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1

神思

古人说: 躯体在朝廷之外,心思却飞到了朝廷之内。

这里所说的就是文章写作中的想象方法了。构思文章时,想象力可以飞得很远。

所以,聚精会神地思考时,念头可能就接通了千年;悄悄地改变容颜,好像就看到了万里之外的地方。在吟诵咏唱的时候,就能发出如同珠玉般的悦耳声响;仿佛在眉眼之间,就已经历了云卷云舒、风云变幻的景象:这都是写文章时想象力运用到极致的缘故啊!

所以,写作构思的妙处,能让想象力在内心与外界之间游走。

想象力就存在于作者的内心,受到意志和体气的支配;外界事物通过作者的耳目传达内心,而通过言辞来表达。

当这个构思畅通之后,文章的样子就可以描绘出来了,不会受到遮蔽;如果这个构思阻塞了,那神奇的想象力也就逃遁了。

所以在酝酿文章的时候,重要的是虚静自己的心志,消除内心的既成观点,达到宁静而专一的状态。

要运用好想象力,就需要专心学习,积累学识以沉淀其中的瑰宝,斟酌各种事理来丰富自己的才学,研读各种情况求得彻底的内心观照,用作文的构思寻求最恰当的文辞,然后才能调动通灵的心灵,以声律的原则排布文辞的顺序,就像是看法独到的工匠用斧凿凭想象创作一样。这就是驾驭文思的首要原则,也是谋划全篇的重要步骤。

想象刚开始运转的时候,各种思路及物象都纷纷涌现,要在没有形成的文思中孕育内容,要在没有定形的文思中雕刻形象。

这个时候,登上高山,山间的景色就充溢于情思之中,站在海边,海上波涛汹涌的风光就占据个人的情意。想象才能的多少,完全是与风云并驾齐驱的,不可计量。

刚刚拿起笔来,气势就像倍增了许多,可是等到文章写成之后,开始想到的东西就已经折损了一半。

这是为什么呢?

凭空而起的想象非常奇特,文字却非常实在,难以表现作者奇特的想象。

所以,作者的感情支配了文章的内容,而文章的内容又支配了所能使用的言辞,三者密切结合文章才能天衣无缝,三者相互疏离则相距千里。

有的道理就在心里但要去很远的地方搜求,有的意义近在咫尺却又像隔了大江大河。

所以秉持自己的内心而强化自己的文学修养,而不需要冥思苦想,体悟外界的美好而不需要去劳累自己的心情。

人们的创作才能,下笔有快有慢,天分不同;文章格局有大有小,功力各异。

司马相如含笔写作,直到笔毛腐烂,文章始成;扬雄作赋,用心太苦,因而梦寐不安;桓谭因苦苦构思而生病;王充因著述过度用心而气力衰竭;张衡研讨《两京赋》,耗时十年;左思推敲《三都赋》,历时十二载:这些文章虽然是篇幅巨大,但到底也是他们文思迟缓。

淮南王刘安用一个早晨就写成《离骚传》;枚皋一接到诏令就写成一篇赋;曹植铺开纸写作就像背诵文章一样;王粲拿起笔就写有如早就成篇的一般;阮瑀靠在马鞍上起草文书;祢衡在酒宴上草拟奏章:这些文章虽然是篇幅较短,但也由于他们文思敏捷。

至于思维敏捷的人,心里总是装着创作的范式,思维的敏捷就像是事前就有了成熟的思考,所以才表现得当机立断。而文思迟缓的人,总是在理不出头绪的时候瞻前顾后,在鉴明事理之后才有所行动。

才思机敏所以能在仓促之间写出成功的文章,疑虑多所以要很久才能写成文章。

看起来快和慢、易和难有着很大的不同,但都需要有广博的积累和熟练的运用。

学识浅薄的即使是慢慢写也无所得,才识疏鄙的却要快速完成同样难以做到,以这样的条件能写出好的文章,似乎从来都没有听说过。

所以,创作过程中的文思酝酿,必然会遇到两个困难:文思淤滞的人会苦于缺乏想象力,文辞贫弱的人会苦于文理陷入混乱。这样的情况下,拥有广博的见闻就成为补充想象力缺乏的粮食,一以贯之就成为拯救文理混乱的良方,能做到这两者,才能对创作构思的能力产生很大帮助啊!

作品的内容是非常复杂的,风格也各式各样。粗糙的文辞中会蕴藏着巧妙的道理,平凡的叙事中也可能产生新颖的意思。这就像布和麻一样,麻比布虽说并不更贵重些,但是麻经人工织成了布,就有光彩而值得珍贵了。

此外有些为思考所不及的细微的意义,或者为文辞所难表达的曲折的情致,这是不易说清楚的,也就不必多谈了。

必须有精细的文笔,才能阐明其中的微妙之处;也必须有懂得一切变化的头脑,才能理解各种写作方法。从前伊尹不能详述烹饪的奥妙,轮扁也难说明用斧的技巧,这的确是很微妙的。总结:

作家的精神活动和万物的形象相结合,从而构成作品的各种内容。

外界事物以它们不同的形貌来打动作家,作家内心就根据一定的法则而产生相应的活动。然后推敲作品的音节,运用比兴的方法。

倘能掌握构思的法则,创作一定能够成功。