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
所谓 乐府 ,是用宫、商、角、徵、羽的音调,来引申发挥诗意,又用黄钟、大吕等十二律来和五音配合。
不但传说天上常奏《万舞》,而且上古葛天氏的时候也曾有过八首乐歌。
此外如黄帝时的《咸池》、帝喾时的《五英》等等,现在都无从考究了。
以后夏禹时涂山女唱 候人兮猗 ,是南方乐歌的开始。
有娀氏二女唱 燕燕往飞 ,是北方乐歌的开始。夏代孔甲在东阳作《破斧》歌,是东方乐歌的开始。商代整甲在西河想念故居而作歌,是西方乐歌的开始。
历代音律声调的演变,是很复杂的。
宣帝时所作的乐章,常常模仿《诗经》中的《鹿鸣》。到元帝、成帝时,渐渐推广淫邪的音乐。因为雅正的音乐不能适应一般人的爱好,所以难于发展。
后汉的郊庙祭祀,由东平王刘苍写了新的歌辞;辞句虽文雅,但音节上却与古乐不同。
到三国时魏的曹操、曹丕、曹睿,他们的气质高朗,才华美妙,用古题乐府写时事,音节也美妙而和平。
但读了曹操的《苦寒行》、曹丕的《燕歌行》等作品,觉得里边无论叙述宴饮或哀叹出征,内容都不免过分放纵,句句离不开悲哀的情绪;虽然直接继承汉代乐府诗,可是比之《韶乐》、《大夏》等古乐却差的远了。
到了晋代,傅玄通晓音乐,写了许多雅正的乐歌,来歌颂晋代的祖先;张华也写了一些新的篇章,作为宫庭的《万舞》。
但杜夔所调整的音律,节奏舒缓而雅正;而晋初荀勖所改制的乐器,音节却比较感伤而急促。所以阮咸曾批评他定的不协调,后来有人考查了古代的铜尺,才知道荀勖改的不对。
可见和谐的乐曲之所以能达到精妙的地步,是要各方面相配合的。
由此可知,诗句是乐府的核心,声律是乐府的形体。乐府的形体既然在于声律,那么乐师必须调整好乐器;乐府的核心既然在于诗句,那么士大夫应该写出好的歌辞来。《唐风》中说: 喜爱娱乐,不要过度。
季札称之为有远见。《郑风》中说: 男男女女互相调笑。
季札认为这是亡国的预兆。由此可见季札听《诗经》的演奏,并不仅仅是注意它的声调。
至于后来乐府诗中,写缠绵的恩爱或者是决裂的怨恨;把这些不适当的作品制成谱,怎能产生良好的音乐呢?但是一般流行的,主要倾向于新奇的乐章。雅正的乐府诗是温和严肃的,人们听了都厌烦得打呵欠、瞪眼睛;对奇特的乐府诗就感到十分亲切,人们听了就喜欢得拍着大腿跳起来。所以诗句和声调都走到邪路上去,从此越来越厉害了。
乐府的辞句就是诗,诗句配上声律就变成歌。声律配合辞句时,如果辞句过于繁杂,便难于节制。
所以曹植说,左延年善于增减原作,太多了便删去一些。这说明歌辞应该注意精炼。
试看汉高祖的《大风歌》,以及汉武帝的《李夫人歌》,辞句并不多,而歌唱者很容易配合音节。
后来曹植、陆机等人,都写过较好的诗,但并没有令乐师制谱,所以不能演奏。
一般人认为他们的诗不合声律,其实这是没有经过仔细考虑的挑剔。此外,还有传说黄帝令岐伯制《鼓吹曲》,到汉代又出现《饶歌》和《挽歌》等等;虽然内容有军事和丧事的区别,但都算是乐府的一种。还有缪袭的作品,也值得我们注意。
从前刘向整理文章,把 诗 和 歌 分开;所以我现在另写这篇《乐府》,以表示其间的区别。
总结:
各种乐器产生种种动听的音乐,而好的歌词却是其中的主干。
首先在乡村里产生了歌谣,宫廷中谱制成种种乐章。
卓越的古乐很难继承,不正当的音乐却容易开展。
从这里不仅看到了音乐的演变,更可看出礼法的盛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