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列传 卷四十五

自从文章兴盛以来,过去的贤哲可以记述的人,没有不是记载在经传中的。

如果选君德于历代君主之内,观察遣烈事迹于传说之中,帝君没有高出尧、舜的,君王没有超出文、武的。

所以圣人阐述理论,作出文章为六经的学说;规范伦理行为,用百王的模范。

从那时一直往后,三代迅速变迁,日月时光不停地流失接替,损益各有不同的方式,治乱之道各不相同。

秦朝承嗣累世基础,刑法太酷而亡国;汉朝本来没有尺土之业,崇尚经术而得以长久。

雕虫小技被看得尊贵,魏朝政道所以衰落丧失;谈玄风气兴起,晋朝纲纪因此大坏。

查考各种学术流派的高低,比较四代的兴盛衰落,正君臣名分,明确贵贱区别,崇美教化,改易风俗,没有超出儒学的。

所以皇王用以做到不必刑律而返回到淳朴,贤达用以刻镂金石而雕清素的竹木。

儒学的社会意义实在是大啊!

自从有魏政道消弱,海内混战,学术不盛,兵荒马乱。

先王所用的旧典章经籍,以往圣人遣留下的训诫,扫地一般都没有了。

当太祖承命执朝纲,喜好儒学经术。

寻求上古佚失之文,求得千载的至理,废除魏、晋的制度,恢复姬旦的完善典章。

卢景宣学识通各门学问,将五礼所缺部分修补齐全;长孙绍远才气堪称博闻,订正六乐所受的损坏。

因此朝廷典章制度渐渐齐备,学者相从如风。

世宗继承尊位,崇尚学术礼仪。

在内设有崇文观,在外看重经学教化职任。

才学广博可资询问解愁排难之士,常出入于朝廷;着圆冠方领装束攻读经术典籍的儒生,于京城著录记载。

人才济济足以超出往昔。

到高祖保定三年,于是下韶书尊奉太傅燕公为三老。

帝为此穿上皇服戴上皇冠,乘坐碧车,陈列礼文器物,备好礼仪,清道禁行而驾临太学。

袒衣割牲以食相供,捧着酒杯共同相饮。

造成了一世的盛事。

其后备下重礼,将沉重从南荆征召入京。

平定山东后,放下至尊的身份而以万乘之主亲身亲为,以特殊之礼相接熊生。

因此天下归慕向往,文教兴盛。

穿儒者衣服,掌握先王之道,开学校招延学徒者多至比肩;立志从师学习,得以有专门学业,告别亲戚甘心情愿勤苦者多如市场中一样。

虽然所遗风气兴盛之业,不能与魏、晋时期相比,而移风易俗,也是近代的美事。

其中有些儒者另有传记或终于隋之中年者,则不再撰录。

其余在此篇中撰述。

卢诞,是范阳涿人,本名恭祖。

曾祖卢晏,博学擅长隶书,有名于世。

仕宫于燕为给事黄门侍郎、营丘成周二郡守。

祖父卢寿,任太子洗马。

燕灭亡后入魏,为鲁郡守。

父叔仁,十八岁时,州征召为主簿。

举秀才,授员外郎。

由于父母年老,就辞职归家奉养。

父母去世,哀毁守丧六年,亲身营建坟墓,有从此不再为官的想法。

魏景明年间,征召入洛阳,授威远将军、武贲中郎将,但他并不喜好。

不久授镇远将军、通直散骑常侍,都称病不到职。

于是出任幽州司马,又辞归乡里。

当时都称其气节高尚。

卢诞幼年时便通达聪敏,博学有文采。

郡征召为功曹,州举之为秀才,均未赴任。

出仕为侍御史,屡经升迁为辅国将军、太中大夫、幽州别驾、韭豫州都督府长史。

当时刺史高仲密以州归附朝廷,朝廷遣大将军李远率军赴援,卢诞与文武二千多人奉迎大军。

以功授镇束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封固安县伯,食邑五百户。

不久加散骑侍郎,任给事黄门侍郎。

魏帝下诏称: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朕诸儿渐渐长大,欲令卿为其老师。 于是亲临晋王府第,敕令晋王以下,皆在帝面前拜其为师。

因此赐名为诞。

加征东将军、散骑常侍。

太祖又因为卢诞是儒学宗师,学问渊博,为当世所推崇,就任他为国子祭酒。

晋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魏恭帝二年,授秘书监。

后因病去世。

卢光字景仁,小名伯,是范阳公卢辩的弟弟。

性情温和谨慎,博览群书,精通《三礼》,善解阴阳,懂得音乐,喜好谈论玄言。

孝昌初年,出仕任司空府参军事,逐渐迁升明威将军、员外侍郎。

当魏孝武帝西迁时,卢光于山东举义,遥授大都督、晋州刺史、安西将军、银青光禄大夫。

大统六年,全家迁入关西。

太祖十分礼遇他,授丞相府记室参军,赐爵范阳县伯。

不久拜行台郎中,专掌书记。

十年,改封安息县伯,食邑五百户。

升为行台右丞。出朝任华州长史,不久征召授任将作大匠。

魏废帝元年,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授京兆郡守,迁为侍中。

建立六官时,授小匠师下大夫,晋为开府仪同三司、匠师中大夫,晋爵为侯,增加食邑五百户,转工部中大夫。

大司马贺兰祥征讨吐谷浑时,任命卢光为长史,晋爵为憨郡公。

武成二年,诏令卢光监营宗庙,事成之后,增加食邑四百户。

外任虞州刺史,不久任陕州总管府长史。

再次讨论征讨吐谷运的功劳,食邑增至一千九百户。

天和二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

高祖年轻时曾受业于卢光,因而所赠治丧的财物超过常规。

追赠少傅。

谧号为简。

卢光崇敬佛教,非常诚信。

曾经随从太祖于檀台山狩猎。

当时已经合围,太祖遥指山上对群公说: 公等看到什么吗?

都回答说: 没看到什么。 衹有卢光说: 看到一名僧人。

太祖说: 是。 即刻解围而还。

令卢光于僧人所立处建造佛塔,掘基一丈深,获得瓦钵、锡杖各一件。

太祖称叹,因此在此处建立寺院。

当他任京兆郡守时,郡舍此前多次有妖怪出现的传说,前后郡守无人敢在此居住。

卢光说: 是否吉凶原因在于人,妖怪异象不会随便出现。 于是入住此宅。

没过多久,卢光所乘的马突然走上大厅,登床南首而立;食器又无故自破。

卢光并不介意。

他精诚守正皆如此类。

所撰《道德经章句》,流行于世。

其子卢贲继嗣。

大象年间,任开府仪同大将军

沉重字德厚,是吴兴武康人。

生性聪明有悟性,有异于平常儿童。

少年丧父,居丧合于礼仪。

长大后,专心于儒学,不远千里寻求老师,因此能博览群书,尤其精通《诗经》、《礼记》、《左氏春秋》。

梁朝大通三年,出仕为王国常侍。

梁武帝欲提高学官地位,用以崇敬儒教。

中大通四年,于是认真选择,以沉重补国子助教。

大同二年,授《五经》博士。

梁元帝在藩时,对其赞叹称奇。

即位后,就派遣主书何武迎接沉重西上。

当江陵平定,沉重留下任事梁主萧察,授中书侍郎,兼中书舍人。

屡经升迁为员外散骑侍郎、廷尉卿,领江陵令。

又任通直散骑常侍、都官尚书,领羽林监。

萧察又令沉重于合欢殿讲授《周礼》。

高祖以沉重明经修行有道,于是派遣宣纳上士柳裘至梁朝征召。

并致以一封书信:

皇帝问候梁朝都官尚书沉重。

观察八位圣人六位君主,喜怒等七情忠孝等十义,各地方所以能合于相同道路,不同时代因此都能相从。

没有不奔往大顺的遥远地方,行使中和的安定鼎盛。

到浅黄色绸做书衣的书卷起火焰盛行,洁素的文章随从轻风流行,文辞追逐不同时代而变化,文义随时运而不同,大礼在玉帛之中保存,最好的声乐在钟鼓乐器之外表现。

虽然分蛇、聚纬时时更替,美好的文辞已经有所阙失;夏禹娶涂山民当涂聚集诸侯、司马氏建立晋朝,没有听闻其宗旨。

有周建立政权,上溯承嗣圣人贤哲,将沦陷的苍生加以拯救,将快要失去的文物加以补充。

天道都得以完备,人间政道纲纪都得到治理。

朕在朝廷做皇帝,掌管天下海内。

常常想恢复殷、周礼仪,移风化俗成为唐虞之世。

惧怕的是三干措施还是有违于治理,九次变化不能真正成功。

想确定统一的言论思想文章,想杜绝二家的学说言论。

知道卿的学术居于儒家宗师之首,言行举止为士人的榜样。

卞和宝玉又出现在荆江水畔,随侯珠再次照亮汉水河浦。

所以日夜在思虑,远远瞻望心中思念。

现在以微薄之礼前去聘请,命令使者前往用车相接。

所希望的是如凤凰高飞鸿雁来临,很快便可实现。

将不清楚的事解答明白,将有矛盾异同的学识整理清晰。

在学中不忽视片言只语,讲求经义不会遗漏忘记佚失的部分。

现在可做到没有独善的讥讽,长远而看各方面都顾及成为一件美事。

这可就相当好啊!

往昔著名诗人申培年老时,方才告别家乡鲁地入朝廷;儒师公孙头发都因年岁大而黄了,才到达西京长安。

因而使道成为学术文章言论思想的根基,有了基础就可溯及本源。

现在一次征召你入朝,想必上述二者都兼有了。

如果衹有外形的声气而失去出现的响应,衹是沉迷于家乡之邦却忘记国家,是不可取的。

又敕令襄州总管、卫公宇文直敦谕遣送上路,途中的供给,务必优厚。

保定末年,沉重到达京师。

韶令讨论《五经》,校定音律。

天和年间,又于紫极殿讲授三教义。

朝士、儒生、僧人、道士有二千多人听讲。

沉重言辞理义优洽,枢机明辩,所有的解释,都为各位儒生所推许。

六年,授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露门博士。

于是于露门馆为皇太子讲学。

建德末年,沉重认为自己入朝已经很长时间了,而且年纪已超过了当时的制度,上表请求回梁朝。

高祖优诏回答说: 开府是漠南的良材,故常在车的横木上虚设青衿;江东的竹箭,伸脖子眺望已很疲倦。

所以备礼物聘请申生,用安称的车子征召伏生。

加以本是梁朝的旧臣,前后三世在朝任官,沐浴荣崇光耀,受到宠信重用,没有忘记怀念根本,确实是要加以嘉奖崇尚的。

但是楚地之材为晋所利用,岂会没有先例。

现在朕正谋求贤才,于义不要来要求走。 沉重坚决请求,才允许。

派遣小司门上士杨汪送沉重回梁朝。

梁主萧归拜沉重为散骑常侍、太常卿。

大象二年,来朝京师。

开皇三年,去世,时年八十四岁。

隋文帝遣舍人萧子宝祭以少牢,追赠使持节、上开府仪同三司、许州刺史。

沉重学业广博,为当世儒学宗师。

有关阴阳圆纬、道教佛教的经典掌故,全都熟悉。

撰述很多,都能得其指要。

流行于世的著作,为《周礼义》三十一卷、《仪礼义》三十五卷、《礼记义》三十卷、《毛诗义》二十八卷、《丧服经义》五卷、《周礼音》一卷、《仪礼音》一卷、《礼记音》二卷、《毛诗音》二卷。

樊深字文深,是河东猗氏人。

早年丧母,侍候继母十分孝顺谨慎。

弱冠之年喜好学习,背负书籍从师于三河,讲议研习《五经》,日日夜夜不知疲倦。

魏永安年间,随军征讨,以功任荡寇将军,数次升迁为伏波、征虏将军,中散大夫。

曾经于读书时读到吾丘子,因而归家侍候奉养父母。

魏孝武帝西迁,樊、王二姓举义,被东魏诛杀。

樊深父保周、叔父欢周都被杀害。

樊深因为避难,坠落山崖跌伤脚,两天没吃饭。

后得到一箪饼,本想食之;但想到继母年老身患痹症,可能没有遇难,因而不吃。

夜晚匍匐寻找继母,得以相见,将食物给继母。

然后悄悄离开家乡,改易姓名,于汾、晋地区游学,学习天文及数学历法之术。

后来被人所告,囚送至眯。

正好球将韩轨长史张曜器重他儒学有成,将樊深带回家中,得以免去祸害。

太祖平定河东,追赠保周南郢州刺史,欢周仪同三司。

樊深归家安葬其父,亲身背着泥土建成坟墓。

不久于谨任其为府参军,令其在馆中教授子孙。

授抚军将军、银青光禄大夫,迁任开府属,转任从事中郎。

于谨被任为司空,以樊深为谘议。

大统十五年,代理下邦县事。

太祖置束馆设学校,教授诸将子弟,任樊深为博士。

樊深精通经学,讲解经书时,经常引用汉、魏以来各家学说。

所以听讲的学生,不能理解。

背后都讥讽他: 樊生讲书所引门户太多,不可理解。 但是儒生都推许他学识渊博。

其性情喜好学习,到老也不懈怠。

早晚来往,骑在马上也读书不停,以至于马惊而坠地,手脚都摔折了,但最终还是没有改变这种习性。

后来授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建立六官,拜任太学助教,迁任博士,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天和二年,迁任县伯中大夫,加开府仪同三司。

建德元年,上表请求退休,韶书允许。

朝廷有疑问的事情,经常召他来询问。

后来因病去世。

樊深既专于经书,又熟悉诸史及《苍》《雅》、篆籀、阴阳、卜筮之书。

所学虽然广博,但言辞辩解较差,所以当时人不加以称赞。

撰有《孝经》、《丧服问疑》各一卷。另撰《七经异同说》三卷、《义纲略论》并《目录》三十一卷,都流行于世。

熊安生字植之,是长乐阜城人。

年少好学,勤奋不知疲倦。

最初随从陈达学习《三传》,后又跟从房虬学习《周礼》,都能通晓其大义。

此后师事徐遵明,经历多年。

东魏天平年间,跟随奎宣叠学《礼记》。于是博通《五经》。

但是专以《三礼》教授学生。

从远方来的弟子,有一千多人。

讨论图纬,采集异闻,前代儒师未解悟出来的,皆一一解释明白。

齐朝河清年间,阳休之特意奏请为国子博士。

当时朝廷实行《周礼》,公卿以下都习练此一门学问,有数十条疑问,都得不到详细的辩解。

天和三年,齐朝请求通好,周派遣兵部尹公正为使臣。

与齐人谈论到《周礼》,齐人无从作答。

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相对。

公正辩才很好,安生语所未至,他便挑出核心问题而追问。

安生说: 礼义弘深,自有条理。

如果一定要探深奥所在,就不必以其先后。

如果你有心有意的话,当一一为你陈述。 公正于是提出各种疑问,安生一一为他解说,全都寻根究底。

公正深深嗟服,返回之后全都告知高祖。

高祖十分钦佩敬重。

当高祖入邺时,安生立即令人清扫门庭。

家人觉得奇怪而问他,安生说: 周帝重道尊儒,肯定要和我相见的。 很快高祖便临幸其宅第,下诏不必拜见,亲自握住其手,共同相坐。

对他说: 朕未能消除战争,以此而惭愧。

安生说: 黄帝尚且有阪泉之战,何况陛下所行的是天罚。 高祖又说: 齐氏赋税劳役苛重,民众竭尽财力。

朕救民于水火,想革除其弊端。

欲以府库及三台杂物散发给百姓,公以为这样做好吗? 安生说: 往昔武王平定商朝,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

陛下这一诏书,不同时代却同为美事。 高祖又问他说: 朕和武王相比怎样评价?

安生说: 武王征伐纣王,悬首白旗;陛下平定齐朝,兵不血刃。

愚下认为圣上策略为优。 高祖十分高兴,赐给三百匹帛、三百石米、一座宅院,另赐象笏及九环金带,其他物品与之相称。

又诏令主管部门给予安车驷马,随驾入朝,敕令所到的地方好好招待。

到达京城,敕令于大乘佛寺参议五礼。

宣政元年,任为露门学博士、下大夫,其时已经八十余岁。

不久离职退休,在家去世。

安生为儒学宗师,当时从其受业而后世有名者,有马荣伯、张黑奴、窦士荣、子笼、刘焯、刘煌等人,都是其门人弟子。

所撰《周礼义疏》二十卷、《礼记义疏》四十卷、《孝经义疏》一卷,都流行于世。

乐逊字遵贤,是河东猗氏人。

幼童之时,已有成人的操守。

刚成年,任郡主簿。

魏正光年问,闻知著名儒学大师徐遵明于赵、魏领徒,因而从之学《孝经》、《丧服》、《论语》、《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左氏春秋》大义。

不久山东出现动乱,学者散逸,乐逊在动乱之中,却不失其志,不倦于其道。

永安年间,出仕任安西府长流参军。

大统七年,授子都督。

九年,太尉李弼请乐逊教授诸子不久太祖选定贤良,授任为守令。

相府户曹柳敏、行台郎中卢光、河东郡丞辛粲相继推举乐逊,称其有治理社会民众的行政之才。

李弼请求留用而不遣回。

十六年,加授建忠将军、左中郎将,迁任辅国将军、中散大夫、都督,历任李弼府西合祭酒、功曹谘议参军。

魏废帝二年,太祖征召乐逊教授诸子。

在馆六年,与诸儒分别讲授经学。

乐逊讲授《孝经》、《论语》、《毛诗》及服虔所注《春秋左氏传》。

魏恭帝二年,授太学助教。

孝闵帝登基,以乐逊有处理政务之才,授秋官府上士。

其年,任为太学博士,转任为小师氏下大夫。

自谯王宇文俭以下,全都以束脩敬师行弟子之礼。

乐逊教授以经术,训导十分有方。

当卫公宇文直镇守蒲州时,以乐逊为宇文直府主簿,加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

武成元年六月,因为大雨连绵经久不停,下韶百官上书议事。

乐逊陈述与时政有关的意见十四条,其中五条舆重要政策密切相关。

其一,看重治理的方式,说道:我看现在任官的人,大多衹求自身清廉有所成就,不去想给人民恩惠爱护百姓。

为何如此?

近年来守令任职期短促,每年都要督责他们做出业绩。

以刚猛治政的是好官吏,对百姓则不讲宽容养护。

这一任官员既然如此,后来者也是一样。

行政对于民众来说,过急就是苛刻,放任自由就会无从管理。

因此周朝的失误是舒缓,秦朝的败亡因急酷。

百姓不是刚生下的婴儿,还是应当作为赤子来对待。

适宜的是宽松和紧急适中,不使百姓过于劳苦烦扰。

如今承受魏朝的衰政,人们习惯了不遵守政令。

先王朝政法规都齐备,民众都识知法规。

衹要宣行风气矫正民俗,将人民纳入正轨训导就可以了。

又不是军旅时期,何必使用太过分迫切的政令。

至于振兴邦国达到治理良好,这事应从道德教化入手,逐渐形成,不是仓促间可成的。

私下想到姬周的盛德,文、武时治理良好而国家兴盛,成、康时为政温和而社会安宁。

自此以后,不会不出现事件。

往昔申侯准备奔逃,楚子教诲他说 不要去小国 。

此言是说小国治政急迫法制酷峻,难以相容。

敬仲进入齐国,称赞说 幸好获得宽宥,得处于宽政之下 。

然而关东各个州,沦陷时间太长,人民生活艰辛,想求得休息生养。

如果不颁布好政策行使仁政,使境外知闻,怎么能够使这些劳苦人民,回归快乐的家园。

其二,减少各种建造,说道:一段时期魏朝首都洛阳,一时繁荣兴盛,权豪贵势之家,纷纷营造第宅,车辆服装用器摆设,都追求奢侈豪华。

世间都讲究和攀比奢侈,人情浮薄,终于使得祸乱不断发生。因而丧失天下社会衰败。

近来朝廷权贵,器物服饰渐为华丽,百工制作则极尽奇异巧妙。

臣恐怕物品随着人们的喜好变得越来越奢华,会损害政治民俗。

像这样的事情,应该禁止。

《礼记》说道 不要作淫侈奇巧器物,使主上放荡心思 。

《传》说道 宫殿崇尚奢华,便使民力大大减损 。

汉景帝曾经说: 黄金珠玉,饥饿时不能做食品,寒冷时不能做衣裳。 费工费时雕镂出来的器物,伤害了农业生产。

精心制作的锦绣,伤害了纺织。 认为这二者是饥寒的根本原因。

所以国家除了军戎器械、时事所须物品要加以制作,别的都是白白地浪费功力,对国家和人民都是损害。

不如广泛地推进农桑生产,以衣食为根本,使国家有丰富储蓄,要得到大功也很容易。

其三,公开职官选举,说道:选取官吏的部门奖励贤能,确定授予官爵,必须与大家一同论定,公开明白地授予。

从而使人得以全部知道,如同睹视白天的太阳一样清楚。

被选的人材质能力有高有低,功劳有大有小,任以官职给予俸禄,不能够不加以审定。

就是州郡选取安置吏员,也要集合乡间人士议论,何况朝廷选官,不能衹选取知名的人士。

如果是地方上的州郡,当然可以自行任命。此外交付朝廷选官部门的,也不是什么机密,不必保守秘密。

人生处在世上,所看重的是地位身份等荣耀,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规范,是为了名声。

但是遭逢时运很难,失去时运却容易。

在选拔任用的时候,应让大家心中都明白,然后呈报上去。

以便使功劳苦劳才能都能知道,所作评定得到赞同。

其四,认真对待战争征伐,说道:魏朝国运已经终止,上天所喜爱的在于仁德。

但是高洋僭称帝位,先迷失却未败亡,占据山东地区,此事如同肘腋之患。

就如同下棋劫打双方相持,都争着谁先谁后。

如果一下失先,可能就成了对方的利益。

确实应该舍小而着眼大处,先保住疆域,不要贪求边境小利,轻举妄动。

胜利就要劳烦军队分别驻守,失败则损失很大。

国家虽然强大,高洋也不示弱。

《诗经》裹面说: 有德就不必去相争,不用害怕有损失! 惟有德行可以庇护民众,不是恃以强力。

如果势均力敌的话,则行仁德者可以获胜。

君子之道盛行,则小人之道消减。

所以往昔善于作战者,先想到的不是肯定要胜,而是等待可以胜敌的机会。

他们行使暴戾行为,我们则行使宽厚仁义。

他们行政刻薄,我们实行恩惠教化。

使仁德恩泽布于各处,人人都想到有道兴盛。

然后观望到机会而行动。可以成功。

其五,要禁止奢侈,说道:按照礼仪,人有贵贱的分别,事物有不同的等级差别,使用物品要有节制,所有品类要控制尺度。

马后作为皇后是天下之母,穿的衣服是布帛制成的,为的是对下人作出表率。

季孙任过三位君主的丞相,家中的妾氏没有穿丝绸衣服的,用以激励民俗。

近来富贵的人家,越来越讲排场,奴婢都衣装鲜亮,作为随从车辆的仪容,服饰华丽,在大街小巷眩曜。

以致行者都停下脚步观看,路旁的人成堆。

论他们对公家的贡献,还不如一个普通的士兵;但是他们却坐受丰厚的待遇,超出攻战的将士。

就是不可惜费用,难道不有损德义。

有了储蓄的余额,不如用作抚恤军士。

鲁庄公曾经说: 有了衣服食物,不敢自己占有,一定要分给他人。 《诗经》中说: 怎么会说没有衣裳,我和你共同穿衣。 这些都是取自人力。

又陈述事物往上议论的人,数量应该是不少的,应当有帝君所知道的。

但是不知道是非,陛下虽然注重这些议论,想解决天下各种事情,然而天下的事情并没有全部解决。

为什么如此呢?

取人的言论,所贵在于明确使用,如果采纳了却不突出,等于没有采用,则上言的人就少了。

保定二年,因训导有方,频频加以赏赐。

迁任遂伯中大夫,授骠骑将军、大都督。

四年,晋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五年,诏令鲁公宇文卖、毕公宇文贤等人,俱以束脩之礼,受业为弟子。

天和元年,岐州刺史、陈公宇文纯举乐逊为贤良。

五年,乐逊年纪已老,上表请求退休,优诏不允许。

于是赐以粟帛和钱财等,授湖州刺史,封安邑县子爵位,食邑四百户。

当地民以蛮族为多,未曾习沐儒风。

乐逊劝励经学生徒,课试确定高下,数年之间,全州得以化洽。

蛮族风俗生子,长大后多与父母别居。

乐逊经常加以劝导,革除这些弊端。

任职数年,屡受嘉奖。

任期届满还朝,拜皇太子谏议,又在露门教授皇子,增加一百户食邑。

宣政元年,晋为上仪同大将军。

大象初年,晋爵为崇业郡公,食邑增至二千户,又任露门博士。

二年,晋为开府仪同大将军,出朝任汾阴郡守。

乐逊以年老有病固辞,韶令允许。

改授束扬州刺史,赐给安车、衣服及奴婢等。

又于本郡赐田十顷。

儒者都以他为荣。

隋代开皇元年,在家去世,终年八十二岁。

追赠本官,加蒲、陕二州刺史。

乐逊性情温和恭谨,不善于交际。

立身以忠信为本,从不骄矜自大。

在众人之中,不愿意在他人之先谈论。

学者因此十分称赞。

著作有《孝致、《论语》、《毛诗》、《左氏春秋序论》十余篇。

又着《春秋序义》,通买、服学说,发杜氏微义,辞理都有一定水平。

史臣曰:前代精通六艺学术的士人,都兼而懂得从政之术,所以称为任官任职如同在地上捡拾芥菜那么容易。

近代儒生所学衹守住一经,对时务不太熟悉,所以有贫困和低贱的耻辱。

虽然通达或堵塞各由命运,而大体上基本是如此。

曾经有评论说:金的质地十分刚硬,加以铸造可以成为器皿;水的性质是很柔弱的,壅塞之后可以毁坏大山。

何况似同天地形貌,含带五常仁德,红色蓝色容易染,善恶香臭可以改变,所以追随邹地风俗而喜好教化出仕,习染齐地风俗而看重学业仕途。

如果上进追求矜持谦让,是中庸之道的常情;任职高官受到尊重礼敬,是有上等智力的人所追求的。

因此两汉朝廷,看重经术而轻视法律。

其中聪明突出的人,都勤奋精练专门学术。

以通达贤良的才质,取得出仕任官的美名,官职高的必做到公卿,官小的也做到郡守县令。

近代的行政治理,先是法律条令而后才是经术。

其中沉默无闻孤微无从上进的人,也就一片心志放在章句之学上面,利用先王的道义,掩饰无能儒生的迂腐姿态,处境好一些的衹不过是侍候讲书加一些训导,处境困窘的则一生穿破衣吃普通饭菜。

以此而论,不是两汉以栋梁之材所哺育的,近代以柴草臭椿所产出的,也是喜好选择的原则不同,不同时代遭遇也就不同。

史臣经常闻知故老,称赞沉重所学,不仅仅是《六经》。

至于天官、律历、阴阳、纬候,流略所载,佛教道教典籍,都十分熟悉,深入了解其中的深奥意义。

所以能够驰声于海内,成为一代儒学宗师。

虽前世的徐广、何承天等人,也超不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