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书 礼书
太史公说: 礼具有盛大广远的美德。
它主宰制约着世间万物,役使着天下民众,岂是人力所能做到的?
我曾到大行礼官那里,研究夏、商、周三代礼制的演变,才知道,按照社会情况制定礼,依据人的本性制定仪,这种情况由来已久了。
人所行之道千条万条,无不贯穿一条基本准则,就是诱导人们,使知仁义,并以刑罚相约束。所以,道德高尚的人,地位尊显贵重;俸禄多的人备受尊宠,以此来统一天下人的意识,整齐人心。
人的身体乘车马感到舒适,就以金饰车,又雕镂车衡,镶金错银,加上繁琐的装饰;眼睛喜欢看五彩美色,就在服装上设计了图案花纹,使外表形态更美好;人耳乐于听钟磬等动听的声音,就调谐各种乐器以激荡人内心的情感;人的口舌喜欢吃美味食物,就烹调出嘉肴异馔,或酸或咸,各尽其美;性情喜爱珍贵美好的事物,就以美玉制成圭璧,又加雕琢打磨,以顺应自己的心意。
因此天子的大辂车用蒲草做席子,鹿皮冠帽配布衣裳,红弦的琴瑟底部有孔洞,用清肉汤和淡水酒祭祀,都是因为要防止过分奢侈,改正铺张的弊端。
所以,上至君臣等朝廷中的尊卑贵贱秩序,下到黎民百姓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的等级,事事皆有适宜之度,万物皆有节制。
孔子说: 鲁国举行的天子禘祭之礼,从以酒灌地后,我就不想再看了。
周朝衰落后,礼制废弃,乐制破坏,各等级相互僭越,以至管仲家中娶三姓妇女为妻。
世上遵法律、守正道的人被人欺辱,奢侈逾制的人被看作显贵荣耀。
上自子夏这样的孔门高弟,犹且说: 出门见到纷纭华丽盛美的事物而欢喜,回来听到夫子的学说而欢喜,这两种让人高兴的事常在心中斗争,不能决定取舍 。更何况资质中等以下的人,长期处在失于教导的习俗、环境中了?
孔子论卫国政治说: 必先正其名分。
但他在卫国居住的时候看到了很多不合礼法的事情。孔子死后,受业门人沉沦星散,有的到了齐、楚,有的迁入河北、海内。岂不令人痛惜!
至秦统一天下,全部收罗了六国的礼仪制度,择其善者而用之,虽与先圣先贤的制度不合,却也尊君抑臣,使朝廷威仪,庄严肃穆,依照了古代沿袭下来的礼仪。
到汉高祖光复四海,拥有天下,儒者叔孙通增损秦制,制定了汉代制度,主体都是沿袭秦朝原有的礼制。
上自天子称号,下至僚佐和宫殿、官名,都很少变更。
孝文帝即位后,朝廷有关部门建议重新制定礼仪,那时孝文帝喜爱道家学说,以认为繁琐的礼节只能粉饰外表,无益于天下治乱,通过身体力行来教化别人有什么意义呢!
就没有采纳。孝景帝时期,御史大夫晁错明于世务,深通刑名之学,屡次进谏说: 诸侯是天子的屏藩、辅佐,与臣子同列与朝廷,古往今来都是如此。
如今却是诸侯大国专治其境,与朝廷政令不同,诸事又不向京城禀报,此事断然不可持续下去,流毒后世。
孝景帝采纳他的计策,削弱诸侯,导致了六国叛乱,将诛杀晁错放在起兵理由的第一条,天子不得己,杀晁错以解时局的危难。
这件事详细记载在《袁盎列传》中。
自此以后,为官者只热衷于结交诸侯、安享俸禄而已,无人敢再复倡此议。
今上即位后,招纳罗致通晓儒学的人才,命他们共同制定礼仪制度,进行了十余年也没有成功。
有人说,古时天下太平,万民和睦安乐,感应上天,降下各种祥瑞征兆,才能够采择风俗,制定制度。
如今不具备这些条件。皇帝听了这些话后向御史下诏书道: 历朝受天命而为王,虽然各有其兴盛的原因,却是殊途而同归,即因民心而起,遵循民众的风俗习惯来创建制度。
如今议论的人都厚古而薄今,百姓还有何指望?
汉朝也是一家帝王,如果典法制度不能流传下去,如何对后世子孙解释?
教化深远崇高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恢宏广博;治民目光浅薄的,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偏颇狭隘,怎么能不以此自勉呢!
于是,以 太初 为元年改定历法,变易服饰颜色,于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制定宗庙祭祀、百官朝贺的礼仪,作为朝廷不变的制度,流传后世。
礼是因人而产生的,人生而有欲望,欲望达不到则不能没有怨愤,愤而不止就会引发争斗,有了争斗就会产生祸乱。
古代帝王厌恶祸乱,才制定礼仪来滋养人的欲望,满足人的需求,使欲望不会因为物质不足而受到限制,物质也不会因欲望太大而显得匮乏,物、欲二者相得而长,这就是礼制产生的原因。
所以,礼就是一种调养之法。
稻梁等五味是养人之口的;椒、兰、芬芳的芷草,是养人之鼻的;钟、鼓及各种管弦乐器的音声是养人之耳的;雕刻花纹是养人眼目的;宽敞的房屋以及床箦几席,是养人身体的。所以说礼是一种调养之法。
君子欲望既得到滋养而满足,又愿受到礼仪区别的限制。
所谓辨,就是辨别贵贱使有等级,长少使有差别,贫穷、富有、卑贱、尊贵都能得到相称的待遇。
因此,天子乘大辂车用蒲草做席子保养身体;身旁摆放香草,用来养鼻;前面的车衡经过嵌错装饰,用来养目;车动时,鸾铃叮铃,节奏缓和如《武》《象》二舞的乐曲,急骤时如《韶》《濩》舞曲,是用来养耳的;龙旗下,九旒低垂,是用来培养天子诚信之心。
车轮装饰着伏卧犀牛的形状,伏轼上装饰有虎皮,马肚带以鲨鱼皮制成,车轭雕刻成龙的样子,用来培养天子威严之气。驾驭大路的马,一定要调教顺驯,才能乘坐,是为了保证天子安全。
谁能知道,士人出生入死,邀立名节,正是为了养护他们的生命?
谁能知道,轻财好施,挥金如土,是为了聚集财富呢?谁知谦恭辞让、循循多礼,是为了养护平安?谁知道学习礼仪、仁义、文章、道理正是为了调养性情呢?
人若一意苟且求生,就必定死亡;一意苟且图利,就必定受害;安于懈怠、懒惰的必危,固执情性的必亡。
因此,圣人用礼仪和道义来规范一切,就能获生避死、近利远害、居安离危,事事得两全其美了。反之,若一概任情尽性,就会两者齐失。
儒家的学说使人两全其美,墨家的学说使人两皆有失,这是儒墨两家的区别。
礼是圣人治理天下的最高准则,强国固家的根本,威力施行的最佳途径,人们成就功业声名的总体纲要。
王公奉行它,可以统一天下,使诸侯臣服;不奉行就会捐弃社稷,家破国亡。
所以,坚韧的甲胄和锋利的兵器,不足以获得胜利,高大的城墙、宽深的护城河,不能保证防守坚固,严苛的法令、繁苛的刑罚,不能保证树立威严。
按礼办事,就事事成功,不按礼办事,就诸事皆废。
楚人以鲛鱼革,犀牛、兕牛皮为衣甲,坚韧如同金石;又有宛城制造的大铁矛,钻刺时犀利如锋虿之尾;军队轻利飘速,士卒像疾风骤雨一样迅猛。
然而,楚国的军队兵败于垂涉,将军唐昧战死在此地;庄蹻起兵,楚国一分为四。
这能说是由于没有坚甲利兵吗?
这是统治手段没有遵循礼制的缘故。
楚国以汝水、颖水为险阻,以岷江、汉水为护城河,以邓林与中原相阻隔,以方城山为边境。
然而,秦国军队直攻到鄢郢,一路如摧枯拉朽。
这难道是因为没有坚固的要塞和险要的阻隘吗?
这是由于统治手段没有遵循礼治的缘故。
殷纣王剖比干之心,囚禁箕子,造炮烙刑具,用来残杀无辜的人,当时臣民懔然畏惧,生死不保。
周朝军队一到,纣王的命令无人奉行,百姓不为所用,这难道是号令不严、刑罚不峻吗?
这是由于统治没有礼治之道的缘故。
古时的兵器,不过戈、矛、弓矢这几种罢了,然而,不待使用敌国就已经屈服。
城郊百姓不须聚集起来守城,城外也不须挖掘防守用的护城河,不须建立坚固的阨塞要地,不用兵机谋略,而国家平安,不畏外敌,坚固异常。没有其他原因,只不过是懂得礼义之道并且能公平地处理人际关系,役使有时,并且推诚相爱。所以,百姓听命,如影附形,如响附声。
间有不服从命令的,再用刑罚对待他,那么百姓就知道哪些是犯罪行为了。
所以,一人受刑,天下皆服。
犯罪的人对上级无怨无尤,因为他们知道错在自己。
因而,刑罚简省而威令推行无阻。没有其他原因,只因为遵循礼治之道的缘故。
所以,遵行礼义之道,万事能行;不遵此道,诸事皆废。
古时帝尧治理天下,杀一人、刑二人,天下就太平安定了。
书传说是: 威严虽然勐厉但是不可轻易采用,刑罚虽然设置但是不可轻易施行。
天地是生命的本原,先祖是宗族种类的本原,君主与业师是国家治理、安定的本原。
没有天地怎么会有生命?
没有先祖有怎么能有后代?
无君主和业师,国家怎能得到治理?
三者缺一,则无人能安。
所以,礼上奉事天,下奉事地,尊敬先祖而隆遇恩师,是礼的三项根本问题。
所以,帝王得以太祖配天而祭之,诸侯不敢怀有这种想法,大夫和士也各自有支脉的先祖,这样是为了区别贵贱。
贵贱有别,这样就得到礼的根本了。
只有天子才有郊天、祭太祖的权力,自立社以祭地则由诸侯祭祀,下及士大夫各有定制,以此表现尊贵的人敬奉最贵的神灵,卑贱的人敬奉卑贱的神灵,适合做大事的人去做大事,适合做小事的人就去做小事。
所以,统治天下的天子奉事七世宗庙,统治一国的诸侯奉事五世宗庙,拥有五乘土地的大夫可以供奉三代祖先的牌位,拥有三乘士地的士人可以供奉两代祖先的牌位,普通百姓不允许设立宗庙,这样是为了区别道德高深的人恩泽流布广阔,道德浅薄的人恩泽流布狭窄。
大祭祀飨神,崇尚玄水,俎实崇尚腥鱼,羹以大羹为先,是饮食贵本原的意思。
大祭祀飨神虽崇尚玄酒,饮用的却是薄酒;食物崇尚黄米和小米,所饭还要加稻粱;祭尸先上大羹,饱腹的却是各种肴核杂饍,这是既重视饮食的本原又兼顾实际效用的意思。
重视本原是为了展现祭祀的形式,所以叫做文;兼顾实用是为了表达祭祀的理念,所以叫做理。两者相合还是文。只有再加入礼的初始状态那种质朴性,才算有文有质,达到礼最隆盛完美的阶段了,称为大隆。
因此,樽酒尚玄酒,俎实尚腥鱼,羹尚大羹,道理是一样的。
天子大路用素色帷盖,郊祭时服麻布冕,丧服最重散麻带,道理是相同的,都是礼尚质不尚文的意思。斩衰之丧,哭声哀痛,不重形式;《清庙》这首祭歌,一人唱,三人叹和,情致殷殷,溢于歌辞之外;乐钟在架,却有时悬而不击,拊击钟架以为节拍;大瑟练丝制成朱红色弦,音质清越,却于瑟底穿孔,使声音重浊,道理也都相同,是重情不重声,亦重本原的意思。
凡礼都始于简略疏脱,加上文彩,才算完成,文彩又不可过盛,终须加以取舍,以合实用。
所以,完备之极的礼,是内在情感和外在形式全都具备的;次一等的是外在形式胜于内在情感,或者内在情感胜于外在形式,二者具其一;最下等的是内在情感完全归结为天地的本源。
天地根据礼仪之道相互协调,日月根据礼仪之道彰显光明,四季根据礼仪之道井然有序,星辰根据礼仪之道周行不殆,江河根据礼仪之道奔流不止,万物根据礼仪之道繁荣昌盛,好恶根据礼仪之道克制调节,喜怒根据礼仪之道处置恰当。
礼仪治理臣下就会和顺,用礼仪规范君上就会英明。
太史公说:完美极了!
树立隆盛完备的礼作为人道的最高准则,天下没有人能有所增损。
它情文相符,首尾呼应,富于文彩而不繁缛、有节制,明察秋毫而不苛细、使人心悦服。
天下人遵从就太平,不遵从就生祸乱;遵从者得安定,不遵从则危亡。
平民百姓无法以此为法则。
礼的本身实在深奥啊, 坚白 与 同异 理论的辨析入微,与它相比,就会丧败破灭。
礼本身实在太宏大了,那些擅自制作的典章制度,及狭隘、浅陋的理论,与它相比,就会自愧渺小,望尘莫及。
礼本身太高尚了,那些粗暴、傲慢、放纵、浅露而又轻俗自高之徒,与之相比,就会自坠形象,显露出浮薄来。
所以说,绳墨既设,就不能再以曲直相欺骗了;秤锤已悬,就不能再以轻重相欺骗了;圆规和角尺摆在那里了,就不能以方圆相欺骗了;君子精审于礼,人们就不能以狡诈虚伪相欺。
因为,绳墨是直的标准;秤锤是轻重的标准;圆规和角尺是方圆的标准;礼则是为人处事的最高标准。
那些不守礼法的人不值得待之以礼,称之为不守法术之民;遵从礼仪的人才值得以礼相待,称为守法术之士。
能得礼之中道,不偏不倚,又能事事思索,不违情理,叫做勤于思考;能思考而又不变易礼法,叫做持之以恒。
既能思考又能坚持道义,加上对礼的无比喜好,那就是圣人了。
天是高的极点,地是低下的极点,日月是明亮的极点,无究是广大的极点,圣人则是礼义之道的极点。
礼的应用表现在财物的使用上,文彩表现在贵贱的等级上,差异表现在礼节的繁简上,要领表现在礼遇的厚薄上。
文彩繁多而人情淡薄的,是过盛的礼;文彩不足而人情浓厚的,是简易之礼;文彩和人情互为表里,揉合适中,才是最合乎礼的表现。
君子能上得过盛之礼的文彩,下得简易之礼的人情,又能以中礼做得恰到好处,缓急左右不失于礼。
所以说,君子的本性就是持守中庸之道,不偏激。
能严格以礼义的范畴作为行动范畴的,是士君子。
做事超出礼的界限的,是普通百姓。
在士君子和平民百姓之间,既不像士君子那样拘泥,也不像平民百姓那样不守礼范,而是能徘徊周旋,随事曲直而变化,总不失礼之次序的,便是圣人。
所以,圣人道德深厚,是多行礼义,积累所致;恢弘博大,是礼义拓广的结果;道德高尚,是礼义隆盛原因;心智聪明,是事事尽礼的缘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