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滇游日记十五

二十日吃过饭后启程,天气仍然很冷,但却晴朗。

从西门向北顺西山走,五里,来到一个村庄,村庄北有条河从西边的峡谷流出,于是顺着河走进峡谷。

走一里多,逐渐上坡,一里多,有个村庄在沟涧西面,名四平坡。

•往北转五里,渡过溪桥,又往北上三里,是九鼎山寺。

又走二里登上山顶,吃饭。

下午,从东北下山,三里,过北溪桥,然后与大路会合,顺梁王山西麓往西北溯流进去。

五里,是梁王村。

往北走八里,到松子哨。

走半里,溪水向西流去,道路往北上,半里,翻越岭。

又往东北下五里,于是溪水又从西边流来,又有一条小溪,从幕山北麓流来与溪水汇合,于是从两条溪交会之处渡过去,这是云南县、宾川州的分界。

又往东走二里,为自北关,太阳已经落山。

又往东走二里半,渡到涧桥北面。

又往东走半里,转北走一里半,到山冈铺,在这里住宿。

二十一日天亮时,在大山坞中行走。

向北走十里,西面是宾居。

又往北走五里,田间流出一股小水,又往北走三里,从西边峡谷中伸出沟涧,顺沟涧往北走二里,名火头基。

往西北接连渡过二条溪流,又往北走五里。为总府庄。

又往北走三里,宾川州在东边坡上,东靠大山,西临溪流,但距离溪流还有一里左右;滨临溪水东岸的是大罗城。

让行李朝前去,我在西崖上草写日记。

看到州北有冈从东边向西突起,冈北又有冈从西边向东突起,在坞中交错,是宾川州溪流下游的关口,溪流到这里才曲折绕冈,于是得以看出其地形。

又往北走三里半,越过向东突起的冈,就看到冈北麓有村庄,这村名红帽村。

溪流从东南潇绕向东突起的冈,转向西从村前绕过,前面又敞开大山坞向北伸去。

于是顺西山往北走,五里,渐渐转向西走,这里分出两条岔路:往东北随水流沿大山坞直走的,是从牛井街通往浪沧卫的路;往西北顺小山坞翻越岭的,是从江果去鸡足山的路。

我当初从山冈铺往北望,以为东部大山的北岭就是鸡足山,而坝子中的水应当转向西流出澜沧江。

到这里才知道宾川州的河流是往北流出金沙江,所说的浪沧卫并不是澜沧江;东部大山是从梁王山北面转,夹在宾川州的东边往北延伸到金沙江,不是主要山脊。

顺小山坞往西走二里,越过西部的山脊,才看见鸡足山在西边,其高度和东部大山并列,但东部大山尤其像屏障般地横贯,和雷应山一样横着隆起半壁。

从脊上往南望、南面五德山横贯南部天际,就是先前在洱海卫所看到的九鼎山西边高拥之山,山上有积雪的地方,到这里又东西横峙;其东又耸立着幕山,是所说的梁王山,两山之间稍低的山坳,就是从松子哨越过山脊往北走的地方。

顺岭往西走三里,逐渐北下,有条溪从西向东,注入宾川大溪,溪上架有桥,盖着亭,这里名江果村,村子在溪北岸,溪流和火头基相等。

这时才是下午时分,向前去东洞还有三十五里,途中没有寄宿的地方,于是停止前行。

二十二日天亮,在江果村吃饭,顺北岸溯溪往西走。

溪水从西边峡谷中流来,是从鸡足山南支以外流出的,五福山北面的,是洱海东山的水流。

走四里,登岭往北走,寒风刺骨,幸好太阳即将升起,生怕它迟迟不出。

盘绕岭向北走一里半,看见岭北又敞开东西走向的山坞,有条河顺坞中从西向东流,注入宾川大溪,就是从牛井街流出去的。

此坞名牛井,有上下各村,溪水从鸡足山峡谷中流来,是所说的盒子孔河的下游。

于是往西逐渐下,一里半就抵达坞中。

又往西走一里经过坞中的村庄后,有块 金牛溢井 的碑坊,标明是名胜处。

又往西走二里,再次翻越山冈,穿过峡谷,因为这里的山都是往南突出,濒临溪边而止,溪水向东绕流,第一道敞开的坞是炼洞,第二道敞开的坞是牛井,此冈向中突出而成为两道山坞的分界。

盘绕峡谷而上,峡谷曲折连绵伸向西北,两次平行两次上坡,走五里,越过岭就又到达山坞。

逐渐下一里半,坡上有块牌坊,叫 广甸流芳 。

又走一里半,再从一个村庄背后过,这也是炼洞最东南的村庄。

又往北走二里,道路两旁有村庄,公馆在村头东北俯瞰溪流,这是炼洞的中村。

往村北走二里,又上岭。

二里,翻越岭往北,有块名 炼法龙潭 的牌坊,才知道此地有蛰龙,有炼师,这是炼洞之名的由来。

又往北二里,村庄高高坐落,中间有一池水,池西有亭子复盖着的井,就是所说的龙潭言龙潭有四五丈深,大处也如此,不溢不涸,前面濒临水塘。当地人在塘中洗涤而从井中汲水。

这是鸡足山的外层壑谷,登山的人来到这里,作为进鸡足山的开始。

村里有迎亲的人,满街都是奏乐打鼓的人。

我没有理会就走过了,于是往西北登岭。

五里,有座庵位于岭上,这是茶庵。

又往西北上一里半,道路分成两条:一条顺岭一直往西,是去海东的路;一条顺峡谷一直往北,是去鸡足山的路。

于是往北顺路走。

逐渐下三里然后找饭吃,打开筐中没有吃的,大概是住宿时被主人享用了。

又往北下一里,从西南边峡谷中流来溪水,此峡谷环绕得很深远,大概是鸡足山南峡谷之山所延伸的余脉。

有桥亭横跨在两座崖之中。

走到峡谷西面,又往北上,翻越岭,一里,有哨兵守例冷中,又往北走一里,正中的壑谷逐渐开阔,这是拈花寺,寺朝东北。

我十分饥饿,进寺向僧人索要饭吃。

从寺北往西转,三里,翻越冈脊,这里名见佛台。

从这里往西北下一里,又穿过一道往北延伸的峡谷,才看见脊西面有向北坠的山坞,山坞北部开始靠近鸡足山之麓。

原来鸡足山从西北向东南突起,山坞是其中的分界,到这里山坞转向东北边的峡谷,道路盘绕其东南支脉,是山谷联结交会的地方。

往西走一里,看见道路左边有牌坊,跨到南山侧面,知道坊内有奥秘、奇异之处。

向放牧的人询问,回答说: 坊上面有白石崖,必须从东南翻越坡一里才能看到。

我于是让行李等大路先去鸡足山,我独自返回,徒步去找白石崖。

往东南曲折而上,果然走一里,在松警之间看到陡崖。

崖中间有洞,洞前有佛寺,寺门向北,锁着不能进去。

于是从西边塞满道路的荆棘中进去,在洞阁中到处游览。

又攀登西边的山崖探寻阁外的洞,看见俞面可以从所栽种的树木中穿出去,于是顺着下去,一里仍然下到大路上。

又往西北走二里,下到坞中,渡过溪流,这是洗心桥,鸡足山南边峡谷中从西部桃花警、南部盒子孔流出来的水,都经过这里向东流出峡谷,往东南经过炼洞、牛井然后汇入宾川溪。

溪流北边的鸡足山麓,有个比较大的村庄,北部靠山,这是沙址村,这里是鸡足山的南麓。

从这里开始迫近鸡足山,道路有上无下了。

从村后往西顺山麓走,转向北进入峡谷中,沿着中间的支脉而上,一里,大牌坊横跨道路,名灵山一会坊,是姓宋的按察使所修建的。

从这里开始冈两旁都是哗哗的涧水,众多的大松树。

往北绕着冈攀登二里,有岔路,往东北的顺峡谷走,往西北的翻越岭;翻越岭后,往西边峡谷上二里有瀑布;顺着峡谷走,往东边峡谷上二里有龙潭;瀑布的北面就是大觉寺,龙潭的北面就是悉檀寺。

我事先完全不知道这些情况,看见东边峡谷有龙潭的牌坊,就顺着走。

绕着数十级曲折的石阶而上,感到幽深险峻,但看不见所说的龙潭。

过了一支木板桥,看见山坞北边有寺庙, 询问,知道里面是悉檀寺,寺前就是龙潭,如今成了沟壑。

当时我已约定行李等去大觉寺,于是往西走三里,经过西竺寺、龙华寺然后到大觉寺住宿。

二十三日在大觉寺吃过饭,就往东去悉檀寺。

悉檀寺是鸡足山最东边的寺院,背靠九重崖,前临黑龙潭,但前面则有两层曲折的山梁环绕。

先前,省城里的各位朋友有的称息潭,有的称雪潭,到这里之后才知道都说错了。

弘辨、安仁两位法师迎接我到方丈中吃饭,请我立即搬迁住处。

我因为大觉寺的遍周师有足疾而约我去会面,于是希望稍微等待一下。

就返回大觉寺,往西上一里,进入寂光寺。

住持留我吃点心。

此处的各大寺庙,只有这座七佛殿左右两边都开辟成禅堂方丈,和大觉寺、悉檀寺同样华美。

又稍稍往西走半里,到水月、积行二庵,都是他们的师傅用周遗留下来的,也很幽静整齐。

二十四日在寺内和遍周会面,遍周正殷勤留客而弘辨、安仁来探望,就恳请让我搬迁住处。

于是和他们一齐拜访悉檀寺,把静闻的遗骨悬挂在寺中的古梅间然后进去。

询问仙陀、纯白在什么地方,则正在上面监督建造塔基。

在这之前我在唐大来处遇见仙陀、纯白两位僧人,就真诚地把埋葬静闻遗骨的事预定了。

等到进入鸡足山时,看见两山推门,东边是水口,但唯独没有一座塔,成为山中欠缺的事。

到这里知道仙陀监督建塔工作,却不知道塔建在哪里 弘辨指示建塔处,正是在曲折山梁环绕之中,和我的心意相合。

吃过饭后,就往东南走二里,登上塔基,和仙陀会面。

二十五日从悉檀寺往北上,经过无息庵、无我庵。

一里,经过大乘庵,有两股小水,一股来自幻住庵东,一股来自兰陀寺东,都向南流而到此会合,成为悉檀寺西的一股水。

从二股小水之中登坡而上,二里多,东边是幻住庵,如今名福宁寺;西边冈上是兰陀寺。

幻住庵东的水,就是从野愚法师静室东边的峡谷流下来,和九重崖形成分界的水;幻住庵西边的水,就是和良一法师的兰陀寺隔着山坞的水,从上面萃野的静室流来,发源于念佛堂,从而成为狮子林峡谷中的水。

一沿东冈幻住庵旁边,往北一里就走到一间静室,是天香静室。

当时寺中没有人,进去讯问萃野的住所,小沙弥指着盘绕深远的崖间,在陡崖的西面。

于是从背后攀崖而上,穿树林绕石阶,都是在深深的翠绿中走,因为这里没有高大的松树,只有缤纷的杂木,而道路重叠在其中,又是一种景致。

转数十道弯,将近一里,往东登冈,就是野愚的住处;往西攀缘山崖穿过峡谷,就是去萃野住处的路。

于是往西傍靠山崖,横穿半里,有一处静室高悬在峡谷中,门关着不能进去,这是悉檀寺库头所建筑的。

从静室前往西下到兰陀寺,从寺背后攀登而上,又半里就到萃野的静室。

那时知道萃野在牟尼山,而其父沈翁在静室,等走到时静室的门又关着,知道沈翁另有拜访的地方,没有人可以询问。

于是从静室的左边上,又到一处静室。

主持的僧人也外出了,有徒弟在,询问他,原来他的师傅是兰宗。

又问: 沈翁在哪里? 回答说: 在他的居室。

问: 居室为什么关着? 回答说: 偶然出去,应当不会太远。

我想返回去,把从省会所带来的信送给他。

这徒弟说: 恐怕再下去也没地方找,不如留在这里我代送。

听从了他的话。

又从左边峡谷经过珠帘翠壁,登台进入一室,是影空的栖身处。

影空不在。

于是从室的左边横转向东走,一里,进入野愚的静室,是所谓的大静室。

有三间堂屋横列其前,下面对着绝壁。

其堂屋窗户明亮宽敞,坐在其中如同浮在云端,可以称得上幽静清爽。

室中众位高僧都在。

野愚出来迎接。

我进去后询问,是兰宗、影空以及罗汉壁的慧心等静侣。

这天野愚设饭食招待众静侣,就留我吃饭。

饭后,看见我携带着书筐,于是各人取筐中的书传阅。

唯独兰宗津津乐道,不忍释手,因为他曾经云游过我的家乡,并且潜心于文教。

接着取道从林中往西去罗汉壁,从念佛堂下经过,堂被树林遮蔽,没有看见,竟然向西平行。

共一里半,磐石上有石屋,进去问路。

顺石屋西南走半里,越过一道突起的山口,就是所谓的望台,此座山往下坠,就是建盖大觉寺的地方。

望台西边,山势往里退,下面围成峡谷,而旗檀林静室傍靠在那里。

峡谷西边又有一支山脉,从山尖前伸下去,这是旗檀岭,就是西边和罗汉壁分界的山。

这支山脉往下坠,就成为正中的一支,是寂光寺、首传寺傍靠的山,往前越过息阴轩,转东延伸到大士阁结束。

从望台往西平行,又走二里半然后经过此岭。

岭的西边,石崖渐渐出现,高高簇拥在后面。

于是转向北上半里,到碧云寺。

寺是北京法师的众徒弟所建盖的,香火较旺,因为仰慕法师之名而来的人多。

法师所住的真武阁,还在背后悬崖上的凹嵌处。

于是从寺后取道,曲折而上;半里,进入阁中,满阁中都是参拜叩头的男女,却没见法师。

我看见阁东有很深幽的台,独自探看。

一位老僧正在台上洗脚,我心中明白就是法师了,拱手等待。

法师立即跳跃而起,握着我的手臂呼叫: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并且详细解释。

手里拿着的两只袜子没穿,并指着自己的胸说: 我为此中十分忙,袜子的污垢二十年没洗。

正要把袜子拿给我看,而那些男女闻声拥来,不停地膜拜,台小容纳不下,就分批轮换着来。

法师和他们讲话,对一个人和另一个人说得不一样,讲到念佛修果,娓娓而谈,滔滔不绝。

当时因为路远,我先告辞出来。

看见崖后有路可以攀登,又攀援而上。

转向东,到达一道峡谷上边,有能坐人的石室,由险梯登上去。

又下到碧云庵。

恰巧慧心在,因为返回悉檀寺的路太远,他留我住宿。

寺中的主持因没有被子而为难,这里地势高气候寒冷。

我于是急忙下山。

往南走二里,经过白云寺,已经是暮色降临。

从寺北沿着中支山脉侧边走,道路渐渐平坦而宽阔。

二里,经过首传寺,黑暗中不能看到什么。

又往东南走一里多,经过寂光寺。

一里,经过大觉寺。

又往东一里经过西竺寺,离开大路,在松林中行走,茫然看不见。

又走二里经过悉檀寺前,几乎顺龙潭外下去,回头看见灯影,才转回来寻找寺。

来到寺门,则前面的十方堂早已关了,不肯打开,敲左侧门,才得以进去住宿。

二十六日早晨起床吃饭。

弘辨说: 今天竖塔心,是吉日,可以一同去看一看。

有幸确定一处地方,就可以把静闻师的遗骨入塔。

我很高兴。

弘辨在前面带路,顺龙潭往东二里,经过龙砂内支•其侧边有一个洞,在塔基北面半里处,山脉从塔基分开处正正地悬挂下去。

早先有三座塔,都是本无法师的高徒。

最南的一座塔,就是仙陀、纯白的师傅。

法师原是嵩明州籍贯,仙陀、纯白从前也是表兄弟,都是法师的外甥,后跟随法师披僧衣、剃发出家,又成为师傅徒弟。

法师在本无之前去世,本公为他在这里选择墓地,并且又亲自为他作记。

我对辨公说,请在南面建静闻坟穴。

辨公请我广泛挑选。

岭北又有本公塔,也听从选择。

我认为静闻的墓穴靠近仙陀的师傅为好,于是商议定了。

静闻的遗骨这一天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