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武彝山日记
二月二十一日。
我从崇安县的南城门出去,寻找可以乘坐的船只。西北方有一条溪流从分水关流出,东北面还有一条溪流从温岭关流来,两溪汇合之后一同注入崇安县县南,再通过郡省流入大海。
船只顺着河流前行了三十里水路,这时我看见溪边有一座山峰横斜而生,一座山峰则独自耸立。
这种景色使我十分惊异,因此很注意它,那座横斜的山峰便是幔亭峰,高耸入云的则是大王峰。
山峰的南面有一条溪水,向东流进大溪,是武彝溪。
冲祜宫北面傍依着山峰,前面临着溪水。
我想先到九曲,之后再沿着溪水探究胜景,于是不去冲祐宫,逆流而上。
流水非常湍急,纤夫光着脚丫子行走在溪水中拉着船只向前走。
到达第一曲处,右边是幔亭峰、大王峰,左边是狮子峰、观音岩。
然而在溪流右边那濒临溪水的叫 水光石 ,上面几乎布满了各种题刻。
二曲的右边,便是人们说的铁板幛、翰墨岩,左边是兜鍪峰、玉女峰。
铁板幛的旁侧,崖壁陡峭而笔直,其中有三个孔穴,呈 品 字形。
三曲的右边是会仙岩,左边是小藏峰、大藏峰。
大藏峰壁高可达千仞,崖顶有数处孔穴,如同织布机上的梭子一般乱七八糟地插放着许多木板。
有一只小舟斜着架在这些木板末端,被称作 架壑舟 。
四曲的右边是钓鱼台、希真岩两处景观,左边是鸡栖岩、晏仙岩。
鸡栖岩半山腰处有一石洞,外面狭窄而内部宽阔,横插着木板,好像是鸡巢中鸡栖息的木桩。
岩下有一个水潭,潭水深邃且碧蓝,便是 卧龙潭 。
它的右边有大隐屏、接笋峰,左边有更衣台、天柱峰的,便是五曲了。
文公书院恰好在大隐屏峰的下面。
到达六曲时,看见右边有仙掌岩、天游峰,左边则为晚对峰、响声岩。
回头遥望大隐屏、天游峰之间,但见高峻陡峭的石梯和飞檐的斗阁悬于山峰之上,不禁令我神往!
但我所乘的小舟由于急流汹涌而不能驶进去,只好返回曹家石停泊。
踏上陆地,进入云窝,排开云彩,穿过石岩,都是在散乱的岩崖中反复寻觅才找到路。
云窝的后边是接笋峰。
接笋峰并排列附于大隐屏,它的峰腰横向显出分为两截的形态,因此称作 接笋峰 。
沿着它侧面的石岩隘口,攀爬上好几级石磴,远望四周,被碧绿的山峦所环绕,中间部分留有一块形似手掌的空地,便是 茶洞 。
茶洞口自西入,南面是接笋峰,北面是仙掌岩。
仙掌岩东面为天游峰,天游峰的南面便是大隐屏,各座山峰的上部都十分陡峭,下部则又十分紧凑,外边没有石磴路可走,唯独在西面有一道缝隙相通连,比之天台山的明岩更显得奇巧雄健。
在山峰中间攀爬,登上大隐屏,到达非常陡峭的山崖,向上的梯子是悬架着的大木头,紧紧贴着岩壁直冲云霄。
木梯用三根大木头相接而起,共有八十一级。
梯级穷尽,便有铁索横连在山腰上,下边凿有石坎可供游者踏脚。
攀扶着铁索朝西面沿着山峰转,两边的岩壁之中有一山脊插在它的中间,仿佛下垂的尾巴,凿有石磴可以供人登高,这就是大隐屏的峰顶。
峰顶有亭子、翠竹,四周全是悬崖陡壁,凭空朝下望去,真是仙凡两界相隔甚远啊。
仍然自悬架的木梯上下来,到达茶洞。
抬头仰望所到的地方,陡峻得好像在天河里。
隘口北边的石崖便是仙掌岩。
岩壁耸立溪边,雄峭而又阔展,中间有形如人掌的斑痕,长度超过一丈的就有数十行。
沿着山崖自北面攀爬而上,到达岭上,落日的余晖渲染着松林,山光秀美,溪流曲折,互相映衬,十分耐看!
朝南转去,在狭窄的山谷中行走。
在山谷尽头,突然看见一座山峰的顶部,三面峭壁陡立,峰顶上建有亭子,那便是 天游峰 。
天游峰处在九曲溪的中央,但并不濒临溪流,而九曲的溪水自三面环绕着它。
向东远望是大王峰,有一曲到三曲的溪水围绕着它。
向南眺望是更衣台,南部最接近的是大隐屏等各座山峰,有四曲到六曲的溪水环绕着它们。
向西远望是三教峰,西部最靠近的是天壶峰等各座山峰,有七曲到九曲溪流环绕着它们。
只有北边没有溪水,而水帘峰等各座山岭重重叠叠延伸而来,到此处中悬。
先前我所俯身鸟瞰的地方,是茶洞。
自茶洞仰身远眺,但见险峻的岩壁直入云霄,泉水自侧面岩石倾斜而下,一开始并不知道它的上边还有山峰能够游览歇息。
如果不亲自到九曲溪而想尽看九曲溪的绝美胜景,这山峰自然应属绝佳之地了。
站在峰台上,眺望那半圆形的正在西坠的夕阳,远远近近的无数峰峦,显现出万千青紫景象。
峰台的后面便是天游观。
我赶忙告辞离去,待返回游船时已经是黄昏了。
二十二日。登上水岸,告别仙掌岩朝西走。
我沿着溪水的右岸走,隔着溪流的是左岸。
第七曲的右面是三仰峰、天壶峰,左面是城高岩。
三仰峰下面是小桃源,崩裂的山崖,错落的岩石堆在外面形成了一道石门。
自石门弯着腰进入,有一片地,四周山峦环绕,中间有平整的田畦和弯曲的涧水,苍松翠竹环绕着庭院,鸡鸣、人语之声,在青山中回荡。
出门朝西走,便是北廊岩,北廊岩的顶部是天壶峰。
它对岸的城高岩高高耸立着,直指云霄,四面的陡壁就像刀削似的,宛如城墙矗立。
城高岩的顶部有座庵,也是通过悬架木梯攀登上去,由于隔着溪流而不能去。
第八曲的右面是鼓楼岩、鼓子岩,左面是大廪石、海蚱石。
我路过鼓楼岩的西面,踅转向北,行走在山坞中,攀爬到顶峰,有两块岩石矗立着如同一面鼓,这即是 鼓子岩 了。
鼓子岩的高度和宽度也好似城高岩一样,岩下的深山坳,似一条长廊,修建有房屋,横栏在山坳中,唤作 鼓子庵 。
抬头仰望,山岩上散乱的洞穴中有很多木板横插着。
转到山岩的后面,中间有一个洞穴既深又宽,唤作 吴公洞 。
吴公洞往下的木梯早已毁损,不能行走。
远望三教峰,顺着山路,越过石磴,山野里树木生长得十分繁茂。
到达三教峰,有亭子点缀其旁,朝东可远眺鼓楼岩、鼓子岩各处胜景。
山顶有三座山峰,石岩骨架高耸,并排直立。
自石岩的缝隙踏着石磴往上爬,石岩旁边有一个亭子。
穿过亭子进入石门,两崖壁互相对峙,高挺入天,中间只有一线通道,上下也仅有一尺多宽,人在中间行走,顿觉毛骨悚然。
大约三座山峰攒簇而立,这是其中两座山峰间的缝隙;侧边还有两道缝隙,却没有如此整齐壁峭。
之后便下山,转到山的后面,看见一座山峰与猫儿石相互对峙,盘旋延伸像鼓子岩一般,这便是灵峰的 白云洞 。
到了峰顶,从石岩的缝隙中拾级而上,两旁峙立的崖壁间隙狭小,和黄山的天门十分相像。
走完石级之后,沿着曲曲折折的山径一直通到石岩的下面,依傍着山崖架造房屋,其情形也很像鼓子岩。
登上高楼朝南远望,九曲的上游,有片小洲堆在溪水中,溪流自西流来,到此处分流,绕过小洲,到九曲处再汇为一股溪流,小洲的外面有两座山,山势渐渐开阔,到达九曲的尽头。
此岩就在九曲的尽头,岩壁层叠回还,甚是清幽雅静。
岩北的尽头,有一个岩石特别奇异:上下都是十分陡峭的石壁,石壁间横凹下去的地方只有一线宽,必须伏在地上像蛇一样爬行,绕着石壁翻过去,才能够进入。
我就顺着壁凹之处爬行,不大一会儿凹处逐渐低矮,石壁也逐渐险峻,便顺着地势弯下腰弓着背。岩壁凹处越往低越狭小,我便像蛇一般伏身贴地用膝盖爬着前进,到达壁坳转弯的地方,上下悬隔只有七寸,宽度也只有一尺五。
壁凹外面岩壁有万仞深,我匍匐而前,胸部和背部与岩石相摩擦,如此盘旋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得以穿过那段险要之地。
石岩果然高大宽阔而且重重叠叠,其中有斧凿的痕迹,想要开凿道路却又没有完成。
过了半晌,返回前岩。
又重新回到后岩,刚刚建好的新房舍,很是幽静宽敞,使人喜爱。
走出九曲溪便是狮子岩了。
沿着溪流返回,隔着溪水欣赏八曲的人面石,七曲的城高岩,种种美景使人心仪神往。
再一次停下游船,自云窝进入茶洞,深远而又幽长曲折,第二次到达此地,使人再也不忍离开!
随后便从云窝向左转,进入伏羲洞,洞中十分阴森。
自左边出来,便到了大隐屏峰的南面,即紫阳书院,进去拜谒朱熹先生的塑像。
小船顺水疾驰,掠过两岸苍翠的山崖,反过来我又埋怨船行走得太迅疾了。
之后路过天柱峰、更衣台,在四曲的南岸水边停泊好游船。
自御茶园上岸,欲绕路出去,登上金鸡岩顶峰,但杂草丛生、荆棘遍野,令人迷惘找不到道路。
便从金鸡岩后边的大路向东行走,希望有岔路能够攀登大藏、小藏诸座山峰。
但也没能寻觅到路。穿过山岩来到溪边时,已经置身在玉女峰脚下了。
想从此处寻觅一线天,彷徨四顾却没有人可以打听,而游船又停泊在金鸡洞的下边,两者相离很近但却互不相闻。
于是顺着溪岸探寻道路,在大藏峰、小藏峰山麓迤逦而行。
这一带陡壁高耸,沙石崩塌壅塞,当地的居民在上边种植了很多的茶树。
在茶树的枝叶中前进,自岩壁上俯身探望深溪,朝上仰望陡峻的高崖,所谓的 仙学堂 、 藏仙窟 等景观,都无暇分辨和欣赏了。
随后到了有架壑舟的地方,抬头观望半悬在空中的架壑舟,十分逼真,比乘游船时看到的更加清楚细致。
大藏峰西面的路,逐渐到了尽头。
在荆棘杂草中攀附着岩壁向上登。回头俯视大藏峰西面的岩壁,也有一架壑舟,但是因为两座岩壁互相对峙,不能到达那里。
突然看见一只游船自二曲逆流而上。
赶忙下山招呼船开过来,驾船的人将船划靠在岸,迎接我上船,他原来也是一位刚来此地的游客,邀请我返回更衣台,一起去游赏一线天、虎啸岩等各处名胜。
途中经过我乘坐的游船停泊的地方,于是两只船一起顺流而下,计划攀登幔亭峰,寻觅大王峰。
到达一曲的水光石,一同约好各自的游船在溪口等待。我便再次上岸,不久到达止止庵。
发现庵后有路可上,便加快脚步,到达一石岩,其旁有僧人正在念诵佛经,这便是 禅岩 了。
攀登大王峰的路,在止止庵的西边。
于是回到止止庵的前面往西转,登山走了二里多路,到达大王峰下,穿过树丛寻找登仙石。
登仙石旁山峰突起,呈现出仰首而盼的样子。鹤模石在山峰岩壁的缝隙中,白色翎羽像霜一般,头颈是红色的,而裂纹如同绘上去的图画。
旁侧已无路可走,有一木梯悬空架在陡峻的崖壁间,蹬着梯子往上爬,摇摇晃晃的仿佛要掉下来一样。
爬完梯子后登上一座山岩,便是张仙遗体的存放处。
山岩在山峰的半山腰处,寻找徐仙岩,四围都是石壁而不能通过;走下梯子重新寻觅其他道路,没能找到;想攀登石岩,但全部是峭壁,没有石级可登,走荆棘之路,草莽又深又密不能辨别方向。
挑夫走在前面,找到了中断的石磴,大喊说找到了路。
我不顾衣服被荆棘乱石划破,迅速跑过去,靠近他,但仍不能往前走。
太阳已经西坠,于是便用手抓着荆棘胡乱往下走,待找到道路时已经在万年宫的右边了。
快步走进万年宫,里面森严而且宽敞。
道士迎着我说: 大王峰顶很久以前就不能爬上去了,只有上张仙岩的梯子还保存着,上顶峰的六级梯子和上徐仙岩的梯子全部朽破不堪,徐仙的遗体早已经移到会真庙了。
走出万年宫朝右转,经过会真庙。
庙前的大枫树枝叶茂盛,荫庇着好几亩土地,树围也有数十抱粗。
向道士告辞后,便回到游船。
二十三日。登上陆地,寻找换骨岩、大帘洞各处胜景。
吩咐游船前行十里,在赤石街等候。我自己进入会真观,拜谒武夷君神像以及徐仙的遗体。
走出会真庙,沿着幔亭峰东麓,朝北走了二里路,发现幔亭峰后面有三座山峰并排耸立,很是奇异,便询问别人,原来这是 三姑峰 。
换骨岩就在三姑峰的旁侧,我望着换骨岩马上走过去。
上山有一里多路,就可以看见飞泻而下的流水汩汩往下奔涌。
俯身下看,看到高耸的岩壁,泉水自岩壁的半腰处流出,附近有稀疏的竹林相映衬,特别有情致。
然而已经登上三姑峰,来不及返回去看了,于是自三姑峰又上行半里,到达换骨岩,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
换骨岩的前边有一座庵。
自换骨岩后边架设的两层悬梯登上另一处悬岩。
此悬岩不是十分深邃,围绕着山巅有如叠嶂。
当地的居民用木板循着岩壁修造房舍,曲直高下,沿着岩壁蜿蜒而行。
顺着岩壁的缝隙攀援而上,快到达幔亭峰峰顶的时候,道路被阻塞,被迫停止前行。
返回三姑峰脚下,自峰后绕出来,再照原路下山,便到达以前俯视突泉的地方。
自此处翻过山岭,便是通向水帘洞的路了;自此处下行,便是突泉壁了。
我以前自上鸟瞰,没能看尽它的妙处,如今再次来到便要好好欣赏了。
抬头仰视奔突的泉流,又在半壁之上了,附近有农人引泉水冲动石碓,有梯子架设在岩壁上,凿开岩壁变成水沟来引导泉水。
我便沿着梯子爬上岩壁,来到突泉的下边。其坳处只有二丈宽,上下都是高兀耸立的岩壁;泉水自上边的岩壁落入坳中,待充盈后再从坳中向下坠落。
坳的上下四周,没有一处不是水,而中部有一块大石头突兀出来,人可以坐在上面。
我在石头上坐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爬下岩壁沿着竹林中的小径前行,翻过三重山岭,又从山腰处大概行走了将近七里的路途,才到达山坞中。
这时我们穿过石门向上走,走了半里路,便到了水帘洞。
在这里所看到的是千仞高崖直耸云天,上部的崖峰向外突出而下面的则向内凹嵌进去,泉水从山崖的顶部下落。
山岩既雄壮又开阔,泉水也是从非常高险的地方散落下来,形成万千条细小水线,如丝如缕,从半空中悬挂着向下倾泻,真可以称得上是大大的奇观呀!
那座山岩高高地直矗而起,且上部向外突兀而出,所以山岩下面修造的房屋虽有重檐,那飞流直下的泉水仍落在房舍的栏杆外面。
先前在途中曾听说睹阁寨怪异险要,道士劝告我仍旧走原路,那样翻过山岭便能到达所要去的地方。
于是我听从道土的劝告出了石门。我非常欣赏山坞溪水的美丽绝伦,因为这样使我误走上了去赤石街的路。
这时有行人指点我说,从这个地方走过一座小桥向南走,也可以到达。
我听后,爬上山进入一道山隘中,山隘的两旁有两座山互相夹峙,里面有山岩、房屋,上面题额写着 杜辖岩 ,当地的居民讹称它为 睹阁寨 。
再往前走,又看见一座山岩,有曲槛和悬起的房子,看看赤石街离得非常近。
于是我从原路走了三里,渡过一条溪流,再朝前走了一里,到了赤石街的大溪。
上了游船吩咐船家扬帆,走了二十里水路,返回崇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