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篇 大宗师
能够通晓天地自然的运化之道,并且了解人的作为,这就达到了认识的极点。
能够通晓自然运化之理,是顺应自然而知;明白人的行为,是用其智力所能知道的道理,去顺其智力所不能知道的,直到享尽天年而不半途而废,这就是认识的最高境界了,虽然这样,其中还是有隐忧存在。
正确的认识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条件,而这个条件却是不断变化的,何以知道我所说的出于自然不是人为的呢?
我所说的人为不是出于自然呢?
先有 真人 然后才有真知。
什么叫做 真人 呢?
古时候的 真人 ,不倚众凌寡,不自恃成功雄踞他人,也不图谋琐事。
像这样的人,错过了时机不后悔,赶上了机遇不得意。
象这样的人,登上高处不颤栗,下到水里不会沾湿,进入火中不觉灼热。这只有智慧能通达大道境界的人方才能像这样。
古时候的 真人 ,他睡觉时不做梦,他醒来时不忧愁,他吃东西时不求甘美,他呼吸时气息深沉。 真人 呼吸凭借的是着地的脚根,而一般人呼吸则靠的只是喉咙。
被人屈服时,言语在喉前吞吐就像哇哇地曼语。
那些嗜好和欲望太深的人,他们天生的智慧也就很浅。
古时候的 真人 ,不懂得喜悦生存,也不懂得厌恶死亡;出生不欣喜,入死不推辞;无拘无束地就走了,自由自在地又来了罢了。
不忘记自己从哪儿来,也不寻求自己往哪儿去,承受什么际遇都欢欢喜喜,忘掉死生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本然,这就叫做不用心智去损害大道,也不用人为的因素去帮助自然。这就叫 真人 。
像这样的人,他的内心忘掉了周围的一切,他的容颜淡漠安闲,他的面额质朴端严;冷肃得像秋天,温暖得像春天,高兴或愤怒跟四时更替一样自然无饰,和外界事物合宜相称而没有谁能探测到他精神世界的真谛。
所以古代圣人使用武力,灭掉敌国却不失掉敌国的民心;利益和恩泽广施于万世,却不是为了偏爱什么人。
乐于交往取悦外物的人,不是圣人;有偏爱就算不上是 仁 ;伺机行事,不是贤人;不能看到利害的相通和相辅,算不上是君子;办事求名而失掉自身的本性,不是有识之士;丧失身躯却与自己的真性不符,不是能役使世人的人。
像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这样的人都是被役使世人的人所役使,都是被安适世人的人所安适,而不是能使自己得到安适的人。
古时候的 真人 ,神情嵬峨而不矜持,好像不足却又无所承受;态度安闲自然、特立超群而不执着顽固,襟怀宽阔虚空而不浮华;怡然欣喜像是格外地高兴,一举一动又像是出自不得已!容颜和悦令人喜欢接近,与人交往德性宽和让人乐于归依;气度博大像是宽广的世界!高放自得从不受什么限制,绵邈深远好像喜欢封闭自己,心不在焉的样子又好像忘记了要说的话。
把刑律当作主体,把礼仪当作羽翼,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待时机,用道德来遵循规律。
把刑律当作主体的人,那么杀了人也是宽厚仁慈的;把礼仪当作羽翼的人,用礼仪的教诲在世上施行;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待时机的人,是因为对各种事情出于不得已;用道德来遵循规律,就像是说大凡有脚的人就能够登上山丘,而人们却真以为是勤于行走的人。
所以说人们所喜好的是浑然为一的,人们不喜好的也是浑然为一的。
那些同一的东西是浑一的,那些不同一的东西也是浑一的。
那些同一的东西跟自然同类,那些不同一的东西跟人同类。自然与人不可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具有这种认识的人就叫做 真人 。
生死是生命的必然过程,它好像昼夜运行不息,符合自然的规律。
人是无法干预的,这都符合事物变化的情理,人皆以 天 为生父,而且爱戴它,何况对于卓然独立的大道呢!
世人认为国君的才智、地位超过自己,应为其效忠而牺牲,何况对待卓绝的真人呢!
泉水枯竭了,鱼相互拥挤在陆地上,用呼吸的湿气相互滋润,用唾沫相互沾湿,还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
与其赞美尧而非议桀,不如把他们都忘掉而与道化而为一。
大地把我的形体托载,并且用生存来劳苦我,用衰老来闲适我,用死亡来安息我。
所以,把我的存在看作好事的,也就因此而可以把我的死亡看作是好事。
将船儿藏在大山沟里,将渔具藏在深水里,可以说是十分牢靠了。
然而半夜里有个大力士把它们连同山谷和河泽一块儿背着跑了,睡梦中的人们还一点儿也不知道。
将小东西藏在大东西里是适宜的,不过还是会有丢失。
假如把天下藏在天下里而不会丢失,这就是事物固有的真实之情。
人们只要承受了人的形体便十分欣喜,至于像人的形体的情况,在万千变化中从不曾有过穷尽,那快乐之情难道还能够加以计算吗?
所以圣人将生活在各种事物都不会丢失的环境里而与万物共存亡。
以少为善以老为善,以始为善以终为善,人们尚且加以效法,又何况那万物所联缀、各种变化所依托的 道 呢!
道 是真实而又确凿可信的,然而它又是无为和无形的; 道 可以感知却不可以口授,可以领悟却不可以面见; 道 自身就是本、就是根,还未出现天地的远古时代 道 就已经存在;它引出鬼帝,产生天地;它在太极之上却并不算高,它在六极之下不算深,它先于天地存在还不算久,它长于上古还不算老。
狶韦氏得到它,用来统驭天地;伏羲氏得到它,用来调合元气;北斗星得到它,永远不会改变方位;太阳和月亮得到它,永远不停息地运行;堪坏得到它,用来入主昆仑山;冯夷得到它,用来巡游大江大河;肩吾得到它,用来驻守泰山;黄帝得到它,用来登上云天;颛顼得到它,用来居处玄宫;禹强得到它,用来立足北极;西王母得到它,用来坐阵少广山。没有人能知道它的开始,也没有人能知道它的终结。彭祖得到它,从远古的有虞时代一直活到五伯时代;傅说得到它,用来辅佐武丁,统辖整个天下,乘驾东维星,骑坐箕宿和尾宿,而永远排列在星神的行列里。
南伯子葵问女偊说: 你年岁这样大,而容颜却像童子,这是什么原因呢?
女偊回答道: 我得道了。
南伯子葵说: 道可以学习吗?
女偊说: 唉!
怎么可以学呢!
你不是能学道的人。
卜梁倚有圣人的天赋却没有圣人虚心散淡的心境,我有圣人虚心散淡的心境却没有圣人的天赋。
我想用虚心散淡来教诲他,差不多他果真能够成为圣人吧?
道不易学,用圣人之道,去传授圣人之才,那就容易了。
我还是有保留地把大道传授给他,三日之后他就能遗忘天下;他既已遗忘天下,我又有保留地把大道传授给他,七日之后他能遗忘万物;他既已遗忘万物,我又有保留地将大道传授给他,九日之后他能忘掉自身;他既已遗忘自身,而后他便能够彻悟;他能够明彻,而后就能够体悟大道,他能体悟大道,而后他就能超越古今的时空界限;他能超越古今,而后他就能达到无生无死的最高境界。
死者未曾来,生者未曾生。
大道作为万物之宗,无所不送,无所不迎,无所不毁,无所不成。
这就叫做 撄宁 。
所谓 撄宁 ,就是说虽置身纷纭扰动、交争互触之地却不受干扰,而后才能修炼成虚寂宁静的心境。
南伯子葵又问: 你偏偏是怎么得 道 的呢?
女偊又回答说: 我从副墨的儿子那里听到的,副墨的儿子从洛诵的孙子那里听到的,洛诵的孙子从瞻明那里听到的,瞻明从聂许那里听到的,聂许从需役那里听到的,需役从於讴那里听到的,於讴从玄冥那里听到的,玄冥从参寥那里听到的,参寥从疑始那里听到的。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在一块摆谈说: 谁能够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脊柱,把死当作尻尾,谁能够通晓生死存亡浑为一体的启发,我们就可以跟他交朋友。
四个人都会心地相视而笑,心心相契却不说话,于是相互交往成为朋友。
不久子舆生了病,子祀前去探望他。
子舆说: 伟大啊,造物者!把我变成如此曲屈不伸的样子!
腰弯背驼,五脏穴口朝上,下巴隐藏在肚脐之下,肩部高过头顶,弯曲的颈椎形如赘瘤朝天隆起。 阴阳二气不和酿成如此灾害,可是子舆的心里却十分闲逸好像没有生病似的,蹒跚地来到井边对着井水照看自己,说: 哎呀,造物者竟把我变成如此曲屈不伸!
子祀说: 你讨厌这曲屈不伸的样子吗?
子舆回答: 没有,我怎么会讨厌这副样子!假令造物者逐渐把我的左臂变成公鸡,我便用它来报晓;假令造物者逐渐把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便用它来打斑鸠烤熟了吃。假令造物者把我的臀部变化成为车轮,把我的精神变化成骏马,我就用来乘坐,难道还要更换别的车马吗?
至于生命的获得,是因为适时,生命的丧失,是因为顺应;安于适时而处之顺应,悲哀和欢乐都不会侵入心房。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解脱了倒悬之苦,然而不能自我解脱的原因,则是受到了外物的束缚。
况且事物的变化不能超越自然的力量已经很久很久,我又怎么能厌恶自己现在的变化呢?
不久子来也生了病,气息急促将要死去,他的妻子儿女围在床前哭泣。子犁前往探望,说: 嘿,走开!
不要惊扰他由生而死的变化!
子犁靠着门跟子来说话: 伟大啊,造物者!
又将把你变成什么,把你送到何方?
把你变化成老鼠的肝脏吗?
把你变化成虫蚁的臂膀吗?
子来说: 父母对于子女,无论东西南北,他们都只能听从吩咐调遣。
自然的变化对于人,则不啻于父母;它使我靠拢死亡而我却不听从,那么我就太蛮横了,而它有什么过错呢!
大地把我的形体托载,用生存来劳苦我,用衰老来闲适我,用死亡来安息我。
所以把我的存在看作是好事,也因此可以把我的死亡看作是好事。
现在如果有一个高超的冶炼工匠铸造金属器皿,金属熔解后跃起说 我将必须成为良剑莫邪 ,冶炼工匠必定认为这是不吉祥的金属。
如今人一旦承受了人的外形,便说 成人了成人了 ,造物者一定会认为这是不吉祥的人。
如今把整个浑一的天地当作大熔炉,把造物者当作高超的冶炼工匠,用什么方法来驱遣我而不可以呢?
于是安闲熟睡似的离开人世,又好像惊喜地醒过来而回到人间。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互结交为朋友,他们说: 谁能在无心中相交,在无迹中相助呢?谁能登天绝尘,徘徊于太虚,相忘有生,与道同游于无穷之境呢?
他们都会心地相视而笑,彼此心意相通,无所违背。
于是他们就相互结交为朋友。他们相交不久,子桑户死去,尚未埋葬。
孔子听到子桑户死去的噩耗,便派子贡前去吊唁和帮助治丧。
子琴张和孟子反却一个编撰词曲,一个弹琴,相互应和而歌唱,他们说: 哎呀,桑户啊!
哎呀,桑户啊!
你已经复归大道,我们尚且为人啊!
子贡快步走到他们跟前说: 请问对着死人的尸体唱歌,合乎礼仪吗?
子琴张和孟子反相视而笑道: 你们这种人哪里会懂礼的真正意义呢!
子贡回去,把所见所闻告诉给孔子,说: 他们都是何等人呢!
他们没有德行修养,而把形骸置之度外,对着尸体歌唱,全无哀戚之色,不知称他们为何等人。
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 他们都是超脱凡人,逍遥于世外的人,我孔丘只是生活在礼仪法度里,世外之人和世内之人彼此不相干。
我派你去吊唁子桑户看来我是何等鄙陋啊!
他们正在与造物者结成伴侣,而与大道浑然一体。
他们把人的生命看作附生在人身上的多余的瘤,把人的死亡看作皮肤上的脓疮溃破。
像他们这样的人,又哪里知道生死的差别!
假借于不同物体,而共成一身;忘掉身上的肝胆,忘掉向在上的耳目;从生到死,循环往复,不见头绪;茫然无所挂牵地逍遥于世外,彷徨于空寂无为之荒野。
他们又怎么能地去做烦琐的世俗礼仪,让众人听闻和观看呢!
子贡说: 那么,先生将依从方外还是依从方内呢?
孔子说: 我孔丘,是苍天施给刑罚的人。
即使如此,我未能超脱,我还是与你共游于方内。
子贡说: 请问用什么方法呢?
孔子说: 鱼相生于水,人相生于道。
相生于水的鱼,掘地成池而供养丰足;相生于道的人,彷徨无为而心性平静。
所以说:鱼相忘在江湖中,人相忘在大道里。
子贡说: 请问什么叫不同于世俗的方外之人?
孔子说: 不同于世俗的方外之人,不同于世人却与大自然相合,所以说:大自然的小人,但是人世间的君子;人世间的君子,也就是大自然的小人。
颜回请教孔子说: 孟孙才这个人,他的母亲死了,哭泣时没有一滴眼泪,心中不觉悲伤,居丧时也不哀痛。
这三个方面没有任何悲哀的表现,可是却因善于处理丧事而名扬鲁国。难道真会有无其实而有其名的情况吗?
颜回实在觉得奇怪。
孔子说: 孟孙才处理丧事的作法确实是尽善尽美了,大大超过了懂得丧葬礼仪的人。人们总希望从简治丧却不能办到,而孟孙才已经做到从简办理丧事了。
孟孙才不过问人因为什么而生,也不去探寻人因为什么而死;不知道趋赴生,也不知道靠拢死;他顺应自然的变化而成为他应该变成的物类,以期待那些自己所不知晓的变化!
况且即将出现变化,怎么知道不变化呢?
即将不再发生变化,又怎么知道已经有了变化呢!
只有我和你呀,才是做梦似的没有一点儿觉醒的人呢!
那些死去了的人惊扰了自身形骸却无损于他们的精神,犹如精神的寓所朝夕改变却并不是精神的真正死亡。
唯独孟孙才觉醒,人们哭他也跟着哭,这就是他如此居丧的原因。
况且人们交往总借助形骸而称述自我,又怎么知道我所称述的躯体一定就是我呢?
而且你梦中变成鸟便振翅直飞蓝天,你梦中变成鱼便摇尾潜入深渊。
不知道今天我们说话的人,算是醒悟的人呢,还是做梦的人呢?
心境快适却来不及笑出声音,表露快意发出笑声却来不及排解和消泄,安于自然的推移而且忘却死亡的变化,于是就进入到寂寥虚空的自然而浑然成为一体。
意而子拜访许由。许由说: 尧把什么东西给予了你?
意而子说: 尧对我说: 你一定得亲身实践仁义并明白无误地阐明是非 。
许由说: 你怎么还要来我这里呢?
尧已经用 仁义 在你的额上刻下了印记,又用 是非 割下了你的鼻子,你将凭借什么游处于逍遥放荡、纵任不拘、辗转变化的道途呢?
意而子说: 虽然这样,我还是希望能游处于如此的境域。
许由说: 不对。
有眼无珠的盲人没法跟他观赏佼好的眉目和容颜,瞎子没法跟他赏鉴礼服上各种不同颜色的花纹。
意而子说: 无庄不再打扮忘掉自己的美丽,据梁不再逞强忘掉自己的勇力,黄帝闻 道 之后忘掉自己的智慧,他们都因为经过了 道 的冶炼和锻打。
怎么知道那造物者不会养息我受黥刑的伤痕和补全我受劓刑所残缺的鼻子,使我得以保全托载精神的身躯而跟随先生呢? 许由说: 唉!
这可是不可能知道的。
我还是给你说个大概吧。 道 是我伟大的宗师啊!
我伟大的宗师啊!
把万物碎成粉末不是为了某种道义,把恩泽施于万世不是出于仁义,长于上古不算老,回天载地、雕创众物之形也不算技巧。
这就进入 道 的境界了。
颜回说: 我有进步了。
孔子说: 你的进步是指什么呢?
颜回说: 我已经忘掉仁义了。
孔子说: 忘掉仁义,有可能入,然而还是没有进去。
过了几天,颜回又去拜见孔子,说: 我又有进步了。
孔子说: 你的进步又是指什么说呢?
颜回说: 我已经忘掉礼乐了。
孔子说: 忘掉礼乐,有可能入道,然而还是没有进入大道。
过了几天,颜回又去拜见孔子,说: 我又有进步了。
孔子说: 你的进步又是指什么说呢?
颜回说: 我静坐而忘掉一切了。
孔子惊奇而变容地说: 什么叫做静坐而忘掉一切呢?
颜回说: 毁废形体,泯灭见闻,抛弃形智,与大道浑然一体,这就叫做静坐而忘掉一切。
孔子说: 与大道浑同则无偏好,顺应大道的变化就不会滞守常理。
你果真成为贤人了啊!
那我孔丘也要修道而步你后尘了。
子舆和子桑是好朋友,连绵的阴雨下了十日,子舆说: 子桑恐怕已经困乏而饿倒。
便包着饭食前去给他吃。
来到子桑门前,就听见子桑好像在唱歌,又好像在哭泣,而且还弹着琴: 是父亲呢?
还是母亲呢?
是天呢?
还是人呢?
声音微弱好像禁不住感情的表达,急促地吐露着歌词。
子舆走进屋子说: 你唱诗歌,为什么是这种调子?
子桑回答说: 我在探寻使我达到如此极度困乏和窘迫的人,然而没有找到。
父母难道会希望我贫困吗?
苍天没有偏私地覆盖着整个大地,大地没有偏私地托载着所有生灵,天地难道会单单让我贫困吗?
寻找使我贫困的东西可是我没能找到。
然而已经达到如此极度的困乏,还是 命 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