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 卷五十八
父亲韦祖归,任宁远长史。
韦睿侍奉继母以孝闻名。
伯父韦祖征屡次作郡太守,总是带上韦睿赴任,对待他像对待自己的儿子。
当时韦睿的妻兄王忄登、姨弟杜恽在家乡都很有名望,祖征问韦睿说: 你自己认为比忄登、恽二人如何?
韦睿谦逊不敢回答。
祖征说: 你的文章或许稍差点儿,学识应该说超过他们。
然而要说为国效力,成就功业,那谁也比不上你。
表兄杜幼文任梁州刺史,邀请他一块去。
梁州地方富饶,去那里作官的大多因为受贿栽跟头,韦睿虽然年轻,却以廉洁闻名。
宋永光初年,袁靑作雍州刺史,见到他认为他不寻常,召他作主簿。
袁靑到州任后,与邓琬起兵反宋明帝,韦睿请求外出到义成郡任职,因此免于和袁靑一起遭祸。
屡次升迁为齐兴太守、本州别驾、长水校尉、右军将军。
到了齐朝末年多生变乱,想回故乡,就请求作上庸太守。
不久太尉陈显达、护军将军崔慧景起兵反齐东昏侯,屡次逼近建邺,人心惶恐。
西部人士和韦睿商讨,韦睿说: 陈显达虽然是旧将,却不是成气候的人物,崔慧景很有经验,但懦弱不能作战。
天下能成就大业的人,怕是出现在我们这里了。
于是派遣自己两个儿子与梁武帝联络。
等萧衍起兵,文告传到,韦睿率领本郡人伐竹造筏,兼程赶来会合,共有人二千,马二百匹。
武帝见到韦睿很高兴,抚着几案说: 前日见君之面,今日见君之心,我的大事成功了。
军队打下郢州、鲁,平定加湖,韦睿出过很多主意,都被采纳。
大军从郢州出发,武帝考虑安排将领留守,却难找到人选,为难了很长时间,回头看到韦睿说: 丢弃好马而不骑,还急急忙忙到哪儿去找呢。
当天委任韦睿为江夏太守,管理郢州事务。
当初,郢州城守卫抗拒梁武帝时,城中男女将近十万,闭门固守一年,染瘟疫死的有十之七八,都把尸体堆在床下,活着的人就睡在上面,每间屋里都堆满了死尸。
韦睿着手清理抚恤,全都为他们安排处理停当,百姓们靠他得以安居。
武帝在受封梁王后,征召他为大理寺卿。
武帝即帝位,改任廷尉,封为都梁子。
天监二年,改封永昌县,再改任豫州刺史,兼任历阳太守。
北魏派兵来讨伐,韦睿率领本州军队赶走了他们。
天监四年北侵魏国,下诏派韦睿统率众军。
韦睿派遣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魏国小岘城,没能打下来。
韦睿在魏军城防栅栏外巡视,城中忽然出来数百人在门外布阵,韦睿要攻击他们,诸将都说: 我们都是轻装前来,请回去穿上盔甲再战。
韦睿说: 魏军城中有两千多人,只要闭门坚守,就足以保住城池。
现在无缘无故把人开出来,这一定是一些勇悍的人,如果能击败他们,这城就不攻自破了。
大家还是犹豫不定,韦睿指着他的节杖说: 朝廷授我这东西,不是拿来作装饰的,韦睿的法令,不可违犯。
于是挥兵出击,魏军战败,韦睿趁势加紧攻城,第二天夜里城就被攻克。
遂即向合肥进军。
在此以前右军司马胡景略到合肥,但久攻不下。韦睿到后考察山川地势,说: 我听说 汾水可以灌平阳 ,就和这一样。
于是就在肥水上筑堰。
很快堰成水通,战船相继开到。
魏军开初分筑东西两个小城,夹合肥而立,韦睿先攻这二城。
不久魏援军杨灵胤率兵五万杀到,众人害怕敌挡不住,请韦睿奏请增兵。
韦睿说: 贼兵已到城下,才又去求救兵,怎么来得及,何况我们求救,他们也会增兵, 军队致胜在于齐心协力 ,这就是古人的道理。
于是和魏援军接战,战败了他们,军心稍加安定。
当初,肥水堤堰筑成后,韦睿派军官王怀静在岸边筑城守卫它,魏军攻陷了这城,乘胜杀到韦睿堤下。
军监潘灵劝韦睿退回巢湖,诸将又请求退走保住三义。
韦睿发怒说: 军败将死,有进无退。
于是命令取来他的伞扇旗帜等仪仗,立在大堤下面,表示决无退却的打算。
韦睿历来身体羸弱,每次作战从未骑过马,总是坐着小车督率军队。
魏兵来破堤,韦睿亲自率军和他们争夺,魏军后退,于是韦睿在堤旁筑垒来守卫。
又造战舰与合肥城墙一样高,四面进攻。
城被攻破,俘虏万余人,所缴获的战利品,没有一点据为己有。
起初,胡景略和前军赵祖悦一同参战而关系恶劣,相互陷害,景略发怒,狠咬自己的牙齿,以至把牙咬坏血流满嘴。
韦睿认为将帅不和,将会招致祸患,亲自斟酒劝解景略说: 希望两将军不要再为个人争斗。
因此这次战役能够相安无事。
韦睿每天白天接应宾客和军务,夜里处理军事文书,三更就起身点灯直到天亮,尽心安抚他的部众,常常表现得好像自己做得很不够,因此投军的人争相到他这儿来。
他所到之处,营房都井井有条,馆舍和防务工事也都标准规范。
合肥平定后,有诏让他班师,因为离魏军太近,怕被他们跟踪追击。
韦睿令辎重都作前队,自己坐小车殿后,魏人慑于他的威名,只是远望着不敢逼近,军队得以完整无损地退回。
从此就把豫州州治迁到合肥。
天监五年,魏中山王元英进攻北徐州,把北徐州刺史昌义之围困在钟离,魏军拥兵百万,驻扎迤逦四十多座城池。
武帝派征北将军曹景宗抗击。
景宗驻军邵阳洲,筑垒守卫,不敢前进。
武帝发怒,下诏让韦睿来见,赐他龙环御刀,说: 诸将有不听命令的就斩了他。
韦睿出兵自合肥直接过阴陵大泽,碰上山涧峡谷,一概马上架桥渡过。
众人都怕魏军势盛,多劝韦睿慢点儿前进,韦睿说: 钟离现在已经危急得挖洞居住,背着门板去打水了。驾着车急忙赶去,还怕来不及,何况缓进呢!
十天就赶到邵阳。
当初,武帝告诫景宗说: 韦睿是你们家乡的人望,要好好尊重他。
景宗见到韦睿很恭敬。
武帝听到后说: 二将和睦,军队一定打胜仗。
韦睿在景宗营前二十里处,连夜挖掘长壕,扎上鹿角,把河洲截断形成城防,快天亮时营寨就筑起了。
元英大惊,用棍子敲着地说: 怎么这样神速呢!
景宗怕钟离城中因危急而恐惧,就召募军士言文达、洪骐马等带敕令入城,让他们固守城防。军士们从河底潜水,才到达东城。
城里守卫一天比一天艰苦,这时才知道有了援兵,于是人人勇气百倍。
魏将杨大眼率万余骑兵来战,杨大眼勇冠三军,所向披靡。
韦睿把车辆串起来连结成阵,大眼会合骑兵包围。
韦睿指挥强弩二千一齐发射,洞穿魏军铠甲,杀伤很多。
一箭贯穿大眼右臂,丧胆而逃。
第二天早上,元英亲自率兵来战,韦睿坐白木小车,手执白角如意指挥军队,一日接战几次,元英很有点儿惧怕他的顽强。
魏军夜里又来攻城,箭如雨下。
韦睿的儿子韦黯请他下城去避箭,他不答应。
军中惊乱,韦睿在城上厉声呵斥才安定下来。
魏人先前在邵阳洲两岸造了两座桥,树立围栅数百步,截断淮河通道。
韦睿打造大舰,命梁郡太守冯道根、庐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钊等为水军。
碰上淮水暴涨,韦睿立刻派他们出战,一时战舰齐发,全都逼近魏军营垒。
梁军又用小船载草,灌上火油,放船来烧魏军桥梁。
风急火猛,敢死之士拔除木栅,砍断桥梁,水流又急,转眼之间,桥栅全被破坏。
道根等人都亲身搏斗厮杀,军士们奋勇作战,喊声震天动地,无人不是以一当百。
魏军大败,元英脱身逃走。
魏军投水逃命淹死的有十几万,被杀的也有这么多,其余脱甲叩头求为俘虏的也有几十万。
韦睿派人通知昌义之,义之悲喜交加,顾不上回答,只是一个劲儿地喊: 又活了!又活了!
武帝派中书郎周扌舍到淮河边劳军。韦睿把缴获的物资堆积在军门,周扌舍观看后,对韦睿说: 将军缴获的真和熊耳山一样高了啊!
韦睿因功晋爵为侯。
天监七年,改任左卫将军,不久任安西长史、南郡太守。
这时赶上司州刺史马仙王卑从北边回师,被魏人追击,三关人心惶恐。
朝廷下诏命韦睿率领众军增援。
韦睿到安陆,把城墙增高到两丈多,又开掘大沟,建起高高的敌楼。
众人都笑他胆小,韦睿说: 不对,作将军应该有胆小的时候。
此时,元英又追击仙王卑,要雪邵阳战败之耻,听说韦睿到了才退兵,武帝也下诏罢兵。
天监十三年,作丹阳尹,因公事被免职。
十四年,作雍州刺史。
起初,韦睿在家乡起兵,有个叫阴双光的客人哭着劝阻他。韦睿还乡作刺史,双光在路边迎接。
韦睿笑着对他说: 要是听了你的话,我恐怕要在路上要饭了。
赏给他十头耕牛。
韦睿对旧友从不吝惜,士大夫七十岁以上的,多授予假板县令之职,家乡人对他十分感怀。
天监十五年,上表请求辞官,朝廷下诏不准以示优待。
又征召他入京封为护军。赐给鼓吹一部,到宫廷内值班。
韦睿在朝廷内待人恭谨,甚至从未和别人怒目对视过,武帝也很尊敬他。
韦睿生性慈爱,抚养哥哥的遗孤比自己的儿子还经心,历次作官所得的赏赐,都分送给亲朋故友,家无余财。
后来作护军,在家闲居无事,仰慕汉代石建、陆贾的为人,于是把他们的像画在墙上供自己观赏。
当时虽已年老,有空闲了还教儿孙们读书。
三儿子韦棱尤其通晓经史,当世人都称赞他的博闻。
韦睿经常坐着让韦棱讲说书中内容,韦睿有时对书中的发现与解说,韦棱也赶不上。
武帝当时醉心于佛教,天下人也都感染上这种风习。
韦睿自以为信守恬淡寡欲,又位居大臣,不愿与世人随波逐流,所以行为大致如前。
普通元年,改任侍中、车骑将军,还未任命,死在家里,享年七十九岁。
死前留下话让薄葬,用平时穿的衣服装殓。
武帝当天亲临吊唁,哭得很悲痛,追赠他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为 严 。
韦睿常有稀世的风度,待人以仁爱恩惠为本,到哪儿任职必定有政绩。
带兵仁爱,士兵的营帐没搭好,他就不去睡觉,井灶没有挖成,他也不肯自己先吃饭。
穿戴像个儒生,即使是临阵交锋,也经常穿宽松的官服乘车而行,手执竹如意来指挥进退。他和裴邃同为梁代名将,别人谁也比不上。当初,邵阳之战,昌义之很感激韦睿,请曹景宗一起和韦睿聚会,并出钱二十万让大家赌着玩。景宗掷子得 雉 赢采,韦睿慢掷也得一个 卢 的赢采,可他立即取一子翻过来,这叫违反规则,于是变成了 塞 这个输采。
这次打胜仗以后,景宗与各将帅争先入朝报捷,只有韦睿跟在后面,他不爱争强好胜大都像这样,当时人特别因此而称赞他。裴邃,字深明,河东闻喜人,原魏国冀州刺史裴徽的后代。
祖父名寿孙,寓居于寿阳,任宋武帝的前军长史。
父亲仲穆,任骁骑将军。
裴邃十岁就能写诗文,喜爱《左氏春秋》。
齐东昏侯继位,始安王萧遥光任扬州刺史,任用他当了参军。
遥光兵败之后,裴邃回到寿阳,正值刺史裴叔业将寿阳向魏国投降,裴邃便随着众人北迁。
魏宣武帝很敬重他。
他在魏国担任魏郡太守。
魏派王肃镇守寿阳时,裴邃坚决请求随同王肃一起,暗中打算回归南方。
梁朝天监初年,他自己逃回南方,被任命为后军谘议参军。
裴邃请求到边境去为国效力,朝廷委任他为庐江太守。
天监五年,他进攻邵阳洲,魏人用长桥隔断淮河南渡,裴邃在近桥处修建城垒,每次出击都取得胜利。于是,他又暗暗制造了一种没突舰。
正值大雨时节,淮河暴涨,裴邃乘坐没突舰直到桥边进击敌人,大败敌军。
他因功而被封为夷陵县子。
改任广陵太守时,他和乡里人一起进入魏武帝庙,于是一起谈论帝王的功业。
他的妻子的外甥王篆之秘密报告梁武帝说: 裴邃喜欢说大话,有不忠的迹象。
于是被贬为始安太守。
裴邃决心要在边境建功立业,不愿担任清闲疏远的官职,便写信给吕僧珍说: 以前阮咸、颜延之有 二始 的感叹,我才能比不上古人,如今已是 三始 了,这不是我的本愿,有什么办法呢?
后来,他担任了竟陵太守,便开设屯田,公家和私人都得到好处。
再迁任西戎校尉、北梁秦二州刺史,又开创屯田几千顷,仓库充实,减少往边境运输粮食的重负,民众官吏们都得到休息。
于是,他们自发相互聚集起来,送给裴邃绢一千多匹。裴邃安详地对他们说: 你们不必这样做,不过我又不能有负你们的盛情。
于是他收下了二匹绢。
后被召入朝担任大匠卿。
普通二年,义州刺史文僧明以该州归附魏国。魏军前来援助,朝廷任命裴邃为信武将军,率领军队前去征讨。
裴邃深入魏国境内,出其不意发动进攻。
魏国任命的义州刺史封寿据守檀公岘,裴邃打败了他并进而包围了这座城。
封寿请求归降,义州被讨平。
改任裴邃为豫州刺史,加封都督,镇守合肥。
普通四年,梁军大举北征,任命裴邃总督征讨诸军事,他先领兵袭击寿阳,攻下外城后,破门而入,一天之内九次和敌人合战,但由于后军蔡秀成迷失道路没有按时赶到,裴邃因后援断绝,只得撤军而回。
接着,裴邃又整顿军队,收集士卒,让众将各自穿上不同颜色的服装以相互区别。
裴邃自己身穿黄袍率领骑兵,先攻下狄丘、甓城、黎浆,又扫平安成、马头、沙陵等戍地。
第二年,所控制的地盘已经到了汝、颍地区了,各地均纷纷响应。
魏国的寿阳守将长孙承业、河间王元琛出城挑战,裴邃到达淮水边叹息着说: 今日不破河间,就要被谢玄所取笑了!
他便布置了四甄的阵容来等待魏军到达,同时命令直阁将军李祖怜装出败逃的样子来引诱长孙承业,长孙承业等便率领全体人马追击,四翼的伏兵突然大起,魏军大败,被斩首一万多级。
长孙承业逃走,关紧了城门不敢再出战。
裴邃在军中病重,下令众军严加防备,护送他回到合肥去安葬。
不久去世,追赠为侍中、左卫将军,晋封爵位为侯,谥为烈。
裴邃善于思考,有深远的谋略,为政宽和明察,很能得到士民百姓之心,他自身正直无私,有很高的威望,将士们都怕他,很少有人敢违犯法令。
当他去世后,淮河流域、合肥一带民众无不痛哭流涕,认为裴邃如果不是早死的话,必定会大大扩展土地。
他的儿子裴之礼继承了他的爵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