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明诗

虞舜曾说过: 诗是思想情感的表达,歌则是丰富这种表达方式。

圣人分析了经典之后,诗歌的含义已经明确了。

所以, 在作者内心时是情志,表达出来就是诗歌 。

诗歌创作要通过文辞来表达情志,道理就是这样。 诗 的含义是扶持,扶持人的性情。孔子说过:《诗经》三百篇的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没有不正当的思想 。

现在用扶持情性来解释诗歌,和孔子说的道理是不谋而合的。人具有各种各样的情感,受了外物的刺激,便产生一定的感应。

心有所感,而发为吟咏,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从前葛天氏的时候,将《玄鸟歌》谱入歌曲;黄帝时的《云门舞》,按理是不会只配上管弦而无歌词的。

到唐尧有《大唐歌》,虞舜有《南风诗》。这两首歌辞,仅仅能做到达意的程度。

后来夏禹治水成功,各项工作都上了轨道,受到了歌颂。夏帝太康道德败坏,他的兄弟五人便作《五子之歌》来表示自己的怨恨。

由此可见,用诗歌来歌颂功德和讽刺过失,是很早以来就有的做法了。从商朝到周朝,风、雅、颂各体都已齐全完备;《诗经》的 四始 既极光辉灿烂,而 六义 也周密精深。

孔子的学生子夏能理解到 素以为绚兮 等诗句的深意,子贡领会到《诗经》中 如琢如磨 等诗句的道理,所以孔子认为他们有了谈论《诗经》的资格。

后来周王朝的德泽衰竭,采诗官停止采诗;但春秋时许多士大夫,却常常在外交场所中,朗诵某些诗章来表达自己的观感愿望。

这种相互应酬的礼节,可以对宾客表示敬意,也可以显出自己能说会道的才华。

到了楚国,就有讽刺楚王的《离骚》产生。秦始皇大量焚书,但也叫他的博士们作了《仙真人诗》。

汉代初期有了四言诗,第一个著文章的是韦孟,他的作品意义在于讽谏,是继承了周朝文章的风格。

孝武帝爱好文学,便有了柏梁诗;严助、司马相如等人写作则没有一定的格式。

西汉时期,刘向受成帝王的命令对诗歌进行了评论整理,一共三百多篇,所收集的都是当时具有代表性和文采的作品,可以说非常丰富了。

但这些诗人遗留下的作品中,没有见到五言诗,因此李陵和班婕妤分别作的《与苏武》《怨诗》就被后人怀疑。

从《召南·行露》就开始有了半章五言;孩子唱的《沧浪歌》,全首诗都是五言了;往远一点看,春秋的时候就有《暇豫歌》;往近时看,西汉有孩童唱的《邪径谣》。

由此可见,五言诗出现得很早。再说一个古代诗歌的好作品,那就是《古诗十九首》,有人说是枚乘作的,其中的《冉冉孤生竹》为傅毅所作。

根据这些诗歌的辞藻判断,应当都是两汉时期的佳作。

从行文中推敲,质朴而不粗野,婉转附于实物,惆怅贴切真情,真是五言诗中的优秀作品。

至于说张衡的《怨诗》,则清丽典雅,耐人寻味;《仙诗缓歌》之类的诗歌,则清雅新奇。

到了建安初年,五言诗空前活跃。曹丕、曹植、王粲、徐幹、应玚、刘桢等人都有不错的作品。这些人喜欢风月,爱游美苑,诗歌中有恩宠荣耀,也有宴会上的酣畅淋漓,慷慨激昂抒发心志,光明磊落施展才华。他们叙述中不追求细腻的技巧,在写景方面追求清晰明了。这些都是建安诗人共有的文章风格。

到了正始年间,道家思想流行,于是诗歌中夹杂了修仙的心情;其中何晏等人,作品内涵较为浅薄。

只有嵇康阮籍等人的诗词还算可圈可点,所以他们比同时代的其他诗人成就更高。

另外,应璩的《百一诗》,也能独树一帜,文辞曲折而含义正直,继承了建安时代的遗风。

晋代的诗人们,创作开始走上了浮浅绮丽的道路。

张载、张协、张亢、潘岳、潘尼、左思、陆机、陆云等,在诗坛上并驾齐驱。他们诗歌的文采,比正始时期更加繁多,但内容的感染力却比建安时期软弱。

他们或者以讲究字句为能事,或者偏重靡丽的笔调来自逞其美:这就是西晋诗坛的大概情况。

到了东晋的时候,诗歌创作便淹没在玄学的风气之中;这些玄言诗人讥笑人家过于关心时务,而推崇那种忘却世情的空谈。所以自袁宏、孙绰以后的诗人,虽然作品各有不同的文采雕饰,但内容上却一致倾向于玄谈,再没有别的诗可以和玄言诗争雄。因此,郭璞的《游仙诗》,在当时就算是杰出的佳作了。

南朝宋初的诗歌,对于前代的诗风有所继承,也有所改革;庄周和老子的思想在诗歌中渐渐减少,描绘山水的作品却日益兴盛。

于是诗人们努力在全篇的对偶中显示文采,在每一句的新奇上竞逞才华;内容方面要求逼真地描绘出景物的形貌,文辞方面要求尽可能地做到新异。这就是近来诗人们所追求的。

所以总观历代的诗歌,其发展变化的情况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归纳一下它们相同和相异的特色,就可以看出诗歌创作的要点了。

譬如四言诗的正规体制,主要是雅正而润泽;五言诗的常见格调,是清新华丽。对于这些不同特点的掌握,那就随作者的才华而定。

如张衡得到四言诗的雅正的一面,嵇康具有润泽的一面;张华学到五言诗的清新的一面,张协发挥了华丽的一面。各种特点都兼备的是曹植和王粲,只偏长于某一方面的是左思和刘桢。

但是作品的体裁是有一定的,而人的思想却各不相同;作者只能随着个性的偏好来进行创作,所以很少能兼长各体。

如果作者深知创作中的难处,那么实际写作起来还可能比较容易;如果轻率地认为写诗很简单,那么他反而会碰到不少的困难。

除了上述四言、五言诗外,还有三言、六言、杂言诗,它们都起源于《诗经》。至于 离合诗 的产生,是从汉代的图谶文字开始的; 回文诗 的兴起,则是南北朝贺道庆开的头;而几人合写的 联句诗 ,那是继承《柏梁诗》来的。这种种作品,虽然大小各异,主次有别,但写作的情况和道理是一样的;它们都属于诗的范围,因此不必逐一详论。总结:

人生来都有情志,诗歌就是表达这种情志的。

诗歌产生在上古时期,一直发展到《诗经》就更加成熟。

它应该和自然之道一致,并和政治秩序相结合。

如此一来,优秀的诗歌便会越来越繁荣,为后世万代永远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