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游日记下
初九日早早起来,天色异常清新,与王敬川一道进了兰溪县西门,随即经过县衙前。县衙前人流如水,这是县长官刚去世的缘故。
又往东上了苏坊岭,此岭很平缓,街市夹在两边。
往东下去是四牌坊,从苏坊到这里,街道店铺很繁盛,向南走就是府城了。
与王敬川一起进了款县人开的面馆,面很精美,因而一人吃了两人的量。
仍然出了西门,而后就顺城墙向西北走,王敬川依旧恋恋不舍,过了好久我们才分别。
一路上山冈丘垅高低不平,走十里到罗店。
打听三洞在何处,人们就告诉说在西面;见一座尖峰向前倾出,却是在东面。
于是拉住一个当地人详细询间,他说, 北山的半山腰、为鹿田寺。
北山向东延伸下去的山脉,折向南高高耸起,为芙蓉峰,也就是那座尖峰,它是府城主山脉的起始处;北山向西延伸下去的山脉,聚拢在一起,转往南盘结而生成兰洞,三洞西面就是兰溪县界了。
当时想从三洞返回兰溪县,但恐怕东面有其它胜景,便朝着芙蓉峰走去。
从罗店往东北走五里,见到智者寺。
此寺坐落在芙蓉峰西面,是北山南麓的首寺,现已破败零落。
但殿中仍保留有一块碑,上面刻的是宋代陆游为智者大师重建此寺撰写的碑记,并且碑字就是陆游亲手写的。
碑的背面还刻有几篇陆游给智者的手稿。
碑记的字体是楷书而手稿是行书,都有独特风韵,遗憾的是没有拓印的工匠,不能够拓印到一份以满足心愿。寺东又有一座芙蓉庵,并且有路可登芙蓉峰。
我因见芙蓉峰虽然尖圆,但高度不到北山的一半,便不再攀爬。
依旧由智者寺往西北攀登山岭,一路上峰顶,下山坞,走五里见到清景庵。
庵中僧人道修留我们吃了饭,又带我们从北面的山坞登上杨家山。
杨家山是北山向南延伸下来的第二层,再往下是芙蓉峰,为第三层。
我们绕着杨家山西面,从两山中间往北穿上去,大约共爬了七里,就见到北山向上斜耸在后面,杨家山排列在前方,中间形成平坦的山坞,山坞中大石头横铺竖凸,有人就此用石头砌成台基,在上面种竹建房,这便是朱开府的山庄。
山庄东北边石头堆积得更多,大的像狮子、大象,小的似乌鹿、小猪,全都蹲伏在平地间草丛中,这是石浪,即传说中黄初平大声呵叱石头从而使其变成羊的地方,难道如今它们又变为石头了吗?石头上就是鹿田寺,它因传说有玉女驱赶着鹿在这里耕田而得名。
殿前有一块石头形态似鹿,叫驯鹿石。
此寺由来已久,后被一些官宦逐渐侵占,知府张朝瑞创建殿宇从而保存了石羊群,屠赤水有一篇《游纪》镌刻在殿中。
我到殿中时已是下午,询问后得知斗鸡岩在殿东,便同静闻往东走二里跨过山桥。
从山桥往东下去一里,两座山峰横夹着,一条涧水从中流出,山峰上的石头一片片都凌空飞出,像是要奔赴沟涧中似的,形态宛若鸡冠怒起,涧流奔腾在下面,也是一处优美的自然景观。
由斗鸡岩向东往下走几里,为赤松宫,它是进入府城东门的道路,位于芙蓉峰东面的山谷中。
斗鸡岩上有一个姓赵的打柴人居住着,他说,北山山顶上有棋盘石,石后有一股西玉壶水从石峡中往下流,天早时汲取此水祭祀求雨,极为灵验。
当时太阳已傍西山,我和静闻赶忙从荆棘丛草中攀援而上。
往上爬了许久,忽然听到呼喊声,原来是姓赵的打柴人见我们误走朝西,重新指点我们往东从茂密的草木中走。
大约直登两里,才到达棋盘石边。
棋盘石的前面有一个平台,后面高高地堆着石块,中间有一间屋子,屋中塑着神仙像,它就是此山山神。
塑像后边的石室下面有一盆水,那大概就是用来祭祀求雨的。
然而上面还有山涧水,清澈有声地从山顶上淌下来。
当时太阳已快落下山去,于是溯流再往上登,石峡如门,水从石峡中流出来,石峡门以上又见到一条平缓的沟谷,它就是所称的玉壶了。
听说东面还有东玉壶,它们都是山头上出水的沟谷。
西玉壶的水,流下南面从棋盘石下渗到三洞中,流下北边从里水源流出兰溪县的北面;东玉壶的水,流下南面的经赤松宫流出金华府,流下东面的淌到义乌县,流下北面的淌到浦江县,大概此处也是全府中的一个分水岭。
西玉壶原来又叫盘泉,耸立在上面的分支山峰,如今又称为三望尖,雅称为金星峰,总起来就是所说的北山。
刚攀到峰头时,正当落日沉入深潭,见峰下恰好有一片水光承着落日,汪洋弥漫,我想那就是衙江从西面流来的一个弯道。
夕阳已坠下山去,明月接着照耀大地,天地间万籁俱寂,一碧如洗,我俩真像是用玉壶水洗涤了骨髓,觉得体态身影都不同了,回想人世间忙忙碌碌,谁又知道有如此的清光照耀呢!
即便有人登楼呐喊,临江举杯,比起我们这独登万山绝顶,道路断绝,景象远异于人间的情形来,何只天地之别!纵使山中的精灵和怪兽成群结队地亲近我,也不足以惧怕,何况它们寂然不动。我们是与太空同游啊!
徜徉了许久,仍然往下走二里,到棋盘石。
又从草丛荆棘中走两里,到斗鸡岩。
姓赵的打柴人闻声开门出来,他也以为像我俩这样是他住在山中以来所没有遇到过的。
又向西朝上走一里到山桥,再朝西走两里到鹿田寺。
僧人瑞峰、从闻因我们长久不回来,正分头遥呼,喊声震动山谷。
进了寺,洗浴后就去睡。
初十日鸡叫时起来吃饭,天空已露出曙光。
瑞峰替我们扎了几支火把,与从闻分扛着随我们一起走,从朱庄后往西行一里,向北登上山岭。
那岭很峻峭,约走一里,有一块石头高高突立在峰头上。
从那石头旁边顺北山向东,可达玉壶;从那石头旁边越过山峰往北,就是朝真洞了。
洞门在高高的山峰上面,朝西边高高隆起,下临深谷,谷中房舍环绕聚集,恍然间让人怀疑他们就是为躲避秦朝统治而居住到桃花源的人,不知他们是从哪里进到里边的。
询问后得知他们就是双龙洞外面的居民。
大略北山从玉壶向西延伸过来,中支到此处结束,后面又生成一支,向西绵延到兰溪县。
后支分为数重向南曲伸,第一重环绕而形成龙洞坞,第二重环绕而形成讲堂坞,第三重环绕而形成玲珑岩坞,金华府的界限,到这里为止。
玲珑岩西面,又环绕而形成钮坑,它是兰溪县的东界;又环绕而形成白坑,第三重环绕而形成水源洞,高崖巨壑,也到此结束。
后支层层环绕中支,中支到西面尽头处,便向下坠陷:坠陷的第一层上形成朝真洞,洞耸立在高处,因而洞底干燥;坠陷的第二层是位于低洼处的冰壶洞,此洞深邃,有水从洞顶流下来;第三层坠陷处是双龙洞,洞中景象变幻而有水平缓地流淌着。
所说的三洞,洞门都朝西,各洞层叠向下,相距一里左右,但山势险峻,不论俯瞰仰视,都看不见,而洞中的水,实际上是层层往下流的。
中支到尽头后,向南延伸下去的山脉又再度隆起而成为白望山,它与东面的杨家山并列在北山的前面,成为鹿田寺的门户。
朝真洞洞门开敞宽阔,里面逐渐向下低陷。
持着烛火进到深处,左边有一个孔穴,如同夹室,顺着它曲折向前,夹缝尽头处有水往下滴,然而缝隙底部仍然是干燥的,不知水流到哪儿去了。
出了夹室,直探寻到洞底,洞底上大石头高低错落,仰眺愈加弯隆,俯瞰愈加深邃。
从石头缝隙间或上攀或下坠,又见到一个巨大夹孔,忽然有一缕光线从天空中照下来。
原来洞顶高高盘踞在千百丈之上,圆形的一个小石孔从下面招引来日光,宛若一弯新月,幽暗中见到这一片光亮,无异于明珠宝炬了。
走出内洞,左边又有两个洞,下洞延伸进去不多远,上洞也如夹室一样曲折,右边有一个悬空的孔穴,从孔穴中向下窥视幽深无底,我猜想那里就是内洞坠陷的最深处。
出了朝真洞,仍然从那石头突立的峰头往南朝下走,一里左右后折向西北,又走一里左右见到冰壶洞,它位于从朝真洞向下坠陷的第二层山间。
洞口仰朝上如同张开的嘴巴,我们先向里投进拐杖扔下火把,只听得到滚滚的声音而见不到底;于是攀着石头间的缝隙凌空进到洞口深处,忽然听到水声轰轰作响。
手持火把寻着水声再往里走,见洞的中央,有条瀑布从中泻落,流水溅起的冰花玉屑,在黑暗中闪耀出洁白的光彩。水泻落在石头间,又不知从何处流走。
又持着火把游尽四周,发现它深陷超过朝真洞,但弯转曲折却不如朝真洞。
出了冰壶洞,直向下走一里左右,见到双龙洞。
此洞有两个洞门,她还送了些茶果给我们。
于是我脱了衣服放在盆中,赤身尧水推着盆进入隘口。
隘口长五六丈,后面则高弯广阔,一块石板平架在空中,离地数尺,大有几十丈,薄得仅有几寸、它的左面有石钟乳向下垂吊着,色泽光润形态多变,如若玉柱和作为仪仗用的华贵旗帜,纵横排列在洞中。
它的下面分出小门裂开缝隙,小门内缝隙曲折,石头玲珑。
溯水再进去,过水的小洞更加低伏,无法容身体通过。
小洞侧面石头旁边的一个小孔中有水流涌出来,孔大仅能容指,水从其中流出来,我用口接了些尝,觉得异常甘甜清凉,这大概因为内洞比外洞更加深广。
扼要地说,朝真洞以一个孔隙漏下天光为奇,冰壶洞以瀑布溅起无数珠玉为异,而双龙洞则外面有两个门,中间悬着重重石帐幕,水中陆上都奇异,暗处明处都不同寻常。
出双龙洞来,太阳已到中天,潘老妇人做好了黄小米饭等着我们。
我们感谢她的好意,吃了饭,送一把杭州伞酬谢了她。
这才告别两位僧人,向西翻越一座山岭。
岭西面又形成一个山坞,从山坞北面进去,仍折往东走,这时离开双龙洞约有五里远了。
又上山半里见到讲堂洞。
此洞也有两个门,一个朝向西北面,一个朝向西南面,高畅宽阔而洁净,位置高出双龙洞,但没有双龙洞那么黑暗幽深,真是可以居住又可以休息的地方。
这里以前曾是刘孝标闲居清谈的处所,如今塑了白衣观音像在洞中。
洞所在的山岭是北山后支向南延伸而下的第一岭,岭的南面盘绕着三洞,而北面又生成此洞。
岭下山坞中的居民以烧制石灰为业,山坞中的山涧干涸而没有水流,居民都登山到讲堂洞的上面取水。
过了山涧,又向西翻越第二座山岭,它是北山后支向南延伸而下的第二层。
下了岭,岭下的山坞很狭窄,然而山沟中有水从北面涂涂流来。
又渡过沟水往西,再顺着山岭往北朝上爬,石瞪一级级向上铺筑,流水从两旁涌出,这是北山后支向南延伸而下的第兰层。
山岭外面狭窄而里面曲折旋绕的地方,叫玲珑岩,它距离讲堂洞又约有六里。
岩下山坞中房舍密集,自成一块天地,晋人桃花源的幽静奇美也不过如此。
转向西,翻过这道山岭,就是兰溪县界。
下了岭是钮坑,也有几十家居民住着,又翻越一座山岭,叫思山祠岭,它是北山后支向南延伸而下的第四层、距离玲珑岩西面又约有六里了。
当时日已将落,询问去洞源寺的里程,有人说十里,有人说五里。
赶紧下岭,顺山洞往南急速走五里,天黑时到达白坑。
此村居民很多,也都是以烧制石灰为业。
又向西翻越石塔岭,它是北山后支向南延伸而下的第五层。
洞源寺就在岭后边高峰的北面,顺山岭穿越小路上去仅有一里左右,正路在山前下洞旁边。
此地也有三个洞,下边的为水源洞,上边的为上洞,中间的为紫云洞,而这地方总的又以 水源 为名,所以同一个寺或称水源寺,或叫上洞寺。
寺与水源洞在不同地方,由岭上的小路去寺路程短,所以前面有人说五里;从水源洞下了岭再上到寺路程远,因而前面有人说有十几里。
当时夜色昏黑辨不清山路,又无处询问,竟然顺着大路下了山。
随后见一条小路往西面岔下去,我硬要静闻跟我从这条小路走。
走了许久而没有寺,只见前面到处是石灰窑,山路杂乱交错。
正在榜徨时,望见一灯隐约闪亮,赶忙奔过去,原来是一个水礁房。
那主人说: 此地就是水源,从这个山坞向北越过洪桥,顺右边山岭上去,约三里就是上洞寺了。
因为深夜中难以行走,本想停下来住在水雄房中。
那人说: 月色明如白昼,到这里后山路也不再有岔道,不妨继续走。
这时才清楚上洞寺在北山第五层的北面。
于是溯溪流向西北到达洪桥,从白坑过来大约四里了。
过到桥北面,往岭上登一里多,转向东又走一里多,才找到寺,并强行投宿寺中。
在寺中才听到有僧人谈到灵洞,联想到赵相国有 六洞灵山 等刻石,难道就是这里吗?
竟然未弄清楚就睡了。
十一日天大亮时起床,僧人已经外出、我经过前殿,读了黄贞父撰写的碑文,才知道所称的 六洞 ,是把金华的 三洞 与此处的 三洞 合起来得六。
出殿来,赵相国的祠堂正好在前面,祠堂建有高大的楼阁,赵相国文集、杂记中所称的灵洞山房就是这里。
我早就艳羡它了,如今竟然意外地发现它,青山作合人意果真显灵啊!
于是不等吃早餐,便和静闻从寺后踏着石瞪往北上去,先去寻觅白云洞。
一里后到达岭头,翻过岭往北走,岭凹忽然盘旋下陷,如同盂、磐。
披开丛草走下去,是一个深邃的石洞,它向下坠陷,黑不见底,我心想这就是所说的白云洞,但因为它狭窄而又有些怀疑。
忽然,有一个打柴人路过洞顶,仰面向他询间,他说: 白云洞还在北边。
这是洞窗。
于是又上到上面,继续往北走。
两山夹峙之间,又曲折环绕而形成一片洼地,宽广近百丈,深几十丈,呈螺旋状向下陷落,但洼地中竟然无水;倘若灌水到里边,就成为仙游县的鲤湖了。不过即使无水,我所见过的山顶四周环绕而无孔穴泻水的洼地,仅这一处。又向下,从岔路左边向西转往山峡中,白云洞就在那里。
洞门向北,门顶部有一块石头横向裂开,形成石桥,架在前方,从洞口仰视,宛然是一座鹊桥横在空中。
进了洞,转往左边走,渐往下渐黑暗,有个石门高高隆起,里面好像很深,外面有石屏风遥遥对峙。
黑暗中用拐杖探着地走进去几十步,洞更加宽广,只是没有灯火,四顾什么都看不见,这才往回走出来。
出到隆起的石门内,原先进去感到很黑暗的景物,由于光线稳定下来,已一一可见。
于是又转过石屏风出了洞,翻过岭回到寺中。
饭后出了寺,沿着来路往西下山,走二里到了洪桥。
没有过桥,又从桥左面住户后走半里上到紫云洞。
洞内奇石如琼玉翡翠,有的如窗户,有的如帐慢,到处都是,洞中宽敞而又深邃,岩石的外表及色彩都十分美。
洞的北角又通向一个幽密的石穴,曲折地进去,因无火把照路而返回。
下山跨过洪桥,顺山沟往东走,山上的石头被挖削了一半,凿成危耸的石壁。
山下烧石灰窑用的柴纵横堆积着,堵塞了道路,这里便是昨夜来时无处间路的地方。
越过石桥,水源洞就在侧面。
洞门向南,正好跨在山涧上。
洞口交错杂乱地悬吊着些石头,其中有一根石柱,从下连到上,像是被托举起来的一样;洞口上面缀着众多玲珑小巧的石头,又通着一个小洞,幻化出海市屋楼般的景象。洞内分为上下两层。
下层就是山涧水流出去的地方,涧中水已经干涸,但出了洞几步,就有水溢到涧中,这大概是因为水流被水礁引出到洞侧面的缘故。
上层由洞门口踩着石瞪上去,渐往里走渐向下,下去后愈加觉得空阔无边,听到很远处有水声,但因无火把不能穷究。
出洞来坐在洞口那仿佛是被托举起来的石柱内侧,观赏岩石古老奇幻的形态。想两天当中,在金华游览了四个洞,在兰溪又游览了四个洞。以前认为六个洞个个灵异,如今我更认为八个洞尽都奇美,那么怎能不就此评出个优劣呢!
双龙洞第一,水源洞第二,讲堂洞第三,紫霞洞第四,朝真洞第五,冰壶洞第六,白云洞第七,洞窗第八,这是就金华府八个洞分的等级。
若是新城境内,有个洞山,山上两洞并排,左洞明亮而右洞黑暗,明洞可以观览云霞,暗洞又分水洞陆洞,洞中仙田片片,田埂层叠,波平水静,琼玉般的窗户一重重,隘门分立,孔穴曲折,用它的长处补洞窗的不足,反过来也如此,那么它们应当排在双龙洞和水源洞之间,不是其它洞所能相比的。
品评了许久,才与静闻离开洞源而去。
经过昨夜来时问路的水雄房,顺西面山岭出了山坞,向西南行十五里,抵达兰溪县的南关。
进到旅店,顾仆还未吃饭,于是急忙吃了饭去找船。
当时因为救援的军队要北上,正征借船只等待着,然而军队久不到来。
忽然有一只船从北面来,便赶忙去搭乘,这是一只运布的船。
船夫本还不想走,但借船的人又来到,这才撑船,行了五里,停泊在横山头。
十二日天大亮时开船,行二十里,溪流的南岸为青草坑。
当时已中午,水流干涸,船只沉重,往前划一尺都困难。
又行十五里,到裘家堰,船夫找了艘卸货的船一同停泊下来。
这天夜里下着小雨,东风刮得很猛。
十三日天亮后,云雾又散开。
船夫取了一舱布交给卸货的船,这时风向已转得利于航行。
行二十里到胡镇,又行二十里到龙游县,这时才下午。
因为等着换卸货的船,便停泊下来。
十四日天亮时,其他乘船的旅客因为船航行迟缓,都纷纷索要回船钱登陆而去,船负荷减轻而且宽敞了,所以虽然迟缓但不感觉遗憾。
晨雾已经散尽,四周山峦远离,只是风稍微变得逆向,遇到浅水的沙石处船不能驶过去。行四十五里,到安仁。又行十里,停泊在杨村。这天共行五十五里,追上了先出发的船一同停泊,这才知道迟缓的不只是此船。
江水清澈,月儿皎洁,水天一片空阔,觉得此时所有的忧虑、杂念都不再存在,全身心与周围的村庄、树木、人物一起熔合了,完全成了一块水晶,直感到肌肤中无空隙,不留有一点渣滓,眼前的景物都有灵性一般地飞跃。
十五日黎明时接连上了两个沙滩。
救援的军队撤走后,货船蜂拥而下,但沙港滞涩狭窄,以至上下挤靠,先前苦于船少,此时却苦于船多,行路竟是如此艰难啊!
行十里,过了漳树潭,到鸡鸣山。
轻便的船溯流而行,十五里后到街州府,这时已将近中午了。
船航过浮桥,又向南三里,便折向西进入常山溪口。
风向很正,船帆高悬,又行两里,经过花椒山,两岸橘树青绿,枫叶彤红,令人应接不暇。
又航十里,转向北行。
又过五里,为黄埠街。
那地方有千万棵橘树,家家的箩筐都装满橘子,来购买橘子的船像鱼鳞一样排满河中。
我刚登岸买橘,船夫贪图风顺,又挂帆向西航行。
行五里,太阳落下山去。乘着月色又行十里,停泊在沟溪滩的上边。十六日旭日鲜艳明亮,东风刮得更急。
早晨起来,船航过焦堰,山峦回环,溪流曲绕,已在常山县境航行。
大体说来,西安县多橘,常山县多山;西安县草木明秀艳丽,常山县则山石树木黯然失色。
溯流航行四十五里,过了中午就抵达常山县城,这是因为船帆得风力的推助。
我登上岸在城东门雇了担夫。
穿过城中一里左右,出了西门。
走十里,到辛家铺,山路萧条,没有一所民居。
又走五里,见到几家荒凉的房舍,太阳已西沉,恐怕往前走没有住宿处,便停在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