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列传 卷十五

寇洛,是上谷昌平人。他家世代为军官。

他的父亲寇延寿,在和平年间,以良家子弟身份镇守武川,因此在那裹安家。

寇洛生性明办事理,不拘小节正光末年,因为北部边境盗贼兴起,于足率领乡亲在并州、肆州躲避,因此跟从尔朱荣征讨。

到贺拔岳西征时,寇洛与乡亲们一起,应募跟随他进入关中攻破赤水蜀地,因功劳拜为中坚将军、屯骑校尉、别将,封为临邑县男,食邑二百户。

又跟从贺拔岳在?胃水擒获贼军首领尉迟菩萨,在百里细丛击败侯伏侯元进,在旦拉擒获万俟丑奴。

产盗每次都全力作战,都立有功劳。

加授龙骧将军、都督,晋爵为安乡县子,屡经升迁为征北将军、卫将军。

在王远,贺垄遥任命产盗为右都督。

侯莫陈悦杀害贺拔岳后,想吞并他的部众。

当时刚刚丧失了元帅,军中惶恐骚动,寇洛在各位将领中,年龄最大,一向受到众人的信任,于是他就招集将士,立志为贺拔岳报仇,将士们相互集合,于是保全了军队而返回。

抵达原州后,众人都推举寇洛为盟主,统领贺拔岳的部众。

寇渔又自认为没有这个才能,就坚决推辞,和赵贵等人商议迎接太祖。

魏帝因为寇洛有保全军队的功劳,任命他为武卫将军。

太祖到达平凉,任命寇盗为右大都督。

童洛跟随太祖讨伐侯莫陈悦,平定了他,被拜为泾州刺史。

魏孝武帝西迁时,寇盗被晋爵为临邑县伯,食邑五百户。

不久升任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晋为公爵,增加食邑五百户。

大统初年,魏文帝下韶说: 以前侯莫陈悦远结逆贼,暗中杀害了原清水公贺拔岳,一心想兼并他的部众。

当时事情很仓促,人心惶惶。

使持节、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原泾州刺史、大都督、临邑县开国公寇洛,从内心裹发出忠诚,早就建立了勋功和诚意,于是能够集合义军,等待大丞相。

临危授命,推举贤能而侍奉他,对这样的人不予奖赏,怎么能够激励后来的人可加授他开府,晋爵为京兆郡公。 封寇洛的母亲宋氏为襄城郡君。

寇洛又改任领军将军。

大统三年,他出任华州刺史,加授侍中。

和独孤信收复洛阳,移师镇守弘农。

大统四年,他跟随太祖与束魏在河桥作战。

军队返回后,洛寇率领他的部众镇守束雍。

大统五年,死在镇守任上,时年五十三岁。

他被追赠为使持节、侍中、都督雍华豳泾原三秦二岐十州诸军事、太尉、尚书令、骠骑大将军、雍州刺史,谧号为武。

他的儿子塞和继承他的爵位。

世塞二年,记录旧功,将寇洛配祭在太祖宗庙,赐寇和姓若口王呕,改封为松阳郡公。

后来遣扭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宾部中大夫。

塞盗的弟弟寇锤,官至上柱国、北平郡公。

李弼字景和,是辽东襄平人。

他的六世祖李根,是慕容垂的黄门侍郎。

他的祖父李贵丑,任平州刺史。

他的父亲李永,任太中大夫,被追赠为凉州刺史。

李弼年少时有远大的志向,膂力过人。

当时正处于魏室衰亡祸乱的时期,他曾对他所亲近的人说: 大丈夫活在世上,应当不畏艰险,平定寇难,安定社稷以获取功名;怎么能碌碌无为靠着门第等级来求得美名尊位呢? 魏永安元年,尔朱天光征用他为别将,跟随尔朱天光西征,攻破赤水蜀。

因功被拜为征虏将军,封为石门县伯,食邑五百户。

又和贺拔岳讨伐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都击败了他们。

李弼常常冲锋陷阵,所向披靡,贼军都畏惧他,说: 不要挡在李将军的前面。

尔朱天光前往洛阳,李弼因此隶属于侯莫陈悦,任大都督,加授通直散骑常侍。

太昌初年,授清水郡守,恒州大中正。

不久任南秦州刺史。

跟随侯莫陈悦征讨,多次取得胜利。

到侯莫陈悦杀害贺拔岳后,军队停驻在陇上。

太祖从平凉进兵讨伐侯莫陈悦。

李弼劝谏侯莫陈悦说: 贺拔岳没有罪而您却杀害了他,又不能够抚慰收服他的部众,使他们没有归宿。

宇文夏州收服并任用他们,得到了他们的誓死效力,都宣称替主将报仇,他的用意本来就不小。

现在应当停战谢罪,不这样的话,恐怕必定会遭受灾祸。 侯莫陈悦惶恐疑惑,想不出什么办法。

李弼知道侯莫陈悦一定会失败,就对他的亲信说: 宇文夏州的才能和谋略无人能比,他的品德仁义令人崇仰。

侯莫陈公才智很小却计谋很大,怎么能够保全自己我们如果不作打算,恐怕会和他一起遭受灭族的灾祸。 正好遇上太祖的军队抵达,侯莫陈悦就放弃秦州向南出城,占据险要以自守。

第二天,李弼秘密地派使者到太祖那裹,答应背叛侯莫陈悦前来投降。

夜裹,李弼召集他的部众说: 侯莫陈公想回秦州,你们为什么不整理行装?

李弼的妻子,是侯莫陈悦的妻妹,特别受到侯莫陈悦的亲信任用,众人都相信了他。

人心惊慌骚乱,无法重新安定,都分散逃走,争着前往秦州。

李弼就驰马守住城门安抚众人,于是率众归附了太祖。

侯莫陈悦因此失败。

太祖对李弼说: 你和我同心,天下就不难平定。

打败了侯莫陈悦,获得的金银财宝和奴婢,全部将好的赐给他。

仍令李弼以原来的官职镇守原州。

不久李弼被拜为秦州刺史。

太祖率兵东下,征召李弼任大都督,率领右军,进攻潼关和回洛城,攻克。

大统初年,升任仪同三司、雍州刺史。

不久又升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跟随太祖平定窦泰,冲锋陷阵,他斩杀俘获的敌人很多。

太祖将自己骑的骓马和宝泰穿的牟甲赐给李弼。

又跟随太祖平定弘农。

和齐神武在沙苑作战时,李弼率军在右路,而左路军被敌军击败。

李弼召集他部下的六十名骑兵,身先士卒,横着截击敌军,贼兵于是被分割成两部分,因此大败。

李弼因功被拜为特进,赐爵趟郡公,增加食邑一千户。

又和贺拔胜攻克了河东,平定汾州、绛州。

大统四年,跟随太祖向东讨伐洛阳,李弼为先锋。

东魏将领莫多娄贷文率几千兵众,突然到达谷城。

李弼兼程前进,派兵士击鼓呐喊,拖着木柴扬起尘土。

莫多娄贷文以为是大军抵达,于是逃走。

李弼跟着追赶,俘虏了他的军队,斩杀了莫多娄贷文,将他的首级送到大军那裹。

第二天,又跟随太祖与齐神武在河桥作战,他多次深入敌阵,身上七处受伤,于是被敌人抓获,看守他的入围了几屑。

李弼假装受了重伤,昏倒在地。

看守的人逐渐松懈,李弼侧眼看到身旁有马,就跃上马背向西奔驰。得以逃脱。

大统五年,升为司空。

大统六年,侯景占据荆州,李弼和独孤信抵御他,侯景于是退走。

大统九年,跟随太祖征战邙山,改任太尉。

大统十三年,侯景率河南六州前来归附,束魏派将领韩轨在颖川围攻侯景。

太祖派李弼率军支援侯景,各位将领都受李弼的指挥。

李弼抵达后,韩轨退走。

王思政又进兵占据颖川,李弼于是退回。

大统十四年,北稽胡反叛,李弼讨伐平定了惭。

升为太保,加授柱国大将军。

魏废帝元年,赐姓为徒河氏。

太祖到西方巡狩,命李弼留守,后方的事务都要请示禀告他。

六官制度建立时,他任太傅、大司徒。

正值茹茹族受到突厥的逼迫,全国请求归降,李弼率领前军迎接他们。

赐给前后部羽葆鼓吹,受赐彩色丝绸六千段。

到晋公宇文护执掌朝政时,朝廷的大事。都要和于谨及李弼等人商议。

孝闵帝即位,他任太师,晋封赵凰公,食邑一万户。

前后受赏赐的财物不计其数。

奎迩每次率兵征讨,早上接受命令,傍晚便出发,不过问家事,也从来没有在家中住宿。

他忧国忘身,都类似这样。

加上他生性沉毅雄健,有很深的见识,所以能够将功名保持到最后。

孝盟壶元年十月,死于任上,终年六十四岁。

世宗当天举行哀悼,到下葬时,三次亲临吊丧。

调集士卒为他挖坟,配给大辖、龙旗,在墓地陈列军队。谧号为武。

不久又追封他为魏国公,将他配祭在太祖祭庙。

李弼的长子为李耀。

次子李辉,娶太祖的女儿义安长公主为妻,于是以他作为李弼的继嗣。

李辉在大统年间,出任员外散骑侍郎,赐爵义城郡公,历任抚军将军、大都督、镇南将军、散骑常侍。

李辉常常整年卧病不起,太祖为他担忧,每天赐给他一千钱,供给他医药费用。

到魏废帝产生异心时,太祖就任命李辉为武卫将军,总领宫廷的宿卫事务。

不久魏废帝被废黜,李辉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魏恭帝二年,加授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出任岐州刺史。

他跟随太祖西巡,率公卿子弟,另外组成一军。

孝闵帝即位,他任荆州刺史。

不久承袭趟国公爵位,又改为魏国公。

保定年间,加授将军。

天和六年,升为柱国建德元年,出任总管梁洋等十州诸军事、梁州刺史。

当时渠、蓬二州发生僚人骚乱,当地多年受到侵凌暴虐,李辉到州中安抚,僚人都前来归附。

武帝下诏书慰劳他。

李耀既然没有被立为李弼的继嗣,朝廷因为李弼的功劳很大,就封李耀为邢国公,位至开府。

他的儿子李宽,在大象末年,任上大将军蒲山郡公。

李辉的弟弟李衍,在大象末年。任大将军、真乡郡公。

李衍的弟弟李纶,最为人所知,有文武才能。

因为是功臣之子,年少时就身居显要的职位,历任吏部、内史下大夫,都获得了与官职相称的声誉。

位至司会中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被封为河阳郡公。

任聘齐使主。

早年去世。

他的儿子李长雅承袭他的爵位。

李纶的弟弟李曼,在建德年间,任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趟郡公。

他随高祖平定齐国,死在并州。

他的儿子李璟因为李晏为朝廷大事而死,就承袭了他的爵位。

李弼的弟弟李橱。

奎翅字灵铿。

他身高不满五尺,性情果敢决断,有胆识气度。

年少时事奉尔朱荣。

魏永安元年,以兼别将的身份跟随尔朱荣打败元颢,拜为讨逆将军。

到尔朱荣被杀后,李树跟随尔朱世隆侍奉尔朱荣的妻子投奔河北。

又跟随尔朱兆进入洛阳。

赐爵位为淝城郡男,升为都督。

普泰元年,元树从梁国入据谯城,李橱跟随行台樊子鹄击败了他,升为右将军。

魏武帝向西迁徙时,李卫跟随大都督元斌之同齐神武在成皋作战。

作战失败,就和元斌之投奔梁国。

梁主以宾客的礼节对待他们,后来得以逃回。

大统元年,授任抚军将军,晋封为晋阳县子,食邑四百户。

不久任太祖帐内都督。

跟随太祖收复弘农,攻克沙苑。

李树骑马挥矛,冲锋陷阵,藏身在鞍甲中。

敌人看到他,都说 避开这个小孩子 。

不知道李树的形状相貌,本来就是如此。

太祖开始也听说李卫勇猛强悍,但没有见到他的能力,到这时才赞叹他。

太祖对李榭说: 衹要是像这样勇敢果断,何必需要八尺的身躯。 因功劳升为公爵,增加食邑四百产。

不久他跟随宇文贵和束魏将领任祥、尧雄等人在颍川作战,都击败了他们。

被征入任太子中庶子。

大统九年,他跟随太祖在亡口山作战,升为持节、大都督。

左统十三年,拜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又跟随李弼讨伐稽胡,李树立功很多,任幽业刺史,增加食邑三百户。

大统十五年,拜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魏废帝初年,跟随赵童征讨蓝蓝,评定功劳为最大,改封为封山县公,食邑增至二千一百户。

孝闵帝即位,提升为大将军。

逮盛初年,又随豆卢宁征讨戳旦,俘获大量敌人返回。

晋爵为汝南郡公。

出任总管延蟹旦三州诸军事、延州刺史。

四年,死在镇守任上。

他被追赠为恒朔等五州刺史。

奎翅没有儿子,以奎逊的儿子奎揸作为他的继嗣。

奎撞先是因为争树的功勋,被封为魏垩题王。

左象末年,任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右宫伯,改封为回塞曲。

工谨字墨遨,是魉盗阳人。小名叫巨弥。

曾祖名叫于婆,是北魏怀荒镇将。

祖父名叫于安定,是平凉郡守、高平郡将。

父亲名叫于提,是陇西郡守,封荏平县伯。

保定二年,因为于谨有大的功勋,于提被追赠为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太保、建平郡公。

于谨性情深沉,有见识度量,读过一点经史书籍,尤其爱好《孙子兵书》。

他隐居在乡里,没有做官的志向。

有人勉励他,于谨说: 州郡级别的官职,是前人所鄙视的,三公的职位,必须等待时机的到来。

我之所以在郡邑悠闲自得,是暂且打发时光而已。 太宰元穆看到他,赞叹说: 他是辅佐帝王的人才。

到破六汗拔陵带头在北部边境造反,勾引茹茹作为应援,大行台仆射元纂率军讨伐他。

元纂一向听说过于谨的名声,就征召他任鉴曹参军事,让他从军北伐。

茹茹听说大军逼近,就逃出边塞。

元纂命于谨率二千骑兵追赶,追到郁对原,前后交战十七次,把茹茹的兵众全都招降过来。

后来他率轻装骑兵出塞窥视敌贼,碰上铁勒的几千骑兵突然来到,于谨认为寡不敌众,要退走必然走不脱,就分散他的骑兵,让他们躲藏在草木丛生的地方,又派人登山指挥,好像布置兵马的模样。

贼兵看见了,虽疑心有伏兵,但仗恃着人多,并不担心,就进兵逼近于谨。

于谨因为常常骑一匹紫色和一匹黑嘴黄色的骏马,贼兵先前都认识,他就派两个人各骑一匹,冲出敌阵而去。

贼兵以为是于谨,都争着追赶他们。

于谨于是率领其余的人马杀过去,追赶的骑兵就逃走了,于谨因此得以进入边塞。

正光四年,行台广阳王元深出兵北伐,引用王谨为长流参军,对他特别礼遇。

所有的谋议,都和于谨商量。

还叫他的儿子佛陁拜见于谨,如此亲近地对待他。

于谨就和广阳王打败了贼兵首领斛律野谷禄等人。

这时已是习匕魏末年动乱时候,群盗蜂拥而起,于谨就从容地对广阳王说: 自从正光以后,海内纷扰,郡国残破,农商废业。

如今殿下奉行大义征讨,从远方来到边关塞地,然而丑恶的人像蚂蚁一样聚集,他们的徒众实在很多,如果穷兵黩武,恐怕不是上策。

我于谨愿凭藉大王的威略,快马前去晓谕他们,一定可以不用兵甲,就达到平定他们的目的。 广阳王认为很对。

于谨同时懂得几国语言,就单骑进入贼兵当中,向他们宣示恩信。

于是西部铁勒的酋长乜列河等人,率领三万多户人家一起归附,相随着往南迁徙。

广阳王准备和于谨去折敷岭迎接他们。

于谨说: 破六汗拔陵的兵众不少,他得知乜列河等人前来归附,一定会来拦击。

他如果先占据了险要,就难和他争胜。

如今用乜列河等人来引诱他,他必然会来抢掠,然后我们埋下伏兵等待着,一定很容易打败他。 广阳王同意这个计策。

破六汗拔陵果然前来拦击,在岭上把乜列河打败,乜列河的部众都被他掠走。

于谨的伏兵冲出来,贼兵就此入败,全部将乜列河的部众收降过来。

魏帝嘉赏于谨,任命他为积射将军。

孝昌元年,于谨又随广阳王征讨鲜于脩礼。

大军停驻在白牛逻,正逢章武王元融被鲜于脩礼杀害,于是将军队停驻在中山。

侍中元晏告诉灵太后说: 广阳王以宗室的重要身份,受命负责征伐,现在却徘徊不前,坐观待变图谋不轨。

又有个叫于谨的,智略超人,是他的主要谋划者。

在战乱之际,他恐怕不是陛下的忠臣。 宪太后完全采纳了他的话。

下诏命在尚书省张贴告示,招募能抓获于谨的人,答应予以重赏。

于谨听说后,就对广阳王说: 现在女主临朝执政,信任谗佞的小人,如果不能表白殿下的真心,便恐怕灾祸很快就会降临。

我于谨请求亲自到朝廷投案,向有关部门自首,表白真心,自会免除灾祸。 广阳王答应了他。

于谨就来到布告下说: 我知道这个人。

众人都问他。

于谨说: 我就是。

有关官吏得知后上报。

灵太后引见于谨,十分恼怒。

于谨详细地诉说了广阳王的忠诚,并陈述了停驻军队的情况。

灵太后的怒意逐渐缓解,于是放了他。

不久他被加授为别将。

孝昌二年,梁国将领曹义宗据守穣城,多次在边境侵扰。

魏帝就命于谨和行台尚书辛纂率兵去征讨。

相持了几年,经历了几十决战斗。

于谨升任为都督、宣威将军、冗从仆射。

孝庄帝即位,任命于谨为镇远将军,不久改任直寝。

又跟随太宰元天穆征讨葛荣,平定邢杲,拜为征虏将军。

跟随尔朱天光打败万俟丑奴,被封为石城县伯,食邑五百户。

普泰元年,任征北大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

又跟随尔朱天光平定宿勤明达,另外再讨伐夏州贼寇贺遂有伐等人,将他们平定,授任大都督。

他跟随尔朱天光同齐神武在韩陵山作战,尔朱天光战败后,于谨就进入潼关。

贺拔岳上表将于谨留下镇守,任命他为卫将军、咸阳郡郡守。

太祖到了夏州,任命于谨为防城大都督。兼任夏州的长史。

到贺拔岳被害,太祖前往平凉。

于谨就对太祖说: 魏朝国运衰微,权臣专权,成群的盗贼蜂拥而起,百姓嗷然。

明公仗着世间少有的英姿,胸怀济世的才略,四方远近的人,都已归心。

希望您早作打算,不要辜负众人的期望。 太祖说: 怎么讲呢?

于谨回答说: 关西,是秦汉的旧都,古人称之为天府,将士骁勇,土地肥沃,西边有巴蜀的富饶,北边有羊马的好处。

现在如果占据要害,招集英雄,养兵劝农,足以坐观时局的变化。

况且天子在洛阳,为群凶所逼迫,如果陈说明公的诚意,计算时事的利害,请求建都在关西,天子必定嘉许而西迁。

然后您挟天子以令诸侯,奉王命以伐暴乱,这是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事业,千载一时的机会。 太祖大为高兴。

正好魏帝敕令将于谨调回任合内大都督,于谨趁机献上迁都关中的计策,魏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不久齐神武进逼洛阳,于谨随魏帝西迁。

接着他又跟随太祖出征潼关,攻下回洛城,被任命为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北雍州刺史,晋爵为蓝田县公,食邑一千户。

大统元年,授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这一年,夏阳人王游浪聚众占据杨氏壁叛乱,于谨出兵讨伐擒获了他。

当年,大军束出征伐,于谨充当前锋。

进军到盘豆,束魏将领高叔礼据守险要不投降,于谨进攻击败了他,俘虏兵众一千人。

趁此又攻下弘农,擒获束魏陕州刺史李徽伯。

齐神武抵达沙苑,于谨随太祖和将领们奋力作战,打败了他,晋爵为常山郡公,增加食邑一千户。

又随太祖在河桥作战,任大丞相府长史,兼任大行台尚书。

稽胡帅夏州刺史刘平叛乱,于谨率兵讨伐平定了他。

任大都督、恒并燕肆云五州诸军事、大将军、恒州刺史。

入任太子太师。

大统九年,又跟太祖束出征讨,另外进攻柏谷坞,攻了下来。

邙山之战,大军失利,于谨率领他手下的兵马假装投降,站在路旁。

齐神武的军队乘胜追击逃兵,不曾戒备。

等追击的骑兵过完了,于谨就从后面攻击他们,敌人大为惊恐。

独孤信又聚集兵士在后奋力冲杀,齐神武的军队就乱了起来,因此大军得以保全。

大统十二年,他任尚书左仆射,领司农卿。

到侯景归附北周时,请求派兵作为支援,太祖命李弼带兵接应他。

于谨劝谏说: 侯景年轻时就通晓军事谋略,真情很难窥测。

应当先给他厚礼高官,看他有什么变化。

现在马上派兵,大为不可。 太祖没有听从。

不久又让于谨兼任大行台尚书、丞相府长史,带兵镇守潼关,加授华州刺史,赠给他柜鬯酒一卣,附带上圭瓒。

不久任司空,增加食邑四百户。

大统十五年,升为柱国大将军。

齐氏称帝,太祖出兵征讨,任命于谨为后军大都督。

另封他的一个儿子为盐亭县侯,食邑一千户魏恭帝元年,任雍州刺史。

当初梁元帝平定堡量之后,在堰继位,秘密与查区通使,打算前来侵犯。

梁元帝哥哥的儿子岳阳王芦登当时任壅业刺史,因为銮五适杀死了他的哥哥互誉,就结了仇。

他占据着襄阳前来归附,并请派王师。

于是朝廷就命于谨率兵出征。

左担在青泥谷为他饯行。

长孙俭问于谨说: 替羞锂打算一下,他该怎么办?

于谨说: 在汉、迺炫耀兵威,把军民财物统统带上渡过长江,衹据守旦堤,这是他的上策;迁徙外城内居民,退守子城,加高女墙,等待外援,这是他的中策;如果难于迁徙,据守外城,这是他的下策。 星瑟俭说: 估计萧绎会用什么计策?

于谨说: 一定会用下策。

长孙俭说: 他放弃上策而用下策,为什么? 于谠回答说: 萧氏据守江南,经历了好几十年。

正逢中原多事,没有顾得上向外经略。

又认为我们有齐氏为患,一定分不出兵力。

而且萧绎怯懦无谋,多疑虑而少决断愚民难以与之谋划事情的开始,都留恋城里原来的住宅,既然不愿意迁移,就得据守外城所以说他会用下策。 于谨于是派中山公宇文护和大将军杨忠等人,率领精锐骑兵先占据长江渡口,切断梁入出逃的道路。

梁人在外城竖立木栅,周围六十里。

不久于谨就到了,将军队全部调来把城围起来。

梁主多次派兵在城南出战,立即就被于谨打败。

围了十六天,外城陷落。

梁主退守子城。

第二天,梁元帝率领太子以下的臣民,反绑着手出城投降,不久杀死了他。

于谨俘虏了梁国男女十多万人,收缴了府库中的珍宝。

得到宋的浑天仪、梁的晷铜表、魏的相风乌、铜蟠螭趺、直径四尺周围七尺的大玉和那些舆辇法物都带回献上,军队没有私占财物。

立萧察为梁主,整顿部队凯旋而归。

太祖亲自到他的第宅,和于谨饮宴笑谈极为欢洽。

赏赐于谨奴婢一千,还有梁的宝物,以及金石丝竹乐一部,另外加封新野郡公,食邑二千户。

于谨坚决推辞,太祖不准许。

叉命乐官作了十首《常山公平梁歌》,叫乐工歌唱,

工谨白认为长期掌握权势,地位声望隆重,功名既已建立,情愿保住悠闲的生活,就把他所乘的骏马和所穿的销甲等献上。

太祖明白他的意思就说: 如今巨猾还没有平定,你岂能就独善其身。 就没有接受。

六官制度建立时,于谨任大司徒。

到太祖去世时,孝闵帝还幼小,中山公宇文护虽然接受了太祖的临终遣托,但名望地位向来低下,各位王公大臣们都图谋执掌朝政,没有谁肯顺服他。

宇文护很是担忧,私下找于谨请教。

工谨说: 我早就蒙受丞相的特别关怀,逭恩情和骨肉至亲一样深。

今天的事情,我一定会以死相争。

如果面对众人确定国策,那您一定不要辞让。 第二天,各位王公聚集在一起商议。

工谨说: 过去帝室倾覆危败时,人人企图问鼎。

丞相立志匡扶拯救帝室,挥袖操戈,才使国家的命运得以中兴,百姓得以安生。

如今上天降祸,丞相突然离弃百官。

嗣位的世子虽然幼小,中山公则像他的儿子那样亲,加上他亲自接受了太祖临终的委托,军国大事,理所当然应该归他掌理。 说的时候言语神色严厉,众人都被震惊了。

宇文护说: 这是我们的家事,我平时虽然平庸愚昧,但怎敢推辞。 于谨既和太祖的资历地位相等,字文护常对他表示礼貌尊敬。

到这时,于谨就走上前说: 您如果统理军国大事,那我们这些人就有依靠了。 于是向宇文护跪拜了两次。

王公大臣们受到于谨的逼迫,也跟着跪拜了两次,因此大家的意见才确定下来。

孝闵帝即位,于谨被进封为燕国公,食邑一万户。

升任太傅、大宗伯,和李弼、侯莫陈崇等人参议朝政。

到贺兰祥讨伐吐谷浑时,于谨遥领军队,教授策略。

保定二年,于谨因年老,上表请求辞去官职。

武帝下诏答覆说: 过去姜尚年过九十,召公奭几乎接近一百岁,都为王室效劳,自强不息。

如今元凶尚未铲除,九州还没有统一,正打算以您作为舟楫,广泛救助解脱艰难,岂能让您忘记姜尚召公二公的美好情操,而有这样的请求。

我为此感到惭愧。

您如果再坚持谦逊,有关官员应当拒绝启奏。

保定三年四月,武帝下诏说: 树立元首,主持教化,让百姓遵奉孝悌,使仁者长寿。

所以古代贤明的帝王,都按这种典制,设立三老五更,亲袒右膊切割牲肉举行敬老的礼仪。

我以渺小之身,居于帝王之位,怎敢遗弃老人,不加以尊敬。

太傅、燕国公于谨,品德淳朴,是国家的元老,给他举行锁食乞言的礼仪,让朝廷内外都瞩目。

可任命他为三老,有关官员应备好礼仪,选择好日子上报。 于谨上表坚决推辞,武帝下诏答覆不准。

又赐给他延年杖。

高祖前往大学为他馈食。

三老入门,皇帝在大门和屏风之间迎拜,三老回拜。

有关官员在中楹设置三老的席位,面向南方。

太师、晋国公宇文护登上台阶,在席前设置几案。

三老入席,向南紧靠几案坐下,以老师的身份自居。

大司寇、楚国公豆卢空登上台阶,把于谨的木屐放正。

皇帝登上台阶,站在画着斧头的屏风之前,面向西方。

有关官员递上菜饭,皇帝跪着摆设酱碟,亲自卷袖露臂切肉。

三老进食完后,皇帝又亲自跪着递送漱口的酒。

有关官员撤掉了筵席。

皇帝面向北面站立着向于谨请教治国之道。

三老也起身站在席位的后面。

皇帝说: 我辱当天下的重任,自认为没有什么才能,不知道治理国家的关键所在,请您指教。 三老回答说: 木材经过墨绳的测量才能削直,君王接受正直的劝告才能圣明。

自古以来圣明的君主,都虚心采纳正直的规劝,以知道自己是对是错,天下才能安定。

希望陛下记住这点。 又说: 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忠信。

所以古人说可以没有粮食和军队,但不可以失去信用。

国家的兴废,没有不是因为忠信的。

希望陛下遵守忠信不要丧失。 又说: 治国之道,必须要有法。

法,是国家的纲纪。

纲纪不可以不正,端正纲纪在于赏罚。

如果有功就要奖赏,有罪就要惩罚,那么行善的人就会一天天多起来,作恶的人就会逐渐停止。

如果有功不奖赏,有罪不惩罚,则天下的人就会善恶不分,百姓也就不知道该怎样去做。 又说: 言行是做人的基础,言论发出后行动就要相随,二者确实应当相互呼应。

希望陛下三思而后才发言,多次考虑后再行动。

如果不经过思考,就一定会有过失。

天子的过失,不论事情大小,都像日食月食那样,人们没有不知道的。

希望陛下慎重对待。 三老说完,皇帝再次参拜接受,三老也回礼跪拜。

仪式完成后高祖才离开太学。

到晋公宇文护出兵束伐,于谨当时已经因年老病倒,宇文护因为他是宿将旧臣,仍请求他一同前往,在军事战略上请教他。

大军回来,赐给他钟磬一部。

天和二年,又赐给他安车一乘。

不久授任雍州牧。

天和三年,于谨死在任上,终年七十六岁。

高祖亲自前往吊唁,下韶令谯王字文俭监护丧事,赐给缯彩一千段,粟麦五千斛,追赠他原有的官职,加授使持节、太师、雍恒等二十州诸军事、雍州刺史,谧号为文。

到下葬时,王公以下的官员,都送葬到郊外。

将他配祭在太祖的庙庭。

于谨有智谋,善于为主上效力。

他的名望地位虽然很高,但他更加谦让。

每次上朝参拜来回时,衹有两三个侍骑跟随而已。

朝廷凡是有军国大事,大多由于谨决断。

于谨也竭尽自己的才智能力,辅佐调和帝室。

所以在功臣当中,特别受到委用信任,始终如一,人们也没有说闲话的。

他常教训儿子们,一定要恬静谦退。

加上他年寿很长,受到的礼遇隆重,他的子孙绵延,都官位显达,当时没有人能够和他相比。

他的儿子于定承继了他的爵位。

于窟字宾实,年少时温和朴实。

还没有到二十岁,就进入太祖幕府,跟随太祖出征潼关和迥洛城。

大统三年,又随太祖收复弘农,征战沙苑。

因为前后的功劳,被封为万年县子,食邑五百产,任主衣都统。

在河桥之战中,他冲锋陷阵。

大军回来后,于塞又为内殿,任通直散骑常侍,改任太子右卫率,加授都督。

又跟随太祖在坐山作战。

去箍十一年,韶命王室侍讲柬宫。

堡量来归附时,朝廷派于窘和各军去支援他,平定了九曲城。

升为大都督,升任仪同三司,加授散骑常侍。

大统十四年,任尚书。

这一年,太祖和魏太子西行巡视,于塞当时随从。

太祖在陇山上面刻立石碑,记录功臣的名位,按次序篆刻,预先任命工皇为开府仪同三司。

到大统十五年,才授任给他。

不久任渭州刺史,特地给他鼓吹一部,升爵位为公爵,增加食邑二百产。

魏恭帝二年,差人束念姐率领他的部落反叛,勾结吐谷运,常常侵扰边境。

朝廷派大将军豆卢宁征讨,超过了规定期限也没有攻克。

又派于定前往,于是击败了他们。

太祖亲手写信慰劳,赐给他奴婢一百人,马一百匹。

孝闵帝即位,授任他为民部中大夫,晋爵为延寿郡公,食邑二千户。

又升任大将军,授勋州刺史,入朝为小司寇。

天和二年,延业渣川贼寇郝三郎等人造反,逼攻丹州。

朝廷派王皇率兵征讨平定了他们,斩杀了郝三郎,缴获各类牲畜一万多头。

于是任延州刺史。

玉和五年,承袭遮厘公爵位,升任柱国,因罪被罢免。

不久又恢复原职,任凉州总管。

大象二年,加授上柱国,拜任大左辅。

隋开皇元年,去世。

被追赠为司空,谧号为安。

于定的儿子于颢,在大象末年,任上开府、吴州总管、新野郡公。

于颢的弟弟于仲文,任大将军、延寿郡公。

于仲文的弟弟于象贤,任仪同三司,娶了高祖的女儿为妻。

于塞的弟弟于翼,自己有传。

于翼的弟弟子义,任上柱国、潼州总管、建干郡公。

于义的弟弟于礼,任上大将军、趟州刺史、安平郡公。

于礼的弟弟于智,开始时任开府,因为接受宣帝的旨意,诬告齐王宇文宪谋反,于是被封为齐国公。

不久任柱国、凉州总管、大司空。

于智的弟弟于绍,任上开府、绥州刺史、华阳郡公。

于绍的弟弟于弼,任上仪同、平恩县公。

于弼的弟弟子兰,任上仪同、襄阳县公。

于兰的弟弟于旷,任上仪同,被迫赠恒州刺史。

史臣曰:贺拔岳被害的事变发生得突然,侯莫陈悦志在兼并他的部众,当时将领有不同的心思,士卒没有坚定的意志。

寇洛安抚招集散乱的将士,抗御仇敌。

他保全大军返回,使敌人断绝了觊觎之心;他估量自己的德操来确定自己的位置,使霸王建立了匡合诸侯一统天下的谋略,这个功绩不小。

李弼、于谨胸怀辅佐时世的谋略,正逢开启圣明的时运,对顾遇自己的人报以殷勤的情意,在艰难中营建功业,在军帐中竭尽他们的谋划,在四处宣示他们的功绩,就好像是大川中的舟楫,是大厦的栋梁。

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依附了贤能的人而成名,大概也是依靠他们自己的才略而取得的。

到于谨因年老有大德,声誉高威望重,在上庠享受崇高的礼遇,司乐为他歌颂功德时,他常常以满盈为戒,为覆折而忧虑。

没有君子,怎能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