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粤西游日记三十一

初二日早晨起床,天空阴云密布如故。

饭后很久,脚夫到了便动身。

向东三里,就是前两天去观看捕鱼的路。

随即渡到溪水北岸,沿溪流北岸往东行,又走二里,东面有石峰屹立在峡中。

大体上南北两列山,自州城西面八里就像门扇样排列而来,中间分开一个山坞,溪水流经坞中,到了这里东面就有石峰屹立在中央而山坞才到了头,溪水由石峰的南麓往东奔入峡中,就是昨天跟随农君进去的地方。

今天路由石峰的北麓往东通向北面的山坞,又走三里,有一个村庄在坞中,叫那贤。

又向东二里,山坞就变宽阔了,田地层层环绕,有路通向南面的山坞,就是去那伦的路了。

又向东五里,山坞又一次完了,于是折向北后往东越过山坳。

一里,越到山坳的东面,在坞中又行一里,再向东穿过山峡。

山峡十分狭窄可中央平缓,但石骨嶙峋,如万把尖刀攒聚侧立,不能落脚。

出峡后,路忽然下降,不久又向南转进石山壑谷中,在乱石中高高低低地共走三里,山势渐开阔起来。

忽然见路左的石穴曲曲折折,坠成两个深潭,清澈的流水积在其中,照人心目。

深潭南面的坞中有两间高架的茅舍,深,潭东面的坞中有一间高架的茅舍,都寂静无一人。

向轿夫打听情况,说: 这是湘村。

从前被万承州攻占,所以居民弃房而去了。

由湘村往东走,又有溪流在路北,就是从两个深潭中溢出的水。

往东在平坦的山坞中行二里,路过昨天打鱼塘的南边,又向东三里,就向北渡过西来的溪水,溪水穿流在岩石壑谷中,路再次顺着它走,水石交积乱流。

一里,从溪边往北行,转入北面的壑谷中。

一里,溪水又从南边流来,又渡溪往东行。

又一里,溪水又自北流向南,又渡溪,于是向东出峡。

峡谷忽然下坠一直下走一里,这才见到峡东平旷的原野,自北延向南,宽广开阔非常大,于是了解到都结州的辖地,一直到西山的山顶。

下山就是隆安县的地界,也就是太平府、南宁府的分界处,它们的地势高低顿时悬殊了。

顺西峰的东麓往北行一里,溪流涂涂发声,溯流遇上一个村庄,这是岩村,居民这才有瓦房、高凳,重新见到汉族官吏的威仪了。

来到这里天色也渐晴开。

此时已过中午,替换的脚夫到了,马上动身。

从这里起全是向南行走在平坦的田野间,二里,在前村一个姓邓的人家中吃饭。

饭后,又渡到溪水西岸,往南行一里半,那西面的山峡从中豁开,峰峦山坞层层叠叠,在西面山坞中有个非常大的村庄,叫杨村。

又向南走一里半,杨村有溪水也是从西边的山坞往南流,与北溪合流,这条溪水才变大。

一起渡过两条溪流到西岸,又向南一里,溪水向东流注到东面一列土山侧畔;路向西南走一里,抵达西面一列石山下,走到一个村子叫黑区村。

换夫后,沿着西面一列石山往南行,其中山峰有尖如卓立的锥子一样的,其中岩石有劈开如鸟翅飞翔在空中的。

行走在那下嵌的岩石中,又向南四里,见到在西边山峰成丛相夹之处有个大村庄,叫龙村。

又换夫后往南行,就沿东面一列土山走了。

这才知道自黑区村到此,都是山间夹谷中的平坦山坞但没有涧水,因为在杨村会合的溪流,已先向东流入土山了。

到了这里又有水流从西面龙村西边的山坞中流来,又向南流成小涧。

在山涧东岸行三里,绕着土山的东南垂转弯,走到一个村子叫伐雷,换夫。

又在暮色中向东南行三里,住宿在巴潭姓黄的人家中。

初三日巴潭黄老五更起床,杀鸡捕来池中的鱼做饭。

早餐后,向东南二里,在伐连村换夫。

等派夫等了很久,于是向东南穿越土山山峡,一里,就见溪流从西北的石山下折向东流来,开始涂涂有声。

顺溪流往南行,大体上西面一列石山在此地到了南边的尽头,转向西延去,又在东面突起一座石峰屹立在南边峡谷之中,好像门上的门枢,所以溪流向东弯曲后流抵土山的山麓,又往南绕出在中央屹立的石峰,这才向南流经平旷的田野,经由龙场流入右江。

顺溪流走一里,南山转向之后,西南平坦的壑谷十分开阔,而石峰的南面,山到了头而岩石不断。

在这里平旷的田野弯曲的田埂之间,怪石森森罗列,诡异之状忽分忽合,高低不一,清泉流淌时时冲刷着石根,田膛环绕,假使在其中建起一间房,石林中的读书场所,没有能胜过此处的了。在石丛间行一里,水向正南流去,路向东上登山麓,走到一村,村落很大,叫把定村。

村里人十分刁猾,等换夫直到日头偏西,才派一匹马两个挑夫来。

于是往东北翻越土岭,一里半,向北渡过一条小河,便向北上岭。

又走一里越到岭头,又在岭上向北行一里,就见下面隆安县的城郭在东麓了。

于是顺山势向东北下走几里,又向东行一里,走入西门,来到北门,由城门内转向南,住宿在县衙前的旅店中。

这一天云气浓郁,不见阳光。

此时已是下午,要饭来吃了,命令顾仆去骤站要马,约在明天早晨走,可挑夫却必须到县里去要。

此时县官何君被管仓库的差役控告前往府城,代理县官政事的是一个姓李的巡检,将要找名帖去要夫,但先从北关外走到巩阁,就见右江从西北流来,经过城下往东流去,由于江岸上的石崖又深又陡,所以从远处望不见罢了。

在石崖下找到一条去南宁的船,约定在明天出发。

我此时疮大发作,乐意乘船走,而且可以不必麻烦县里派夫,便讲定了此船。

命令顾仆去释站把马折成银子,作为船费。

于是返回到旅店中住下。

初四日早晨起床,吃饭后下船;但那条船忽然改期,初八才动身。

原来是此时巡察地方的使者到达南宁,先一天晚上从狱中放出囚犯,会同县属六个机构听候考察的官吏,要乘此船去南宁。

半夜忽然逃走一个囚犯,官吏差役便改期了。

我此时已折了马价,便滞留在船中。

疮病发作,呻吟不已,阴云黯淡,岁寒仍在荒凉的县城外,日暮瘴气弥漫在江边,情绪可想而知了。

初五日坐卧在船中。

下午,顾仆说: 年终了,怎么长久坐等此地!

请到县里去要挑夫,为明天步行做准备。

我同意了。

左江、右江的划分,以杨村、把定村以西的石山为界。

所以石山以内,地势忽然高起来,这是土司所属的州,属于太平府;石山之下,山坞忽然下坠,这是隆安县,是嘉靖年间王新建建立的县,属南宁府。

这是政区界线的划分。

至于由西面延伸而来的主脉山脊,却是从归顺州、镇安府、都康州、龙英州北境的天灯墟,又往东经过全茗州、万承州,而后石山渐渐到头,又向东延抵合江镇,便是宣化县的属地了。

那在山脊北面的,是镇远州、结伦州、结安州、都结州,万承州的东北边鄙。

这一片的水流,或潜坠入地下的洞穴中,或曲折流经山峡,或经由上林土县,或经由隆安县流入右江。

然而,这四个土州的水流流入右江可地域归左江道管辖,那是由于山脊曲折深远没有辨清的原因。

隆安县城东北方面临右江,此地北边距武缘县境一百四十里,南边距万承土州边界四十里,东边距宣化县边界一百二十里,西边距归德土州边界八十里。

这里的村民开始有瓦房,有桌凳,人们开始在平地上居住,开始用灶烧火做饭,与土州截然不同了。

土人全是用竹子架成干栏式竹楼,下边养牛养猪,楼上用来烧火做饭与睡觉。

架子高五六尺,用大竹子褪裂开来,竹片宽一尺多,屋架与墙壁屋檐滴水全用竹子。

烧火做饭是用三四尺长的方木板铺在竹楼架子的中央,放上木炭灰点燃火,用石块架起锅煮饭。

锅的上方三四尺的地方悬挂着一个竹筐,天天烤稻子去春米。妇女担四个竹筒,在溪中汲水。

也有纺纱与织布的人。

男子穿木板鞋,妇女则无人不赤脚的。

头上用五六尺白布盘绕在上,以巨大的头结缀在额头上以为美观,也间或有用青布、花布的人。

妇女也间或有戴竹丝斗笠的;胸前垂挂两条红丝带的,是酋长头目的妻子。

裙子用成百并列的细直褶子做成,偶尔有束紧裙子以便行走的,便结为一个大结背在臀部后方。

土人酋长、土司大多戴毡帽,只有外州人寓居在那里的,用发网束拢头发,可酋长与土司全都没有。

交人则散披着头发垂在身后,并且不用布条束发。

偶尔有在头发外面罩上毡帽的,头发仍下垂着,反而大多穿长褶裙,但脚却全都赤着。

交趾的绢又轻又细好像我们地方的丝嫌,颜色黄得像睦州的黄生绢,但比它细密而且均匀,每匹长二丈五尺,价值四钱白银,可制成蚊帐。

向武州何首乌很多,出产在石山洞穴中,有大到四五斤的。

我在州城的集市上用十二文钱买到三个,重约十五斤。我考察《一统土物志》,粤西有种马槟榔,不知是什么东西,来到这里见州里的人全都切成片,与篓叶拌和后拿来敬客,代替槟榔,称为马槟榔,却不知是何首乌。

隆安县城在右江的西南岸。

我从前到南宁,进入府衙大堂观看屏风上所绘的南宁府地图,就见此县绘在右江的北岸。

所以我从都结州来时,过了把定村,以为必定要渡过江后才能到县城。

及走到时,是先到县城而后到江边。

不亲自来到,就不知道南宁府地图是不值得凭信的。

初六日早晨雾气四面充塞。

饭后,恰好县里命令村中的脚夫来到,于是上路。

起初从南门新街的南面向南行,三里,又走入山中。

越过山冈下走半里,两次涉过向东流注的细小溪流,到达第三条溪流,溪水较大,有桥跨在溪上,叫广嗣度桥。

又往南上山一里半,走出一条相夹的山脊,这才望见山南面的大山坞从西北向南广褒地伸展而去。

于是向南下土山,一里,土山在南边到了头,又有石山如锥子一样挡在中央。

由石山西面向南行六里,又抵达一座石山下,此山从北面远望好似屏风劈开排列,走近顺着它的西麓看去,愈加呈平面展开好像屏风。

不久绕到山南,转向东行三里,此山东西两面崖壁忽然环列在前方,中央则往后退向北方,都是陡削的山崖在高空崩裂,三面合围而缺着南面;它前后有土冈横接到东西两座山峰的尽头处,好像挡在门口的门槛;它后方的石壁高高扩展开,如环绕在云霄中的玉块。

这之前,据《百粤志》记载,隆安县有座金榜山,重合起来如像城墙。

我到县城打听此山,无人知道。

又环视县城附近都是土山,而且我正患病生疮,无暇到远处去寻找。

来到这里心里感到此山很奇异,向村夫打听,都说: 不认识所谓的金榜山。

问: 此山叫什么名字?

答: 只是称作石岩山,因为山中有岩洞可以躲避强盗。

我听说这话,就命令顾仆同脚夫在前边的村子等候,我于是向北进山。

半里,越过土冈下山,土冈内地势反而洼陷下去,土冈东西两侧的石崖全都劈向空中向前环抱,土冈横亘着接到两端的石崖。

径直抵达北面的石崖下后,望见东面石崖之上,两处石壁上的裂隙透过亮光,好像明月高悬在明镜台上了;又望见西面石崖之上,有像门一样的裂缝,层层叠叠悬缀着,好似入云的门扉镶嵌在半天空。

我都来不及穷究,先从北面石崖的山麓进人一个石窍。

石窍口向南,嵌入石壁成为石室,裂开缝隙成为门洞,层层叠累上去,里面不怎么宽,但外边全都层层叠叠相通。

一连上登两层,好像楼阁背靠高空,飞空的轩廊凭临下方,明朗可以歇息。

它左边忽然转过去劈开一道缝隙,向西裂去非常深,一直从石崖顶端,下裂到山麓极底处,攀着夹缝上登,只可以收缩肩头,不能寄托豪迈的情怀。

只好重又层层叠累而下,钻出两层高悬的裂隙,于是望着西面石崖上高悬的门扉赶过去。

这个门洞向东,仰望过去都是高崖无法上登,只有北面石崖上有线一样的石痕可以攀登,于是反攀倒登,两次绕过断开的峡谷,下了又上,这才登到洞口。

洞口以内,裂隙向西北弯隆而起;洞口以外,裂隙从石崖向山麓下坠。

下方的峡谷深数丈,前边立有巨石遮住了峡谷,所以从下边望去,只知是石崖高悬,却不知巨石之内有峡谷了。

不过峡壁陡削,从上边望得见,却不能下去,想攀住洞口内的裂隙,里面的裂隙也是倾斜难攀。

窥视峡内渐渐暗下来,于是又用原来的方法攀住悬崖下来。

急忙问: 大洞怎么讲? 答: 这座山三面环形排列,唯有西面好像屏风。

大洞在前崖后面高峰的半中腰,洞中开有四个洞口,宏伟明朗,透着灵气。

我于是醒悟过来,我游的是前崖的小洞,还不是大洞。

又向东五里,在百浪村追上了顾仆他们,便在村民家中吃了饭。

于是换夫,往东南行二里,又见到右江从北面流来,顺江流往南走,于是下到江畔,就见有条水流自西面的石山峡中前来注入右江。

这条水流也十分深广,似乎可以承载船只,只是峡中岩石很多,船不能进入罢了。

岸下有渡船,名叫龙场渡,大概就是把定村、龙村溪水的源头出自都结州南境,与万承州交界的地方。

渡过溪流的水口,再向南上登土陇,江流折向北流去,路于是向东南行。

又走六里,在邓炎村换夫。

又向东南行八里,越过一座小山的山脊,又往南二里,抵达那纵村。

从村子中走,又行二里,在甲长家中换夫,天色已晚了。

又得到轿子,在月夜中行二里,见路右边有个巨大的水塘,一片汪洋,一眼望去水塘弯弯曲曲积水非常长。

又是四里,走过一座石桥,有条大溪自西南流来,穿过桥下往东北流去。

过了桥又向东走二里,住宿在那同村。夜里二更时,风雨大作。

初七日早晨起床相当寒冷,雨停了但云层非常浓郁。

饭后脚夫来到,开始用竹椅捆成轿子,于是向东行。

一里,路左大江自北面流来,前一天所过桥下的大溪从西南流入大江,于是弯向东,路也顺着江走。

半里,江流弯向东北流去,路走向东南。

又走半里,在那炎村换夫。又等着脚夫绑轿子,这才往东南行。

二里,路左边再次与江流相遇,不久江水又向东北流去。

又向东南走四里,渐渐上登土山,共有一里路,翻越而下,下到一处深峡中,有水流从西南通过峡底,往东北流入大江。

横渡水流,又上登山冈,半里越到岭侧,再次见大江自北面流来,折向东流去,路也顺江而下。

沿南山的山腰东行一里,南山在东面到了尽头,环绕壑谷建成水塘,外面临江处筑了堤,堤内蓄水浸到山麓。

越过堤坝往东走,江水于是向东北流去,路仍向南转,共一里,有客馆面向北边的大江,有村落在南面背靠回绕的土阜,这里叫梅圭。

又向东从岔道行三里,在振楼村吃饭。仍等脚夫捆轿子等了很久。

往南行十里,这才与梅圭从西北来的大道会合。又向东南走十二里,抵达平陆村。

村里人不肯绑轿子,想用牛车代替,相持了很久,细雨丝丝地下着;随后在梯子架上草草捆了些木头,这才上路,天已经昏黑了。

共四里,住宿在那吉,当地人称为屯吉。

初八日早晨起床,雨未停。

吃饭后捆轿子,等了很久雨反而更大了,终于打着伞登上轿子。

向东南五里,雨停了,在麟村换夫,捆好轿子就上路。

向东南三里,路分为两条岔道,转弯从通向东南的路走,渐渐又翻越土山。

三里,越过山往东走,就见右江从北面曲折流来,流到此地转向东南流去,顺江行。

又走二里后来到大滩,有个几家人的村落在江西岸,就是从前的大滩骚,万历初年已迁到宋村。

江中有石滩横截下游,河滩水声轰轰响,二三里外都听得见,大滩的地名源于此,右江到这里才听见水声。

换夫捆轿子,于是从村东向东南越岭,三里,越到岭南,就见左江自杨美往下流向东北弯曲而下,流到此地折向东南流去。

于是从左江北岸顺流往东行,二里,再走入山脊,雨又纷纷而下。

上下在起伏的山冈间又走二里,在平凤村换夫。

又向东行二里半,到了宋村,就是来时左江、右江两条江流相夹会合之处,它的南面临江,就是所谓的大果湾了。

这个村子在两江相夹的中心地带,实际就是古代的合江镇,可本地人无人知道这个名字的。

万历初年把大滩释迁到此地,然而没有邮亭释站只是民间供给马匹而已。

所以我前次路过此地,找大滩骚却不知在哪里,到此时才知道。

等着吃饭,等候派夫,很长时间才上路,雨不停。

此地南面就是大果湾,渡过左江是杨美通向太平府的路,正东一里处就是左、右二江交汇的尖嘴。

现在路从东北方行一里多,渡过右江,向南望去两条江水相会之处在半里外,也像前些日子从船中经过江口向江内望那个地方一样。

渡到右江东岸,溯江流往东北行。

不久便向东翻山,三里后下走,雨居然哗哗地大下起来。

又走一里来到王宫村,便停下来休息。雨声哗哗,到天黑都不能再上路。初九日半夜几次听见雨声十分猛烈,天明后,阴云浓郁四面笼罩。

很迟才起床,吃饭后上路,将近上午了。

王宫村的左边,有路向北通进山间峡谷中,是从前去大滩骚的近路。

由村前往东南行二里,越过一座岭后下走,有小溪从北面的峡谷中流来,向西南流入大江。

越过小溪又向东一里,稍转向北沿北山行,有条大道自东通向西,开始沿大道向东去。

那一直往西越过小山坳的路,也是从前去大滩骚的路,原来南宁到隆安,这是正道,因为骚站在两江相夹间的宋村,所以绕路去将就它。

又向东行三里,转上北面的山冈,在颜村换夫。又往东南越过一座岭下行,转向西,共走五里,在登科村换夫。

又向东南二里,在狼科村换夫。

山雨暴降,脚夫等不来,奔到竹丛间避雨,头顶脚跟雨水淋漓,只得赶到一处山庄的厢房下躲雨。

很久之后脚夫到来,雨也渐渐停了,又向东南越过一个平坦的山坳,共四里,在石步村吃饭。

饭后,已是下午了,雨还没有全停,脚夫到了便动身。

东南方有个集市在冈头,翻过冈头后共下走半里,越过小石桥,桥下有条深涧但水流非常细,大概是南宁北面的山,到石步村后向西横截江流。

又往东南行,雨势大作,遍体湿透。

二里,又走下一条深涧,越过木桥后上山冈,又在雨中向东南行二里,停在罗崛村。

等候派夫不见到来,雨不停,点燃湿柴烘烤衣服,不多久便躺下了。

初十日乌云浓郁连绵,于是吃饭。

村里人用马来代替轿子,而另有一人扛着轿子跟着走。

雨又霏霏而下,从这里起多半是向东南沿着江岸走了。

五里,稍折向北,山内坞中有溪水从东北前来流入江中,于是向南越过溪水。

又上冈,二里,抵达秦村,这个村子非常长。

开头两三家人互相推楼,随后去到村中一户人家,坐骑与送行的脚夫离开了。

等候派夫等了很久,有三四个奸民要了马牌去看,因为牌上只派马,不肯派夫应差。

原来城郭附近的百姓,刁悍无比,真不如来时的那些地方恭敬了。

很久后,只派两个脚夫肩扛行李,轿子与马全无一样,我用脚步行。

一经乘轿以来,已走过数村,现反而被这里的人占有了。

幸好雨停了,山冈渐渐变干。

一里,平缓越到山冈东北面,有溪水自东北前来流入江中,与前三条溪流相比相当大,用几十个竹凳横在涧底渡过去,大概就是申墟的下游,是发源于罗秀山的溪流了。

再向东南上冈一里多,经过窑头村的北边,顾奴同两副担子进村去换夫,我立即从村北的大道往东行。

二里,向北走过一座石桥,此桥很长,架在两面山冈之间,但桥下的水流也很细小,从前从船上登陆,从窑头村向东走过的小桥,就是它的下游。

又向东走四里,有座长木桥架在两座山冈上,过桥往东走就是白衣庵,再往东就是崇善寺。于是进寺询问静闻永诀的事。

他死在九月二十四日下午五至七时,我上路后的一天。

僧人引路来到下葬的场所,就在木桥溪流东岸的半中腰。

我哭着拜祭了他。

回顾南面的桥上,就见顾奴与两个挑夫刚好从桥上走过。

于是与僧人约定日期,便赶到梁家客店住下了。

此时才是中午,雨纷纷下个不停。

饭后散步到熊石湖家去打听云南、贵州的客商,有贵州客商才离开,现在还没有人来。

我因为疮痛到药店中买了药,并买了鞋袜便返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