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中篇 冶铸

宋先生说:相传上古黄帝时代已经开始在首山采铜铸鼎,可见冶铸的历史真是渊源已久了。

自从全国各地都进贡金属铜给夏禹铸成象征天下大权的九个大鼎以来,冶铸技术也就日新月异地发展起来了。

金属本是从泥土中产生出来的,当它被铸造成器物来供人使用时,它的形状又跟泥土造的母模一个样。这正是所谓 以土为母 , 母模子肖 。

铸件之中有精有粗,有大有小,作用各不相同。君且看:钝拙的可以用来舂东西,锋利的可以用来耕地,薄壁的可以用来烧水煮食而使民间百姓人丁兴旺,空腔的可以用来振荡空气而使声波振荡,美妙的乐章得以悠然响起。

善良虔诚的信徒们模拟仙界神佛之形态为人间造出了精致逼真的偶像,心灵手巧的工匠抓住天上月亮的隐约轮廓而造出了天下到处流通的钱币。诸如此类,任凭人们屈指头、唱筹码,又哪里能够说得完呢?

简而言之,这些东西纯靠人力是办不到的。鼎

铸鼎的历史在尧舜以前就已无法考证了,至于传说夏禹铸造九鼎,那是因为当时九州根据各地现有条件和生产能力而缴纳赋税的条例已经颁布,各地每年进贡的物产和品种已经有了具体规定,河道也已经疏通,《禹贡》这部书已经写成了。

但是由于恐怕后世的帝王增加赋税来敛取百姓财物,各地诸侯用一些由奇技淫巧做出来的东西冒充贡品,以及后来治水的人也不再按照原来的一套办法,于是,夏禹把这一切都铸刻在鼎上,令规也就不会像书籍那样容易丢失了,使后人有所遵守而不能任意更改,这就是当时夏禹铸造九鼎的原因。

经过了许多年代,刻在鼎上的画像,如蚌珠、暨鱼、狐狸、毛织物以及兽皮之类,也可能因为锈蚀而变了样,学问不深和见识浅薄的人就以为这是怪物。

因此,《左传》中才有禹铸鼎是为了使百姓懂得识别妖魔鬼怪而避免受到妖魔伤害的说法。

这些鼎到了秦朝时就绝迹了,而春秋时期郜国的大鼎和莒国的两个方鼎,都是诸侯国铸造的,即使有一些刻画,也必定不合于《禹贡》的原意,只不过名为古旧之物罢了。

后世的图书已经多了好几百倍,就不必再铸鼎了,这里特地提一下。

在所有用金属制成的乐器中,钟排在最重要的位置。钟声大作时,最远十里之外都可以听到,而少说也能传出一里多。

所以,无论是皇帝临朝听政还是官府升堂审案,都一定会依靠鸣钟来聚集众人。地方上举行各种官方宴会时,也多会用到编钟来伴奏。寺庙则也需要用钟声来打动阳世间朝拜者们的诚心,唤起对阴间鬼神的敬意。

铸钟的原料,以铜为上等好材料,以铁为下等材料。

现在朝廷上所悬挂的朝钟完全是用响铜铸成的,每口钟总共花费铜四万七千斤、锡四千斤、黄金五十两、银一百二十两,铸成以后重达两万斤,身高一丈一尺五寸,上面的双龙蒲牢图像高二尺七寸,直径八尺。这就是当今朝钟的规格。

铸造万斤以上的大朝钟之类的钟和铸鼎的方法是相同的。先挖出一个一丈多深的坑,使坑内保持干燥,并把它构筑得好像房舍一样。将石灰、细砂和黏土塑造调和成的土作为内模的塑型材料,内模要求做得没有丝毫的裂缝。

内模干燥以后,用牛油加黄蜡在上面涂抹达几寸厚。

油和蜡的比例是:牛油约占十分之八,黄蜡占十分之二。在钟模型的顶上搭建一个高棚用以防日晒雨淋。

油蜡层涂好并用墁刀荡平整后,就可以在上面精雕细刻上各种所需的文字和图案,再用舂碎和筛选过的极细的泥粉和炭末,调成糊状,逐层涂铺在油蜡上约有几寸厚。

等到外模的里外都自然干透坚固后,便在上面用慢火烤炙,使里面的油蜡溶化而从模型的开口处流干净。这时,内外模之间的空腔就成了将来钟、鼎成型的地方了。每流出一斤油蜡后空出的空间,就要注入十斤的铜以作为填充。

所以,如果塑模时用去十斤油蜡,就需要准备一百斤铜来铸造。

内外模之间的油蜡已经流净后,就该准备将铜熔掉。当模里的油蜡完全流干净时,就应准备把铜熔掉。

熔掉一万斤的铜并非仅靠人力就可以完成,应该在钟模的四周架上熔炉,并且做出槽道,使槽道的上端与熔炉的出口相接合,再将槽道的下端设置为低斜状,并与钟鼎的灌铜孔相连接。在槽道的两边,要用烧红的炭火将其围绕起来以便保温。

等炉子里的铜熔化之后,便可把事先用泥堵塞住的出口打开,这时铜溶液就会像流水一样沿着槽道往下,一直灌进模子里。钟、鼎就铸造成了。

若要铸造一万斤重的铁钟和香炉、大锅,其方法也与上面介绍的相同,不过具体模型的制造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和要求,做出适当的调整。

至于铸造千斤以内的钟,就不必这么费劲了,只要制造十来个小炉子就行了。

这种炉膛的形状像个箕子,用铁条当骨架,用泥塑造成。

炉体下部的两侧要穿两个孔,并垫上两根圆筒状的铁片以便于将抬杠穿过。

这些炉子都平放在土墩上,所有的炉子都一起鼓风熔铜。

铜熔化以后,就用两根杠穿过炉底,轻的两个人,重的几个人,一起抬起炉子,把铜熔液倾注进模孔中。

甲炉刚刚倾注完了,乙炉也跟着迅速倾注,丙炉再跟着倾注,这样,模子里的铜就会自然黏合。

如果各炉倾注互相承接太慢,那些先注入的铜熔液都将近冷凝了,就难以和后注入的铜熔液互相黏合而出现夹缝。

大体而言,铸造铁钟的模子不需要耗费太多的油蜡,方法是:先用黏土制成剖成左右两半的或是上、下两截的外模,并在剖面边上制成有接合的子母口,然后将文字和图案反刻在外模的内壁上。

内模要缩小一定的尺寸,以使内外模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这要经过精密的计算来确定。

外模刻好文字和图案以后,还要用牛油涂滑它,以免以后浇铸时铸件粘模。然后把内、外模组合起来,并用泥浆把内外模的接口缝封好,便可以进行浇铸了。

巨磬和云板的铸法与此相类似。

铁锅是用来烧水、煮饭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它。

铸造铁锅时,应使用生铁或废弃的铸铁器具作原料。

锅的大小通常没有固定的规格,常用的铁锅直径在二尺左右,厚约二分,小一些的直径约为一尺,而厚度则是一样的。

铸铁锅所用的模型也分为内、外两层,首先要制作内模,等其干燥后,再根据锅的实际尺寸,另外造出外层的盖模。

这个外模的尺寸应做得非常精确,如果稍微差一点,模也就没有用了。

模已塑好并干燥以后,用泥捏造熔铁炉,炉膛要像个锅,用来装生铁和废铁原料。炉背接一条可以通到风箱的管,炉的前面捏一个出铁嘴。

每一炉所熔化的铁水大约可浇铸十到二十口锅。

生铁熔化成铁水以后,用镶嵌着泥的带手柄的铁勺子从出铁嘴接盛铁水,一勺子铁水大约可以浇铸一口铁锅。

将铁水倾注到模子里,不必等到它冷下来就揭开外模,查看有没有裂缝。这时锅身还是通红的,如果发现有些地方铁水浇的不足时,马上补浇少量的铁水,并用湿草片按平,不让锅留下修补过的痕迹。

生铁初次铸锅时,需要这样补浇的地方较多,只有用废铁锅回炉熔铸的,才不会有隙漏。

铁锅铸成以后,辨别它的好坏的方法是用小木棒敲击它。如果敲出的声音像敲木头的时候那样沉实,说明这就是一口好锅;如果有其他杂音,就说明铁水的含碳量没处理好造成铁质未熟或者是铁水中杂质没有清除干净,这种锅将来就容易损坏。

国内有的大寺庙里,铸有一种 千僧锅 ,可以煮两石米的粥,这真是一个笨重的家什。

铸造仙佛铜像,塑模方法与朝钟一样。

但是钟、鼎不能接铸,而仙佛铜像却可以分铸后再接合铸造,所以在浇注方面是比较容易的。不过,这种接模工艺对精确度的要求却是最高的。

大体说来,荷兰和比利时等国铸炮用的是熟铜,信炮和短枪等用的是生、熟铜各一半,襄阳炮、盏口炮、大将军炮乃至二将军炮等则用的是铁。镜

铸镜的模子是用糠灰加细沙做成的,镜本身的材料是铜与锡的合金。

《考工记》中有云: 金和锡各一半的合金,是适用于铸镜的合金配比。

镜面能够反光,那是由于镀上了一层水银的结果,而不是铜本身能这样光亮。

唐朝开元年间宫中所用的镜子,都是用白银和铜各半配比在一起铸成的,所以每面镜子价达几两银子。

铸件上有些像朱砂一样的红斑点,那是其中夹杂着的金银发出来的。

明朝宣炉的铸造,是由于当时某库偶然发生火灾,里面的金银夹杂着铜、锡都熔成一团,官府便下令用它来铸造香炉。

唐镜和宣炉都是王朝昌盛时代的产物。钱

将铜铸造成钱币,是为了便于民间贸易的流通和使用。铜钱的一面印有 某某通宝 四个字,这项工作是由工部属下的专门机构掌管的。

通行的铜钱十文抵得上白银一分的价值。

一个大钱的面值相当于普通铜钱的五倍或者十倍,发行这种大钱的弊病是容易导致私人铸钱,反而会坑害了百姓,所以,中央和地方都在发行过一阵儿大钱之后,很快就停止发行了。

铸造十斤铜钱,需要用六七斤红铜和三四斤锌,这是粗略的比例。

锌每经过高温加热一次就要耗损四分之一。

我朝通用的铜钱,成色最好的是北京宝源局铸造的黄钱和广东高州铸造的青钱,这两种钱每一文相当于南京操江局和浙江铸造局铸造的铜钱二文。

黄钱又分为两等:用四火铜铸造的叫做 金背钱 ,用二火铜铸的叫做 火漆钱 。

铸钱时用来熔铜的坩埚,所选用的是最细的泥粉,最好是由打碎的干土砖与炭粉混合后做成。

北京地区所用的熔铜坩埚中还加入有牛蹄甲,不知道那有什么作用。制造坩埚材料的比例是,每十两原料中,七两为泥粉,炭粉则占三两。这是因为炭粉有隔热、保温的作用,将其与泥粉互相配合后,会使铜更易于熔化。

坩埚的长度有八寸,直径为二寸五分。

一个坩埚大约可装进十斤的铜和锌。冶炼时,首先要把铜熔掉,之后再加锌,然后鼓风使它们化在一起,最后便可倒进钱币的模子内。

铸钱所用的模具,是用四根木条构成空框,用筛选过的非常细的泥粉和炭粉混合后填实空框,面上要再撒上少量的杉木或柳木炭灰,或者用燃烧松香和菜籽油的混合烟熏过。然后把成百枚用锡雕成的母钱按有字的正面或者按无字的背面铺排在框面上。

又用一个填实泥粉和炭粉的木框如上述方法合盖上去,就构成了钱的底、面两框模。

接着,随手把它翻转过来,揭开前框,全部母钱就脱落在后框上面了。

再用另一个填实了的木框合盖在后框上,照样翻转,就这样反复做成十几套框模,最后把它们叠合在一起用绳索捆绑固定。

木框的边缘上原来留有灌注铜液的口子,铸工用鹰嘴钳把熔铜坩埚从炉里提出来,另一个人用钳托着坩埚的底部,共同把熔铜液注入模子中。

冷却之后,解下绳索打开框模。这时,只见密密麻麻的成百个铜钱就像累累果实结在树枝上一样。

因为模中原来的铜水通路也已经凝结成树枝状的铜条网络了,把它夹出来将钱逐个摘下,以便于磨锉加工。

先锉铜钱的边沿,方法是用竹条或木条穿上几百个铜钱一起锉。然后逐个锉平铜钱表面不规整的地方。

铜钱质量的高低,是以锌的含量多少来辨别区分,至于从外在质量看铸钱成品,轻重与厚薄,那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锌价值低贱而铜价值更贵,私铸铜币的人甚至用铜、锌对半开来铸铜钱。将这种钱掷在石阶上,发出像木头或石块落地的声响,表明成色很低。

如果是成色高质量好的铜钱,铜与锌的比例当是九比一,把它掷在地上,会发出铿锵的金属声。

用废铜器来铸造铜钱,每熔化一次就会损耗十分之一,因为其中的锌会挥发掉一些,铜的含量逐渐提高,所以铸造出来的铜钱的成色就会比新铜第一次铸成的铜钱要高。

琉球一带铸造的银币,模子就刻在铁钳头上,当银熔化了的时候,将钳子头伸进坩埚里夹取银液后,提出来往冷水之中一淬,一块银币就落在水里了。

附:铁钱

铁这种金属价值很低,自古以来几乎不用在铸钱方面。

铁钱起源于作为唐朝藩镇之一的魏博镇地区,由于当时藩镇割据,铜没有办法运输,不得不用铁来铸钱,这只是权宜之计。

在唐代皇家兴盛之时,曾经用白银铸成豆子来玩耍取乐,而到了后来藩镇割据而国家衰落时,就连低贱的铁也只好拿去铸钱了!

就一起记在这里以表示博物广识者的感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