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列传 卷三十二

申徽字世仪,是魏郡人。

六世祖申钟,任后趋司徒。

蛊围末年,中原局势动乱,皇钟的儿子史达到丝南避难。

曾祖吏垄在直塑塞做官,任雍蛆刺史。

祖父隆道,任塞韭查业刺史。

父亲明仁,任郡功曹,早年去世。

申徽年少时与母亲住在一起,尽心孝敬供养。

到长大后,喜好经书史籍。

性格谨慎,不随便与人结交来往。

后来遇上母亲去世,守丧完毕,就回到魏。

元颢进入洛,以元邃为束徐州刺史,豆邃推荐皇邀为主簿。

五题失败,五邃被槛车送往渔区,旧曰的官吏宾客都丢下他离去了,祇有车銮送行。

到了五邃得以免罪,就广泛地聚集宾客朋友,赞叹申徽有古人的风度。

不久任太尉府行参军。

孝武帝初年,史邀因为盗屋战事不停,就走小路进阗谒见塞童。

文帝与他交谈,认为他很奇特,就向贺拔岳推荐。

贺垄遥也非常尊敬地接待他,招引为宾客。

塞帝驾临夏州,以申徽为记室参军,兼任府主簿。

文帝审察申徽为人深沉周密,很有风度器量,每件事情都信任委托他。

就任大行台郎中。

当时军务与国政刚刚开始创立,幕府事务众多,四方的文书,都是出自申徽的言辞。

因为迎立孝武帝有功,封为博平县子,本州大中正。

太铲初年,晋爵为侯。

四年,任中书舍人,修撰起居注。

河桥之战,大军失利,皇帝身边侍卫的官员,很多都分散了,惟有申徽不离皇帝身边。

逸查称赞他。

十年,升给事黄门侍郎。

在此之前,柬阳王元荣任瓜州刺史,他的女婿刘彦跟随他。

等到元荣去世,瓜州的头等望族上表授任元荣的儿子元康为刺史,刘童就杀死元康取代他的地位。

适逢四方多难,朝廷没有闲暇问罪,于是授刘彦任刺史。

朝廷多次征召,他都不接受诏令,又与南方的吐谷浑相勾结,将要策划叛变。

文帝难于兴师动众,想用计谋招致他。

就以申徽为河西大使,秘密地下令设法对付刘彦。

申徽以五十名骑兵轻装出发,已经到了瓜州,在宾馆歇息。

刘彦见到申徽单身出使,不作怀疑。

申徽就派遣一个人暗中劝说刘彦归顺朝廷,用以揣度他的心意。

刘彦不听从。

申徽又派人赞成他长驻的计划,刘彦便听从了,来到宾馆。

申徽预先与瓜州的豪门大族秘密商议逮捕刘彦,等刘彦一到宾馆,就大声呵叱并且捆绑了他。

刘彦以没有罪过作为托辞。

申徽列举他的罪状说: 你没有半点功劳,名不副实地占据刺史的高位。

恃仗地处边远,违命放纵,不奉行进贡的职责,羞戮使者,轻视韶命。

统计你的罪遇,确实应该杀头。

衹是皇帝下韶的那天,本来命令押送你回到朝廷,我感到遣憾的是不能申明罚罪来向边远地区道歉。 于是宣布诏令,慰问犒劳官吏以及刘彦的部下,又说大军将陆续来到,城内没有胆敢骚动的人。

出使回到朝廷,升为都官尚书。

十二:年,瓜州刺史成庆被城中人张保杀死,都督令狐延等人仗义起兵驱逐张保,启奏请派刺史。

皇帝因为申徽诚信广泛流布于西边的疆土,授他临时持节出巡,任瓜州刺史。

申徽在瓜州五年,节俭约束部下,边地人民安居乐业。

十六年,征入兼任尚书右仆射,加授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废帝二年,晋为公爵,任正右仆射,赐姓宇文氏。

申徽性格勤勉机敏,凡是所任的官职,官府的文书无论大小,都亲自阅览。

因此事情没有拖延滞留,官吏不能为非作歹。

后来虽然登上公卿的高位,这种志向不曾懈怠。

出任为襄州刺史。

当时南方刚刚归附,旧时习俗,官员都通行镇赠。

申徽性格清廉谨慎,就画了一幅杨震的像挂在寝室用以白戒。

到征调回朝任职,百姓和官吏送行的人数十里不断。

申徽自以为对人民没有德行,感慨有愧于怀,于是写诗题在清水亭上。

老少听到这个消息,争着前来阅读。

互相传告说: 这是申使君的手迹。

一起抄写朗诵。

明帝以御正任总丝纶,又提高他的官位为上大夫,官员四人,号称大御正,任命申徽做这个官。

历任小司空、少保,出任为荆州刺史,召入为小司徒、小宗伯。

天和六年,上奏疏请求退休,下诏答应他。

后来去世,追赠为泗州刺史,谧号为章。

儿子申康继嗣官居泸州刺史,司织下大夫、上开府。

申康的弟弟申敦,任汝南郡太守申敦的弟弟申静,任齐安郡太守申静的弟弟申虚,任上开府、同吕县侯。

后来去世。

陆通字仲明,是吴郡人,曾祖陆载,跟随宋亘游平定闱中,大军回朝,留下陆载跟随他的儿子刘义真镇守垦玄,就沦没在面巡手中。

丝立逮壶平定赫连氏,迪茎在魏做官,任史丛圆太守。

父亲陆政,性格极其孝顺。

他的母亲是吴地人,喜好吃鱼,北方鱼少,陆政找鱼经常很困难后来住宅旁边忽然有泉水涌出,并且有鱼,就得以供给膳食。

当时的人们认为是孝顺感动天地所招致的,因此称这股泉水为孝鱼泉。

起初跟随尔朱天光讨伐,等到玉光失败,归附文帝。

文童任行台,任命睦苏为行台左丞、原州长史,赐爵中都县伯。

大统年问去世。

陆逼年少时敦厚敏捷,爱好学习,富有志气节操。

幼年时跟随父亲陆政在河西,因为碰上强寇作乱,与陆苏走失,陆通于是自己设法脱身向东归去,跟随尔塞茔。

玺塞茔死后,又跟随尔朱韭。

等到尔朱氏败灭,就入关。

文帝当时在夏州,引举为帐内督。

不久,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害,当时有传说贺辽鱼的军府已经逃散,文帝担忧这件事,挝认为不会如此。

过了数日,音信传来,果然如同陆通所料想的那样。

从此更加被亲近礼待,就夜陪同侍候,家人很少见到他。

陆通虽然位处机密,但是自己更加恭敬谨慎,文帝因此看重他。

后来因为迎立孝武帝有功,封都昌县伯。

大统元年,晋为侯爵。

跟随活捉窦泰,收复弘农。

沙苑的战役中,奋力作战,立有战功。

又跟随解除洛阳之围。

大军回朝,适逢趟青雀在长安谋反,文帝将要讨伐他,因为人马疲劳,不能迅速行动。

又认为赵青雀等人衹是一时跋扈,不值得忧虑。

就说: 我到长安,衹须轻骑到达,必将反绑反寇。 陆通进奏说: 赵青雀等人已经因为大军不利,认为朝廷快要倾覆,共同的邪恶凑到一起,就构成叛乱。

然而他们叛逆的计谋早巳决定,必然没有改恶从善的心思。

况且他们造谣说大军打了败仗,东方的强寇即将来到,如果以轻骑前往,老百姓认为真的是这样,就更加使百姓沮丧。

我们大军虽然疲劳,但是精锐的兵士还有很多。

凭着您的威望,率领思归的部下,以遵循天道来讨伐叛逆,担心什么不能平定呢? 文帝深表赞同并采纳他的建议,于是跟随平定了赵青雀的叛乱。

记绿他的前后功劳。晋为公爵,任徐州刺史。

因为强寇的祸难没有平定,留下没到官署去。

与于谨讨伐刘平伏,加授大都督。

跟随文帝支援玉壁,升为仪同三司。

九年,高仲密以土地来归附,陆通跟随若干惠在邙山作战,众多的军队都退却了,衹有若干惠与陆通率领所属的部下奋力作战。

到了半夜就暗中退兵返回,敌人也不敢逼近。

升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太仆卿,赐姓步六孤氏,晋爵为绥德郡公。

周孝闵帝登位,任小司空。

保定五年,屡经升迁为大司寇。

陆通性格柔顺谨慎,虽然长期处于列侯之位,但经常清廉慎重以自守。

所得到的俸禄赏赐,全部与亲属故旧共同享有,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

经常说: 凡是人都以贫困而不尊贵作为忧患,不以尊贵而贫困作为忧患。 建德元年,改任大司马。

当年去世。

陆通的弟弟是陆逞。

龌字垩塱。

起初名产,字世雄。

魏塞童曾经舆他闲谈说: 你既然温和宽容,为何却以世雄为字?

况且作为世间的英雄,不是适宜的。

对于你的兄弟,也不相似。 就改了。

陆逞年少时谨慎周密,很早就有名望声誉。

哥哥陆通早先因军功另受分封,就让出父亲的爵位中都县伯,使陆逞继承。

由羽林监起家出任官职,成为文帝的亲信。

当时一班人都以勇猛而显达,惟有陆逞兼有文雅。

文帝因此对他更加礼遇。

大统十四年,参预大丞相府军事,不久兼任记室。

保定初年,屡经升迁为吏部中大夫,历任蕃部、御伯中大夫,晋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转授司宗中大夫,改任军司马。

陆逞才干见识审慎明察,历任三府,所在之处都有功绩。

朝廷嘉奖他,晋为公爵。

天和三年,齐派遣侍中斛斯文略、中书侍郎刘逖前来访问。

初次修复睦邻交好,盛大地挑选使者。

下韶陆逞为使主,尹公正为副以作回报。

陆逞的仪容举止很美好,善于辞令,敏捷而有礼节,齐人称赞他。

返回接近京城管辖的地区,下韶以辂车仪服的礼遇,在郊外迎接进入。

当时人们都以此为荣。四年,任京兆尹。

京都边界有母猪生下数只小猪,十多日后母猪死去。

这户人家又有闱割过的猪,用来哺养小猪,小猪赖此而成活。

当时的议论认为是陆逞的仁政所招致的。

不久升司会中大夫,调出任河州刺史。

晋公宇文护非常看重他的才能,上表任为中外府司马,非常信任他。

不久又任司会,兼任纳言,升小司马。

到宇文护被杀,受牵连被免除官职。

不久,起用任纳言。

又因为有病不能支持繁重的事务,就授任宜州刺史。

按照旧例,刺史接受使命,照例备有出外时的仪仗队。

陆逞认为当时适逢农忙时节,就上奏请求停用。

武帝对此深为嘉奖,下韶顺应他的请求,用来表彰他的美好的节操。

陆逞在宜州施行仁政,官吏人民都称赞他。

太子初立,任太子太保。

后来去世,追赠大将军。

儿子陆操继嗣。

扭堑字皇墨,是迥塞经毖人,置太常蛆纯的七世孙。

父亲堑噬,任魏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险刺史。

堑噬九岁时父亲去世,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

性格爱好学习,涉猎经书史籍,阴阳筮的道术,没有不学习的。

年纪未到二十岁,由员外散骑侍郎起家出任官职。

屡经升迁为河东郡丞。

朝廷议论认为这是柳敏的家乡,所以有这样的任命。

柳敏虽然治理家乡,但是他处理事情公平得当,非常被当时人称誉。

到文帝用武力收复河东时,见到柳敏后,很器重他,对他说: 今日不以得到河东作为喜事,而以得到您作为喜事。 立即授任丞相府参军事。

不久调任户曹参军,兼任记室。

每逢有四方宾客来到,经常命令他负责接待,连及吉凶礼仪,也命令他督察治理。

又与苏绰等人修撰新制,作为朝廷政典升礼部郎中,封武城县子,加授帅都督,率领本乡士兵。

不久升大都督。

碰上母亲去世,守丧十之间,鬓发一半变白。

不久起用为吏部郎中。

因哀伤过度而消瘦超过了礼节,需要扶着拐杖方能起来。

文帝见到后为之惊叹,特地加以官府粮米的赏赐。

到尉迟迥讨伐蜀地,以柳敏为行军司马。

军中策划谋略,都交给他处理。

益州平定,升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授侍中,升为尚书,赐姓宇文氏。

六官建立,任礼部中大夫。

孝闵帝登位,晋为公爵,又任河东郡太守,不久又征用在礼部任职。

出任为郢州刺史,甚得民心。

到他将要回到朝廷,当地各族士人感激他的仁政,一起送上美酒佳肴及土产在路上等候。

柳敏却从另外的道路回朝。

又授礼部官职。

后来改礼部为司宗,仍以柳敏担任官职。

柳敏操行公正平直,性格又很恭顺勤谨,每日将要上朝,必然早起等待天亮。

又久处尚书之位,明了熟悉旧例,新近礼仪有违背先朝典章的,都按照旧时规章,改正选取适中。

升小宗伯,监督修撰国史。

调任小司马,又监督修撰律令。

晋为大将军,出任鄘州刺史,因为有病不到所管辖的地区去。

武帝平定齐,晋爵为武德郡公。

柳敏从建德年间以后,患病多年,武帝及宣帝都亲自到他的府第慰问病情。

开皇元年,晋为上大将军、太子太保。

当年去世。

追赠五州诸军事、晋州刺史。

临终告诫他的儿子等人,丧事所需,务必简单节约。

他的儿子等人都流泪遵照实行。

小儿子叫柳昂。

柳昂字千里,年幼时聪明有器量见识,才干器局超过一般的人。

武帝时,任内史中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赐爵文城郡公。

当权执政,百官都出自他的任命之下。

柳昂竭尽诚心,劝善规过,议兴议革,知道的事没有不做的,谦虚自处,未尝以骄傲待人接物。

当时的议论因此看重他。

武帝驾崩,受遗诏辅佐政务。

逐渐被宣帝疏远,但不离本职。

隋文帝任丞相,与他结交很深。

文帝任他为大宗伯。

授任之日,就得了中风病,不能就职治事。

文帝承受禅让的帝位,他的病痊愈了,加授上开府,官拜潞州刺史。

柳昂见到天下太平无事,上表章请求鼓励学习推行礼仪。

皇帝看了认为很好,以优诏回答他。

从此天下州县都设置博士学习礼仪。

柳昂在潞州很有仁政。

在任上去世。

儿子柳调继承。

卢柔字子刚。

年少丧父,被叔母收养,叔母抚养看待他比亲生儿子还好。

卢柔尽心孝顺叔母,也同自己的母亲一样。

宗族的人都感叹看重他。

性格聪明机敏,喜爱学习,未到二十岁,懂得撰著文辞,衹是口吃不能发表议论。

颇为因酒使性,放纵礼节,被世人所讥笑。

司徒、临淮王元或见到而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他。

到魏孝武帝与齐神武帝感情上有裂痕,下诏贺拔胜出任荆州刺史,卢柔认为因此可建立功绩,于是跟随贺拔胜到荆州去。

以卢柔为大行台郎中,掌书记。

军中机密事务,卢柔很多都参预了。

等到贺拔胜任太保,以卢柔为属官,加授冠军将军。

孝武帝后来召贺拔胜领兵赴洛,贺拔胜询问卢柔的意见。

卢柔说: 高欢依托晋阳的军队,心意实在难以知道。

你应该席卷军力,奔赴京都,与他决一胜负,不顾存亡,这是忠的上策。

如果北面阻挡鲁阳,向南并吞旧时楚地,东面连接兖、豫,西面连接关中,领兵十万,伺机而动,也是中策。

拿三荆的土地,与梁国通好,可以自身免于祸难,但是功名就不存在了。

这是下策。 贺拔胜轻视卢柔年轻,笑着不回答他。

到了孝武帝往西迁移,东魏派遣侯景袭击穣城,贺拔胜被打败了,就往南投奔梁。

卢柔也跟随他。

贺拔胜多次上表请求回去,梁武帝看了奏表,嘉奖他的言辞文采。

后来知道是卢柔所撰写,就派遣舍人慰劳存问,并送给丝绸锦缎。

后来与贺拔胜一起返回,走到襄阳,齐神武帝惧怕贺拔胜从西进入,派遣侯景率领轻骑拦截他。

贺拔胜及卢柔很恐惧,就舍弃船只,爬山而走,带着干粮,冒着危险,行经数百里。

当时适逢秋雨连绵,同行之人又冻又饿,死了一大半。

到丰阳地界,卢柔迷失道路,独自在枯树之下过夜,寒雨打湿了衣服,几乎要冻死。

大统二年,到了长安。

封为容城县男,食邑二百户。

太祖重视他的才能,推举为行台郎中,加授平束将军,任从事中郎,与苏绰一起掌管机密事务。

当时沙苑之战后,大军屡传捷报,汝、题之间,很多人起义来归附。

文书往返,每一百余件。

卢柔根据情况回报答覆,都符合事宜。

晋为子爵,增加食邑三百户,授任中书舍人。

升司农少卿,转为郎,兼任著作,修撰起居注。

后任黄门侍郎。

文帝知道他很贫困,脱下外衣赏赐给他。

魏废帝元年,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中书监。

孝闵帝登位,任小内史,升内史大夫,晋位开府。

在官位上去世。

所作诗颂碑铭檄表启在世间流传的有数十篇。

儿子卢恺继嗣。

卢恺字旦仁。

涉猎经籍史书,有治世之才。

由查王记室起家做官。

历任吏部、内史上士,礼部下大夫。

不久任访问速迩的副使。

左塞初年,任塞哀吏部下大夫。

唐瑾,字附璘。

父亲名丞。

唐瑾性格温和恭顺,很有度量,广泛地涉猎经籍史书,平素喜好撰写文章。

身高八尺二寸,容貌非常壮美。

十七岁时,旦塞听到他的名声,就赠送卢丞一封书信说: 听说你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唐陵,性格奔放富有军事才能;一个叫唐瑾,仪态大方通晓艺文礼乐。

可以一起派遣进入朝廷,我想将文武的重任交给他们。 于是召入任尚书员外郎、相府记室参军事。

军事文书,多由唐瑾掌管。

跟随攻破沙苑,在河桥作战,都有功劳,封为姑臧县子屡经升迁为尚书右丞、吏部郎中。

当时魏室流离迁徙,各种事务刚刚创立,朝廷章程,国家典则,唐瑾都参预制订。

升户部尚书,晋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姓宇文氏。

当时燕公于谨功高望重,为朝野所瞩目。

他禀告文帝,说唐瑾学问品行修养都好,愿意舆他同姓,结拜为兄弟,希望子孙继承他的宏论,有益于做人之道。

文帝久久感叹认为奇异,又赐唐瑾姓万纽于氏。

唐瑾与他深深结交,注重长幼的次序;亍谨也在厅堂罗列子孙,行弟侄的礼仪。

他被朝廷有威望的大臣如此尊崇。

晋爵为临淄县伯,调任吏部尚书。

量才授官,很有鉴别各类人的能力。

他因为父亲去世离职,不久起用命令他治理政事。

当时六部尚书都是一时的俊秀,周文自称得到人才,号为 六俊 。

然而唐瑾尤其被器重。

于谨向南讨伐江陵,以唐瑾为元帅府长史。

军队中的谋划策略,很多都出自唐瑾。

江陵已经平定,世族、十人、兵士,一起沦没为仆人奴隶。

唐瑾细察他们的才能品行,有一点可取的,就商议赦免他们,依赖唐瑾获得救助的人很多。

当时的议论都赞许他。

到大军归还,诸位将领多乘机抢劫,得到大量财物。

唐瑾对钱财一无所取,衹得到两车书,载着归还。

有入禀告文帝说: 唐瑾有很多包裹箱笼,全是梁朝珍宝和玩赏的物品。 文帝本不相信,但是想了解他的实际情况,秘密派出使者检查察看,衹见到古书罢了。

就叹息道: 我知道这个人来到已有二十多年,明白他不会以私利于犯道义。

如果不派人查看,恐怕普通人受谣言蛊惑而猜疑,造就是使他更加清白的方法了。

凡是被人任用的人,应当这样。 评论他平定江陵的功劳,晋为公爵。

六官建立,授任礼部中大夫,出任为蔡州刺史。

历任拓州、硖州,所在之处都有德政感化,百姓官吏都称赞他。

调任荆州总管府长史。

召入任吏部中大夫,历任御正、纳言中大夫。

未到百,连升四职,士大夫以之为荣耀。

过了很久,任司宗中大夫,兼任内史。

不久在任上去世。

追赠小宗伯,谧号为方。

唐瑾性格端方持重,很有风度品格。

退朝休假,经常穿朝服戴官帽来面对妻子儿女。

遇上急雷烈风,即使在寂静的夜晚安逸地睡觉之时,也必定起床,戴好官帽系上官带端正笏板正襟危坐。

又喜好施舍给与,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所得到的俸禄赏赐,经常散发给宗族之人。

对那些特别贫困的人,又割让肥沃的田地来救济他们。

他遗留给子孙的,都是贫瘠的田地。

朝野都因此而称许他。

撰著《新仪》十篇。

所著赋颂碑谏共二十多万字。

孙子唐大智继嗣。

唐瑾次子庐全型,性格喜好文字著作,兼晓音乐,文章多有纤柔艳丽之辞,被当时的人传诵。

玉翅年间,以齐驭下大夫身份出使到速。

太塞年间,官职做到乐部下大夫。

在瞳塑做官,任太子左庶子。

皇太子圭蝗被废,他也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