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杀青
宋先生说:世间万物的精华、天地的奥妙,从古流传至今,从中原抵达边疆,使后来人能够了然于心,那是用什么东西记载下来的呢?
君主与臣下交换意见,老师传授课业给学生,如果只是凭借喋喋不休的口头语言,那又能解决多少问题呢?
但是只要有短短一张文符或者是半册课本,就能把有关事物的道理阐述清楚,就能使命令风行天下,疑难也会如同冰雪融化一样地消释。
自从世上有了纸之后,聪明的人和愚钝的人都从中受益不浅。
纸是以竹骨和树皮为原料造成的。除去树木的青色外层就造成了白纸,于是诸子百家的万卷图书才有了书写和印刷的物质基础。
精细的纸用在这方面,而粗糙的纸则用来挡风和进行包装。
造纸的事早在上古时就已经开始了,但却有人把它说成是汉、晋时由某个人所发明,这种见识是多么地浅陋啊!
纸料
用楮树、桑树和木芙蓉的第二层皮等造的纸,叫做皮纸,用竹麻造出来的纸叫做竹纸。
制作精良的纸非常洁白,可以用来书写、印刷和制柬帖;粗糙的纸则用于制作火纸和包装纸。
造纸过程中所谓的 杀青 就是从斩竹去青而得到的名称, 汗青 则是以煮沥而得到的名称, 简 就是指已经造好的纸。
因为煮竹能成 简 和纸,后人于是就误认为削竹片可以记录事情,进而还错误地以为古代的书册都是用皮条穿编竹简而成的。
在秦始皇焚书以前,已经有很多书籍,如果纯用竹简,又能写下几个字呢?
西域一带的人用贝树造成纸页,而我国中土的人士进而误传他们可以用贝树叶来书写经文。
他们不懂得树叶离根就会焦枯的道理,这跟削竹记事的说法是同样可笑的。
造竹纸
竹纸生产始于南方,以福建最为盛行。当竹笋长出来以后,先要到山沟里观察竹林的长势,那些要生枝叶的嫩竹是最上等的原料。
每年芒种时节到来后就可以上山砍竹,把竹竿截为长度为五到七尺的竹段,然后在山上挖一个塘,里面灌满水用来浸竹子。
为了避免水塘干涸,要用竹管引水,不断地向其中注入山上流下来的溪水。
浸到一百天以上,把竹子取出来,用木棒不断捶打,洗掉粗壳和青皮,这个步骤就叫做 杀青 ,这时竹茎就会变得好像苎麻一样。
接下来就是要用优质石灰调成灰浆,跟竹子一起放入木桶,煮上八天八夜。
煮竹子的锅,直径约四尺,用黏土调石灰封固锅的边沿,使其高度和宽度类似于广东中部沿海地区煮盐的牢盆那样,里面可以装下十多石水。
上面盖上周长约一丈五尺、直径约四尺多的楻桶。
竹料加入锅和楻桶中,煮八天就足够了。
停止加热一天后,揭开楻桶,取出竹麻,放到清水塘里漂洗干净。
漂塘底部和四周都要用木板合缝砌好以防止沾染泥污。
竹麻洗净之后,用柴灰水浸透,再放入锅内按平,铺一寸左右厚的稻草灰。
煮沸之后,就把竹麻移入另一桶中,继续用草木灰水淋洗。
草木灰水冷却以后,要煮沸再淋洗。
这样经过十多天,竹麻自然就会腐烂发臭。
把它拿出来放入臼内舂成泥状,倒入抄纸槽内。
抄纸槽像个方斗,大小由抄纸帘而定,抄纸帘又由纸张的大小来定。
抄纸槽内放置清水,水面高出竹浆约三寸左右,加入纸药水汁,这样抄成的纸干后便会很洁白。
抄纸帘是用刮磨得极其细的竹丝编成的,展开时下面有木框托住。
两只手拿着抄纸帘放进水中,荡起竹浆让它进入抄纸帘中。
纸的厚薄可以由人的手法来调控、掌握:轻荡则薄,重荡则厚。
提起抄纸帘,水便从帘眼淋回抄纸槽;然后把帘网翻转,让纸落到木板上,叠积成千上万张。
等到数目够了时,就压上一块木板,捆上绳子并插进棍子,绞紧,用类似榨酒的方法把水分压干,然后用小铜镊把纸逐张揭起,烘干。
烘焙纸张时,先用土砖砌两堵墙形成夹巷,底下用砖盖火道,夹巷之内盖的砖块每隔几块砖就留出一个空位。
火从巷头的炉口燃烧,热气从留空的砖缝中透出而充满整个夹巷,等到夹巷外壁的砖都烧热时,就把湿纸逐张贴上去焙干,再揭下来放成一叠。
近来生产一种宽幅的纸,名叫大四连,用来书写,显得贵重。
等到它用废以后,废纸也可以洗去朱墨、污秽,浸烂之后入抄纸槽再造,因此节省了浸竹和煮竹等工序,依然成纸,损耗不多。
南方竹子数量多而且价钱低廉,也就用不着这样做。北方即使是寸条片角的纸丢在地,也要随手拾起来再造,这种纸叫做还魂纸。
竹纸与皮纸、精细的纸与粗糙的纸,都是用上述方法制造的。
至于火纸与粗纸,斩竹、制取竹麻、用石灰浆、用稻草灰水淋洗等工序都和前面讲过的相同,只是脱帘之后不必再行烘焙,压干水分后放在阳光底下晒干就可以了。
盛唐时期,民间祭拜鬼神的活动很多,祭祀时烧纸钱而不再烧帛,因而这种纸叫火纸。
湖南、湖北一带近来祭祀风气非常盛行,甚至到了一次浪费掉数千斤纸的地步。
这种纸十分之七用在祭祀中,十分之三供人们日常使用。
其中有一种最粗最厚的纸,名为包裹纸,是用竹料混上隔年晚稻的稻草制作的。
而江西铅山等地出产的柬纸则完全用细竹料加厚抄成,用高价售卖,其中最上等的一种叫官柬纸,富贵人家用它来做名片。
这种纸厚实而且没有粗筋,把它染红可以作为办喜事用的 吉帖 ,染色前要先用白矾水浸过,然后染上红花汁。
造皮纸
剥取楮树皮是在春末夏初进行。
如果树太老,就在贴近根部的地方把它砍断,再用土盖上。
第二年又会生长出新树枝,它的皮会更好。
制造皮纸,用楮树皮六十斤,嫩竹麻四十斤,一起放在池塘里漂浸,然后再涂上石灰浆,放到锅里煮烂。
近来又出现了比较经济的办法,就是用十分之七的树皮和竹麻原料,用十分之三的隔年稻草制造,如果纸药水汁下的得当的话,纸质也会很洁白。
坚固的皮纸,扯断纵纹就像丝绵一样,因此又叫做绵纸,要想把它横向扯断更不容易。
其中最好的一种叫做棂纱纸,这种纸是江西广信郡造的,长约七尺多,宽约四尺多。
染成各种颜色是先将色料放进抄纸槽内而不是做成纸后才染成的。
其次是连四纸,其中最洁白的叫做红上纸。
还有名为皮纸而实际上是用竹子与稻草掺和制成的纸,叫做揭帖呈文纸。
以木芙蓉树皮为原料所制的皮纸,统称为 小皮纸 ,在江西则被称作 中夹纸 。
河南造的纸不知道是用的哪种原料制成,这种纸供京城人使用,产地十分广泛。
还有用桑皮造的纸叫做桑穰纸,纸质特别厚,是浙江东部出产的,江浙一带收蚕种时都必定会用到它。
糊雨伞和油扇则都要用小皮纸。
制造又长又宽的皮纸,所用的水槽要很宽、纸帘很大,一个人干不了,就需要两个人对抄。
如果是棂纱纸,则需要好几个人才行。
凡是用来绘画和写条幅的皮纸,要先用明矾水浸过以后才不会起毛。
贴近竹帘的一面为纸的正面,因为料泥都浮在上面,纸的反面就比较粗。
至于朝鲜的白纸,就不清楚是用什么原料制造的了。
据说日本的造纸工序不用帘网,而是先把原料煮烂,选一块大而平坦的青石盖在坑上,下面点火加热,使青石升温,然后把煮烂的原料纸浆薄薄刷一层在石面上,待水气蒸干后,用手一揭,一张白纸就形成了,至于朝鲜是否也用这种方法造纸,不得而知,而中国是否也存在这种造纸方法,同样无法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