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览 恃君览

恃君就人的本能来说,爪平不足以保卫自己,肌肤不足以抵御寒暑。筋骨不足以使人趋利避害,勇敢不足以使人击退凶猛制止强悍之物。

然而人还是能够主宰万物,制服毒虫猛兽,使寒暑燥湿不能为害,这不正是人们事先有准备,并且能聚集吗?

人们可以聚集,是因为彼此都能使对方得利。

人们在群聚中能够相互得利,君主的原则就确立了。

所以,君主的原则确立了,那利益就会从群聚中产生出来了,而人事方面的准备就可以齐全了。

从前,远古时期没有君主,那时的人民过着群居的生括,只知道母亲而不知道父亲,没有父母兄弟夫妻男女的区别,没有上下长幼的准则,没有进退揖让的礼节,没有衣服鞋子衣带房屋积蓄这些方便人的东西,不具备器械车船城郭险隘这些东西。

这就是没有君主的祸患。

所以君臣之问的原则,不可不明察啊。

从上古敢来,天下灭亡的国家很多了,可是君主的原则却不废掉,因为这是对天下有利的。

所以要废掉那些不按君主原则行事的人,拥立那些按君主原则行事的人。君主的原则是什么?

就是把为人民谋利而自己不谋私利作为准则。

非滨以东,夷人居住的秽国,大解、陵鱼,其、鹿野、摇山、扬岛、大人等部族居住的地方,大都没有君主;扬州,汉水以南,百越人住的地方,敝凯诸,夫风、余靡等部族那里,缚娄、阳禺、驩兜等国家,大都没有君主,氐族、羌族,呼唐、离水以西,僰人、野人、篇笮川那里,舟人、送龙、突人等部族居住的地方,大都没有君主,雁门以北,鹰隼、所鸷、须窥等国家,饕餮、穷奇等部族那里,叔逆族那里,儋耳族居住的地方,大都没有君主。

这是四方没有君主的地方。

那里的人民象麇鹿禽兽一样,年轻人役使老年人,老年人畏惧牡年人,有力气的人就被认为贤德,残暴骄横的人就受到尊重,人们日夜互相残害,没有停息的时候,以此来灭绝自己的同类,圣人清楚地看到这样做的危害,所以为天下做长远的考虑,没有比设立天子更好的了,为一国做长远的考虑,没有比设立国君更好的了。

设立国君不是为了让国君谋私利,设立天子不是为了让天子谋私利,设立官长不是为了让官长谋私利。

等到道德衰微世道混乱的时代,然后天子才凭借天下谋私利,国君才凭惜国家谋私制,官长才凭借官职谋私利。

这就是国家一个接一个兴起、一个接一个灭掉的原因,这就是混乱灾难所以时时发生的原因。

所以忠臣和廉正之士,对内就要敢于劝谏自己国君的过错,对外就要敢于为维护臣子的道义而献身。

豫让想刺杀赵襄子,就剃掉胡须眉毛,自己动手毁坏了面容,装扮成乞丐去他妻子那里乞讨。

他的妻子说: 这个人相貌没有象我丈夫的地方,他的声音怎么这样象我的丈夫呀?

他又吞炭改变了自己的声音。

他的朋友对他说; 您所选取的道路很艰难而且没有什么功效。

要说您有决心那是对的,要说您聪明那就不对了。

凭着您的才干去请求侍奉襄子,襄子必定亲近您。

您受到亲近然后再做您想做的事,这样就会很容易而且必定能成功。

豫让笑着回答他说: 你说的这种做法是为了先知遇自己的人而去报复后知遇自己的人,是为了过去的主人而去杀害新的主人,使君臣之间的准则大乱的事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这就失去我所以要行刺的目的了。

我要行刺的目的,是为了让君臣之间的道义彰明,并不是要抛弃君臣之义选取容易的道路。

柱厉叔侍奉莒敖公,自己认为不被知遇,因而离开敖公到海边居住。

夏天吃菱角芡实,冬天吃橡树籽。

莒敖公遇难,柱厉叔辞别他的朋友要为敖公击死。

他的朋友说: 您自己认为不被知遇所以离开他,如争又要为他去死,这样看来,被知遇与不被知遇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柱厉叔说; 不是这样。

我自己认为不被知遇,所既离开了他,如今他死了我却不为他去死,这就表明他果真了解我是不忠不义之臣了。

我将为他而死,以便使后世当君主却不了解自己臣子的人感到惭愧,用以激励君主的品行,磨砺君主的节操。

君主的品行得到激励,节操受到磨砺,忠臣就有可能被了解,忠臣被了解,那么为君之道就牢固了。

长利天下杰出的凡士,考虑的是天下长远的利益,而自己必定要身体力行。

即使对现在有加倍的利益,只要对后世不利,也不去做,即使能长久安定,只要这些是为自己的子孙谋利,也不去做。

由此看来,陈无宇的贪婪可耻也很严重了,他与伯成子高、周公旦、式夷相比,虽然同是人,但取舍的不同,相差难道不是很远吗?

尧管理天下时,伯成子高立为诸侯。

尧把帝位让给舜,舜把帝位让给禹,伯成子高就辞去诸侯去耕种。

禹去见他,他正在田里耕种。

禹快步走到下风头问道: 尧管理天下时,您立为诸侯。

现在传到我这里您却辞去诸侯,这是什么原因呢?

伯成子高说: 尧的时候,不奖赏可是人们却勉力向善,不惩罚可是人们却畏惧为非。

人们不知道什么是怨恨,不知道什么是高兴,就象小孩子一样和悦。现在奖赏和惩罚很频繁,可是人们却争利而且不顺服,道德从此衰微了,谋私利的事从此兴起了,后世的混乱从此开始了。

先生您为什么不走呢?

您不要打扰我耕种的事。

说罢,面带和悦之色来覆盖种子,不再回头看禹。

当个诸侯,名声显赫荣耀,实际情况又很安逸快乐,后嗣都能得到恩惠,这些,伯成子高不须问便能知道,然而却推辞不当诸侯,这是为了以此制止后世的混乱啊!

辛宽见到鲁穆公以后说: 我从今以后,知道了我们先君周公在受封的问题上不如太公望聪明。

从前太公望被封到营丘一带滨海之地,那里是海阻山高,险要坚固的地方,所以地域日益广大,子孙越来越昌盛。

我们先君周公被封到鲁国,这里没有山林溪谷之险,诸侯从四面都可以侵入,所以地域日益缩小,子孙越来越衰撤。

辛宽出去以后,南官括进来见穆公。

穆公说: 刚才辛宽责备周公,他的话是如此如此说的。

南宫括回答说: 辛宽是个年幼无知的人,不懂道理,您难道没有听说过成王建成成周时说的话吗?

他说的是: 我营建并居住在成周,我有好地方容易被发现,不好的地方容易受责备。

所以说,做好事的人得天下,干坏事的人失天下,这是自古以来的规律。

贤德的人难道想让自己的子孙凭借山林之险来长久地干无道之事吗?

辛宽是个小人啊!

如果让燕雀为鸿鹄凤凰谋划,那一定不会得当。

它们所谋求的,只不过是瓦缝之间、屋檐之下罢了,哪里比得上鸿鹄凤凰一飞就有飞千里的志向,如果君主品德不隆厚、道义不宏大,就不飞到他的郊野。

愚昧卑下的入,他们为贤德的入谋划,也和这相同。

固陋狂妄,横加诽谤,难道不是很可悲吗?

式夷离开齐国到鲁国去,天气非常冷,城门关闭后才到达,就跟一个学生露宿城外。

冷得越来越厉害了,他就对自己的学生说; 你把衣服给我,我就能活命;我把衣服给你,你就能活命。

我是国家杰出的人,为天下着想会不得死,你是个不贤德的人,不值得爱惜生命。

你把你的衣服给我吧。

学生说。 不贤德的人,又怎么能给国家杰出的人衣服呢?

式夷长叹一声说: 哎!

道义大概行不通啦!

说罢就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了学生,半夜里冻死了。

学生终于括命了。

要说式夷的才能一定能让整个社会安定,那是不能知道的。

至于他想对别人有利的思想,那是无以复加了。

他通晓死和生的区别,仁爱之心是很诚恳的,所以他能用必死的行为来显示自己的道义。

知分通达事理的人士,通晓死生之义。

通晓死生之义,那么利害存亡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所以,晏子与崔杼盟誓时,能够不改变自己遵守的道义;廷陵季子,吴国人愿意让他当王他却不肯当,孙叔敖几次当令尹并不显得高兴,几次不当令尹并不显得忧愁。

这是因为他们都通晓理义啊。

通晓理义,那么外物就不能使之迷惑了。

楚国有个叫次非的,在干遂得到了一把宝剑。

回来的时候渡长江,到了江心,有两条蛟龙从两也缠绕住他乘坐的船。

次非对船工说。 你曾见到过两条蛟龙缠绕住船、龙和船上的人都能活命的吗?

船工蜕: 没有见到过。

次非捋起袖子,伸出胳膊,撩起衣服,拔出宝剑,说, 我至多不过成为江中的腐肉朽骨罢了,如果丢掉剑能保全自己,我何必要舍不得宝剑呢?

于是跳到江里去刺蛟龙,杀死蛟龙后又上了船。

船里的人全都得以活命了。

楚王听到这事以后,封他为执圭之爵。

孔子听到这事以后说: 好啊,不因为将成为腐内朽骨而丢掉宝剑的,大概只有次非能做到吧!

禹到南方巡视,当他渡江的时候,一条黄龙把他乘的船驮了起来。

船上的人大惊失色。

禹仰脸朝天感慨地说: 我从上天接受使命,尽力养育人民。

生和死都是命中注定的。

我对龙有什么害怕的呢?

龙伏下耳朵垂下尾巴游开了。

这样看来,禹是通晓死生之义、利害之道了。

凡是人和物,都是阴阳他育而成的。

阴阳是由天创造而形成的。

天本来就有衰微、亏缺、毁弃、隐伏,有兴盛、盈余、聚积,生息;人也有困顿、窘迫、贫穷、匮乏,有充足、富饶、显贵、成功。

这些都是天包容万物的原则,是命运不得不如此的规律。

古代的圣人不因自己的私念伤害神性,只是安然地对待罢了。

晏予与崔杼盟誓。

崔杼的誓词说: 不亲附崔氏而亲附齐国公室的,遭受祸殃!

晏子低下头含了血,仰起头向上天呼告说, 不亲附齐国公室而亲附崔氏的,遭受这祸殃!

崔杼很不高兴,用矛顶着他的胸,用戟勾住他的颈,对晏子说; 你改变你的话。那么我跟你共同享有齐国;你不改变你的话,那么现在就杀死你! 晏子说: 崔子,你难道没有学过《诗》吗?

《诗》中说: 密麻麻的葛藤,爬上树干桂头。

和悦近人的君子,不以邪道求福。

我难道能够以邪道求福吗?

你考虑考虑这些话吧!

崔杼说; 这是个贤德的人,不可以杀死他。

于是崔杼撒去兵器离开了。

晏子拉着车上的绳索上了车,他的车夫要赶马快跑,晏子抚摸着车夫的手说: 安稳点,不要失去常态!

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

鹿生长在山上,可是它的命却掌握在厨师手里。

如今我的命也有人掌握着了。

晏子可以说是懂得命了。

命指的是不知为什么会这样但却终于这样了。

靠耍聪明乖巧来做事的人,是不能领会这些的。

所以命这东西,靠近它未必能得到,离开它未必能失去。

国家杰出的人知道命是如此,所以按照义的原则决断,安然地对待它。

白圭向邹公子夏后启问道; 正直之士的节操,平民百姓的志向,三家分晋的事情,这些都是天下最杰出的。

因为我住在晋国,所以能经常听到晋国的事情,不曾听到过正直之士的节操、平民百姓的志向。

希望能听您说一说。

夏后启说; 我是鄙陋之人,哪里值得问?

白圭说; 希望您不要推辞。

夏后启说: 认为可以做,所以就去做,做了,天下谁都不能禁止他,认为不可以做,所以就不去做,他不去做,夭下谁都不能驱使池。

白圭说; 利益也不能驱使他吗?

威严也不能禁止他吗?

夏后启说; 就连生存都不能驱使他,那么利益又怎么足以驱使他呢?

连死亡都不足阻禁止他,那么祸害又怎么足以禁止他呢?

白圭无话回答。

夏后启告辞走了。

役使贤德之人和不肖之人方法不同:役使不肖之人用赏罚,役使贤德之人用道义。

所以贤明的君主役使自己的臣属一定要根据道义,慎重地施行赏罚,然后贤德之人和不肖之人就都能为自己所使用了。

召类物类相同的就互相招引,气味相同的就互相投合,声音相同的就互相应和。

所以敲击宫则其他的宫与之共鸣,敲击角则其他的角与之共振。

用龙就能招来雨,凭形体就能找到影子。

祸与福的到来,一般人认为是天命,哪里知道它们到来的原因?

所以国家混乱不仅仅是内部混乱,又必定会招致外患。

国家仅仅是内部混乱未必会灭亡,招致外患就无法保存了。

凡是用兵作战,应该用在有利的地方,用在符合道义的地方。

攻打混乱的国家就能使之屈服,敌国屈服,那幺进攻的国家就有利;攻打混乱的国家就符台道义,符台道义,都么进攻的国家就荣耀。

既荣耀又有利,中等才能的君主尚且会去做,更何况贤明的君主呢?

所以割让土地,献出宝器,奉上金戈利剑,言辞卑谦,屈服于人,这些都不足以制止别国的进攻,只有国家治理得好才足以制止别国的进攻。

国家治理得好,那么图利的就不来进攻了,图名的就不来讨伐了。

凡是发动攻伐的,不是图利就一定是图名。

名利都得不到,国家即使强大,也不会发动进攻了。

战争的由来已经很久了。

尧在丹水边作战,以便使南蛮归服,舜击退了苗民,改变了他们的习俗,禹攻打曹、魏,屈骜,有扈,以便推行自己的教化。

由三王往上,本来都用过是。

对发生混乱的国家就用兵,对治理得好的国家就不用兵。

一个国家冶理得很好却去攻打它,没有比这更不吉祥的了,一个国家发生混乱却不去讨伐它,对人民的残害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这就是根据治乱不同而采取的不同策略,用文和用武就是由此发生的。

用文是喜爱的表露,用武是厌恶的表现。

喜爱或厌恶都遵循道义的原则,用文或用武都有常规,这是圣人的根本。

这就如同寒暑的更造一样,时令到了就做相应的事情。

圣人不能改变时令,却能使所做的事情适应时令。

做的事情适应时令,取得的功效就大。

士尹池为楚国出使到宋国去,司城子罕宴请他。

子罕南边邻居的墙向前突出却不拆了它取直,西边邻居家的积水流过子罕的院子却不加制止。

士尹池询问这是为什么,司城子罕说: 南边邻居家是工匠,是做鞋的。

我要让他搬家,他的父亲说: 我家靠做鞋谋生已经三代了,现在如果搬家,那么宋国那些要买鞋的,就不知道我的住处了,我将不能谋生。

希望相国您怜悯我。 因为这个缘故,我没有让他搬家。

两边邻居家院子地势高,我家院子地势低,积水流过我家院子很便利,所以没有加以制止。

士尹池回到楚国,楚王正要发兵攻打宋国,士尹池劝阻楚王说; 不可攻打宋国。

它的君主贤明,它的国相仁慈。

贤明的凡能得民心,仁慈的人别人能为他出力。

楚国去攻打它,大概不会有功,而且还要为天下所耻笑吧!

所以楚国放弃了宋国而击攻打郑国。

孔子听到这事以后说。 在朝廷上修养自己的品德,却能制胜敌军于千里之外,这大概说的就是司城子罕吧!

宋国处在三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之间,子罕当相的时候,一直没有受到侵犯,四方边境都很安宁,子罕辅佐平公、元公、最公一直到身终,这大概正是因为他既仁慈又节俭吧!

所以仁慈和节俭的功效太大了。

因此,天子理事的朝堂用茅草覆盖屋顶,用蒿杆做柱子,土台阶只有三级,用这些来表示节俭。

赵简子要攻打卫国,派史默去卫国观察动静,约定一个月为期。

过了六个月史默才回来!赵简子说; 怎么去了这么长时间呢?

史默说: 您要攻打卫国是为了谋取利益,结果反要遭受祸害,这个情况您还不了解啊。

如今卫国蘧伯玉当相,史鳅辅佐卫君,孔子当宾客,子贡在卫君面前供茬邋,他们都很受卫君信任。《周易》中说: 涣其群,元吉。

涣 是贤德的意思, 群 是众多的意思, 元 是吉的开始的意思。 涣其群元吉 ,是说他的辅佐有很多贤德之人。

于是赵简子才按兵不动。

凡是进行谋划,都是因为有疑惑。

有疑惑,就要按照义的原则决断事情。

按照义的原则决断事情,那么谋划就不会失当。

谋划不失当,那么名声和实利就会跟着到来。

贤明君主行事,难道一定要弄得旗倒将死然后才知道胜败吗?

明察事理,得失荣辱就能确定了。

所以夏商周三代所尊崇的,没有什么比得上贤德。

达郁凡是人都有三百六十个骨节,有九窍、五脏,六腑。

肌肤应该让它细密,血脉应该让它通畅,筋骨应该让它强壮,心志应该让它平和,精气应该让它运行。

这样,病痛就无处滞留,恶疾就无法产生了。

病痛的滞留;恶疾的产生,是因为精气闭结。

所以,水闭结就会变污浊,树闭结就会生蛀虫,草闭结就会枯死。

国家也有闭结的情形。

君主的道德不通达,百姓的愿望不能实现,这就是国家的闭结。

国家的闭结长期存在,那么各种邪恶都会一齐产生,所有灾难都会一起到来了。

高官与下民的互相残害,就由此产生了。

所以圣贤的君壬尊重豪杰和忠臣,这是因为他们敢于直言劝谏而且能排除阻塞。

周厉王残害百姓,国人都指责他。

召公把这情况告诉丁周厉王,说; 百姓们不能忍受您的政令了!

厉王派卫国的巫者监视敢于指责的人,抓到以后就杀掉。

都城内没有人敢再讲话,彼此在道上相遇只是用眼看看而已。

厉王很高兴,把这种情况告诉了召公,说: 我能消除人们的怨言了!

召公说: 这只是阻止人们的指责,并不是消除人们的怨言啊。

堵塞人们的嘴,其危害比堵寒流水还厉害。流水被堵塞,一旦决口,伤人必定很多。

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应该排除阻塞,使水畅流,治理凡民的人应该引导人民,让人民尽情讲话。

所以,天子处理政事,让公卿列士直言劝谏,让好学博闻之人献上讽谏诗歌,让乐官进箴言,让乐师吟诵讽谏之诗,让平民把意见转达上来,让身边的臣子把规劝的话全讲出来,让同宗的大臣弥补天子的过失、监督天子的政事,然后由天子斟酌去取,加以实行。

因此,下边没有遗漏的善言,上边没有错误的举动。

如争您堵住下边人的嘴,从而铸成君王的过错,恐怕要成为国家的忧患。

厉壬不听他的劝告。

过了三年,国人把厉王放遂到彘地。

这就是闭结造成的祸害。

闭结就是丧失阳气。

周鼎上刻铸着鼠形图案,让马踩着它,就是因为它属阴。

丧失阳气,这是亡国的特征。

管仲宴请齐桓公。

天已经黑了,桓公喝得很高兴,让点上烛火接着喝。

管仲说: 白天招待您喝酒,我占卜过,至于晚上喝酒,我没有占卜过。您可以走了。

桓公很不高兴,说。 仲父您年老了,我跟您一块享乐还能有多久呢!

希望夜里继续喝酒。

管仲说: 您错了。

贪图美昧的人道德就微薄,沉湎于享乐的人最终要忧伤。

壮年懈怠就会失去时机,老年懈怠就会丧失功名。

我从现在开始将对您加以勉励,怎么可以沉湎在饮酒中呢!

管仲可以说是能树立品行了。

凡是品行的堕落在于过分享乐,现在虽然宴乐,态度却越发严正,品行的败坏在于过分尊贵,现在君主想留下,他却不答应。

他申明白己的意志,按照原则行事,不因为尊贵和享乐就加以改变,用这种态度来侍奉自己的君主。

这就是桓公之所以成就霸业的原因啊。

齐湣王对列精子高言听计从。有一次列精子高穿着熟绢做的衣服,戴着白绢做的帽子,穿着粗劣的鞋子,天刚亮就特意在堂下撩起衣服走来走去,对自己的侍从说: 我的样子怎么样? 侍从说: 您又美好又漂亮。

列精子高子是走到井边去照看,分明是个丑陋男子的形象。

他慨叹者说: 侍从因为齐王对我言听计从,就这样的曲意迎合我啊!

更何况对于听信实行我的主张的齐王呢?

对大国君主来说,人们曲意迎合他,也就更厉害了,可他自己却无法看见自己的缺点,这样,国破身亡也就没有多久了。

谁能够帮他照见自己的缺点,大概只有贤士吧!

人都知道喜欢镜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却厌恶贤士指明自己的缺点。

镜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功用很小,贤士能指明自己的缺点,功绩很大。

如果只知得到小的,而丢掉大的,这是不知道类比啊。

赵简子说: 赵厥热爱我,尹铎不热爱我。

赵厥劝谏我的时候,一定在没有人的地方;尹铎劝谏我的时候,喜欢当着别人的面纠正我,一定让我出丑。

尹铎回答说, 赵厥顾惜您的出丑,却不顾惜您的过错,我顾惜您的过错,却不顾惜您的出丑。

我曾经从老师那里听到过如何观察人的相貌。相貌敦厚而且是黄色的能够承受住出丑。

我如果不在别人面前纠正您,恐怕您不能改正啊。

这就是简子的贤明之处。

君主贤明,那么臣子的谏言就严刻。

如果简子不贤聪,那么尹铎最终连在赵地存身都不能,更何况呆在简子身边呢?

行论君主的所作所为,与平民不同。

形势不好,时机不利,可以恃奉仇敌以便求得生存。

君主掌握着人民的命运。

掌握着人民的命运,是重大的责任,不能以恣心所欲为能事。

平民如果在国内也这样做,那就不能在乡里容身了。

尧把帝位让给了舜。

鲧当诸侯,他对尧发怒说: 符合天道的就当帝王,符合地道的就当三公。

如今我符合地道,却不让我当三公。

鲧认为尧这样做是丧失了原则,想得到三公的职位。

他的愤怒超过了猛兽,想发动叛乱。

他象猛兽把角并排起来一样固城自守,象猛兽举起尾巴一样立旗为号。

舜召见他他不来,在野外游荡,以便给舜制造祸患。

舜于是在羽山杀死了他,用锋利的吴刀肢解丁他。

禹对此不敢怨恨,反而侍奉舜。

他担任了司空之职,疏导洪水。

他晒得面孔黧黑,累得步履艰难,七窍不能畅通因而很得舜的欢心。

从前纣王暴虐无遭,杀死梅伯把他做成肉酱,杀死鬼侯把他做成肉干,在宗庙里用来宴请诸侯。

文王流着眼泪为此叹息。

纣王担心他背叛自己,想杀死文王灭掉周国。

文王说, 父亲即使无道,儿子敢不侍奉父亲吗?

君主即使无道,臣子敢不恃奉君主吗?

君主怎么可以背叛呢?

纣王于是赦免了他。

天下人听到这件事,认为文王畏惧在上位的人而哀怜在下位的人。

所以《诗经》中说; 就是这个周文王,言与行小心翼翼。

心地光明侍奉上天。因而得来大福大吉。

齐国攻打宋国,燕王派张魁率领燕国士兵去帮助齐国,齐王却杀死丁张魁。

燕王听到送梢息,眼泪一行行落下来,召来有关官员告诉他说: 我派是参战可是齐国却杀死了我的使臣,我要立即发兵攻打齐国。

官员接受了命令。

凡繇进来谒见燕王,劝谏说: 从前认为您是贤德的君主,所以我愿意当您的臣子。

现在看来您不是贤德的君主,所以我希望辞官不再当您的臣子。

燕昭王说: 这是什么原因呢?

凡繇回答说: 松下之难,我们的先君不得安宁而被俘。

您对此感到痛苦,但却侍奉齐国,是因为力量不足啊。

如今张魁被杀死,您却要攻打齐国,这是把张魁看得比先君还重。

燕王说; 好吧。

凡繇请燕王停止出兵,燕王说: 然而应该怎么办?

几繇回答说; 请您穿上丧服离开官室住到郊外,派遣使臣到齐国,以客人的身分去谢罪,说: 这都是我的罪过。

大王您是贤德的君主,哪能全部杀死诸侯们的使臣呢?

然而燕国的使臣独被杀死,这是我国选择人不慎重啊。

希望能够让我改换使臣以表示请罪。

使臣到了齐国,齐王正在举行盛大宴会,参加宴会的近臣、官员、待从很多,于是让使臣前来禀告。

使臣禀告,说是燕王非常恐惧,因而来请罪。

使臣说完了,齐王又让他重复一遍,以此来向近臣,官员、侍从炫耀。

于是齐王就派出地位低微的使臣去让燕王返回宫室届住。

这就是后来齐国之所以在济水一带被燕国打败的原困,齐国因而变得很虚弱。

七十余座被攻下的城邑,如果没有田单,几乎不能收复。

齐湣王凭借着强大的齐国,因为骄横而使国家残破,田单凭借着即墨城,却能立下大功。

古诗说: 要想毁坏它,必先把它重叠起;要想摔倒它,必先把它高举起。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

重叠起来却能不被毁坏,高举起来却能不被摔倒,大概只有有道之人能做到吧!

楚庄王派文无畏出使齐国,途经宋国,没有事先借道。

等他返回的时傧,华元对宋昭公说: 他去的时候不借道,回来的时候也不借道,这是把宋国当成楚国的边远城邑了。

从前楚王眼您会猎时,在孟诸故意鞭打您的车夫。请您允许杀掉文无畏。

于是就在扬粱的堤防上杀死了文无畏。楚庄王正悠闲地把手揣在衣袖里,听到达消息后说; 哼!

就拂袖而起,来不及穿鞋、佩剑、乘车,奉鞋的侍从追到庭院中才给他穿上鞋,奉剑的侍从追到寝门才给他佩上剑,驾车的驭者追到蒲疏街市上才让他乘上车。

接着住在了郊外。

发兵围困宋国九个月。

宋国人彼此交换孩子杀了吃掉,劈开尸骨来烧火傲饭。

宋国君主脱去衣服,露出臂膀,牵着纯色牲,表示屈服,述说困苦状况,说: 贵国如果打算赦免我的罪过,我将唯命是从。

庄王说: 宋国君主的话很诚恳啊!

因此就后退了四十里,驻扎在卢门那里,两国媾和以后就返回去了。

大凡事情的根本在于君主,君主的弊病,在于重事而轻人。

轻视人,那么事情就会处于困境。

现在臣子死得不应该,楚庄王亲自率领士兵加以讨伐,可以说是不轻视人了。

宋国君主表示屈服述说困苦状况之后,楚庄王就退军了,可以说是不会处于困境了。

他在汉水之北盟会诸侯,回国之后用饮至之礼向祖先报功,所以能如此,大概是因为他一进一退都根据义的原则吧,单凭强大是不足以达到这个地步的。

骄恣亡国的君主,必然骄傲自满,必然自以为聪明,必然轻视外物。

骄傲自满就会傲视贤士,自以为聪明就会独断专行,看轻外物就会没有准备。

没有准备就会召致祸患,独断专行君位就会危险,傲视贤士听闻就会闭塞。

要想不闭塞,必须礼贤下士;要想君位不危险,必须得到众人辅佐,要想不召致祸患,必须准备齐全。

这三条,是君主治理国家的最大原则。

晋厉公奢侈放纵,喜欢听信谗人之言,他想把他的大臣们都除掉,提拔他身迎的人为官。

胥童对厉公说。 一定要先杀掉三个姓郄的。

他们家族大,对公室有很多怨恨,除掉大家族,就不会威逼公室了。

厉公说; 好吧。 于是就派长鱼矫在朝廷上杀死了郄犨、郄锜、郄至,陈列他们的尸体示众。

接着厉公到匠丽氏那里游乐,栾书,中行偃劫持并囚禁了他。

诸侯们没有人援救他,百姓们没有几哀怜他。

过了三个月,就把他杀死了。

君主的弊病,在于只知道自己能危害别人,却不知道如果所害的人是不该害的反而会自己遭殃。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智谋短浅啊。

智谋短浅就不知道事物的变化,不知道事物变化的人一举一动都会危害自己。

魏武侯谋划事情总是很得当,有一次他在朝廷中捋袖伸臂大声说: 大夫们的谋虑,没有人赶得上我了。

只站了一会儿,这句话就说了好几遍。

李悝快步走上前说: 从前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成就了很大功业,退朝以后却面有忧色。

身军官的人说: 大王您成就了很大的功业,退朝以后却面有忧色,请问这是什幺原因?

庄王说: 仲虺有话,我很喜欢。

他税: 诸侯的品德,能为自己选取老师的,就会称王天下,能为自己选取朋友的,就会保存自身,所选取的人不如自己的,就会遭到灭亡。

如今凭着我这样不贤德,臣子们的谋划,又都赶不上我,我大概要灭亡了吧!

李悝接着又说道: 这就是成就霸王之业的人所忧虑的,可是您却偏偏自夸,那怎么可以呢? 武侯说: 你说的好。

君主的弊病,不在于自己看轻自己,而在于自己看重自己。

自己看重自己,那么该接受的意见就会加以拒绝。

该接受的意见加以拒绝,那么进谏之路就堵塞了。李悝可以说是善于劝谏自己的君主了,他一劝谏,就让武侯更加懂得了当君主的原则。

齐宣王修建大宫室,规模之大超过了一百亩,堂上设置三百座门。

凭着齐国选样的大国,修建了三年还没有能修建成。

臣子们没有人敢劝阻齐王。

春居向宣王说: 楚王抛弃了先王的礼乐,音乐因此变得轻浮了,请问楚国算是有贤明君主吗?

宣王说; 没有贤明君主。

春居说: 所谓的贤臣数以千计,却没有人敢劝谏,请问楚国算有贤臣吗?

宣壬说: 没有贤臣。

春居说: 如争您修建大富室,富室之大超过了一百亩,堂上设置三百座门。

凭着齐国这样的大国,修建了三年仍不能够修建成。

臣子们没有人敢劝阻,请问您算是有贤臣吗?

宣王说; 没有贤臣。

春居说: 我请您允许我离开吧!

说完就快步走出去。

宣壬说; 春子!

春子!

回来,为什么这么晚才劝阻我呢?

赶紧召来记事的官员说, 写上,我不贤德,喜欢修建大官室。

春子阻止了我。

对于劝谏,不可不认真考虑。

不敢劝谏的人,并不是不想劝谏。

春居想要做的跟别人相同,而他采用的劝谏的方法跟别人不一样。

宣王如果没有春居,几乎要被天下人耻笑了。

由此说来,亡国的君主,大都象宣王一样,然而他们的祸患在于没有春居那样的臣子。

所以那些敢于劝谏的忠臣,也应顺势加以劝谏,这是不可不慎重对待的。

这是成败的根本啊。

赵简子把鸾徼沉没到黄河里,说; 我曾经爱好音乐女色,鸾徼就给我弄来,我曾经爱好宫室台榭,鸾徼就给我修建,我曾经爱好良马好驭手,鸾徼就培我找来。

如今我爱好贤士六年了,可鸾徼不曾举荐过一个人。

这是助长我的过错、磨灭我的长处啊。

所以象简子这样的人,是能严格地依照原则审察责求自己的臣子了。

对自己的臣子依照原则审察责求,那么就可以跟他一起为善,而不可以跟他一起为非,可跟他一起做正直的事,而不可以跟他一起做邪曲的事。

这是夏商周三代的美好教化

观表凡是衡量人心,观察事物,不可不精审,不可不深人。

天算是很高了,而日月星辰云气雨露却不曾休止过,地算是很大了,而水泉草木飞禽走兽却不曾灭绝过。

凡是处于天地之问四方之内的,本来都应该尽力做到互安互利,可是它们之间互相危害的,却数不胜数。

人和事情也都是如此。

事情取决于人心,人心取决于欲望。

欲望投有限度的,人心也役有限度。

人心没有限度的,那么他的新作所为就不可以被了解了。

人的心思隐藏着,难以窥见,就象深渊难以测量一样。

所以圣人考察事情必先观察行事之人的志向。

圣人之所以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能先知先置,要先知先觉必须审察征兆和表象。

没有征兆表象却想先知先觉,就是尧、舜也和一般人一样不可能做到。

虽然真象易于观察,假象难于考查,圣人不论对哪种情况都不可以匆忙下结论。

一般人不能审察征兆和表象,所以就无法达到先知先觉了。

无法达到先知先觉,就认为先知者是靠神力,是靠侥幸。

其实先知并不是靠神力,并不是靠侥幸,而是圣人根据征兆表象看到事理不得不如此。

郈成子、吴起就接近于先知先觉了。

郈成子为鲁国聘问晋国,路过卫国,卫国的右宰谷臣留下并宴请他,右宰谷臣陈列上乐器奏乐,乐曲却不欢快,喝酒喝到畅快之际,把璧玉送给了郈成手。

郈成子从晋国回来,经过卫国,却不向右宰谷臣告别。

他的车夫说; 先前右宰谷臣宴请您,感情很欢洽,如今为什么重新经过这里却不向他告别?

郈成子说: 他留下我并宴请我,是要跟我欢乐一番。

可陈列上乐器奏乐,乐曲却不欢快,这是向我表示他的忧愁啊。

喝洒喝的正畅快之际,他把璧玉送给了我,这是把璧玉托付给我啊。

如果从这些迹象来看,卫国大概有祸乱吧!

郈成子离开卫国三十里,听到宁喜作乱杀死卫君,右宰谷臣为卫君殉难,就掉转车子回去哭悼谷臣,哭了三次然后才回国。

到了鲁国,派人去接右宰谷臣的妻子孩子,把住宅隔开让他们与自己分开居住,分出自己的俸禄来养活他们。

右宰谷臣的族子长大了,郈成子把鐾玉还给了他。

孔子听到这件事,说; 论智慧可以通过隐微的方式跟他进行谋划,论仁德可以托付给他财物的,大概就是郈成子吧!

郈成子观察右宰谷臣,真是深人精妙了。

不观察他做的事情,而观察他的思想,可以说是能观察人了。

吴起冶理西河郡,王错向魏武侯诬陷他,武侯派人召他回来。

吴起到了岸门,停下车子休息,望着西河,眼泪一行行流了下来。

他的车夫对他说: 我私下观察您的志向,您把抛弃天下看得象抛弃鞋子一样。

如今离开西河却哭泣,这是为什么昵?

吴起擦掉眼泪回答他说: 你不知道啊。

国君如果真的了解我,让我把自己的才能都发挥出来,一定可以灭掉秦国,凭着西河就可以成就王业。

现在国君听信谗人之言,不了解我,西河不久就会成为秦国的了,魏国从此就要削弱了。

结果吴起离开魏国到了楚国,西河全部归人秦国。

魏国一天天削弱,秦国一天比一天强大。

这就是吴起事先预见到这种情况固而哭泣的原因啊。

古代善子相马的人,寒风是观察品评马的口齿,麻朝观察品评马的面颊,子女厉现察品评马的眼睛,卫忌观察品评马的须髭,许鄙观察品评马的臀部,投伐褐观察晶评马的胸肋管青观察品评马的嘴唇,陈悲观察品评马腿,秦牙观察品评马的前部,赞君现察品评马的后部。

所有这十个人,都是天下的良工巧匠。

也们用来相马的方法不同,但他们看到马的一处征象,就能知道马骨节的高低,腿脚的快慢,体质的强弱,才能的高下。

不仅相马是这样,凡也有征兆,事情和国家都有征兆。

圣人往上知道千年以前的事,往下知道千年以后的事,并不是靠猜想,而是有根据的。

绿图幡薄这些吉祥征兆,就从此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