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列传 卷三十八

苏亮字景顺,是武功人。

祖父苏权,任魏中书侍郎、玉门郡守。

他父亲苏佑,任泰山郡守。

苏亮少年时便通达聪慧,博学,能写文章,善写章奏。

开始举为秀才,至洛阳,与河内常景相遇。

常景对他十分器重,退下来对人说: 秦地之中才学可以与山东人士相抗衡的,也就是此人了。 魏齐王萧宝夤举荐他为参军。

后来萧宝夤开府,又任之为其府主簿。

随从萧宝夤西征,转任记室参军。

萧宝夤迁任大将军,委任其为掾。

萧宝夤很器重苏亮,文书檄文和谋议,都委任给他。

不久兼摄武功郡政务,政绩出色。

萧宝夤反叛,任苏亮为黄门侍郎。

苏亮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冒犯人。

萧宝夤失败后,随从者都遇祸,惟有苏亮得以保全。

到长孙稚、尔朱天光等率军西讨,都委任苏亮为郎中,专门管理文件书札。

多次升迁任镇军将军、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岐州大中正。

贺拔岳为关西行台,举荐苏亮为左丞,典掌机密。

魏孝武帝西迁,任为吏部郎中,加封卫将军、右光禄大夫。

大统二年,任给事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

魏文帝之子宜都王元式为秦州刺史,任苏亮为司马。

帝对苏亮说: 黄门侍郎岂能做秦州司马,衹是朕的爱子出任藩镇,所以委任为心腹,不要因此不满。 将告别时,赐给御马。

七年,复为黄门郎,加骠骑将军。

八年,迁任都官尚书、使持节、兼摄北华州刺史,封临泾县子,食邑三百户。

委任中书监,领著作,撰修国史。

苏亮机敏善辩,谈笑风生。

太祖很器重他。

筹划谋议,大多符合意旨。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推荐后起之秀,常常如若不及。

所以当时人都敬重爱慕他。

十四年,任为秘书监、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不久委任为大行台尚书,出朝任岐州刺史。

朝廷因为他回家乡任州牧,特意给路车、鼓吹,先还其住宅,另给三千名骑士。

排列仪仗队,周游家乡,途中拜访故旧,欢饮十数日,然后才入州城就职。

当时人都认为十分荣光。

十七年,征召入朝任侍中。

在职位上去世。

赠给本官

瑟亮少年时与堂弟苏绰都有名气。

不过苏绰文章不如苏亮,但是经营筹划付诸行动,苏亮则差一些。

所以当时号称二苏。

苏亮自大统以来,每年晋升,甚至有时一年晋升三级,都认为是他的才能所致,没有人奇怪他升职速度太快。

著作有数十篇,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其子苏师继嗣。

因为苏亮名重于时,开始任职便为黄门侍郎。

苏亮弟弟苏湛,字景俊。

自小有志行,与苏毫都在西北地区有名声。

二十余岁,举秀才,任为奉朝请,领侍御史,加员外散骑侍郎。

萧宝夤西讨时,以苏湛任行台郎中,极其器重。

萧宝夤准备谋叛,蓝湛当时有病在家中休养。

萧实夤令毖湛表弟&匕差俭对他说: 我不能坐而待死,为我自己着想,不再做魏臣。

与卿为生死荣辱之交,正应当共同进退,所以告知于您。 苏湛听后,放声大哭。

姜俭赶紧制止他说: 怎么能够如此? 麸渔说: 全家百人,马上就要被诛杀,怎么能不哭。 哭了数十声,缓缓对姜俭说:

替我对查王说,王本来走投无路而来归附,依靠朝廷授为假王作为辅佐,才有今时的荣宠。

现在遭逢国家危难,不能够竭诚报德,怎么能乘人间隙,便有自立为王之心。

现在魏朝虽然衰弱,天命未改。

王的恩义,没有给予民众,失败的日子,很快到来。

苏湛不会以世代忠贞所立之基,一下之间为了王而被减族。 萧宾夤又令姜俭对苏湛说: 这是救命之计,不得不这样做。

苏湛回答说: 凡是要举大事,要得到天下的奇士。

现在衹与长安市井赌徒小儿一类人商议,怎么能成功。

苏湛不忍心见到王家破人亡。

我希望自请退职回到家乡,到时全身而死,也就无愧于先人。 萧宝夤一贯器重他,知道肯定不愿为己效力,于是同意他回武功。

萧宝夤后来果然败亡。

孝庄帝登基,征召委任尚书郎。

帝曾经对他说: 听说卿答萧宝夤的话,说得很好,为我说一说。 苏湛顿首谢说: 臣下自认为说话远远不如伍被,衹是始终如一,自认为超过他。

衹是臣下与萧宝夤交往应酬之间,得以尽心而言,然而不能使他坚守节操,是臣下之罪。 孝庄帝很高兴,加授散骑侍郎。

不久迁任中书侍郎。

孝武帝初年,麸遒因生病回家乡,在家去世。

获赠散骑常侍、镇西将军、雍州刺史。

苏湛弟弟苏让,字景恕。

自幼聪敏,爱好学习,颇有审察辨识人才的能力。

最初任本州主簿,渐升任为别驾、武都郡守、镇速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当太祖为丞相时,任为府属,待他很是亲善。

出朝任卫将军、南汾州刺史。

治理政务有良好成绩。

不久在职任上去世。

获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泾州刺史。

柳刨字仲蟠,司会柳庆的兄长。

十三岁时,便专精好学。

当时贵族子弟上学的人,都车马衣服华盛,惟有柳则不加修饰。

学完了《五经》,能理解其大义,同时博览子史等书籍,喜欢写文章。

孝昌年间,扬州刺史李宪推举柳纠为秀才,兖州刺史冯俊举荐柳纠为府主簿。

不久樊子鹄为吏部尚书,其兄樊义为扬州刺史,以柳纠为扬州治中,加镇远将军,他不喜欢,于是弃官回归洛阳。

此时天下动乱,归耕于阳城,想终老于此。

大统三年,冯翊王元季海、领军独孤信镇守洛阳。

当时洛阳荒废,没有什么人才,惟有柳则在阳城,裴詉在颖川。

独孤信等将他们征召来,任柳纠为行台郎中,裴谶为都督府属,都典掌文书。

当时人说: 北府裴诹,南省柳纠。

当时军务繁多,柳纠勤勉处理,有时通宵不睡。

元季海曾经说: 柳郎中判定的事务,我不必再看。

四年,入朝,太祖将授予官职,柳纠以母亲老迈而推辞,请求回去侍候医药。

太祖批准他。

很长时间之后任为独孤信开府从事中郎。

独孤信镇守陇右,任秦州刺史,因而委任柳则为二府司马。

虽然是最高的僚吏,但不管府中之事,衹在独孤信身边参加议论而已。

因为出使而见到太祖,被留下任为丞相府记室。

追论归附朝廷的功劳,封为美阳县男,食邑二百产。

柳则认为史官秘密书写善恶,起不到惩劝作用。

于是上疏称:古时人君设立史官,不仅仅是记事而已,也是用来作为鉴戒。

行为举止由左史记录,言论由右史记录,表扬善行批评恶行,以树立风声。

所以南史抗节,书表崔杼的罪行;董狐书法,载明赵盾之愆。

由此得知直笔书史,由来已久。

但是汉魏以来,却秘密记注,衹是后世得知,却对当世无用,不是所谓赞扬其美,匡救其恶。

而且著述之人,秘密撰述其事,就是可以直笔,别人也不知道。

何止人们恣意议论,也自起异端。

因此有人说班固受金,陈寿求米。著作汉魏历史的,不是一家;著作晋代历史的,也有数家。

后代纷纭,没有人知道什么是正确的。

陛下以天为法,治理天下,考察古事,勤劳政务。

可以广开进谏之路,接受忠直之言。

各史官记事,都是当朝明言其实情,然后交给史阁。

这样才使是非一目了然,得失无隐。

使闻知善言善行者日修养,有过失者心中惧怕。

大胆以浅陋的见解,轻率地冲犯,向皇上呈报。

请求将此不明事理之言,咨询众议。

此事便依柳纠建议施行。

十四年,委任为秘书丞。

秘书虽然管辖着作,但是不参与撰写史事,而从柳纠任此职,开始监掌撰写史事。

十六年,迁任中书侍郎,撰修起居注,依然兼管秘书丞事务。

当时人讨论文章体裁,有古今文体不同的意见。

柳则认为时代有古今之别,文章没有古今之分,因此着文《文质论》。

文章太长而不载。

魏废帝初年,迁任秘书监,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柳纠为人轻慢不拘,不事小节,穿破旧的衣服,吃粗淡的茶饭,未曾改变操守。

有人讥笑他。

柳纠说: 穿衣不过是合体,吃饭不过是充饥。

刻意追求,徒劳费神。 魏恭帝元年冬天,去世,终年五十四岁。

获赠兖州刺史。

谧为孝。

有文章数十篇流传于世。

其子柳鸿渐继嗣。

吕思礼,是束平寿张人。

性情温和,不随便结交人。

十四岁时,师从徐遵明学习。

擅长于辩论诘难诸生评论他说: 讲《尚书》论《易经》,具锋难敞。 十九岁,举为秀才,对策得到高等名次。

任为相州功曹参军。

葛荣围攻邺城,吕思礼立下防守功勋,赐封平陆县伯,委任为乐城令。

普泰年间,仆射司马子如推荐为尚书二千石郎中。

不久因为出身微贱而被调出尚书省,兼任国子博士。

于是请求为关西大行台郎中,与姚约瑜、茹文就一同入关,为行台贺拔岳所器重。

专门掌管机密,为当时人称誉。

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赵贵等人商议派遣赵连达迎接左担,吕思礼参与谋略。

当主担为阗西大都督时,任吕思礼为府长史,不久任为行台右丞。

以迎接魏孝武帝的功劳,封为汝阳县子,食邑四百户,加冠军将军,任为黄门侍郎。

魏文帝登基,领著作郎,任安束将军、都官尚书,兼任七兵、殿中二曹事。

随从擒获窦泰,进爵为侯,食邑八百户。

大统四年,因为诽谤朝政,赐死。

吕思礼好学,有文章写作才能。

虽然身兼军务政务,还是手不释卷。

白天处理政务,晚上读书学习命令奴仆手执蜡烛,一夜烛烬多至数升。

沙苑战役获胜,令其书写公告,一顿饭的工夫便书写完毕。

太祖叹服他写得又快又好。

所写的碑谏表颂,都在社会上流传。

七年,追赠车骑大将军、定州刺史。

其子吕卖继嗣。

大象末年,位至驾部下大夫。

此时有博陵崔腾、新蔡董绍都很早便有名声,历任清要显达的宫职。

崔腾位至丞相府长生,董绍位至御史中丞。

都因为投书谤议,赐死薛恺字景猷,是河东汾阴人。

他曾祖父薛弘敞,遇上赫连之乱,率领族人避难于襄阳。

薛恺很早就失去父亲,家境贫困,亲自耕作以养祖母,有了空暇便读书学习。

当时人不觉得他很出色江南政权选人时,多以世族入选。

薛 瞪既然流亡于此,就不被擢用。

但他仗恃才能恣逞意气,未曾趋附世禄之门。

左中郎将京兆韦潜度对薛 隘说: 您的门第地位并不微贱低下,身的才能又不低劣,为什么不揽衣挥拂恭恭敬敬地多去参见吏部? 薛恺回答: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古人都因此而叹息。

我不会如此去做。 韦潜度对人说: 这位年轻人慷慨有志气,衹是生不逢世而已。 孝昌年间,策马回归洛阳。

原先,薛灯的从祖父薛真度与其族祖薛安都以徐、兖之地归附于魏,其子怀垡见到垄崖,对他十分亲善。

正当尔塞茔废立皇帝,莲懂于是回到眯,在整曲家中居住。

不与外人交往,终日读书,亲手抄写,将近二百卷。

惟有郡守元袭,时时邀请他屈驾光临,以平等的礼节相待。

薛怀俊常说: 你回到乡里,不经营产业,又不肯娶妻,莫非还要去南方? 薛 隘自行其乐,不改自己的志向。

普泰年间,任为给事中,加伏波将军。

当齐神武起兵时,薛灯往东游于陈、梁之间,对族人薛孝通说: 高欢起兵犯上,丧乱才开始。

关中是形胜之地,肯定会出霸主。 于是与薛孝通一起到长安。

侯莫陈悦听说后,征召委任为行台郎中,任镇远将军、步兵校尉。

侯莫陈悦害死贺拔岳,军人都相互庆贺,衹有薛恺对亲近的人说: 侯莫陈悦本来就没有什么才略,又害死良将,失败的结果,很快就会到来。

我们将要被人所俘虏,有什么可庆贺的! 闻者都认为很对,十分担心。

不久太祖平定侯莫陈悦,举荐薛恺为记室参军。

魏孝武帝西迁,授予薛恺征虏将军、中散大夫,封为夏阳县男,食邑二百尸。

魏文帝登基,授予中书侍郎,加安柬将军,增加百户食邑,进爵为伯。

大统四年,宣光、清徽殿刚建成,薛恺为之作颂。

魏文帝又造二件欹器,一件是二仙人共持一钵,在一个盘内,钵盖有山。

山有香气,一仙人又持金瓶站立器上,以水灌山,水出于瓶而注入器,烟气从山中发出,称为仙人欹器。

另一件是二荷花在一个盘内,相隔盈尺,中间有莲下垂于器上,用水注荷,从莲而出灌于器中,装饰以凫雁蟾蜍,称为水芝欹器。

二盘各放置于一床,钵圆而床方,中间有人,称为是三才之象。

都放置于清徽殿前。

器形像觥但呈方形,水满则平,水溢则倾倒。

薛恺均为之作颂。

左箍初年,礼仪制度不完备。

左担令堑丝与卢盛、檀塞等人参酌修定。

自认为身遭变乱,流离在外,所以不听音乐。

虽然独处在幽室中,也有悲戚之容。

后来因事获罪而死。

其子壁厘继嗣,官至礼部下大夫、仪同大将军、聘速副使。

萨真,是冱塞妪人。他祖父整龌,任缝平远将军、迥塞越守、安邑侯。

他父亲产丛,任尚书吏部郎、遣回卢垩二郡守。

堕寞自幼博览群书,喜好作文。

尚未成年,任为州主簿、郡功曹。

从家中征召出来任奉朝请。

不久迁任左将军、太中大夫。

随从魏孝武帝西迁,封为郃阳县子,食邑四百户,进号中军将军。

魏废帝元年,领著作佐郎,修国史。

不久任中书侍郎,编修起居注。

迁任中书令、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燕公于谨征伐江陵,任薛贵为司录。

军中谋略,薛真都参与商讨决策。

江陵平定,进爵为伯,增加五百产食邑。

朝廷准备修改制度,依照《周礼》定制,令薛寞与小宗伯卢辩斟酌古今制度,考察修定。

六官建,授予内史下大夫孝闵帝登基,进爵为侯,增加五百户食邑,转任御正中大夫当时前中书监卢柔,学术水平很高深,文辞华丽富赡,而薛真可与之并驾齐驱,所以当世称为卢、薛。

一段时间后,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出朝任淅州刺史。

在职位上去世。

僚吏百姓为之哀伤叹惜。

获赠虞州刺史,谧号称为理。

所著作的文章二十多卷,流行于世。

又撰作《西京记》三卷,引经据典广博,当世称赞其博闻多识。

薛真特别孝顺,虽然已经年老,职务繁忙,但是对于尽孝冬温夏清侍奉父母之礼,早晚不会有违。

当时人以此而加以称赞。

其子薛明继嗣。

大象末年,任仪同大将军、清水郡守。

李昶,是顿丘临黄人,小名那。

他祖父李彪,名重魏朝,任御史中尉。

他父亲李游,亦有才能德行,为当世所称赞。

李游兄李志,任南荆州刺史,李游随从他到南荆州。

此时发生尔朱氏之乱,李游与李志都逃奔江束。

李昶性格严正急躁,不喜好交游。

幼年已会写作,在洛阳有名声。

当时洛阳设置明堂,李昶十几岁,作《明堂赋》。

虽然不够卓异广博,但是表现出的才力和体制很值得一看。

看了文章的人都说 有家风矣 。

初次谒见太祖,太祖很看重他,大力资助,令其入太学学习。

太祖每次接见学生,都要向李昶问及才智德行。

李昶神情明慧,应对明辩,太祖总是加以夸赞。

绥德公陆通广为招选僚吏,要求以李昶任司马,太祖同意。

李昶虽然年轻,陆通却特加接待,公务私事,都由他决定。

又兼二千石郎中,典掌仪注。

数次升迁而任都官郎中、相州大中正、丞相府束合祭酒、中军将军、银青光禄大夫。

李昶虽然任郎官,太祖常以书记委任。

于是任李昶为丞相府记室参军、著作郎,撰修国史。

转任大行台郎中、中书侍郎。

不久,转任黄门侍郎,封为临黄县伯,食邑五百户。

太祖曾经对李昶说: 卿祖父当年在中朝,任御史中尉。

卿节操贞尚,理当不败坏家风。

不过我以中尉是执法弹劾的官职,爱憎所在,所以一直没有授任予卿。

但是此职位很久无人担任,看来没有人比您更合适。 于是任李昶为御史中尉。

一年后,加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赐姓宇文氏。

建立六官,任为内史下大夫,进爵为侯,增加五百户食邑,迁升内史中大夫。

世宗初年,兼摄御伯中大夫。

武成元年,任中外府司录。

保定初年,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二年,转任御正中大夫。

当时因为近侍重要而清正,盛选国家精华,于是以李昶和安昌公元则、中都公陆逞、临淄公唐瑾等都任纳言。

不久进爵为公,食邑增至一千三百户。

五年,出朝任昌州刺史。

在州任上有病,启奏请求回朝,得到批准。

尚未回到京城,在路上去世。

终年五十岁。

获赠相瀛二州刺史。

李昶在太祖之时已位据枢要,兵马调度,专门委任给他,诏册文笔,都是李昶所作。

当晋公宇文护执政时,委任依然如故。

李昶常说: 文章之事,不足于流传后世,治理国家达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也许可以赶得上古人。 所以他的文章,没有留下草稿。

他衹留心于政务。

当时其父亲在江南,自己在关中,从年轻到去世,不饮酒听音乐。

时人为此而称赞他。

其子李丹继嗣。

当时有产垩人擅画,字凰翅。

好读书,善于写文章,能鼓瑟。

早年为琅邪王诵看重。

十九岁时,为魏孝明帝挽郎。

后来司州牧、城阳王元徽任檀翥为从事,他不乐意。

不久称病去职,客游三辅。

此时毛遐任行台,镇守北雍州,上表任檀翥为行台郎中。

正逢尔朱天光束拒齐神武,檀翥随从进入洛阳。

任为西兖州录事参军,历任司空田曹参军,加镇远将军,兼任殿中侍御史。

台中的文书奏章,都是他所写。

不久为毛鸿宾的副手镇守潼关,加前将军、太中大夫。

魏孝武帝西迁,赐封高唐县子,兼任中书舍人,撰修国史,加镇军将军。

后来因为言论轻躁,被黄门侍郎徐招驳斥,死于廷尉监狱中。

互伟字粒亘,是!蛐迢堕入。

魏昭成帝的后代。

曾祖父豆盅。任尚书左仆射。封城阳王。

祖父元盛,任通直散骑常侍,封城阳公。

父亲元岖,以左卫将军随从逸垄垂游西迁,任为中书监、壅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封濮驻。

元伟自小喜好学习,文才很好。

成年,授予员外散骑侍郎。

因为侍从的功劳,封为高阳县伯。

大统初年,任为伏波将军、度支郎中,领太子舍人。

十一年,迁任太子庶子,领兵部郎中。

不久任为东南道行台右丞。

十六年,进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以其为魏氏宗室,进封爵位为南安郡王,食邑五百户。

十七年,任为幽州都督府长史。

尉迟迥伐蜀,任元伟为司录。

书檄文记,都是元伟撰写。

平定蜀地,以功而增加五百户食邑。

建立六官时,任为师氏下大夫,爵位随规定而降,改封为淮南县公。

孝闵帝登基,任为置公宇文护府司录。

世宗初年,任为师氏中大夫。

韶书令他在麟趾殿刊正经籍。

不久委任为陇右总管府长史,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保定二年,迁任成州刺史。

元伟行政祟尚清静,百姓乐意归附,三千余流民复业。

天和元年,入朝为匠师中大夫,转任司宗中大夫。

六年,出朝任随州刺史。

元伟以母亲老迈推辞,不到任。

改任司宗。

不久因为母亲丧事去职。

建德二年,又任司宗,转任司会中大夫,兼任民部中大夫,迁任小司寇。

四年,任元伟为主使,回访齐朝。

当年秋天,高祖亲自率军柬讨。元伟被齐人扣押。

六年,平定齐朝,元伟才被释放。

高祖因为他被扣押了很长时间,加授上开府大象二年,任襄州刺史,进位大将军。

元伟性情温柔,喜欢清静。

居家不置办产业笃志学习,爱好文史,政事之暇,未曾放弃读书。

为人谨慎小心,与人无争。

当时人因此而加以称赞。

当初从邺而来,庾信赠诗: 虢亡垂棘反,齐平宝鼎归。 他得到文学之士的敬重就如此例。

后因病去世。

太祖天性宽容仁厚,不猜忌他人。

元氏族人,都得以保全,朝廷内外所任,分布在各种职务。

孝闵帝登基,没有改动。

明、武继位,也遵照先人的遣志。

虽然上天已弃魏朝,国鼎已迁改,但是枝叶荣盛繁茂,足以超过前代。

不过简牍散亡,事情多半湮没。

现录其姓名和身份可知者,附在此处。柱国大将军、太傅、大司徒、广陵王元欣,柱国大将军。特进、尚书令、少师、义阳王元子孝,尚书仆射、冯翊王元季海,

七兵尚书、陈郡王元玄,

大将军、淮安王元育,

大将军、梁王元俭,

大将军、尚书令、少保、小司徒、广平郡公

元赞,大将军、纳言、小司空、荆州总管、安昌郡公元则,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少师、韩国公元罗,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鲁郡公元正,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中书监、洵州刺史、宜都郡公元颜子,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塑业刺史、安乐县公正画,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武卫将军、遥蛆刺史、房陵县公互昼。

史臣曰:太祖除暴平乱,创立基业,勤于政事,求取贤良之才,共同治理各种政务。

以焚林来访阮,以树榜在道而求孙,可以说野无遣才,朝中多是君子。

苏亮等人都学识渊博,作文擅长修饰文辞,或挥翰凤池,或著书麟阁,都居于高职,各施展其才能。

比拟于陈、徐,后生确实可畏;论其任遇,都是当时良选。

魏文帝曾经说: 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

说的就是吕思礼、薛灯之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