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列传 卷三十七

寇俊字祖俊,是上谷昌平人。

祖父寇赞,魏南雍州刺史。

父亲寇臻,安远将军、郢州刺史。

寇俊性情宽厚文雅,从小懂事有气量,喜欢学习记忆力好。

兄长寇祖训、寇祖礼和寇俊,都有志行。

整个家庭都友好和睦,祖孙同居。

其父去世虽然时间很久,但是还是在他平生所居住的房屋内,设置布帷帐帘几杖等物,按时节依次祭拜,流着泪陈献牺牲,如同祭祀宗庙。

好事坏事,肯定要先加以禀报,离家远行往返,也都要禀报。

性情又廉洁宽厚,不谋求财利。

家人曾经责物给他人,获利五匹绢。

寇俊后来知道了,说道: 不好的树木下的阴凉,暂时休息也不行;盗泉的水,不能随便喝。

获得钱财却丧失德行,我是不愿意这样做的。 于是寻找到买主归还给他。

寇俊平时的意愿就是如此。

以选为魏孝文帝挽郎,任命为奉朝请。

大乘贼反叛,燕赵动乱不安,寇俊参与监督军事束讨,以功而授予员外散骑侍郎,升迁尚书左民郎中。

因为居母丧而没有赴任。

正光三年,授予轻车将军,调任扬烈将军、司空府功曹参军,转任主簿。

当时灵太后摄政,减去十分之一享受俸禄的官吏,建造永宁佛寺,令寇俊掌管此事。

建造费用极多,掌管的官吏却不能欺瞒。

寺庙建成后,十分壮丽。

灵太后给予嘉奖,授予左军将军。

孝昌年问,朝廷商议认为国用不足,于是设置盐池都将,官位与上郡相等。

先后任此职务者,多有侵占隐没。

于是任命寇俊任此职。

加龙骧将军,依然任主簿。

永安初年,华州百姓史底与司徒杨椿争田产而打官司。

长史官员以下,以杨椿为权贵,因此都说杨椿有理,要将田地给杨椿。

寇俊说: 史底是穷困百姓,杨公强行夺其土地。

如果要损不足而给有余,大家都如此认为,我不敢听命。 于足将地还给史底。

孝庄帝后来知道丁这件事,嘉奖寇俊守正不挠,马上委任为司马,赐给一百匹帛。

那些替杨椿说话的,都受到了谴责。

二年,出京城任左将军、梁州刺史。

当地风俗野蛮,很多人成为盗贼。

寇俊下令郡县建立学校,劝导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勉励礼让,数年之中,民情风俗得以全面改革。

梁朝派遣将领曹琰之镇守魏兴,天天构筑工事。

曹琰之经常派遣军队侵扰边境,边境之人都很担心。

寇俊派遣长史杜休道率兵攻克魏兴城,活捉曹琰之。

曹琰之是梁朝大将曹景宗最小的弟弟。

从此梁朝人都害怕了。

适逢魏朝发生了很多事件,梁州又处在僻远之处,梁朝知道梁州没有外援,于是派遣大军驻扎在魏兴,目的是攻取梁州。

寇俊安抚激励将士,大家都愿舍命报效。

梁人得知其受到众人忠心拥戴,不敢来攻。

寇俊任州刺史俭朴清苦,不置办产业。

任职期满离任时,其儿子等人都是步行回去。

州吏和百姓送行,一路上留恋不舍,经历多时才出了州境。

大统二年,柬魏委任寇俊为洛州刺史,寇俊因此密谋来归。

五年,率领全家和亲属共四百余人入关,授任秘书监。

当时统军治国各种事务都开始兴办,经史典籍散逸,寇俊选置令史,抄写收集经典书籍,四部群书逐渐得以完备。

加镇东将军,封西安县男,食邑二百户。

十七年,任命为靼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

寇俊因为年老请求辞职,太祖没有同意。

于是自称疾病严重,不再入朝。

魏恭帝三年,赐姓若口引氏。

孝置查登基,进爵位为子爵,食邑增加五百户。

亘递元年,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增封食邑合前所封共二千户。

寇俊虽然年迈,但是志向和见识未衰减,教授子孙,必先教礼法。

世宗尊儒重道,特别钦赏寇俊,多次加以嘉奖恩赏,想与其相见。

寇俊无从推却,只好入朝晋见。

世宗与他同席而坐,乘便请教洛阳旧事。

寇俊身高八尺,胡须鬓角雪白,容貌举止端庄安详,说话声音洪亮。

帝与他交谈,不自觉地多次往前移动。

当寇俊告辞时,帝亲自握住他的手说: 公年龄和德望都很高,朕为之钦尚,所谈之事,寄希望于公最好能够多见面,以慰抚我悬念之心。 安排皇帝的坐驾令在帝面前乘坐驰出。

帝望着左右的人说: 这样的事,衹有积善的人可以得到。

不仅仅是见重当世,而且也会传之万古。 当时人都认为是一大荣耀。

保定三年去世,终年八十岁。

高祖叹惜他的去世,获赠本官,加冀定瀛三州诸军事、冀州刺史,谧号称为五。

寇俊笃守仁义,五服之内宗亲中的孤儿,衣食好坏,与之相共。

年少时为司徒崔光赏识,崔光令儿子崔励与寇俊结为朋友。

寇俊每次拜访崔光,经常都是交谈整天。

小宗伯卢辩以寇俊功业和操行都很好,待以老师和友人的礼仪。

每当有了空闲的时候,就拜访寇俊亲切交谈整天。

经常对人说: 见不到西安君,心中的烦恼无法驱除。 寇俊得到学识渊博通达人士的敬重都如此例。

寇俊子寇奉,官爵至仪同三司、大将军、顺阳郡守、洵州刺史、昌国县公。

寇奉弟弟寇颐,从小喜好学习,最有名气。

居丧过分哀伤以致身体受损伤。

官职历任仪同大将军,掌朝、布宪、典祀下大夫,小纳言,爵位濩泽郡公。

韩褒字弘业,原籍是颖川颖阳人。

徙居昌黎。

他祖父韩瓖,任魏镇西将军、平凉郡守,爵位安定郡公。

他父亲韩演,任征虏将军、中散大夫、恒州刺史。

韩褒从小便有志向,喜欢学习却不拘泥于章句。

他的老师觉得奇怪而问他。

回答说: 文字之间,常常受到教诲诱导。

但是争论比较异同,请老师任凭我自己的喜好。 老师因此非常看重他成人后,学习经史典籍,深沉有远略。

魏建明年间,开始担任的官职为奉朝请。

加封强弩将军,调任太中大夫。

适逢魏室丧乱,韩褒至夏州避难。

这时太祖任当地刺史,向来听闻其名,待之以客礼。

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害,各将领派使者迎接太祖。

太祖向他询问如何确定去留。

韩褒说: 现在王室衰落,天下混乱。

使君你天资英武,用恩惠团结了将士人心。

贺拔公突然遇难,人心惶恐惊骇。

寇洛自知庸下懦弱,委身而寄托于使君。

如果控制兵权,占据关中之地,这是上天所授,还疑虑什么!

而且侯莫陈悦作乱而迅速自取其祸,他不是乘胜进取平凉,反而自行逃跑,将军队带至洛水扎营。

眼光见识如同井底之蛙,使君前往必定可以擒获。

非凡的功勋,就在此一举。

时机难以得到却容易失去,诚心希望使君认真考虑。 太祖接受了此建议。

太祖任丞相,荐举韩褒为录事参军,赐姓侯吕陵氏。

大统初年,升迁行台左丞,赐予三水县伯。

不久转任丞相府属,加中军将军、银青光禄大夫二年,梁朝军队往北侵犯商洛地区,东魏又攻打樊邓,于是任命韩褒为镇南将军、丞相府从事中郎,出镇淅郦。

过了二年,征回朝廷任为丞相府司马,进爵为侯。

出京为北雍州刺史,加卫大将军。

该州北面为山区,有不少盗贼。

韩褒秘密侦访,都是豪族所为,于是假装不知道,对他们十分客气礼貌。

对他们说: 我这位刺史是一介书生,怎么会知道如何剿除盗贼,只好依赖你们大家共同与我分忧。 于是将所有为患于乡里的凶狠狡黠的年轻人召集起来,任为主帅,分管各地界。

假如发生盗贼之事而没有擒获,当事人便处以故意放纵之罪。

于是被署为主帅的各人,没有谁不惶恐害怕。

这些人叩头承认: 以前那些盗贼之事,都是我们做的。 所有同伙,都列出姓名。

有些逃亡隐匿的,也全告知其所在之处。

韩褒将盗贼名单收藏好。

随后在州门上张贴巨大榜文: 认识到自己所犯盗贼之事的,迅速前来自首,可以免罪。

在本月之内不自首的,公开行刑,陈尸于众,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用以奖赏先自首的人。 旬日之间,全部盗贼都自首完毕。

韩褒对照名单,没有一点差异。

全部都免去其罪,让其自新。

从此盗贼绝迹。

调入朝廷为给事黄门侍郎。

九年,调任侍中。

十二年,授予都督、西凉州刺史。

羌胡民族风俗,轻视贫困弱小者,推崇豪富之家。

豪富之家,欺凌剥夺小民,将之视为奴仆。

所以贫困者越来越穷,富豪者越来越富。

韩褒于是招募穷人,充任战士,优待其家庭,免除徭役赋税。

又调富人财物救济贫困者。

每当西域的货物和商人来到,先让贫困者进行交易。

于是贫富逐渐均衡,户口增加很多。

十六年,加大都督、凉州诸军事。

魏废帝元年,转任会州刺史。

二年,晋升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不久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为公。

武成三年,征入朝廷为御伯中大夫。

惺宣二年,转任司会。

三年,出京城为汾州刺史。

该 面与太原相连接,正对千里径。

以前查寇经常入侵,造成百姓农业荒废,前后刺史,都无法防御。

韩褒来到后,正遇寇至,韩褒于是不下所属各县。

各地人由于没有来得及防备,所以很多人遭到抢掠。

齐人高兴而相互说: 汾州不知道我们前来,事先没有调集军队。

现在我们回去,肯定是无法追击我们。 因此放松警惕,不设立营垒。

韩褒预先准备好精锐将士,埋伏在北山中,分兵占据险要,邀截其回归之路。

乘其松懈,伏兵进攻,全部加以擒获。

以前的惯例,擒获的俘虏,都囚送京城。

韩褒为此而上奏说: 擒获的贼众数量不多。

俘获后再加以侮辱,衹会增加他们的忿恨。

请求全都放回。以德报怨。 诏书同意。

从此以后来犯的军队越来越少。

四年,升迁迥逃封三州诸军事、河州总管。

玉和三年,调任凰塑刺史。

不久因为年老而申请离职,诏书同意。

五年,委任为少保。

整壶先后在三位皇帝手下任职,以忠厚而被赏识。

直担对他很尊敬和器重,常常以老师之礼相待。

每当朝见,都诏令赐给座位,然后开始讨论政事。

七年,去世。

获赠泾岐燕三州刺史。

谧号称为贞。

其子韩继伯继嗣。

赵肃字庆雍,是河南洛阳人。

世代在河西居住。

当沮渠氏被减时,他曾祖父赵武才归附于魏,被赐予金城侯爵位。

他祖父趟兴,为中书博士。

他父亲赵申侯,举秀才,任后军府主簿。

赵肃的操守品行早就很突出,在当时很有名气。

魏正光五年,郦元为河南尹,荐举他为主簿。

孝昌年间,开始担任的官职为殿中侍御史,加威烈将军、奉朝请、员外散骑侍郎。

不久委任为直后,调任直寝。

永安初年,授任廷尉平,二年,转任廷尉监。

其后因居母丧去职,起任为廷尉正。

由于生病免职。

遇了一段时间,授予征虏将军、中散大夫,调任左将军、太中大夫。

束魏天平初年,委任为新安郡守。

任期满后,回到洛肠。

大统三年,独孤信率军柬讨,趟肃率领宗族做其向导。

授予司州治中,转任别驾。

监督粮食储备,保证了军队供应。

太祖听说后,对人说: 赵肃可以称作洛阳主人。

七年,加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都督,依然为别驾。

率领所部义徒,据守大坞。

又授予兼行台左丞,东道慰劳。

九年,兼摄华山郡守职务。

十三年,委任为廷尉少卿。

第二年元日,将举行朝礼,没有封爵者,不能参加。

赵肃当时未封爵位。

左仆射长孙俭禀报太祖为之请求。

太祖于是召见赵肃说: 年初行礼,卿怎么能不参预呢,但为什么不早说呢? 于是令赵肃自己选封号。

趟肃说: 河清是天下太平的兆应,愿以此为名号。 于是封为清河县子,食邑三百户。

十六年,授予廷尉卿,加征束将军。

赵肃长期担任司法官,执法公正。

凡是判决处理之事,都合情合理。

奉行廉洁谨慎,不经营产业。

当时人因此而称赞他。

十七年,晋升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赐姓乙弗氏。

先前,左担令趟盛修定法律。

趟蛊花费多年时间认真钻研,因此患上重病。去职,在家去世。

其子趟正礼,任查王宇文宪府属、大都督、新安郡守。

当时有位高平人徐招从小喜好法律。

说话写文章,经常要非常细微地加以辨析。担任过内外各种宫职,都获得称职声誉。

随从魏孝武帝入关,任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右丞。

当时朝廷有难迁徙,典章制度不完善,以及台阁各朝廷机构的必要制度规定,很多是徐招参酌商定的。

谈论者均加以称赞。

不久升迁侍中、度支尚书。

大统初年,去世。

张轨字元轨,是济北临邑人。

他父亲张崇,任高平县令。

张轨年轻时喜好学习,志向见识开阔明晰。

最初在洛阳,家境贫困,与乐安孙树仁为特别要好的朋友,经常换衣服而出。

这事为人称赞。

永安年间,随从尔朱荣攻打元颢,授予讨寇将军、奉朝请。

张轨常对亲近的人说: 在秦雍地区,肯定会出王者。 尔朱氏失败后,于是策马入关。

贺拔岳任命张轨为记室参军,掌管机要事务。

不久转任仓曹,加镇远将军。

当时粮价昂贵,有人想从官府粮仓贷粮。

张轨说: 因私利而损公益,我从来没有如此念头。

救济有难者,怎么可以不管。 于是卖掉自己的衣服物品,买粮食而救其难。

贺拔岳被害之后,太祖任用张轨为都督,从征侯莫陈悦。

讨平侯莫陈悦,出使洛阳。

见领军斛斯椿,斛斯椿说: 高欢叛逆密谋,路人皆知。

大家都西望关中,度日如年。

不知道宇文泰与贺拔岳相比较如何呢? 张轨说: 宇文公文可以治理国家,武可以平定祸乱。

至于高识远度,就不是我所能够测定的了。 斛斯椿说: 真如您所说的,那就可仰仗他了。 太祖担任行台,任命张轨为郎中魏孝武帝西迁,授予张轨中书舍人,封寿张县子,食邑三百户,加左将军、济州大中正,兼著作佐郎,修起居注。

调任给事黄门侍郎,兼任吏部郎中。

六年,出京城担任河北郡守。

在郡守职务上三年,名声政绩很出色。

管理民众治理政务,有奉法循理的官吏的美称。

大统年间,各地长官对他都加以推崇。

调入朝廷担任丞相府从事中郎,兼摄武功郡守职务。

章武公宇文导出京镇守秦州,委任张轨为长史。

加抚军将军、大都督、通直散骑常侍。

魏废帝元年,晋升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

二年,赐姓宇文氏,兼摄南秦州政务。

魏恭帝二年,征拜度支尚书,又授予陇右府长史。

在其职位上去世,终年五十五岁。

谧号称为质。

张轨性情清雅朴素,临终时,家中没有其他财产,仅有数百卷书籍。

张轨子张肃,世宗初年,任宣纳上士,转任中外府记室参军、中山公宇文训侍读。

很早便有才气名声,性情很轻浮狡猾,当时人认为与魏讽相类似。

最终因犯罪拷问而死。

李彦字彦士,是梁郡下邑人。

他祖父李先之,任魏淮南郡守。

他父亲李静,为南青州刺史。

李彦青少年时便有志节操守,喜欢学习钦慕古人,为家乡人敬重和折服。

孝昌年间,开始担任的官职为奉朝请,加轻车将军。

随从魏孝武帝入关,兼著作佐郎,撰修起居注加宁朔将军,进号冠军将军、中散大夫,迁为平东将军、太中大夫。

大统初年,任为通直散骑侍郎。

三年,任为安束将军、银青光禄大夫、太保转太傅长史、仪曹郎中、左民郎中。

十二年,裁减三十六曹改为十二部,改授民部郎中,封平阳县子,食邑三百产。

十五年,进号中车将军,兼任尚书左丞,领选部。

大军束讨,加持节、大都督、通直散骑常侍,掌管留台事务。

魏废帝初年,任为尚书右丞,转任为左丞。

争产在尚书任职十五年,当时政权初创,各种事务相当繁杂,他认真审视,未曾懈怠。

处理事务果断快速,没有什么犹豫拖拉。

台阁机构官员都对其公正勤恳赞叹,钦佩他能洞察政事。

迁任给事黄门侍郎,依然任尚书左丞。

不久晋升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赐姓字文氏。

出京城担任鄘州刺史。

李彦以束部没有平复,决心推辞州刺史职任,诏令同意。

授予兵部尚书,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依然兼任著作郎。

建立六官时,改授军司马,进爵为伯爵。

李彦性情谦逊恭敬,注重礼节。

虽然宫位显要,但是在亲族家人之中,态度恭恭敬敬。

轻财重义,救济他人招引人才。

当时人为此而加以称赞但是他一直多病而又任职勤奋,就是躺在床上,还是不停地处理政务,因此而去世。终年四十六岁。

谧号称为敬。

李彦临终遗言告诫儿子们: 以前的人用窍木做匣子,用葛蘗封好,对下不会影响泉水,对卜不会泄出臭气这实在是我一生的意愿。

李彦儿子李升明嗣位。

李升明年轻时便历任显要官职。

大象末年,为太府中大夫、仪同大将军郭彦,是太原阳曲人。

其先人在关右做官,便在冯翊定居。

他父亲郭胤,任郡功曹、灵武令。

郭彦年轻时已知名,太祖到雍州,征召他为西曹书佐。

不久授予开府仪同主簿,转任司空记室、太尉府属,调任虞部郎中。

大统十二年,选为本州的首望,统领乡兵,授予帅都督、持节、平柬将军。

因为任郎官著称,封龙门县子,食邑三百户,升大都督,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司农卿。

当时,岷州羌族首领傍乞铁忽与郑五丑等侵扰西部地区。

郭彦随从大将军宇文贵征讨平定。

魏恭帝元年,授任兵部尚书。

于是以所部军队随从柱国于谨南伐江陵。

晋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食邑增加五百户,进爵为伯。

建立六官时,委任为民部中大夫。

孝闵帝登基,出京城担任澧州刺史。

蛮人闹事,不遵守朝廷法令。

至于赋税,很多都抗缴。

聚散没有规律,不进行农业生产。

郭彦劝导他们从事农业,禁止结伙游猎,百姓都参加农业生产,家中有余粮。

亡命之徒,也都交赋税服劳役。

原来因为澧州储备粮食过少,经常令荆州运送。

自从郭彦担任该职,仓库充实,不必再转运粮食。

齐南安城主冯显秘密遣使者来归降,但部众不知道。

柱国宇文贵令郭彦率军去接应。

齐人先令冯显率领所部军队运粮南下,郭彦担心冯显部下不听从号令,便在中途拦截。

冯显因此而得救。

其部下果然拒战,郭彦指挥军队攻击,全都将之擒获。

考虑到南安没有防备,因而率部突袭。

冯显外兵参军邹绍已为郭彦所俘获,申请做向导。

郭彦军队晚上到了城下,令邹绍假装说冯显回来。

守门者打开门,郭彦率军而入,因而占有该城。

俘虏三千多人。

晋公字文护给予嘉奖,进爵为怀德县公,食邑千户。

因为南安太远,不久令其班师。

当任满回朝时,百姓僚吏哭哭啼啼送郭彦走了二百多里。

不久为束道大使,视察民情风俗。

委任为蒲州总管府长史,调入朝廷为工部中大夫。

保定四年,宇文护东讨。

郭彦随从尉迟迥攻打洛阳。

尉迟迥又令郭彦与权景宣南出汝颖。

军队行至豫州,郭彦建议攻城。

权景宣认为城守已很严密,终难攻取,想要往南进军,以求发展。

郭彦认为奉命出师,必须与大军相接应。

如果南下江畔求取战功,不是朝廷的本意。

郭彦坚决不同意,另外计划攻取谋略。

正好豫州刺史王士良妻弟董远秀秘密遣使投诚,权景宣也就同意了。

于是指挥军队包围州城,王士良因而出城投降。

便以郭彦镇守豫州,食邑增加六百户。

不久由于洛阳的军队班师回朝,所以放弃了豫州。

适逢纯州刺史樊舍去世,而纯州束面与陈朝相接,州内有不少蛮族,刺史去世,州中不太安定。

朝廷认为郭彦在东南地区有威信,所以令其前往镇抚。

郭彦到后,僚吏百姓对他既敬畏而又爱戴。

天和元年,委任益州总管府长史,转任陇右总管府长史。

四年,在此职位上去世。

获赠小司空、宜鄘丹三州刺史。

裴文举字道裕,是河东闻喜人。

他祖父裴秀业,任魏中散大夫、天水郡守,获赠平州刺史。

他父亲裴邃,性情方正严肃,家乡人都很敬重他。

裴邃开始担任官职为散骑常侍、奉车都尉,不断升迁而任谏议大夫、司空从事中郎。

大统三年,东魏入侵,裴邃集合乡亲,在各处险要地方防守自固。

当时束魏以正平设为束雍州,派遣将领司马恭镇守。

司马恭经常派遣间谍,煽动百姓。

裴邃秘密派遣都督韩僧明进入城内,晓谕司马恭部下将士,便有五百多人答应做内应。

约定时间未到,司马恭知道此事,于是弃城连夜逃走。

柬雍州得以归属朝廷。

李弼要侵占东部土地,裴邃为他做向导,不少地方归降。

太祖嘉奖,特意赏赐衣物,封澄城县子,食邑三百户,进安束将军、银青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太尉府司马,委任为正平郡守。

不久在职位上去世。

获赠仪同三司、定州刺史。

裴文举从小忠实谨慎,学习经史典籍。

大统十年,开始担任官职为奉朝请,迁任丞相府墨曹参军。

当时太祖各位儿子年幼,广泛挑选宾友。

裴文举被选中而与诸公子相处,对之钦佩敬重,未曾嬉戏。

迁任威烈将军、著作郎、中外府参军事。

魏恭帝二年,赐姓贺兰氏。

孝闵帝登基。承嗣澄城县子爵位。

齐公宇文宪刚建立幕府时,委任裴文举为司录。

世宗初年,多次升迁为帅都督、宁远将军、大都督。

宇文宪镇守剑南,又委任裴文举为益州总管府中郎。

武成二年,以此加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蜀地富饶,经商贩卖利润百倍。

有人劝裴文举以此获利,裴文举回答说: 财利虽然珍贵,但是不如洁身自好。

身安则道隆,不能以货相比。

不想为求利去做,并不是讨厌钱财。 宇文宪怜悯他贫困,多次给予资助。

苤塞垩常常谦逊,大多推辞衹接受少量资助。

保定三年,调任绛州刺史。

裴邃前往正平上任,坚持奉守廉洁节约,每当春出巡考察民俗,也就是一辆车而已。

到裴文举至州任职,还是遵循其法。

百姓称赞而得到教化。

总管韦孝宽对他特别敬重,每当与他一起交谈,往往不自觉地向前移动。

天和初年,晋升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不久任韦孝宽柱国府司马。

六年,调入朝廷为司宪中大夫,进爵为公,增加食邑合前所封总计一千户。

一很快转任军司马。

建德二年,又增加食邑七百户。

裴文举少年丧父,兄长又在山东,惟有与弟弟裴玑幼年共同生活学习,感情很深。

裴玑很早去世,裴文举抚养他的子女,比自己的子女还要好。

当时人因此加以称赞。

当初,文举叔父裴季和担任曲沃县令,在闻喜川去世,而叔母韦氏在正平县去世。

当时东西分隔,韦氏的坟墓在齐境内。

裴文举任职本州,多次悬赏募求。

齐人受其孝义的感动,秘密合伙,将韦氏灵柩送归,终得以与叔父合葬。

六年,委任为南青州刺史。

宣政元年,在其职位上去世。

其子裴胄嗣位。

官至大都督,早逝。

当时有一位名为高宾的,担任内外各种官职,也是以才干能力见称。

高宾,是渤海修人。

其祖上因为在北边任职,所以留居辽左。

他祖父高嵩,在魏太和初年,自辽东归附魏朝。

官至安定郡守、卫尉卿。

他父亲高季安,任抚军将军、兖州刺史。

高宾年轻时便聪明机敏,具备文武才能。

在东魏任职,一直做到龙骧将军、谏议大夫、立义都督。

同事中有人妒忌他的才能,向齐神武说他的坏话。

高宾担心会有灾难,大统六年,不带家属,潜行归附朝廷。

太祖嘉奖他,授予安东将军、银青光禄大夫。

后来迁任通直散骑常侍、抚军将军、大都督。

世宗初年,任命为咸阳郡守。

处理政务简要而施予恩惠,很得民心。

世宗得知他的政绩,赐给他郡内田园。

高宾寄居异乡归附朝廷后,亲属仍在齐国,经常担忧受怀疑,无从取得信任。

于是在所赐给的田内,多种竹木,建造许多房屋,周围建以池沼,有心在此终老。

朝廷因此知道他没有反叛之意。

加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赐姓独孤氏武成元年,任职御正下大夫,兼任小载师,出京城担任益州总管府长史。

保定初年,征召为计部中大夫,治中外府从事中郎,赐封武阳县伯。

高宾善于处理政务,果敢决断,文案虽然繁多,却从容处理绰有余暇。

转任太府中大夫、齐公宇文宪府长史。

天和二年,担任都州诸军事、都州刺史,晋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治襄州总管府司录。

六年,在州职位上去世。

终年六十八岁。

其子高颓,是辅佐隋文帝创业的功臣。

开皇年间,追赠高宾礼部尚书、武阳公。

谧号称为简。

又有一位安定人家允,本姓牛,也有才干,知名于时。

历任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工部尚书、临泾县公,赐姓宇文氏。

因为他的事已失传,所以不立传。

亲允儿子奈弘,博学多闻。

宣政年间,任内史下大夫、仪同大将军。

大象末年,恢复姓牛。

史臣曰:寇俊任职于两朝,以儒素而见重。

韩裹任职于三位皇帝朝中,以忠厚而知名。

赵肃做官公正称职。

张轨奉公守法而被传颂美名。

李彦在朝廷机构名声很好。

郭彦在蛮族人中获得信誉。

都在朝廷内外任职,都是当时选出的人才。

裴文举在绛州任职,当世称赞高洁美德。

辞多受少,具有清廉谦让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