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史传

从开天辟地到现在可谓历史久远,而今天的人能知道古代,依靠的就是历史书籍。

黄帝时代,有史官仓颉负责记录历史,可见史籍渊源久远。《礼记·曲礼》记载: 史官带着笔。

史就是使。他们拿着笔,做好记录。

古代左史记录时事,右史记录言辞。

记录言语的经典是《尚书》,记录时事的经典是《春秋》。

《尚书》的《尧典》《皋陶谟》记录了尧舜时期的历史,《尚书》的《甘誓》《汤诰》记录了夏商时代的历史。

到了周朝文王、武王时期,政务革新,周公制定法典,推算过往朝代的历法排列历史顺序,贯穿四季联系各种事情来统一记事,省称春秋。

每一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国史,表彰善事抨击恶事,树立良好风气。

自从周平王势力衰退,法制才开始散乱,伦理也开始败坏。

昔日孔子担忧王道失落,悲伤于文明崩坏,幽静独居感叹没有凤凰到来,临街看到麒麟也会悲泣。于是孔子请教乐官订正《雅》《颂》的音乐,借鲁国历史修改《春秋》。

举出实例得失表达赞美,引证国家存亡为标准来劝诫;一个字的褒奖,比做官显贵还要难得;只言片语的贬斥,比身受刀斧还要痛苦。

《春秋》意义深远,用字简练。左丘明在同一个时代,就领略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对每一件事情都全面系统地探讨,而创作了《春秋左氏传》。 传 是转的意思,转述《春秋》的用意,转授给后代,它实在是《春秋》的辅助文献,历史中极为难得的记事文章。

战国时代,依然保留史官。

秦始皇统一七国,而七国的历史简册都有保存。

这些简册只是收录了战国策士的言行,所以名为《战国策》。

刘邦战胜嬴政和项羽,累积了多年的武勋和战功,而陆贾就效法古代,创作了《楚汉春秋》。

汉代史官司马谈,世代手执简册作史。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甄别历代帝王功勋。

如果与《尚书·舜典》中的记载作比较,帝王都不算圣明;如果效法孔子《吕氏春秋》,那么《史记》并非圣贤之作。

所以取法《吕览》,把记录帝王的历史通通号称 纪 。 纪 是提纲的名号,也是包举一切的称号。

所以司马迁叙述帝王时用 本纪 ,记录公侯用 世家 ,记录卿士用 列传 ,记叙社会政治问题用 八书 ,记录年代和爵位用 十表 。

虽然与传统编史方法不同,却能很好地攥住记叙史实的条例。至于《史记》一书注重写实,学识丰富而广博诡辩,爱好奇异与儒家相悖,体式不统一等问题,在班彪对《史记》的评议里可以详细看到。到班固编写《汉书》,继承了前代史家的事业,特别是从司马迁的《史记》中,得益更多。《汉书》的 十志 相当丰富,赞辞序言写得弘丽,的确文质彬彬,意味深厚。

至于学习儒家圣人和经书的典雅,条理清楚、内容丰富的功绩,抛开班彪之名而窃取其成就的罪过,接受贿赂而编写历史的错误等,仲长统已讲得很详细了。

从《左传》的记事上看,它依附《春秋》,偶尔记叙到一些史实,在文字上比较简约,对某些历史人物就很难做具体记载。

《史记》中的各个列传,才分别对历史人物做了详细记载,从而便于观览,这是后继者所取法的。

至于汉惠帝死后,吕后代理执政,《史记》、《汉书》中便都为吕后立本纪,这是违反常理而有失忠实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自从伏羲皇帝以来,就未听说过有女子做皇帝。

汉代的这种遭遇,难以成为后代的法式。 母鸡不晨鸣 ,这是周公的誓词中早就讲过的;不允许女子参与国事,齐桓公也这样写在盟文中。从前宣太后扰乱秦国,吕后使汉王朝发生危险;岂知国家大事难以假代,并且要慎重对待名号的问题。

张衡在从事历史工作时,也和司马迁、班固同样糊涂,竟主张为汉元帝皇后写本纪,也是够荒谬的了。

按理说,惠帝的儿子刘弘虽然是假冒皇后之子,但总是惠帝的后嗣;孺子刘婴虽然年幼,但他才正是汉平帝的继位者。刘弘、刘婴两人应立本纪,哪有给吕后、元帝后立本纪之理呢?东汉的史书,开始于《东观汉纪》。

后来袁山松的《后汉书》、张莹的《后汉南纪》,都写得偏颇杂乱,违反伦常。薛莹的《后汉纪》、谢承的《后汉书》,都写得粗疏谬误,很不可信。

司马彪的著作翔实,华峤的著作准确,都是史书中的好作品。

而先后撰述的魏代三国记传,例如孙盛的《魏氏阳秋》,鱼豢的《魏略》,虞溥的《江表传》,张勃的《吴录》,有的浮夸虚设,有的疏漏无纲,只有陈寿的《三国志》堪称绝伦,荀勖和张华把他比作司马迁和班固,并不过分。

晋代的史书,由著作郎掌管。

西晋陆机作《三祖纪》但没有完成,南朝王韶续写《晋纪》也没有全结束。干宝著的《晋纪》精审正确,孙盛作的《晋阳秋》简明扼要。

看《春秋传经》,都能举出例子;从《史记》《汉书》之后,也就没有可以作为范例的了。

东晋邓粲的《晋纪》才又出现了条例,他摆脱汉魏时期的影响,学习殷、周时代的《尚书》,虽然他偏居湘江,但的确有心做好文章,《晋阳秋》订立的条例,就是邓粲设立的规矩。

想把史书写好,必须贯通百家,让书流传千古,表明所记录的兴衰,作为后世国家兴亡的借鉴,使一个时代的制度,同日月一样长久地存在下去,王道和霸道的故事也与天地一样流传。

所以在汉代初期,史官是非常被看重的。

国内各个郡的文献,先集中到太史的府中,让其详细了解国家的体制状况。

另外史官还必须阅读历史,研究残存的书卷。史官需要了解古代历史,确立当代书写的立意和规范,选择合适的言语,依靠经书作为准则。对君王是否劝告或者警示,应当以圣贤的思想作为依照。

然后,完整明晰地评论史料,才不会出现不恰当的评述。

然而本纪和列传的样式,有编年体缀事的问题,但其文章不泛泛而谈,而是按照现实书写。

只是因为时间久远,传承的过程中无法十分紧密贴切,积累了很多历史事实,而事件始末则可能有疏漏,这就是总汇史料撰述史书的困难。

有时候一件事和两个人有关,同时记载难免有重复,而只写在一个人的纪传中又不够周全,这也是编排资料的不易。

所以张衡说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有错误,傅玄讥笑《后汉书》冗杂,其实都是这些问题所在。

如果追述很久以前的历史,年代愈远,不可靠的就愈多。

战国时的公羊高曾说: 传闻的东西往往各异其辞。 荀况则说: 远的从略,近的从详。

凡是有疑问的地方宁可暂缺不写,这是由于史书以真实可信为贵。

可是一般人都有点好奇,不顾 按实而书 的原则。

听到点传闻就想大写特写,对遥远的事情却想做详细描写;于是抛开共同一致的而追求奇异的,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过去的史书上从未记载的东西,竟写在自己的书中。

这就是史书错乱不实的根源,是追述远代历史的大害。

至于编写当代的历史,却正因同时而往往是虚假的。虽然孔子在《春秋》中,对和他同时的鲁定公、鲁哀公的不当之处,也有委婉的讽刺,但一般的世态人情,就很难超脱当时的利害。

对功勋荣显的贵族,即使是平庸无能的人,也要全加粉饰;对遭受困顿不幸的人,虽然有美好的品德也常常加以嗤笑。任意褒贬,形之笔端,这又是歪曲同时史实而令人叹息的事情。

所以,记述远的是那样虚假,记载近的也如此歪曲,能够把事理剖析明白而记叙得当的,就只有左丘明了吧!

至于对尊长或圣贤有所隐讳,固然是孔子的圣意;因为细微的缺点不能影响整个品德高尚的人,而对坏人坏事进行批评警戒,那正是优秀史家应有的直笔;这就正如农夫见到野草,必然要把它锄掉。这种精神,也是万代必遵的共同准则。

至于从繁杂的事件中,抽出纲要来统领全史的方法;力求真实可信,排除奇闻异说的要领;明白交代起头结尾的顺序;斟酌品评人事的原则;能够掌握这个大纲,编写史书的各种道理就都可贯通了。

但史家的使命,负担着综述一代史实,要对全国负责的重任,不能不常常受到各种各样的指责。

一切写作任务,没有比这更费力的。

司马迁和班固已是精通史学了,他们的史书尚且屡遭后人诋毁,如果随意乱写,记述不当,这就很危险了!总结:

史官开始于轩辕黄帝,史书完备于周公孔子。

对世代经历的事编成历史,无论好人坏人都总括其中。

史书上传以褒扬,断以贬辞,长期使人惊心动魄。

文辞方面应学习左丘明,记事方面要像南史氏和董狐那样正直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