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游黄山日记后

戊午年九月初三日从白岳山榔梅庵出来,到桃源桥。

顺小桥右侧下山,很陡,就是原来去黄山所走的路。

行程七十里,在江村住宿。

初四这天行十五里,到汤口。

又走五里,到达汤寺,在汤池沐浴。

手拄拐杖、遥望着殊砂庵攀登。

十里,登上黄泥冈。

刚才云雾笼罩的群峰渐渐地显露出来,也渐渐地落在我的拐杖下。

转进石门,从天都峰侧面穿越而下,于是天都、莲花两座峰顶,都秀丽地突出在天空中。路边有一条岔路往东上,是我从前没走过的,于是往前顺岔路直上,几乎上到天都峰侧面。

又往北上,在石缝中穿行。

一片片石峰夹着路耸起,路在石峰之间弯来转去,阻塞的地方被凿开,陡峭的地方修出阶梯,断裂的地方搭木通过,悬空处安置梯子连接。

往下俯瞰,壑谷峻峭、阴森,枫树和松树相互夹杂,五彩殡纷,像图画、锦绣一样灿烂。

于是想到游黄山应是有生以来的奇览,却还有如此的奇异景致前次没有探寻过,这一次重游真是既痛快又惭愧啊!

这时仆人都因山路险阻而落在后面,我也停下来不朝上走;而一路的奇景,不知不觉地吸引我独自前往。

登上峰头后,一座庙如鸟翅张开,名文殊院,也是我前年想攀登而没有登的地方。

左边是夭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靠玉屏峰,莲花、天都两峰的秀美山色。近得似乎可以伸手揽住。

环顾四周,奇峰高下错落排列,壑谷众多而纵横交叉,真是黄山上最绝妙的胜景。

如果不是第二次到黄山,哪里会知道黄山竟有如此奇妙的景色呢?

巧遇云游僧人澄源也登上此峰,于是游兴更为高涨。

过了中午,仆人们才来到。

站在文珠院前,指着天都、莲花两峰点评。

庵中的僧人说: 天都峰虽然离得近,却没有路上去;莲花峰有路上去,路程却很远。

只宜从近处观赏天都峰,明天攀登莲花峰顶。

我不听,决心游览天都峰。

和澄源、仆人一齐从原路下到峡谷。

到达天都峰侧,顺着流石像蛇一样地爬行而上。

抓扯草木荆棘攀援,石块丛密而起就从中穿越,石崖陡斜则扒崖而行。

每当遇到手脚无着落的之处,必然是澄源先爬上去再伸手接我。

一想到上去已经如此艰难,就想到又怎么下来呢?

最终什么也不顾了。

经历了数次危险,终于登上了天都峰顶。

峰顶上只有一块耸起数十丈高的岩石,澄源在岩石旁边寻找、观察,发现石阶,便扶持着我攀登。

万座山峰无一不低伏在脚下,唯独莲花峰能与之抗衡。

此时浓雾忽起忽止,每当一阵浓雾飘来,就是对面都看不见。

眺望莲花诸峰,大多笼罩在云雾之中。

只有在天都峰上,我走到前面,云雾则落在身后;我越到右侧,云雾便从左侧升起。

顶上还有横枝弯曲、主干挺拔的松树;柏树的枝干虽然有手臂粗,却全都平贴在岩石上,像苔醉一样。

山高风大,雾气来去不定。

往下看群峰,有时露出碧绿色的尖顶,有时又淹没为银色的云海。

再眺望山下,则是阳光明亮,是另外一个世界。

夜色渐渐临近,于是把脚朝前伸出去,用手在后面据地,坐着往下滑行。

滑到最险要的地方,澄源便肩、手并用地接住我。

穿过惊险地段,下到山坳时,暮色已经降临。

又顺着峡谷越过栈道而上,到文殊院住宿。

初五这天天一亮,从天都峰山坳中往北下二里路,石壁森严。

壁下的莲花洞正正和洞前的石笋对峙,整个小山坞十分幽雅。

和澄源告别后下山,来到昨天有岔道的路边,向莲花峰奔去。

一路上沿陡壁往西行,一共两上两下,快要下到百步云梯,有路可以直登莲花峰。

向上攀登后,石阶却断了,怀疑有误而又往下走。

隔壁峰上一位僧人高呼道: 这正是上莲花峰的路!

于是从石坡旁边穿越石缝。

山路狭窄而陡峻,峰顶上全是巨石鼎立,巨石之中中空如室,从其中层叠的石阶直上,石阶尽头处山洞转向,弯弯曲曲,奇异非常,如同在楼阁中上上卞下,忘却了这里的地势高出天外。

走了一里,见一茅屋傍靠在石缝间。

正犹疑着想再往上登,先前高呼的僧人来到了。僧人法号凌虚,是盖此茅屋的人,于是和凌虚手挽手、共同攀登顶峡。

顶上的一块巨石,隔开二丈宽,僧人取来梯子才度过去。

莲花峰顶十分开阔,环顾四周澄碧的天空,即使天都峰也俯首屈居了。

大体上莲花峰位于黄山正中,独自高出众峰之上,四面岩壁环抱耸立,遇上云雾散尽、朝阳当空的晴朗天气,层层山峦映照、焕发着清新的色彩,景致美得令人狂叫起舞。

过了很久,返回茅屋,凌虚端出粥款待,喝了一碗,然后下山。

走到岔路边,经过大悲顶,登上天门。

三里,到炼丹台,沿着台嘴而下,看到玉屏峰、三海门等众山峰,全都从深谷中壁立而起。

炼舟台山冈居中低垂,并不十分奇异险峻,只是俯视青山之背,山谷中峰峦交错耸立,上下四周相互映衬,不在冈上就不能尽情眺望这些奇景。

返回的路上经过平天班,下到后海,进智空僧人的庵中,和智空告别。

行三里,到狮子林,朝石笋斑奔去,来到前年所登过的尖峰上。

傍靠松树坐下,俯瞰山谷中峰石环绕簇拥,彩画般的景色尽收眼底,才觉得庐山石门有的只具备一种景致,有的欠缺某一方面,不如这里宏大、广博、丰富和壮丽!

坐了一阵,登上接引崖,往下朝坞中眺望。山坞阴森,让人觉得不同寻常。

又来到冈上尖峰侧边,踩着流石,拉着荆棘杂草,顺坑而下,愈下愈深,群峰互相掩蔽,不能一目了然。

太阳落山时,返回狮子林。

初六这天和僧人霞光告别,顺山坑去皿相原。往下走七里,到白沙岭,霞光僧人又来到。

因为我想去观览牌楼石,霞光担心白沙庵没人指路,追来为我作向导。

于是一同登白沙岭,霞光指着岭右边隔壁的山坡,坡上丛石耸立,丛右下部分离、上部并连,这就是牌楼石。

我想越过坑谷、溯涧沟而上,直达牌楼石下。

霞光说: 荆棘遍布,根本没有路,肯定不能走。

如果顺着坑谷直下垂相原,不必再登白沙岭;如果想从仙灯洞前往,不如就沿白沙岭往东走。

我听从他的话,沿着岭脊走。

白沙岭横贯在天都峰、莲花峰的北面,十分狭窄,旁侧无法落脚,南北都有高大的山峰夹峙映衬。

到岭尽头处往北下,抬头看右边的罗汉石峰,圆头秃顶,像两位僧人。

下到坑谷中,越过沟涧而上,一共走四里,登上仙灯洞。

洞口朝南,正对天都峰的北面。

僧人在洞外架起木板阁道和洞相连,而洞内仍然深弯,天然的情趣没有被完全破坏。

又往南下三里,经过承相原。皿相原是山中一块狭小的平地而已。

这里的庵很工整,一看四周没有奇特之处,没进去。

又往南沿山腰行,五里,慢慢下山。

涧中泉声沸腾,泉水从岩石中分九级往下泻,每一级飞泉下面都有碧绿色的深潭,这就是所说的九龙潭。

黄山中没有飞流的瀑布,唯一的一处便是这里。

又下五里,经过苦竹滩,转向去太平县的路,往东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