,弘景果然不娶妻没有儿子。

堂兄把儿子松乔过继给他。

他所撰写的书有《学苑》一百卷,《孝经集注》、《论语集注》、《帝代年历》、《本草集注》、《效验方》、《肘后百一方》、《古今州郡记》、《图象集要》及《玉匮记》、《七曜新旧术疏》、《占候》、《合丹法式》,都秘而不传,另外开始撰写还未完稿的又有十部,只有弟子们得到了。

庾诜字彦宝,新野人。

从小聪明颖悟,专心读书,经史百家,无所不读。

谶纬、占候、书法、射箭、围棋、算术、工艺制作,都是当时的一绝。

性情恬淡质朴,酷爱山水自然,家中十亩大的宅院,假山池塘占了一半地方。

他吃的是蔬食,穿的是破旧衣服,不治产业。

一次家里失火,他只抱出几箱书坐在水池边,有人来救火,问他为什么坐着不动,他回答说是 怕弄坏了竹子 。

一次坐船从沮中山回家,随船载米一百五十石。

有人乘他的船捎米三十石,等回到家,那人却说: 你的是三十石,我是一百五十石。

庾诜一句也不争辩,任他随便拿走。

有一个邻居被人诬告为盗贼,被官府拿问,他又无钱。

庾诜可怜他,便把书典当了二万钱。叫门生假作他的亲戚,代他出钱应付官司。

邻居获免后来感谢庾诜,他说: 我不过是怜悯天下无辜之人,哪里指望感谢。

梁武帝年少时和庾诜关系好,起兵以后,委任他为平西府记室参军,他不去就职。

他平生很少有交往密切的朋友,河东柳恽想和他结交,他拒不来往。

普通年间,朝廷下诏任他为黄门侍郎,他称病不去。

到晚年尤其遵奉佛教,在家里设立道场,环绕礼拜忏悔,从不间断,念诵《法华经》,每天一遍。

后来在半夜里忽然见到一个和尚,自称愿公,仪表举止异于常人,称庾诜为上行先生,送给他香以后离去。

中大通四年,庾诜睡觉时忽然醒来,说: 愿公又来了,我不能在此久留。

脸色不变,话刚说完就咽了气,享年七十八岁。

满屋的人都听到空中有声音在唱: 上行先生已经降生在弥净土了。

梁武帝听说后下诏,赠谥为 贞节处士 ,以表彰他的高尚坚贞。

庾诜撰写的《帝历》二十卷,《易林》二十卷,续伍端休《江陵记》一卷,《晋朝杂事》五卷,《总抄》八十卷,流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